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8篇

发布时间:2023-08-21 15:48: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我国对于粮食安全的措施

  中国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粮食安全管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粮食安全。

  首先,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加强了粮食安全的立法。其次,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粮食安全的管理,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的监管制度。同时,我国还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加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控制粮食价格的波动,保持粮食市场的平稳和稳定。

  此外,我国还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加强科学种植技术的推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粮食需求。另外,我国还加强了粮食仓储管理,建立了粮食仓储检验机制,确保粮食的安全性和质量。

  最后,我国还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促进粮食流通,强化粮食流通和报告管理,保障粮食价格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

  总之,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粮食安全的管理,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粮食安全。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强粮食安全立法,改进粮食价格机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粮食安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篇二: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具体举措

  1、如何稳定国内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必须打规模的开展集中种植,对于补贴必须补贴到种植某品种的粮食的种植者,而不是地主

  2、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从源头上抓原材料要安全,其次在生产过程当中要加强检验检查,第三要有有法律、法规来做保证。

  3、如何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中有两个重要关系和四个重点工作:

  两个重要关系:一是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二是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抄发展。

  四个重点工作:

  一是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进一袭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二是要调动和保护好主产区农民种粮积极性和主产区政府抓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可得实惠。

  三是要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四是要高度重视节约粮食。浪费惊人的现实要求节约粮食,着重解决收储、销售、加工过程中的粮食浪费问题,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

  其具体可措施的方针是:一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增强耕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

  五是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

  六是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调控体系。

  七是强化粮食生产发展支持政策。

  4、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应该做什么?

  “十连增”后粮食安全可否高枕无忧

  来源:新华网|2013-12-0910:16:44|作者:李慧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这意味着,我国粮食在高起点上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十连增”。

  然而,这一年来,粮食生产并非一帆风顺。

  在“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威胁下,粮食生产是如何实现“十连增”的?“十连增”对我国粮食供给和进出口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未来,我们又该如何保障粮食产量可持续增长?在国新办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解读。

  “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有关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粮食实现了沉甸甸的“十连增”,同时产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千

  亿斤的台阶。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可以说来之不易。”韩长赋说。

  韩长赋指出,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原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条:政策有力、防灾有效、指导到位。

  政策是农业生产一个最有效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生产。“为了稳定夏粮生产,国家在去年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了1毛钱,这对稳定小麦面积起到了很直接的作用。”韩长赋说,针对灾害多发的形势,中央财政安排了40亿元的补助资金,比如支持小麦的“一喷三防”,支持北方和南方水稻主产区综合施肥促早熟,防寒露风、防早霜,支持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这些措施有效防范和减少了灾害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说,减灾就是增产。”据韩长赋介绍,今年以来,农业部门及时完善了防灾减灾预案,并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分灾情的技术减灾方案,先后派出了68个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开展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

  一年来,在关键农时季节,农业部门先后组织制定和下发了20个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农民有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此外,农业技术人员还进村入户,蹲点包片,指导农民因时因地因苗来进行田间管理。

  “十连增”后为何还进口?

  虽然我国粮食实现了连年增产,但我国目前仍在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进口粮食。与此同时,我国粮食的进口量也在持续增加。

  未来,我国粮食供给面临怎样的形势?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我国目前整个粮食供给形势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从粮食库存消费比看,有的品种如小麦已达到60%到70%,一般的品种在40%到50%,而国际上要求的最低安全标准是17%到18%。

  然而,为何当前粮食进口量却仍在持续增长呢?

  “粮食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韩长赋说,大家知道,我们的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另外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需求。

  韩长赋分析说,从贸易角度讲,粮食进口量增加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的粮食还需要一些品种调剂,比如小麦我们是充足的,库存也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要进口面包粉;二是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的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

  “但我们进口的总量并不多,去年谷物进口也就200多亿斤,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进口的数量也是下降的。”韩长赋说。

  未来增产是否可持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十连增”后,人们更加关注,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经高枕无忧?

