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9篇

发布时间:2023-08-26 19: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2019-08-04摘要:新?轮的课程改??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起就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取得了很?的效果。但是,在实施新课程改?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旨在通过总结现阶段我国新课程改?出现的问题,提出?些解决策略,以期能够对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改进提出意见,推动新课改的发展。Abstract:ReformProgramforBasicCurriculums(Trial)hascarriedoutsince2001,andnowthereformprogramhasachievedalot.Buttherearemanyproblemsduringthereform.Thepurposeofthethesisistosumuptheproblemswhichareinthereform,andtocomeupwithsomesolutionstosolvethoseproblemsinordertotableproposalsandtostimulatethedevelopmentfinally.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课程改?

  问题

  策略Keywords:basiceducationNewBasicCurriculumsproblemssolutions基础教育质量的?低,关系到?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低;课程,是达到教育?的的关键途径。我国?新我国成?以来就进?了7次课程改?,都取得了很?的成就。时值21世纪,时代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急剧变?,?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究其根本就是教育的发展与改?。?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何呢?我国基础教育虽然历经多次的调整和改?,如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并且在很?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新?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临的问题(?)?政主导,缺乏参与我国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把课程发展作为政府?为,??学术?为和社会各界?泛参与的社会?为,课程改?主要是由教育部来决定,政府?旦做出决定之后,通过?政?段上传下达,地?、学校和教师?然就得予以配合。我国的课程改?总是以官?的意志为依据,由少数专家特别是学科专家来制定新课程标准,?这些专家?都是没有在中?学任教的经验,不了解教育实践中真正需要改?的内容。然后通过?政命令来推?课程改?的实施,这就把教师、学?、家长乃?社会各界??排斥在课程改?的决定之外,教师和学?成了法令的接受者。如果师?不赞成这样的课程改??案,可能会产?抵制情绪,缺乏师?的?持、认同,将会极?的降低教师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1)(?)教育投?的不均衡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发展不平衡,出现了种种教师择校现象,部分教师向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寻求发展。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教育经费差异很?,就基础教育课程改?时发展?平也是不?样的。有的地区诸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教育经费较为充?,基础教育课程改?就得到了很?的资??持,新课改的阻?就很?,实施起来就?较顺利;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些经济?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平不?,教育经费不?,更不?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了,很多课程都不能顺利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国课程改?的进程。(三)存在典型的城市及重点学校中?取向“城市中?”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个重要传统,在新?轮基础教育改?中仍不例外。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强调以“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贯穿本轮课程改?的核?理念,但却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取向。(2)在制定新课程时,邀请的专家、?线教师?部分是来??中城市的实验、重点学校,课程理念是以城市为基础的,教材的编写往往是以城市为导向的,不适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平和?活现状。(四)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法缺乏变?衡量新课程实施程度的?个重要指标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师?课堂?为按照课程改?要求所得到的实际变化程度。?项课程改??旦付诸实施,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策略就必须发?相应的变?。我国中?学校开展了不少教育教学改?实验,提出了许多创新意义的教学策略和?法。但是,这些来?基层的教学创新并没有形成“集体?动”,这些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和?法只是个别化的,没有真正转化成为??教师的课堂?为,没有得到推?。现在,我国中?学教师?部分奉?的是“教师中?”的教学策略,没有真正发挥学?的主体性作?,不能调动起学?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根本转变教学?式。(五)应有机构及制度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纲要》提出“?持部分师范?学成?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开展中?学课程改?的研究?作,并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实践;在教育?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作为中??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建?联系,发挥各?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3)。但是,我国?部分的中?学教研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部分师范学院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研究中?,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与中?学校的教研机构建?联系,即使建?了联系,也是同?些重点学校和实验学校建?了联系,忽视与办学?平较低的农村中?学的联系。此外,督学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中华?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4)督导机构要监督国家、当地的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但是教育督导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新课改究竟

  实施的怎么样,缺乏强有?的监督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的问题的解决策略(?)在重视?政的基础上,要更加强强调?政吸纳和咨询新?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要在国家教育部统?组织和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这是?庸置疑的,但应充分认识到这种?上?下、中央集权模式的局限性,并切实加以改善。在实施课程改?的过程中,要重视建??政吸纳和咨询制度,把?等师范院校的专家、奋战在教育教学第?线的中?学校长和教师、家长、社会有关??吸纳到课程决策及咨询过程中,主动听取各??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课程改??案,及时解决课程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经费投?国家要加?对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投?,要向中西部地区和偏远贫穷地区的学校倾斜。不要制造?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即是哪?教育条件好就往哪?投?更多的教育经费,保证有充?的教育经费进?新?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的顺利实施。(三)关注地区差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实施要把我国的具体考虑在内。新课程改?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条件、发展要求不能整齐划?。城市要有适合城市发展的课程,农村要有农村特?的课程;做到统?性和多样化兼顾。课程编制要?励多纲纲多本,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改变以城市为导向的课程编制状况。(四)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法改?课堂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国家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构想转化为学?的实际经验,真正将个体?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为此,要倡导教学民主,建?平等的师?关系,帮助学?在体验、探究、发现的框架下?主学习,独?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个性的发展创造?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可以适时的将?些?线名师的教学?法适时推?,如李吉林的情景教育法、魏书?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育法等。(五)发挥应有机构、制度的作?在新?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过程中,要加强对中?学教研机构的建设和师资培训,加强师范院校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与各个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联系,加强对基层学校课程改?的指导。此外,还要建?起完善的教育监督机构,确保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完成。要不断地提?教育督导的地位和权?,对新课程的实施有?个强有?的督促机构,不能使教育督导成为徒有虚名的机构。建?独?的教育督导机构,合理设置督导机构、优化督导?员结构、加强督导法制建设,依法推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履?教育职责,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贯彻课改理念,全?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教学质量。三、结语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中之重,关系着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课程则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达到教育?的的关键途径。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改?是必要的。只要审慎对待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注意克服,相信我们的这?轮课程改?将会取得巨?成就,我国的基础教育改?也会进??个新的发展阶段!参考?献:[1]靳?乐.新课程改?的理念和与创新[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2003.[2]彭泽平.我国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的问题检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5,(11).[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Z].教育部办公厅,2001.[4]教育部,中华?民共和国教育法[Z].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32/info1432.htm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被举报?档地址:

篇二: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浅析新课程教育改?中亟待解决的六?问题2019-09-16摘要:新课程教育改?与传统观念、传统?化的对撞必然产?诸多问题,本?简要分析了新课改具体实施中存在的六?问题: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的推?;教材的选择严重缺乏?主性;课程与考试脱钩;初、?中教育严重脱节;教材变化频繁;中、?考的“指挥棒”严重影响了课改的全?实施。Abstract:Thenewcurriculumeducationalreformandthetraditionalideas,thetraditionalcultureclashedhavemanyquestionsinevitably,thisarticlesummaryanalysisnewclasschangedsixmajorproblemswhichintheconcreteimplementationexisted:Thetraditionalmanagerialexperienceandeducatestheidea,hashinderednewcurriculumreformcarryingoutseriously;Teachingmaterial"schoicelackstheindependencyseriously;Thecurriculumandthetestgetunhooked;Thejuniormiddleschool,thehighschooleducatescomesapartseriously;Theteachingmaterialchangeisfrequent;,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themusicdirectorstick”theseriousinfluenceclasschangedcomprehensiveimplementation.关键词:新课程改?keyword:Newcurriculumreform作者简介:何芸,?,汉族,1981年出?

  四川师范?学?理学院助教;研究?向:教育管理我国的新课程教育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传承我国优秀?化传统基础上进?的?次崭新的课程?化创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的是对我国现?教育弊端的勇敢?除,是教育质量的全?提升。然?没有?场改?是?帆风顺的,新课程改?必然会?对很多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总结、探索。?前新课改突出存在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的推?新课改较传统的教学有了很?的改变,必然对教师产?较?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化,这些教学?为在资历长久的教师中普遍存在,让他们彻底抛弃??年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从?去尝试?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式,显然?较困难;新课改的考核中注重学?的学科综合能?,这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综合的能?,其创新能?、实践能?、理论?平和教学?法都需要得到提?,这给很多教师带来了很?压?,加之新课改?声令下,教师们被动接受,他们并不能确信改?可以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太多好的成功经验?以效仿,即使有好的教学?式,他们也需要经过选择、加?、思考,结合??学?的特质,才能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是?个过程,不是短时期就能达到的;新型的师?关系,不再以“教师为中?”,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性,?是注重对学?学习?理、习惯、?法和能?的引导,与学?是平等、交流、互助的关系,也使得?些?师在?理上产?了不适应;?对相对落后的评价?式,很多教师还是选择了固有的应试教育应付沉重的升学压?,?不是放??肆进?新课改。新课改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诸多原因使很多教师对新程改持静观其变的态度,继续沿?传统的教学?式。新课程改?的主要任务是: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因此,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模式很?程度上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教材的选择严重缺乏?主性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存在很?的?化差异,沿海较内陆、城市较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集中统?的课程管理模式显然与这样复杂多样的国情不相适应,同时也?法发挥地?教育?政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课程改?的?标之?是学校校长和教师可根据本校实际选择教材,教育?政部门要给予指导。但由于?些原因,学校在选择教材??有很?的局限性,不能根据??特??主选择:(1):课程管理过于集中: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管理上。由于各级教育?政部门对教材的选择实?控制,因此,学校和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主权。?前,?部分中学校的教材选定仍是由上级教育部门指定使?的,学校校长和教师?权选择适合本校特?的课程教材,这使得新课改在选择教材的改?上成为?纸空谈,其结果必然是约束了学校??的发展,使新课改流于形式。(2):经济利益原因:对课程教材的集中管理,?不将选择教材的?主权切实的下放到校长和教师?上,不难想到从出版商经销商推销商各级教育?政部门之间背后存在的经济获利因素。这种状况严重打击了校长和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新课改的发展。三、课程与考试脱钩:课程与考试脱钩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难度??降低,?考试重点、难点要求并没有改变,导致“考试难”。1、课程内容的变化:新课改实施后,课程内容有了很?的变化,就知识结构??来讲,课程难度明显降低,涉及的范围增加,内容更贴近?活,课后的思考题、练习题更具实?性,?教学?标、教学?纲、教材的内容在对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要求上较以往都有所减少和降低。

