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脱贫攻坚 >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5-26 09:0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完整文档)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5篇

【篇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原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精品诗朗诵

男: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这是全天下最结实的一颗心,镶嵌在屹立了 五千年的胸膛,跳动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希望。

女:这是全人类最火红的一颗心,闪耀在最为基础的民间,将许多潮湿阴暗的生活照亮。

男:大山曾在这里留下萧疏的色调,荒旱饥馑,祖辈家徒四壁。

女:和畅的惠风为人们吹开了紧蹙的眉头,豪壮的队伍给这里插满了猎猎的旗旌;

合:这里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们的心中随之荡漾起未来的憧憬。

男:向贫困宣战,这是强国富民的大政方略;

女:向贫困宣战,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

男:向贫困宣战,这是立党为公的神圣使命;

女:向贫困宣战,这是执政为民的铮铮誓言!

男:一个个扶贫队队员,接受党和政府的派遣。

女:带着神圣的责任,带着深厚的情感。

男:带着党和人民的重托,带着脱贫致富的信念。

女:告别亲眷,走出闹市。

合:真扶贫,扶真贫!

男:这是一份用责任熔炼的真情,在这充满激情的陈仓区,收获的不仅仅是温饱,而是富裕和文明;

合:多办事,办实事!

女:向着朴实的乡亲,走进层叠的大山;

走进千家万户,走进农民的心田。

男:体察民情,扶危济难,披肝沥胆,真抓实干。

用扶贫驱走贫困的黑暗,用扶贫搬开蒙昧的大山;

女:用扶贫展放致富的翅膀,用扶贫解除前进的羁绊。

用心血唤醒了沉睡的大山,用汗水换来了百姓的期盼。

合:放眼大西部,驻足陈仓区,不由让人感慨长叹——

男:教育扶贫,成果灿烂,逐校推进,好戏连连;

一乡一业,蓬勃发展,一村一品,正在实现;

女:移民搬迁,民生改善,“雨露计划”,人才不断。

一条条水泥公路像彩带一样在山间蜿蜒,

一所所希望小学像繁花一样将农村装点。

男: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开创了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的新局面。

女:帮扶之后的新陈仓,就像一支浪漫明丽的夜曲,唱起来 总是爱意绵绵,充满遐想;

男:帮扶之后的新陈仓,就像一篇优美洒脱的散文,读起来 琅琅成诵,诗情荡漾。

男:这是一份用使命锤炼的真诚,在这充满希望的大别山下,

收获的不仅仅是温饱,而是改变命运和历史的光辉篇章!

合:贫困,这一历史的沉积,将在这场扶贫激战中渐渐逝去, 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

【篇二】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推进的逻辑关系
作者:
胡鹏
来源:《管理观察》2019年第34期

        摘要:本文探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并研究了两者融合推进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深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逻辑思维和战略实施可有机统一协调推进。脱贫攻坚解决乡村建设基础短板,为乡村共同富裕弥补最基本的需求,脱贫攻坚在实践逻辑上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乡村振兴在发挥乡村资源配置优化过程中,推动了产业扶贫以及乡村整体发展,从而强化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提升了脱贫结果稳定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推进;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323.8;D422.6 文献标识码:A

        如期打贏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工作。党中央在新时代为实现农村全面发展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是破解农村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基层工作的重心,两者并不是毫不相关的两项工作,而是关系密切的且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因此认清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关系和逻辑关系,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基础和关键。

        1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目标的内在逻辑性一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在井冈山、延安时期,还是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历来将农村工作作为重心,党的力量也源之于农村。但是在乡村建设和发展探索中,交易费用与制度成本是必然付出的管理成本,集中体现为乡村发展效率下降和福利损失,以及乡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均是为了破解乡村发展困境,分别为第一个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基础。这两大战略是为了解决乡村最重要问题,消除贫困、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发展,从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为了实现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就,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摘 要: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阵地和主抓手。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农民群众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
群众路线;
依靠群众

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从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按照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总要求,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立足我省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顺应新时期农民群众新期待,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实践。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推进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并作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用实际建设成果来衡量各地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真正把这项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美好乡村建设开展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关键看我们是不是真心真意、实实在在为农民群众谋利益。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时刻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多从关乎群众利益的小事、具体事做起,不断赢得农民群众的更多信任和支持。

