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10篇)

发布时间:2023-07-30 20:48: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浅析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城市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也成为了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就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进行浅析。

  一、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文化馆更好地管理、储存和传播文化资源,提高文化服务的效率。数字化建设可以使文化馆的信息化程度更高,大大减少人工资源的消耗。

  3.提高文化服务的质量。数字化建设可以使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更加精准、更加贴近民生,更加高效、便捷、灵活。数字化建设可以让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更加前沿、创新、开放。

  1.数字化基本设施的建设。文化馆需要建设数字化基本设施,包括网络技术、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展馆等。数字化基本设施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实现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前提。

  2.数字化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数字化出版。文化馆需要整合文化资源,建设数字化文化馆、数字化博物馆等,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可以使传统文化更广泛地传播,更好地服务公众。

  4.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文化馆需要建设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让公众更加便捷地获取文化服务。数字化文化服务平台可以提供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交流等多元化的文化服务。

  1.数字化技术的更新换代。数字化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文化馆需要保持技术更新,使数字化文化服务更加前沿。

  2.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数字化文化资源在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出版和数字化展示等方面存在版权问题,文化馆需要建立好的版权保护机制。

  3.数字化服务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数字化服务涉及公众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文化馆需要建立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并保障公众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4.数字化服务的与传统文化服务的衔接。数字化文化服务需要与传统文化服务衔接,避免数字化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服务的割裂,实现数字化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服务的一体化。

  四、结语

  数字化建设可以使新时代文化馆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深度,使文化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和现代化。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文化馆需要解决好数字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保证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篇二: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建设数字服务平台,是其本身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是其优化自身文化服务的需要,也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思路,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设策略,以供参考。

  Key:文化馆

  数字服务平台

  建设策略

  :G242:A:1003-9082(2020)03-0-01引言

  在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建设数字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文化馆等基层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不仅是对传统服务短板的弥补,也是对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地方文化馆以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为目标,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搭建与区域文化服务模式相适应的数字服务平台,并促进其自身信息化发展,同时拓展服务群体,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有利于其自身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对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积极作用。

  一、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思路

  数字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外服务与内部管理,前者包括发布文化信息、开展网络课堂、实施网络文化活动、展示文化馆资料等,后者包括人资管理、线上办公、平台维护等。由于数字服务平台属于数字资源,它也具有数字资源的一般特性,即网络依赖性。网络新媒体用户群体广泛,为了扩展服务群体,在具体建设这一平台时,除了考虑上述功能需求之外,也要考虑这一平台与网络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比如建设“数字文化馆”网站或APP时,在其中展示微信二维码,使其与文化馆微信平台形成互联互动,从而促进文化信息的推广,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平台。

  通过对人民群众网络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人并不喜欢在多个平台上来回切换,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多个平台文化信息及管理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以打造统一的数字服务平台为目标,在总分馆制下将区域范围内的文化馆及在职人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范围,防止出现信息孤立现象。各文化馆的文化资源具有分散性,为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也需要通过统一的数据库对其进行整合,并提升其共享性。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核心在于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所以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调查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真正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才能够建设出吸引他们的数字服务平台,并让这一平台成为他们获得文化信息的首选路径。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数字服务平台对在职人员综合素养有较高要求,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相关信息化操作技术,熟悉信息服务业务流程,并了解当前文化馆的主要服务对象。而且,数字服务平台也需要定期的维护与更新,这就给文化馆人员结构带来了新的挑战。从以上分析中可知,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并非建设

  一个信息化平台这么简单,而是包含了平台功能需求与群众文化需求分析、平台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区域统一化管理、文化资源整合、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

  二、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有效策略

  1.促进平台与网络新媒体融合

  数字服务平台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是其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拓展服务群众范围、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需要。对此,市级文化馆有必要促进数字服务平台与网络新媒体的有效融合。网络新媒体用户数量大,功能多,既可作为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设基础,又可作为它的延伸。就建设基础而言,主要是在网络新媒体上建立账号或者公众号,以此作为数字服务平台。如果将网络新媒体作为数字服务平台的延伸,那么可以将其当做是信息服务咨询窗口、平台引导窗口或者是平台文化资源双向供给窗口。群众可通过网络新媒体咨询有关数字服务平台及文化馆信息服务的问题,并了解文化馆已有的文化资源,同时向文化馆捐赠文化资源。文化馆可根据网络新媒体的Key功能提供便捷的咨询服务,并通过它公布相应的文化信息,展示群众的文化捐赠信息。

  2.落实区域统一化管理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主体与参与者,总分馆制下市级文化馆与县级文化馆协同合作,共同建设数字服务平台。在此建设中,市级文化馆必须要根据总分馆制的指导,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切实参与到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当中,促进区域统一化管理的落实。对此,我们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我们从实际入手,立足解决自身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着力打造群众喜爱、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数字

  文化服务“一、二、三、四淮安模式”,让数字服务平台发挥自身优势,逐步落实区域统一化管理。“一”为一个云数据平台,平台针对不同群体设有不同的数据库,涵盖包括市、县文化馆在内的服务大数据以及历史特色文化资源信息;“二”为二元运维管理,由市政府文化部主导下的项目管理小组与第三方公司共同运营平台,通过商业冠名、资源互换等形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数字服务平台建设;“三”为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三网传播推广,扩大平台服务范围;“四”为市县乡村四级数字服务网络,将文化服务延伸到了基层服务窗口及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在这样的模式支撑下,淮安市区域统一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筆者认为,这是值得借

  鉴的。

  3.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但在实际平台建设当中,有许多市、县文化馆都存在文化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的情况。对此,笔者认为市级文化馆必须要根据区域范围内各分馆的资源利用情况,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具体如何实施,我们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也提供了可参考的实践经验。我们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签署了相关的合作协议,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合作计划中,同时联合市县多个文化场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已经整合中文数据库6个、音视频点播6000余条、淮安文化地图信息1500余条,并与国家、省形成数据对接。另外,我们联合机关事业单位、商业合作单位等对群众喜欢的线上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已经形成了线上线下的闭环服务模式。

  结语

篇三: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作者:刘广宁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03期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大幅度的提升。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也在开始追求越来越高的精神生活。各种类型的文化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信息化社会这个大背景下,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融入新时代文化馆当中已经成为社会必然趋势,它是国家公共文化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文化馆的功能,真正发挥文化馆对人民群众的熏陶和引导作用。对此,本文对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服务

  1前言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家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战略,以更好的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文化馆作为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载体,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的文化馆功能较为单一,文化宣传力度较小,若融入数字化建设,则会大大拓展传统的文化馆功能,使文化馆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的必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新时代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够使文化馆与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巨大发展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馆一个公共文化机构,只有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才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够和时代与时俱进。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能够对以往的文化馆发展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第二,能够大大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文化吸引力。传统的文化馆在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时,老人和小孩的参与比重最大,而中青年的参与程度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馆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融入文化馆建设当中,能够大大丰富文化馆的服务内容,使不同人群的人都能够参与其中,接受文化熏陶套。

  第三,能够极大的提高文化馆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数字化建设能够将文化馆内的各项文化服务以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播出去,使人们在接收文化熏陶之外,也能将文化馆的服务水

篇四: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摘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文化馆可以在线开展管理人员与受众的互动沟通,而且依托大数据平台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特殊服务,信息的高效传输能够极大地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在新时期融合媒体语境中,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无论是获取方式上,还是获得信息内容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也促进了受众信息素养的提升。受众在利用信息资源过程中也更具有主动性,借助开放式的网络空间,依托数字管理系统,能够更好地促进受众主动去利用文化馆数字资源。本文主要就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服务

  引言

  文化馆利用数字化管理,依托数字化运营模式,不仅能促进文化馆建设成效的大幅度提升,将文化馆的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还能达到实现文化馆全方位创新发展的目的。目前在文化馆运营中仍然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的弊端已经凸显,制约着文化馆的发展。如果资源管理模式不转变,仍以传统方式进行管理,资源的利用价值也就难以提升,因此文化馆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地引入大数据技术,并依托数字技术促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实现文化馆档案的无纸化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系统,使信息的传递效率有效提升,优化信息传递。

  1文化馆数字化的特征

  文化馆属于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给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相关的场所,是政府机构保障群众文化事业活动的中介机构。数字文化馆是在现代化社会中,文化事业单位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是文化馆顺应现代化发展的产物,也为当代社会进一步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做出尝试。

  1.1文化活动数字化

  在数字文化馆中,文化活动普遍采用数字化的形式开展,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虚拟的空间与文化活动的现场进行融合,让群众在现有的空间中同时感受活动现场和现场以外网络空间及其他虚拟空间中的活动。文化活动的数字化打破了文化活动之间的边界感,让文化活动在不同空间融合,为群众提供多样的、高质量的文化活动。

  1.2文化资讯数字化

  在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中,群众获取文化资讯的方式主要是报纸和电台,文化资讯传播途径较为狭窄,并且群众获取到的文化资讯时效性较差。然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可以使文化资讯通过自媒体、手机等途径得到传播,群众获取文化资讯的途径和种类均得到了优化和改善。文化馆的发展需要及时将各类文化活动形式的信息传播到群众手中,一旦信息受阻,活动就可能会失败,然而数字技术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降低了文化活动开展的难度。

  1.3艺术欣赏数字化

  文化馆中会定期展出大师、民间手艺人创作的文艺作品,这是利用示范带动的作用培养群众对于艺术的兴趣,并且熏陶群众的艺术情操。艺术欣赏的数字化指的是将这些艺术作品以网上音乐厅、美术馆、图书馆的形式展示在网络平台上,供群众学习和鉴赏。伴随数字手段的进步,艺术作品的展出手段也逐渐多样化,利用3D裸眼技术等手段可以近距离欣赏艺术作品。

  2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2.1加强技术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服务效能

  丰富、高效、便利、均等的数字化文化馆服务作为新型的文化服务方式,是依托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构建起来的,与文化馆传统服务相比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壮大数字化文化队伍。目前基层文化馆站计算机应用、信息化服务等方面的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文化馆开展数字化服务推广实施的一大难点。要实现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必须提供相应的人才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培训机制。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不能再限于艺术