  2、考试的变化:新课改实施后,试题?量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选题更贴近?活,更具灵活性、开放性,允许学?发表??的意见;注重考察学?理解分析、并结合演义综合归纳的能?;但这只是试题形式上的改变,?考试考察的重难点知识较课改前并没有发?多?的变化。四、初、?中教育严重脱节:初、?中的课改实施存在着?个时间差的问题,存在这样?批学?,他们初中三年接受的新课程改?课程教育,??中的?、?年级仍接受的是课改前的?中课程教育。初中的新课改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育教学评价的改?和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都有很?的改变,尤其是课程内容的改变,很?程度上降低难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中教育本?不同于义务教育,?课改前的?中教育就是为了“?考”存在的,即使新课改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在短期内也不可能改变学科课程的主体地位,这是受长期传统的应试教育中的“?考制度”所影响的。因此就现阶段来看,初、?中新课改中课程结构、内容的转变,存在着?个衔接的问题,势必造成严重的脱节现象。(1)、课程结构之间的断层: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之间存在?个衔接的问题。学科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因此在教学中容易偏重知识的授受、重记忆?轻理解,在?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活,也忽视了学?的个性发展及其??健康。新课程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课程设置既要注重根据学?的经验组织教育内容,也要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并在课程结构的改?中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必修课,但在具体实施上存在?些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多以??专业为出发点指导学?,这使得学?的思维在很?程度上受到限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没能有机联系起来,有些教师和学?是为了实践?实践,忽略了通过“实践”来综合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国?传统的投机意识,学?往往通过?络等?科技?段直接获取这种“实践”的经验,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于形式化,失去它原本的意义。由此,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经验课程的脱节,新课改也显得毫?意义。(2)、课程?标之间的断层:初中课程?标和?中课程?标之间距离遽然增?。这?的“课程?标”是指狭义的课程?标,即“教育?的”、“教学?标”。新课改存在?个很?的问题就是初中课程越改越易,??中课程越改越难,导致部分学?认为进??中的学习太难了,也在?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五、教材变化频繁:教材改?,必然会使教材产?变化。通常教材的编写、出版周期长总是滞后于知识的增长速度,中?学教材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社会需求,教材编写者们也必须及时的变更、完善教材内容,这?给课改带来了新的问题,即教材的变化频繁。新课改实施以来,有的科?教材甚?是?年?换,这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定影响,刚熟悉了的教材突然?换了,从?很容易回到过去的教学内容、教学?式上;?对于学?,如此频繁的更换教材,使他们也很难适应,不仅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依赖性。与时俱进,教材的更新完善是必然的,同时由更换频繁带来的教学影响及环境等问题是个两难的抉择,谓之“有利必有弊”,我们应尽可能的去协调这种?盾,使新课改达到预期的?标。六、中、?考的“指挥棒”严重影响了课改的全?实施:新课改实施?年来,毫不夸张的说,学校的领导、教师、学?、家长的?切活动仍是以中、?考为?的的,究其原因,这是必然的结果:1、我国的考试制度造就了?考这根“指挥棒”。“考试”作为?种?化已在我国传承了数千年,?今它仍是我国进?教育评价和?才选拔的重要途径。读书、找?作、评职称都要考试,??的每?次前进都是通过考试这种?式来完成的,是否太形式化了?传统的思想认为:读书就是为了上?学,考上好的?学,才能找到好?作,?活才能富裕,这种思想在中国?的?中是根深蒂固的,与其说是我国的考试制度、应试教育害了我们的学?,不如说是这个思想种下的果,难道?定要上?学才能有好的发展,??才有意义??各有志,我们不得?知。我们所看到的是:学校、教师、学?对考试科?的重视显然多于?考试科?。?中教育本不同于义务教育,但究其最终的?的却都是?样的,那就是为了“?考”。初中阶段为了“中考”?学,只有上了重点?中,才?离?考的好成绩更近?步,或者说?多了些上重点?学的希望。因此新课改的实施是受制于社会、家长以及学?的意愿和要求的,只要有中、?考这根“指挥棒”,新课程改?就摆脱不了“为考?学,为考?教的”现实。2、以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式的体系没有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学管理?段都较为单?,对教学管理评价相对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加之中、?考这根“指挥棒”,使社会、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尺度都停留在了中、?考的分数和升学率上,导致很多教师只能重“应试”,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极?了阻碍了学?的全?发展,这种狭隘的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评价?式,在全?推?新课改的今天,显得?分落后。新课改将主要在评价的功能和评价的?式上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不能仅仅把评价作为筛选与甄别的?具。?就?前情况来看,中、?考仍作为主要的教学评价?式,严重影响了课程改?的实施。3、受周边学校环境的影响:虽然新课改要求为学?减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取消“作业”、“晚?习”、“周考”、“?考”等,但迫于升学压?,以及?种“从众?理”(?如?所中学有晚?习,那么附近其他中学也会安排晚?习)的影响,仍有不少学校出现早晚?习、作

  业较多及频繁的考试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条例规定?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考试制度,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参考?献:[1]R.W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黄炳煌译.1981台湾版出版社,200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7[3]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改?借鉴篇.?民教育出版社[4]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8.319[5]吕达.深化课程改?的理论基础[J]中国教育报,2001年10?20?第4版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好?章需要你的?励你需要服务吗?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被举报?档标题:浅析新课程教育改?中亟待解决的六?问题被举报?档地址:我确定以上信息?误举报类型:?法(?档涉及政治、宗教、?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侵权其他验证码:举报理由:(必填)提交

  取消

篇三: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新课程改革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摘

  要: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现在已经进入攻坚阶段。课改的前景十分光明,但老师们也遇到很多困难,也存在一些困惑。本文从教师在课改实施中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方面作了初浅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几个问题

  课程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我们只有通过课程改革,精心选择和组织课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课程改革是涉及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课程改革的过程必然是人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确立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推进策略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从准备、启动到推进,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正在稳步推进中。但是,随着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和反映出了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关于教学观转变的问题、关于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问题、关于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问题、关于把握和钻研教学内容的问题等等。为了促进改革的深入开展

  ,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作为一线教师认为新课改要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由于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改革的理念追求

  ,教育实践界存在着闻风而动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

  ,现在有的课堂活动看起来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有串联活动之嫌,使用的结果可能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会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一些顽皮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教学内容与活动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堂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动”来达到“学”,是“动”中“学”,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学”而“学”,所以,课堂不应是活动串联起来的游戏,而是内容和的有机结合。

  2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为了振兴中华,我们必须紧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理想才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但理想毕竟不能代替现实。教育的对象是人,基础教育的改革涉及几亿人,务必循序渐进,求真务实。教育改革要直面国情、直面现实、直面生命、一步一个脚印,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事与愿违。教育改革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甚至反复性,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轰轰烈烈或操之过急难以真正解决问题,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也难以凑效。夹生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也要引起注意。

  3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关系

  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有很多的精华值得继承,我们要目中有人,更要寻找历史巨人,并看到他的肩膀在哪里,以此作为新的起点,看到更遥远的未来。当然对于我们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也不能够全盘否定,不能把老祖宗的东西都丢掉不要,认为传统的就是旧的坏的。这是完全错误的。现在很多国家也正在研究中国的教育。国外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传统的、这种以理解记忆为主和认知为主的教育也是值得他们学习借鉴的,并且认为我们的教法和理念比他们的更加有效,比他们的强调“知识的‘个人主义’”要好。老外尚且认同我们的传统,那我

