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事迹材料 >

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7篇)

发布时间:2023-08-05 11:24: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古代廉政人物

  韩延寿(?一公元前57年),字长公,西汉宣帝年间,历任郡文学、谏大夫、淮阳太守、颍川太守、东郡太手及左冯诩。以廉洁名世,史称“循吏”.

  黄霸(?一前51年),字次公,西汉阳夏人,历任阳夏游徼、侍郎谒者、左冯翊属下卒吏,宣帝时任丞相职。他性情温良、谦虚、识闻博广,理事以法律为准,治民以教化为先。《汉书·循吏传》中曾有“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的记载.黄霸治民以法律为准,以教化为先.

  张敞(?一公元前48年),西汉宣帝时大臣,为人清廉刚直,以赏罚分明、治理有方著称,任京兆尹(京城行政长官)十年,市无偷盗,桴鼓稀鸣.

  董宣,字少平,生于西汉末年,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东汉王朝初建时,董宣在司徒侯霸的推荐下做了官,直到北海相之职。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刚正不阿,执法严正,因此不断受到权贵们的诬陷而一再遭贬.光武帝刘秀对他的刚烈正直非常欣赏,董宣由此得到“强项令”的荚誉。董宣一生清廉,74岁卒于任上.

  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涿郡蠡吾县(今河北博野县)人,一代名臣,执法不避权贵,生活的年代大致在汉昭帝后期及汉宣帝前期(公元前73年前后)。赵广汉年轻时做过郡吏、州从事,以廉洁和礼贤下士出名,先被推举为秀才,担任管理物价的平准令,后又被察廉为阳翟县令,因政绩突出,迁为京辅都尉,不久擢升为守京兆尹(即代理京兆尹),之后调任为颍川郡的郡守,约两年后调回长安任守京兆尹、京兆尹,直至被朝廷腰斩。

  杨震(?一124年),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西汉赤泉侯杨喜的八世刊、,东汉靖节先生杨宝之子。少时因父早逝,自幼与母相依为命,虽家境困苦,却勤业好学,世人赞其“时经博览,无不穷究”,誉之为“关西孔子”。他潜心学术,传道授业20余载,因其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故从学者如市。直到刃岁时,杨震才走上仕途,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司徒、司空、太尉并称“三公",主掌全国军政)等职。一生忧国忧民,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后遭佞臣诬陷被罢官,

  自杀身亡。

  羊续(142年一189年),字兴祖,太山平阳人,出身于官僚世家.父亲羊儒在汉桓帝时官至太常,负责朝廷礼仪.由于其父的恩荫,羊续年纪轻轻就官拜郎中,经过四次升迁后,官至庐江(今江西)太守。后任南阳太守,征入后为太常。羊续施政清平,为官清廉俭朴,府中资藏只有布衾、盐、几斗米而已,素有穷官之称。

  傅咸(239年一294年),字长虞,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人。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丞等官职,为纠时弊屡屡上疏,晋史称他“刚简有大节"、“风格峻整,识性明悟,嫉恶如仇,推贤惟善"。元康四年病逝,享年56岁。

  陶侃(259年一334年),字士行,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曾任荆州刺史、侍中、太尉等职,为晋朝一代名将。“飘摇风雨满神州,

  日下江河乱未休;戡定荆州非易事,论功应独让陶侯。”这是后人颂扬他的诗.

  陶潜(372年一427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尝著《五柳先生传》。曾任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谴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安能为五斗米折腰,奉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遂作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后徵著作郎,不就,惟与亲友吟箫山水间,及至终老乡里。

  孙谦(425年一517年),字长逊,东菅莒(今山东莒县)人。历仕南北朝宋、齐、梁三代,为宋巴东太守、左军将军,齐江夏太守、中散大夫,梁零陵太守、光禄大夫。任职期间,施政恩惠,勤助农桑,自身清廉不取,为民所爱.

  顾协(469年一542年),字正礼,吴郡吴(今属江苏)人。南北朝任梁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员外散骑舍人等职.他少年时即有高洁之志,终身廉洁自居。“枕石漱流”这一名句便出自他口,是他一生品格节操的真实写照。

  何远(470年一521年),字义方,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人.晋朝梁武帝年间为官,官居郡太守、建武将军、镇南将、武康令.在东晋公认为“绝请竭,不造诣”的清公廉吏,被史学家尊称为“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凡他为官过的郡县,百姓则为他建立生祠,向朝廷上表报告他为民办事,廉洁奉公.

