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百年党史中红色经典观后感(完整)

发布时间:2022-05-26 19: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党史中红色经典观后感(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百年党史中红色经典观后感(完整)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5篇

第一篇: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观《百年小平》之感想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看到这句话,也就引出了我要介绍的人了,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毕生追求和奋斗的崇高思想境界。

前段时间,借上课之便,荣幸地观看了大型口述纪录片《百年小平》,最早是从爸爸的口中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年纪小并不知道是谁,只知道应该是位伟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在黑白荧屏上看到的邓小平同志的葬礼吧。慢慢地长大了,也了解了小平同志,观看了《百年小平》更觉得他是为伟大的领导人。

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04年的8月22日,一味日后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在中国西南内陆省份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降生,他就是邓小平。他一直强调“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因如此,邓小平上下求索,历经磨难而不停其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步伐。他的一生因此充满传奇色彩,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与毛泽东起名的一代伟人——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站了起来,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裕起来。

根据我的了解回顾邓小平同志的一生。

1920年夏,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抱着满腔热望,他和八九十位同学一道乘船于10月抵达法国马赛,开始他的留学生活。当时的法国,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工人运动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广为流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邓小平便是其中的一员。在赵世炎、周恩来等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于1992年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4年下半年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员。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五年多,由一个爱国青年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同时,这也是他革命生涯的开端。

1927年,将介绍、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失败,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发动了一系列发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起义。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关系领导当地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最终,在他和张云逸等人的领导下,他们在右江地区发动群众,建立各级革命政权,使红军发展到七千人,红色区域扩及二十多个县,成为当时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随着邓小平的不断努力工作,他的工作得到了红一方面军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等的赞赏。1931年11月,“一苏大”正式确定瑞金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邓小平成为首任红都“京官”。

接下来,迎来了邓小平一生的“三起三落”。

第一次“落起”,1932年,邓小平调到会昌正要大展身手的时候,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邓小平与毛泽覃、谢维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临时中央因此开展了一场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派到边远的乐安县属的南村区委当巡视员。

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革”初期,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改造。这是邓小平一生中感到最痛苦的时期。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来工作。毛主席在信上作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并主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因“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南下的那段时间。1992年1月17日,新年伊始,88岁高龄的邓小平乘专列悄然出京,奔驰南下。专列穿过广袤的华北平原,跨国滚滚奔流的黄河、长江,抵达五省通衢武汉,稍息片刻。又穿过三湘四水,穿过巍巍五岭,直抵南海之滨。十二天后,专列又沿浙赣线北上进入江西境内,从西至东穿越赣鄱大地,在江西新余、鹰潭略作停留后,继续前行,于2月2日抵达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南方行程中,邓小平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说,先后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发出了震撼世界的时代强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逐步地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word/media/image5.gif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word/media/image6.gif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word/media/image7.gif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word/media/image8.gif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的南方讲话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一系列重大原则作了全面论述,对长期困扰着人们的一些理论问题作出了深刻的回答,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邓小平一生虽有三落,但都勇敢的站起来了。一方面是由于他顽强坚韧的性格,但另一方面也是他有一颗热忱的为国为民的心。毛泽东曾对邓小平有过中肯的评价,说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外国人称邓小平是“永远打不动啊的小个子!”

邓小平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再20世纪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又一伟人,正是在他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之下,在他的正确领导之下,中国开始了近百年来继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之后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中国近百年来第三次历史性巨变的序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真正开启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民运,使中国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
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保证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
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必将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第二篇: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百年小平》观后感

机电1001 王宇 10221020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他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中国人民则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回报他:“小平,你好!”人民以这样的方式向一位领袖问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民的心目中,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一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这位高龄老人,替中国迈出了开拓思想的第一步。是这位时龄88的老人,巡视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划时代的诗篇。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正是江南好风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位东方伟人带着我们聆听春天的故事,感受春天的步伐,走进时代的大门。邓小平暮年南巡,这是他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局势的定位,是维护他的毕生事业——改革开放成果的进一步开拓。南巡讲话回答了长期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的认识问题:什么是谁会注意的本质、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对待改革开放基本路线的态度、提防右但主要是提防左等等;
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步子要迈大一点等等。南巡讲话摧毁了极左思想余毒,消除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冲击了小农经济思想和小生产者意识。由此,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了,认知进一步提高了,改革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也在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被推倒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南巡讲话中,邓小平发出了强硬的声音:不发展经济只能是死路一条。南巡之前的邓小平,带头遵守自己创立的退休制度,多年间力图少工作、少发言,以避老人政治之嫌;
南巡之后的邓小平,不必言也不欲言,执著地归于寂寞,这更说明了南巡讲话的独特性质。南巡讲话,是中国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又一个里程碑。