  们国人就更应该对其充分利用了。我们要认识到课程改革不是推倒重来,应辩证的看待“新”要守正出新,推陈出新,而不要在“新”的旗帜下,丢掉了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他山之石,不能拿来就用,而要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和改造,才能“攻玉”,才能为我所用。否则只能品尝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苦果了。其次,对别人的好东西,一定要弄清楚来龙去脉,弄清它的适用范围,否则就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误区,以偏概全。另外,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改革举措和走向有时是相反的。例如有的国家从集中统一走向分散多样,有的国家则是从分散多样走向集中统一,这叫相反相成,殊途同归。

  4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课程体系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出发点,它的出台大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它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这似乎与中考高考要求的“培养基本技能”有一些矛盾。过去,很多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为了应对学生中考高考的需要,会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词各种例题,通过题海战术的训练,着重夯实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应试技能,以帮助他们应付中考和高考。而现在,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不能再搞“题海战术”,不少教师和家长都为学生的成绩担忧。

  我认为,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近两年来,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新课标的试行和课程改革的推动,考试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在进行改革。但是,必须看到,中考和高考的体制和内容还没有能够完全按照新课标所提出的的要求来彻底改革,在这种现状下,教师在继续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在课堂教学和课下作业中布置适量的作业、安排适量的考试帮助学生备考,不仅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也是有益的。从理想的角度来说,真正掌握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学生,应当是任何类型和内容的考试都不怕,都能考高分。应当看到,“高分低能”的情况已在大大改变,“高分高能”的学生在日益增多。广大教师应当看到,应试能力也是个人素质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坚持新课程提出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必然能得到提高,因此,新课程与考试是不矛盾的,同时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也必将伴随着考试体制的日趋合理科学完善。

  5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充实理论。”这话说了几十年了,但真正身体力行的人不太多。有的教师忽视理论,有的理论脱离实际。专家们坐在研究室里研究理论,教师们站在课堂里教学,‘两者不相见,宛如参与商’。专家要和第一线上的教师通力合作。而教师的经验、甘苦是研究问题的最必要的材料。

  身为一线教师,教学实践中会碰在很多问题,会有很多体验。按理说,一线教师搞科研是最有条件,最有权力,最容易出成果的,因为我们有基地,有对象,有实践。但事实上,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些由于忙于搞科研而教学成绩平平,有些则因为忙于教学而无暇顾及科研,而真正能把科研与教学两者兼顾并有机融合的为数却不多。科研脱离了实践,无异于纸上谈兵,毫无意义;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我呼吁,广大教育同仁们,我们一定要努力,要么做科研型的教学能手,要么做实践性的科研专家。

  有的教师,迫于学校压力或只是为了评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应付几篇“论文”。自己在论文中写的什么,有什么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谈不上运用。而有些认真搞科研的教师,科研成果累累,讲起理论滔滔不绝,但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的却不多。作为一线教师教科研应有机结合起来,只搞研究不上课,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贵。只上课不研究教学规律不总结教学得失永远都是教书匠。尤其是面对新课程改革这个大环境,教师更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的潮流。

  6处理好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

  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间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不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个各有优缺,传统的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基楚的积累。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以及“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更注重对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方法,不要绝对化,某种方法一定好,某种方法一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善于把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

  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课改确实能够而且已经带动和促进教育改革的各个环节。深化课程改革,必须切实落实好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切实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篇四: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全文5篇]第一篇: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堂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放的课堂使学生变得敢说、敢问,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倒”,课堂中即兴的灵感和许多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闪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而新课改则给教师提供了广大的空间。但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走形式

  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得不透彻,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讲观摩课时做给听课老师看,过后又回到以往传统的讲课方式上,没有真正将新课程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看似课堂气氛挺热闹,有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一会儿提问、一会儿小组讨论,但整堂课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本节课老师究竟让学生学会了什么不明确。一位老师在课后无意中也道出了实情,“新课程好是好,只是谁搞新课改,谁的成绩就落后。”这句话使人为之一震。是啊,按原来的讲课方式讲习惯了,发现用新课程标准不会讲了。再者,长期以来,那些在教学上较突出的教师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打时间仗,搞题海战术,没日没夜地留作业、发篇子、讲习题,只要稍一给学生“减负”,马上成绩就掉下来,每个学期的统考大排队谁就落在后头。看来,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以分数决定学生优劣的体制不改革,那么新课改的步伐就迈得很艰难。

  二、没必要的讨论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但在听课时,我发现,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马上回答出来,老师却花大量时间让小组讨论,那么课堂宝贵的45分钟时间,一部分花在无谓的“讨论”上,是不是一种浪费呢?

  三、课堂提问不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太频繁

  有的老师一节课全是单调的重复性的“提问-回答-提问-回答”,很没意思,千篇一律,没有一点新意,让学生乏味,难道这就是改变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了吗?

  (二)课堂提问局限于部分同学参与

  老师提了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积极举手发言,可是有的老师一节课总是叫学习好的或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课堂活动仅局限于固定的几位同学,没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坐在后排的同学,尽管一次次把手举得很高,但却得不到老师的“关照”,这些同学完全没有表现的机会。于是,这些被老师冷落的同学在一次一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四、小组活动安排不合理

  (一)小组成员搭配不合理

  有的老师分活动小组,只是按座位或大小个就近分组,这样可能造成有的小组全是好学生、有的小组全是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达不到先进带动后进、好生帮助差生的良好效果。

  (二)小组角色分工太固定

  有的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我发现每个小组当中小组长、代言人、记录员等总是固定的一个人,这样,有些学生总也没有锻炼的机会,造成学生的不均衡发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制定与新课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

  分数固然能看出一个学生对这些应试科目掌握的程度,但这并不表示考试分数低的同学就没有出息。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差,但或许他口才好,或许字写得棒,或许有强烈的团队意识。例如有一篇文章报道,有一位大学的高材生去外企工作,由于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表现为自私、缺乏奉献精神,而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又有好多用不上,最后被老板解雇。这说明,分数高低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多方面才能和品质。有的高材生一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到了工作实践中,却因一点点挫折而失去信心,甚至走上绝路。而有的在学校被老师贬得

  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差生”,因一直受到老师家长的冷落和渺视,对人间的苦辣酸甜早已适应,到了工作岗位却能经得住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并对人情世故有所适应,工作得心应手。所以考查一个人不应只以考试分数定高低,应该从多角度去考核评价一个人。

  二.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

  (一)课堂提问切忌过多过滥

  如果一堂课老师不停地发问,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再者应避免“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句。有些课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达不到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效果。老师提问应该适时、适量、适度,否则会让学生生厌。

  (二)课堂提问应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老师提问时,要关注到每个学生,如果只给部分学生锻炼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另一部分同学长期被冷落,那么久而久之,被冷落的同学就会逐渐对该老师和该科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和自悲心理。

  三、小组安排要合理

  (一)小组成员搭配要合理

  1、小组成员要视每节课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少于2人,不多于5人。

  2、小组安排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合理搭配,这样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探究、共同进步。

  3、小组安排要注意性别的合理搭配。在合作小组中混合男女学生,可以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多视角的产生则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

  4、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有的学生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思维比较深刻,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够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更能有助于组内成员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全面发展。

  5、小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与各种人进行合作,需要与不同社会群体的人接触往来。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与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学合作的经验,将有助于学

  生应对这种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小组角色应不断变化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每个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代言人或记录员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这样进行合作式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带动后进生使其进步。

  第二篇: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公司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今年是我公司改制的关键一年,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公司在生产设备使用方面存在着重用轻管的情况,致使生产设备在管理、使用、维修等各个环节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关注。

  一、设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

  随着近几年全厂职工平均年龄的增加,人员大量退休,导致公司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大量精简。再加上大量使用临时操作工人,操作人员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2.维修保养手段落后

  维修保养工作是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公司现有的生产设备大部分老化严重,加之任务量重,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对设备保养的要求也就相应较高。但保养又受设备现状和生产任务的限制,常常做不到位,致使设备的非正常磨损加剧,设备完好率降低,使用寿命缩短。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又苦又累,且技术含较高的行业,维修人员主观上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在维修过程中,因技术人员的缺乏,损坏的配件缺少测量及加工手段,很多情况下只能更换新件,维修人员成了“换件工”,这种“以换代修”的局面已比较普遍,无益于维修人员修理技术的提高和维修成本的控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目前各分厂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即每个操作人员固定使用一台生产设备,但却忽略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生产设备维修保养

  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个人。正因为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生产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产量、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以及降低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目前,电缆生产设备的技术含越来越高,机电一体化在设备中大量使用,对维修人员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目前从事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素质较低,且缺乏技术骨干,设备维修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维修”的局面,很难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致使设备故障频繁,故障损坏程度严重,维修难度加大。再加上企业的维修条件和手段比较落后,凭直觉和经验的维修方法已经不能使设备的性能得到完全恢复,“凑合着用”“差不多就行”的维修观念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现代机械设备机电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没有必备的检测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只能对着设备的故障现象望而却步,无能为力。设备的返厂维修又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和维修时间较长的尴尬局面。3.拼设备现象严重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中标产品单一,致使大量生产任务压在少数几台设备上。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致使生产设备超负荷运转,有些小故障得不到及时的检修,终使小故障酿成大故障。这种重用轻管的拼设备现象使设备的完好率得不到提高,生产进度也同样受到影响,工期拖后又势必需要加班加点来弥补,生产设备的维修保养时间就又会被迫抢工期。如此的恶性循环,致使生产设备运行状况下降,维修成本居高不下。4.设备老化,更新换代滞后

