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发布时间:2022-05-26 14:3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4篇

【篇1】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两会热点话题的年度变化,见证了政府诸多领域改革的攻坚克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李松

  2015年是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全国两会将至,民意的聚光灯照在哪里?

  1月26日,2015年人民网(603000,股吧)全国两会调查上线。截至2月13日上午10点,公众关注的十大热点排名为:收入分配、重拳反腐、经济新常态、食药品安全、简政放权、从严治党、环境保护、教育改革、住房、社会保障等。

  而2014年人民网全国两会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关注前三位的热点,依次是社会保障、反腐倡廉和食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干部作风、计划生育、环境治理、教育改革、住房、新型城镇化依次占据了后七个席位。

  从连续两年的调查情况来看,公众关注的热点排名差异,反映了这一年中民意诉求的变化。

  “两会热点变与不变之间,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轨迹。”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鲁照旺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两会热点话题的年度变化,见证了政府诸多领域改革的攻坚克难。”

  热点一

  “收入分配”排名上升

  年度变化

  近年来,“收入分配”是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老问题。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收入分配”关注度排名第四位,而2015年跃居第一位,愈发凸显改革中打破利益格局的紧迫。

  话题背景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社会矛盾多发,劳资矛盾多发,并出现社会阶层固化。

  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这是基尼系数自2009年来连续第6年下降,但仍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这表明收入差距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核心内容。“收入分配”排名上升,反映了公众对收入分配公平合理的更多期待。尽管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有所缩小,但收入分配改革仍需提速。

  专家锐评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陈明生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理顺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是发展方向。要下决心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进一步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长效机制;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根治收入过高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各种制度,减少灰色收入,杜绝黑色收入。这样才能有效缩小收入差距。

  热点二

  “重拳反腐”被持续高关注

  年度变化

  中国强势反腐深得民心。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反腐倡廉”位居十大关注热点第二位,2015年依然位居第二位。公众关注反腐热情不减,对中央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寄予厚望。

  话题背景

  2014年春节首次出现“裸年”概念,中国反腐倡廉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中共反腐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2014年,中央继续以雷霆万钧之势,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先后打掉周永康、徐才厚、苏荣、令计划等四只“大老虎”,被查人员的级别创历史最高点。同时,反“四风”不断取得成效,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公款吃喝、送礼等群众“身边的腐败”。

  2015年,中国反腐仍在路上。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表现在“四风”病根未除,防止反弹任务艰巨;在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些贪腐党员干部不收敛不收手。

  中央近期一系列反腐措施表明,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驰而不息正风肃纪,使作风建设落地生根将成为常态。

  专家锐评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成言

  2014年,中国反腐成绩单令人瞩目。但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和复杂。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建设国家反腐败法”非常及时和重要。要以法治反腐作为保障。只有通过法治反腐,制定和实施法律,限制和规范公权力行使的范围、方式、手段、条件和程序,才能达到减少和消除腐败之目标。同时尽快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使监督权力更加相对独立和有效,才能进一步地做到以体制机制制约权力腐败。根据中国实际,目前最为紧迫的是须尽快建立健全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进一步加大媒体及民众对公权力的监督力度,实现反腐从治标向治本的根本转变,构建一个官员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的体制机制。

  热点三

  “经济新常态”要有“新作为”

  年度变化

  新常态,这个经济领域的热词一出现,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没有“经济新常态”这个话题,2015年则高居第三位,公众期待“新常态”下政府能有“新作为”。

  话题背景

  2014年5月,“新常态”第一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表述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又一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在随后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峰会上,又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而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则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特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客观条件的变化,必然使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

  专家锐评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张占斌

  由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变化,经济增速放缓是趋势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质量和效益的降低。这恰恰是“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发展机遇。由于中国经济有巨大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在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未达到峰值以前,保持中高速增长是可以期待的。我们要对经济增速的“换挡期”变化保持战略定力,用“平常心”对待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热点四

  “食药品安全”折射“大民生”