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弘扬优良作风。在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党员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经常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多与农民座谈交流,系统了解他们对建设美好乡村的看法和建议。特别是市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更应把各自联系点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阵地,经常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多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深入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为当地建设和发展积极出谋划策;
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结合单位职能,发挥部门优势,进一步加强调研指导和联系帮扶,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意愿是美好乡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必须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程序,健全制度,抓好落实。无论是中心村的建设模式、规划编制,还是建设内容、建设方式、资金筹措、运行管护等重大事项,都必须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大的主意让农民群众自己来拿。对于多数群众不愿意干的,坚决不能干;
应该干但部分群众暂时想不通的不能硬干,应通过示范引导等群众意见统一之后再干。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基本保障。建设美好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放到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上来,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和管理创新“五大工程”,全面考虑和满足农民的需要,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决防止个别地方借美好乡村建设的名义,出现强迫征用农民土地、强迫流转农民土地、强迫农民上楼、强制拆迁农民房屋等损害农民利益的事件。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和农民长远生计,合理提高占用农民土地、拆迁农民房屋等补偿标准。如结合土地整治开展美好乡村建设的,应确保土地增值收益大部分返还给村集体,并用于提高农民补偿标准和美好乡村建设发展。

注重做好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各阶段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制定政策、落实工作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各个时期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应学会统筹兼顾,灵活使用各种方式方法,正确处理群众的各种利益冲突。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一方面,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引导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
另一方面,在引导农民为实现自己长远利益奋斗的同时,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当前利益。立足当地实际,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经营农业理念,大力推进土地流转,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使农民群众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必须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科学判断、统筹兼顾农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正确处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既诚心诚意地代表全市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美好乡村建设受益面覆盖我市农村所有农民,又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农民群众的利益。

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美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村”,重点在“农民”,受益最大、得到实惠最多的是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主体也是农民群众。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整个建设过程中来,使之成为建设美好乡村、管理美好乡村和享有美好乡村的主体。

宣传引导是前提。强化舆论的引导作用,将建设美好乡村的意义、目的、政策、内容、措施等宣传到位,让农民群众看到美好乡村的大好前景,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增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信心和自觉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等等看”为“主动干”。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顺口溜、戏曲、大鼓书等艺术表现形式,宣传好政府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职责和农民的作用,使农民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

民主决策是基础。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最有发言权。在美好乡村建设中,从村庄选址、总体规划到房型设计、户型标准、房屋价格及质量监督等,必须充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村民意见,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决策的主体。在土地复垦中,无论是补偿标准的制定、拆迁时间的确定,还是奖励办法的出台,都应让农民群众享有话语权,在最大范围内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使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创新发展是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断探索体现农民愿望、符合当地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不搞大拆大建,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发扬“村企共建”的优良传统,探索“政府+企业+农户”模式,优化技术、管理、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达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的,使美好乡村建设实现多元发展。

培育主体是关键。目前,我市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老人农业”成为制约我市农业现代化的新瓶颈。各地应结合当地实际,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着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有资本、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从农业补贴、市场环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增收致富是根本。保证每个农民都能在发展中受益,是美好乡村建设的初衷。应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行公司化运营模式,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红利,进一步巩固群众的现有利益。引导部分流转出土地的农民返聘至家庭农场、农业经营公司等发展现代农业,并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角色和身份的转变。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在大幅提升土地产出价值的同时,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就近就业,并不断增收致富。

整治环境是抓手。环境不美好,美好乡村就无从谈起,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美好乡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摆上突出位置,紧紧抓住垃圾收转、污水处理、沟渠塘的清淤、清洁村容、整洁集镇、绿化乡村等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脏乱差问题,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为民服务的有力举措,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保洁服务组织队伍,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日常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镇容村貌和环境卫生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

组织领导是保障。美好乡村建设得好不好,关键看领导。实践证明,凡是美好乡村建设进展顺利的村,都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保障问题,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以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着力建设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组织带领广大党员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建设推进机制和服务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凡是成功的决策,都来自群众的创造,来自群众经验的提升。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推广基层干部群众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创造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必须从群众中来。决策前,党员领导干部应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认真进行调查研究,虚心听取、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建议,使美好乡村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意愿。工作中,把广大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群众提出的要求和愿望集中起来,经过分析加工,形成一般的意见。然后把一般的意见放到许多个别单位中去检验,经过研究和总结,集中新的经验,形成系统的意见,再去普遍指导群众。通过从群众中来,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美好乡村建设的价值体现在为基层、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上。