  对此,有观点指出,我国粮食虽然实现了“十连增”,但是粮食的增产部分是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结果,这样的增产是不可持续的。

  事实上,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争议和担忧近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韩长赋承认,粮食实现“十连增”表明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总体稳定,但要素资源确实绷得很紧,这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特别是,当前“农村空心化”“土地城镇化”的现实让未来粮食增产面临诸多挑战。现实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实现连续增产后,粮食增产的空间还有吗?

  专家指出,未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韩长赋认为,要保障粮

  食安全一是要有地,也就是要保护耕地,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要有水,要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技术;三是要加强环境农业保护,包括减少面源污染,推广节本增效技术,科学使用化肥,减少农药使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等。

  同时,韩长赋还提醒,保障粮食安全,既离不开耕地保护、政策支持、科技支撑,也离不开农村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日前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进行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本报记者李慧)

  5、如何切实有效的保护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首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农田保有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要从农田面积、质量的法律保护到农田的复耕、开垦以及提高农田质量、减少水土流失、抗拒自然灾害等方面,探讨粮食安全视角下农田保护的必要性,以及可能采取的对策与措施。以达到全社会、全民关注农田保护,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让农民自觉地复垦、开垦、保护好基本农田。在此基础上提高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出效益,促进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6、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主要从哪三个方面下功夫

  请结合材料

  简要概括?

  wto框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候军岐、秦宏一、粮食安全概念诠释:

  “粮食安全的...一方面,加入wto有可能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产生严重冲击。世界主要粮食出口...

  7、当前,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什么措施的?怎样才能确保中国得粮食安全呢?

  今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刚刚召开。为期十多天的两会主要的议题就是审议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具体细则等国内国际外交方针等政策。每一个五年规划,国家对国内的粮食生产很是重视的,我们也看到我们连续7年粮食增产,不仅对国内粮食的供求有了保障,也对世界的粮食价格和增长做出来贡献。连续7年粮食增产,得益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改革补助机制,加大了对粮食的统一管理,加大了对农民中粮的补贴政策,农机购买,化肥等关于粮食生产的难题国家基本上都给解决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证以上粮食政策顺利实施的同时,还要靠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和调查管理等。这样我们国家的粮食会继续连续增产下去。

  8、当前,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是:

  &...

  D

  9、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何毅中国的粮食供求波动往往引起经济波动,特别是1993年、2003年尤为显著。在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特定条件下,粮食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粮食安全是长期问题不是短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转变政府职能要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开源而且要节流。“开源”是指增加和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供求大体平衡;“节流”是指生产的粮食通过低成本的储藏——运输——加工,保质保量地投

  放市场满足相关需求。“开源”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正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而“节流”属于流通领域,还没有稳定的投资来源,相当部分设施陈旧,损失浪费惊人,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开源”与“节流”相互关联紧密。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正常储备规模下降,运输压力增大,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社会波动,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粮食总量过大,也会造成储备规模过大,粮食价格下滑,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同样会引起社会波动,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而适度的粮食规模、适量的粮食储备、稳定的粮食价格,供需处于基本平衡才是粮食生产与流通的最佳配置,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理想状态。把粮食安全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使投资建设与粮食安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初步考虑有以下几点设想:抓紧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专项规划。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国土安全一样属于国家重大安全内容,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农业、粮食、商务、银行等多重行政管理部门。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抓紧制订粮食安全专项规划,明确粮食安全目标、粮食安全原则、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企业等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明确和稳定中央对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地处广大农村收纳库建设应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享受相应中央投资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储粮条件尽快得到明显改善,减少农村储粮损失严重的状况;安排适量中央投资用于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中央储备和省级储备调节能力,既满足市场需要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将静态储备转为“动态储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财政补贴的压力。建立适度的粮食安全垂直监管体系。粮食安全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微观经济问题,既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生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适度建立粮食安全垂直监管体系,加大对中央和省级储备粮监管力度,使粮食储备处于有效的监控范围内。促进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粮食经营公司,成为粮食设施建设的重要投资主体。国际跨国公司已经先后登陆占点,使粮食流通领域竞争日益激烈。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发挥运作规范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目前中粮、中储粮以及华良物流等中央企业各有特点,但与竞争对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快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标准体系和预警应急系统。粮食安全不仅体现数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需要有完备的粮食检测标准体系,目前已出台部分新的粮食品质检测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已有相应科研成果和初步的建设构想,需要尽快启动加快建设。探索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管理方式。国债建粮库的实践证明,只要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上下结合,管理到位,其投资效果是显著的。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主要是“混合型”投资项目,而且和农业项目一样,布点分散,规模很小,因此要通过调研和试点,探索对这类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粮食安全事关全局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发展,在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有相应措施予以保障。否则粮食安全出问题,造成损失难以估量,再投入的资金会更多。为此,只有加倍努力,措施落实,才能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作者系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