  年度变化

  食品药品关乎民众健康。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食药品安全”位居十大关注热点第三位,尽管2015年退居第四位,但仍处于高关注度。其在公众中的分量,由此可见一斑。

  话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药以安为先。食品药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稳定问题与政治问题。

  如何保障食药品安全是公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每一届政府都在食药品安全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问题频发,证明了治理这一顽疾沉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从总体上看,当前全国食品药品安全形势呈现出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是,消费总量数大面广,产业基础“小、散、乱、低”,产销秩序尚不规范,诚信环境相对缺失,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滞后,监管能力薄弱,这些因素都从整体上制约着中国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专家锐评

  汕头大学法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鄢圣华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首要的是建立问责渠道明确、全过程跟踪并可追溯的政府监管体系,同时实现社会共治,唤醒和激发每一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和全社会的正能量,共同为食品药品安全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在此基础上完善激励引导机制,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机制化、长期化。

  热点五

  “简政放权”释放社会活力

  年度变化

  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简政放权”没有进入十大热点话题,而2015年却一跃位居第五位。这反映了公众期待政府进一步理清权力边界,以便释放社会活力。

  话题背景

  2014年1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做好政府各项工作,要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在公开透明上下功夫,在持续推进中增实效。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简政放权改革步伐强劲,是稳增长、防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和重大举措,也是激发制度和体制潜力,让改革释放出更多更大活力,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红利的良方。

  简政放权改革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如何彻底打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个人利益法定化格局,这是政府部门及政府官员“繁政”、“揽权”的主要动力。二是政府权力下放、转移承接中出现的“红顶中介”等问题。

  而现实中,在审批减少、权力下放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普通民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却依然有“办事难”的苦恼。那么,如何彻底破解“权力截留”或“改头换面”的困境?这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专家锐评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教授韩春晖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政府已进行了多轮机构改革、简政放权,目前已进入由注重数量减少到质量提高的阶段。由于涉及到政府的“自我革命”或说是“权力缩水”,这个过程将会越来越难。在当前实践中,出现了“该放的不放,不该放的乱放”、地方政府截留审批权、社会无力接受审批权、市场监管异化审批权等现象。只有市场充分发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中央与地方关系依法调整到位,政府才能管住、管好应该管的事。因此,如何激活市场主体地位、如何激发社会创新能力,是事关简政放权改革本身能否成功的关键。

  热点六

  “从严治党”凝聚党心民心

  年度变化

  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从严治党”这个话题没有进入十大热点话题,2015年位居第六位。“从严治党”成为公众口中的高频词,彰显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话题背景

  近两年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鲜明印记,就是“从严”。党纪严于国法,亦是十八大以来高压反腐带给公众的明显感受。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革命圣地西柏坡,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2014年,“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聚焦“四风”、反对“四风”,中央打出从严治吏“组合拳”,解决了不少过去被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有了良好开端,“为官不易”渐成常态。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作风建设中的沉疴顽疾还没有得以根本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是反“四风”的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一些人仅仅停留在“不敢”上,尚未形成“不想”的政治自觉。

  专家锐评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鲁照旺

  “从严治党”是中共党性的必然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当前,要围绕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着力在干部选拔任用、行政权力制约、公共资源交易、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重点立制度、建平台、定规矩,特别是要将“一把手”的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热点七

  “环境保护”消除“心肺之患”

  年度变化

  “满城尽戴白口罩”,也反映在两会热点调查中。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环境保护”这个话题位居第七位,2015年依然位居第七位。公众持续关注,表明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话题背景

  近两年,如何妥善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已成为了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福祉的重大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2014年2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以“绝不回避”的态度直面雾霾,向环保部部长的追问“不少于数十问”。

  2014年,中国各地不断遭遇“十面霾伏”,为发展敲响警钟,成为公众“心肺之患”。而企业排污被罚力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环境监管执法不严,被认为是多年来导致中国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的重要原因。

  进入2015年,随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国新修订的环保法正式施行,各地陆续跟进,探索出台严厉法规和举措,污染行为将会受到更严厉监管和惩罚,各级环保部门也将承担更大的监管责任。