  裴侠(?一559年),字嵩和,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南)人,历任南北朝北周刺史、司邑下大夫、户部中大夫、工部中大夫.他廉洁居身,勤勉奉公,百姓怀其惠,污吏畏其威。北周太祖宇文泰曾说他清廉奉公为天下之最,在地方官入朝拜谒时,太祖特命他单独站立.于是他被称为“独立使君”。

  李幼廉(506年一574年),又名李稚廉,赵群高邑人。曾任济州仪同府长史,瀛州长史,并州长史,太仆,大司农二卿,赵州大中正及北齐大理卿等官职。李幼廉为官一生廉洁奉公,敢于挑战强权,视官位如粪土,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李幼廉一生最有名的就是不畏当时皇上的宠臣和士开、被调往青州任职一事.他不畏强权的姿态,在历史上被传为一时的佳话。

  苏琼,字珍之,长乐(今河南濮阳西)人。出生年月不详(约北魏末出生),历任东荆州长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和廷尉正、徐州行台左丞、大理卿等职,北齐灭亡后出仕北周,任博陵太守。卒于隋文帝开皇初。

  苏琼为官正直、不威权势,廉洁拳公、体恤民情,政绩斐然,是一代廉吏。在任并州刑狱参军时,他就以善于断案、平反冤狱而名声鹊起。后任南清河郡太守,治理有方,使原来盗贼蜂起的郡界重归安定,使百姓无抢掠之忧。他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礼物,连瓜果也一概拒绝。他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为时人称道。他还命令郡中官吏在公务之暇都要去读书,教导百姓在婚姻丧葬上要尽量从俭。当郡中遭灾,他自己向富人借粮以赈济饥民,使百姓度过饥荒.任廷尉正时,不顾别人威胁,屡次平反冤案.在任徐州行台左丞时,破除不许随意渡淮的禁令,使淮河南北物资得以交流,使两岸民众获益匪浅。

  房玄龄,(579年一648年),唐初大臣,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取得帝位。贞观元年(627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长期执政,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后封梁国公。曾奉诏与长孙无忌等修订法律,是

  以宽简为特色的贞观律的主要制订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魏徵(580年一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太宗即位,魏徵担任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订秘府图籍,后一度任侍中,封郑国公。

  魏徵从政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任贤受谏",“薄赋敛,轻租税”,“无为有理”。

  狄仁杰(630年叫00年),字怀英,太原人,以明经入仕。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任魏州刺史、幽州都督。神功元年(697年)复相。后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河北道安抚大使等职以不畏权势、善断疑狱和善荐人才著称.

  徐有功(640年一7m年),长安人,青年时期举明经及第。历经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长期在司法任上,是唐武则天时期与酷吏斗争的一面旗帜,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一位以死守法、执正的法官、清官.《新唐史》对他有“虽千岁未见其比"之赞誉.他死后武则天追赠他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登位后加赠他为越州都督(一品)头衔,并特下制书表彰:“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和“卓然守法、虽死不移。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

  姚崇(651年一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以与突厥叱利同名,武后时以字行,至开元时,避帝号开元讳,更名崇。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举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参军,入为司刑丞,累迁至夏官侍郎。武则天奇其才,圣历三年(700年)擢为宰相。长安元年(702年),以母老乞养,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不久玫春官尚书。因得罪张易之,

  出为灵武道大总管,后转亳州刺史、常州刺史.睿宗即位(710年),召拜宰相。因得罪太平公主,

  出为申州刺史。先天二年(714年)复相,进封梁国公.位终开府仪同三司.姚崇三居相位,开元初独当重任,励精图治,刚正不阿,为唐代名相之一。

  卢怀慎(?一717年),滑州灵昌(今属河南)人,唐检校吏部尚书兼黄门监(相当于宰相),与紫微令姚崇共掌国政.他办事谨慎,清廉俭朴,每得薪俸都分给他的亲友和部下,家室不遮风雨,妻儿时常挨饿。他贵为卿相,却生活窘迫,死后家徒四壁,以致唐玄宗经过他的墓地都流下了眼泪.

  杨绾(?一777年),字公权,华州华阴(今陕西省东部)人.唐代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宰相)、集贤殿索丈馆大学士,兼修国史。他素有德行,俭朴廉洁,拜相之日,郭子仪等众多朝中权贵闻风而变奢从俭。死后唐代宗下诏赞他:“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匹帛之余".