  公司主要生产设备的使用年限均已超过10年,在公司成立初期,设备长时间连续运行,设备的实际状况已不容乐观。继续使用年限长、技术状况差的老旧设备,不仅维修任务大,维修成本高,而且使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其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因设备原因使工期拖后,另一方面因工期不能保证而造成订单减少。5.管理体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公司各部门虽然制定有《设备管理办法》、《设备维修保养制度》、《操作规程》等各项管理制度,但制度执行起来阻碍重重,难

  以落实。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形成一种谁都管不了的局面,设备的操作人员只管操作,不管甚至于不顾设备的构造原理和保养方法,操作和保养不当造成设备损坏后又给维修工作加大任务。维修人员虽然了解设备损坏的原因,但只能对操作人员心怀不满,操作人员又过分依赖维修人员,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人员管不了、操作人员只管用、维修人员只管拆装”的畸形管理模式,对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虽然公司针对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也制定了一系列奖罚制度,但实际上处罚力度很小,即便如此操作人员也对处罚不能理解和服从,心怀不满,故意损坏机械设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由此可见,目前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形势严峻。若不及时解决,势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设备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公司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加强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管理水平。1.培养和建立专业化维修队伍

  因生产设备本身具有的技术含量高、生产必不可少等特点,公司应针对目前维修队伍零散、不稳定,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和激励,培养一支人员稳定、技术精良的专业维修队伍。

  2.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持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理念上,企业应牢固树立合理使用、加强维护的思想,把设备的被动维修变成主动维修,应建立专业设备维修保养队伍,企业应筹拨经费,配备先进的保养机具和维修检测仪器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强制保养,设备的完好利用率应和各分厂管理人员的效益挂钩,避免重用轻管和拼设备现象发生。3.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的管理工作

  设备效能的发挥,关键环节在使用。根据生产任务的特点合理安排生产设备,是现场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机台操作人员应养成不仅使用还要保养的习惯,使生产设备始终在完好状态下发挥最大效能。现场管理人员应负责监督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故障是

  否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保养工作是否及时到位等一系列工作,以避免生产设备的非正常使用。此外,现场管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即在设备现场使用和保养问题上“说话算数”,有奖罚权并有在设备非正常使用时令其停产接受整改的权利。

  4.加大设备配套,加速老旧设备的报废

  随着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生产设备的淘汰速度也就相应加快。使用老旧淘汰的生产设备,在维修服务和备件供应上往往得不到保证。新设备配置后所能提高的效率、效益,远比老旧设备高成本、低效率的现状划算的多。老旧设备的及时报废,可以使企业甩掉包袱,管理上轻装上阵,既实现现代市场经济下高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又可使企业提高竞争实力占领市场较高的份额。

  5.明确责任,加强制度改革

  企业应采取管理与监督并举、激励与约束结合、管用修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者、操作人员、修理人员各自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并对制度严格执行,真正将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落实到人。有效的奖罚制度可以激励和约束职工的工作行为。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制,使之适应公司现有生产设备的需要,提高设备工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是每一位设备管理领导和职工的工作职责。转变设备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每一位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修理工,都应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尽快寻找出一些有效的、适合于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以改变设备管理的现状,更好地为公司生产服务。

  安全生产计划部

  2012.5.7第三篇: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模版]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随着水电工程施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施工机械设备在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无可替代。水电施工企业不仅要拥有一支建造精品工程的水利水电专业队伍,同时也必须拥有一支势力强劲的机械化施工专

  业队伍。水电施工企业施工机械化程度及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目前,由于水电工程市场投招标机制的激烈竞争,以及水电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重用轻管的现状,致使机械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各个环节均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的投资与管理上转变观念和机制,逐步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机械化专业队伍及其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一、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

  设备租赁市场的发展造成施工企业机械化专业队伍四分五裂,形不成规模。项目法施工追求短期效应,对设备的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大量精简。再加上工程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恶劣,机械设备管理使用者工作待遇低,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才的大流失。现有设备管理使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以上问题的影响,思想波动大,人员不稳定特别是中高级机械技师、工程师和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维修保养手段落后

  维修保养工作是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水电施工作业中设备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环境粉尘大,任务量重,对设备保养的要求也就相应较高。但保养又受机具和生产任务的限制,常常做不到位,致使设备的非正常磨损加剧,设备完好率降低,寿命减短。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又苦又累,且技术含较高的行业,维修人员主观上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为减轻自己的工作,推卸工作责任,很多情况下将本可以维修的机件更换新件,维修人员成了“换件工”,这种“以换代修”的局面已比较普遍,无益于维修人员修理技术的提高和维修成本的控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目前,施工机械的技术含越来越高,机电液一体化在机械行业普遍使用,对修理工的水平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由于目前施工企业从事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技术素质较高的技术骨干况且设

  备维修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维修”的局面,很难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致使设备故障频繁,故障损坏程度严重,维修难度大。再加上企业的维修条件和手段比较落后,凭直觉和经验的维修方法已经不能使设备的性能得到完全恢复,“凑合着用”,“差不多就行”的维修观念就在所难免。此外,由于现代机械设备机电液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设备维修和保养工作需要先进的检测仪器方可进行。没有必备的检测仪器设备,维修人员只能对着设备的故障现象望而却步,无能为力。设备的返厂维修又造成维修成本的增加和维修时间较长的尴尬局面。

  3.拼设备现象严重

  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招投标工作的日益规范,施工项目被划分为更多的标段,工期相应缩短。中标企业为在段短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致使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转,有些小故障得不到及时的检修,终使小故障酿成大故障。这种重用轻管的拼设备现象使设备的完好率得不到提高,工程进度也同样受到影响,工期拖后又势必需要加班加点来弥补,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

  时间就又会被挤出来抢工期。如此的恶性循环,致使机械设备技术状况下降,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4.设备老化,更新换代滞后

  工程项目低价中标后,施工企业为减少项目的投入成本,一方面精简人员,一方面不愿购新设备。租用或继续使用年限长、技术状况差的老旧设备,不仅维修任务加大,维修成本高,而且使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换代。其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的不足而工期拖后,另一方面是技术先进、离效率的机械设备得不到引进。这种落后的局面使施工企业的机械化水平一直徘徊不前。

  5.管理体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施工企业虽然制定有设备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等各项管理制度,但一方面制度本身就漏洞百出,另一方面制度执行起来阻碍重重,难以落实。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形成一种谁都能管,谁都管不了的局面,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责任不明确问题。机械的操作手只管操作,不管甚至于不顾设备的构造原理和保养

  方法,操作和保养不当造成设备损坏后又给维修工作加大任务维修人员虽然了解设备损坏的原因,但只能对操作人员心怀不满操作人员又过分依赖维修人员,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人员管不了、操作人员只管用、维修人员只管拆装”的畸形管理模式,对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虽然部分企业针对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奖罚制度、设备完好利用率和效益挂钩制度,但实际上奖的少,罚的多。或是纯粹以罚代管。操作人员对处罚不能理解和服从,心怀不满,故意损坏机械设备和“跳槽不干”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企业在缺少人员和无良策的情况下,只能在制度执行上“只喊不做”,使制度最终成为一本废纸。

  由此可见,目前施工企业设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较多,形势严峻。若不及时解决,势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设备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针对设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水电施工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以求最大限度地加强设备管理工作,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1.培养和建立专业化机械队伍

  因机械设备本身具有的技术含高、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等特点,施工企业应针对目前机械化队伍零散、不稳定,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采用建立专业机械化施工队伍和维修厂的办法稳定机构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和激励,培养一支人员稳定、技术精良的专业机械化队伍。

  2.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持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理念上,企业应牢固树立合理使用、加强维护的思想,把设备的被动维修变成主动维修机制上,应建立专业设备维修保养队伍手段上,企业应筹拨经费,配备先进的保养机具和维修检测仪器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强制保养制度上,设备的完好利用率应和项目管理领导的年薪效益挂钩,避免“以换代修”、重用轻管和拼设备现象发生。

  3.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的管理工作

  设备效能的发挥,关键环节在使用。根据生产任务的特点合理调

  派机械,是现场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施工企业应在施工现场配备专人负责机械设备在施工面的使用和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始终在完好状态下发挥最大效能。现场管理人员应负责监督检查操作手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故障是否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保养工作是否及时到位等一系列工作,以避免机械设备的非正常使用和不合理调派。此外,现场管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即在设备现场使用和保养问题上“说话算数”,有奖罚权并有在设备非正常使用时令其停产接受整改的权利。