  门类,需要引进培养一批现代型的复合人才;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要加强数字化业务知识培训,用继续再教育、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来进行相关技术的培训,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2.2传播平台紧跟时尚,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基层文化馆站的传统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让群众迅速、便捷地获取到想要的文化信息和资源,随时随地能够参与文化活动,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从以人传人的宣传方式转变为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网络宣传的新方式。通过引进网站平台多样化的系统软件,将文化馆现有的文化资源与创新服务融入其中,成为文化馆展示文化资源与服务的窗口。(1)利用微博微信、网上文化论坛、短信、手机APP等社交新媒体手段将一些比赛通过线上投票的方式进行,迅速提升用户访问数量增加人气,同时扩大现有网站的知名度,实现与广大群众的沟通、互动,让大家可以直接了解和参加文化馆的活动。(2)利用性能优良的网络平台迅速有效地对外进行文化宣传,及时报道文化活动预告和文化活动信息简报,让群众能及时参与和获取文化活动。(3)搭建文化直播间,实现文化活动、文化培训的在线点播、网络直播。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地方乡土文化艺术创作,直播群众文化培训班课程和群众文化活动,实行互动模式,让群众享受到足不出有“文”可读、有“艺”可享的便捷文化生活,让文化真正地深入群众,成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新途径和新阵地。

  2.3以文化品牌活动为载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进一步落实相关指示,在群众中宣传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需要慎重地选择发展路线,其中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必不可少。数字文化馆建设中要以群众的需求为重要导向,从实际生活中找准切入点,打造顺应实际情况和满足群众需求的文化品牌,以品牌的力量推动文化的发展,培养群众的数字文化意识。品牌活动的进行主要以数字文化馆为重要支撑,第一,可以在活动现场喷绘数字文化馆的印记,让数字文化馆的概念深入人心;第二,可以组织有关于数字文化馆的活动,比如用数字技术的方式展示国内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让群众认识和了解数字文化馆

  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三,在活动开展中,主持人和活动参与人可以多次提及数字文化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群众熟知数字文化馆。正如每一个地区都有其地方特色,每一个地方的博物馆都有镇馆之宝,数字文化馆的建设也要构建自身的文化品牌,在品牌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在推广数字文化馆的基础上宣传优秀文化。

  2.4加强数字文化馆网站建设

  数字文化馆在群众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之后就需要抓住群众的注意力,所以数字文化馆的网站建设就有了必要性。第一,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能够有效地实现线上、线下工作的融合,给群众提供了解数字文化馆的平台。当前网络平台不断发展,各政府机关、私营企业等单位均搭建了自身的官方网站,数字文化馆的发展也不能忽视这一点。线上网站的建设不仅要在网络平台上传文化馆的相关资料等,更要在网站上宣传线下活动信息,以吸引更多的群众。第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要整合文化资源。一方面整合文化资源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收集、整理和设计群众感兴趣的内容,让群众能够快速获取到想要的信息,精准定位受众群;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给群众带来亲切感,做到对当地文化的弘扬。

  2.5增加互动功能

  通过服务菜单化、预约定制化和供需互动化等形式,开展线上艺术培训直播课、网上群众文化活动和远程辅导。①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网上文化论坛、手机APP等社交网络平台组织、发布文化活动、文艺比赛、网络评选等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联动;②打造本地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数字化传播,在品牌文化活动过程中增设群众评价和网络投票等环节,扩大活动影响力,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迅速提升用户访问数量增加人气,同时扩大现有网站的知名度;③针对文化馆的服务职能,利用数字网络途径实现预约配送、线上报名、线上活动、远程辅导、在线点播、网络直播等特色服务功能,整合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文化资源,根据本地特色文化开展数字文化服务项目,并向公众开放。利用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让群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在线服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2.6推行新媒体服务形态

  新媒体是一种互动性非常强且能将信息高效传递的平台。在互联网语境中,以其信息传递的便利性,使众多公众倾向运用该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数字文化馆要迎合公众的这一需求,尽可能地挖掘馆内文化资源,借助新媒体技术将馆内珍藏的资源进行包装设计,使本土传统文化元素作品以符合公众审美习惯的形式全方位进行展示,对满足人们的浏览需求更加有利。如果公众文化是动态类的演出资源,新媒体技术更能够将演出中的视觉冲击感凸显出来,利用数字化设备将舞台表现能力有效优化,促进舞台三维空间感的增强,也使演出内容更便于公众的理解认知。文化馆只有掌握新技术,对新元素、新思想不断地发掘,在互联网语境中尝试优化原始服务方式,对新媒体技术大胆使用,并融合多种技术服务方法,文化馆服务工作才能做好,才能加快其服务形式的转型步伐。

  结束语

  文化馆以服务为主,面向的是区域内广泛公众,借助互联网与整个区域的公众保持交流,不能以培训多少公众作为标准,而是要注重公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活跃度。公众对文化活动的关注是要有动力的,当公众能够享受到服务时,内在动力自然推动其去关注,因此,文化工作者需要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思考服务模式的构建,把做服务的过程开放化,建立与公众共同成长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谢少芳.构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新模式的探究[J].新疆艺术(汉文),2021(05):131-134.

  [2]杨宗生.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J].参花(上),2021(10):127-128.

  [3]魏明.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J].百花,2021(08):78-80.

  [4]史君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J].艺术家,2021(08):111-112.

  [5]刘华.浅谈基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重要性[J].中国文艺家,2021(03):187-188.

  [6]张金亮.关于文化馆数字化用户黏度的思考[J].百花,2021(02):94-96.

  [7]梁岚.关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百花,2021(01):105-107.

  [8]杨进勇.文化馆数字化发展趋势与变革[J].中国民族博览,2020(18):69-70.

篇五: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编写大纲

  实施方案应包括:项目简介、项目基础、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应用推广计划、经费预算、工作进度、保障措施等8项内容。

  一、项目简介

  该部分是对本项目的整体性描述,是项目的总纲。

  (一)编写内容

  对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功能定位、重点建设内容、特色亮点、经费预算(说明有无配套经费)及项目建成后的示范意义的预评估等要点进行概要描述。

  (二)编写说明

  1.对项目的目标、思路、功能、方法、手段、措施进行高度概括凝练,主要写要点;

  2.字数1000字左右。

  二、项目基础

  该部分是对本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含公共数字文化)工作的总结,是对项目实施基础的整体性介绍。

  (一)编写内容

  1.本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状况,包括在省内或更大区域范围内所处发展水平的自我评价;

  2.本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亮点,包括所取得的省级(含)以上的相关荣誉;

  1/3.本市/县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概述,包括: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网络带宽等建设水平、已实施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当地其他相关的数字化项目建设水平;

  4.本市/县级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包括现存问题的分析、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对推进本地公共文化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的研判。

  (二)编写说明

  1.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文化馆建设、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应用、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汉藏文化交流、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等项目;

  2.当地其他相关的数字化项目指: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及所在地其他数字化项目;

  3.现存问题的分析,应包括本市/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调研需求分析的结论;

  4.字数2000字左右。

  三、建设思路

  该部分是对项目建设工作思路的描述。

  (一)编写内容

  1.总体目标:通过该项目建设预期达到的总体效果;

  2.具体目标:说明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实现的使用效能和社会效益;

  3.功能定位:从软件平台、资源推广、空间体验、远程指导、数据管理、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描述。

  2/(二)编写说明

  1.具体目标:可以定性语言描述,也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指标予以衡量,量化指标应具体可测量,作为日后验收的依据。量化指标如:群众知晓率、用户年访问量、用户注册量、设备使用率、到馆人数年增长率、群众满意度等。量化指标可用专栏的形式,也可以不用专栏;

  2.功能定位:可以加些整体性描述,也可以重点突出其中一项或几项功能;

  3.字数800字左右。

  四、建设内容

  该部分是对项目建设内容的描述,是项目实施方案的主体部分,也是日后验收的依据。包括基本建设内容和创新亮点培育。

  (一)编写内容

  1.平台上移。编写如何对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云的措施,实现平台上移的具体做法,包括:

  (1)用户管理;

  (2)上传资源;

  (3)接入应用集市;

  (4)下载资源。

  2.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编写如何开展“一站式”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措施,包括:

  (1)集成服务;

  (2)定制服务。

  3.服务下沉。实现服务下沉、延伸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

  3/务中心(以下简称“基层中心”)的具体做法,开展示范应用的措施,包括:

  (1)畅通网络;

  (2)配备终端;

  (3)提供数字资源;

  (4)设立专岗;

  (5)开展活动;

  (6)进行评估。

  4.创新亮点培育。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创新亮点培育的思路和措施,包括:

  (1)建设和开展具有本地特色文化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并向公众开放;

  (2)延伸、拓展或新开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功能;

  (3)在全民艺术普及、文化扶贫、电商创业、弱势群体服务、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品牌活动打造等方面,拟通过数字化方式取得创新成效的服务;

  (4)其他在服务内容、服务形态、服务功能、传播渠道、数据分析、服务效能、绩效评估等方面,拟取得创新性成效的,可作为本项目特色创新加以培育的服务。

  (二)编写说明

  1.第1-3项为基本建设内容,是“规定动作”,必须要完成,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实现不低于基本要求的指标(指标见《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建设实施要点》),作为项目验收的基本要求;

  2.第4项为“自选动作”,建设单位应以“破解问题”为导向,积极选择不少于1个创新亮点加以培育;

  4/3.有的地方省级平台已经建设完毕,实施单位可以首先与省级平台对接,实现平台上移;但有的地方省级平台尚未建成,就可直接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对接。各实施单位首先要与本省的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沟通,了解情况,再确定具体实施途径;

  4.编写侧重对项目预计实现的功能和建设内容进行具体论述,可以少量的图表予以佐证说明,但要避免罗列大量的技术参数,避免写成纯技术方案;

  5.字数10000字左右。

  五、应用推广计划

  该部分是对项目建设后如何开展应用推广的描述,是项目在搭建平台、铺设硬件后,开展后续运营服务的部分。

  (一)编写内容

  1.推广目标和方式:明确向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推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目标和具体方式;