  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具体举措相关的资料

篇三: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五大措施

  保障粮食安全可以通过以下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

  一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改变不计环境成本追求粮食增产的做法,切实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要制定科学严谨的重金属污染土地的种植标准,对污染严重、确实需要退出粮食耕作的地区,要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农民的就业和收入不受影响。实施土地质量保护专项补贴制度,对自愿休耕、调整结构或限制化肥农药使用的农民,给予奖励补助。

  二是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挖掘潜力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注意适度和有序,实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同步增长。

  政府的主要责任,一方面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落户,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是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育农村土地市场,引导耕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持续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三是加强农业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以分子育种为重点,加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建设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强化农村基层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服务组织,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作用,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

  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

  补助政策。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探索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

  五是要提高耕地质量和水平。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等项目实施范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减少农业耕作对土壤层的破坏。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进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高稳产高产农田比例。

篇四: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怎样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怎样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一是加强规划管理,将粮食安全纳入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定点制度,畅通购销渠道,加强贫困地区粮食供应;

  二是加强社会秩序维护,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避免非法粮食流失,加强粮仓防盗,确保粮食安全仓储;

  三是采取有效技术措施,以科技改良传统耕作,提高粮食产量;采取有利于粮食保鲜的技术,以减少粮食损耗;

  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水源安全,防治污染,改善土壤肥力,建立绿色粮食生产和运输体系;

  五是加强政府供给,政府投入粮食生产的技术、资金、物质支持;

  六是维护农田权益,通过土地改革,合理安排农业用地,并确保穷乡僻壤的农民得到粮食生产技术指导和帮助;

  七是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开展经济援助和农产品分销,保障当地居民充足可用的粮食。

  粮食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加强管理,加强技术支持,加强环境保护,以期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篇五: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保护措施

  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一、保障农民利益

  农民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农民利益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土地流转和用地审批等服务,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种植收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

  二、促进农业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灌溉、排水、田间排水、农田水利等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广高产优质种苗,培养农民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政府加强对重要农业品种的保护,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个瓶颈。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水平。政府加强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的能力,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不受灾害影响。

  四、建立统一的粮食调控体系

  建立统一的粮食调控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政府制定了全国性的粮食收购、储备和销售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政府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省级粮食储备库,确保粮食的储备和供应。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监控,对不合理行为进行调控,维护市场的稳定。

  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政府立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加强土地抵押和流转交易市场的建设,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六、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防控

  加强对粮食生产、储备、加工和销售的监管和防控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政府建立了全面监管体系,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对药物、农药残留、兽药等方面标准的执行管理,确保粮食产品的质量安全。政府加强了粮食安全工作机构的建设,提高了粮食安全防控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总之,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政府要制定科学的政策,加强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益、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防控;社会和个人要积极参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

篇六: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三、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粮食产量。一是要积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作物产量持续提高。二是要加强科技投入,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以提高粮食作物单产。通过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要积极挖掘科技进步的潜力,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推进以良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为重点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加快构建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为载体的推广示范工作机制,加快拓展以粮食作物机耕、机播、机收为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嫁接改造,把科技渗透到粮食生产的每个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生产水平。