  专家锐评

  上海财经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麻国安

  地方保护主义是环境执法面临的一大难题。环保部门是属地管理,人、财、物都归属地方政府管理。而不论是行政机关,还是地方法院,都可能有地方保护的倾向,为地方利益考虑。这一局面需要全力扭转。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执法,以及公众养成环保习惯,尽快走出“十面霾伏”。

  热点八

  “教育改革”期待教育公平

  年度变化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个体成长因教育而完善,国家未来因个体而精彩。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教育改革”这个话题位居第八位,2015年依然位居第八位,教育改革的话题仍热度不减。

  话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其体制改革却相对滞后,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和普及。

  从2010年起,每年都传递出社会舆论对教育改革的强烈呼声,包括高考考试制度改革、高校自招、择校、孩子起跑线等教育领域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每到年终盘点时,公众对教育改革评价不高。

  教育改革,在2014年取得重要进展。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接着,教育部划出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七条”;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启动上海、浙江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这一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全面编织一张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网,等等。

  专家锐评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谈方

  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提高受教育者的质量。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参与。目前,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要防止对设计的改革打折扣,甚至各取所需,扭曲执行。否则,良好的改革初衷将走向反面,公众对改革的期待会变为对改革的抱怨。所以,尽管“教育改革”在今年和去年都排在第八位,但是今年的“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期待教育公平的同时,更加期待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素质,期待教育反腐。这既是教育改革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热点九

  “住房”系着百姓“安居梦”

  年度变化

  在人民网调查历年两会热点中,“住房”排名一度靠前。而在2014年和2015年调查中,“住房”排名却意外地都下滑至第九位,差一点跌出十大热点榜,个中原因值得深究。

  话题背景

  百姓的安居梦是“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住房之所以成为一个“梦”,成为连续多年两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是因为房价畸高。

  经过持续的楼市“最严”调控,“脱缰”的房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与多数公众的收入相比,房价仍高得离谱,“住房梦”仍遥不可及。中国发展到今天,“住房梦”成为重要的民生议题,这是系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上的一个梦想。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各项改革措施的强力推进。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中国将在今后5年内新建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使保障房覆盖率达到20%。近几年来,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如火如荼,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两限房、公租房等品种各异。最终目的,就是让住房保障政策实现“住有所居”。

  专家锐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俊秀

  从一些调查数据看,中国城市居民自有住房比率较高,住房问题主要表现为房价不断升高,刚参加工作年轻人和农村进入城市的居民购房困难。目前公众对“住房”话题关注度下降,一个原因是出现了像经济新常态这样的新热点,另一原因是住房限购取消、房价略有下降,加上一些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实施,使得住房问题成为一个常态问题。居民不断改善的住房需求始终是存在的,政府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并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热点十

  “社会保障”体现人本关怀

  年度变化

  社会保障民生为大。在2014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位居十大关注热点第一位。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社会保障”大幅度退居第十位,折射出非常强烈的信号意义。

  话题背景

  评价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公众最有发言权。而公众是否幸福,关键还是看是否享受到社会保障的人本关怀,是否真正实现了住得舒心、吃得放心、生活得安心,是否感觉到社会的进步和暖度。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由政府和企业保障转向社会保障、由职工保障扩展到城乡全体居民保障的变革。这一转变,主要是“制度补缺”,优先解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短板,这标志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从“无”已进入到“有”的阶段。

  从2013年起,中国社会保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即从“有”到“优”的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面临许多挑战,即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和保证可持续性,并对此逐步形成共识,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中国相继出台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结算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不少公众深切地感觉到,这一系列改革在逐渐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篇2】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1、忽视社会保障诉求会陷入社会危机

一个健全、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一定能够在化解国民后顾之忧、提供稳定安全预期的同时带动消费,并在促使民生得到不断改善的条件下维系着国家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完善。从一百多年前德国创立现代社保制度开始,它就扮演着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系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即使一个国家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社会中产阶层,如果忽视社会保障诉求,降低国民福利的投入,无限制地容忍社会分配差距的扩大,同样会陷入社会危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郑功成