  2.推进基层试点工作的思路:开展试点工作的基层中心选择的数量、名称、基础条件分析和布局理由的说明,保障基层中心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制;

  3.开展培训:对实施本项目及推进本市/县级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培训计划安排。

  (二)编写说明

  1.对于补助经费为50万元的项目单位,在基层中心开展应用服务推广试点不少于4个,其中应保证偏远地区或基础条件较相对薄弱的基层中心有试点1个;

  2.在建设周期中,应邀请相关专家指导项目实施2-3次,5/将专家指导与开展培训工作相结合,保证项目按要求完成验收;

  3.字数800字左右。

  六、经费预算

  该部分是项目建设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描述,确保完成项目的建设目标。

  (一)编写内容

  1.总预算金额;

  2.中央财政拨付经费预算明细及科目比例;

  3.其他经费预算明细。

  (二)编写说明

  1.预算以表格方式描述;

  2.总预算金额:建设周期中用于本项目建设的总经费预算额度,包括:中央财政拨付经费+地方财政配套经费+其他自筹经费;没有地方财政配套经费、其他自筹经费的只编写中央财政拨付经费额度;

  3.其他经费预算明细包括:地方财政配套经费预算明细和其他自筹经费,应注明实际到位金额和建设周期中拟到位金额。

  4.经费使用重点:项目应整合已有的软硬件和数字资源。中央财政拨付的50万元经费,重点是要投放在国家公共文化云的落地应用和服务推广上,而不是用于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七、工作进度

  6/(一)编写内容

  1.项目前期;

  2.项目中期;

  3.项目后期。

  (二)编写说明

  1.项目立项后6个月内,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的编写并通过发展中心组织的评审;

  2.项目立项后第7-第18月,项目各项建设内容推进有序,运营良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组织1次中期督查;

  3.项目立项后第19-第24月,建立项目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评估机制,提出建设周期后的工作思路和方案,做好项目验收评审准备;

  4.编写可以文字形式,也可以表格形式;

  5.字数500字左右。

  八、保障措施

  该部分是项目建设保障情况的整体描述,是对项目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及控制安排。

  (一)编写内容

  1.组织保障;

  2.政策保障;

  3.经费保障;

  4.人员保障;

  5.宣传保障。

  (二)编写说明

  1.市/县级文化部门为项目申报和承担主体,明确项目立

  7/项后,市/县级文化部门主要负责人主抓本项目工作,有归口的工作机构;

  2.项目有本地相应政策支持或拟出台的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工作的政策文件;

  3.如地方有财政配套经费和其他自筹经费,应注明来源;

  4.项目建设有分管领导、有专人负责、基层中心应设立专岗负责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工作;

  5.加强服务推广的方案策划和活动组织,建设周期在市级以上媒体进行项目的宣传报道不少于2次;

  6.字数1000字左右。

  8/8

篇六: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领域也逐渐开始数字化转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许多文化馆都开始探索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以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本文将探讨文化馆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必要性、发展现状和可行性,并提出若干建议。

  1.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交流方式、消费方式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和新时代的需求不断接轨,文化馆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并在数字化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提升服务水平

  文化馆作为传播文化、普及知识的重要场所,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以提升其服务水平。通过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读者不仅可以在网上查询图书资料、参加线上活动,还可以享受更为便捷、快捷的服务。这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满意度,也能够增加文化馆的用户粘性。

  3.拓宽服务范围

  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可以使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更为广泛。传统上,文化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人们,而数字化服务平台则可以将服务范围拓宽到更广泛的地域,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文化馆的服务。

  目前,国内外许多文化机构都在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以公共图书馆为例,中国图书馆学会出版的《中国公共图书馆报告(2018)》指出,95.3%的城市公共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数字资源服务平台。美国图书馆协会则推出了“DigitalPublicLibraryofAmerica”数字化公共图书馆项目,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数字化图书和文献资源支持。

  国内的一些文化馆也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上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北京市文化馆推出了“文化馆网”网站,上海市文化馆推出了“文化馆365”平台,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此外,一些大型的文化机构如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等也在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上持续发力,努力提供高效优质的消费者服务。

  目前,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基础支持

  数字化服务平台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支持,例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这些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为文化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资源优势

  文化馆具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拥有丰富的文献和文化资源。而数字化服务平台则为文化馆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机会,可以更好地服务读者。

  3.用户需求

  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符合读者的方便和快捷的需求,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服务解决方案。正因为如此,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必将广受欢迎,很快实现产业链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建设数字服务平台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建设数字服务平台,文化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技术建设

  文化馆可以借助第三方技术公司的帮助,进行平台技术建设。例如,进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集成、安装和调试,使用软件开发系统快速构建客户端和服务端等。

  2.内容丰富

  为满足更广泛读者的需求,文化馆需要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内容。此外,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例如学生、老年人、小孩等不同年龄群体,提供更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内容。

  3.组织推广

  文化馆应采取有力的组织策略,广泛宣传数字化服务平台,让更多的读者知道这个平台的存在。推动线上和线下的读者参与互动,定期开展文化馆公益活动,加强文化教育普及工作力度。

  结论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化馆如何转型升级,打造数字服务平台对于保证其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是极其重要的。文化馆需要充分抓住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机遇,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应用性,期待其成为未来新型文化消费的重要载体,参与数字消费知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应用。

篇七: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成都市文化馆数字化文化艺术体验厅

  第一篇:成都市文化馆数字化文化艺术体验厅

  成都市文化馆数字化文化艺术体验厅免费开放,设有的体验项目:

  一、虚拟现实体验区(VR)

  通过电视遥控机模拟VR全景体验。为体验者带来多重视觉的VR感受。

  二、动感单车体验区

  利用动感单车联动屏幕,通过单车行进速度的快慢来掌握视频的内容动向,内容根据甲方提供的历史文化内容内容展示成都的人文历史背景画面,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健康互动。(文化场景、运动场景、历史场景)3个场景,根据踏板速度快慢结合视频播放给予体验者虚实融合运动与视觉体验的融合。

  三、绘画区域

  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传感器等外设结合平板,儿童绘画。纸上绘画与屏幕联动。提供绘画软件及资源库实现实体绘画与电脑虚拟结合,在纸张上对照电脑显示进行创作保存使用说明。

  四、书法体验区

  满足体验者不同需求,书法部分,能实现多重笔触,根据体验者的书写力度感应变化。绘画部分,提供能够配合使用打造出自然的笔触效果。方便体验者选取不同色彩满足绘画需求。

  五、多功能体验区

  1、在桌面点击:五子棋、象棋、围棋,即可进入游戏使用。

  2、可以选择文化馆知识答题,即可进入游戏使用。

  3、可选择问卷调查,即可进入游戏使用。

  六、电子琴体验区

  体验者通过操作平板电脑选择曲目,在大屏幕显示,体验者根据屏幕提示进行电子琴的学习体验。体验实体乐器与平板的互动,并通过教学了解乐器的使用。与聚音罩联动,保证体验者有不受干扰的音乐体验感受。

  七、架子鼓体验区

  体验者演奏情况实时与大屏幕联动;根据电视机的画面提示进行架子鼓的敲打体验。体验实体乐器与屏幕的互动,并通过教学了解乐器的使用。并与聚音罩联动,保证体验者有不受干扰的音乐体验感受。

  八、舞蹈体验区

  摄影头与视频的联动系统,通过动作捕捉设备对体验者动作进行数据采集,对产生的数据,进行评分机制。体验者跟随虚拟领舞者动作,学习跳舞。

  九、音乐体验区

  预装各种具有名族特色的歌曲数据库,体验者带上耳机,聆听音乐的美妙体验。

  十、抠像体验区

  体验者能身临其境,能够与屏幕上的视频人物同步演绎经典的片段,达到动作呼应的效果。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它能准确地“还原”不同场景效果,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定制化舞台及粒子动态特效

  十一、照片墙

  操作者可以手动点击查看图片,程序预设以流线型展示图片,被选中区域为展示大图,其余为小图,以动态的形式展示本场馆的介绍和历史发展。

  十二、虚拟手机

  该屏与手机端文化馆APP呈现内容一致,该屏目的是为了更好促进文化馆线上宣传推广,并相互交流。

  十三、歌唱艺术培训厅

  利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歌曲演唱学习,准确评判歌唱分数

  使用成都市文化馆APP进行免费门票预约

  第二篇: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成都市青羊区文化馆

  工作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草案)

  为加快文化馆规范化和正规化建设,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不断提升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

  知识水平,实现文化馆建设跃上新台阶。根据区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相关规定,结合本馆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馆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推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考核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简便易行、可操作的原则。

  三、考核范围

  文化馆在编在岗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

  四、考核内容

  (一)劳动纪律考核

  1、考勤办法:采用日考勤和抽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上下班实行每日签到制度,任何人不得委托或代签到,因工

  作原因需要外出、迟到或早退的须征得领导批准,并在签到簿中的备注栏中注明,做好记录,以备待查。

  2、考勤的计分办法

  考勤实行100分制,80分以上者为合格,低于80者为不合格。每迟到、早退10-15分钟一次扣1分,15-30分钟一次扣2分,30-60分钟一次扣5分,60-90分钟一次扣10分,90分钟上者扣20分。旷工一日扣100分。旷工2日报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按相关规定处理。

  (二)文艺信息调研考核

  基本目标:

  1、每人每月撰写1篇信息(不低于400字)

  2、每人每月撰写1篇工作小结(不低于800字)

  3、每人每年撰写个人工作总结1篇(不低于3000字)

  4、每人每年创作文学艺术或群文理论等作品3件(至少在区级以上报刊(活动、展览)发表或展示、展演)。

  考核措施:、少报1篇信息扣目标奖50元;

  2、少写1篇工作总结扣目标奖100元;

  3、未交个人年终工作总结扣目标奖200元;

  4、文艺创作或群文理论创作少1件扣目标奖200元。凡个人文艺理论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按文化局奖励办法执行奖励。

  (三)、领导交办事项考核

  1、根据上级领导交办事项内容、数量,完成任务情况,及社会影响和效果计算;

