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校本课程研究8篇

发布时间:2023-08-01 16:1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校本课程研究

  

篇二:校本课程研究

  

  .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和办学思想设计和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围、形式和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和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他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且不

  .

  可修编.

  .

  -太注意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和学校课程资源扩展和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

  可修编.

  .

  -获得和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

  2、实践层面的目标:通过以案例研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进行实践研究,为同类小学提供可以遵循的实践模式,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库。

  3、发展层面的目标:一是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实践模式及开发出的物质资源直接促进学校的发展;二是形成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校本课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让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研究容:

  (1)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对师生发展研究

  (2)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模式和途径研究

  (3)校本课程的资源再开发研究

  (4)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5)德育、社会及自然资源的开发研究

  (6)校本课程的资源管理研究

  二、实验方法和步骤:

  本课题研究采取了文献分析、调查法、比较借鉴、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进行研究。

  (一)准备阶段

  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论证工作,成立课题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心组以及以学科主任为组长的子课题研究组,广泛查阅资

  .

  可修编.

  .

  -料,进行分层次培训。

  (二)实验阶段

  由于西方国家和我国、地区在本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研究走在前面,我们比较多地分析比较、汲取他们的成功经验,总结了我们以前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了新课改实验区学校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坚持立足于自身的学校工作实践,把握时代发展脉搏,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实践检验——提炼升华的行动研究方法,不断研究在实际探索中呈现的新问题。

  本课题研究特别注意了课题成果的生成、应用、验证和转化,使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不做空泛的理论假设,寻找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用事实说话,用实践检验真理。

  1、关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策略。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按照“扬学生个性,突出学校特色,体现地方特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经济”的原则,把地方课程的实施纳入学校管理,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根据大教育的理念,我们将学生学习的课堂分为校外课堂、学校班级课堂、学校流动课堂,将校本课程分为学校特色课程(必修课程)、学科拓展性课程(个性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学校比较稳定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这些专门的课堂教育活动将校本课程的资源有机利用,与此同时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做法,对整个课题研究活动进行直接而又具体的推动和指导,.

  可修编.

  .

  -推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

  ①学校特色课程——必修课程,突出地方性、特色性。

  学校濒临沿海的地理优势,结合学生酷爱海洋的心理,以了解海洋、热爱海洋、探索海洋、保护海洋的为主线,按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生活经验等方面,体现学段设课原则。低年级以认知能力为侧重点,中年级以信息搜集和处理为侧重点,高年级以探究能力为重点,编制了《海韵》校本教材,开设了每周1课时的学校特色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海洋知识淘汰赛、专题研究、海洋图片和摄影展、海洋知识剪贴报、手抄报、海洋贝壳绘画、雕塑、海洋标本制作、海洋故事比赛、趣闻发布会、海边沙滩趣闻运动会、海洋科技教育实践基地参观考察等,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活动智力中得到开发,探究意识得到激发,环保意识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学科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突出个性化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学生存在差异性,我们在总结原有活动课程经验基础上,体现课程的活动性与学科的拓展性,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共开设了15类69个选修课程,学校统一安排活动地点,学习容丰富多彩,如:编织课、象棋课、家政小组、剪纸课、手工制作、字谜游戏课、口语交际课、英语话题课、英语口语交际课、乒乓球课、读写指导课、阅读课、书法课、航空航模课、奥林匹克课、绘画课、器乐课、舞蹈课、珠算课、数学乐园、合唱课和实验课等等。实现了开放的课程设置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满足了教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在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中展现了学生风

  .

  可修编.

  .

  -采。

  ③实践活动课程——突出体验性、生成性

  为打造我校的教育特色品牌,我校立足实际,把握时代脉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开展了以法律安全和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法理体验教育、以古诗文诵读为主体的读书工程、以快乐英语为主要特色的英语教学、以数学生活化为主要特点和以科技教育普及为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将法理课教学纳入班级教育活动,通过法律安全知识讲座、逃生消防演练、“法律安全伴我行”演讲、征文、小品表演、访问调查、办手抄报、深入社区和街道宣传等,受到很好效果,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事件;随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我校启动了读书工程,建立了阅读考级库,编制了《中华优秀古诗文精选312首》课外诵读校本教材,开展了读书征文、演讲、小课题研究、古诗擂台赛、古诗诵读比赛、学生图书游园交流活动,举行了课外阅读考级活动;英语教学开展了英语广场开放活动,举行了对话集锦、商标翡翠、英语歌曲歌谣学唱活动;数学开展了深入校园、社区、商店、家庭生活中的数学研究,数学的《在实践生成

  在体验中发展-数学实践活动成果汇报》材料在市小学数学年会交流;学校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大力实施科技教育,积极参加市青少年科技传播活动、胶南市、市科技健身活动和市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认真组织科技节,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造发明、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科技小创意、科学幻想画评选活动,举行航空航模比赛、科普知识演讲比赛、手抄报展评、科学小论文评选,涌现了一大批爱好科技活动的学生。

  .

  可修编.

  .

  -

  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我校逐步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教学品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在胶南和推广交流。

  2、关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学校教育的视野更加开阔,校外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如何开发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①建立校外基地,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

  我校先后建立了烈士陵园、中路、路、市人民检察院、大珠山新兴水产育苗养殖、华美包装制品等实践基地,与灵海派出所、公安局、新华书店、怡韵琴行、爱泰外校等单位进行共建,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活动。聘请到校讲课、活动指导,深入基地参观学习,效果显著。学校加强了与爱泰外校的合作,签订协议,我校有偿提供校舍,他们负责学生的全程管理,利用周六、暑假对我校学生进行培训辅导,促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学校还跟怡韵琴行密切合作,采取我们提供时间、场地,他们提供师资、器材,家长提供培训费用的合作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使学校对艺术团体的培训做到“零”付出,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非常有效,学校艺术办学特色显露。还与市人民检察院合作投资两万多元建立“青少年法律维权中心”,人民检察院安排专职人员来我校对“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并在实际工作中对“少年维权中心”的工作提供法律援助。通过举行职能人员培训、法庭模拟、法律宣传、权益保护等教育活动,教师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加强,师生的文明行为得到社会认可,学校被评为市依法治教先进单位、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集体。学校利用新兴水产育苗养殖、康丽包装厂进行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听报告,.

  可修编.

  .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感悟中塑造人格”。

  ②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了课程资源。

  我校靠近新华书店,离大海近在咫尺,胶南市青少年文化宫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课堂,我校充分利用这些地方文化设施和自然环境资源,设计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动植物标本展、毒品、交通、法律宣传展等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为学科学习提供更多支持资源,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③家庭教育资源成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坚强后盾。

  为使学校融入社会,让社会接纳学校,我们建立了家长学校学术委员会,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立足实际,进行广泛研讨,寻求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指导广大家长对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学校利用“星光”校报、家长学校、家长素质开放日、家访、致家长一封信等渠道,采取家教征文、家长评议、发放家长问卷、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新的教育理念,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支强大的保障支持力量。

  3、关于校课程资源有效管理方面的研究

  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效益。一所学校如果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么学校的发展速度会无法估量的。

  ①抓规章制度建设,规教育教学行为

  我校自建校始,就着手建章立制,根据教育法律法规制定了《学校

  .

  可修编.

  .

  -章程》,按照《学校章程》,相继制定了《教职工考核方案》、《校结构工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在落实制度上坚持说服教育,以理明人,摒弃高压手段,使制度不断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为,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

  ②抓干部队伍管理,发挥示带动作用

  大力开展党员干部“五带头”活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保证政令畅通;带头学习教育理论,提高业务素质;带头加强师德修养,做师德楷模;带头改革课堂教学,做创新标兵;带头加强教育科研,做科研先锋),逐步建立起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过硬、团结协作、作风严谨、凝聚力强、具有改革创新和奉献精神的整体优化的干部队伍,使党员干部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带头人。实施干部讲学制度和干部一联X带动计划,以讲促学,以联促进,促使学校干部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教育思想,杜绝了学校干部懒于学习、不思进取的现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研究风气。

  ③抓党群组织教育,凝聚干部教师力量

  我校充分发挥各党群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能动作用,坚持以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为抓手,进行师德演讲比赛、职业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不断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设立校长信箱和学生意见箱,畅通师生意见和建议通道,增强教职工代表的主人翁意识,积极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努力营造充满意识、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不断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④抓条块结合,理顺管理体制

  .

  可修编.

  .

  -

  在“条”方面:设立德育、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自然学科、英语学科、艺体学科

  、其他学科、教科研、总务后勤等“九大纵队”,实行业务干部分条负责制,设立教研组长,侧重于学科教学研究。在“块”方面:设立幼儿园和六个年级级部等“七大方阵”,设立级部主任和级部组长,侧重于各类常规和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及落实。实行干部带班制,坚持“日结”制度,每天利用课间操时间向全校师生反馈前一天教学常规的各项落实情况,这样就建立起了计划、检查、反馈的良性循环系统,为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坚持单周业务例会,双周学校办公会,在学校干部之间实施深度汇谈和讨论,进行系统思考,并提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对策。

  ⑤抓总务后勤管理,深化服务理念

  随着争创市规化学校的进程,学校加大硬件和软件投入。装备了各种特种教室,绿化美化了校园,建起了校园网、信息中心、校园,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办公室配备了微机,添加了图书、音像等电教软件,配备了伙房、餐厅,基本满足了学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细节决定成败”成为当今成功的秘诀,也是现代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总务后勤工作突出物资管理这个重点,突破服务态度这个难点,紧抓安全工作这个焦点。我们坚持人人有事管,物物有人管的原则,实行物资、设施安全日值勤检查制度、安全责任分区管理制度,保证物资财产、设施等方面的管理和安全,进行全方位监控。同时,学校的各种特种教室实行全部开放,提高利用率,实施谁使用谁管理责任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资源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确保

  .

  可修编.

  .

  -了物资安全管理无疏漏、万无一失。

  4、关于教师资源方面开发的研究

  学校生命的支点在于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我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把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以教师的成功保证学生的成才,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学校的涵发展。提出了"四高"培训目标,即师德修养高境界,文化素质高水平,教育教学高技艺,身心素养高品质,框定了两大基本培训容:一是师德的培训,二是师能的培训,做到了“三个创新”。

  ①创新管理,建立机制,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确保校本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分阶段进行,学校每学年都定出具体的年度、学期、月份培训工作计划,教师制定了个人继续教育三年规划,将教师培训工作落实到每月、每周。师德培训、教研组集体备课、全校教育教学研究、学科集体培训、全体教师例会,这些按人员、按容分层分类的培训,每学期初都做到“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容、定主讲人、定方法,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学科、教研组、教师四级教育教学档案,修订、完善了校本培训的各类制度,设立教师培训和教科研成果奖励经费和课题资助经费,每年召开一次教育教学年会,公布学校、教师、学生个人获奖情况,表彰评选的各类教育教学先进。实施校本培训“三挂钩”,即与年度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教师聘任挂钩。以激发教师的参训热情。

  ②创新模式,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

  可修编.

  .

  -

  针对教学研究的“研训一体化”模式,采取教学研究课题化,学科研究课例化,开展各种层次、形式、容的研究课、调研课,扎实有效搞好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研究指导下实践。针对课堂教学的“诊断反思”模式。通过落实推门课、骨干教师示课、教研组轮流研究课、单元观摩课、专题研究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不同的课例研究,做到以研促教,以思促研。针对教师群体的“分层培训”模式,学校制定了教师间结对帮扶制度、业务干部骨干教师“一联X”培养指导制度。每学期分别举行一次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容有课堂教学、限时备课、参与评课、即兴演讲、命题作文、课件制作、普通话、写字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水平等各个层面。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案例导引”模式,引导教师进行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产生创新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教学行为的优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③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增强培训的灵活性。

  请进来讲,送出去学。积极邀请上级领导及教育教学专家到校进行综合指导,学校建立了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制度,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保障,并要求教师每次外出学习、考察的后写一份汇报材料,进行一次专题汇报,上一节示课,以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静下来思,深下去研。学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教师把反思教学行为化为教师自主意愿,把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和难点、成功和失败、经验和教训写成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每周一次组交流,两周一次学校交流,每学期两次全校展示。同时将教学反思与课题研究有机结

  .

  可修编.

  .

  -合起来,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新,课堂教学行为实现了飞跃。

  以赛促训,以讲促学。我校广泛开展不同主体的师德演讲比赛、不同形式的优质课评选、不同学科的课件制作比赛、论文比赛、基本功比武、课堂教学评定等活动,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师、学生比赛,我们把比赛看成是培训的一种方式,做到有赛必参,认真准备,全力以赴地争取最佳比赛成绩。

  5、关于学生资源方面开发的研究

  课程资源开发的落脚点和归宿在于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而在整个课程资源开发中学生是影响开发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其他课程资源是最终作用于学生资源的,因此,对学生资源的开发,尤其学生自身在的资源是最值得研究的。

  (1)关于德育资源的研究

  ①不断更新德育观念,努力建设德育队伍。

  为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进一步强化德育管理,我们提出了德育“金三角”理论和“佛手掌”理论。(“金三角”即底边是爱心,左边是责任心,右边是宽容心,金子最纯净、最稳定,代表爱与责任的师德之魂,金子最能经受打击而富有延展性,代表博大胸怀,兼容并蓄。教师只有具备金子般的品质,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佛手掌”即大拇指上写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食指上写着“组织是效果的保证”,中指上写着“机制是持久的动力”,无名指上写着“表扬是巩固的诀窍”,小拇指上写着“批评是艺术的手段”。)为把这一理念

  .

  可修编.

  .

  -贯彻于德育工作中,学校在学年初召开的教育教学年会上专门安排德育方面的培训。每学期都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班主任会、家长会、路队值日教师会、午餐值日教师会、大队委会、值日学生会议等,保证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②着眼学生未来发展,精心实施养成教育

  学校将养成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重要容,成立了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了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家长紧密配合的养成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各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守则》、《规》和“小学生养成教育达标容”,积极开展“达标生”活动,达标率达到95%以上。不断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采用写自查报告、写学习体会、进行养成教育知识考试、主题队会、假日小队、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加深对条文的理解,为我校养成教育的有效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采用给家长的一封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动员和引导家长参与到养成教育的管理中来,开始时向学生家长发放了《学生养成教育调查表》,过程中让家长参与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还积极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家庭文明和社区文明。学校根据习惯形成的规律,强化了过程监督,印制了《养成教育达标容过程性评价表》,人手一份,做到每日自评一次,每周互评、家评、师评一次,在日常管理中,采用发激励奖卡,争创“少年”的形式,建立了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学生评价机制。同时开展“学生心道德法庭”活动,采取撰写自我教育说明书,撰写自我教育心理病历,建立“队员自我教育接力

  .

  可修编.

  .

  -本”等措施,真正让学生从心建立起反省机制,达到了自我教育,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对班级的管理,充分发挥大队委、文明啄木鸟、课间秩序监督员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良好氛围,并把检查结果每双周汇总一次,授予级部第一名“中队”称号,颁发流动红旗,建立了监督、检查、激励的长效机制。

  ③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星星火炬引领成长

  我校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个体成长的要求,结合不同时期的教育容,把握有利的教育时机,充分挖掘校外的教育资源,运用具体、生动、形象的活动形式,把各种无形的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一是开展了丰富多采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教育。学校将九月份作为我校的民族精神专题教育月,做到了“五个结合”,即与升国旗仪式相结合;与校班会活动相结合;与团队活动相结合;与贯彻新的《守则》和《规》教育、诚信教育相结合;与家庭道德教育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入专题教育活动之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课间秩序我最棒”、“放学路队秩序我最棒”、“寻找身边的榜样”和“感动的故事”等活动,将集体主义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结合建队日和国庆节的到来,开展“队旗伴着国旗飘”主题中队会,使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是深入开展环保教育和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组织开展了“假如

  .

  可修编.

  .