  4.加大设备配,加速老旧设备的报废

  随着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电喷时代的到来,人体工程机械的发展,机械设备的淘汰速度也就相应加快。使用老旧淘汰的机械产品,在维修服务和备件供应上往往得不到保证。目前工程机械市场上新设备购置后的各项配套服务都很到位,新设备的管理、保修工作都有良好、方便、快捷的服务保证。新设备配置后所能提高的效率、效益,远比老旧设备高成本、低效率的现状划算的多。老旧设备的及时报废,可以使企业甩掉包袱,管理上轻装上阵,既适应现时代市场快速发展的形势,又可使施工企业提高竞争实力占领市场较高的份额。

  5.明确责任,加强制度改革

  施工企业应采取管理与监督并举、激励与约束结合、管用修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者、操作手、修理人员各自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并对制度严格执行,真正将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落实到人。企业应使每一位设备管理使用者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好做坏得到相应的回报又是什么。有效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可以促进职工尽职尽责的工作积极主动性,有效的奖罚制度可以激励和约束职工的工作行为。

  建立健全设备管理机制,使之适应现代水电工程施工的需要,提高设备工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使之更好地为水电工程施工建设服务,是新时期设备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每一位设备管理领导和职工的工作职责。转变设备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解决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是刻不容缓。每一位设备管理领导、管理者、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和修理工,都应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担,并结合水电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尽快寻找出一些有效的、适合于工程实际需要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以改变设备管理的现状,更好地为水电工程施工服务。

  创新设备管理

  提升竞争优势

  摘

  要:本文论述了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提高企业设备管理创新的手段,主要有:抓好人员培训工作、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应用计算机管理手段和强化设备的经济管理四方面。

  关键词:设备管理

  创新

  21世纪,设备技术进步飞快,分别朝着集成化、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计算机化的方向发展。先进的设备与落后的设备管理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地困扰着企业,成为企业前进的障碍。因此设备管理也应有先进的管理方法与之相适应,才能保证设备高效、安全、可靠运行。在工厂企业管理中,首先注意和重视的是企业管理,而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对生产设备的管理,且生产设备是企业重要的生产要素和主要资产之一,与质量、工艺、生产、安全、环保一样,构成了整个企业管理,缺一不可。设备管理不创新,会成为企业发展的严重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企业设备管理,可以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1、把人员培训工作抓紧抓好

  企业要创新设备管理,推行设备管理现代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认识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并采用多种形式对各级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交通企业设备管理条例》明确要求:一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支适应现代设备管理的专业队伍;二要对在职设备管理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教育;三要对现有设备操作、维修工作进行技术培训,三者缺一不可。上杭制药厂从1996年开始,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设备管理、生产操作和设备维修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培训,成效显著。其主要培训方式为:(1)请大学教授和同行的专家讲授国内外制药设备的发展和管理方法。(2)到国内先进的企业实地学习新装备、新技术的应用和管

  理经验,并有针对性的吸收和采纳。(3)广泛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研讨会和设备管理研讨会,收集信息,结合自身实际,推广应用。(4)有计划地编写培训教材,按照厂培训大纲,定期对班组长以上的管理人员进行设备管理基本知识培训。(5)把培训工作放在现场,由专职点检人员对全体岗位操作人员进行现场点检技能的培训。(6)凡发生设备事故,都要及时召开分析会,写出事故报告,对全体员工进行设备事故的案例教育。(7)由车间自行组织采取集中培训、答题卡等多种形式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培训。(8)与厂外大专院校和相关部门联合办学,进行专业知识和“一岗多能”的培训。(9)厂每年举办一次岗位设备操作的技术比武,以此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上述多种形式、多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培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地促进了我厂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2、设备诊断技术的应用

  设备维修经历了事后维修和定期预防维修的发展过程,从50年代到现在,我们多数制药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和确定各自的设备定修模式,定期实施设备的大中修和日常计划检修,这种维修方式在设备管理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设备的集成化、大型化、精密化、自动化、计算机化,设备的结构复杂,检查工作量大,检查质量要求高,一般来说,故障因素很难靠人的感官和经验检查出来,这就要求用先进的仪器和科学的方法对设备进行监测和诊断,即应用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维修。目前,设备诊断技术的发展,使设备的状态维修成为可能。早在1998年,配备了设备维修诊断仪器,开展了此项工作,逐步认识了设备故障诊断的重要性,首先为设备专职点检站配备了一些诊断仪器,如各种测振仪、测温仪等。其次明确了进行状态监测的设备为主作业线设备,并每星期对主要设备进行一次精密诊断。此项工作的开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工作仍停留在状态监测上,所具备的诊断仪器简单,更精密的仪器尚未配备,对人员的培训还不到位,全面实行设备的精密诊断工作将成为本单位近年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3、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设备管理工作的实践证明,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设备现代化管理的主要手段。计算机能使管理工作高效化和信息化,更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制药厂从1998年开始,计算机应用于设备管理,但只是停留在计算机应用的初始阶段,即单项数据处理阶段,起初计算机主要模仿手工管理方式,用于制定统计报表之类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近两年,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推广和普及,资源逐步增多,一般管理人员计算机占有率已接近100%,计算机的应用则向多功能方面发展。目前,已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内部局域网,使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更直接和高效化,从一户一机过渡到多用户共享资源,逐步走向数据的综合处理阶段。2000年,我们开发了备件库存管理软件,使计算机不仅能够

  记录和统计仓库日常的收发台帐,还可动态统计流动资金的占用,为下一步制定合理的备件储备定额提供最科学的依据。我们认为,随着设备大型化和自动化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必将成为企业效益的新的增长点。

  4、强化设备的经济管理

  设备的经济管理是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设备综合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随着冶金装备的迅猛发展,出现设备投资费用高昂,发生故障损失大,修理费用高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性,强化设备的经济管理。如何强化设备的经济管理,我们采取了下列管理手段:一是抓好设备投资的决策管理,凡设备大修、设备更新和设备技术改造项目,必须进行方案论证和经济效果评价,对投资回收期较短,投资效果明显的项目优先考虑投资。二是严格控制维修费用的支出,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工作循环,把维修费用分解至各个车间,厂每半月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核算和分析费用的使用和支出情况,对当月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对超支者实行月考核制度。三是不断开展设备自检和备件、材料的修旧利废工作,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按季度进行考核,奖优罚劣,以此降低成本、节约费用。四是注重对流动资金的管理,从强化备件、材料计划入手,严格逐级审批制度,既要保证合理储备,又要防止备件和材料的积压

  和报废。通过上述管理手段的实施,有效地节约了成本,降低了维修费用,使本单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制药厂通过不断探索新的设备管理模式,促使设备管理水平的提高,保证了药品生产的质量稳定,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尤其是制药企业GMP的实施建设,给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设备管理工作者更新观念,进一步创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持续改进和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设备管理关乎企业效益

  商品经济的实践向人们揭示的客观规律是:一个企业的兴衰在市场,市场的关键是产品,产品的关键是设备和人。“设备管理”既是研究设备本身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系统工程,也是研究设备与人组成的复合系统工程。充分发挥系统功能,对工业企业经营活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事实能充分证明这一论点。

  山东济南有两个啤酒厂。甲厂1975年投产以来,经济效益一直不佳,但从1986年开始起飞,以平均每年640万元的经济效益递增。1990年被列入国家效益好的500家重点企业前茅。1991年初兼并了几个亏损企业,成立了济南啤酒集团公司,当年税利5500万元,充分发挥了骨干企业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礼经扩改益。

  是什么原因使甲厂发生巨变呢?是设备和设备管理工作。1986年前,甲厂的两条啤酒灌装线都是国产第一代试制产品,二条故障停机率高达30%,另一条设计制造不成熟,安装四年总开机时间不到四个月,根本不能使用。灌装线酒损耗高达20%左右,造成该企业有酒灌不出,只能夏季低价卖散酒。本来市场很好,啤酒供不应求,但甲厂却是好市场、低效益。该厂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于1986年在国内购买性能好的单机选配了两条灌装线,投产后每线稳定班产35吨,酒损控制在2%左右,故障停机率小于1%,为甲厂的高产、优质、低消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奠定了经济腾飞的基础。在这一巨变中,使全厂职工深刻认识到了设备前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尝到了设备管理的甘甜。乙厂1981年投产,投产初期几年效益很好,报纸、电台经常报道,知名度很高,在人们的心目中认为乙厂比甲厂产品好、活力强,是个很有前途和希望的好企业。但好景不长,几年后设备老化,加上新引进的一条东德灌装线因地基和安装不符合要求而不能充分发挥效能,导致乙厂每况愈下,连续亏损,1990年终于被甲厂兼并。兼并后从设备管理入手,进行调整、修理,1991年该厂不仅扭亏,而且创利税1911万元。