  2、凡局馆领导交办的工作,分别按照加分3、2、1分的方式,计入绩效考核总分进行加分;

  3、奖惩办法

  (1)对上级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能够完成任务的,根据领导级别按局馆的秩序,由高到低分别按照3、2、1加分的方式计入绩效考核总分进行加分;

  (2)对因特殊原因不能完成任务,经领导批准的,不加分不扣分;

  (3)对无任何理由而未能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一次性扣绩效总分5分;

  (4)对不接受工作任务的,每次扣目标奖100元。超过三次的上报区文化局处理。

  2009年8月3日

  第三篇:企业文化馆

  厅方案(模版)

  XX企业文化厅设计方案

  一、创设XX企业文化厅意义

  XX企业展示厅是企业对外宣传产品及展示品牌形象的窗口,结合影像、图文、声音、灯光、实物、触屏等技术,不仅能为来访者营造一个全身心感受的泰德企业文化氛围,还能提供了一个集中展示企业发展史和企业文化建设成果的平台,同时也增添了一个重要的员工企业文化宣教阵地。

  此外,客户、应聘等人访问时,若被带到企业文化厅也能最全面、最快的感受泰德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庞大的企业规模、良好的社会美誉和“共创价值

  共享成果”的企业文化。

  二、XX企业文化厅硬件

  (一)装饰装潢

  1、参照国内外大型企业文化厅装饰装换风格,结果泰德自身文化特征确定装饰效果;

  2、展示厅设计一定要通透、敞亮、大器、清新、现代感与创意相结合,展现出生机和活力;

  3、设计建议能够划分各个展示格局、赋予参观者清晰、明确的参观板块,布局条理清晰;

  4、展示厅色彩不能太过单一,忌色彩繁杂。装饰色彩的视觉冲击力常会给予展示厅最强、最快的受众心理震撼。

  (二)展示硬件

  1、“共创价值

  共享成果”装饰立体字贴于醒目位置;

  2、奖品、奖杯、荣誉、资质证书、泰德·家基金Logo??

  3、各类照片、效果图、内刊展架、沙盘、产品实物??

  4、实物展示需要展柜,图文展示需要背景墙装饰或者橱窗;

  5、大液晶屏、多媒体电脑等,方便播放宣传片;

  6、XX发展存留下来,珍贵的有意义的历史实物等

  7、建议触摸台式面板、可以通过触摸面板上的菜单,了解展示厅不能完全展示的其他企业内容,借此将展示厅的内容可以无限扩大化;

  8、灯光、音响等设施的完美搭配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展示厅的震撼力,给予受众多角度全方位的身心感受;

  9、其他花草、工艺品等装饰。

  三、XX企业文化厅板块

  XX企业文化厅板块主要分为六个板块:泰德长河、产业集群、精诚团队、人文泰德、泰德荣誉。

  (一)泰德长河

  综合介绍泰德企业的领航者、历史渊源、发展历程、总体概况、泰德大事记、宏伟蓝图??

  (二)产业集群

  1、按照各分公司/项目再划分为:泾渭厂区、郎森石油、九州通泰、聚德置业、富德物业、汉方·养生源??;

  2、各个分公司/项目有总体介绍、发展规划、发展历程、技术研发、市场业绩等图文介绍;

  3、聚德置业、汉方·养生源建议小型沙盘模型展示及文字说明。泾渭厂区建议产品实物展示及文字说明。其他项目建议图文或其他形式展示其规模及行业影响力。

  (三)精诚团队

  1、综合介绍泰德集团组织架构、人事体系、管理体系??

  2、图文介绍优秀管理者、更新优秀员工图文??

  3、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CI系统介绍、企业规章制度??

  (四)人文泰德

  1、泰德·家基金介绍,泰德·家基金实物Logo,帮扶事迹图文;

  2、董事长关爱员工语录、泰德员工福利、更新集团及各分公司活动照片??

  3、泰德社会公益活动、社会帮扶行动等社会公关介绍及活动展示??

  (五)泰德荣誉

  1、泰德企业历年获得的社会殊荣;

  2、董事长、泰德员工获得的社会殊荣及社会美誉;

  3、泰德产品历年获得的社会殊荣;

  4、泰德企业获得政府支持及社会褒扬的其他内容??

  四、XX企业文化厅使用

  1、由于图书馆和企业文化厅相连接,图书馆的桌椅适合来访者面试等活动,必然通过企业文化厅,先参观再面试;

  2、活动照片及时更新,产品实物等也在适当的时机更新,保障企业文化厅展示最新的企业成果;

  3、对外宣传、外宾来访,各部门小型涉外会谈可以利用图书馆桌椅进行,借此参观文化厅;

  4、作为员工培训,员工借阅图书,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的必经之所;

  5、有个企业文化展示厅,树立泰德对外公关的桥头堡,树立企业对外高端的形象。同时,结合网站、内刊等推广企业文化厅,展现一

  个成熟、宏伟的企业形象。

  第四篇:成都市14区数字化城市管理

  成都市14区(市)县2013年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问题两个能力的要求,为充分调动14区(市)县积极性,更好发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功能,全面提高14区(市)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特制定成都市14区(市)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

  一、考核评价范围

  成都市14个区(市)县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区域。

  二、考核评价对象

  成都市14个区(市)县数字化城管中心。

  三、考核评价内容

  数字化城管中心监督员、操作员、值班长、派遣员各岗位工作内容、系统终端及系统对接建设、视频监控、信息采集管理、城管服务热线管理等。

  四、考核评价标准

  依据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关于《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标准及处置责任分解表》(成办函[2010]63号)、《成都市三圈层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导则》的标准和要求,参照《成都市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评价管理办法(试行)([2011]44号)》。

  五、考核评价方式和标准

  (一)考核评价方式

  由市城市管理局依据数字城管系统自动生成的相关数据结果和人工检查的考评结果,对14个区(市)县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进行年终考核评价。

  (二)考核评价标准

  2013年绩效考核评价分值,按照全年系统生成的各项考核评价分

  值(系统生成的考核评价分值第1、2、3、4项)、当人工考核分值(人工考核分值第1、2、3、4、5、6、7项),两项相加为全绩效考核评价分值。

  六、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中心考核评价标准

  (一)系统生成的考核评价分值(合计40分)

  1.14区(市)县监督员综合指标分值(分值10分)

  14区(市)县监督员综合管理情况根据该项实际得分(总分100分),依据所占总分分值比例确定得分分值。具体数据指标包括:按时核实率分值(按时核实率×100×30%)、按时核查率分值(按时核查率×100×30%)、监督员有效上报率分值(监督员有效上报率×100×20%)、公众举报率分值〔(1-公众举报率)×100×20%〕。计算公式为:监督员管理综合指标分值=〔(按时核实率分值+按时核查率分值+监督员有效上报率分值+公众举报率分值〕×10%。2.14区(市)县操作员综合指标分值(10分)

  14区(市)县操作员综合管理情况根据该项实际得分(总分100分),依据所占总分分值比例确定得分分值。具体数据指标包括:按时预立案率分值(按时预立案率×100×40%)、预立案准确率分值(预立案准确率×100×40%)、按时委托核查率分值(按时委托核查率×100×20%)。计算公式为:操作员管理综合指标分值=(按时预立案率分值+预立案准确率分值+按时委托核查率分值)×10%。3.14区(市)县值班长综合指标分值(10分)14区(市)县值班长综合管理情况根据该项实际得分(总分100分),依据所占总分分值比例确定得分分值。具体数据指标包括:按时立案率分值(按时立案率×100×40%)、立案准确率分值(立案准确率×100×40%)、按时结案率分值(按时结案率×100×20%)。计算公式为:值班长管理综合指标分值=(按时立案率分值+立案准确率分值+按时结案率分值)×10%。4.14区(市)县派遣员综合指标分值(10分)

  14区(市)县派遣员综合管理情况根据该项实际得分(总分100分),依据所占总分分值比例确定得分分值。具体数据指标包括:按时派遣率分值(按时派遣率×100×40%)、派遣准确率分值(派遣准

  确率×100×40%)、按时督查率分值(按时督查率×100×20%)。计算公式为:派遣员管理综合指标分值=(按时派遣率分值+派遣准确率分值+按时督查率分值)×10%。

  (二)人工考核分值(合计60分)1.处置终端建设分值(5分)

  根据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系统普查确权和事件的权属划分,确定涉及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事、部件处置专业部门数量,专业部门处置终端应全部接入数字化城管系统,全部接入的,得5分;处置终端每少接入系统1个的,扣0.5分,扣完为止。

  2.系统对接分值(8分)

  按照成都市城管局要求,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系统实现与市级系统平台对接的(不含12319热线电话),得8分,未实现对接的不得分。3.监督员配置数量分值(5分)

  14区(市)县监督员巡查覆盖范围应实现对基础数据普查面积的全覆盖,并按照平均每平方公里配置不少于1名监督员的标准进行配置,监督员配置数达到标准的,得5分;每少于1名配置数量的,扣0.5分,扣完为止。4.监督员发现上报问题基数分值(20分)14区(市)县通过监督员巡查发现问题案卷量每天(含节假日)应不少于10件,达到每天发现10件的,得15分;当月监督员平均发现上报数高于10件基数的,每2件加0.5分,总加分不超过5分。当月监督员平均发现上报数低于10件基数的,每2件扣0.5分,扣完为止。5.视频监控分值(10分)

  14区(市)县通过视频监控发现问题案卷量每天(含节假日)应不少于20件,达到每天发现20件的,得8分;当月平均发现数高于20件基数的,每5件加0.2分,加分不超过2分。当月平均发现数低于20件基数的,每5件扣0.2分,扣完为止。

  6.市场化信息采集分值(7分)

  按照成都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应采用市场化模式,对按要求实行信息采集市场化的,得7分,未实行市场化信息采集模式的不得分。

  7.城管服务热线受理和交办情况(5分)

  14区(市)县开通本地城管服务热线的,得3分,未开通不得分;对市民投诉的城市管理问题录入系统的,得1分,未录入的不得分;录入系统有受理和交办记录的,得1分,无记录的不得分。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实施数字城管绩效考核评价,是落实提高“两个能力”和实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要求,对此,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中心和相关专业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围绕充分发挥数字化城管系统效能,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效率与质量,全面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数字化城市管理绩效考核有关规定。