在视察经济时,听到这位老人年到最多话的是:经济发展要在快一点,再快一点……我们要把握好这个机会,不能失去……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他面对着资本主义这个大帽子,面对着曾经令他三上三下的毛泽东同志,他仍然以一片赤子之心操劳着中国的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个发展,突破瓶颈,开拓创新。用他的智慧,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路。这样一位老人,用他的改革创业的计划,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给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他南巡视察,就是考察各地有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发展进行到底。他深知,中国再也不能失去这样一个百年难遇的重大机遇,中国再也承担不起囿于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发展脚步停滞不前。他在有生之年,特别是短短的暮年时段,期盼着中国的经济发展真正有所起色,期盼着改革开放的效果能真正实现经济飞跃。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她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有资料显示,邓小平每天的散步从18次下降到12次,岁月不饶人,他将自己的所有心思花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他有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观,他一再地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不能停。是的,这位历经坎坷老人也会害怕,他怕中国再因为什么左倾右倾的思想,或者是什么内部的阶级斗争而停止经济发展,在他的脑海里,一切清除得很:中国在不能失去这次机遇,没有任何领导人再担负得起这项的巨大损失。可能是生命的乐章催促着他的离别,他仰看着自己的中华蓝图即将奏效,他多么希望在他有生之年,多少能见一下成效。他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只为一睹中国未来经济建设的广阔前景。他是踏着准点过日子的老人,他是和顶着时间作计划的智者。邓小平曾说:“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社会各阶层的压力,以其年迈的身躯一顶中华经济之崛起。他知道时间的流逝对于这个硕大但却空虚的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知道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机遇仅此一次,没有时间也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前进,哪怕只有他一个人的力量。顶着社会的舆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许错误,但他相信,只要目标正确,任何细枝末节都不能挡住这个睡醒的雄狮迈开宏伟的大步伐。

小平同志的精神,正是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象小平同志这样人民利益至上的优秀领导人还很多很多。焦裕禄、孔繁森、李润五、谷文昌……这些党的优秀儿女以无比的勇敢和智慧、崇高的觉悟、无私的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把我们的祖国从“一穷二白”建设成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腾空巨龙。他们点燃了我们的信念,也鼓舞了我们的士气,让我们有了学习的榜样。我感到,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沐浴在党无处不在的温暖和光明之中,侧耳谛听着党的谆谆教诲,任由诗情如旭日喷薄。作为一名普通群众,我又多么由衷地渴望我们的党能以从不褪减的鲜艳横穿火光横溢、尘土纷溅的世纪早晨,驭太阳的风轮奔驰在那洒满阳光的坦途上,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实现时时代代仁人志士们的殷切心愿——当然,也包括小平同志的遗愿……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小平同志,您还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一定牢记您的教诲,秉承您的遗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第三篇: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汽车百年

-----为什么二十世纪初亨利·福特被称为‘‘汽车大王’’

1765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聪明的英国人把蒸汽机广泛用于纺织业,十八世纪末的英国,强烈的轰隆声彻夜不寐,滚滚浓烟笼罩在伦敦上空,那时的人们并未意识到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正在酝酿。

1802年,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并于1807年在美国哈德逊河上试航成功,随后迅速投入使用,这极大地缩短了水上距离,跨越大西洋航程不再漫漫无期。然而,水上交通的巨大突破并未解决英国人查理·德来维西克的困扰。1803年,他制造的第二台蒸汽机车在伦敦展出时由于控制不当撞坏了周围的墙壁,蒸汽机车并未真正投入使用。直到1814年史蒂芬孙研制的‘‘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陆上交通才取得史无前例的突破。然而,蒸汽机车的运行需要铁轨作为支撑,且体积庞大,不适宜在当时道路狭窄的城镇和乡村运行,所以,即使1827年嘉内制造出的蒸汽公共汽车也不能阻挡伦敦大街上飞奔的马车。人类从来都是一种极具智慧和思考能力的生物,十九世纪初的科学家们望着飞奔的火车开始思考,能否有一辆轻便灵活且安全系数较高的机车能够取代马车成为日常代步工具?