  以上两个企业经济上的兴衰,与设备管理的好坏紧密关联。有些企业厂长的更迭,也与设备相关,如山东某玻璃制品厂几届厂长的任期皆与窑炉炉龄相符。国产材料玻璃窑炉寿命只有三四年时间,不及时更新即造成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下降,厂长往往以经营不力为由而被调离。这些具体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设备管理对工业企业兴衰的巨大制约作用。

  大量活生生的事实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设备管理工作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直接影响企业效益,而影响最大的又是决策、选购和人-机系统的匹配。山东一轻造纸系统有的企业引进设备后,不仅没有增加效益,反而造成了严重亏损,资不抵债。这并不是引进的技术本身不好,而是决策与选购失误,设备管理工作者和操作者既没有参与前期工作,又没有进行后期培训,人-机关系不佳,不能充分发挥系统功能。相反,有的中小纸厂用的虽是国产纸机,但能发动群众管好用好设备,还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企业生产出现勃勃生机。如薛城造纸厂是只有一台纸机的小企业,由于充分发挥了人-机效能,产量提高了70%,1990年利税为600万元,1991年猛升到1150万元,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就。

  为树立设备管理的应有形象,提高其透明度,1991年山东一轻系统配合“品种、质量、效益年”活动,参考山东企管的做法,推行了“设备管理效益工作法”,要求企业建立“设备管理经济帐”,1992年正积极筹建“设备管理效益报表制”。从已经汇总的大量数据,使人们尤其是领导干部进一步认识到设备管理工作的巨大作用和无穷潜力,决心把设备管理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探索设备备件更换规律,实现设备运行预案预控

  摘

  要:开展对设备零部件的描述、在用量、消耗量,寿命、ABC分类、备件图纸情况、备件材质分类及制作供货期的跟踪调研,掌握设备零部件的实际使用情况及更换规律,超前预测故障、超前物资准备、超前消除隐患,从而实现设备运行预案预控。

  关键词:摸索更换规律,预控设备运行

  1、前言

  经过“十五”的规模扩张,我国钢铁产能大大超过了消费需求,钢铁工业转入了供大于求、竞争不断升级的新阶段,钢铁企业之间争夺市场的竞争将由产量价格竞争转入质量、品种和服务水平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2005年,铁矿石等上游产品大幅涨价、钢材价格下滑、运费涨价,给我们带来巨额增支减利因素,为了实现市场下滑、效益不减的目标,我们必须将设备管理重心前移,作好设备隐患诊断、设备运行寿命周期预测,从而为生产组织节奏与强度的把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适应市场竞争的产品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化企业是运用机器和机器体系进行生产的,机器设备是现代化企业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决定企业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市场经济,对机器设备及其管理与维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要保证产品质优价廉,才能赢得用户、占领市场,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2、预案预控基本思想

  设备管理要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在设备维护与检修并重中以预防为主,要在当今狠抓设备综合管理的条件下,在贯穿设备一生中预防为主。

  一方面,对于设备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岔设备管理工作中要树立“预先防止”、“防重于治”的指导思想,在购置设备阶段就要注重设各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在使用中严格遵守设备操作规程,加强日常维护,搞好点检,防止设备非正常劣化;开展预防性的定期检查、试验和设备状态管理,掌握设备故障征兆与发展趋势,及时制定有效的维修对策,尽可能地把无计划的事后修理变为有计划的预防性修理,及时消除隐患和缺陷以减少意外停机,充分发挥设备效能。

  另一方面,对于设备设计制造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主动做好设备的售后服务:征集用户信息反馈,改进设备的设计性能和制造质量。在新设备研制中充分考虑可靠性和维修性,实行“维修预防”,“对于某些产品,则可向“无维修设计”的更高目标努力。

  生产需维修,维修为生产。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管理就是要从掌握设备状况开始,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点检。把预防维修推进到预知维修,引进设备诊断技术,从设计上广泛采用监测系统,从维修上采用高级的检测技术。通过把握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实现设备运行预案预控。

  搞好设备状态监测,就是要对设备的可靠性技术状态、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和科学分析,诊断故障原因,把研究、排除故障和顶防故障发生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故障的发生,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可用的性能状态。

  做好设备诊断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儿方面:一是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防设备隐患和事故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制定设备维护标准;二是确定修理和更换零部件的间隔期和内容:三是从设备零部件寿命的预测分析,可以决定各件的订货周期和定货量:四是从设备故障的诊断可以确定改善维修的方法,并为设备挖潜改造提供科学判断;五是从对设备故障点与劣化程度的分析,以及设备所受应力、强度等性能的定量分析可以反馈指导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建设安装工作。

  注重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的研究,就是要强化整个设备系统的技术管理,最终达到保持设备技术状况完好、不断提高设备的技术素质的目的,从而获得最好的设备输出效果(即产量、质量、成本、交货期、环境等)。

  3、预案预控的组织实施

  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由于受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设各中的零部件逐渐磨损或局部破坏而改变了原来的实际尺寸和性能、影响了结合件之间的配合精度,从而使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降低,难以发挥其正常功能,必须更换新件。而设备诊断技术又是一项多学科组成的高技

  术,有它适用的一定范围与必要条件。因此,设备零部件更换规律的统计分析结合设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为把握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实现设备运行预案预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利用备件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开展了近4万种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的普查工作。首先明确设备备件管理对象。进行了各品种设备零部件在用量普查。通过年出库备件数量汇总及实际使用情况的调查,并结合每一次检修的时间、设备及用量,确定零部件的年耗量。针对寿命大于一年的零部件结合实际运行状态及设备劣化趋势分析,进行了寿命的预测与换算。

  为了加强图纸资料的基础管理,我们开展了图纸兰图及底图所属单位的调查,以便能够准确把握在线设备零部件的原生产厂家,保证急件供应:同时在采购备件时,注重图纸资料的购买与测绘,为设备维护提供技术资料的支持。

  其次,我们根据设各零部件的停机检修更换用时及2005年出库备件占备件成本比例,对备件进行了ABC分类,对A类、B类备件进行月计划资金提报、选择低成本制造单位的管理控制,实现降本增益的目标。为了进一步强化各件分类管理,通过类比核实备件标底,我们把专用机械备件按毛坯成形工艺、材质细分成51类备件,夯实了备件管理的基础。

  设备管理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对设备进行检查诊断,以尽早发现不良的部位,判断并排除不良的因素,确定故障修理的范围、内容,编制工程计划、备品备件供应计划等精确、合理的维修计划。为此,我们组织设备备件供应商对备件供货周期进行了调查与反馈,从而努力实现根据设备零部件磨损规律提前一个供货周期提报备件计划的目的。

  2005年结合设备管理目标,我们努力做好“三个超前”、“两个匹配”、“四有四保”工作。三个超前即“超前预测故障;超前物资准备:超前消除隐患。”两个匹配即“关键件寿命与检修周期相匹配;关键件功能与成本相匹配。”四有四保即“有消耗资金来源保成本不超;有供货周期保不产生急件:有计划供货保不占库存,来了件就用;有技术资料支撑,保关键件质量优寿命长”。

  4、实施效果

  通过不断把握设备零部件的磨损规律,夯实设备各件管理基础,使适应高水平稳定生产的设备系统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005年全年主要设备利用率达到95.5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半小时以上设备故障496小时,同比比上年减少34小时;全年故障停机率降到全行业最低水平的0.9‰。为生产系统不断创出历史新水平及年产一千万吨钢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深化“性价比”采购工作。全年实施“总量承包长寿化攻关”备件达到507项,年协议额1.119554亿元。“以供代储”协议额3103.9万元,“战略协议”额达到总耗的46.86%,创直接与间接经济效益5259.183万元。先后四次组织了设备隐患治理、动力系统专项检查、特种设备普查为主题的检查工作,查处较大设备隐患210项,并全部进行了整改,保证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5、小结

  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搞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前提、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正视设各及其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设备效能和投资效果来保证企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TPM自主保全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摘

  要: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正式引入TPM机制,创建4条TPM自主保全示范线,活动开展4个月,取得了显著效果,也取得了进一步推广的经验。本文详细介绍TPM活动内容与成果。

  关键词:TPM自主保全

  示范线

  TPM作为一种设备管理模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席卷全球,长盛不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应是TPM对故障为零的不懈追求.不变的目标与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的内容使得仰M具有强大的灵活性,每一个企业在实际应用时都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TPM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茁壮成长。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2006年正式引入TPM机制,创建4条

  TPM自主保全示范线,活动开展4个月,取得了显著效果,也取得了进一步推广的经验。

  1、全面建立TPM机制,有序展开三个阶段达标活动

  推进TPM的首要工作是全面建立TPM机制,没有从上到下的体制保证,无法确保TPM的推进效果。

  首先,我们建立各级推进体系,成立了公司TPM自主保全推进小组,由动力部TPM推进工程师担负全面推进工作。各车间成立车间级推进小组,车间主任担任组长,设备科长、技术人员全面参与,确保各级推进工作有人负责。我们还发布公司级文件,对TPM自主保全工作划定管理办法,制定奖惩条例,确定5年长远规划。