  王旦(957年一1017年),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人,宋真宗朝执政大臣,理政18年,是宋真宗在位时最重要的一名宰相。王旦为人正直、大度,对选拔官员很具眼光,为朝廷培养了一批治国忠良。他待人宽厚,但不徇私情;勇于承担责任,而眼中正邪分明.公元1017年,王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享年61岁。

  寇准(961年一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

  势(今陕西省渭南北)人。幼年奋发读书,1岁中进士。994年为参知政事,善于劝谏,深得宋太宗赏识。宋真宗时任宰相,辽军大举进攻宋,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抵抗,并促使真宗亲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督战,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不久,被人排挤,罢去相位。晚年再次被起用为相,又遭人诬陷去位,后被贬至雷州(今属广东)任司户参军,死于贬所。宋时追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

  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出身于贫寒,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数十年,入能为相,出能为将,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惟有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而实践之。

  包拯(999年一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县东乡(今安徽合肥市肥东县解集乡)包村人。担任过兵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御史中丞等重要职位。他不仅掌管过京师的司法和全国的财政大权,率领过军队,当过外交使节,而且还做过宋仁宗身边的谏官和顾问。尽管一生仕途,晚年位高权重,但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勤政爱民,死后被朝廷赠予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陈希亮(9四年一1063年),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属四州)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被授为大理评事,任长沙知县,之后为官30余年,先后担任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又在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北宋文学家苏轼敬佩他的为人,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东坡先生,怕公弼的事迹失传,终于在陈公离世十四年后,欣然提笔撰写了《陈公弼传》,称颂他“清劲寡欲"、“严而不残”。

  赵

  柞

  (1008年一1084年),字阅道,浙江衢州人。北宋景枯元年进士。曾先后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殿中侍御史、四川梓州、益州转运使、成都知府等,官至参政知事。赵柞为吏清正,尤其在三次治蜀期间,身帅以俭,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使川中奢靡之风为之一变。以至宋神宗对赵之后的新任成都知府都要提到他治蜀的成功经验,勉励其要很好的向赵

  扦

  学习.

  黄震(1213年一1281年),字东发,一字汝震,学者尊称为越公、于越先生,门人私谥曰“文洁先生”,南宋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慈溪县鸣鹤乡古窑(今洋山乡黄家村)人.理宗宝四年(1256年)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开庆元年(1259年)入仕,历任平江府吴县尉、摄华亭、长洲县、浙西提单主管帐司文字、浙西提刑司同提领镇江府转般仓分司干办公事、行在点检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官、史馆检阅、添差通判广德军、添差通判绍兴府、知抚州、兼权提单江西常平茶盐、兼江西提点刑狱、提单浙东常平茶盐等职。元军进入临安后,隐居山林,誓不仕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疾终.其遗著有《黄氏日抄》、《古今纪要》、《戊辰修史传》和《古今纪要逸编》等。

  文天祥(1236年一1283年),字宋瑞,又宇履善,号文山,今江西吉安县富田文家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学家。文天祥出身书香门第.

  自小抱负远大。20岁(1256年)进京会试,优异入选,殿试第一,钦点状元。京炎元年(1276年)被封为右丞相。时逢元兵大举南侵,文天祥组织勤王军抗战,兵败被俘,多次自杀未遂,被囚于元都燕京.面对元人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视死如归,显示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于公元1283年1月以身殉国,年仅47岁。其诗作《过零丁洋》、《正气歌》脍炙人口,流传不息,尤其是“人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更如璀璨明星,光耀千秋.

  方克勤,字去矜,元末明初浙江宁海人,祖籍睦州。洪武四年(1371年)授济宁知府,在任5年,为官清正廉洁,听断英明;为人谦虚谨慎,关心百姓疾苦。《明史·循吏传》中赞誉他为“以德化为本”。后因“空印案”被连累至死,年仅51岁.著有《汗漫集》。

  轩倪,字惟行,河南鹿邑人.永乐末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副。从踏入仕途之初,便开始以廉政闻名。一生最有名的事迹就是在他担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推己及人,大力提倡戒奢侈、禁吃喝之举。

  鲁穆(1381年一1437年),字希文,浙江天台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洪熙元年(1425年),调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正统元年(1436年),擢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他秉公执法,刚正清廉,被人称为“鲁铁面”,后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著有《葩经或问》、《礼纪日钞》等。

  况钟(1383年一1科2年),字伯律,号如愚,

  自号龙冈,江西靖安人.23岁即被县官俞益选为礼曹吏。9年后因办事干练而被荐入朝任礼部仪制司六品主事.任内曾获明永乐帝30多次嘉奖,随即被越级提升为礼部仪制司正五品郎中,不久又被推任为苏州知府。况钟为官一生,历明朝三代,事明主三君,清廉刚正,