坚持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就是把从群众在美好乡村建设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提炼、升华,形成普遍的指导意见,及时推广到农民群众中去,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美好乡村建设中正确的、符合农村现实和农民心愿的路径、措施和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况且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因此,“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永远止境的过程。各地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带领广大农民群众不断把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深入。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还应注意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并着力解决好“四风”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表现的突出问题。

正确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运用权力必须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当作衡量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制定决策、带领群众执行决策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决策的过程中,充分集中民智,广泛代表民意,关心农民疾苦,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从而不断赢得农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大力支持,形成干群齐心协力、携手共建的良好局面。

正确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建设美好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成为掌握政策、检验政策和监督政策贯彻落实的主体。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自治功能,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等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把群众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办。进一步改进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招投标方式,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村民自建工作,对一些工程技术要求不高、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能干的工程项目,优先让群众自己干。进一步健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机制,用好用足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合理筹资筹劳,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点查摆和解决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政绩观不正确、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新官不理旧事、换一任领导变一套思路等突出问题。坚持一个规划做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工作的连续性。把打着美好乡村建设名义搞房地产开发、强迫征用农民土地、强迫拆迁农民房屋等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纳入专项整治的重点,下猛药、出重拳,着力加以解决。进一步健全美好乡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规定,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监督管理,从源头上堵塞损害群众利益的漏洞,从根本上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 皖发〔2012〕18号

2、《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通讯》〔2013〕第5期

3、《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3年6月

【篇四】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2021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工作方案
各县直单位、乡镇(街道):
为深入贯彻__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县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顺利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制订2021年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_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做好己脱贫人口、己出列村的帮扶工作,平稳推进脱贫攻坚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工作重点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
二、工作机制
(一)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防止松劲懈怠、政策急刹车、帮扶一撤了之、
贫困反弹。对国家、省、州层面制定出台的产业就业、危房改造、低保兜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普惠性政策,以及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在暂未明确作出调整前,原有帮扶政策一律不退、投入力度不能减,全面精准精细落实到位。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核查机制,成立防贫监测专班,按照国家和省监测标准,以全县所有农村人口为对象,通过农户自主申请、部门信息比对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重点对全县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对经核实符合条件的对象分层分类按程序纳入动态监测和帮扶政策范围,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及易返贫致贫原因采取产业就业帮扶、政策性帮扶和特殊困难专项救助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精准帮扶。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充分利用教育扶贫“一单式”信息系统作用,健全“三帮一”劝返复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做好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确保“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将动态新增危房和因灾致危农房纳入改造范围,切实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己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更新改造一批管网漏损严重的千人以上老旧供水工程,升级改造一批标准化小型饮水工程,推进智慧化供水建设,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全面摸清脱贫攻坚期内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底数,按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进行分类梳理并确权,明晰“五权即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监督权,资产权属和收益权尽量下沉乡镇(街道),建立“四张清单”即资产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清单、县乡村三级档案清单,有效构建扶贫资产管理机制。经营性资产最大限度确权到获得收益的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探索多元化管护模式,规范后续管护运营,完善运营方案,明确权利义务,做好风险防控。对攻坚期内建立的光伏扶贫电站、扶贫车间、资产收益扶贫等项目经营性资产,分类细化完善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办法,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运营。公益性资产要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责任。对道路、水利等公益性资产,要细化管护标准,明确具体管护责任人,分类落实必要的管护经费,确保资产持续发挥作用。扶贫项目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和股权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压实行业部门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责任,强化乡村两级日常监管,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引导群众参与监督,加强纪检监察和审计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保值增值和持续发挥效益。
三、重点工作
(一)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