喜讯传来是在1883年末,戴姆勒和迈巴赫共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立式四冲程汽油发动机,这意味着汽车终于摆脱蒸汽机对能源供给的束缚,这项发明让科学家们看到汽车进一步发展的希望。卡尔·本茨和戴姆勒把汽油发动机装在三轮车架上,成就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并获得‘‘汽车制造专利权’’。在随后的慕尼黑博览会震惊全国,‘‘维克托得利亚’’牌汽车更是为本茨赢得了很高的汽车荣誉。但是,此时的汽车销量并不好,不仅因为原材料制作不易,汽车工序繁杂,耗费巨大劳动力,且在生产方式采用手工作坊模式,所花时间长,造成汽车价格稳高不低,中薪阶层也难以接受,何况收入微薄的工人?甚至到汽车工厂林立的1912年,购买一辆汽车也需要花费一位中等收入者三年的收入。所以,当时的汽车注定只是富人和贵族炫富的玩物,是社会高级地位的象征。

改变汽车销售窘况的是一位叫亨利·福特的美国农民。福特是一位对机械有着高度热情的天才,年仅15岁的他能自己动手制造一台内燃机,三十岁已是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主工程师。凭着对汽车一腔热血,福特离开爱迪生公司与人合作成立底特律汽车公司。但这家注重于汽车研究制造的公司仅是昙花一现,很快破产倒闭。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未击败福特的自信心,重振旗鼓,多方融资,1904年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成立,早于本茨1906年成立的奔驰汽车公司。福特和他的团队在公司成立后的五年间,共研制了近十几种汽车车型,不断实验研制,使得他们的汽车性能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尽管汽车质量好,销量也有所提高,福特却并不满足于此,见过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艰辛的他一直希望自己研发的汽车能被更多的社会阶层接受。福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我要用最好的材料,雇佣最好的技工,为普通大众制造一款车,这样,有一定收入的人都可以到田野上兜风,充分享受上天赐予人类的欢乐。’’怀揣着这个梦想,福特和他的团队一直努力着。

1908年,福特汽车公司研制出T型车,福特驾驶这辆车辗转于各大汽车赛场,获得令众人羡慕万分的成绩。这辆车打破以往汽车‘‘敞篷’’的造型,前车窗装上透明玻璃,车顶和车后有遮雨蓬,圆形操纵杆被设计到汽车中间位置,方便操作者操纵,它畅销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汽车性能非常适合当时还未铸柏油路的土路。车灯改为电气灯,发动机缸体合并为一个零件,颜色多样,这些都成为消费者欢迎的原因。所以这款车一上市就销售一空,福特雇佣更多工人,不断扩大汽车厂规模,然而产量还是滞后于销量,且价格一直在850美元左右,相当于中等收入者两年的收入。

上面的局面开始改变是在1913年,福特在公司下属提交上来的报告中意外发现‘‘流水线’’生产模式。具体情况是威廉·C·克莱恩在参观一个屠宰场时,发现有人将猪小腿割下来通过传送带的方式送到负责肉类包装者身旁,包装者重复切片,效率极高。正是这份报告引起了福特的注意,他运用逆向思维思考这种方法运用在汽车生产过程的可行性。最终,他将汽车工厂的车间引入流水线装配方式。这种技术被后人称为装配线,装配线不仅有助于在装配过程中通过生产设备使零部件连续流动,而且便于对制造技能进行分工,把复杂技术简单化和程序化。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工人在固定的工作岗位,分工明确,工作内容一定,对单个工人来说,重复的工作内容简单易学,这既减少了工人的工作失误,又提高了生产效率。一时间,一辆汽车的生产时间缩短为12.5小时,而其他公司生产一辆汽车则需要花费700多个小时,福特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比同时期其他汽车厂要强几十倍。劳动力成本和劳动时间的降低必然使得商品价格降低,汽车价格逐渐平民化,原本卖800美元的T型车,1913--1914年降至500美元,随后几年间甚至降到300美元以下。