  -我是被踩的小草”征文活动,举行了“做地球村小主人”启动仪式,各班在教室里设立了“废纸回收角”,使学生从小树立了环保、节约意识。

  ④让雏鹰在“少年维权”体验中健康成长

  我校于2003年4月创新性地建立了学生的自治组织“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少年维权中心”。近三年来,我校少年维权中心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目标,瞄准心反省、实践体验、社会共建三个层面,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环保教育、法制教育等融入到“维权”当中,制定了“少年维权中心”工作章程,成立了小白兔接待庭、小刺猬调查庭、啄木鸟审理庭、黑猫警长执行庭、小百灵宣传庭等5个工作机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我,在感悟中塑造人格,对于校园中容易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件,通过虚拟人物和事件,设立模拟法庭,用案件说法,与学生互动,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意识和法制观念,这一活动,引起了团市委、教体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市青少网、胶南市电视台新闻栏目进行了刊登、宣传,学校撰写的相关论文在省预防青少年犯罪交流会上交流,学校被评为市依法治教先进单位和“市青少年社区维权岗”。

  ⑤实施争创“少年”工程,构建了激励性评价的新机制

  我校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有关要求为指导,以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和学习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多元评价体系,按照"人人均是评价者、事事均可评价"的原则,凡学校校长、校委会成员、教师、值日学生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在校外、课外等

  .

  可修编.

  .

  -教育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好的行为、好的习惯、好的成绩、获得的荣誉等一切有利于引导学生进步,促进学生发展的方面,均可发给一颗“你真棒”标志对学生进行评价,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被授予星光少年、月光少年、少年等荣誉称号。这样,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从门卫到校长都是教育者”在我校得以实现,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积极性。

  (2)加大学科课程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促进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育教学质量。

  语文学科以《开放阅读的探索》为研究课题,以“开放阅读”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途径,确立了一整套考级书目向学生推荐,对学生进行考级过关。编印《中华优秀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背诵,定期评选“背诗大王”。在三年级进行了《少儿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实验工作,实行学校、班级图书流转借阅制度,学校通过举行读书笔记展评、古诗文擂台赛、古诗文诵读活动、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征文演讲比赛、朗读比赛和“普通话示班”“普通话小天使”的评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春节习俗”、“海洋水产”等专题研究活动,学生读书成为了一种习惯,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数学学科围绕“数学生活化”展开研究,组建了数学奥林匹克班,多次举行了数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评,评出了学校优秀课题研究小组,激励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发逐步走向深入,并形成了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特色。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和出示的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得到了市教研员的高度评价。

  .

  可修编.

  .

  -

  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英语教学设施,积极开展游戏卡片进课堂、英语考级过关、设立英语日记、英语评价等教改实验,扎实开展英语实践活动,利用英语日和英语兴趣小组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辅导,充分利用宣传栏、英语角、英语板报、英语广播等形式,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参加各级CCTV英语大赛、口语英语大赛、讲故事大赛、“五艺”大赛以及英语文艺汇演,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口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加强学生基本知识技能训练,不断拓宽教学容,进行网络学习,参加网络动漫画比赛和网络答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一批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能掌握一定技巧的信息技术小能手。

  科技教育将实验教学活动向第二课堂延伸,成立校科技小组,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观看科技录像、进行科学小实验,举办校园科技节,开展劳动小巧手比赛,参加胶南科技创新大赛,极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培养了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科技意识深深扎根入学生心中。

  艺术体育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艺体兴趣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艺体素养,大力培养特长生。学校的艺术节和体育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天地,学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体验,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和发展,一些具有良好的意志、健康的体魄、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的学生逐步脱颖而出。

  三、研究结果

  .

  可修编.

  .

  -

  1、改善了办学条件,拓宽了教育空间,完善了学校管理制度,促进了学校精细化发展。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增强了学校办学活力,促进了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使学校走向了涵发展之路,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三年的探索,学校用于基础建设、仪器设备、图书音像资料等硬件的投资随着加大,各种特种教室应有俱有,校园文化建设投资形成规模,教师教学、办公设备也得到极大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和学校发展增添了后劲,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胶南市教育条件装备学校、市绿化单位。

  资源的开发使教师、学生接受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大,视野更加宽阔,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大课堂,共建立11处实践基地,师生能够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学习新知识,学校的现有资源进一步得到优化和有效利用,教师课程资源的再开发能力大大加强,学校被评为胶南市信息技术示学校。

  资源的开发使学校规章制度得以完善,依法治教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全校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每位教职工的精品意识得到提高,学校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在工作中得到高度体现,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赢得上级部门、社会、家庭的认可,年底办学水平评估列市直小学前茅。

  2、形成了开放的学校办学之路,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以学生发展为本,走大德育之路,谋大课堂之略,现已形成学科教学与活动课教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隐性教

  .

  可修编.

  .

  -育与显性教育、全员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框架,校本课程形成了校外结合的开发模式,打破了传统教育的以“学校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学校特色课程、学科拓展性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满足了教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

  3、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学科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扬,品行化为自觉行动,在各种参赛中有多次在市级以上获奖,学校在胶南组织的各项单项比赛中也屡次获优秀组织单位,学校教学成绩也步入前列。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科研能力,推动了学校的科研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经过三年的研究探索,激发了全体教师科研意识,促进了科研能力的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迁移到学科教学中,深化了学科教学改革,学校名师群体初步形成,各级教育教学高手不断涌现,获胶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42人次,有20多名教师成为市地教育、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在市级以上获奖论文226篇,发表论文13篇,胶南市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55节。

  该课题的深入研究,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共获得胶南市级以上58个奖项。学校先后被评为市规化学校、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市艺术示学校、市依法治教先进单位、市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市文明单位、市德育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等荣誉称号。

  四、问题与讨论

  .

  可修编.

  .

  -

  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资源的开发还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这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合社会、当地经济需求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丰富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该课题研究特别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化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重视课程资源的校外拓展,突出了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应该说是有效的、成功的。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策略可为其他学校提供开发之路,对我校今后的发展和其他学校的发展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1、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课程的改革和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好多次,都没有第八次课程改革这样彻底,这样轰轰烈烈,使教育的改革步入新的阶段。现在的教师应该站在课程的角度去教学,克服本位主义,狭隘主义。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要求,给予学校更多的主动权、选择权、开发权、使用权,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学校的办学特色将更加明显,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现有结构相对滞后,部分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显得薄弱,学校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再开发以及校外资源的有效引入,必将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影响。为此,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敬业精神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认真地研究学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研究教师专业

  .

  可修编.

  .

  -培训途径,使教师适用学校发展。

  2、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走开放办学之路,树立大课堂教育观。

  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安全教育呼声的高涨下,束缚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导致形成了教育的封闭性。而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价值观念、认知能力等的形成,决不是仅仅靠学校教育所能独立完成的,课堂是小社会,社会才是大课堂。因此,各级部门要制定相应制度,采取可行措施,实行开放式教育,加强开门办学,加强与家庭、社会联系,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锻炼成长,在丰富多采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可以有效地打破学校工作的封闭性,走上开放办学的道路,从而使学校工作充满活力,服务于人民群众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3、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精细化,走涵发展之路。

  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给了学校集中精力研究学校部发展的机制,给了学校每一名师生学习和展示的舞台,学校的校本课程生命力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学校文化的构建,不是一时能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经营,细致的管理,精心的策划,一丝不苟的落实,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真正的实现学校的涵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为社会、家庭、家长所接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

  可修编.

  .

  -作者:课题组

  发表时间:2012-5-2815:32:2访问次数:802一、课题研究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的描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纲要》同时指出:新的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鉴于此,本课题将探索出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达到如下两个目的:

  一是教师层面,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能让绝大多数教师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把教育当成事业,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人生的意义;把教育当成科学,在勤奋求真中追求人生的价值;把教育当成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延续自身的生命;把教育当成理想,在倾情关爱中铸就明天的辉煌……

  二是学生层面,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让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自我概念。

  本课题强调师生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评价研究。所追求的不是给教师、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一个等级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更

  .

  可修编.

  .

  -多的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体现对教师、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去探究教师、学生一种自我主动发展的意识,逐步构建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特色的、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容

  1、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1)教师自我发展评价体系的容

  我们试拟定符合我校实际,能有效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成:即素质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职责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效)。其中素质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职责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2)多元的评价主体

  教师自我发展评价最终要达到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少数教师与全体教师、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双向发展目标。因此,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与校外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双向过程。我们初步拟定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应该是奖惩性模式与发展性教

  .

  可修编.

  .

  -师评价模式有机结合。“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信赖”、“自我认同”应该是教育服务理念下教师评价的标准。

  2、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目标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各学科课程都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发展性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实现评价容多样化,评价形式多元化。

  (1)确定一般性发展目标

  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

  (2)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规定,确定学科学习目标。

  (3)拟定可操作性强的学生综合性评价模型。

  三、课题的研究依据和遵循原则

  根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的动机理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多地希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

  .

  可修编.

  .

  -的需要。而且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极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学生只要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他们的动机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只要评价能够促进和满足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就会以加倍的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从上述理论观点出发,对教师和学生实施以尊重评价对象为前提,以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从而不断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需要的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科学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真正发掘、发挥学生在教育和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效果。

  遵循的原则如下:

  1、评价的人本性原则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以人为本是本课题最基本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充分提高,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寻求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最佳策略。

  2、评价的开放性原则

  首先是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当代建构评价认为,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未知个体处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评价要与生活相联系,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

  .

  可修编.

  .

  -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中。其次是评价容的开放性。评价者用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设计一些真实性或情境性的问题与活动,然后仔细观察、考查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方法,从而对学生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情感、体验、创造性、灵敏度等隐性的因素进行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

  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多元主体的多元激励作用。但要注意多元主体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而是要关注多元主体之间协商与对话。要尊重师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让师生由被动受试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帮助师生调控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不断发展。

  4、评价的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把评价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激励师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发展。

  5、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师生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师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师生发展,而不只是简单地下一个结论。

  四、课题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针对现行的师生评价制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的调查形式,对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当前师

  .

  可修编.

  .

  -生评价的弊端,分析现行师生评价体系在促进师生自我发展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实验研究法:选取部分老师、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试点实验,探索创造型、自我发展型教师、学生成长规律,验证教师、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性。

  观察比较法:实验对象与普通师生进行对比,确定促进教师、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行动研究法:根据调查的发现,从我校实际出发,针对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寻求设计出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4年(2006年9月—2010年12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2月):

  学习总课题方案,了解国外在师生自我发展成效评价改革观念和方法上的新趋势和新发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10年7月)

  开展子课题实验研究工作,结合本实验课题初步构建实现实验目的的设想,健全可操作的实验步骤,做好实验中期总结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

  可修编.

  .

  -

  总结在研究探索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上取得的效果,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实践检验,使最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个动态发展的现代评价系统。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组建子课题实验小组,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参加实验的教师要与课改领导小组紧密配合,开展实验工作。课题组成员定期深入教研组指导子课题研究工作。课题领导小组对实验工作跟踪评估。

  2、深化管理,建立资源

  以学年度为研究周期,以教研组为单位实施子课题研究,定期召开会议,建立交流制度。善于总结实验中点滴经验。设计印发《课题行动研究档案》,以教研组为单位申报子课题,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开展行动研究。

  3、加强学习,以科研指导实践

  通过搜集资料和开会研究,比较全面地了解国外在师生自我发展成效评价改革观念和方法上的新趋势和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总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并举行开题仪式,全面展开课题研究工作。定期开展子课题研究研讨观摩活动,并做好记录,定期提交随笔或论文。

  七、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明确教学评价理论

  教学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上看,它是落实教育方针体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巨大动力;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并有利于引导教师按照教

  .

  可修编.

  .

  -学规律进行教学。从微观上讲,教学评价既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授能力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培养目标的落实、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而且还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些都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评价按评价功能分类可分为:

  (1)诊断性评价,即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使教学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2)形成性评价,即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而形成性评价注重的则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目的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学质量的可靠评价最好是通过采用以上三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的不同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使用多种评价方法以获得多方面的信息。

  (二)创新教育评价体系

  通过课题研究学校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并呈现出关注学生和谐发展、强调主体多元、重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作用的发展趋势。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评价策略主要包

  .

  可修编.

  .

  -括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家长评议、同行评价、抽样问卷、课程档案和课堂评价、学生星级评价、等形式。

  1.

  教学档案。

  学校为每位教师所建立的“教学档案”或“教师专业发展档案”是对该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成就的真实记载。它包括所有对该教师发展规划、专业成长、教学容、质量、及效果等方面进行评议的相关容,不但可用于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和奖励的依据,还可为其他形式的教学评价提供相关的背景,并为教学研究提供研究平台。

  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评价体系。我校坚持科学的教师发展观和评价观,以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以“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信赖”、“自我认同”为目标,坚持奖惩性模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的有机结合,制定了符合学校实际,能有效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成:即素质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职责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效)。其中素质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职责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2.

  家长评议。

  家长对教师的评议是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研究数据的来源。家长评议时所采用的问题一般都是有关教学活动方面的概述性问题,而且各门课程都需定期进行家长评议,这样可通过这些累

  .

  可修编.

  .

  -计的数据对教师整个教学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研究,教师也可通过比较和自己相类似的其他课程的评议,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期达到进一步改进的目的。

  3.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指同行教师通过听课、评议会等形式对授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但是对“学生评分”

  评价形式的补充,而且也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评价形式。因为同行教师比学生更有能力对教材的难易度、教授容的完整性以及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且同行还能够把教学活动放在更加宽泛的背景下,对授课教师教学形式及方法等方面提出更实际有效的建议。有研究表明,同行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中最合适、最不可缺少的形式。

  (附1: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同伴结对双向学习协议书)

  4.

  抽样问卷。

  对学生进行个别采访所得到的评价是对“家长评议”评价形式的补充,目的是为了得到有关教学活动的更加具体和详细的信息。而且通过这种评价形式得到的信息是其他形式所得不到的。例如,学生对教学的一些新观点新看法,或某位教师成功教学的案例分析等。而对于那些不愿在“学生评分”中回答问题的学生,在面对有技巧的采访人员或教师时常常会回答得更真实、更客观。

  5.课程档案。

  .

  可修编.

  .

  -

  “课程档案”是“教学档案”的一种补充形式,它集中体现了某一课程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了该课程授课教师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效果,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学什么、怎样学和为什么学等问题。课程档案通常包括四项容:(1)课程目的以及教学方法和结果关系的说明;(2)学生学习表现的分析报告;(3)通过课程评价手段收集到的学生反馈信息分析说明;(4)基于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及是否到达课程预期目标基础上的本课程的总结报告。对于教师而言,“课程档案”为继续改进教学进行批评性的反思提供了平台;对于学校而言,可从宏观上观察整体课程相互间的关联与差异,从而决定对某些课程进行改进和取舍。

  (附5: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

  6.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检查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之一。教师可随时采用“课堂评价”来及时收集学生对每次课的意见,这些意见可帮助教师认清教与学之间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容、速度、进度、方法等可能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以便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课堂评价”包括一分钟问卷、一句话概要、重要相关事件问卷等形式。这一方法可以鼓励教师成为自己教学活动的监控者,从而促进教学反思活动的展开。

  (附3:胶南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分表)

  7.学生星级评价。

  .

  可修编.

  .

  -

  学生对教学的评分是形成性和终结性两种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研究数据的来源。学生评分时所采用的问题一般都是有关教学活动方面的概述性问题,而且各门课程都需定期进行学生评分,这样有关人员可通过这些累计的数据对整个教学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研究,教师也可通过比较和自己相类似的其他课程的评分,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以期达到进一步改进的目的。

  (附2:学生成长星级评价标准及办法:)

  八、问题与思考

  1.教育教学评价观念转变的问题

  从教育教学评价的特定意义来看,起码应考虑两层指标:一层是评价的技术方法指标;另一层是评价的思想观念指标。就共性而言,许多人都认为评价应当作出价值判断。价值观不同,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就可能出现评价畴的变化。当前,对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即素质教育评价观。为此,人们提出了教育评价观上应完成六个转变:教育评价目的从“选拔”转移到“发展”;教育评价方式从“他评”转移到“自评”;教育评价的容体从“智育”转向“五育”,从“产出”走向“效率”;教育评价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两者的结合;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从“武断”走向“灵活”。

  2.教育目标与评价标准的设定问题

  .