创新引领,完善“四跟四走”“四带四推”产业发展工作机制,逐步实现由注重带贫益贫到户向整体推进的转变;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联农带农互动,继续落实对带贫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政策,继续支持脱贫户自主发展特色产业,鼓励龙头企业到乡村建设加工车间和原料基地。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建设,提升壮大百合、柑橘、烤烟、中药材、油茶、茶叶养殖等7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强消费帮扶,规范原有消费帮扶专馆、专区、专柜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县域范围内帮扶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与批发市场、大型商超、龙山北站和龙山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各类运营主体合作对接。
(二)促进脱贫人稳定就业。继续完善劳务协作综合服务平台信息,加强对脱贫人口劳动力及边缘易致贫人口劳动力进行动态监测,对返乡回流人员及时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强化劳务协作,进一步完善与
XX
市、XX市、XX市、XX
市、XX市等输入地的劳务协作机制。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延续原有扶贫车间政策支持,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谋划推动一批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为支撑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进入国省重大交通规划项目入规立项。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实现村组
路、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与村内主道连接,有序推进乡乡通三级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通过扩大延伸城市供水管网,建设集中供水设施,提升运营管护能力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推进农村通信网络提升工程,推动4G和光纤宽带向自然村(指20户以上自然村组或聚居寨,下同)延伸覆盖。推进脱贫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建设,过渡期内基本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推进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四)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达标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

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脱贫人口中的易返贫致贫家庭进行重点关注并优先落实教育资助。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重点推动救治政策、救治资金、救治对象“三统筹”。加大县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用房修缮、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力度,开展特色专病专科建设。建立包括脱贫人口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和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全县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梯次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按照“三多三少一加强”原则,对全县行政村进行摸底筛查,申报一批重点帮扶村,继续集中优势资源补齐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促进全县平衡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典型引领,抓点示范、重点突破原则,确定一批示范乡、村、项目点,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树立乡村振兴的典型和样板。
(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七)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规范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为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充分利用省级救助平台,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
(八)合理保障农村医疗待遇水平。继续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逐步取消脱贫

攻坚期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超常规措施安排。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易返贫致贫人口按个人缴费标准的XX%比例资助;
对己稳定脱贫但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逐步调整资助政策。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起付线、救助标准和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比例。
(九)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等导致家庭或个人陷入困境的,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四、组织保障
(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严格落实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实行“五级书记抓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制度建设、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乡村干部培养、配备、管理、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确定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有机衔接、协同联动。
(四)强化政策投入支持力度。过渡期内继续对涉农财政资金进行统筹整

合使用,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和支持范围,统筹兼顾脱贫村和其它村实际情况,推动均衡发展,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加强金融服务支持,继续对己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开展小额信贷续贷或展期,对继续实行
X
X
万元以内贷款
年贴息,并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
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认真落实基层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政策,各级人才项目向乡村振兴一线倾斜。
(五)广泛凝聚社会合力。积极引导各方资源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帮扶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参与帮扶。继续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加强宣传引导,树立示范典型,全面形成重视和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良好氛围。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实施方案
脱贫攻坚以来,镇党委、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县脱贫攻坚部署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过3年的努力,贫困发生率为1.24%,实现了706户2508人脱贫、6个贫困村退出。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已脱贫户稳定脱贫、防止返贫,已退出村持续提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的指示精神,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关于巩固提升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通知》(X脱贫办〔)号)和省市脱贫攻坚工作有关精神,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综合施策,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发展与管理并重,不断提升脱贫质量和成效,确保脱贫户稳定脱贫,脱贫村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二、目标任务
(一)脱贫户巩固提升目标
1.户均年人均纯收入年增幅力争超过1200元,提升收入。
2.贫困户彻底告别土炕土灶土坯房,推行“改厕”,实施“绿化、硬化、
美化、亮化”工程,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水平。
3.低保、五保应保尽保,困难救助应救尽救,避免因灾、
因病返贫现象发生。
(二)脱贫村巩固提升目标
1.强化主导产业培育,提高村集体经济管理水平,确保村均集体经济收
入超过5万元。
2.乡村道路硬化100%贯通,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公用设施管理,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
3.发展壮大湖羊、有机玉米、土蜂三个产业项目,实现“三万工程”目
标。坚持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完成玉米粽子、土蜂蜜品牌及有机认证,延长产业链,完善销售体系。
4.通过实施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保障扶贫等,进一步提升已脱贫村公
共服务水平。
三、重点工作
(一)扩大产业扶贫效益
1.做强品牌产业。围绕产业持续增收这一核心,紧扣“三万工程”目标,
力争2019年土蜂养殖达到10000箱,有机玉米种植扩种至10000亩,湖羊养殖存栏突破
10000
只。加快特色农产品销售体系建设,打造
XX