  (二)完善体系,公正评价

  为确保数字化城管绩效考核评价的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在本《办法》试行过程中,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中心要认真按照《成都市三圈层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导则》的标准和要求,根据《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标准及处置责任分解表》,对系统中不符合标准要求的部、事件类别、编码和处置时限进行调整。

  (三)逗硬考核,奖罚分明

  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中心的考核结果,将进入市对14区(市)县的目标考评体系,与评选先进和市城管局对14区(市)县城管局的以奖代补经费挂钩,并将纳入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绩效考评工作通报范围。

  (四)规范管理,统一标准

  1.监督员巡查上报信息时间为每日上午8:30-下午18:00,同时节假日和双休日14区(市)县要安排不少于本区(市)县监督员总人数三分之一的监督员在岗工作,并且每周须安排监督员进行两次的夜间巡查。

  2.14区(市)县监督员巡查范围应全面覆盖数字化城管普查划分的单元网格。每个工作网格的范围一般不超过1平方公里,其监督员配置数量应按照每平方公里1-1.5人的标准进行配置,监督员巡查频度

  应不低于3次/日的标准。

  3.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监督、指挥平台要根据监督员巡查工作时间,安排相应的人员办理案件,确保监督员上报的问题信息能够及时受理、立案和派遣。数字化城管中心要督促专业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安排相应的人员值守,确保指挥中心派遣的案件,能够及时得到受理和按照处置标准及时处置解决。4.专业部门处置时限按照《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标准及处置责任分解表》(成办函[2010]63号)三环路内侧辅道(含)以内建成区域标准执行。

  (五)统一时限,定期统计

  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工作考核评价结果,年终各项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12月1日。

  本办法自2013年6月1日起,在14个区(市)县施行。

  成都市14区(市)县2013年

  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

  按照《成都市14区(市)县2013年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为确保考核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关于考核标准,依据《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心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标准及处置责任分解表的通知》(成办函〔2010〕63号)和《成都市三圈层县(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导则》相关标准要求执行。

  二、关于“监督员综合指标分值”,指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由14区(市)县监督员工作绩效组成的综合分值。市级通过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考核。

  三、关于“操作员综合指标分值”,指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由14区(市)县操作员工作绩效组成的综合分值。市级通过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考核。

  四、关于“值班长综合指标分值”,指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由14区(市)县值班长工作绩效组成的综合分值。市级通过系统生成的数

  据进行考核。

  五、关于“派遣员综合指标分值”,指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由14区(市)县派遣员工作绩效组成的综合分值。市级通过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考核。

  六、关于处置终端建设情况,指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系统所涉及的处置专业部门是否全面实现处置终端建设并应用。

  七、关于系统对接情况,指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系统与市级系统平台进行对接,市级平台能够实现对14区(市)县系统案件的详细信息进行实时查询与统计。

  八、关于监督员配置数量,指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按照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名监督员的标准进行配置的情况,其考核方式为:由市数字化中心考核组按照监督员配置的相关合同进行现场查阅,以此作为是否准予加分的依据。

  九、关于监督员发现问题基数,指14区(市)县监督员全年发现问题案件数每月每天的平均值。其具体考核方式为:由市考核组对照监督员发现问题基数考核办法,按照规定要求对14区(市)县每月的基数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从而得出该项分值。

  十、关于城管服务热线受理和交办情况,指14区(市)县开通城管服务热线,并对市民投诉的城市管理问题录入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进入数字化工作流程。

  十一、关于视频监控情况,指市级考核组通过对14区(市)县数字化城管中心每天视频监控发现的案卷量进行检查,其具体方式为:全年视频监控案件总数除以考核的总天数,再按照考核相关规定进行汇总分析,从而确定视频监控得分情况。

  十二、市场化信息采集,指数字化城管信息采集实行企业化运作,推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推行社会化管理。

  十三、系统自动生成的考核数据由市级监督中心按照规定时限统计汇总。相关考核资料在考核时由14区(市)县自行提供,经考核组认定符合标准的进行现场打分并通报得分情况。

  十四、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统计分析、绩效评价指标注解

  (一)监督员上报数——监督员巡查上报的案卷数。

  (二)公众举报数——公众举报的案件数。(注解:非监督员上报所有案件之和)

  (三)上报数——监督员上报数与公众举报数之和。

  (四)待预立案数――上报数中尚未预立案的案件数。

  (五)不予受理数――上报数中不予受理的案件数。

  (六)预立案数――上报数中,经监督中心审核预立案的案件数。

  (七)受理数――不予受理数和预立案数之和。

  (八)待立案数――预立案数中,尚未经过监督中心审核立案的案件数。

  (九)不予立案数――预立案数中,经过监督中心审核不予立案的案件数。

  (十)监督员有效上报数——监督员上报数中,经监督中心审核立案的案件数。(注解:监督员上报来源案件的立案数)(十一)公众有效举报数——公众举报数中,经监督中心审核立案的案件数。(注解:公众举报来源案件的立案数)(十二)有效上报数——监督员有效上报数与公众有效举报数之和。(注解:等于立案数)(十三)应核实数——公众举报数中,应由监督员核实的案件数。(注解:操作员发送给监督员核实的案件数)(十四)核实数——应核实数中,监督员完成核实的案件数。(注解:应核实数中监督员反馈的案件数)(十五)按时核实数——应核实数中,监督员在规定的核实期限内完成核实的案件数。

  (十六)立案数――值班长立案的案件数。(注解:监督中心批转给指挥中心的案件数;等于有效上报数)

  (十七)有效立案数——立案数减去立案后作废的案件数。(十八)按时立案数——立案数中,由监督中心在规定的立案时限内予以立案的案件数。

  (十九)应派遣数——指挥中心应派遣给专业部门处置的案件数。

  (注解:等于有效立案数-挂帐数)(二十)待派遣数――应派遣数中

  尚未派遣、作废或挂帐的案件数(二十一)派遣数――应派遣数中,已经批转给专业部门的案件数。(二十二)按时派遣数——指挥中心在规定的派遣时限内派遣给专业部门的案件数。

  (二十三)准确派遣数——指挥中心准确派遣给专业部门的案件数。(注解:派遣数中,第一次派遣专业部门=最后一次派遣的专业部门的案件数,只用于评价派遣员岗位)

  (二十四)错误派遣数——指挥中心通过二次(含)以上派遣才准确派到专业部门的案件数。(注解:派遣数中,第一次派遣专业部门=最后一次派遣的专业部门的案件数,只用于评价派遣员岗位)(二十五)应处置数——立案数中,专业部门按照处置规范要求应该完成处置的案件数。(注解:等于派遣数)(二十六)处置数——立案数中,专业部门按照处置规范要求已经完成处置的案件数。该值等于同期的按期处置数和超期处置数之和。(注解:判断条件为专业部门批转给指挥中心督查)(二十七)按期处置数——应处置数中,专业部门按照处置规范要求,在处置时限内已完成处置的案件数。(二十八)超期处置数——应处置数中,专业部门完成处置所用时间超过规定处置时限的案件数。(二十九)超期未处置数——应处置数中,专业部门在超过规定处置时限后仍未完成处置的案件数。(三十)按期未处置数——应处置数中,专业部门在未超过规定处置时限未完成处置的案件数。(三十一)应核查数——专业部门完成处置后应由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的案件数。(注解:操作员发送给监督员的核查案件数,只用于评价监督员岗位)(三十二)核查数——专业部门完成处置的案件中,监督员已完成现场核查的案件数。(注解:应核查数中监督员完成核查并反馈的案件数,只用于评价监督员岗位)(三十三)按时核查数——应核查数中,监督员在规定核查期限内完成核查的案件数。(注解:只用于评价监督员)

  (三十四)委托核实数――指操作员发送给监督员进行核实的案件数。

  (三十五)结案数——立案数中,监督中心给予结案的案件数。

  该值等于同期的按期结案数与超期结案数之和。(三十六)应结案数——立案数中,在规定的结案时限内应该结案的案件数。(注解:等于应处置数-按期未处置数;结案时限指专业部门处置时限)(三十七)按期结案数——应结案数中,在规定的结案时限内结案的案件数。(注解:规定的结案时限指专业部门处置时限)

  (三十八)超期结案数——应结案数中,超出规定的结案时限后结案的案件数。(注解:规定的结案时限指专业部门处置时限)(三十九)按期未结案数――专业部门按期处置完毕的案件中尚未结案的案件数。(四十)超期未结案数――专业部门超期处置完毕的案件中尚未结案的案件数。(四十一)缓办数——指挥中心核准专业部门延期办理的案件数。(注解:指系统中的延期的案件数)(权限配置:专业部门向指挥中心申请延期;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增加督办箱,可查看申请延期的案件以及部门红绿灯)(四十二)返工数——因未通过监督中心核查而发回专业部门重新处置的案件数。(注解:监督中心核查未通过并二次派遣、并且二次派遣为同一部门的案件数,只用于评价专业部门)(四十三)返工次数——因未通过监督中心核查而发回专业部门重新处置的所有案件返回的次数之和。(注解:监督中心核查未通过并二次派遣、并且二次派遣为同一部门的案件的重复处置次数只用于评价专业部门)(四十四)挂账数——立案准确但无法派遣或处置的案件数。(注解:指系统中的无限期缓办的案件数)(权限配置:指挥中心向监督中心申请挂帐)(四十五)作废数――因超出管理范围或内容无法派遣以及因立案不准确、重复立案的案件数。(权限配置:指挥中心向监督中心申请作废)同类案件平均处置时间——专业部门完成某类案件处置的平均所用时间,该值等于该类已完成案件处置所用时间之和与已完成案件处置总数之比。(四十六)结案数(值班长岗位评价)——立案数中,监督中心给予结案的案件数。(四十七)按时结案数(值班长岗位评价)——结案数中,由监督中心在规定的结案时限内予以结案的案件数。(四十八)督查数(派遣员岗位评价)——处置数中,派遣员督查处理完毕的案件数。(注解:判断条件为派遣员反馈给监督中心核查)。