  匡国济民,成为明代著名的清官。特别是苏州府任内13年,勤于政事,孜孜爱民,深受苏州百姓爱戴。

  于谦(1398年一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令浙江杭州)人。明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为官清廉,关心人民,不畏强暴,不喜

  奉迎.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昭雪冤狱,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体恤百姓,威名远扬。正统十一年(1446年),遭宦官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得以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后,拥立景帝,整饬兵备,亲自督战,大破瓦剌军,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因功加少保,总督军务。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以无隙可乘,释放英宗,于谦说服景帝接英宗回京.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于谦以“意欲谋逆罪”被诬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初追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周新(?一1412年),字志新,初名日新,广东南海人。因敢于直言,不畏权势,使贵官国戚有所忌惮,呼之为“冷面寒铁”.永乐三年(1405年)由云南按察使改调浙江按察使,决疑案,平冤狱,惠政甚多.因遭权势怨恨,为锦衣卫指挥纪纲所诬陷,成祖受谗不察,将其逮捕解京杀之。

  王恕(1415年一1508年),字宗贯,陕西三原县人。正统十三年进士,初任官大理寺,后历任扬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此后历官河南、云南、南京,均有政声。他为官清廉,在明成化、弘治两代皇帝树立廉风,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

  刘大夏(1436年一1517年),字时雍,华容(今属湖北)人,曾任明朝户部左侍郎、左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其父刘仁宅曾任监察御史,是有名的清官.刘大夏承续优秀的家风,忠直为国,磊落报民,一生清廉,荣辱两忘,力助明朝“弘治盛时”。其名望远播至朝鲜、安南外国。

  海瑞(1514年一1587年),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单人。海瑞历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儒学教谕(正教官)、浙江淳安县知县、嘉兴通判(知府的副职)等职。囚受反对者诬告,被降为江西兴国县知县。后因政绩显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被调升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隆庆元年(1567年),迁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后又调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事务,巡抚应天十府。

  后因匡正时弊,令朝中大部分官员不满,被迫于隆庆四年(1570年)辞去南京户部侍郎官职。

  16年之后复出,就任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个皇帝,书写了一部清官吏略.

  余有丁(1527年一1584年),字丙仲,号同麓,今宁波鄞州高桥人。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翌年又中进士,殿试时被点中探花,授官翰林编修。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礼部考官,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国子司业,万历十年(1581年)朝廷命余有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拜相,被称为“余相"。一生清廉为政,卒后葬于家乡东钱湖畔隐学山麓,至今遗迹尚存。

  杨继宗,字承芳,明代阳城(今属山西)人.天顺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嘉兴知府、浙江按察使、佥都御史兼云南巡抚等官。他刚正廉直,屡触权贵,令权贵忌惮,而对属下和百姓却体察细微,拯救多多。后人将他和东汉著名的廉吏杨震相比,称他为“廉中之廉"。

  ·

  于成龙(1617年一16384卑),字北溟,号于山,清朝山西永宁(今离石)人。顺治十八年(1661年)授知县。康熙时累官知府、直隶巡抚、两江总督.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生前为康熙皇帝所信赖,称为“今世清廉第一”,死后赐谥“清端”。

  汤斌(1627年一1678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河南睢州(今睢县)人。清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曾任国史院检讨、陕西潼关道副使和江西岭北道参政。顺治十六年(1659年)因父病辞官休假,后随著名理学家孙奇逢学习,直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复出,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明史》总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居官能体恤民情,兴利除害,自奉简约,固守清俭,深受康熙帝信任和百姓爱戴。因每日三餐不离豆腐,群众赠以“豆腐汤"雅号,赞扬其清正廉洁。雍正时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追谥“文正"。

  张伯行(1651年一1725年),字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相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施世纶(1658年一17X年),字文贤,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有一部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就是关于他的传说。

  刘统勋在清朝雍正年间入朝为官,乾隆登基后获得重用。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他清廉耿介,不收受礼物,为官五十余年,家中田地没有增加一寸。在朝中他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死于上朝途中。皇帝亲为他祭奠,见他家中一贫如洗,为之大哭,称他为“真宰相”,六年后还写诗赞他“得古大臣风,终身不失正”.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清嘉庆二十年(1820年)四月生。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湖南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同治五年(1867年)任山东巡抚,光绪二年(1876年)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成都任职,享年67岁。清廷颁旨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著有《丁文诚公奏稿》。