米修子、土蜂蜜等产业品牌,完成绿色认证,投资
40
万元对玉米修子、土

蜂蜜进行包装,注册商标,不断开拓市场,提升产品市场知名度。
2.完善产业搭载。发挥集体经济合作社产业搭载的主体带动作用,加强
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提升合作社管理产业项目的能力,构建健全的风险防控体系,抓好产业项目。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更多龙头企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及龙头企业与脱贫户建立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
3.壮大集体经济。建立产业项目指导、运营、销售等服务体系,继续推
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三变”改革,整合村级资源,吸纳社会资金,确保集体经济产权归属明晰,资产运行监管规范,资金安全增值。力争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6个村均完成“三变”改革。
4.做好电商产业。完善土特产品销售体系,建立线上销售平台,一是采
取资源投入、教育培训、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方式,鼓励脱贫户开办网店,销售农产品。二是采取订单销售模式,与淘宝电商合作,销售品牌产品,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持续创收。
5.挖掘产业典型。充分利用扶持政策,培育致富带头人,力争培育致富
带头人20人,带动贫困人口超过500人。不断挖掘产业脱贫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树立产业脱贫示范户50户,产业致富能手50人。
(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
1.道路交通全面贯通。持续对全镇6个行政村通村道路全面排查,及时
排除加固,完成所有通组路硬化,确保安全畅通。完成普东路拓宽、千高路沿线阳川寺段护坡维修加固。
2.安全饮水全面覆盖。巩固提升安全饮水工程,加强东庄村、阳川寺村、

店沟村人畜饮水项目管理,在自来水普及率
100%的基础上,做好冬季供水
防冻、应急用水工作,确保供水经常性、及时性。严格划定饮水源保护区,确保水质安全。
3.通信网络全面升级。争取中省市县项目,与电信、联通、移动三家运
营商合作,全力解决店沟、羊头庙、腰崖、东庄村部分区域网络信号不稳定的问题,提高信号质量。扩大广电网络电视覆盖范围,降低群众网络使用成本。
4.住房安全全面提升。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重点关注易地搬迁户配套
产业、就业情况,确保脱贫户都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加大腾退政策宣传,稳步推进旧宅基地腾退及复垦工作,2019年内全面完成腾退任务。持续监测全镇农户住房质量,不定期开展住房安全排查工作,发现新的危房及时解决。
(三)提升自身发展动力
1.持续开展“志智双扶"。一是携手帮扶单位争取社会慈善公益资源,
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文艺下乡,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和谐、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培养群众积极阳光的心态,增强生活自信心。二是携手行业部门,组织苹果栽植、核桃种植、药材种植、土蜂养殖等农业技术培训,提升发展产业的能力,组织玉米、小麦、大豆等病虫害防治培训,提升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致富自信心。
2.持续推进民风建设。完善红白理事会运行制度,发挥引导监督作用。
继续推行“致富带头人”、“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营造勤劳节俭、文明守礼的社会新风。持续开展清洁行动与脱贫攻坚相

结合活动,鼓励群众全程参与,形成“美丽乡村我建设、美丽家庭我评选、美丽家庭我争当”的新气象,不断激发内生动力。
3.持续开展典型引领。抓好党建促脱贫,持续开展脱贫攻坚“红旗支部、
标兵书记、先锋党员”评选活动,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致富能手、产业致富带头人及其他乡村人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1.持续落实政策保障。一是落实教育扶贫政策,确保义务教育阶段适龄
学生入学率
100%,落实贫困在校生各项补助政策。二是落实健康保障政策,
严格按照比例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合疗补贴,全额补贴购买大病保险;
联合镇卫生所,开展医疗下乡、送医上门、免费体检等活动。三是加强兜底保障,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充分利用低保、特困救助、社会救助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保障;
坚持应退尽退的原则,严格核查,对超出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评议退出或渐退。
2.持续提升生活质量。通过民风建设,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养成村民生活
习惯好,依托政策扶持,逐步消除土炕、土灶、旱厕,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实现庭院干净、住宅整洁、生活有序。
3.加强公用设施管理。全面落实《XX县农村公用设施管理办法(试行)》。
推进岗位整合,落实经费保障,加强管护业务培训,夯实管护责任,打造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通的农村公用设施管理队伍,确保通村路、文化设施、卫生室、互助院等公用设施管理机制健全,长期发挥作用,让群众共享脱贫成果。


【篇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对易返贫致贫人口要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脱贫地区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促进内生可持续发展。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搞好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对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党中央决定,适时组织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
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统筹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 要坚持问题导向集中解决脱贫领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