  接下来的工作,选取合适的机床开展样板线活动,目的是培养教练员,树立样板机制。我公司样板线的选取原则首先必须是重点设备,并具有代表性;其次是该班组员工素质较高,有参与热情。按我公司具体情况,选取4条示范线,发布示范线管理办法,教练员管理办法,示范线进度计划。

  示范线分三个阶段开展活动,每个阶段由动力部TPM推进工程师编制详细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并在每个阶段活动开始时发布该阶段诊断书。各示范线小组长由车间设备管理人员担任,成员是班组长与生产工人,他们在现场开展活动时,体现出了强烈的责任心与改变现状的愿望,笔者作为一名TPM推进工程师屡受感动,也激发了许多拓展TPM的想法。

  示范线的活动以培训为开端,每一个参与创建示范线的员工都必须明确他们要做什么,怎样做,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等等。TPM推进工程师怎样编制教案才能生动活泼,简单明了,让参与人员一看就懂是很重要的,培训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在生产现场交谈、指导式的互动是最有效的。对示范线组长的培训要求与生产工人是不能一样的,作为一名TPM自主保全现场推进负责人,他必须能分解设备结构,初步确定初期清扫的顺序、部位、方法;确定润滑部位,润滑油型号,润滑周期;需要紧固的部位,紧固的周期。他要担负现场生产员工设备知识、保养知识的培训工作,还要确保活动安全开展。

  示范线开展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清扫,我们的清扫强调的是全面的清扫,持续的清扫,从内到外的清扫,最重要的是在清扫后能发现问题,这是与以往单纯清扫最大的不同之处,刚开始做的时候,生产工人对要求他们不停的清扫感到很费解,那么多地方以前根本不清扫的,例如大型压力机床顶,小组成员们清扫过一遍,扫除大量陈年污垢,初步看到机床本色,发现了不少问题,大家都觉得很有成就感了,可是这样就够了吗?在小组成员们基本解决掉发现的问题之后,笔者爬到机床顶部仔细查看,在细小的一排润滑油管上面,仍有很多油污泥垢,一条维修后更换过的油管从上面斜穿而过,没有固定,如有维修人员在经过时不小心踩踏,很容易踩扁或踩断,笔者要求继续清扫机床顶部,直到没有油污为止,一些小组成员感到很不理解,但在仔细清扫过后,面对暴露出更多细节上的问题,他们也很快理解了清扫的魅力。

  示范线开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对策阶段,针对第一个阶段整理出的比较困难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阶段是最有成就感的阶段,我们特别强调每个小组以小集团形式实施改善活动,小组成员自己动手策划,分头实施,需要的情况下请求外部力量支援。几乎每个小组全体成员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善活动中去,他们在这个阶段体现出来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证明了TPM力量的强大,一台十字孔专机四个动力头铁屑、冷却水四处飞溅,清扫非常困难,小组成员们设计了一个屉形防护装置,几乎完全将冷却水与铁屑拦截住。原设计冷却水经过一个过滤网流回机床下部水箱,但滤网经常堵塞,而且水箱很小,冷却水经常溢流出来,小组成员们制作了一个外置水箱,流回外置水箱的冷却水中夹带有很多铁屑,小组成员们非常巧妙地借用污水处理装置中的沉积池原理,设计了一个导流槽,导流槽中用铁板隔成几个沉积池,在导流槽的最后安装过滤网,冷却水在经过多次沉淀后,几乎不再夹带铁屑流回水箱中,再在水箱中安装水泵,抽取冷却水供动力头冷却使用。在第二阶段,类似这种巧妙的改善很多,这些改善花费少,成效大,极大的提高了小组成员们的责任心与成就感,二阶段共完成小改善150余项,有推广价值的单点改善23项。大家越干越有兴趣,因此到了第三阶段,几个小组不约而同想到了把故障频发点作为改善重点,我们从活动一开始就在统计的每月故障时间在第三阶段显示出了意义,故障时间每月都在下降,成果喜人。

  第三阶段是我们坚持持续清扫,持续改善,把每台示范线擦了又擦,扫了又扫,这些工作不是无谓的,反复的清扫能培养生产员工的责任心,对设备脏不脏不在乎的员工是不会关心设备的,同时在清扫中还能了解设备构造、发现问题,清扫是TPM的基础这句话是从实践中得来的.另外第三阶段也是个巩固和提高的阶段,在实施了大量清扫、改善之后,全体小组成员完全可以参与到清扫、润滑、紧固、点检基准的修改与编制工作中来,原来这项丁作是由技术员完成的,生产员工遵照执行,比较被动。现在生产员工可以提出意见,与技术人员一同修改基准,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对基准了解、熟悉的阶段,基准在生产现场能否得到贯彻意味着三个阶段以来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笔者编制的第三阶段诊断书对第三个阶段的诊断重点就在要求生产员工能流利地说出清扫、润滑、紧固、点检的部位,周期,标准,以及最合适的路线,甚至于每班开机前小组自编的自主保全流程、开机过程中自主保全流程、停机后自主保全流程。相当多的小组成员文化水平并不高,但他们还是以自已理解的方式记下了这些基准,并能表述清晰,体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愿与责任心。

  2、挖掘潜力,在活动中体现自主保全精神

  7月底,4条示范线正式完成自主保全三个阶段挑战,笔者总结了一些感想与经验:

  (1)充分利用生产间隙时间,开展自主保全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初,就有人质疑过会不会影响生产,如果生产忙怎么办。我们本次活动是在生产旺季进行,但各小组都主动与车间生产部门联系,利用生产停工间隙时间开展自主保全活动,有些车间一连5天要抢产量,设备不能停,小组成员就利用星期

  六、星期天时间来做;有些小组设备因停工待料可以停下来几天,小组成员就全体上阵,接连几天从早到晚开展清扫、改善工作,自主保全的精神初步显现。

  (2)明确活动主体,展现自主保全精神。机加工车间普遍有设备保养的习惯,在本次活动中,两条机加工车间试点也以生产班长与生产员工为活动主力,清扫、改善大多数是由班组长与操作员工作策划,寻求帮助,组织实施,充分体现出了自主保全精神。而没有以操作员工为主力的示范线,在推进后期遇到了问题,长期维持巩固示范线的水平,不能依靠数量有限的维修人员,必须交给操作工人,冲压车间示范线在前两个阶段以维修人员为主力实施改善,到了第三阶段,不得不花费大量

  时间对操作工人培训,出现了被动的局面,在总分数上输给了机加工车间。

  (3)有交流才有竞争,在竞争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我们在创建示范线的管理规定中要求各推进小组全体教练员每月交流一次,各小组按规定的格式要求编制幻灯,填写表格,通过集中展示,现场交流的方式互动,每个小组有新的创意都能通过交流会给其它小组成员带来提示,很快就有更好更新的方法出来,推进工程师在组织交流时有意识树立标杆小组,推介有推广价值的工作方式,能很好地带动其它小组快速跟进,帮助各小组成员树立信心,激发各小组成员的自豪感与主动改善的兴趣。

  (4)PTM是一项长期开展的活动,自主保全作为PTM的基础支柱之一,是现场改善与自主精神的结合,只有持续进行才有生命力,我们的示范线在下半年除担任样板与教练功能外,同时参与下半年自主保全活动,接受诊断,但达标成绩比上半年要有提高,继续保持领先水平。

  企业设备维护管理要点

  设备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设备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设备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管理之一,俗话说:要想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利其器,只有通过加强设备维修管理,使其充分发挥效能,不断改善设备技术状态,延长使用寿命,为企业获取最佳经济效益。那么,应如何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以下对此做简单介绍。

  一、TPM在设备维护管理中的作用

  1、全面生产维护概念、目的全面生产维护简称TPM—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建立对设备整个寿命周期的生产维护

  涉及所有部门的活动

  全员参与

  小组自主活动

  其目的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2、全面生产维护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是:全效益、全系统、全员参与。

  全效益是追求经济效益,指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全系统是建立对设备一生管理的全系统,维修方式系统化。全员参与是包括操作人员和小组活动,强调操作人员自主维护。作用:

  ①减少设备故障损失,提高可预知运行时间

  ②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③减少生产转换时间,提高生产柔性

  ④减少设备引起的质量问题

  3、六大损失

  设备故障损失:由于设备突然发生故障造成的停机损失。换模与调整损失:由于换模和调整工作造成的停机损失。

  空运转与暂停损失:由于一时的小毛病所造成的设备停机或空转状态。减速损失:由于设备的设计速度与实际速度之间的差异而造成的损失。加工过程的缺陷损失:由于缺陷和缺陷引起的返工而造成的损失。开工损失:从开始生产到进入稳定生产之间所发生的减产损失。

  二、提高设备维护的主要活动

  1、实施TPM的阶段与步骤(1)、可行性研究(提供工厂或业务系统实际需要的信息。确定实际情况与理想情况的差距)

  1、找出设备问题

  2、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序

  3、确定目前业绩-实际产出、效率、人员、维护

  4、拟定初步改进目标

  5、拟定成本估计的投资回报(ROI)