  2、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将致农民工世袭化

由于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和缺少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现在农村青年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不良循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阶层凝固化,形成职业世袭化。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

  3、今年房价不会出现“崩溃式”下降

今年房地产的价格还会回落,但是并不会出现很多人所说的崩溃式的价格下降,这种崩溃式的价格下降不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初衷所在,也不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所在。如果出现大规模价格的崩溃式下降,比如下降60%、70%,对整个经济的运行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的冲击。今年价格会回落,但很多地区交易量会有一定的回升。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

  4、如果搞垮公务员倒霉的是老百姓

网络虽然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所有人表达意见,实际上更多的是向没有其他渠道向上反映问题的人提供的渠道。关于网络民意,我认为需要分析,中国的事情很复杂。不能把反对贪官污吏变成仇恨所有的官员或富人。如果说公务员是社会的管理者,他们全部被搞垮了,社会就会变得无序,那个时候有权有势的人全都去国外了,倒霉的还是老百姓。仇官仇富,我认为不是民主主义的表现。

——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5、被问责干部复出前应“公示”

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党政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但是,被问责免职甚至撤职的官员,悄然复出被重新安排了工作岗位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其中有人受处分刚满半年。在对这些领导干部的工作安排过程中,因信息不公开,所以公众既不了解详情,也没有参与意见,于是往往产生疑问甚至不满。这种工作方式侵害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由于缺乏民主监督,也难以避免出现失误、错误,给良好的制度和本属正当的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声誉受到不应有的损害。

——全国政协委员方工

  6、“低生育水平”并非指“越低越好”

劳动力资源依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之一,“稳定低生育水平”短期内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构成影响。“低生育水平”并非指“越低越好”,这种措辞也不是继续降低生育率水平的意思;
中国的人口政策要有连续性、稳定性,即使调整也要遵循渐进的过程。生育与经济增长、就业是长期关系,并非短期能够显现。更准确地说,即使将来调整生育政策,也不会影响中国社会逐渐老龄化的大趋势;
况且许多没有生育政策的国家,也会面临老龄化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7、适当降速方能“好字当头”

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高速增长应当得到充分肯定,但其转型挑战不可回避,以往增长类型的粗放、由粗放所加剧的资源环境矛盾制约和压力、虽多年强调提升效益转变方式却进展迟缓的困境,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呈负面效应,威胁我国发展过程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提高。为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追求“好字当头”的质量提升,就必须下决心,适当调低一些速度,来换取效益和质量得到提高的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

  8、公款吃喝要有公示制

各种名义的公款吃喝行为屡禁不止,似有愈演愈烈之势。相对于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我国公款吃喝可以在会议费、出国费、培训费、调研费、科研费等合法的项目下报销。一些领导认定“接待无小事”,逐渐形成了“想吃就吃”、“不想吃也要吃”的接待体制。而且由于公务接待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和其他公务人员,加之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使得公务接待中的问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易形成“上级不好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的局面。将公款吃喝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把公款吃喝纳入刑法,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无疑能让更多的公款吃喝者有所顾忌和收敛。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李卫华

  9、中国已到结构性减税时

减税可能会让中国政府的财政增收变缓,但税收总量不会变小,现在已到了结构性减税的时候。当前要真正解决内需问题,就必须解决民众的收入问题。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是当前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减税,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也能提高这些企业职工的收入。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减税可能会使税收的增幅下降,但总量不会变小,同时政府在节约行政成本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为,减税不会对政府的收支带来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庆云

 10、 彻底全面取消公费医疗

公费医疗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政府财政,个人无须缴纳医保费用,既浪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也不利于筹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资金,不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医疗保障水平。公费医疗财政支出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在这些惊人数字的背后,是小病大看,动辄住院,甚至出现了“一人生病,全家买药”,“一人公费,全家揩油”等怪现象。取消公费医疗,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可以节省一大笔政府的财政支出。政府还可以因此将节省的财政更多地投入到民生福利之中,让民众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全国政协委员、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