  (二)制定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依法保障粮食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性更强,炒作范围更加广泛。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地区金融经济危机都和国际投机资本有关,最著名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和臭名昭著的索罗斯“量子基金”密切相关。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的影响力已经到达了惊人的程度,目前其投机领域已渗透到了多个产业、产品。以我国为例,从境外热钱流入炒作人民币升值到炒作房地产,再到炒作粮食,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稳定。对于国际投机资本的疯狂行为。一是要尽快完善我国现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一部《粮食流通安全管理法》,通过法律法规有力、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监督、协调、管理。二是应对国际投机资本炒作需要提高辨别能力,投机资本一般从证券市场进入,比较多的是股票、期货炒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监管起来有不小的难度,对于其炒作粮食的行为既要限制,又要依靠经济规律行事,当前要完全杜绝投机资本的炒作是不可能的,只能及早发现,依照法律法规及早采取措施加以适度限制。

  (三)稳定基本农田,保障生产基地。耕地是粮源之基,保证足够的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红线,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加大对非农业生产用地清理和控制的力度,对各类开发区、小城镇建设及农村建房用地要进行科学统一规划,加强对非建设占用耕地的管理,切实遏制耕地过快减少的势头。不断优化耕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加大土地整理复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继续建设现代化商品粮基地,形成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供水保证率;严格控制河流污染,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大力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减少对耕地和水资源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护和改善粮食产地环境。另外,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条件,努力实现“旱涝保丰收”,保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粮食主产区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形成长期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基本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做到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藏粮于田”。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使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

  平达到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粮食主销区向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的长期机制,由不提供粮食安全的地区向中央财政上缴税收,再由中央财政向提供粮食安全的地区进行转移支付(财政补贴),即粮食主销区或粮食主产区不提供粮食安全的县(市),通过规范化的途径使其也承担相应的粮食安全成本,使主产区政府抓粮不吃亏,帮助粮食主产区卸掉“包袱”。另外,农业投资和项目要向主产区集中,帮助主产区加快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五)完善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是国际上通用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中国历朝历代、世界各国政府都有储备。储备制度是国家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平抑粮食市场波动、实施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有效手段。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健全和完善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制度,政府储备和企业商品最低库存以及家庭储粮相结合。中央战略专项储备主要用于确保全国性的粮食明显供不应求、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地方储备主要用于解决区域性供求失衡、突发性事件的需要和居民口粮应急需求。同时,所有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企业必须承担粮油最低库存义务,保证必要的合理库存。要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尤其是主销区、西部缺粮地区和贫困地区及自然灾害多发区,更应加强和充实中央、地方及企业储备。此外,还应加强大中城市、灾害地区的成品粮油储备,做好粮油市场的应急供应保障,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

  (六)确立以粮食为重点的综合化食品安全观,大力发展粮食的替代产品。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上,要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即不仅谷物是粮食,而且各种养殖业农产品也应纳入粮食的范畴。简单地说,就是只要能够食用,可以少消费粮食的物品都是粮食的替代品。大力发展粮食的替代品既可避开耕地的数量约束,又可以优化国民的饮食结构,优化农业的生产结构,有百利而无一害。一是大力发展动物养殖业,增加动物性食品的供给量。二是大力发展水产业,充分利用淡水水面和海洋资源,增加水产品供给量。三是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将各种可食用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的、不易贮藏的农产品进行加工,延长这类食品的保质期,这即可成倍地增加粮食替代品的数量,从而提高我国粮食的安全系数。

  (七)加大粮食市场监管,确保粮食安全有效运行。当前我国粮食市场是以多元化为主体的收购,为稳定粮食市场,需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一是重点检查粮食经营者有无收购许可证,是否具有收购资质,有无涂改、倒卖、出租或借用粮食收购许可证的违法违规行为。二是依法加强对粮食市场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情况的督查。要健全粮食督查行政执法体系,不断提高监管执法队伍素质。三是继续加大对涉粮案件的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案件查处工作机制,提高粮食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保证粮食安全运行。