汽车价格下降,需求量急速上升,T型车这个‘‘黑匣子’’成为人们新时期的宠儿。第一年,T型车的产量就创下了世界汽车行业的记录,年产量高达10660辆。底特律、华盛顿、巴黎、柏林等大城市的街道都充斥着‘‘黑匣子’’的身影。到了1921年,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的56.6%,福特汽车公司俨然已成为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因此,福特被人们称为‘‘汽车大王’’。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如果问汽车是谁发明的,人们会毫不犹豫回答:‘‘亨利·福特。’’德国人发明了汽车,美国人亨利·福特把汽车带进了我们的生活。

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并不仅限于采用了先进的装配线生产方式,也得益于福特对公司的合理管理,他十分注重培育汽车消费者,比如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1914年,福特实行了日工资5美元的薪酬制度,该薪酬是当时技术工人正常工资的两倍。这一举措不仅使制造汽车的普通工人能够成为汽车拥有者,扩大了汽车消费人群,高薪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前来就职,提高了工人的素质水平和生产积极性。这一时期,福特汽车产量和销量相得益彰,创造了现代工业史上的奇迹。各国汽车产家纷纷效仿福特公司流水线生产模式,高效率、低损耗、生产的物体规格统一等优点也让这种生产模式逐渐渗透到各种制造业生产中。可以说,福特汽车公司改变了整个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二十世纪初的亨利·福特被誉为‘‘汽车大王’’,不单是人们对该公司高产量的称赞,也是对福特为汽车产业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第四篇: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读《百年小平》有感

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仔细观看了《百年小平》,真的使我对邓小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平同志是位伟大的领导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十三亿人口的神州大地上,正在掀起巨大的改革浪潮。每当人们为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而骄傲和喜悦的时候,都不会忘记邓小平这一伟人。

纪录片讲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光辉一生,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一位党员为了国家,为了党,为了人民群众贡献自己一生的伟大事迹。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功绩太多太多,但给我体会最深的就是文革时期,我国上下大搞阶级斗争,使我国的科技文化知识的发展受到重疮,大量人才流失和遭到扼杀,也使我国经济倒退十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实事求是的纠正了个别在“两个凡是”思想上的错误,总结文革的教训,实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恢复高考制度,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为我国的科教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为我们创建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

我想在我们这一代对文革有一定的认识,我们的父母都是亲身经历过这次浩劫,在他们那里听到过很多关于这场浩劫的故事,并且大多数都是这场浩劫的受害者、牺牲品。因此,我们的父母让我们从小就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在那个时期,很多知识分子、文人之士、进步青年,想要学习,想要获取知识,犹如难于上青天,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然而今天,我们有大好的学习机会,有优越的学习环境,有大量的学习时间,可我们一点都不懂得珍惜,虚度这美好时光。有好多同学在学校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整天不去上课,在寝室睡觉打电脑;
有的虽然去了教室上课,也不认真听课,上课睡觉,看书报杂志,玩儿手机,神游万里等。这些行为不仅是对老师不尊重,挥霍父母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浪费自己的生命,放纵自己的人生,这些行为是非常要不得的,而我自身偶尔也会做出一些这样的行为,要是那门课枯燥乏味或老师讲的无趣,我就会在下面做自己的事,不认真听课。