   11、中国公众必须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

中国公众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国家,如果对本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认识不准确,就难以更富理性地与国际社会从容交往。中国公众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国际社会,不仅要知道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的现实,还要知道这些现实背后的故事。中国公众必须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应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同时也应有放眼全球的胸襟和气度。中国公众必须不断增强国际责任意识,应当理解国家对国际事务所承担的责任,支持国家做出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对世界的贡献。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以自己的言行生动地向世界说明中国。中国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

  12、提高学者丧失诚信的代价

当前中国科技界一些学术造假的风气,破坏公平的学术环境,危害和谐社会建设。我国有一些科研项目其实在国际上已经被广泛研究,但仍然能够立项,甚至投入巨额研究经费,这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使整体科研水平难以获得突破性提高。更有甚者虚构研究成果,或者剽窃抄袭,严重脱离了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的初衷。有的人把他人科研成果据为己有,或者为论文发表或成果获奖而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等等。我国既要建立健全学术奖励制度,也要建立惩罚管理制度。对有碍学术公平行为要严肃处理,提高丧失诚信的代价,营造“不敢丢、丢不起”的诚信意识。

——全国政协特邀华侨华人代表孙大文

  13、民众对腐败忍受力已到临界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归结于两次思想解放,归结于30多年社会的相对稳定。还有一点谈得比较少,那就是也归结于我们的民众识大体,顾大局。我国财富的积累正是建立在人民勤劳流血流汗的基础上的,他们的贡献很大,工资却并不高。因此,建议补偿在“改革开放”初期做出利益牺牲的工人群体。对企业高管的年薪,如果继续任由这些行业老总们“神秘”的年薪继续“神秘”,几乎等于对公众意见置之不理。我认为,他们首先是党员,其次才是所谓老总。如果连这些是老总的党员都要求不了,何以要求广大的普通共产党员?对于腐败问题,人民大众对腐败的忍受力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已经到了临界点。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

  14、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

现在有些地方乱设机构,乱定级别,领导职数和公务员人数超标,这“两乱两超”给买官卖官留下无尽空间。一些乡镇好几百个干部,小汽车停了好几排,一些地方政府秘书长有十几个,每个秘书长都要给房子,配汽车,这些支出最终都是老百姓埋单。老百姓再勤劳,也养不起这么多官啊! 4年前全国公务员是600万人,现在已经增加到1000万人,一年多100万人。如果600万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这是历史的倒退。官多了不好管,供养成本、教育成本、监管成本和违法违纪查处成本都很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

    15、要用中国料炒中国菜

提升原创能力才能打造文化强国,沿袭模仿、改编组装,强大不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讲中国人的故事给中国人听,才能与外国文化竞争高下,才能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日本电影《入殓师》正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性,才获得奥斯卡奖。越是民族的原创才越有竞争力,这并不决胜于科技形式,其根本还在于思想与文化的内涵,体现作家独立的思考和艰辛的发现,这是原作的灵魂。用中国料炒中国菜,才能满足中国人,且以原创品牌打入世界的餐桌。中国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唯有提高原创力才能走向文化强国!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

  16、养老双轨制的运行造成了极大社会不公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达到3倍之多。现在的国家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职工,是不交“五金”的,养老保险是财政在支持的。而且退休之后,退休金比企业更高。“双轨制”造成了极大的不公平。随着养老双轨制的运行,它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逐渐显现。改革已经很急迫。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

   17、领导干部直接报销权应废止

我国一直实行“单位报销制”,即从过去至今,单位的公务接待餐饮费用报销、公务出差产生的餐饮和住宿费用报销均由所在单位的领导审签,然后再到核算部门报销。这种报销制的弊端无法管制单位“一把手”的胡乱报销、虚报冒领。“企业报销制”将最大程度地遏制公务用餐和公务出差乱花费现象。实行“企业报销制”后,各级行政单位领导干部只能自己进行消费活动行为,然后签单,而不能再染指支付报销行为,也就无法再拿着亲属、朋友的餐饮、打车费等票据去报销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 