  陈殡(1656年一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海康人,清康熙进士。曾先后任福建古田县令、台湾道台、湖南巡抚等职,官至闽浙总督.陈殡一生简朴,布衣素食,勤政爱民,

  自律极严,被康熙誉为“朕从未见过的苦行僧”总督。

  费棉祉,生卒年份不详,字支峤,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清初进士.顺治十五年任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县。在任其间,为官清廉,仁慈爱民;是非分明,断案公正。为百姓所崇敬,后人所称道。费公社又知人爱才,对当时年仅十九岁、刚中秀才的蒲松龄大为器许。蒲氏则盛赞费公的德行,以师礼事之,笔墨间流露出无限景仰之情。

  岳飞(1103年一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家中世代务农。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名帅。所带岳家军是当时宋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谚.后遭秦桧等人诬陷,屈死冤狱,年39岁。岳飞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太尉、枢密副使等职。宋孝宗继位后,为岳飞冤狱平反,诏复正官,建庙于鄂州,追封岳飞为鄂王,谥武穆。

  由士卒而将帅,以姓名军,声振天下,历百余战无一败者,岳飞是第一人;武有盖世之功,文有传世之作,文武兼备、智勇双全者岳飞是第一人;以千古奇忠蒙千古奇冤又享千秋奇誉者,岳飞是第一人。

  冯道(881年一954年),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五代时名相.他性格纯朴敦厚,安贫乐道.他为相二十余年,历侍四朝五姓八皇帝,不恪守“忠君”,却始终恪守以民为重.在五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中,他屡屡解民于倒悬。

篇二: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大全

  廉洁,自古以来就是做好官的标志。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篇一: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一、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二、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三、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四、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五、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

  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六、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七、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八、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九、羊续悬鱼

  东汉时,南阳太守羊续,他憎恶当时官僚权贵的腐败,奢侈铺张。他为人谦洁、生活朴素,平时穿着破旧衣服,盖的是有补钉的`被子,乘坐着一辆破旧马车。餐具是粗陋的瓦器,吃的粗茶淡饭。

  府丞焦俭,是他的下级,为人也很正派,与羊续关系很好,他看自己的上级生活太清苦了,他听说羊续喜欢吃生鱼,就买一条鱼送给羊续。焦俭怕羊续拒收,就笑着说:“大人到南阳时间不长,可能不知这就是此地有名的‘三月望饷鲤鱼’所以我特意买一条送给您,平时您把我当作兄弟,所以这条鱼只是小弟对兄长的一点敬意,您知道的,我绝非阿谀逢迎之辈,因此,务请笔纳!”羊续见焦俭这么说,觉得不收下倒是见外了,于是笑着说:“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等焦俭走后,羊续便把这条鱼,挂在室外,再也不去碰它。第二年三月焦俭又买了一条鲤鱼,心想一年送一条总可以吧,知道买多了,羊续不会要。到羊续府上,焦俭刚说明来意。羊续便指着那条枯干了的“三月望饷鲤鱼”,说:“你去年送的还在这里呢!”焦俭愣住了,摇摇头叹口气,带着活鱼走了。

  篇二:古代廉洁人物的小故事

  1、大义退玉璧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任太史令时,朝中最得势的将军李广利千方百计想拉拢他,便派家人给他送来一对珍贵的玉璧。司马迁之女妹绢见这对晶莹透亮的玉璧非常喜欢,司马迁却深情地开导女儿说:“玉璧贵在无瑕,人也应如此。如果我收下这对玉璧,心灵上就会留下斑污,并要受制于人。”说完便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

  2、拒收金错刀汉代天文学家张衡:

  曾两度任朝廷太史令,永和初年又出任河间相牗地方官牍。当时,世风日下,弊政甚多,但张衡法治严明,着力打击那些地方豪强劣绅。为此,有的豪富便派人暗中送来“金错刀”贿赂。然而,张衡并没有被金钱所诱惑,他愤然拒收“金错刀”,使这些富豪的阴谋彻底破产。张衡坚持“法治不失志”,过了不久,郡中上下肃然,民风大正,百姓安居乐业。

  3、妙语辞宝砚北宋宰相王安石:

  善诗好文,且酷爱收藏文房诸宝。有一位地方官员为了巴结这位朝廷重臣,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不停地夸奖这方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听了后,笑着反问他:“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牵”羞得那人无言以答,只好收起宝砚起身告辞而去。

  4、黄金难换心明代李汰:

  任朝廷主考官时,有一年在福建主持科举考试。一天深夜,有位求情者送一包沉甸甸的黄金,请他给予通融,当即遭到李汰的回绝。他还挥笔写下了一首表露心迹的拒贿诗:“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须知乾坤有鬼神。”檄文禁馈送清代乾隆年间,张伯行出任江苏巡抚。上任伊始,他便公布了一份别出心裁

  的官箴《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牵”他正是这样惠政砺己,廉洁自律,始终不违誓言,在历史上享有“江南第一清官”之誉。

  5、施公施世伦:

  当时是有名的清官,人们把他比之于包公,他的事迹在民间特别是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施公案》讲述的是他在侠士黄天霸的协助下侦破疑难案件,惩治恶霸豪强,救助无辜受害百姓的故事。施公的足迹遍及江苏省:在江都(今扬州市),捉拿佛门败类九黄僧人、七珠姑姑,擒获恶霸关升;在天津关,平息了苏州船帮与杭州船帮的打斗;在徐州、宿迁县,收伏张桂兰、郝其鸾;在沐阳县,捉拿郎如豹;在赣榆县,处决假知县毛志虎;在海州,破落马湖水寨,执水贼之首;在淮安,破何氏妇杀丈夫案、费德功控民女案,杀盗贼余成龙、杀恶霸。

  6、于谦:

  明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监察御使,他很注重清廉自律。宣德年间,他由河南巡抚调京任兵部侍郎时,河南幕僚劝他:“你不向上司献金玉,就带上点土特产吧!如绢帕、蘑菇、线香之类的。”于谦听罢仰面大笑,笑罢秉笔赋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碍阎罗话短长。”诗里行间的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不要让老百姓指戳脊背。从此“两袖清风朝天去”挂上他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于谦为官之清廉刚正,一生家无私积,是与他青年时代读书写下言志诗《石灰吟》密切关联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7、郑板桥:

  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又是清代著名的诗人,金石、书画家。他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时,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深为百

  姓拥戴,有诗为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8、于成龙:

  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乃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明崇祯年间,他曾考取过副榜贡生,倡导经世之学。清取代明而起后,他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提为广西罗城县知县,从此开始了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此后,由于其政绩昭着,又屡被提升。曾先后出任四川合州知州、湖北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及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168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死后被谥为“清端”。其着作有《于清端公政书》。康熙二十年,其任直隶巡抚时,康熙就曾称誉他是“清官第一”,其病逝不久,康熙于同年南巡时,又在“延访吏治理,博采舆论”,对各级官吏进行稽核考察的过程中,再次称赞说:“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其“居官清正,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9、丹心要学月月红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在担任徐州知府时,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执法严明著称,受到徐州百姓的称道和传颂。至今徐州城乡还流传着他不少的佳话。

  苏东坡五十岁的时候,家人要为其祝寿,苏东坡一再制止,并嘱咐家人不准宣扬。谁料,寿辰这一天,来了一个送礼人,双手抱着一盆盛开的月季花,家人便问:“请问尊姓大名,有何事?”来者说:“我叫赵钱孙李,来祝寿的。”家人听罢,奇怪地笑道:“那有这样的名字呢?”来者说:“我本姓赵,右邻姓钱,左邻姓孙,对门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寿,大家推荐我送一盆月月红,给知府大人做寿礼。”家人听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从不收礼,只好叫来者说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开花落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但愿大人常康健,勤为百姓除赃官。”家人把诗写在纸上,叫仆人把诗送给苏东坡看,让他来处理此事。不一会苏东坡出来,亲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着咏诗道:“赵钱孙李张王陈,好花一盆黎民

  情。一日三餐抚心问,丹心要学月月红。”

篇三: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的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但凡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公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美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以廉为金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的人得到一块宝

  玉,请人鉴定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在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

  还写了一首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的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三百两。

  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说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向他索要贿赂,他翻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

  地答复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坤羞愧而去。

篇四: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古代清廉的人物与事迹

  古代清廉的人物与事迹可以说有很多,其中令人铭记的有曹操、司马懿、孔融、牛金等。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操在一切行动中一贯表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清廉至上的政治风格,对自己的官吏严厉要求,也对无辜的人们大度宽厚,他的政治格局留给了后世的绝佳实践。

  司马懿,字叔齐,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司马懿勤政爱民,重吏治,他视民心为天,处理各种事务都思维周密,情报灵通,注重实效,为人至善至正,从不苟且偷安。

  孔融,字仲尼,汉朝时期著名官员。孔融执政期间,以高效清廉的财政政策,改变了以往君臣财政逆差的老规矩,使百姓社会稳定,财政状况明朗,受到后人的尊重UserRating。