第五篇: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百年情书观后感。中学时代便在课堂上所学的一篇课文《与妻书》,大学毕业后听的三首台湾流行音乐(齐豫唱的《觉》、童安格唱的《诀别》及李建复唱的《意映卿卿》),再到如今纪念广州起义一百周年的电影《百年情书》,恍如一段交织时空的爱情扑面而来,情缘魂梦系…音乐缠绕:交错的爱情对话"意映卿卿,再一次呼唤你的名,今夜我的笔沾满你的情,然而我的肩却负担四万万个情,钟情如我,又怎能抵住此情,万万千千…"声音宽厚而凭借着一鸣惊人的李建复,深情款款的从林觉民的角度演绎这份生死之情,既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与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而童安格创作演唱的《诀别》,则进一步的以林觉民的口吻向爱妻表示那份爱与决心,"烽火泪,滴尽相思意,情缘魂梦相系,方寸心,只愿天下情侣,不再有泪如你"--犹记第一次听到这句"不再有泪如你"时,泪水在不知不觉里流洒。不过,更加喜欢的是齐豫唱的那首《觉》,"觉:当我看见你的信,我竟然相信,刹那即永恒,再多的难舍和舍得,有时候不得不舍",齐豫的带有丝丝缕缕忧伤的声音里,将意映的忧伤化为缕缕的歌声,爱与放手,又心有不甘的追问"你的不得不舍和遗弃都是守真情的坚持,我留守着数不完的夜和载沉载浮的凌迟,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让你就这样地离去,谁把我无止境的付出,都化作纸上的一个名字",可惜,成为了天问!穿越百年的爱情,《百年情书》便是根据林觉民写给妻子的绝笔书改编的献礼广州起义100周年的作品,林觉民与意映之间的爱情故事,与林觉民被影响而参加革命,成为影片的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爱情因为战争、动乱、自我牺牲而升华,而牺牲又为爱情添色不少,即使是在梦里遥望,依然低低切切,无悔无怨。"结缡十五年,原约相守以死,我今背盟矣!手写此信,我尚为世间一人;君看此信,我已成阴曹一鬼,死生契阔,一复何言…"也想起谭嗣同就义前的这封写给爱妻的信。意映卿卿如晤…",还记得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发了一本关于学文言文的书,当我独自一人翻阅到《与妻书》时(貌似比较靠后的),便被其中的情感所深深打动。至今我还记得开头的这一句,尽管其他的我都已经忘记。如今看《百年情书》仍给我的心灵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也为他们的那颗赤子之心而由衷敬佩,不禁怀起想年少的我也曾指点江山、壮怀激烈。
  儒家一直恪守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我想那大概是天下太平时的一种理念。但如果生逢乱世的话,就只能独善其身了。而天下有识之士更是以救国存亡、民族大义等疾走奔呼,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观后感《百年情书观后感》。",我想这才是那一代读书人的真实写照,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慷慨激昂,或者心怀天下,投笔从戎,报效祖国。在那个跌宕起伏、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每一位热血青年总是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但他们读书并不像现在的我们那样,只是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为了将来能找份好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终其一生。(何况在这场赌博中我们已经是以惨败落幕。)他们个个肩负道义,以大无畏的精神,前仆后继,恰似救世主一般只为解救天下苍生而来。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想这句话可以表达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或许曾经的我们也有过理想和抱负,尽管青春有过迷惘和无奈,但当面对那些激荡人心的人和事,我们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要成就一番功业,甚至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抑或登临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出了"一朝剑在手,但使寰宇清"那样豪言壮语。尽管现在我们80后的一代已经渐渐成熟,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各自所学,俨然已成为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但是我更欣赏我们年少时的狂妄和不羁:目光炯炯地望着远方,时而微笑,时而凝神,手中的笔突然变得力重千钧,仿佛在指挥着千军万马,一副要征服世界的野心。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的孤傲,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状态,就像一位豪气干云的大侠遗世独立…如今的我们都已经走上社会,当年所有的雄心和壮志都已被这个现实消磨殆尽,曾经耀眼的星辉已然暗淡、被淹没在茫茫的夜空之中。于是我们回到了平庸的世俗生活,每日为生计奔波劳碌。那些热血的青春只能变成回忆珍藏心底,任岁月无声流逝!内心如一汪死水,经不起半点漪沦,再没有那种激情和冲动。但是,我时常梦见那一段青春的峥嵘岁月,那一段只属于我们的青春,我总是无限神往。每当我的记忆的缺口被不自觉地打开--因为那一页是我们无法或缺的故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影片的主题和情感基调很富于感染力,让观影者引起共鸣。其中交织着的儿女之情、手足之情和革命之情,看来不觉令人荡气回肠。看过的人都会为他们唏嘘不已,甚至拘一把同情之泪。在我心潮澎湃的同时,又感到我的心被最柔软的东西触动了,就像在读一首词一样兼具婉约与豪放之韵致,两者相得益彰。豪迈处,气壮山河;情深时,不能自己。终了四顾茫然,"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突然想到了裴多菲,那就到此为止吧,何况夜也深了: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谨以此来祭奠我那段逝去的青春岁月!
  

推荐访问:党史 观后感 红色 百年党史中红色经典观后感 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党校公开课百年党史中的红色经典观后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