    18、警惕公共资源被私有化和谋利化

公共资源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投资兴建的、旨在为全体公众提供服务的设施和条件。公共资源从它诞生起,就赋予了社会公众共享的属性。但近年来公共资源部门化、公共利益私人化情况日益严重,使公共资源共享性特征遭到破坏,形成事实上的公共资源不公,也会加剧社会阶层的割裂。另外,这也给委托管理公共资源的权力和资本的交易进一步提供了市场,扩大了社会贪腐现象的范围,弱化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

——全国政协委员孙贵宝

    19、剩男是个大问题

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值得忧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算起,我国男女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域、居高不下已有20多年,成为世界上失常程度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个别省份超过130,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有专家预计,到2020年,20-45岁的适婚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如果过高的出生性别比得不到纠正,我国将有数千万大龄男青年找不到配偶。这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学所前所长景天魁

    20、慈善事业不是“赚钱生意”

社会慈善事业是以爱心为主,投入大量的民间金钱、人力、时间、空间、各种平台和关系,以及社会上种种可调动的资源,帮助弱势人群,照顾政府社会福利保障系统之下的“漏网之鱼”,但绝不是以此为本,赚钱分利。过去很多慈善团体打着“慈善”旗号,利用善信大德的信任,将募集的资金放入自己口袋,或扣除大量的行政费用,变成“管钱的大吃大喝,没钱的没吃没喝”。不但违背辱没了捐赠者的良好愿望和仁爱之心,属不仁;
而且侵吞扑灭了弱者的救济与残存的希望,属大不义。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原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  

 

省(市)委书记、省(市)长说

目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利益格局的影响。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有关部门真正是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一小部分人的利益,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会往前迈出最关键的步伐。我们在解决利益格局影响改革的问题上,首先是要从执政的党和政府头上开刀。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党政领导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广大干部尤其是党政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监督,“夹着尾巴做官”,常怀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舆论,时刻想着身后有无数双眼睛在注视着,自觉养成在众目睽睽监督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习惯。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

民间借贷如治水。浙江经济发展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支持,浙江民营企业生成那一天就没有离开过民间资金的互相拆借。民间资本就像水,水润万物,也可造成洪涝灾害,要造水库寄存它,造水渠引导它,造水闸管控它。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

教育不是缺钱的问题,是花不出去,因为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教育经费中的教育事业费不能用于教育基本建设,而现在最缺的是后者。现在的问题是依法增长和按比例增长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固化起了很不好的作用。对此,要在体制上有所调整,对教育事业费方面进行调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

只要下定决心,公车改革就能一改到底。车改后,不但费用大大降低,公务员队伍作风得到了改善,群众的口碑更是千金难买的东西。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长邵占维

干部渎职也是一种隐形腐败。干部渎职、决策“中梗阻”、办事爱拖延等行为也是一种隐形腐败,腐蚀党政机关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

现在教育的功绩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愈演愈烈。读书人,把它作为吃饭谋生的工具;
学校把教育作为谋财、发财的工具,这样就把教育任意化了。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是人创造了价值,教育又创造了人的价值。所以我有一个观点,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

信访是很正常的事,我们不反对上访,而且主动下访。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多,问题多,加上我国虽然已经建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法制建设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上访问题不可避免。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怀化市委书记李亿龙

政府要多邀网民“拍砖”。新网络管理,功夫在网下。党委政府要以用促管,正视网络、重视网民,与网友们互动,才能用好网络、服务社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镇江市委书记许津荣

【篇3】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2017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

一年一度的两会全国关注,世界瞩目。在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受权独家发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7年两会热点研判”报告,议题涉及经济、农业、国企、财税、金融、法治、环保、教育、医疗、对外开放等20个领域,系统梳理近两年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脉络、政策亮点和舆论焦点,研判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提供有益参考,也为广大读者读懂两会提供一份重点议题清单。