  (四十九)按时督查数(派遣员岗位评价)——督查数中,由指挥中心在规定的督查时限内予以督查的案件数。

  (五十)按时委托核查数(操作员岗位评价)——委托核查数中,由监督中心在规定的委托核查时限内予以委托核查的案件数。(五十一)交办数——市治理办推进组登记的案卷中,已经批转给市数字化中心的案卷。

  (五十二)有效上报率=有效上报数/上报数

  (五十三)监督员有效上报率=监督员有效上报数/监督员上报数(五十四)公众举报率=公众有效举报数/有效上报数(五十五)核实率=核实数/应核实数

  (五十六)按时核实率=按时核实数/应核实数

  (五十七)按时委托核查率=按时委托核查数/委托核查数(五十八)按时预立案率=按时预立案数/预立案数(五十九)预立案准确率=立案数/预立案数(六十)按时立案率=按时立案数/立案数(六十一)立案准确率

  =有效立案数/立案数(六十二)按时结案率=按时结案数/结案数(六十三)按时派遣率=按时派遣数/派遣数(六十四)派遣准确率=准确派遣数/派遣数(六十五)按时督查率=按时督查数/督查数(六十六)缓办率=缓办数/应处置数(六十七)处置率=处置数/应处置数

  (六十八)按期处置率=按期处置数/应处置数(六十九)超期处置率=超期处置数/应处置数(七十)按期未处置率=按期未处置数/应处置数(七十一)超期未处置率=超期未处置数/应处置数(七十二)挂账率=挂账数/有效立案数(七十三)返工率=返工数/处置数(七十四)一次完成率=1-返工率(七十五)核查率=核查数/应核查数

  (七十六)按时核查率=按时核查数/应核查数(七十七)结案率=结案数/应结案数

  (七十八)按期结案率=按期结案数/应结案数(七十九)超期结案率=超期结案数/应结案数(八十)按期未结案率=按期未结案数/应结案数(八十一)超期未结案率=超期未结案数/应结案数

  第五篇:数字化楼盘互动体验解决方案

  数字化楼盘互动体验解决方案

  什么叫“体验式营销”?买衣服可以试穿,买车可以试驾,买房呢?

  作为房地产项目,建筑要有修建期,环境要有成长期,一个成熟社区往往需要好几年才能真正呈现到观众眼前,要实现“体验式营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TVR虚拟现实与仿真看房系统”1:1模拟完美的建筑与环境,能让买主身临其境的预先体验未来的生活环境,这是目前房产销售中最具有说服力的感知工具,是实现“体验式营销”的重大突破。

  看房体验系统给房产开发带来什么?

  房产销售工具的颠覆性革命!购买决策的强力促成者!售楼展示的生动实景

  设计论证的直观工具

  施工现场的立体图纸

  继沙盘、效果图、三维动画后,展示手法的革命性进步!

  聚创数字是看房体验互动系统的专业项目制作公司:

  聚创数字是中国最早从事三维虚拟互动技术服务的公司之一,房产楼盘的虚拟互动体验系统制作是聚创数字经验积累最多、最擅长的服务项目,2001年至今为300多个楼盘项目提供了制作服务,占华南地区同类产品80%业务量的绝对优势。聚创数字多次在房产界主持召开“看房体验系统”的应用研讨会,技术不断完善、创新、实用,有效帮助房产商进行新颖、独特的产品宣传和推广,获得业界高度赞誉。

  一、什么是看房体验系统?

  看房体验系统是专用于房产项目的多用途高级演示工具。看房体验系统就是利用先进的虚拟现实(VR)技术,把设计方案中的建筑、景观、户型等1:1的模拟成非常逼真的立体实景;观众可操纵“摇控杆”在未来的楼盘中自由行走,任意角度的直观欣赏,像看现场实景一样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来的生活环境,强烈的现场参与感与真实感使观众获得前所未有的震憾感受。

  例如在虚拟的房产楼盘中,观众可用鼠标、摇控杆等设备很随意的自由“行走”在楼盘的景观大道上,感受潺潺溪流、鸟语花香的优美居住环境;参观生长在密林中的华丽建筑;或者走入室内,“乘坐”电

  梯,察看室内的装修细节,感受天窗透过来的明媚阳光;或站在阳台感受家周围的景观绿化,或飞在空中鸟瞰,整个楼盘尽收眼底??

  二、房产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最突出的是两方面应用:一是辅助设计;二是销售展示,施工指导等提供最先进、高效的演示平台。

  1.辅助设计:传统的设计方案是通过平面图来表达,不够直观、细致和真实,决策者对于方案的分析评估基本凭经验判断,也因此在项目成现后常留下很多遗憾,事实上我们可能通过改善设计方案的表现手法来解决这一难题,虚拟系统便是目前最佳的解决方案,虚拟实景系统是完全根据设计图或设计师的构想1:1制作而成的立体场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在场景中亲身感受设计的每一处细节,对结构、材料、颜色和位置都可以进行非常全面直观的了解,比如:我们可以对某一地面铺装、景观节点、甚至对每颗树都可以进行多角度、多位置的仔细观察,它引导你进行深入分析,这样的分析就非常直观和透彻,看看效果是否理想,用材是否经济,同时,我们还可以提供多种方案进行比较,比如路面材料想换一换看看效果,我们设计人员可以在几分钟内把它修改完善,再次进行分析和比较,虚拟系统帮助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最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这是以往的平面图等表现手法无法做到的,我们愿意帮助开发商尽可能的在施工前减少在设计上考虑不到的细节问题,避免出现决策失误,这对于设计阶段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2.销售展示:特别是期房销售期间,因为消费者无法看到现场实景,不管是沙盘、效果图还是三维动画,受表现产品本身的特点限制,它们都只能表现局部效果或粗略效果,很多卖点都无法直观、详尽的展示给购房者,从而给销售带来诸多不便。样板区或者样板房事实上也不能满足消费者对想购买的区域环境的针对性感受。因此,虚拟看房系统恰恰填补了这一需求,消费者可以预先感受未来的生活环境,身临其境的自由行走到自已想购买的区域进行任意角度的观赏,比如他行走楼盘的景观大道上,感受鸟语花香的优美居住环境,再抬头参观华丽的建筑外观;甚至他可以“走入”室内户型,察看室内的布局

  结构,或站在自家阳台上观赏周围的环境绿化-----其实这就是一个数字化的现场实景,在期房销售期间,我们用虚拟系统为楼盘的宣传展示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营销平台,极大改善了传统楼盘展示手法的不足,充分突出项目卖点,使楼盘的品质得到更好的体现。观众在游玩中不知不觉把楼盘策划的卖点完全吸收,从而增强购买欲望和热情,坚定购房信心,促进项目的销售。

  三、经济性与实用性:

  1.楼盘实景:1:1的仿真未来的立体实景,购房者可体验到现场感受,解决了期房销售无法让购房者有针对性地感受现场实景的难点。

  2.效果图截取:可在任意视觉、任意位置截取高清三维效果图,图量不限。

  3.三维动画录制:可根据需要自动导出不同路径的三维动画,无时间限制。

  4.专题片制作:可制成DVD专题片赠送客户或剪成广告短片用于电视宣传。

  5.样板间制作:可制作多个户型的样板间,满足购房者有针对性地观赏户型的需求,弥补传统有限样板间的缺陷,节省巨大的装修费用。

  6.网络应用:可将系统应用于楼盘网站,满足网络看房者的需求。

  四、与三维动画的区别与对比:

  1.沉浸感和互动感:传统三维动画的最大缺陷在于不具备实时的交互性,观看路径和角度都是由制作者事先设定制作生成,购房者在观看中没有主动权,只能被动接受观赏路径,最遗憾的是它无法让购房者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了解的楼盘的环境和户型。TVR系统可以让购房者在楼盘场景中身临其境的自由行走,不受空间和方位限制,随心所欲地游览和观赏楼盘的各个角落、参观自己感兴趣的户型。

  2.一片多用:传统三维动画一旦制作完成,即已定型,只能适合简单的演示功能,当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后须重新制作,成本高昂。TVR系统能很直观方便的与设计同步进行,支持方案调整、评估、管理、信息查询等功能,能满足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投标、报批、管理

  等需求,同时又具有更真实和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功能。

  3.不受时间限制:三维动画受时间限制,无法详尽展示。它不能对某些局部细节有较好的展现,无法以很高的精度表现整个场景的俯瞰效果。TVR系统不受时间限制,在仿真场景中从整体到局部细节都具有较高质量的表现,能真实详尽地展示每一个细节,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导出动画视频文件,同样可以用于多媒体资料制作和宣传。

篇八: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

  作者:聂玲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1年第06期

  【摘要】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中,文化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丰富社会生活、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任务,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转型的重大挑战。为了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服务水平,亟需加强数字化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基本需求。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以数字化服务为研究切入点,深刻论述加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翔实阐述文化馆数字服务的基本理念及主要内容,深入剖析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以期不断增强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功能,为大众和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服务内容;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6-093-03【本文著录格式】聂玲.互联网时代的文化馆数字化服务[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6):93-95.