  (八)调整农业对外开放政策。在利用农业外资方面,尽管跨国农业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物流模式为我国农业企业如何提高效率、增强自身实力提供了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但目前我国对外资投资农业的鼓励政策,已使国际资本在我国农业相关领域获得明显的控制力,尤其是加强了对我国农业加工企业的并购步伐。鉴于《反垄断法》已生效,政府应通过《反垄断法》遏制跨国农业企业的垄断行为。同时,应健全符合WTO规则的外商经营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准入制度,调整外商投资目录,限制外资进入农业及其上下游的投资,包括上游的种子、农药、化肥和中游的粮食种植及下游的购销、储运、加工等。完善外资并购政策,建立外资并购境内涉农企业安全审查机制。

  (九)建立健全普惠型农村金融制度。农民种粮缺少资金投入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为切实解决农民种地资金的紧张状况,要加快建立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明确各类正规涉农金融机构的职能,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支农责任;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在加强管理和规范的基础上,继续扶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篇七: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我国对于粮食安全的措施

  我国对于粮食安全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加强粮食生产。我国以农业大国著称,粮食安全问题仍然由农业负责。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促进农业发展,比如提高农民收入、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投入等等。同时,政府还推出了“三农”政策,即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的发展。

  其次,我国采取了粮食专有化政策。在这项政策下,政府要求农业企业专注于粮食生产,而不是其他作物的生产。这样一来,就可以保证每年都能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从而保障粮食安全。

  再次,政府实行了搭配结构调整政策。这一政策意在调整粮食生产布局,使粮食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布局更加合理,以保障粮食的供给。

  此外,政府还通过实施粮食储备制度,以及实行外贸进口等政策,来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每年都会储备大量的粮食,以备急时之需,也会根据市场需求,从国外进口粮食,以保障粮食安全。

  最后,政府还推出了多项支持政策,旨在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生产体系,支持农民发展科学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总的来说,我国政府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粮食生产、实施粮食专有化政策、实施搭配结构调整政策、实施粮食储备制度和外贸进口等政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食物供应充足。

篇八: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一、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的具体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1.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特别是1996—1999年,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千克,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00—2001年,由于种种因素,全国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350—370千克之间,但这一状况并未对中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粮食价格稳定,经济稳步增长,中国国内粮食生产基本能够满足全国人口的生活需要。

  2.中国的粮食储备安全。自1990年中国建立国家专项储备制度至今,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由国家、地方和农户三个层次组成的粮食储备系统,粮食储备量保持在较高水平,超过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即FAO提出的年度末谷物库存量占下一个销售年度趋势利用量的17%—18%以上(12%的周转库存加上5%—6%的储备库存)。20世

  纪90年代以来,中国粮食自给率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99%左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储备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中国的粮食消费结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78年以来,中国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1990年城镇居民和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4.2%和58.8%,到2001年分别下降到37.9%和47.7%,降幅分别达到16.3和11.1个百分点,详见表2.1990—1999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粮食消费量明显下降,且在中国居民直接消费的粮食中,大米和小麦的比重不断提高,超过80%,而其他粮食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另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89年下降40.5%,而食用油、牛羊肉、家禽、蛋类、鲜奶以及新鲜瓜果的消费量分别比1989年增加37.5%,16.1%,100%,7.4%,190%和44.8%.由此可见,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趋向合理,粮食消费结构有很大改变。

  二、我们国家粮食安全所处的困境

  (一)粮食生产资源不断减少

  首先,由于工农业用地的激烈争夺和环境恶化的不良影响,中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目前人均耕地只有1.59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47%,全国有666个县(区)的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5].由于环境污染和农民的非科学使用,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土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水资源短缺且水质恶化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再次,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今后若干年内人口增幅将仍然较大。在有限承载力的土地上要养活

  快速增长的中国人口,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国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

  (二)粮食供应存在结构性短缺

  目前中国粮食虽然总量供给有余,但却存在结构性短缺。如前所述,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国民收入显著增长,国民膳食结构更加多样化、营养化、科学化,居民对直接粮食的消费量逐年减少,但对间接粮食,如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成倍增长,这就意味着饲料用粮将成为粮食消费增量中的最主要部分。从长期来看,国内粮食生产将越来越难满足对粮食的这一需求,粮食安全面临压力。