  可修编.

  .

  -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确定测量和评价教育质量指标的依据。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美国的教育心理学者布鲁姆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也有学者进一步将目标划分为“期待目标”和“到达目标”,前者是宏观的、具体的目标;后者是微观的、概括性的目标。确定评价目标的正确方法应是以总目标为理论核心,具体地制定动态的、结构性的目标体系,而对其实现程度的评价则以可测度的、可操作的、不一定与教育目标一一对应的指标体系来进行。

  3.教育评价对象与分数问题

  根据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是诸要素的结合体,其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课程、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技术等。可以说,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决定着教育质量,都是教育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分数是教育教学评价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分数不正确的运用,使分数成了套在学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在实际的教育界评价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分数的消极影响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利用主观因素,以求得分数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4.教育评价的效果问题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是校长教师教育教学努力追求的前进方向,是对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工作评估的总结,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人,一项工作,是非优劣的认定,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是与时俱进的方向标。科学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激励先进,鞭策落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凝聚力量。不科学的评价,不正确的评价,误导价值取向,.

  可修编.

  .

  -阻碍积极性的发挥,挫伤奋斗者的激情,影响努力者的情绪。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大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无论作为评价者或被评价者,自己回忆一下,都有一些因评价而引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特别是因为评价不公,引发的矛盾、问题、烦恼、委屈、伤感等负面效应,往往会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甚至会让一些不够理智的人走入误区。

  努力构建形式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评价教学的标准,不同学科之间甚至在本学科部都是不相同的。所以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考虑各种课程的程度、目标、课型、各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等多种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教师是否通过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国外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教学应包括:有效地选材、合理地组织课堂、充分把握教学容的知识围及难度、掌握有效的交流技巧、对教学本身充满热情以及积极地回应学生关注的问题及提出的意见。

  我国教育界近一、二十年来已比较重视教学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但由于我们长期受到传统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通常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即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而且即使采取形成性评价手段,使用的评价策略也比较单一,往往以“学生评分或评价”为评价的最终结论。这两种现象给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带来了相当负面的影响,前者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而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只围绕着考试容进行;后者则造成了教师教学

  .

  可修编.

  .

  -只为了赢得学生的好感或好评,忽略了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因此,我们现在亟需对现存的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逐步建立一个形式多元化、手段多样化的多维度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因为只有当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和多种策略对教学进行评价时,我们评价所得的信息才更可靠,所得的结论才更可信,所得的结果对评价的个体才更有价值,也才能使整个教学评价体系更公正、更科学、更客观、更合理。

  《

  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课题组

  发表时间:2012-5-2810:46:5访问次数:526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的无限丰富和急遽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和综结性评价体制受到极大的挑战,为此,我国在全国围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发展和发现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使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如

  .

  可修编.

  .

  -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情况,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教学评价始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联盟组织的“八年研究”,到了60年代即已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教育科研领域。虽然教育教学评价已受到我国各界人士的重视并初步得以发展,但也存在着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不强、评价研究的水平不高等问题。

  1、教育教学评价观念转变的问题。

  从教育教学评价的特定意义来看,起码应考虑两层指标:一层是评价的技术方法指标;另一层是评价的思想观念指标。就共性而言,许多人都认为评价应当作出价值判断。价值观不同,评价的着眼点不同,就可能出现评价畴的变化。当前,对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即素质教育评价观。为此,人们提出了教育评价观上应完成六个转变:教育评价目的从“选拔”转移到“发展”;教育评价方式从“他评”转移到“自评”;教育评价的容体从“智育”转向“五育”,从“产出”走向“效率”;教育评价的标准从“相对标准”转移到“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相结合;教育评价的方法与手段从定性与定量的分离走向两者的结合;教育评价结果的解释从“武断”走向“灵活”。

  2、教育目标与评价标准的设定问题。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确定测量和评价教育质量指标的依据。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中,美国的教育心理学者布鲁姆

  .

  可修编.

  .

  -提出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也有学者进一步将目标划分为“期待目标”和“到达目标”,前者是宏观的、具体的目标;后者是微观的、概括性的目标。确定评价目标的正确方法应是以总目标为理论核心,具体地制定动态的、结构性的目标体系,而对其实现程度的评价则以可测度的、可操作的、不一定与教育目标一一对应的指标体系来进行。

  3、教育评价对象与分数问题。

  根据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是诸要素的结合体,其主要因素有教师、学生、课程、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技术等。可以说,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决定着教育质量,都是教育必须考虑的因素。另外,分数是教育教学评价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对分数不正确的运用,使分数成了套在学生头上的一道紧箍咒。在实际的教育界评价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分数的消极影响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利用主观因素,以求得分数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4、教育评价的效果问题。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是校长教师教育教学努力追求的前进方向,是对一个阶段,一个时期,工作评估的总结,是对一个单位,一个人,一项工作,是非优劣的认定,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是与时俱进的方向标。科学的评价,正确的评价,激励先进,鞭策落后,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凝聚力量。不科学的评价,不正确的评价,误导价值取向,阻碍积极性的发挥,挫伤奋斗者的激情,影响努力者的情绪。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大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评价者或被评价者。无论作为

  .

  可修编.

  .

  -评价者或被评价者,自己回忆一下,都有一些因评价而引发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特别是因为评价不公,引发的矛盾、问题、烦恼、委屈、伤感等负面效应,往往会在人们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甚至会让一些不够理智的人走入误区。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的描述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纲要》同时指出:新的课程改革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鉴于此,本课题将探索出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达到如下两个目的:

  一是教师层面,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能让绝大多数教师过一种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把教育当成事业,在无私奉献中升华人生的意义;把教育当成科学,在勤奋求真中追求人生的价值;把教育当成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延续自身的生命;把教育当成理想,在倾情关爱中铸就明天的辉煌……

  二是学生层面,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模式和评价方法,让学生建立一种健康的人格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正如云晓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培

  .

  可修编.

  .

  -养一种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都是按照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生活着。这种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0岁左右,这个时候,最可怕的是让孩子形成一个消极的自我概念:认为我是坏孩子,我是笨孩子,我是不被喜欢的。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恰恰没有足够重视这一点。”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强调师生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评价研究。所追求的不是给教师、学生下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一个等级分数与他人比较,而更多的是从心理发展的角度,体现对教师、学生的关注和关怀,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去探究教师、学生一种自我主动发展的意识,逐步构建形成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特色的、操作性强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实现这一目标,实现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本课题初步草拟相关的研究容如下

  1、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1)教师自我发展评价体系的容

  我们试拟定符合我校实际,能有效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由三个维度的评价指标构成:即素质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职责评价指标(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和绩效评价指标(反映教师的工作成效)。其中素质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基础,职责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

  .

  可修编.

  .

  -

  (2)多元的评价主体

  教师自我发展评价最终要达到教师个体与学校整体、少数教师与全体教师、现实状况与未来发展的双向发展目标。因此,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与校外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要求评价过程务必是一种双向过程。我们初步拟定自我评价、同事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教师评价应该是奖惩性模式与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有机结合。“学生欢迎”、“家长满意”、“同行佩服”、“领导信赖”、“自我认同”应该是教育服务理念下教师评价的标准。

  2、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目标应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即各学科课程都要关注学生发展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三维”目标,是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发展性学生评价、表现性评价,实现评价容多样化,评价形式多元化。

  (1)确定一般性发展目标

  .

  可修编.

  .

  -

  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

  (2)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规定,确定学科学习目标。

  (3)拟定可操作性强的学生综合性评价模型。

  四、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遵循的原则

  根据马斯洛(Maslow)的“人的动机理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更多地希望获得尊重和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只要条件适宜,这种潜力就会极释放出来。因此,教师、学生只要得到恰如其分的认可,得到尊重,他们的动机就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只要评价能够促进和满足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就会以加倍的努力去实现更高的目标。

  从上述理论观点出发,对教师和学生实施以尊重评价对象为前提,以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从而不断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需要的教学评价,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掘教师的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科学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地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真正发掘、发挥学生在教育和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效果。

  遵循的原则如下:

  1、评价的人本性原则

  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

  .

  可修编.

  .

  -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以人为本是本课题最基本的理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充分提高,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寻求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最佳策略。

  2、评价的开放性原则

  首先是评价过程的开放性。当代建构评价认为,认识个体是在主动地解释客观世界,未知个体处不断发展和改变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新变化,评价要与生活相联系,贯穿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而不是孤立于学习活动之中。其次是评价容的开放性。评价者用符合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设计一些真实性或情境性的问题与活动,然后仔细观察、考查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方法,从而对学生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情感、体验、创造性、灵敏度等隐性的因素进行评价。

  3、评价的多元性原则

  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实现多元主体的多元激励作用。但要注意多元主体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参与,而是要关注多元主体之间协商与对话。要尊重师生的个体差异,真正让师生由被动受试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帮助师生调控教学过程,促进师生不断发展。

  4、评价的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把评价过程当作是为被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配合适当的、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激励师生获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发展。

  5、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

  可修编.

  .

  -

  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师生的发展、促进师生的发展,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师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通过评价改进教学,不断促进师生发展,而不只是简单地下一个结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针对现行的师生评价制度,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问卷的调查形式,对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当前师生评价的弊端,分析现行师生评价体系在促进师生自我发展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实验研究法:选取部分老师、班级为实验对象,进行试点实验,探索创造型、自我发展型教师、学生成长规律,验证教师、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性。

  比较法:实验对象与普通师生进行对比,确定促进教师、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行动研究法:根据调查的发现,从我校实际出发,针对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寻求设计出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建立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

  3、相关论文、总结、课题方案和实验报告

  .

  可修编.

  .

  -

  新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的研究

  高新区新升实验小学

  执笔:

  戴黎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在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行动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它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这既符合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又满足了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在需求。而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意味着课程权利的重新分配,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重组。针对于此,我们提出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其意义在于:

  1、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活动容高度依赖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课程资源是课程容的直接来源,是课程容本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容直接来源于学生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学生对现实生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统一于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之中;没有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也就没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

  可修编.

  .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质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制约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

  3、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发展性和出发点是课程资源的训练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发展,所注重的是知识的训练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利用·实践能够使课程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可以基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亲身探索和体验课程容,在自身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学会学习与生活的方法。

  二、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1、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

  2、校本课程: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

  3、课程资源:老师是课程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生活是课程资源;环境是课程资源;信息海洋——互联网也是课程资源。总之,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长的表现)等等。

  .

  可修编.

  .

  -4、新城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是指充分发掘利用本新城区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针对新城区的综合环境、社区文化生活、民族文化传统、学校现有条件等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以本地物质基础和客观实际为前提,以个体需要、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实事,突出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开展课题研究,探索适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指导、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加强对新课程的认识与了解,形成新的课程与教学观,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自主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正确处理文本性课程资源和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之间的关系,合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校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处理好课程资源的自主开发与文本给予之间的关系。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

  可修编.

  .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并学会健康而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富有创意地生活,并学以致用。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综合利用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综合作用与价值,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结合起来,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生成性主题与生成性课题之间的关系。

  四、课题研究的容

  (一)利用多种途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

  1、大力度挖掘人力资源,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研组,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挂帅,领导班子全员参与,以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主要力量。积极同社区管理部门联系和沟通,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校外辅导基地。这些力量将为顺利的完成课题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保障。

  2、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开挖学科资源,不断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容。联系本地实际(新城区小学所具有的广阔天地的乡土优势、地处经济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研究的全面性、多方位性等优势),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和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普意识、创新意识等,指导进行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实践活动,并培养相应技能、意识、品质和素养。

  .

  可修编.

  .

  -3、加大物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我校的阅览室、网络开放室及各专用教室都给本方案的研究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的资料及必要的实验等都可以在校完成。

  (二)经历多种学习活动方式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课题下再可以分成以下几个子课题进行实践研究:

  1、《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3、《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实践研究》

  通过四个分级子课题的课题实践研究,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等学习方式的体验,调查、访问、考察、实验、制作、劳动、服务等基本活动的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些子课题的实践研究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一定体系、多种资源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明了研究的依据和意义,为确立假设奠定基础。

  2.实验法。按照假设进行实验处理,有序投放自变量,促使样本发生相应的变化。

  3.观察法。观察学校研究人员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情况,样本反应的情况,作好记录,整理后从中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

  .

  可修编.

篇三:校本课程研究

  

  人大附中《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总结

  一、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设置的理念及特点

  1.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

  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2.人大附中的校本课程理念

  让课程适合学生——让学生各得其所,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将创造赋予师生——使课程成为智慧的载体。

  将世界融入课程——使课程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组成部分,使课程流淌着时代的活水。

  将未来融入课程——使课程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3.我校课程设置与实施的国际视野

  学校的课程改革始终坚持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的案例和做法,结合国情和校情,创造性地进行课程改革。刘彭芝校长带领学校部分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先后到芬兰、英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进行课程考察,与欧美著名的中学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交流,并与我校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

  人大附中与上述几所学校课程设置的比较:从选修课门类来说,我校上述5个国家的学

  校都差不多,但相对而言,美、英、芬兰的选修课门类更为详细、具体、专业化,从选修课的数量来说,这些学校大多都在100多门,我校开设150多门。

  4.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自主性

  新课程应该实现一种回归:回归到课程的本源,回归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回归的有效方式就是注重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自主性。教师自主、学校统筹,开设校本选修课;个别学科根据需要,自编教材;学生自主选修校本选修课。

  ②关联性

  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课程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国家的文化乃至全球的文化相互关联。课程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相联系。课程与社区相联系,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例如,科技选修课带领学生走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进行科学考察等。课程与国家相联系。课程与世界相联系。例如,开设了“UNESCO国际理解教育”、“国际领导能力培养”、“模拟联合国”等选修课。

  ③时代性

  将时代的活水引入课程,让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

  课程设置紧跟时代步伐。例如,开设了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3C公司、数字奥运、平面广告设计等。

  课程设置结合科技前沿。例如,开始了“科学与中国——院士科普报告”,如邀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来校做《探月研究进展与我国计划》的科普报告。

  课程设置考虑学生特点和未来社会要求。开设男生课堂、女生课堂等选修课。

  ④多元性

  多样化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面向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开设了除英语外的法、德、日、韩、俄、荷兰、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芬兰10种第二外语,以及英语数学、英语物理、英语生物、英语历史、英语戏剧等18门学科英语课程。

  多种师资来源。有本校教师、大学教授、科学院研究员、院士、也有本校自学成材的厨师,还有本校学生。

  ⑤审美性

  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在美术、音乐、陶艺、面塑等选修课,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⑥实践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对基础教育的必然要求。培养学会动手,引导学生掌握通用技术知识和技能,开设了“预备医生”、“烹饪”、“创造发明”、“模型设计与制作”、“汽车模拟驾驶”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既头脑聪慧,又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流程

  1、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流程: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学校层面而言,一般流程如下。

  领导小组

  研究小组

  建立健全管理的制度

  调查研究

  需求分析

  需求评估:

  学生、教师、学校

  确定课程目标和框架

  资源调查:

  问卷为主、访谈为辅

  宣传动员

  教师培训

  全员培训,骨干先行

  利用资源

  设计开发

  校内校外,资源整合

  申报审议

  学生选用

  审核课程,指导选课

  实施评价

  动态调整

  教学研究、跟踪评价

  图1开发校本课程的一般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建立管理制度。

  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学校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将校本课程设置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如《人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人大附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选修课程管理规定》等。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推进,确保高水平的课程开发。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