  牛金,字犹圭,汉朝时期著名官员。牛金虽最初是凭借当时政局的厚重关系进入了行政机构,但他天生严谨,重视道德,他一心追求清廉,廉洁政治,一生没有违规错误的事情,是众多官员中最受推崇的一个。

篇五: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中国古代清廉人物和故事

  包拯——不持砚归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事迹1宋仁宗时,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送礼之风。包拯对这股送礼收礼之风历来持反对意见,几次上疏皇帝,请求颁昭禁止官员之间的送礼收礼的现象,以开廉洁之风。

  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寿,寿辰前几天,,他就命儿子包贵及王朝、马汉等站在衙门口拒礼。可谁知,第一个送寿礼的就是当朝皇帝,派来送礼的是六宫司礼太监。老太监到了门外,执意要面见包拯,要他接旨受礼。这下可难住了包贵,万岁送来的礼不收,这不是抗旨不遵吗,可父亲命他又不敢违,无奈只好请老太监将送礼的缘由写在一张红纸上转呈父亲。老太监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理不通。”

  包贵让王朝把诗拿到内衙呈父亲展视。不一会儿,王朝带回原红纸交付老太监。只见原诗下边添了四句。“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为官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六宫司礼太监看罢,半晌无语,只好带着礼物和那红纸回宫交差去了。

  海瑞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海瑞罢官

  徐阶的第三子徐瑛霸占民田,鱼肉乡里,强占民女赵小兰。小兰母洪阿兰告状,华亭县令王明友受贿,杖毙小兰祖父。应天巡抚海瑞微服出访,路遇洪阿兰,查明真相,判处徐瑛、王明友死罪,饬令退田。徐阶买通太监、权贵,妄图罢免

  海瑞,推翻定案。海瑞识破奸计,断然处斩二犯,然后交出大印,慨然罢官归里。

  刘宠——一钱太守

  刘宠(生卒年不详),字祖荣。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大臣,汉室宗亲,为西汉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年轻时跟随父亲刘丕学习,因通晓经学被举荐为孝廉,出任东平陵县令,有仁惠之政。

  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

  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

  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

  于谦——两袖清风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中体现的是刚烈之气。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到了“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后囚山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篇六: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导语:我们要大力弘扬我们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廉洁的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

  诸葛亮

  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

  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岳飞

  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

  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篇七: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精选22篇)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诸葛亮虽身为蜀国丞相和三军统帅,军政大权在握,却是廉洁奉公的表率。他教育儿子要进行品行高尚的养成,即要用俭朴的生活来养德,用淡泊富贵来树立大志,用静心学习增长才干,用振奋精神来革除享乐怠惰,等等。诸葛亮正是这样做而实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的。他在生命垂危之际写给刘禅的信中说:“我在成都的家只有桑树800棵,薄田15顷,子孙靠它生活还是挺富裕的。我在外面(老家以外的地方)再没有别的财产,随时的衣食,全部仗给于官家,不另外谋取生财之道来增加点滴私产。我死的时候,不使家属内有多余的布帛,外有多余的财产。”诸葛亮在临终前不但劝谏后主,规划国事,而且有针对性地陈述家事,预先谢绝赏赐,以免后代因钱财而不成大器。高风亮节,这太难能可贵了!