  (三)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巨大

  目前,中国仍然有低于绝对贫困标准的人口近3000万。此外,还有近6000万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6]遇到天灾人祸,他们极其容易重新返贫。贫困人口的巨大数量将对中国的粮食购买安全提出严峻挑战。

  三、我们国家应当如何做好确保粮食安全的举措

  长远来看,粮食安全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粮食问题从总体上主要依靠自己解决,但也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储备制度,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对低收入阶层等特殊群体的粮食

  保障等为手段,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第一,必须强化耕地保护制度,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近年,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已使我国大量具有明显粮食生产区位优势的耕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对此,我们应在着力提高耕地法律保护制度有效性的同时,探索和建立市场化耕地保护制度,从根本上减缓耕地流失,切实稳定粮食生产能力。这既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必要条件,也将是我国农业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二,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及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农田水利设施不足、配套不全和老化失修等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的用水保障和灾害应对能力,实现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

  第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对粮食生产的增产效应。当粮食价格处于一定范围内的上升时,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必要干预粮食市场,相反,应该利用粮食价格上升的机遇,给予农民充足的价格信号,引导农民扩大粮食生产。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并根据生产成本变化予以动态调整,着力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四,健全和创新科技支撑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来加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

  从当前实际需要出发,我国要健全农业和粮食的良种体系、安全

  储藏体系,精深加工体系,资源开发转化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等。建立和健全粮食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产粮食等产品的质量适应国际市场要求。这既符合我国应对“入世”挑战、打破国外“绿色壁垒”的需要,又符合国内市场对高质量、高安全性农产品的需求。

  第五,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从当前和将来的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不可逆转,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模式难以维持,只有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转变,提高单个农民的生产率,才能扭转粮食生产不断下滑的趋势。然而,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型受到农民文化水平低下的严重制约,只有不断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快速提高农民素质,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顺利实现转型。

  第六,加强粮食安全的国际合作,扩大国内粮食供给的国际空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恶化及国际政治关系变化,粮食将逐步成为如石油一样的另一种重要的国际性战略资源。因此,我国应从国际政治、投资和贸易等多方面入手,建立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国际合作机制,以保障国际粮食资源的国内供给。

  第七,建立粮食与市场政策分析系统,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外环境因素相当复杂,且将进一步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粮食与市场政策分析系统,跟踪分析气候、自然资源、人口与经济增长、农业政策与技术、消费结构、汇率和国际市场等国内外因素对我国粮

  食产需关系的动态影响,以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第八,我国一方面存在耕地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支取又存在耕地的大量荒芜现象,很多耕地由于无人耕种而荒芜。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后无人种地的现状。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各种加工企业和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传统的土地而进入城市,农民可以用来谋生的方式越来越多,一开始,一些农民还只是由职业农民逐渐转变为半职业农民,农忙时回地里干活,农闲时外出打工赚钱;后来发现随着种地的投入成本越来越大,特别是农业仍然会受到一些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产品的价格又很不稳定,导致种地有时不仅不赚钱,还可能会赔钱,很多农民意识到种地的收入远远不如打工的收入,于是开始放弃耕地,农村土地就出现了大量的荒芜现象。虽然说,今年我国粮食传来喜讯,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390亿斤,比上年增加113亿斤,增长0.9%,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耕地保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以前已连续4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今年粮食增产得益于粮食播种面积的止跌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7.52亿亩,比上年增加1056万亩,增长0.6%。其中全国谷物播种面积14.69亿亩,比上年增加176万亩,增长0.1%。

  得益于我国从政策上对耕地的保护以及对土地荒芜现象的重视并采取了多项措施。这里要问,土地托管是解决土地荒芜、农村空心化的途径和方式吗?起码从目前看是十分有效的。土地荒芜有很多原因,有

  农村劳动力进城的原因,但根本上还土地家庭承包,同时土地又大量分散造成的,既无法机械化操作,又缺乏流转条件和可能,一般一个家庭只拥有十几亩地甚至只2~3亩地。土地的大量荒芜也就在所难免。现在,随着土地托管的兴起,不少农村耕地被种植大户承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耕地种植面积的保证以及耕地荒芜现象。据报道,国家有关部门在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明确提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山西等地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力图通过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什么是农业生产托管?农业生产托管就是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现状的情况下,将土地生产和经营委托给专业化机构,从而有效解决农民“不会干、干不动、不愿干”等难题。2019年我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已经超过15亿亩次,其中服务粮食作物面积8.6亿亩次,托管服务组织达44万个,服务小农户6000多万户。