  ①培训与申报。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依据《人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申报教师提交《人大附中选修课(Ⅱ)(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②评议与审核。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素质教育选修课选课手册》,发布在人大附中选修课网络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在网络平台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方可开课。

  ③宣传与推广。根据学校总体工作安排,在学生选课之前,组织“校本课程宣传周”活动,学校搭建“课程超市”,校本课程任课教师在其中展示、宣传说明自身的课程,方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选择课程,营造课程文化。

  ④评价。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2.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

  学生选课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选修。我校印制了《校本课程课选课手册》,手册中除介绍有关课程的内容、教学计划、考评方式等基本信息以外,还附有选课指导等等。我们建立了网上选修课平台,在网上为学生们提供有关选修课更为详细的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详细了解课程情况后,征求老师、同学、家长的意见,也可通过“选修课咨询周”向授课教师详细了解课程情况。还可以实行试听制度,第一次课的试听,在第二次上课之前,最后确定选择。

  了解课程

  选课手册

  网上信息

  选修课咨询周

  征求家长、同学、老师的意见

  网上选课

  未选上的同学

  教务处确认

  试听课程

  第一次为试听

  重新选择

  确认选课

  图2学生选课程序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选课要科学引导,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讲清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意义及学校安排中的实际困难,克服学生选课中的兴趣主义倾向,做到“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

  三、目前针对各年级开设的主要校本课程

  我校从1997年开始开设校本选修课,最初只有50门,近几年我校开设的选修课涵盖八大领域,共150多门。选修课针对初中和高中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开设。下表所列为我校本学期我校校本选修课。

  人大附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校本选修课表

  课程名称

  国际市场

  西班牙语(初中班)2模型设计与制作

  信息学奥赛(初级)

  能力风暴智能机器人初级

  网络应用与管理

  学生类别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一

  初中

  初中

  上课位置

  上课时间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武术套路段位制

  二段剑术

  篮球

  电脑广告设计

  电脑作品制作

  初二生物选题实验

  微生物与生活

  走进生物学科实验

  围棋(初中)

  趣味物理实验与电子制作

  初二物理实践

  初二物理自主实验

  StudentPlanet(学生世界)

  田径理论与实践(初中)

  网页制作

  数码摄影和图片处理

  陶艺

  跆拳道(初中)

  健美操(初中)

  俄语初级

  多元文化赏析

  德语初级

  神秘的地球

  书法选修课(初中)

  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课

  (初中版)桥牌基础1日本将棋

  初中游泳

  羽毛球(初中)

  初级韩国语

  西班牙语(高中班)1法语与法国文化(初级)

  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化(初级)

  尚水女社

  德语初级

  意大利语和意大利文化(初级)

  俄语中级

  俄语初级

  三国十次大战的历史真相

  日语(初级)

  日语(中级)

  时事英语

  5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二

  初一

  初一

  初中

  初二

  初二

  初二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高中

  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高中

  公寓楼

  篮球场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田径场

  图书馆

  图书馆

  图书馆

  网球场

  艺术馆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游泳馆

  羽毛球场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初中楼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三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学生公司

  预备医生

  飞行原理与国内外飞机综述

  AmericanCultureBusinessTheatre:PlayProductionLogicandMathPuzzlesWorldGeographyMusicPlantBiology《论语》选读

  Literature桥牌基础2桥牌提高

  创业创新领导力

  国际象棋(初级班)

  五子棋

  国际跳棋选修课

  国际象棋(提高班)

  科幻物理学

  影视欣赏

  中国象棋

  数学妙趣撷英

  透过影像

  观察世界

  美国史

  西方经济学二(应用经济学)

  力学专题讲座

  发明与创造

  单片机

  机器人项目实现与竞赛

  模拟联合国

  Photoshop图片艺术处理

  药用植物学

  植物组织培养与生物技术

  围棋(高中)

  初二物理实践

  初二物理自主实验

  苹果电脑数码生活小组

  田径理论与实践(高中)

  影视配音与朗诵入门

  经营管理决策模拟演习高中

  高二

  初高中

  高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初高中

  高中

  高中为主

  初高中

  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二

  特定

  初中

  初高中

  高中

  初高中

  高中

  高中

  高中

  初二

  初二

  初高中

  高中

  初高中

  高中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高中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实验楼

  田径场

  图书馆

  图书馆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MESE)&JA经济学

  DV短片拍摄制作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跆拳道(高中)

  瑜伽

  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与应用

  街舞体验

  北京历史文化

  话说宇宙

  激光的奥妙

  神奇的纳米科技

  书法选修课(高中)

  无处不在的电子

  英语综合能力提高课

  (高中)

  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

  浅谈《红楼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赏析

  京剧文化

  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活

  望尽天涯路——文学之永生与永恒

  高中游泳

  羽毛球(高中)

  面塑艺术

  桥牌实战技术

  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高中

  初高中

  高中

  分校高中

  分校高中

  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二高中

  初高中

  高中

  初高中

  高中

  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高中

  高中

  初高中

  初高中

  高一

  图书馆

  网球场

  网球场

  分校

  分校

  艺术馆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逸夫楼

  游泳馆

  羽毛球场

  综合楼

  高中楼

  高中楼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

  周五晚

  周日

  四、选修课的选课方式和授课时间的安排

  为了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我校研发中心在新课改领导小组有关人员的指导和参与下,研发了网上选课平台。国家选修课程(选修Ⅰ)和校本选修课程(选修Ⅱ)的选课和管理都得以在网上进行。每个学生填报四个志愿,选课平台根据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随机录取学生。为了保障每位学生都选上课,我们每次选课要经过三轮机选和一轮手选。历时2周左右。

  此外,我们还采用了市区提供的网络平台,让学生利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进行基于网络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我们还利用市区提供的网络平台进行学分认定和管理。

  每学期我们提供40多门国家任选选修课给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选修,提供100多门校本课程供初、高中学生选修。其中,高中的国家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为每周四下午,每次课上80分钟。校本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为周三下午和周五下午,每次课也是80分钟。

  五、校本选修课成功的案例

  [案例1:桥牌基础]

  授课教师:人大附中化学教师刘智勇、物理教师胡继超。课程设置背景:人大附中桥牌开展桥牌运动始于2007年3月,在此之前,每一届学生中都会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了一点桥牌的基础知识,但他们对桥牌的理解都停留在初级阶段,水平都很低,只是作为一种消遣的游戏来进行。此后由于有学生希望能够在学校学习到更加系统的理论,开始有家长写信给刘彭芝校长希望能够在人大附中开展这项运动。刘校长在收到这些学生希望学习桥牌的意见后敏锐的看到桥牌运动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的锻炼和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面的作用,马上同意应该在人大附中开设这门课程。喜爱桥牌的化学教师刘智勇、物理教师胡继超开设了桥牌选修课,并聘请了桥牌大师陶建华老师和刘军老师先后承担了桥牌选修课的任课工作。这些学牌仅仅一年的时间的学生组建的两支队伍,在2009年8月全国中学生桥牌锦标赛上在竞争激烈的50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战胜了各自对手胜利会师决赛,提前包揽了比赛的冠亚军,站到了全国中学生桥牌比赛的最高峰。

  [案例2:国际理解教育]开课教师:人大附中日语教师杨杰川。课程设置背景:1953年,联合国教科文创办ASPnet(AssociatedSchoolsProjectsnetwork)项目。旨在增强各国学校间横向合作联系,通过学校教育促进和平文化。如今,全世界175个国家共有7800多所加盟学校,根据各国具体情况开展着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2003年人大附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联系学校(ASPnet),承担起在中国学校中积极推进UNESCO理想的教育责任。在校长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2月,人大附中设置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在高中开始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尝试。2008年9月至今,在高中、初中分别开设了“UNESCO国际教育”选修课和必修课程,并把国际理解教育正式纳入ESD(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实践活动中。该课程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开课目的:发展师生民主参与能力,培养未来公民具理性思辩、倾听沟通、尊重他人之民主素养。提供学生多元参与学生权益相关事务之管道,建立民主、开放、关怀与尊重之学习环境。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等活动,培育学生公民行动知识与技能,认同本土文化,建立地球村观念,善尽地球村之公民责任。

  六、校本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主要对策

  2009年4月20日,我们组织学生对校本选修课的教师进行了教学评估,还做了有关校本选修课的问卷调查、召开了学生座谈会,也向担任选修课的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以求全面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了解我校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主要对策。

  1、热门选修课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需求。同学们非常肯定我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使他们有许多培养兴趣、发展特长、拓展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机会。但他们也希望,更多地开设热门课程,如动手动脑的课程、操作实践类课程、趣味性课程,同一门课程可以多开几个班,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希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增设有趣的活动;希望老师更加幽默,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今后我们会更加注重校本选修课质量的提高,注重热门选修课的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出一批精品选修课。

  2、师资队伍还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虽然我校通过多种渠道构建校本选修课教师队伍,但其主体仍是本校教师。本校教师开设选修课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平时课业负担和班主任负担重、压力大,时间和精力不够。其次是教师要求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和深造,以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水平。学校将采取合理的师资调控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3、教学设施与场地还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不仅对师资,也对教学场地、教学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教学场地、教学设备都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求。尤其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够充分。这些问题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将逐步得到解决。

篇四:校本课程研究

  

  课程研究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广西容县容州镇中心学校(537500)肖[摘盛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发挥个人特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学校将读书育人、科技教育、体育健康教育列入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阅读、科技、乒乓校本课程。这样既能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创新育人方式,又拓展了教育途径,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读书;科技;乒乓;措施;成效[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2)15-0087-03当前,我国已开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中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课程的实施和开发进行指导和监督,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便回应了国内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的呼声。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发挥个人特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我校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将读书育人、科技教育、体育健康教育列入常规的教育活动中,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阅读、科技、乒乓校本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选择性,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个性特长。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新课程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具体措施1.加强领导加强领导,,完善教研管理学校领导将“三大特色”校本课程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期初常务副校长针对我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组织学校领导以及学校“三大特色”办学小组成员召开会议,发挥集体智慧,为学校的“三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出谋献策,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带领“三大特色”办学小组成员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每开展一项研究活动,学校都能在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这极大地支持了特色校本课程研究活动的开展。2.加强培训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水平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做好研究,必须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只有教师们的意识和水平上去了,学校的特色教育才能上去。因此,学校很重视抓师资的培训。(1)学习相关理论,为开展特色教育打好理论基础每个月,学校都定期组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三大特色”办学小组成员和实验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明确我校“三大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实验教师能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实验工作,促进实验的顺利推进。(2)开展各级培训,为课题研究注入“强心剂”学校根据教师们的特长和爱好,开展全校的师资校本培训,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舆论与氛围。另外,还派教师参加更高一级的培训。通过培训和交流,教师们的自身水平得到了提高,为更好地开展“三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人员保障。3.创设环境创设环境,,营造特色氛围(1)营造“读书育人、科技、乒乓三大特色”校园氛围,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首先,充分利用具有“读书育人”特色的阅读广场、图书室、国学室,结合班级文化中的图书角、学习园地,营造出浓浓的读书育人氛围,让学生走进校园即爱读书,在读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充分利用具有“科技”特色的科技广场、87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2·5课程研究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让学生爱观察、勤大特色”校本课程有关的社团:“读书育人”特色的动脑、想动手,引导学生走进科技的多彩世界。“主持人社团”“经典诵读社团”“书画社团”“诗社社再次,充分利用具有“乒乓”特色的乒乓球馆,团”“围棋象棋社团”“合唱队”;“科技”特色的“航模让学生在榜样的激励下,产生“爱打乒乓球”的心理,为“打好乒乓,锻炼身体”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整合资源整体把握,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如把校园网络和校讯通、学校图书馆、阅读广场和家庭书柜;学校科技广场和校外活动中心;学校乒乓球馆和校外体育学校等相连通),把读书育人、科技、乒乓教育融入学校、4社会和家庭的建设中。只有让特色校本课程化,.优化设置优化设置,,开发校本课程活动才会常态化,也才会更加有效。“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课题成员以及学校“三大特色”办学小组成员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座谈,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学生成人成才的长远需要,确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容。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开展,我校形成了“三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读书育人”特色校本教材——《国学》,共12册;“科技特色”特色校本教材——《小学科技》,共6册;“乒乓特色”特色校本教材——《乒乓球》,共6册。学校制订了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和“三大特色”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将阅读、科技、乒乓纳入校本课程之中,开设国学(每周一节)、科技(每周一节)、体兵(每周一节)校本课程,同时开展与“三大特色”相关的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打造“三大特色”办学品牌。5围绕.开展活动开展活动,“三大特色”,促进学校发展校本课程课题,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1)常规活动促发展学校根据实际,结合各种节假日和上级活动安排,开展常规的“三大特色”活动。“读书育人”特色活动有读书节活动(每年一次,为期一个月)、读书周活动、读书征文赛活动、手抄报比赛活动、讲故事比赛活动等,“科技”特色活动有科技节活动(每年一次,为期一个月)、航模比赛活动、机器人比赛活动、创客比赛活动等,“乒乓”特色活动有乒乓球家校联谊比赛、校级乒乓球比赛、县级(市级)乒乓球比赛活动等。通过活动,推广了前面几个学期的研究成果,开阔了教师、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校的发展。(2)社团活动促成长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校组建了与“三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2·588比赛活动”“机器人比赛活动”“创客比赛活动”;“乒乓”特色的“乒乓球社团”等。每周星期一的最后一节课为社团活动时间。不同的社团读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特长,增加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多样化和趣味性。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的成效(1.1开发)“读书育人”“三大特色三大特色”特色”校本课程资源“读书育人”特色校本教材——《国学》,共12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从《弟子规》《三字经》《史记》等国学经典中,编写出的适合小学阶段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学校每周设置一节国学课,两节阅读课。坚持开展“日有所诵”活动,推荐各年级必读、必背教材:一年级《弟子规》、二年级《三字经》、三年级《千字文》、四年级《声律启蒙》、五年级《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六年级《论语》《孟子》。营造书香校园,让师生在阅读中继承和发扬文化精髓,让百年老校的校园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积淀和发展。(2)“科技”特色“科技”特色校本教材——《小学科技》,共6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别从“科普阅读”“实践活动”“趣味实验”“奇思妙想”和“创新发明”五个方面,编写出的适合小学阶段3~6年级学生使用的科技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一节校本科技课。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力度,从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普及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体验,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3)“乒乓”特色“乒乓”特色校本教材——《乒乓球》,共6册,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体育运动特点、乒乓球学习方法,编写出的适合小学阶段1~6年级学生使用的乒乓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一节乒乓球课,每天开展一次大课间乒乓球运动。对学生进行乒乓球的基本步法、手法训练,提高学生打乒乓球的基本功,让学生掌握打乒乓球的技能,传承国球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全校师生拥有健康的身心,让我校百年体育传统得到传承。

  (21.)形成“读书育人”“三大特色三大特色”特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我们充分利用好校本课程《国学》这个阵地,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国学的特点,以指导多种形式诵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坚持以“不求甚解,粗知大意”诵读为主的教学理念,逐渐形成了“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背诵积累、深化拓展”的校本课程国学课堂教学模式。(2)“科技”特色校本课程课题组教师和“科技特色”小组成员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小学科技》,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即学生自主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进行课堂教学试验,通过试验检验和修订科技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同时,形成理论课“激趣导入—确定学习内容—学生尝试探索—教师总结补充”、实验课“提出问题—学生设计方案—教师予以活动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探究—提交结果并弄清科学道理”的科技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3)“乒乓”特色校本课程课题组教师和“乒乓特色”小组成员教师充分利用校本教材《乒乓球》,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乒乓球教学为突破口,关注全体学生,探索出“准备活动(乒乓球游戏练习)、基本活动(乒乓球技能训练)、结束活动(复习所学乒乓球技术)”的课堂特色。这样能让学生体验乒乓球运动带来的快乐、进步和成功,追求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坚持,在坚持中走向成功;让学生将参与乒乓球运动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学会、掌握或精通,实现以球育德、以球健身、以球强智的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3.1实施)拓展教育资源,“三大特色三大特色””校本课程扩大学校发展空间“三大特色”校本课程活动有序且有效地进行,各社团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人才不断得到挖掘与培养,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育人途径,拓展了教育资源,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启了新思路,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本。(2)加强研究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三大特色”校本课程活动的深入开展,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给教师带来了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课程研究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教师们认真撰写教案及论文,反思深刻,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3)开展特色活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三大特色”校本课程常态化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办学活动,使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提高,表现在学生对国学、科技、乒乓校本课程兴趣浓厚,文化素养、创新意识、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育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每位学生都在“三大特色”校本课程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锻炼和熏陶,从中获得了存在感和成就感,收获了人生自信,健康人格得到塑造和发展。4通过“.三大特色三大特色”“三大特色””校本课程研究成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我校的“三大特色”办学教育,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1)研究成果显著如肖校长在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现场会上做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人生基础》的专题发言,获得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2)教学论文成果丰硕多位教师的论文发表并获奖。如曾慧静老师的论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浅谈小学口语交际》、赵胜月老师的论文被评为全国教研成果一等奖。(3)比赛硕果累累三年来,我们校累计参加“读书育人”特色类的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朗诵比赛等各项活动获奖共1356多人次;参加县级、市级、区级各类科技比赛共获奖253人次;参加镇级、县级、市级乒乓球比赛获奖10769多人次;教师共获得相关方面的指导奖热情,人次。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增强了教师、学生的信心,培养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增强了全校的凝聚力,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与社会影响力,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三大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既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创新了育人方式,拓展了教育途径,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发展。同时,极大地改善了我校当前的教学状况,提高了教学效益和校园文化品位,深化了校园文化的主题,打造出百年老校的特色办学品牌。(责编韦淑红)89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22·5《日常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特色校本课程初探》

篇五:校本课程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通过我们对学生的了解,让学生通过一种正当的渠道把正常的、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反映出来的现象和问题,很多都是事实,都是真问题。我们把它反馈给教师,希望教师个人能够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后通过教师的大讨论,形成较好的对策和行动方案,再由师生双方面通过正常的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在了解的基础上理解对方,由此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师生才会在愉悦的氛围下快乐地工作和学习,这也是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初衷!