  引言

  文化馆数字服务功能不是一种摆设,不能只注重外表包装,更要充分发挥数字化服务的作用与影响力。现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此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利用网站、公众号等渠道向大众发布一些文化活动信息,这样的数字化服务系统过于保守与封闭,而且未能真正实现开放和共享。在文化馆建设中融入数字化服务,有助于解决时间和空间层面存在的问题,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和群众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距离问题,节省群众参与活动的时间成本,而且可以为群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活动,这样更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基本诉求。由此可见,加强文化馆数字服务建设至关重要,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趋势。

  一、互联网时代下文化馆加强数字化服务的紧迫性

  (一)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

  互联网深入发展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为大众提供了更多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途径,这对文化馆服务功能提出了巨大挑战,文化馆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职能,才能为大众提供能够满足需求的文化资源。数字化服务为文化馆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数字化服务项目以

  一种现代化方式为大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为了提升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政府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为文化馆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指出文化馆在加强数字化建设的同时,要做好共建共享工作,为文化馆数字服务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数字文化馆在公共文化体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数字化技术为重要载体,打造线上线下相互链接、互通互动的数字化系统,其根本目的在于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文化建设中,提升文化馆的服务水平。

  (二)当前文化馆服务存在很多局限

  在网络深入发展影响下,大众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不断加强,对于虚拟空间的探索有着更强的欲望,这对文化馆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大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追求不断提高对群众文化服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一些文化馆的服务观念较为落后,服务方式过于陈旧,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经常出现“服务人员比观众多”的不良现象。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借助互联网的重大优势,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信息服务的高效性,这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突破。

  (三)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与群众文化诉求相契合

  数字化发展为文化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促使文化馆服务方式逐渐向信息化、数字化方向转变,优化了群众获取文化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在各种类型移动终端的支撑下,群众可以通过线上服务获取文化信息,不同类型的文化信息可供群众选择,这种虚拟的文化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化,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活动类型更加多样化。可见,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在确保公益性的基础上,为群众提供了均等性、便捷性的文化服务,与群众的文化诉求相契合,更有利于满足群众对文化服务的基本需求。

  二、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服务理念

  文化馆始终坚持“人本”服务理念,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利用数字化服务平台扩大群众参与范围,遵循同社会群众共建共享的重要原则,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类型。利用线上活动方式增加群众参与途径,有助于解决疫情防控带来的无法开展线下活动的问题,让文化艺术以无缝衔接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为群众节省参与活动的成本,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文化馆凭借免费服务的优势在文化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让文化充分承担起扶智的责任和任务。文化馆数字服务的均等性有利于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文化资源共享,让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文化服务,这样有助于整体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二)服务内容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以虚拟空间为活动空间,以互联网络为基本载体,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全面考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诉求,为其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而且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更能够吸引群众参与,有助于不断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带给群众焕然一新的文化服务体验。

  其一,线上辅导与培训活动。为了加强文化惠民和群众文化诉求之间的无缝衔接,应牢牢坚持“互联网+文化”的实施理念,建立健全文化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各个模块的功能,例如,平台报名系统、客流统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视频直播和录播系统。同时,加强服务门户网站建设,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和云平台,利用线上服务开展文化资源辅导和培训工作。根据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将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一般应包括慕课资源、文艺演出资源、特色文化、非遗文化等,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方式加以呈现。

  结合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分别设计出不同的音频和视频课程,并用文本课件进行辅助,以共享的方式为群众提供免费辅导。除此之外,借助網络平台进行远程辅导,可以利用在线视频的方式,打造线上课堂,打破疫情防控带来的空间距离局限,做好对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还可以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以个体需求为依据,安排专人负责辅导,以“一对一”的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可以满足群众居家享受文化服务的基本诉求。

  其二,线上展览服务。各地区文化馆都在积极打造品牌活动,为了提高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可以开设“一周一会一特色”的活动项目,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故事会、诵读会、音乐会等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展览服务功能,将品牌活动项目进行推送,利用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活动过程以视频录播的形式展示给群众。与此同时,还可以将非遗文化项目、优秀艺术作品等上传至网络平台上,为群众提供欣赏和体验各种特色文化的途径。

  其三,利用LED屏进行网络直播活动。文化馆采用传统线下的方式举办文化活动时,极易受到天气、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文化活动无法在室外开展,但室内场地容纳的人数较为有限,又无法满足每位群众个体的观看需求。数字化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使得文化活动举办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依托于“三网融合”以及“云计算”信息化技术,可以利用线上直播系统开展文化活动,真正实现通信、字幕以及图片的有机融合,将文化互动的真实状态呈现给群众。由此可见,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真正突破了时空局限,扩大了文化资源的普及范围,给每一位群众均等的观看机会,这样群众就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不同区域的室外LED屏享受文化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

  其四,开展线上竞赛活动。文化馆可以与网络公司进行合作,利用健康的游戏、K歌平台等组织竞赛活动,以服务理念为重要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数字化文化活动,这样可以极大的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让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馆组织的线上活动。

  三、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线上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数字化服务是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理应作为文化馆建设的重点内容,虽然线下数字馆建设非常关键,但线上数字服务越来越适应群众生活方式,有利于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数字化服务旨在借助数字化手段,扩大文化资源的共享范围,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服务,文化馆服务对象更加宽泛。尽管线下数字馆建设日益完善,但此种方式仍然存在一个极为致命的问题——无法有效拓宽受众面,文化传播受到极大限制。在互联网影响下,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涌现,各种新兴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如此来看,线下数字馆的影响力明显不足。线下数字馆服务的群众人数较为有限,是无法与数字化服务提供的文化服务相比较的,而且各项活动容易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总体而言,文化馆应高度重视数字化服务功能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逐渐转变“重实体、轻网络”的发展观念。

  (二)网络数字化专业水平较低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理应以网络为建设重心,提高数字化专业水平是完善数字化服务功能的关键。数字化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从各方面做好基础建设工作,确保数字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现阶段,有些地区的文化馆在不断探索数字化服务建设,虽然开设了服务网站,但却很少有群众观看,这就未能充分发挥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优势,致使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流于表层,收效甚微。

  (三)数字化服务形式过于固化

  当前,各个地区的文化馆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化服务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完善自身的群众服务职能,但数字化建设成效不尽相同。一些文化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服务形式过于固化,此问题直接影响数字化服务质量。就服务方式而言,很多文化馆还停留在实体服务阶段,将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完全封闭在馆内,这种封闭是相对意义上的独立。门户网站上虽然为群众提供了一些优质的内容,但群众不能及时在网站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文化艺术资源,很多优质文艺资源被杂乱无章的资料埋没,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

  四、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策略

  (一)大力提升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

  专业性人才是提高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最具创造力的因素。一方面,做好馆内在职业务骨干培养工作,除了基础业务能力,还要着重增强业务骨干对新兴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骨干力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除了对馆内业务骨干进行培养,还要采用人才引进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文化馆数字服务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专职人员”培训活动,围绕课程内容和技术应用组建培训班,在丰富培训人员理论知识的基础

  上,可以将数字化服务建设水平较高的文化馆经验进行讲解,为文化专职人员提供工作的新思路,这样有利于培训人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统一起来,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不断加强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

  第一,各地区文化馆应高度整合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围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本馆的文化品牌,而且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将文化品牌充分宣传,为群众提供主动参与的渠道和机会。第二,积极与国家平台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丰富自身平台资源类型和内容,做到互联互通,结合本文化馆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国家平台资源内容,将其融入在本平台中,这样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与此同时,这种互联互通是双向的,在吸收国家文艺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的特色文艺资源上传至国家数字平台,为本馆特色文藝资源传播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提高不同地区平台互通水平。各地区文化馆通过平台进行业务交流,开展业务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优势,做好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三)完善数字化服务内容与文化资源

  就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而言,文化馆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本平台的数字文化资源。当本馆网络平台成立之后,要在平台框架内丰富各模块内容,尤其是做好网站主页栏目建设工作。主页栏目既要包括群文信息、艺术鉴赏、文化活动等,也要设置视频点播、网络留言等模块,可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对上述模块加以细化。除此之外,应吸引政府、社会等力量积极参与文化馆建设,注重凝聚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以期实现群众居家就“有‘文’可读、有‘艺’可享”。加强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将各种类型的、优质的文艺资源整合在网站平台上,为群众提供可以选择的文化素材,以此逐渐提高文化资源的传播成效。

  其二,线上展览服务。各地区文化馆都在积极打造品牌活动,为了提高品牌活动的影响力,可以开设“一周一会一特色”的活动项目,利用周末时间,开展故事会、诵读会、音乐会等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展览服务功能,将品牌活动项目进行推送,利用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活动过程以视频录播的形式展示给群众。与此同时,还可以将非遗文化项目、优秀艺术作品等上传至网络平台上,为群众提供欣赏和体验各种特色文化的途径。

  其三,利用LED屏进行网络直播活动。文化馆采用传统线下的方式举办文化活动时,极易受到天气、场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文化活动无法在室外开展,但室内场地容纳的人数较为有限,又无法满足每位群众个体的观看需求。数字化服务功能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使得文化活动举办时间和空间更加自由,依托于“三网融合”以及“云计算”信息化技术,可以利用线上直播系统开展文化活动,真正实现通信、字幕以及图片的有机融合,将文化互动的真实状态呈现给群众。由此可见,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真正突破了时空局限,扩大了文化资源的普及范围,给每一位群众均等的观看机会,这样群众就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不同区域的室外LED屏享受文化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

  其四,开展线上竞赛活动。文化馆可以与网络公司进行合作,利用健康的游戏、K歌平台等组织竞赛活动,以服务理念为重要指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数字化文化活动,这样可以极大的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让群众积极参与文化馆组织的线上活动。

  三、文化馆数字化服务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线上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数字化服务是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理应作为文化馆建设的重点内容,虽然线下数字馆建设非常关键,但线上数字服务越来越适应群众生活方式,有利于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数字化服务旨在借助数字化手段,扩大文化资源的共享范围,让每一位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馆提供的文化服务,文化馆服务对象更加宽泛。尽管线下数字馆建设日益完善,但此种方式仍然存在一个极为致命的问题——无法有效拓宽受众面,文化传播受到极大限制。在互联网影响下,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涌现,各种新兴技术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如此来看,线下数字馆的影响力明显不足。线下数字馆服务的群众人数较为有限,是无法与数字化服务提供的文化服务相比较的,而且各项活动容易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总体而言,文化馆应高度重视数字化服务功能提升,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优势,逐渐转变“重实体、轻网络”的发展观念。

  (二)网络数字化专业水平较低

  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理应以网络为建设重心,提高数字化专业水平是完善数字化服务功能的关键。数字化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要从各方面做好基础建设工作,确保数字化服務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现阶段,有些地区的文化馆在不断探索数字化服务建设,虽然开设了服务网站,但却很少有群众观看,这就未能充分发挥网络虚拟空间的重要优势,致使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流于表层,收效甚微。