  农业托管有的是农户之间的托管,但更多的是通过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托管,打破了户与户之间的地垄限制,解决了土地分散化和生产效率低的难题,从而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据山西洪洞县的报道,目前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项目面积达12万亩。根据测算,正常年景试点区域旱地玉米亩均增产100多斤,小麦亩产增加10%到15%。

  因此,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现状的环境下,通过土地生产经营托管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土地荒芜难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第九、在以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封闭在土地上的时候,是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的,而我国农业要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必须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实际上,在农村劳动力进城以后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后无人种地的现状,却为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创造了条件和可能。一方面是由于土地的分散化、农村劳动力进城导致有地没人种,有地种不了,种也种不好,另一方面从国家战略和民间投资方面又需要大量的土地进行集约,因此,如何从制度上、政策上允许民间投资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种植土地即如何允许和培育一批职业地主的存在就成为一个难题。我们可以通过吸引民间投资机构进行土地投资、引导规模化的机构投资土地的经营和农业的种植,一方面是稳定原有土地经营者的收入,解决大量土地的荒芜问题;另一方面又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经营减少土地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和抗风险的能力。根据报道,2017年以来,山西省晋中市寿阳县的朝阳镇与寿阳县嘉禾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实施玉米种植全程托管试点,托管面积达1.02万亩。通过土地深松、科学测温等集约化、机械化技术服务模式,托管玉米平均亩产2000斤以上,增产幅度近30%。可见,规模化经营和科学化的种植确实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2:农业现代化研究》,以农业增加值比例、农业劳动力比例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进行计算,截至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与英国相差约150年,与美国相差108年,与韩国差36年。2008年我国谷物单产、水稻和小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之相对,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约为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约为美国和日本的1%。2008年,中国农业经济水平比美国落后约100年,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比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低约10倍,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比国家现代化水平低约10%。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程度比较低,必须通过土地的相对集中经营实现规模化经营,随着互联网模式的逐步渗入,农业生产将向自动化、标准化、专业化、质量化方向发展。可以从融资、生产、销售、转化等各个环节彻底解放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效率,改变产业结构,最终发展成克服传统农业种种弊端的新型互联网农业。才能实现在2030年前后完成第一次农业现代化,达到上世纪6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第十、农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解决农业空心化难题,固然可以通过农业经营管理托管和土地规模化集中的方式实现,但是如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在土地的确权、流转和土地合法交易上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

  土地确权登记是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对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意义深远且至关重要。通过土地确权有效地明晰集体土地财产权,从而有效地维护农民和土地流转者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目前的土地私下托管容易产生很大的纠纷,而通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有效地解决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纠纷,依法确认农民的土地权利,在强化农民土地物权意识的同时,有助于为土地的流转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并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新土地管理法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耕地保护为目标、用途管制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基本制度总体上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为保护耕地、维护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证书、宅基地使用证书、农村土地承包证书、农村房屋产权证书的发放也将会结束,同时现如今各地农村都在纷纷推动农村不动产登记,实现“房地一体”,农村的土地、房屋等产权证书将会由不动产登记证书所代替。土地确权工作落实以后,未来农村的土地也不会再进行重新分配。但会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流转合同标准化,流转期限不得超过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期的剩余年限。土地的流转会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特别是部分农民会失去土地,但却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但同时应该继续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同时探索新形势下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创新。要进行土地经营和管理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土地的托管和流转是必然的趋势和措施,这就需要搭建土地交易平台,直接尝试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为农村

  土地的流转搭建登记和交易的平台,并通过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流转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为广大农民提供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土地登记、信息发布、合同制定、纠纷仲裁、法律援助等服务。

  11

推荐访问: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措施 中国 粮食安全 确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