  诸葛亮的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岳飞是中国古代将帅中廉洁奉公,为人师表的楷模。他从严治军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严以律己。岳飞提出过国泰民安的两个著名口号:“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身体力行,严守一不贪财,二不爱色,三不娶妾,四是山河未复滴酒不进的“四不”规定。他个人的日常生活极其清苦。他平常的饭菜大多是主食加一个菜。有一次,岳飞吃到一种名叫“酸馅”的食品,他觉得味道不错,尝了几个以后,就叫随从收起来留到下顿再吃,以免浪费。岳飞在16岁时娶的一位刘姓夫人,因他从军远离,家乡沦陷后,生活无着,被迫转嫁。南渡以后,岳飞另娶了一位李姓夫人,夫妻之间的感情甚笃。他的部属同事们曾出于对岳飞这位主帅的尊敬,出钱买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土族女子,送给他做姬妻。岳飞未曾见面就婉言谢绝了。在当时的南宋士大夫社会官吏多是三妻六妾和“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临安作汴京”的环境中,岳飞能如此洁身自好,真是清淡如水,廉洁为镜,高风亮节,实在难得!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3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4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5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6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7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清廉本色。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8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9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0战国时期鲁国国相公仪休爱吃鱼,有人投其所好送鱼给他,公仪休不收。问其原因,他说:“正因为喜欢吃鱼,所以不能接受,现在我作为国相,能够用自己俸禄买鱼吃,如果现在收了鱼而丢了官,谁又会送给我鱼呢?所以我不能接受啊。”公仪休“好鱼而不贪鱼”,实乃其深知“贪赃、枉法、丢官、受惩罚”之间的内在联系,愿每位领导干部任前任中都时刻不忘认真算一算政治帐、经济帐、家庭帐。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1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这样的小事,却更能从细节上表现出一个人的品质,更足以让当今存在公“话”私打、公车私用、公请私吃、公费私游等等凡此种种揩公家油的一些领导干部汗颜。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2东汉时,羊续曾多次任庐江太守,从不请托受贿、以权谋私。其府丞焦俭为人也很正派,有一天,他见羊续生活太清苦,便给他送了一条活鲤鱼来。面对这条“礼鱼”,羊续左右为难。无奈之下只好暂且收下。但等焦俭一走,他就让下人把鱼挂在庭檐下,再也不去碰它。这件事传开之后,府吏们为羊续的高风亮节所折服,也都不敢礼贿他了。因此当地老百姓都敬称其为“悬鱼太守”。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3东汉刘宠曾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太守,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且清廉俭朴。在他离任时,当地百姓凑了一批金银相赠。刘宠虽坚拒不收,却又不忍令父老乡亲过于失望,只好拿一文钱作为纪念,故被时人誉为“一钱太守”。百姓还修了“一钱太守庙”来纪念这位清官。后人有诗赞道:“刘宠清名举世佳,至今遗庙在江边。近来仕官多能者,世学先生拣大钱”。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4西晋时期的山涛既是大文学家,又是著名清官。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100斤上等蚕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被送到廷尉治罪。山涛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众人不禁钦佩山涛为官清廉,因而人尊称其为“悬丝尚书”。文学家王戎曾这样评价山涛:“他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未经提炼的矿石(即‘璞玉浑金’),人们都喜爱它的珍贵,却不能估量它的真实价值。”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5南朝萧梁时期,徐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主管全国组织人事工作。这下他家可热闹了,有事没事来套近乎的人不晓得有多少。某天晚上,徐勉邀请友人相聚。席间有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关系比较好,竟狮子大开口“求詹事五官”。徐勉正色道:“今夕只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告辞。故时人赞其为“风月尚书”,“止谈风月”也成了历史典故。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6隋朝袁律修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5个朝代,官至尚书郎、太常少卿。为官50余载,却两袖清风,连升酒薄礼也不收,人们皆呼他为“五代清郎”。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7明代的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位高权重,很多人来求他办事。为杜绝纷至沓来的亲朋好友求他,范景文特地在府门上写下6个大字:“不受嘱,不受馈”,故被百姓美称为“二不尚书”。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8清康熙初年,原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全省唯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还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让儿子带回老家的礼品,因此人称“半鸭知县”。离开罗城时,堂堂一位县令,竟然连赴任的路资也没有。当地百姓听到于成龙离去的消息,一片哭号,依依不舍,相送数十里。后来他出任堂堂两江总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馆不住公馆。在总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时人称之“于青菜”。当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称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19清代古田县人陈滨,居官清廉,政绩显着。他常对人说:“贪不在多,一二非分钱,便如千百万。”后来巡抚湖南、福建。当官20余载,独身在外,没有携带过家眷。儿子想去探望他,竟苦于缺路费。在衙门里,他吃的是瓜果素菜,安于清贫,终生不变,受到百姓称赞。康熙皇帝称他为“苦行老僧”,此名不胫而走。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0清代岭北道道台汤斌,为官多年,竟毫无苟取,坚持以清贫为本,每日以豆腐汤为肴,许多百姓便敬称他为“三汤道台”。意思是说他:为政像豆腐汤那样清廉,生活像黄连汤那样苦涩,对世道人心像人参汤那样滋补。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1清道光年间,曾国藩正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有一次受到政敌

  的恶言,逼上梁山,别无选择,老曾为表清白,堵住敌人之嘴,竟当着众人的面,挺身而出,把自己脱得精光,露出瘦削、文弱、矮小的身子,光着屁股走进银库清点现银,从而查清了国库亏空的真相,揪出了真正的国家蠹虫。堪称古往今来真正的第一“裸官”。

  古代廉洁奉公的名人小故事

  篇22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

推荐访问:古代清正廉洁人物事迹 清正廉洁 事迹 古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