  二、校本课程的现状与趋势

  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那样,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

  三、校本课程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当前,理论界对校本课程虽然还没有形成一定最具权威最被认同的界定。但只要我们翻阅一下资料,上网点一下百度,还是有许许多多,零零总总的关于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的一些定义。从这些定义中,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些三者各自的内在的本质属性。

  设置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理论价值

  1、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学生学习各环节存在的不良习惯的调查分析,找出问题,运用教育理论,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矫正,以达到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教研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研究课题,目的在培养初中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初中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和评价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效果,学校制定了科学的教科研管理制度,定期交流研究的情况,调控研究的进程,优化研究的方案。制定了一系列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标准等。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或者说是兴趣性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所以,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校本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七、预期研究成果

  校本教材,只是部分作为学科教学的补充在有限的时间内和全体学生基本无选择的条件下使用,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限的,甚至很难对学生起到减负增效的作用。所以,校本教材编好了,还要作为课程来开设,要

  接受学生的检验,由学生来选择。没有作为课程来实施,校本教材的编写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校本课程不只是促进学科教学的,有的校本课程对学科教学无明显帮助,不是高考学科所考的内容,但它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发达国家的高中教育都开设有家政、生命教育、人生规划、实践活动等课程,也不是作为高考的课程来设置的,实际是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今天,校本课程开发不是装饰学校门面的遮羞布,学校应当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树立“以人为本,育人至上”的教育价值观,从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出发,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努力办出学校自身的特色,提升学校的品位,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让学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和有影响力的世纪人才。

  八、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共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12、5——2012、6),研究的准备阶段。选择研究方向,开展相关的调查,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

  2、第二阶段(2012.7——2012.9),研究实施阶段。进行理论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全面展开研究工作。

  (1)2012.10——2012.12,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系统性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2013.1——2013.2,侧重于对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

  (3)2013.3——2013.4,侧重于对学生发展性学习习惯的方法培养研究。完成阶段性工作汇总。

  (4)2013.5——2013.5.,重点进行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评价方法研究。

  3、第三阶段(2013.6——2013.6),研究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完成课题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研究报告,其它成果著述结集,申请结题验收。

篇六: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成果研究报告

  我与节日共成长

  ——《节日伴我成长》校本课程成果研究报告

  南尚乐中心校

  2012年2月

  我与节日共成长

  一、成果研究的背景

  中华民族是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本。弘扬中华文化是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法宝.在1990年的弘扬中华文化宣言中就指出:把弘扬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

  正基于此,我校根据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要求,依据中心校校本开发总体指南精神,在2008年着手制定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在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李汉秋先生的指导下,我校成立了中层干部、大队辅导员和骨干班主任教师为主体的校本课程编写小组。课程定名为《节日伴我成长》。在这套教材中,我们以一年中重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为线索,共计十六个。编排体例以学年度为时间标尺,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习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民族传统节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通过感知古诗词、对联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拓

  展、扩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实践过程

  (一)确定课程目标:

  1、总目标: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民俗,在了解中感悟文化,在感悟中传承精神.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树立国家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觉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2、具体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第一,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习俗、谚语、诗词等相关知识,认识中华民族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博大精深.第二,通过拓展阅读,合作探究,分享成果等学习方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探究意识、合作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六年的节日教育为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一,在“看看、找找、读读、写写、说说、做做、演演”的感官体验中,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在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注重成果展示和交流共享,激励学生自动地解决学习、活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校本课程学习带来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崇敬之情,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3、课程目标图表:

  教学内容

  教师节

  教学目标

  感受教师为培育学生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好品质.感受祖国的发展,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主

  题

  尊师敬长

  口

  号

  老师,我爱你

  国庆节

  热爱祖国

  祖国万岁

  中秋节

  了解中秋的来历与习俗,感受节日的气氛.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的意识,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在教师与家长的帮助下,制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总结一年的成败,共享成长的快乐.收获团圆

  欢度中秋

  重阳节

  敬老爱老

  敬老幸福

  元旦

  理想目标

  努力成长

  我收获、我快乐

  我参与、我表现

  助人、快乐

  春节

  欢乐祥和

  元宵节

  培养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意识.(闹元宵,中国式的狂欢节。)

  在活动中感悟雷锋的精神,享受助人为乐的快乐。

  通过文明祭扫活动,“缅怀先人”,感悟人生。

  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习惯。

  释放欢乐

  学雷锋日

  助人为乐

  清明节

  国际

  劳动节

  中华

  母亲节

  端午节

  “六一”

  儿童节

  建党节

  缅怀纪念

  文明祭扫、劳动光荣

  劳动,光荣

  在感恩教育中,感受父母的辛劳和养育之情。

  通过民族信仰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以学生发展为方向,开展快乐、幸福、理想教育。

  知党、爱党,感受党的恩情,做党的好儿童

  知军、学军、爱军,学习解放军光荣的传统。

  在亲情教育中,感受家庭的幸福、美满,促进家庭和谐。

  学会感恩

  谢谢妈妈

  民族信仰

  中华魂我继承

  健康成长

  节日快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最可爱的人

  党在我心中

  建军节

  中华

  情侣节

  军民一家亲

  美满和谐

  我爱我家

  (二)设置课程内容:

  从学生知识水平出发,主要选择了中华传统节日和法定节日、纪念日。中华文化传统节日9个,分别是: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华母亲节、中华情侣节、重阳节、中秋节;法定节日、纪念日7个,分别是:学雷锋日、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

  (三)把握课程特点:

  1.以重大的民族传统节日及纪念日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从儿童熟悉、喜欢的传统节日入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弥补现代学生的民族文化缺失,力求教学与生活同步,与学校写字教育特色结合.2。融知识性、趣味性、操作性为一体,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小栏目:听一听、读一读、记一记、写一写、搜一搜、画一画、演一演、看一看等,从学生有兴趣的操作入手,融入相关的文化内容.易于掌握

  3.教材以首都北京地区的传统文化为主,延伸至祖国各地文化.4.版面设计图文并茂,文字浅显易懂,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便于教师操作。

  5.本套校本课程共有六册(一年级一册),每册都涉及到十六个节日或纪念日,年级之间呈现“螺旋上升状”力求达到“年年节相映,课课意不同,六年回首时,人人收获丰",从而达到巩固、深化、牢记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目的.(四)落实课时安排:

  每周约0。5课时,根据节日分布时间需要,每学期可在8课时左右安排课时计划。可与品德与生活国家课程教材、班、队会课时计划,综合考虑授课时间,在一学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五)遵循教学原则: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2.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则。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树立"重发展性评价”的教学评价观

  7.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8.要面向全体,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9.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10.恰当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鼓励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表现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心声。

  (六)执行评价标准:

  1。评价程序: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

  2。评价方式:分层、分年级进行星级评价,一是每节课进行评价:分为知识、发言、交流和书写.二是年底评价,根据每节课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3.评价项目:(1)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2)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3)主动与同学交流.

  (4)书写质量。

  4。

  评价建议:评定等级分为三星、两星、一星三个等级.(详见下表)

  评价项目

  三

  星

  学生熟练掌握“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习我学到的俗、谚语、诗词等相关知识

  知识,认识中华民族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博大精深。

  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积极发表自己意见

  究、用心体验,真心去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中爱中华传统节日。自己华传统节日。能提出问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题,寻找答案。

  答案。

  两

  星

  学生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相关知识,认识中华民族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的博大精深。

  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一

  星

  学生能参与、体验中华传统节日。在同学的帮助下能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热心参与交流合作,积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能参与交流合作,主动交流

  极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在教师和同学的帮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助下能评价和约束

  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作等.书写认真

  认真做批注书写规范工能做批注书写较规范整不涂抹

  不涂抹.自己的行为,能进行简单的沟通

  书写一般

  (七)注重评价应用:依据星级数量,作为校园之星、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评选依据之一。根据家庭参与情况,作为考核要点之一.三、实践效果

  (一)在师生学习的过程中,深化了节日的主题,增强了师生民族归属感、自豪感。

  1.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再学习、在提高的过程。本课程主要实施者是班主任教师.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思想道德成长。从民族传统节日来看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从法定节日来看,又呈现出爱国、爱党、尊重他人、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样设计课程,有利于班主任教师把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做实在日常工作中,便于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道德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此外,作为学科教师,本课程又是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美术》、《音乐》等相关学科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在节日里,学生通过诵读古诗文、亲手制作贺卡、学唱有关歌曲,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2.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课程从广义上讲,就是学生在学校形成的各种经验的总和。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来自他多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讲、演、画、写、书节日,在同学、教师、父母身边不断交流锻炼,思想日益成熟,情感日益深厚。由于本课程16个节日在不同年级循环出现,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要求逐步提高,确实达到了课程的设置目的。

  (二)拓宽了学校未成年人教育的渠道,提升了学校育人效果。

  学校的教育功能从社会角度讲,培养的是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担负起民族兴旺强盛的历史责任。从个人发展角度讲,

  是培养高素质,品行高尚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节日伴我成长》校本课程从节日的选择到内容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要求。未成年人的特点是喜欢寓教于乐,喜欢在动手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学校都要组织教育活动。通过《节日伴我成长》这套教材,在学校主题活动前,由班主任老师带领以班为单位先行组织家有活动,是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有力支持。例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先有班主任讲一讲重阳节的来历和有关诗句,带领同学们给家中的老人写上祝福的话语,而后再由学校号召全体同学为家中老一辈尽孝心。因为有了班级教育的基础,学校就不必花时间介绍节日背景,学生也知道该如何去做,这样就提高了教育效率,教育效果也会更扎实。

  (三)节日育人和写字育人有机结合,形成了教育合力.

  本套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我校坚持了近20年的写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每一册书,每一课里都有我校师生书写的书法作品。书法作品紧扣节日主题,书写水平展现不同年级的写字小能手水平,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成长的平台。当小作者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作品时,感到非常骄傲,同时也激励他和同学们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例如在春节这一课里,四年级中展现的是三幅学生书写的对联作品.“室有春风聚太和,天将化日舒清景”“门庭春暖生光彩,事业时荣乐太平”“孝友人间处处春,平安客里家家节",表现了小学生过春节的美好祝愿。

  (四)家校结合,促进家长学习,建设和谐家庭。

  我校课程里涉及的节日大多在家庭中度过。从这个角度讲,这有利于形成家校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教育格局。经过三年的实践,效果确实如此。学生从家长那里实践了过传统节日一家人围坐用餐时良好的用餐礼仪.从入座到让食、敬酒,一家人尽显天伦之乐,学会的不仅是包饺子、摇元宵、包粽子,收获的是亲情暖意.国庆节、建党节、建军节,正值国庆黄金周和暑假,有利于家长带领孩子感受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成果,增进对党和人民军队的了解。

  在家校共育方面我校侧重春节和中华母亲节的教育。在第一学期末我们会精心布置春节的教育内容。低年级了解属相,年的传说,帮父母贴春联,中年级就要参加春节的有关活动,给邻里拜年,逛庙会,进一步感受春节文化,高年级就要了解本家族中的名人故事,激发学习信心和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在第二学期农历四月初二日,学校会召开中华母亲节庆祝大会,邀请母来校共同接受孩子的祝福。一对对母子拥抱在一起,说着平时不曾说的感谢之词,诸位母亲也把爱的目光注视着与悄悄长大的孩子。在2010年,我校部分学生还亲自为妈妈洗脚,和着缓缓地音乐和主持人动人的话语,在场左右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我们不满足现场的眼泪,更重视后期的跟进,在评选文明家庭和文明之星的考核中,也把孝敬父母长辈作为重要标准。去年母亲节后,我校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三年级一名家长得知本班一名女生家庭困难,母亲劳动能力弱,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照顾女儿,就主动让自己的女儿把同学领回家。放学后两个女孩一起学习,一起吃晚饭,每周带着她们一起洗澡,一时成为我校的美谈。

  (五)教育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实践舞台.