  (三)数字化服务形式过于固化

  当前,各个地区的文化馆已经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数字化服务建设,利用数字化手段不断完善自身的群众服务职能,但数字化建设成效不尽相同。一些文化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服务形式过于固化,此问题直接影响数字化服务质量。就服务方式而言,很多文化馆还停留在实体服务阶段,将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完全封闭在馆内,这种封闭是相对意义上的独立。门户网站上虽然为群众提供了一些优质的内容,但群众不能及时在网站上找到自己所需的文化艺术资源,很多优质文艺资源被杂乱无章的资料埋没,无法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

  四、互联网时代文化馆数字化服务的发展策略

  (一)大力提升专业人才的业务能力

  专业性人才是提高文化馆数字化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是最具创造力的因素。一方面,做好馆内在职业务骨干培养工作,除了基础业务能力,还要着重增强业务骨干对新兴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骨干力量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另一方面,除了对馆内业务骨干进行培养,还要采用人才引进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参与文化馆数字服务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文化专职人员”培训活动,围绕课程内容和技术应用组建培训班,在丰富培训人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将数字化服务建设水平较高的文化馆经验进行讲解,为文化专职人员提供工作的新思路,这样有利于培训人员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统一起来,逐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不断加强数字化传播平台建设

  第一,各地区文化馆应高度整合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围绕本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形成本馆的文化品牌,而且可以借助互联网优势将文化品牌充分宣传,为群众提供主动参与的渠道和机会。第二,积极与国家平台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丰富自身平台资源类型和内容,做到互联互通,结合本文化馆的实际情况,择优选择国家平台资源内容,将其融入在本平台中,这样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与此同时,这种互联互通是双向的,在吸收国家文艺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的特色文艺资源上传至国家数字平台,为本馆特色文艺资源传播创造有利条件。第三,提高不同地区平台互通水平。各地区文化馆通过平台进行业务交流,开展业务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优势,做好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为群众提供优质文化服务。

  (三)完善数字化服务内容与文化资源

  就数字化服务平台功能而言,文化馆需要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丰富本平台的数字文化资源。当本馆网络平台成立之后,要在平台框架内丰富各模块内容,尤其是做好网站主页栏目建设工作。主页栏目既要包括群文信息、艺术鉴赏、文化活动等,也要设置视频点播、网络留言等模块,可以结合本馆实际情况对上述模块加以细化。除此之外,应吸引政府、社会等力量积极参与文化馆建设,注重凝聚社会力量共建共享,以期实现群众居家就“有‘文’可读、有‘艺’可享”。加强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将各种类型的、优质的文艺资源整合在网站平台上,为群众提供可以选择的文化素材,以此逐渐提高文化资源的传播成效。

篇九: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思考

  杨立/文

  人的思维和交往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迅猛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今天被改变,传统文化馆阵地服务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服务为主的公共文化部门职能转变也需要借助新科学技术。公共文化云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将公共文化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并向市民公开,为市民提供预约预订服务,它的核心是打破服务的壁垒,一方面可以盘活公共文化场地及设施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的公开公平,另一方面极大提升市民及社会团队主动自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逐步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型,也激励文化供给部门根据群众对文化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文化馆数字化是公共文化云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馆是公共文化供给的主要部门,也是保障公民文化享有权的关键部门之一,文化馆数字化是构建公共文化云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实现资源快速共享、服务均等增效的保障要件,建设好数字化文化馆能够推进公共文化云建设,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促进。

  一、公共文化云与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馆陆续成立以来,作为繁荣群众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为百姓享有文化、参与文化等做出很大贡献。但是,随着信息化进程加速,传统的阵地服务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各地为保障人人参与、享受和创造文化开始扩展服务内容,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被重视。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中因利益、资金等各种因素导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整合,群众不能及时获取和享用所需的文化信息和内容,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融合公共文化的公共文化云平台能够有效解决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能、保障百姓均衡享有文化等问题。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的重要因子和模块,建设数字化文化馆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化、多样式、高品质的基本文化需求,能够加快公共文化云建设。

  (一)构建公共文化云助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公共文化云服务系统是一个平台,是利用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手段将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等资源向群众公开,为群众提供预约预订的服务。盘活公共文化场地及设施资源,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的公开公平,提升市民及社会团队主动自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有效解决群众文化消费信息不对称制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问题,公共文化云服务核心是“互联网

  +公共文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有效利用,改变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通过各公共文化供给单位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3D全景系统、数字资源系统、网络系统、软硬件环境支撑及第三方社交平台绑定等组成跨平台、全网络应用,实现自助导览、自助导游、文化活动推送等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云平台APP、网页就知道身边的公共文化场所和文化活动,在各种场合对区域公共文化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线上与线下各文化场馆的互动与分享交流,实现网上预约参与文化活动和文化场所预定功能,共享公共文化的服务内容。在建设公共文化云的过程中,势必会加速文化馆数字化进程,公共文化云提高了文化馆群众文化的传播力,使群众文化传播和服务更加贴合民众需求、适应时代进步,体现了群众文化的普惠价值,因此,构建公共文化云助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推进公共文化云建构

  在“互联网+”的时代,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倒逼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重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加速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云赋予文化馆服务创新思想源泉,文化馆为公共文化云提供基础保障。科技创新是公共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公共文化云是科技与公共文化有机结合体,作为四大馆之一的文化馆是公共文化云体系中的重要因子,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能够推进以信息、数字、网络、云计算等特征的公共文化云建设,也有利于群众文化服务和传播方式创新发展。

  二、公共文化云视角下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

  公共文化云是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结晶,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快速便利享受公共文化需求促使公共文化数字化的产物,文化云平台项目的实施大幅改善了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孤岛现状,发挥了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集约效应,使政府投入的效益最大化。通过汇聚各种数字文化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实现资源互通互联、线上线下融合互动,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解决实体公共文化资源分散、服务群体受限、服务渠道单一、服务模式落后、实际到达率低等关键问题。公共文化云有利于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交流协作和工作,更多的文化场馆可以通过网络传播公共文化服务,减少了文化交流与研究成本,避免了重复建设。公共文化云势必加速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实现的重要载体。

  (一)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特色案例

  目前,公共文化云中数字化文化馆建设除了政府全额投资文化系统自行建设模式外,还有一

  种“社会资金+政府投资+企业收费”模式:建设方免费提供基础软件,特色软件功能及后期运维则需付费提供,此建设模式可规避项目建设阶段进行立项等建设周期过长的问题,容易出成效,但在平台后期运行维护方面则较为被动且费用高昂,实际被建设方绑定在一起。另外有一种是“走财政投入、项目实施外包、日常运维自主管理”的建设模式,此类建设模式受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建设周期过长(项目从开始立项到项目资金到位至少需要两年以上),但在平台后期的运行维护管理阶段优势明显且费用较低。纵观全国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数字化模块和内容来看各有特色。

  1、成都市文化馆。成都市文化馆设置了数字工作部统筹数字文化建设,专人负责官方网站、微博、微信,融合新媒体技术建成“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该平台改变了传统网站平面显示、静态展现的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开展群众文化线上培训、网上教学、比赛和评比活动。其中,文化超市、群文家园、市民学校、3D艺术体验馆和阵地建设板块独具特色。成都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成都市公共文化数字管理平台主要在突出市民艺术学校在线报名、文化艺术培训远程学习、市民手机移动APP端等互动交流性强的公共文化内容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开创了成都公共文化数字化生活,促进了公共文化云的构建。

  2、杭州市文化馆。杭州市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中重视“一网(杭州市群众文化网)、一团(杭州市群星艺术团)、一体系(群众文化团队评级管理体系)”三个平台。其网站中你点我送、文化礼堂、我行我秀、专家咨询和视频区等板块特色突出,总分馆数字化配送平台是数字化建设的亮点,在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社区等建立密集的基层服务点,演出团体为不同地区群众提供网上文化“点餐”配送服务,百位辅导老师开展线上线下的文化培训,着力构建公共文化云服务体系。

  (二)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按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要求,数字化文化馆不但有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及数字化服务组成,关键问题是如何让群众共享文化资源,但是,在数字化生活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国内还有很多基层文化馆至今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或者网站建设单一,更没有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计算机服务网络集约、数字化服务和电子阅览室等信息化项目,比公办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块的数字化建设迟缓。

  各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存在硬件设施欠缺、数字化人才缺乏、管理机制体制约束等问题,还存在“重设备采购,轻利用整合”、“信息孤岛”现象,没有数字化文化馆文化资源建设标准,网络、系统软件、资源数据未能有机整合,等等。数字化文化馆的功能和作用还没能得到充分的彰显和发挥,数字化文化馆的价值也没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已经不能适应新时

篇十: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作者:贾琦

  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7期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科技不断发展,传统的纸质化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国民对文化馆的需求,在多元化的趋势下,文化馆必须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然而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必须要找到准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保证文化馆能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化;文化馆建设

  在我国现代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文化馆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文化馆不仅担负着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担,还要不断促进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在现代化大数据的背景下,文化馆建设迎来更强的挑战,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成功向数字化转型,找准文化馆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方向

  (一)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传播方式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人们生活在数据大爆炸的环境中,文化馆产品能否通过层层阻拦到达消费者手中,最主要的是文化馆的信息拟编、数字课件、线上培训及互联网直播等方面的效果,良好的传播方式可以将文化馆传播到大众面前,并通过应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将受众进行有效分类,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信息内容。优秀的市场营销方式与传播方式能有效推出文化馆的产品。因此,文化馆应该要针对数字化平台的构建、服务终端链接通道的选择及终端形式设定进行相应的改革,提升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服务质量。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将数字化平台作为推广手段,可以高度覆盖区域内的用户,充分体现出文化服务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特点。

  (二)普遍性和精准化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接收信息具有多样化的渠道,且由于人们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其兴趣爱好皆不相同,针对不同人群用户给予精准化服务是大数据背景下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将信息资源进行最大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才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在文化馆的建设过程中,要整合传统文化馆内部设备、资源及服务,并结合线上和现下的服务类型,尽量扩大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其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运营模式的转变,因此针对不同场馆可采用终端化管理体系进行全面覆盖式的系统管理,实现公共文化全区域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另外,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其基础是大数据的应

推荐访问:文化馆数字化服务项目 文化馆 数字化 服务项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