  1.脱贫攻坚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等任务圆满完成。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我国将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考核扶贫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如何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哪些措施可以成为农民脱贫的好帮手,政府会为贫困村民提供哪些支持,精准扶贫还有哪些障碍,哪些政策需要改进完善?代表、委员将带来大量一线情况与真知灼见。

  2.经济增速

  至2016年,权威人士三次解读中国经济,舆论高度关注。2016年,中国经济以%的增速重返全球第一宝座,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应更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并未提及2017年GDP增速,工作总结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决策层淡化经济增长速度、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表现。两会期间,各界解读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表现、预测2017年经济发展态势、探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等话题或将成为关注重点。

  3.实体经济

  2016年,资本“脱实向虚”成为舆论热词,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发展情况颇受舆论担忧。同时,国家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和表态,提振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信心。如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全面部署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打响了实体经济“减负战”。此外,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央国企的市场表现、供给侧改革成果或将被舆论热议。

  4.农业供给侧改革

  自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和价格机制改革四个方面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来,范文内容地图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六项任务,10月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的“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包括去库存,尤其是玉米去库存,增加农民收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有望成为今年两会讨论热点。

  5.国企改革

  2016年6月底以来国企改革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9月底发改委召开混改试点专题会,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国企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定调混改是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2017年1月12日国资委表示今年要深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改革进入以混改为突破口的阶段。2017年,各省区市无一例外将国企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集中于混改、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国有资本运营等方面。从我国政策推进的节奏和地方两会透露出的重视程度来看,国企改革在全国两会期间有望继续热议。

  6.财税改革

  高企的税费成本一度挤压企业盈利空间,范文写作舆论呼吁降税减费。2016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的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落实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近两年来,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的是“营改增”,展望2017年财税改革有望在个税、环保税、资管产品增值税、五险一金方面展开。

  7.防控金融风险

  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我国经济总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人民币汇率在2016年的走势可谓跌宕起伏,汇率也成为2016年人们最关心的财经话题之一,12月15日,美联储上调利率,并暗示今年再加息三次,步入升息通道,这也意味着,人民币会与其他货币一样仍然有对美元贬值的压力,引发部分舆论出现“汇率危机”的担忧。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合规发展之年,TOP100范文排行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力度加大,均成为舆论场热点议题。

  8.“一带一路”

  在2016年8月、9月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G20峰会中,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2017年1月17日的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提“一带一路”建设,并表示将在2017年5月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前,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带一路”,主要涉及产能合作、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等方面。“一带一路”有望继续在全国两会和2017年持续发酵。

  9.反腐倡廉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关乎大局的“反腐败斗争”依然被海内外高度关注。随着北京、山西、浙江3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陆续成立省一级监察委员会,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元年正式开启。今年的反腐工作怎么干清晰可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何利用全国两会的平台提出良策,找出破题关键,值得期待。

  10.司法改革

  去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司法领域的各项改革正在陆续展开,一些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冤案如陈满案等都得到重判。不过,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冤假错案、根除司法腐败,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也关系到社会各界对司法的信心。对此,“两高”报告值得期待。

  11.环境保护

  今年地方两会的热点将“治污减霾、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绿色发展”作为最主要议题之一进行讨论。19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环境治理内容,其中,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河北省明确,2017年平均浓度下降6%以上。河南省提出,确保空气优良天数200天以上。广东、江西、宁夏、安徽等省区则把推行“河长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把水环境质量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加强周边河流、湖泊的保护与治理。

  12.医疗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是一项重要而且紧迫需要改革的领域。2016年来,医改节奏逐渐加快。2017年1月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明确“十三五”期间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20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处提到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药品采购“两票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医改有望在2017全面开花。