  我中心校位于北京西南,紧邻北京最美乡村之一的南河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基地,当地驻军是我校的国防教育基地,敬老院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基地,在国庆节、建队日期间,我们会带领学生走进南河村,探访新农村新科技给村民带来的变化。在重阳节,我们会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送去晚辈的祝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中留下痕迹.在建军节,我们组织学生代表和解放军叔叔联欢,把最美的歌声献给时代最可爱的人。

  每一个节日纪念日,我们都让她精彩绽放,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食粮,每一个节日纪念日,我们都让孩子满载而归,因为它们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成果特色与创新

  (一)立足小学生,以小学生的生活为经验,紧紧围绕“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突出“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努力体现爱家、爱校、爱国的教育思路。

  在劳动节前夕,我校组织校园小记者采访荣获北京市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雷文宇老师。通过采访和广播,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老师的工作和付出的艰辛劳动,也了解了教师的每节课背后都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

  的本领。这样我们把劳动节和第一学期的教师节进行呼应,把尊师和尊重劳动相结合,教育效果更有深度。

  在七夕中华情侣节,我们更侧重小喜鹊的作用,在低年级段主要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到了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明白,我们就是家庭中的“小喜鹊",是父母感情的纽带,要用实际行动为和谐家庭做贡献。

  (二)节日教育和学校写字教育特色紧密结合,与诗词歌赋结合,为学生共同营造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三)节日教育与小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体现“小、近、细、实、恒”的养成教育工作原则,为老师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资源。

  (四)教育效果易于学生、家长接受,对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区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在学校的引领下,学生、家长通过感受传统节日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能够使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的逻辑进程.《节日伴我成长》校本课程在我校实施三年来,得到广大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各村委会和关心孩子成长的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深受各方喜爱。

篇七: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2006-03-0610:31:0湖北省公安县第二中学

  谭维清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始于2002年2月,2004年被总课题组接纳为正式国家级子课题。课题以选修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努力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它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拓展,而且还注重实验设计的开发与研究;不仅注重的理论探讨,而且致力于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开发。在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在专家的指导下分领域分阶段编写出了一系列符合高中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教材和优秀教学设计,积累了丰富的选修课教学素材。同时,提高了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

  选修课

  校本教材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

  一、学校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这一新的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21世纪初期我国课程改革乃至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公安县第二中学以崭新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当地人文资源优势,进行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1.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公安二中66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的历史。三迁校址,从村落祠堂改变为如今荆楚示范高中,教学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为国家输送了三万多各类人才。学校现有300多名教师、5000名学生,为荆州市特大高中。但前几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还很封闭、落后,抽考、统考成绩是评价学生与教师的唯一标准。教师的兴奋点就是教学质量监控后的排名,名次好“一俊遮百丑”,名次差则前功尽弃百口难辩,造成了学生疲于题海战术教师苦于加班加点的被动局面。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工作上不了层次,更谈不上特色,就连年度考核的总分也不高。针对这种尴尬的处境,领导班子心急如焚,教师群体迷茫观望。

  而与此同时外面的世界却很精彩:名校长们独特的办学理念、众多名校显著的办学特色吸引着我们的耳目,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宣传、贯彻,对基础教育工作者的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我们发现自己已经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思:公安二中到底向何处发展?基础教育的性质、作用是什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办学理念?痛定思痛,学校在调查研究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等因素后集思广益,决心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在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课程改革,把学校德育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做为主攻方向,来创建学校特色,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层次,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做为一项重要策略来抓,提出了“以三袁文化为依托,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的办学思路。

  2.有可利用的环境资源优势。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进行环境因素分析的根本原因。环境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它决定了校本课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斯基尔贝克曾经说过:“尽管选择目标的过程中涉及科目、学习理论以及对儿童的理解,但是课程目标不能仅仅从科目中推论出来,从学习理论中推理出来,或者从对儿童的理解中感受出来。相反,课程开发应该从考察学校层次的环境着手,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从一所学校获得的环境分析结果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只有了解了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环境的课程。”

  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实践,我们对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科学认真的分析。我校地处荆楚门户,五代时设南平郡,199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府经济和文化中心。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不朽诗篇。“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维洲倚前浦,长啸一含情。”唐代大诗人杜甫漂泊羁留公安期间发出仰天浩叹。“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无穷江水与天接,不断海风吹月来。”宋代大诗人陆游重返公安渡头留下深情吟咏。

  明万历年间,袁氏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高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公安派”大旗,以其独创精神、清新文风、真挚情感,一扫晚明文坛复古模拟的文风,开一代清新活泼的文学风尚,影响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这里不仅为“三袁”故里,也是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家乡,更是“九八”抗洪英雄李向群烈士牺牲之地,全镇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共有文庙等五个省、市文保单位。公安属湖北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但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有“百湖之县”

  之称,我县的农业、养殖业、林果业、工业等系列产品享誉海内外,可以说我们开发平原特色校本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我校是荆州市示范高中,湖北省“安全文明校园”,湖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公安名校,省传统项目学校,软件、硬件设施齐全。学校的“少年林科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利用本地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素材基础。学生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浓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一节里提到要“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和服务行业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那么,如何发挥“三袁”文化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价值的地方乡土文化来育我们的“一方人”呢?正是对学校情境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我们筛选出“三袁”文化这一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设计、实施。

  3.校本课程开发思想的孕育

  选题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效提高课程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适应性”的指示精神和公安二中教育的实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高中“两改”的大背景下,开发适合本校的课程是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体现地域特色、学校特色,符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学生发展而存在,能对当地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把特色课程的构建做为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认真评估了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想尽快启动课题研究,挖掘三袁文化这一有利的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开发校本课程的尝试,进入操作阶段。

  课题组以“铸造学校个性、促进师生发展”的课程理念,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考虑和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本问题,确定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内容(知识、技能、情感及应用四个层面的基本目标)及实施的方法(重体验、重情感、重实践、重实用)、途径,找到了乡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契合点。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事件

  1)校长朱红奕是全国百佳校长、荆州市专家,办学理念比较先进,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办出学校特色,必须有独具风格、务实奋进的校长,加强对创建学校特色工作的管理。

  2)2002年3月19日校教科室主任请教了荆州市教科所专家,决定以当地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并在专家的指导下搭建了教材的框架结构。

  3)2002年4月2日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同时召开课题研讨会,确定课程

  开发的目标、内容、编写方式、教学和评价方式,并落实编写人员。

  4)2002年4月21日正付校长、教科室主任去市教科院汇报课题研究情况,寻求上级的支持与配合。

  5)2002年6月6日()老师开设研究课《公安派文学讲座》,邀请了县文化馆人员对学生进行面授,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6)2002年9月中旬开始,我校第一本校本教材(也是全县高中第一本)《公安三袁作品选读》出版完成,在高一、二年级中选择10个班试行,要求实验班级发挥示范作用,及时分析总结经验。

  7)2003年5月起,按照“先实验后推广”的策略,校本教材在中心校高段年级全面实行。课题组把教学内容按年级、学期进行了分解落实,并将教师授课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协助县政协编写《公安籍科技教育人才》第一辑(张尊明主编,华文出版社出版)

  8)2003年4月9日课题组向部分家长进行校本课程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家长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普遍持欢迎态度,非常关心此项改革。认为学生回家有了研究性小课题,经常向家长问这问那,不仅融洽了亲情关系,而且逐步掌握了调查、讨论等学习方法,人也比以前活泼多了。

  9)2003年10月21日为迎接课题研讨会,课题组对校本课程的执行情况、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决定在下阶段调整部分内容改进管理方法。并形成了汇报材料。

  10)2004年5月23日校教科室谭维青主任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社政司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总课题组申请,希望二中校本课题成为总课题子课题。带领五位青年骨干教师去外地考察校本课程开展情况。期间,二中在校学生聂江晨创作的反映中学生校园生活的长篇小说《不期而遇》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校内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市县领导出席会议。

  11)2004年6月5日《公安二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研讨会在校学术厅举行,与会专家、兄弟学校教科室主任对课题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11月,总课题对我校校本研究课题予以批复,正式成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

  12)2004年10月底,在教师向校教科室上交的小论文中,有十几位青年教师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在参与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科研能力,觉得对个人的专业发展很有帮助。校长朱红奕同志在全校大会上做了《校本课程与教师成长》的报告

  13)2005年3月至今,政教处编写的《走进阳光灿烂的地方》、《二中法律知识读本》,袁丹锐等编写《影响中学生的100篇作文》,罗安帮著的《五十年春秋教育路》,兼职副校长朱德新著的《青少年品德教育》,高二年级编写的《高二年级数学复习》,黄德军等编写《高中总复习教与学》等一大批校本教材正式出版。

  14)2005年11月,课题组组长朱红奕校长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颁奖大会,并在首届明星校长高峰论坛上发表关于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方面经验的演讲。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与方案

  3.1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

  3.1.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让高中生通过感知、感悟和体验受到本土特色文化的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强调体验性活动等社会实践,克服课程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密切学生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联系,使学生了解公安,热爱公安,学会对家乡负责,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3.1.2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了解家乡的乡土文化,吸收乡土文化的营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3)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5)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学习单元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具体目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1.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我校校本课程是为指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促进学生动作技能、人文情怀的发展而设计的一系列针对本校实际的以教学、综合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我校的校本课程有这样几个基本特点:1)课程内容的乡土性。教材植根于现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使用过程中,以本地的生产、生活和环境为学习研究对象。因为学生生活在进化,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便于学习操作。

  2)教学方法的活动性。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我们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乡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培养实践能力。

  3)课程本身的开放性。课程的开发实施富有活力。课程的开发吸收广大教师、学生参与,课程由教师去实施,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师生在积极互动中,共同发展。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完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调整。

  3.1.4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实践活动划分

  我校结合实际状况,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四个领域,将校本活动划分为四种形式。

  A.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模仿或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收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课题选择与确定→制定方案→课题探究的实施→课题总结与评价.例如数学小组的“数学开放性问题研究”、“趣味数学活动与设计”生物小组的“不同水温中金鱼呼吸频率的变化”、“植物根的向地性问题研究”以及语文小组的“现代广告用语的语言艺术及特点研究”等。

  B.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

  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包括“设计学习”和“应用学习”两种形式。设计学习,如:生物活动小组进行了“校园的草坪设计”、“学校校服及雕塑方案的设计”;地理小组的“南平公交2路车的路线规划与设计”等。

  应用学习,如:生物小组的“校园粉尘污染的测定”,劳技小组的“轻巧挂衣架的设计”、物理小组“家庭的照明电路的布置与装潢”化学小组“南平地区污染现状的调查与治理”等。

  C.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

  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一般以参观、考察、访问为活动方式。如:历史小组的“南平历史名人与古迹”活动。政治小组的“采访人大代表——走进社会”等活动,学生通过设计活动,采访政府官员等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体验性学习具有一定的实践性。

  D.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

  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一般包括社区服务活动、生产劳动两种方式。社区服务活动如:每年三月“学雷锋月活动”,为社区特殊人群——残疾人进行生活服务活动,定点帮

  社区清洁服务。生产劳动包括手工劳动、田间劳作两种形式。田间劳作,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学工”“学农”、“学军”实践活动。手工劳动,如:劳技小组的“简易衣架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小包的技法与编制”等。

  3.1.5课程编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没有教师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十分困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校在编制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校本课程。

  2)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自主权。教材本身在实施中,教师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断反思出现的各种问题,对教材随时予以补充、调整。

  3)量力而行原则:学校在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根据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使校本课程实用、可行。

  4)个性化原则

  课题组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并以此打造学校特色。

  3.1.6课程的计划与课表

  课时计划与内容的确定遵循“先总后分、由浅入深”、“由学科内至跨学科”的原则,每学期每个学生完成1-2个课题或项目设计,其中一个课题是学科内的,称之为学科课题研究,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强调学科渗透,时间约6-7周;另一个为综合性课题,称之为综合实践课题,设计跨学科的活动设计,时间月为6-7周。另外,再用1-2周进行课题总结与成果评价,具体情况要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也可以只做一个课题,但必须完成一个课题或项目,并有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或课题总结报告。学校教导处负责课表安排,由具体编写教师组织教学。而大型的活动,则由学校统一安排,如考察虎渡河、清明节瞻仰三袁墓表由学校政教处负责组织。

  3.1.7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的策略与原则

  由于校本课程具有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进行选择。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和学习时采取以下的策略与原则:1)自主性原则

  做为选修性质的课程,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决定是否学习。

  2)合作性原则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往

  往是综合实践类活动,需要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需要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3)实践性原则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过程、注重操作,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4)实用性原则

  精心选择乡土知识,与学生一起走入“生活世界”,对学生进行乡土教育,使学生更了解、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

  3.1.8课程的反馈与评价

  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学分的取得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选修和综合实践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如祭扫李向群烈士墓的学生每人可在《学习评价记录表》上填写2学分;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兴趣、积极性、参与程度等,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予一定的分值;三是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三个方面的因素中以学生参与学习的学时量的考核为主,过程与结果为辅,最终的学分把三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最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小结。

  各课题小组的成果可以采取各种表现形式,可采用文字,模型,图片,声像多媒体等。展示时,各种成果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同学间相互学习,交流后,各小组再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指导教师按照课题成果的评价表,对各课题小组成果提出问题和质疑,课题小组要进行说明和应答,指导教师对应答表现进行适当成绩评价。在完成后,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方案设计、研究报告和应答效果等几个分项评价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和权重,进行求和,得到一个综合成绩,此成绩就为该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成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推荐优秀课题参加年级课题的成果展示与课题答辩,并举行一次全年级的成果汇报展。我校将学生的优秀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选登在学校《教科研通讯》《走进新课程》等专集中,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体验,也激发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

  3.2.1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机构保障

  保证学校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的顺利有效进行,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非常有必要。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总领导,副校长分管,教导主任、科研主任、教导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等共同参与,同时负责课程改革任务的下达与问题、情况、意见的反馈。学校科研室是学校课程的开发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教导处是落实学校课程的行政机构,负责任务与意见的上下沟通传达;教研组与年级组是执行机构,教研组负责教学工作,如教师的课程选择与分配、课程内容的确定,教学活动的检查、督导、评价与反馈等,年级组负责课程的组织工作,如学生的选课与报名,人员的协调平衡,等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学校领导到每个学生的课程管理与领导网络,它保证了课程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人,使每个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课程改革的网络中,并明确自己的职责是什么。

  3.2.2方案实施的组织与计划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建立一个职责明确的管理系统十分重要,为此学校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承担相应的规划与决策,确定课程开发工作的参与人员与开发程序,然后经由参与成员的集体讨论,拟定课程目标与计划,最后据此进行课程开发的具体工作。课题组由县教育局分管领导、学校领导、生活劳动科教师、常识科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组成,并聘请县相关职能部门的人员作顾问。

  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因此学校加强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与相关实绩考核,使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能够真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避免流于形式。整个课题方案实施过程如下:

  A、计划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3年8月)

  a、查阅有关文献,寻找专题资料,制定研究方案。

  b、成立以校长为课题组长,由付校长、教科室主任、各科教师、政教处和学生代表组成的“三袁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课题组。

  c、进行宣传发动,学习相关的课程政策,形成课题研究氛围

  d、确立校本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框架,编写《走进阳光灿烂的地方》教材.

  B、实施应用阶段:(2003年9月----2005年5月)

  a、对课题进行论证,开阔思路并对教材的使用、评价提出建议,进一步修正完善方案。

  b、按计划逐步试用、推广实施,视情况相应调整方案。

  c、建立制约与激励机制,完善评估评价制度,学校将校本课程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对教师业绩考核,推动校本课程工作的全面开展

  C、总结评价阶段:(2005年3月----2005年12月)

  a、收集研究资料。

  b、分析、整理资料,正式出版校本教材。

  c、全面进行总结性评价

  d、撰写论文。

  四、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与实施策略

  4.1操作模式:

  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校本课程的整合。我们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借乡土文化育一方人。学生的发展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归宿。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特别是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创设了二中课程文化特色。

  下面是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流程图:

  (图1公安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运行机制)

  具体操作模式重要环节说明:

  4.1.1必修课改革探索

  我校为了进行必修课改革的试点,在每个年级都开设了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在实验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和适当的教学进度,如实验班争取在两年的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并且增加了部分大学预科水平的内容,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我校将继续进行必修课改革的探索,总结经验,为全校的必修课改革积累实践经验。

  4.1.2增设选修课、活动课

  二中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的特点,开设了多个层面的选修课,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我校现已开设了不同层面的选修课40多门,还将陆续增加新的种类。

  我校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性研究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数学思维训练、物理学思想史、意志品质培养与心理调控、环境调查与环保)、社会类研究课程:(三袁古诗词欣赏、心理探究、江南园林艺术、公安文学史)。技艺类研究课程:(中国结结艺、多媒体制作、科技小制作、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中学化学实验的改进与创新、健身操创编)等,从选修课的活动形式看,包括学科拓展型、实践创新型、活动体验型、探究型选修课等形式。选修课的开设适应学生的需要,重在培养学生拓展性能力,为个性化成长提供空间,使学生的学习从书本拓展到社会生活与实践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特殊专长,最近几年高考我校特长生上好大学比率逐年攀升,已成了学校高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校积极倡导教师每人都能开设一门选修课。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框架已

  初具规模。根据选修课的内容,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论文写作,论文答辩、作品制作、实验操作、表演等,以求评价方式多样化。学校也加强了选修课的管理,要求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自选四门选修课,选修课实行了学分制。