  13.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每年两会的重要议题。2016年,网络食品安全生产和经营成为重点管控对象,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进一步加强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落实监管措施的讨论将受到关注。2016年,随着奶粉新政“注册制”的实施,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乳制品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个人简历与此同时,转基因问题争议持续,但相较于过去执拗于安全性的争论,对转基因产品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障的需求正不断提升。此外,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的完善和平台建设、食品谣言的治理、食品安全目标的责任考核依然是关注焦点。

  14.交通出行

  去年出行领域中,网络共享出行是重大热点。交通部出台文件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开创世界先例,创新管理理念获得广泛赞誉。然而,其后出台的地方细则却招致较大争议,对户籍、车牌、车辆等严苛限制,被网民质疑“新瓶装旧酒”等评价频频见诸报端。当前,各地细则大多正式实施,政策对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影响已经显现,两会期间,设计地方网约车政策的争议或将再起波澜。“共享单车”作为另一项共享出行的代表,也备受舆论关注,被认为是解决都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上佳方案,也有效引导绿色出行潮流。

  15.社会保障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017年初,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阶段性降低事业保险费。社保降费直接关系公众收入水平,以及降低企业负担,社保缴费降低持续吸引公众关注。医保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2016年舆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人社部向媒体表示,2016年底已基本实现医保全国联网,2017年人社部将加快建立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舆论认为医保异地结算有利于病患及时就地诊疗、简化住院报销手续、减轻参保患者负担、加强医疗行为监管。

  16.农村留守儿童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引发热议。2016年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指出,众多的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缺失中成长,这是社会之痛。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伴的教育议题往往触发负面舆情。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是国家层面的有关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责权利的制度性安排,2017年全国两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17.建设“双一流”大学

  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成为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将有进有退,无疑将会是2017年全国两会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

  18.突发灾难事故防范

  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各类灾难事故多发,全国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从盐城特大龙卷风到邢台洪灾,均造成了较为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成为年度热点舆情事件。对此,公众一方面对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防御能力、救灾应急能力等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对追责问责、监督管理的强化提出更高的要求。2016年12月9日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我国安全生产领域进行“顶层设计”。改革的推进情况,也承载着一定的公众期待,有可能成为两会的舆论关注热点。

  19.海外投资

  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大型央企、优秀民企为代表的中企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成绩单颇为亮眼:中交集团在肯尼亚签署约53亿美元项目合同,中国中车获得澳大利亚等多国订单、全年海外签约额突破80亿美元、南亚地区首个铁路工厂在印度投产,美的发起收购德国库卡等多起海外并购,海尔收购GE白色家电业务等。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国际背景下,国家如何引导央国企理性投资,以及央企海外市场竞争表现、海外投资提质增效等方面内容仍将受到舆论关注。

  20.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2016年是“互联网+”和智能化全面爆发的一年,“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热门思想汇报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全面提升。两会期间关于互联网与智能化应用方面的建议和议案可能增加。与国家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互联网和智能化依然是重点扶持领域,围绕这些关键领域,国家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将会受到持续热议。央国企代表各自领域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以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也将成为一大看点。

  2017年全国两会七大热点话题【图解】 以上是《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改革、经济、关注、两会、舆论、成为、领域、实体,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篇4】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两会热点话题摘编

王洪升

【期刊名称】《平安校园》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近年来,挤压踩踏事故、体育活动事故、校园暴力事故、自然灾害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各类校园安全事故皆呈上升趋势,校园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保护好每一个在校学生,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成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总页数】6页(P.18-23)

【关键词】热点话题;校园安全事故;摘编;两会;踩踏事故;校园暴力;体育活动;灾害事故

【作者】王洪升

【作者单位】《平安校园》编辑部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G474

【相关文献】

1.聚焦两会 共话人资热点——2011年两会人力资源热点话题探讨 [J], 本刊编辑部; 杜丽敏

2.百姓眼中的“两会”——2006年“两会”热点话题民意调查 [J], 东民; 王星

3.本期策划——点击全国两会——2005·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搜索 [J],

4.教育热点话题:2008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声音 [J],

5.网民最关注的两会“五大热点话题” [J], 宁亚峰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热点话题 感想 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2022全国两会教育热点话题感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