  同时,我们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课,提高了选修课的吸引力和整体水平。参与开设选修课的人员,有教师、行政干部、实验教师、退休教师、还有外聘的工程师。在开设选修课时,要求教师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原则,来设置选修课程。我们力求使选修课在内容设置、课程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具有相对的开放性。同时,选修课摆脱升学压力的制约,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灵活性,既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提高与发展。选修课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申报选修课的教师要有课程计划,评价方案和课程总结。我校的课程实践中,教师在开发选修课教材方面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究尝试,很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材料,编写了具有二中特色的诸如《走进阳光灿烂的地方》《公安三袁文学作品选读》等选修课教材,促进了学校教学工作不断创新。

  活动课程包括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班会、团委、业余党校、文艺体育等活动。二中活动课的宗旨是希望培养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校通过活动课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自我的大舞台,为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必修课、选修课、自主课程三类课合在一起,加上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隐性课程,初步形成我校的课程结构。可以说,多种课程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供一种新的有力的保障,对学校硬件设备、学生文化、教师文化以及学校行政文化都将带来一定的效益,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全能的发展。同时,它也让教师拥有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有自主性、发展性、求异性和创新性。

  4.1.3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尝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二中的学生中间,流行着一句话,甚至有许多学生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就是朱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寄语:“今天的学习质量就是明天的生活质量!”我们深知,学习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为此,在课程改革中我校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

  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活动来实现的。

  A、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

  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就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直到大学,都写不出一篇象样的论文。我们的学生在科研能力方面太欠缺了。所以,我们利用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探索能力的出发点。首先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就如何选题,怎样申报,怎样设计研究计划并开题论证,如何写科研报告,如何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怎样采集和整理信息、搜集资料等问题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并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全面的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科学探索课。学生在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后,向全体同学和教师展示研究成果。学校在学期末,召开科学探索成果展示活动,并将优秀的科研成果编撰出版二中的校本课程教材。

  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尝试了一种积极、生动、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B.开发区域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社会参与性体验学习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从学科教学内容出发、结合社会实践要求,有计划的选择学科实践活动,进行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活动,通过课内外教学结合,开发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课十分重视区域教育资源的开发,本着“区域资源,教育开发”的原则,学校把课堂延伸到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求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使学生超越书本知识的局限。学校要求学生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并深入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领域,探究、参与、体验。

  C.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习方式应是多元的、并具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结构性综合体,即不能把接受式学习视为学校唯一的学习方式,也没有必要使任何知识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来获得。因此,我们尝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途径,进行“探究思维训练”教学模式的实验,另一方面,吸收活动课程在创设自主探究情景的优势和传统教学双基扎实的长处,走“学科教学活动化”之路,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尝试,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程观念的更新,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换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不但要成为主流文化的推介者,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理解和宽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进行文化整合。学校注意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潜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开掘。理论学习使教师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们普遍树立了尊重学生的思想,努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以朋友和同事的眼光看学生;尊重个性,鼓励学生想象、提问、质疑、挑战,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在基本方法、思路,甚至包括人们已经承认的科学原理上允许异议;教师们还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善于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多地把自己看作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现在,二中教师自觉学习新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外语,参加研究生班的进修以及攻读硕士学位……学习与更新,已成为教师自我提升、做好工作的自觉行动。

  4.2.实施策略

  4.2.1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评价一所学校先评论它的校长。”可以这样说,校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的态度与行为直接制约着校本课程能否顺利地进行。为此,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领导小组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校长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利用她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优化了人员组合,带动了全体教师一起投入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这一项比较宏大的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4.2.2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材的编写,活动的组织,计划的制定都离不开教师。如果说校长是领航、掌舵之人的话,那教师就是那奋力挥桨者,只有齐心协力,才能使校本课程这一航船载着学生驶向成功的彼岸。因此,无论是在课程的开发还是实施过程中,我们都能尊重教师的个性,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尽量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力争使每一位教师都能人尽其才,努力使每位教师都拥有展现自己才能和个性的空间。

  4.2.3创建研究的理想环境。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和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因此,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除了学校有专项款投入外,还积极与当地镇政府取得联系,以获得政府的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了信息技术资源上的支持,如2004年,学校专门设立了电子阅览室,这个学期,学校为十个教师办公室都

  配备了电脑,开通了网络。为了教师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图书馆专设了课题专用书柜,多次去荆州武汉的教育书店、荆州文化城购买相关书籍。

  4.2.5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学校把校本课程管理纳入教师常规管理之中,把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业绩纳入教师考核结分之中,对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设专项督导、评估、检查、反馈,并实施课程开发的多元评价。

  4.2.6实现课程的多元整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使“天赋和社会所给予的一切在人的身上达到惊异的和谐一致。”我们认为要提升人的品质、激发人的潜能,光立足于学校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们应将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纳入我们的视野,赋之以崭新的育人理念,达成资源的整合,构建起三位一体的运行体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合作的、民主的、开放的过程,它强调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了保证开发的顺利进行,我们借鉴的运作模式是:

  A--学生:学生在家长和社区的帮助下,确定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并在教师指导下选定一定的学习项目。

  B--教师:教师在分析学生需要的前提下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希望开发的课程和具体的项目,并在课程行家的指导下编写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计划和评价方法手段等)

  C--校本课程: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精神,对教师提出的课程进行评估审查、筛选并交由教师与学生自主选择,在实施指导中再不断充实和完善。

  其次,我们还实现了各学科目标的整合,如在《校园开放周》这一单元内容设计时,我们一方面通过接待前来参观的游客,为游客介绍校园环境等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写一些介绍有关风景点的文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借此实现学科间的目标整合。

  4.2.7保障学校特色的形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全校师生通过自编教材和开展如讲座、调查、小实验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在无形之中营造了一种弥漫于校园之间的浓浓的文化氛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形成学校特色的一个有力的保障。

  五、成效与反思

  5.1成效

  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中,我们发现:

  5.1.1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中得到发展

  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长期以来,在我们教师的脑海里,编教材是课程专家的事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无关。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的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我们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在学生自选课程、自选老师的形势下,我们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多么重要!“以人为生”的课程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在编写教材中,他们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内容,确定方式。可以这样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合作意识增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方方面面成员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合作探讨反思的过程。它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需要大家的付出真诚与汗水。但是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的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肯定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了问题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当然是交流探讨了,你问我答,你的问题我补充,你写第一课,我编第二课,在来来去去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教师在合作中成长了起来。

  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开发与研究结合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扬弃,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1.2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张扬

  学生发展的空间拓展了。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的背景下,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学什么课程的权利,所以学生发展的空间不大。而校本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在校本教材开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学校列出的清单,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习,如学生对广告有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我为家乡养殖业做广告”的活动;学生想要了解公安产品的,可以随同老师同学一起参加梦溪茶叶厂和凯乐科技,学生对柑橘栽培感兴趣的,可以去听有关柑橘栽培的讲座和参加柑橘嫁接的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决定校本课程的存在与消失,学生喜欢的课程,我

  们可以增加人员、资金的投入,增加课时数量,而学生不喜欢的课程我们可以让它自然消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天地更宽、更广了。

  学生发展的需要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些课程设置纯粹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愿,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了,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这样满足了各种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学生发展的个性张扬了。我校校本课程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如学生在联系参观时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为养殖业做广告活动中学生知道了自己作为梅乡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5.1.3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

  课程是一所学校特色的基础与保障,任何学校特色的创设的创建都要有课程作为支撑,没有一定的课程作支持,学校特色是难以形成的。我们学校正是利用了我校独特的文化背景,找到了文化与育人的契合点,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一途径促进了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我们积极寻求县教科所的帮助,加强了与镇、村的联系(特别是与镇政府、镇委会、镇文化站的联系,他们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提供了不少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加强与厂矿企业的联系,密切了与周边群众的关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5.1.4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教材与配套的活动材料。

  在比较系统的学习培训后,我们编写组成员根据课程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始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们在编写过程中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各显神通,经过努力,政教处编写的《走进阳光灿烂的地方》、《二中法律知识读本》,袁丹锐等编写《影响中学生的100篇作文》,罗安帮著的《五十年春秋教育路》,兼职副校长朱德新著的《青少年品德教育》,高二年级编写的《高二年级数学复习》,黄德军等编写《高中总复习教与学》等一大批校本教材正式出版。

  5.2反思:

  反观课程的设计和理念,回首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我们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

  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5.2.1教师的参与和创造。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强调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因为这种观念与思想会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他们对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如何提高教师的认识,激发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保证为他们提供更大的教育空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带领学生查阅资料、访问当地农民、咨询有关行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编写教材、设计活动,有的教师一个人就承担了一个单元的教材编写。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缺乏热心,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完全是劳命伤财之事,因此采取事不关已、冷眼旁观的态度。虽然学校领导扮演了重要的课程领导角色,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他们还是显得比较被动。另外,有部分教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认识不到位,把校本课程理解为编一本教材,上几节课而已,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没有注意往纵深处考虑,在组织活动时也浮于形式,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质量和实际效果。

  5.2.2学生的共性与个性。

  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我们国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以,无论是开发何种课程都应确保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校本课程在内容的安排与设计上都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课程对全体学生都有用。但由于成长环境、受到教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学生们会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开发的课程要具有选择性的特点,让学生能各取所需。在实践中,我们感到我们设计的课程内容在顾及差异性方面还考虑得不太周全,有些活动设计存在过难现象,如演讲稿和十年后以家乡经济为题材的短文的撰写,它们只适合中上学生,而基础较差学生则无法独立完成。

  5.2.3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多方合作、共同探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校要想方设法促成学校师生与社会和家庭等在认识、情感,特别是在行动上的互动,要利用各种途径、方法密切家校联系。我们学校的家长大多为一些文化素质不是很高的农民,在他们眼里,孩子只要把语文、数学等几本书就行了,对校本课程这一新生事物不太认同,因而对涉及到学生去家里完成或需要家长配合的活动或小实验等,部分家长没有给予全力的支

  持,这也影响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待进一步探索。

  5.2.4课程的管理与优化。

  校本课程管理要求学校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都进行自主管理。我们素来受统一的管理政策的影响,习惯于照章行事,缺乏课程管理的意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自己觉得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力度不够,致使有些环节出现了漏洞,如课程的评价多元化问题。此外,校本课程的优化也是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其实就是寻找一切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这就是要求学校能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优化校本课程的结构,尽可能地扬长避短,展现学校特色,把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与特色学校建设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在特色学校建立中注意培育并优化学校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崔允漷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2、杨平

  周广强

  《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

  3、通识培训丛书

  《新课程与学校发展》

  4、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

  5、徐柏兴

  《发展个性

  创造成功》

篇八: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大全五篇)

  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验方案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中小学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

  在20世纪后半叶,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试图在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极端之间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期待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功效。我国加入WTO,教育也必须与国际接轨,迎接世界的挑战,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问题也必须提到课程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学校课程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可能、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的学校和社区环境、突出特色、培养特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南充市五星小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师资优势,以及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人文教育环境。建立起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为内容的课程结构,形成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体现学校的课程特色,必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

  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于满足学生需要所缺少的内容。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1)国家教育方针政策。

  (2)学校的教育哲学或办学宗旨。

  (3)学生的需要评估。由于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之一是课程的开设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校本课程的设置必须考察学生的需要,使课程成为对学生是“真正有意义”的课程。

  (4)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如学校现有高素质教师队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原有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艺体教育资源,学校外围的教育环境优良等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学校课程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辩证处理好社会需要、课程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关系。(2)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对原有的学校课程应予分析、总结,根据现行办学的新要求,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修改或研制具有时代特点,又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方案和教材。

  (3)整体构建,分步实施的原则。

  学校课程是国家的课程计划系统工程中的一个方面,必须遵循课程计划的总体要求,在研究整体课程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学校课程改写的目标和任务,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成熟的经验面上推广,将必须解决但又尚未论证的内容局部试验。

  (4)普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课程的研究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研究本校教育的个性色彩和学生群体的特点,努力创建学校的名牌特色课程。

  (5)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学校课程的实验,把握世界课程理论发展方向,大胆实践,重视实践的理论升华,使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不断丰富。

  4、研究目标

  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课程,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具体地说:

  (1)、通过课程开发,能让教师、学生和社会与课程决策,体现教育民主,从而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社会的满意度。(2)、通过课程开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有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

  (3)、通过课程开发,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和特长,也有利于教师间的团结与协作。

  (4)、社会的参与能使课程更适应当地环境,并形成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同时也能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

  三、研究内容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

  为了使校本课程的设置科学、规范,具有学校鲜明特色,避免经验性和随意性,在保证开发过程中,就学校层面而言应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确定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基于本地、本校的实际而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目标和意图应更明确一些。根据开设校本课程,由所涉及到的内容由学科主任和专任教师制定。

  2、建构本校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本省课程计划的有关规定,从实际出发,对本校课程作出具体安排。由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环境类课程三大块构成。

  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必修、任意选修3种方式。必修学科是每个小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限定选修学科是学生在学习必修学科

  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修习。任意选修学科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加深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能力而设置的,旨在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多样性、灵活性、使必修课程与选课程、核心课程与乡土课程,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并增强课程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使之能满足学生因才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

  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经常性体育锻炼、简单科技体系活动。校会、班会、社会实践和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全体学生必须参加的共同活动课程,科技艺体等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参加的兴趣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健康个性,以创造性为主要宗旨,逐步形成丰富多彩而又科学化、规范化体系。

  环境课程:包括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层面、制度风气层面、心理层面。旨在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为重点,形成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强化常规管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发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

  具体框架如下:

  必修课程:

  学科类:语文、数学、英语、自然、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劳动、健康教育

  体育

  社会

  活动类:升旗仪式、班队活动、体育锻炼、卫生保健、体育节、艺术节、社会调查、劳科技制作、参观访问、社区活动等。

  选修课程(限定性选修课):

  学科类:英语口语、言语交际、阅读、计算机、汉字书写。活动类:“六个一”基本技能训练

  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

  学科类:

  (1)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珠心算竞赛辅导、自然实验操作、环保教育(2)美文赏析、名家名作选读、写作指导、心理教育、社会调查与实践(3)艺术体操、武术、围棋、声乐合唱、鼓乐演奏、器乐独奏、实用美术、摄影摄像

  (4)无线电技术、网页课件制作、科技音像

  活动类:

  (1)文学社、小记者站、、星星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

  (2)星星书法学会、星星摄影学会、星星乒乓学会、星星音舞学

  会、星星篮球学会

  (3)学法指导、心理讲座、法律常识辅导

  3、校本课程实施的途径:

  校本课程实施是指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过程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①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界定告诉我们,它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它作为一种开放的决策过程和变革过程,意味着课程开发已由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转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仅是执行者、实施者、开发者。但是,因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也不需要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致使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学校与教师对课程的独立判断和开发积极性、创造性逐渐萎缩。加上受原苏联教育学的影响,我国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而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要使校本课程开发顺利进行,教师必须更新观念,统一认识,自觉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

  ②课时整合:

  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在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对课时作如下调整:

  语文课实行“三三制”教材学习、阅读欣赏、写作实践各占三分之一,其中“阅读赏析”、“写作实践”采用“长课时”形式(1小时),并在每周增加1节言语交际课。

  数学课实行“三二制”即教材学习三课时,“数学活动课”二课时(一年级除外)。

  英语课采用“二三制”(五、六年级)教材学习二课时,“会话”、“听力训练”三课时。条件成熟,适当考虑起点下移。

  中高级体育、美术、自然课每周上一次“长课时”(每次1小时),“长课时”能使体育课减少10分钟准备时间,有效增加教学和练习时间,解决了以往学生自主活动和练习时间不充分问题,学生技术学习和技能掌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技能学习的连续性、反复性促进技能的形成。)“长课时”能使学生在美术课上有充裕的练习时间并能保证学生作业当堂完成,减少学生课后负担,也能保证质量。“长课时”使自然课上有充足的实验操作时间,便于学生能进一步观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③教材整合

  各学科教材既要与国家教学大纲保持一致,又要适合我校的特点,还须照顾到各类学生知识层次的差异。因此,在教材整合过程要把好“度”。提高教材整合效益。

  小学语文除用好统编教材外,增加课外阅读书目。语文学科分阶段制订出阅读目标,列出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

  小学数学除用好统编教材外,低年级增设《趣味数学》(自行编写教材),中高级增设奥赛训练课。(选用或编写教材)

  小学英语除用好现用英语教材外,英语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分年级增设口语训练课,并自行编写或选用教材。

  音乐教材选用简谱版,(部分班级选用五线谱版)淡化识谱,及繁琐的乐理讲解,着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欣赏能力。音乐学科应编制出各年级的欣赏曲目和演唱曲目;美术学科将对现行美术教材进行有机增删,删去专业性过强的内容,增添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的内容,并分年级列出增补内容。体育学科应摒弃一些竞技体育成份多的内容,增添部分对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并予以强化训练,内化为学生基本素质。可增加球类、游泳、棋类、形体训练等项目。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体制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进行,学校应在开发的过程中切实加强课程的管理。

  首先,要处理好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涉到的一些环节,如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其次,要落实好师资,可以要

  求在职教师兼修一、二门非本专业课程知识,以确保校本课程师位。再者,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指南》等文件,严格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中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不是单纯的测验和考试,不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要重视过程评价。学校应该根据开发的课程类型,着眼于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将课程目标归纳整合,从而制订出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质和技能特长等方面的评价细则和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学生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考核成绩(即学分)采用等级制,分优秀、合格与不合格三等,合格者由学校颁发“学生素质发展合格证书”,对单项优秀的学生可另发证书。这样,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主要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课程开设的需要,调查教师的专业情况。

  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行动研究法:主要是进行课时整合,采用长短课时制,教材整合,增删有关内容等。

  五、保障措施

  1、组建课题研究组织(1)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王定华

  成

  员:江素蓉

  蒋鸿荣

  唐丽英

  廖颖红(1)课题实验组

  组

  长:蒋鸿荣

  副组长:唐丽英

  廖颖红

  成

  员:各学科教研组长

  各年级教研组长

  2、明确职责

  (1)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是校本课程和主要决定者和责任人,业务副校长、教导处、教科室成员承担校本课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2)教师是课程实施与开发的主要力量,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学生

  的质量评定具有专业自主权;

  (3)学生有权自主选修学校课程、有权对学校课程进行评价和建议;学生家长及有关社区人员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评价和建议权。

  2、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构成,同时聘请市、区教研室课程专家参与,负责审定校本课程开发项目;

  (2)课题实验组是校本课程的实施机构,负责制定学校学年、学期课程实施方案及配套制度;

  (3)教导处、教科室是校本课程管理的专门机构,负责执行、督导、评估学校课程执行情况;

  (4)学科教研组、年级教研组要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做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业务工作。

  3、管理制度

  学校建立课程审议制度、校内课程评价制度、校内课程管理岗位责任制及相关激励制度等,制订教学管理条例,各类人员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学校负责人要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4、设备与经费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学校要加强图书馆、专用教室、多功能艺术厅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器具,要设立课程管理专项基金,用于课程实施与开发、教师培训、设备配置与对外交流等方面。

  六、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课、观摩课。

  2、实验资料及有关研究材料。

  3、研究报告。

  4、《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论文集、案例集。

  5、校本教材

  七、研究的简要计划

  1、启动阶段:2003年12月—2004年2月

  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

  2、实施阶段:2004年3月—2006年2月

  ①第一阶段:2004年3月—2004年8月

  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

  ②第二阶段:2004年9月—2005年8月

  全面实施方案,深入展开研究。③第三阶段:2005年9月—2006年2月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并以此转化为教育常规,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认真梳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研究。

  3、总结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

  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结题研究报告。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

  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和风格,而当前我们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追求的就是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是张扬本校教师的个性的需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视为一种职业更多地提倡具共性,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个性特点。实质上,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的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他的老师的个性的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智慧培育智慧,以个性养成个性”的必然结果。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校本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和评价都由一线教师来承担,使教师与其工作效能直接发生关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个性特长的发挥,有利于造就一支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三是表现我校学生的个性的需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外在的教育因素能否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建构活动。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主体是学校和教师,他们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并能集中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中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开发的课程也最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同时,学生也是校本课程研究开发的参与者,他们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最有发言权,他们将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个性特长,对校本课程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完善、提升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是完全建立在学生自主发展、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四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弥补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校本课程与德育目标的融合,有利于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机理的改善,有利于学生基本品质的日臻完善。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更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解决问题及欣赏、创造、实践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练得基本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将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二、我校校本课程内容框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实践活动和生活学习几部分。

  (一)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领域

  课程目标:

  1、认识自然,认识学校,培养关爱自然、关爱生命、关爱学校发展的意识。

  2、激发同学们对于人文的研究与思考的热情,从而强化他们积极奋发向上的学习意识。

  3、培养同学们文学鉴赏能力。

  涉及学科:生物学,地理学,环境学,文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自然环境(已经完成),人文环境,研究环境

  (二)生活技能与健身、艺术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提高服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终身健身的习惯和一定的体育技能,认识健身对人

  生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人生的作用,提高艺术素养。

  涉及学科:音乐,美术,体育等。

  拟开课程方向:健身技能,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家政、电子、制作等),器乐、合唱,美育欣赏讲座,绘画技法等。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学习领域

  课程目标:

  1、学生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比,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对比的观念,学会比较,学会鉴别。

  3、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能用于分析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涉及学科: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信息学等。

  拟开课程方向: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儒家思想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文化名人的历史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冲突,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成功人士创业启示等。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学校成立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

  2、教研组长负责日常“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的工作;

  3、“校本课程组织实施小组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工作;

  4、校长室负责实施过程的协调工作;

  5、学校组织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工作;

  6、教导处负责发放授课津贴。7.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以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讲座、报告、讨论交流、程序教学

  2)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索、发现、教学系统设计、操练

  3)以培养品质为主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模拟、视听

  4)以参与社会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社区活动、小组调查、学习法律

  5)以满足个人需求和兴趣为主为主的教学方法:展示、独立研究、微型课程、论辩

  8.校本课程运行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有效运行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①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用来记录学生校本课程学习情况,作为考核凭证。②学生每人一册《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每修完一门课程,将《校本课程学习情况登记册》交给任课教师记录学习情况。

  四、我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我校制定

  校本课程考试和评价制度。对校本课程的评价由“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与教导处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调查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评价以“教育性、趣味性、启发性、实践性、特色性、针对性、系统性、实效性”为依据。教学过程的评价由“管理委员会”进行课堂调研,分析其设计是否精心,教法是否得当,目标达成率等因素。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成绩,另外,管理委员会应依据开发原则对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跟踪分析,考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学生发展的状况。学情调查由教科室采用问卷、座谈、个别了解等方式来进行,分析该课程是否被学生所认可,并与其它校本课程进行对比。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

  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

  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

  五、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校本课程的价值就体现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坚持开放与统一相结合,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知识、技能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分步实施。

  校本课程的成功实施注重教学策略的设计,意味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强调活动的目标性、计划性,意味着校本课程活动非盲目性,也意味着教师既是活动的决策者,也是研究的决策者。为此,我校把教学策略设计当作推进的主要任务,由此也形成以下一系列的教学策略:一是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这一策略的操作是,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首先分析并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提供相匹配的教学风格,其次是与学生讨论研究其风格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设计出相应的学习策略。该策略要求教师把了解和研究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要认真去观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从而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当然,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的设计,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校本课程不同其他的国家课程,它希望学生水平和不同方面的发展差异加大,因为这种发展差异原本是存在的,也是需要发展的,丰富多彩的社会正需要丰富多彩的个体个性的各不相同的发展。二是运用促进自我发展的教学策略,形成开放的个性。校本课程开发

  的课程目标是特别注重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自我发展涵盖了人格和道德发展的主要内容,因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促进自我发展教学策略的操作中,教师教学的基本策略为:一是让学生从校本课程学习中的不同场合和角度认识自我。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以及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如组织多个小组式的讨论活动、采访和调研活动,同时让小组成员轮流主持,包括某些课程专题的设计也让学生轮流主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二是让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的融洽进取氛围中,在同化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建构自我。引导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融洽进取的班级氛围,在开展综合、研究性的课程活动中,加强自我认知和相互理解,促进师生间的交互作用。三是在丰富的校本课程学习活动中发展自我。校本课程的活动是丰富的,但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是需要师生共同的精心设计和构建的,因此,校本课程实施中突出了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认识与参与社会的情境中建构自我,发展自我。三是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在学习中构建完整的人格。学生是校本课程的实施的重要主体因素,没有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课程的研制开发与学习,校本课程不可能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运用对校本课程的健康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中心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实践、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从而使学生能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建构自己完整的人格。自主学习的策略包括“按需学习计划”和“非指导性教学”。按需学习计划要求学生要能在获得协助的情况下决定其课程的教学目标,计划其方案,并自我负起责任和运用适当的方法去进行学习,以达成目标。非指导性教学设计有情感释放、顿悟和统合三个要素组成,且三个要素共同构成非指导性教学的连续过程。

  (一)组织形式:上好校本教材;组织校本活动;结合学科整合,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也可以打破班级的界限)、个人活动或班级活动。

  (二)评价方案:

  ⑴、对学生的评价。注重“三维”,即关注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发展性评价,除关注学生学习成果外,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面对挫折和与人交往方面的表现以及习惯养成等。可以采取考试,考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班主任将学生的成绩记入学生的档案。

  ⑵、对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角色的定位,看教师是否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以及是否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其次是教师的经验总结。学校将根据实际,把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工作业绩加以考核。对于校本课程的编者与授课者都要进行测评,以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实施。

  第三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辱人格甚至国格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儿童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谦让,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尤其是一些问题家庭(父母离异或因种种事故造成对孩子缺乏管教的单亲家庭)孩子的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

  从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入手,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养成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新探索。我们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熏陶、影响乃至改变目前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小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出力。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建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研究礼仪养成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够使师与生、生与生的关系更加友善、融洽、和谐,使校园的文明气氛更浓厚,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温馨、幸福;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协调、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三、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建新的德育

  模式,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具体目标

  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

  四、组织与实施

  (一)开发内容

  我校的《文明礼仪》校本课程注重礼仪教材开发、课堂教学实验、课内课外整合、实践活动创新等。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第一,注意礼仪教育的阶段性。低年级突出日常行为、具体做法;中年级在强调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突出情感体验,指导儿童的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交往,并适当提供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礼仪知识;高年级教材则以“知”为重点,尤其是基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来理解礼仪,基于“美”和“德”来理解礼仪,并指导学生朝着形成公民文明意识的方向而努力。第二,体现民族性与时代性并举。如:通过春节、清明、中秋等,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礼仪知识及要求;通过重要的交往活动、公众集会场合,让小学生了解重要场合的礼仪要求;同时,针对成人社会中的一些陈规陋习,教育学生学会区分“维

  护自尊”与“爱面子”、讲虚荣;等等。第三,突出全方位性,注重知行统一。

  不仅每班每周开设专门的礼仪课,而且注意课内与课外、家校社的密切联系,尤其是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活动创新,这些实践活动包括:①调查走访:走访公共服务场所,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书店及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自主拓展礼仪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特别是注意把礼仪教育与文化传统教育(书法、对联、剪纸等)有机结合起来;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小小售票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小导游的一天”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二)开发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文明礼仪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依据《纲要》、《守则》、《规范》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各学段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以防止步入超前化和成人化误区。

  2、一致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对课程开发的目的、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3、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的全过程,空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

  4、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课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5、效益性原则:力求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尽快提高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三)实施措施

  1、抓好教师培训。采用举办讲座、研讨、专项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掌握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懂得实施校本课程,搞好校本课程评价。

  2、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担任校本课程任务的教师写出课程计划,并做好课案收集。学校做好开发、实施的协调、检查工作。

  五、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检查和评价工作。

  2、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

  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科目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

  4、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⑴、评价内容多元化;⑵、评价过程动态化;⑶、评价个体主动化;⑷、评价方式质性化;⑸、评价行为日常化;⑹、评价结果效益化。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了全面实施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经学校研究决定编制本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开发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呼声日益强烈,人们对教育机会、质量的需求激增,全国统一的课程方案越来越难以顾及地方、学校、学生、教师的差异。在这种形势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第六条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时计划中也明确规定:“地方与学校开发或选用的课程占课时总比例的10%-12%。”至此,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快了,为了尽可能地满足社区、学校、学生间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到学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这也成为我们弘扬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特色的新契机。

  二、开发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及学校办学实际情况,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方针,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进一步凸显审美育人的办学特色,从而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推动课程研究、管理和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学校管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作灵活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开发内容与设想

  依据神童山资源和学校资源,从认识学校、各景区、家乡特产、奇石、清泉、家乡名人来构成本课程。围绕创建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确定了让学生学习家乡、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基本知识;学会从现实中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对周围食物探索奥秘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品质。校本课程《走进神童山》每周安排2课时。安排年轻教师教授此课程,定期对该课程培训、研讨。在评价上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来提升文化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校开发此课程已有三年,会继续潜心研讨加以完善。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中台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为保证我学区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依据教研室的相关文件精神,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现有课程资源,在充分进行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等形式建立广泛而有效的课程资源,本着“以人为本,发展学校”的原则,为学生、教师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我学区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需要评估、资源调研结果分析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科技读书、手工制作、计算机操作、文体活动兴趣浓厚。我们结合阅读、演讲、办手抄报、诗朗诵、文艺节目演出等活动,发现学生积极性也很高,很多学生除正常学习以外,参加了各种培训班,如钢琴、古筝、书法、绘画、摄影、写作、趣味数学等,并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特长。充分开发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学校原有各项活动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提高,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完全有条件达到的。

  (一)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理念应包含的重要内容。学区应根据师生特点、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传统以及办学宗旨,确立自己的独特的发展方向。我学区的办学理念是:主体性教育,发展性教育,研究性学习。

  (二)开发校本课程是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

  发的重要依据。为了对我学区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评估,我们组织设计了三套问卷,分别是:A、新时期小学学生的形象(用一句话或关键词来描述)。B、我们的兴趣与需要(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选项,成长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的需求)。C、我们的向往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成长的快乐体验,面向未来的思考)。在评估过程中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分别就高、中、低三个年龄段的学生按照直接答卷、选项填空、与举手选择三种方式进行,并举行大规模访谈,对学生发展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最后形成科学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我学区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具有一定的共性: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根据需要评估,经学区审议委员会集体审议,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为:

  (一)珍爱生命,学会锻炼,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二)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三)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探究与质疑,在探究性课程的学习中形成创新意识。

  (四)学会交往与合作,诚实、自信,生机勃勃地享受成长的快乐。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与门类

  分为五大类。

  1.社会教育类:升旗仪式,校班队会,节日纪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遵纪守法、文明安全教育。

  2.科技活动类:计算机、实验、发明、航模、车模、船模、考察、制作、天文、气象观察、动植物养殖。

  活动体会的交流总结等,都由学生主体参与,并由学生形成过程性书面材料。在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能力、经验储备,学会交

  往,懂得合作,思想净化、语言输出,综合素质在经历与实践中得到一次次提高。

  (三)对教材二度开发并努力形成体系。开发课程,还包括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师生使用的课本中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训练点,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做开发的余地特别大,这应该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确保新教材实施少走弯路,为了教师在使用讲义时方法手段上向新教材过渡,学校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提炼总结二度开发教材的典型经验,并形成系统的开发材料,为更多参加课改的教师提供先行参考。

  校本教材作为三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地区不适应性。校本课程是新生事物,出现了课程上许多的空白点,比如学生的行为能力、习惯的指导培养,对安全自护与自救等意识的养成等,都需要系统的读本对学生做规范的教育。读本的开发既要满足教育的需要,也要适应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既要通俗易懂避免说教,又要便于操作避免僵化。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形成纲要,再统一筛选编制。

推荐访问:校本课程研究 校本课程 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