  6、确定实施计划(2)、准备实施(确定TPM计划并确定在本单位有效执行的办法)

  1、进行TPM教育

  2、成立TPM组织

  3、制定TPM目标和政策(实施教育后,由全体有关人员参与)

  4、制定总计划

  5、推出首期计划(3)、实施(实施分为两步:试行实施以找出困难所在;在全系统内全面实施TPM计划)

  1、个别设备效率的改善

  2、制定自主维修方案

  3、为维护部门制定有计划维修的方案

  4、视需要,为维修和操作人员提供补充培训

  5、形成设备的初期管理体制(4)、巩固(坚持TPM并对计划加以完善以求持续改进)

  完善实施工作,提高TPM水平

  2、计划维修的主要内容

  计划维修工作主要预防维修和预知维修组成,通过必要的修理或停工修理,以便使停机时间减少到最低程度。

  预防维修:为防止设备性能劣化或降低设备故障的概率,按事先规定的计划或相应技术条件的规定所进行的维护活动,主要包括两项基本活动:(1)周期性检查;(2)有计划地修复检查出来的设备性能劣化。预知维修:是指以设备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在设计中广泛采用监测系统,在维修上采用高级诊断技术,根据状态监视和诊断技术提供的信息,判断设备的异常。预知设备故障,在故障前进行适当维修。

  3、设备点检

  设备点检是为了维护设备所规定的机能,按照一定的规范或标准,通过直观或检测工具,对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些关键部位的外观、性能、状态、与精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检测。

  设备点检周期的确定:

  点检项目的周期确定,根据操作、维修两方面经验及设备故障发生状况等适当调整点检周期和时间,点检周期包括日常点检、定期点检等形式。

  点检标准确定:

  点检标准是衡量或判别点检部位是否正常的依据,也是判断该部位是否劣化的尺度。例如:间隙、温度、压力、流量、松紧度等要有明确的数量标准。

  点检纪录及结果分析:

  ——点检员根据预先编制好的点检计划表、定时、定标记录。

  ——检查记录和处理记录应定期进行系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提出意见。

  4、购置/设计

  新设备的管理

  购置/设计新设备前必须从维修、操作、采购人员取得有关其性能的确切资料。

  避免新设备有旧设备存在的问题。

  所购置/设计的设备要具备经过改进且确实有效的新技术。

  5、搞好机械设备更新、报废工作

  这也是机械设备全过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设备在将

  要达到报废年限时,能耗高、故障率高、维修费用大,停修时间长,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性能低,对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另外一

  些运输机械还要审验费、养路费、保险费等多种费用,所以对这些

  设备应适时报废、减产开支、提高效益。

  三、总结

  总之,要搞好机械设备维护管理,需要各级单位领导重视,各

  部门的配合,使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机械设

  备管理进入市场竞争,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提高机械设备装备

  水平,使机械设备维护管理水平走向良性循环轨道。通过今后工作实践,推进设备维护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从而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强备件管理的有效措施

  提要:加强备件管理的有效措施应从以下几点入手:领导重视,精心准备;完善《设备备品配件台账》,抓备件管理的核心;积极做好备件的技术管理;加强备件的计划和统计分析管理;加强备件的库存管理;加强备件的定额和资金管理。

  摘

  要

  论述济钢中厚板厂根据引进设备多、图纸技术资料不全、备件库存少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备件的计划、定额、资金、库存、技术、图纸等管理,确保备件供应,为设备维护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取得明显成效。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济钢)中厚板厂是利用引进的二手设备,经过系统优化设计、设备修配改、安装调试后于1998年2月竣工投产,但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方面的一些薄弱环节,在备件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引进、外购、自制设备同时存在,设备种类多,技术状况参差不齐,所需备件的种类、数量多;图纸资料严重不全,采用标准和图号不统一;设备改造所需的备件数量多、时间紧;随机备件少,备件库存少。为确保备件供应,中厚板厂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备件管理。

  一、加强备件管理的有效措施

  1.领导重视,精心准备

  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领导非常重视备件的管理工作,在生产准备和投产初期,成立了以设备厂长为组长的备件攻关小组,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提前介入,熟悉设备,了解设备的技术参数、原理结构,转化和准备备件图纸,及时提出备件计划,积极组织供应。在正常生产阶段,根据设备的运行和改造情况,定期召开设备例会,组织协调备件的管理。

  2.完善《设备备品配件台账》,抓备件管理的核心

  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对每台设备分别建立机械专用件、机械通用件、动力通用件、电器备件等四大类《设备备品配件台账》,详细注明备件的名称、图号与标准、型号与规格、主要技术参数、简图、最高和最低储备定额、实际库存量、库存地点、参考价格等备件信息,并不断修改,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备件管理技术资料,为备件计划、库存、定额、资金、统计分析等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便于机动科、车间、班组人员掌握备件情况。

  3.积极做好备件的技术管理

  中厚板厂的设备图纸资料有的采用德文、荷兰文或英文,有的采用德国或美国标准,有的只有装配图而无零件图,有的根本没有图纸,有的标准件不标准,同一种设备备件不统一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

  (1)统一图号。一种备件设立形如HB*-*-*-*-的惟一图号,贯穿备件使用的一生,HB代表中厚板厂,四个*依次体现出专业类别、所属设备、所属部位、备件序列。

  (2)坚持备件的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全部采用国家标准、部颁标准选用和设计制造备件,尽量减少备件的品种;大量不同而相似的设备备件如天车的车轮、减速机、同步轴,打正机滑道、液压缸等,通过修改设计,逐步互相靠拢,使备件统一、具备互换性;按相同的设计标准,将相同结构、相同功能、不同尺寸和技术参数的备件,如齿式联轴器、减速机、单传辊道等,按一定规律排列起来,构成一种备件系列。

  (3)积极做好备件的国产化。因全厂2/3的设备是旧设备,需要大量的备件如热矫直机的矫直辊、主减速机,冷床拉钢、翻板机构减速机,纵剪偏心轴、齿轮,横剪的主传动箱等,这些备件均为外文图纸,且订购国外的备件价格贵、周期长、供应不便,因此应积极地做好外文图纸的翻译,备件的国产化设计、制造工作,并充分注意到标准、材料、加工工艺的变化,使备件满足原有的结构和技术性能。

  (4)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高备件的寿命。如在实际工作中采用耐磨铜滑板,以增加四辊粗轧机万向接轴套筒滑板的寿命;采用堆焊技术焊补修复磨损严重的轴;采用激光表面处理技术处理剪刃,以做到多次重复利用。

  (5)积极进行备件研制。对无图纸或图纸不清楚、不详细的备件,利用日常检修、大中修的时间进行测绘,研制备件,绘制图纸。

  (6)通过奖励考核措施,加强备件的修复利用。由于备件库存少,根据设备的运行,供应不及时而又急需的备件如电机、减速机、万向接轴套筒等,积极采取焊补、修复、加工等措施重复利用,既保证了设备运行,又降低备件的消耗。

  (7)作好图纸管理。作到一种备件图纸唯一,图、物相符;备件图纸及时下发车间、班组,使之成为备件使用、设备维护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设备、备件报废,图纸必须销毁;档案室设立专门的备件图纸柜,必须蓝图、底图共存,常用备件常备蓝图。

  4.加强备件的计划和统计分析管理

  备件计划是组织备件生产和供应的基本依据,实际应用中有月份计划、追加计划、计划、大中修计划等形式,重点是备件月份计划的管理。

  为保证备件计划的合理性、准确性,保证备件按计划及时供应,合理使用备件资金,加速备件库存资金周转,在编制备件计划时,注重两点:

  (1)充分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检修情况。

  (2)掌握备件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定货结转量、备件库存量、备件定货周期。同时对备件计划作动态跟踪,随时了解备件的加工、供应情况。

  为加强备件管理,降低成本,应积极进行备件库存指标、消耗指标、修复指标的统计,为备件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制定备件工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5.加强备件的库存管理

  为加强备件库存管理,重点采取了如下措施:

  (1)按ISO9002标准要求,作到账卡物相符,有物必须有卡,有卡必须有账,有账必须有物。

  (2)备件入库必须由备件员、区域技术人员、仓库管理员共同进行质量验收,入库时必须按划定的区域存放,并立卡、建账。

  (3)备件发放坚持限量供应制,凭领用单到仓库领取。

  (4)及时清仓查库。

  6.加强备件的定额和资金管理

  为减少流动资金占用,降低生产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制定、适时修订备件定额:

  (1)根据备件的制造周期、最佳加工循环周期、备件占用量、使用寿命、修正系数等,合理制定备件的储备定额,很好地控制备件库存量,防止超储备的现象。

  (2)以满足生产需要为原则,以产量、设备状况、备件寿命、历年实际消耗水平为依据,合理制定备件的消耗定额。准确制定备件资金定额,加强备件资金管理。

  二、备件管理工作的成效

  中厚板厂投产三年来,由于高度重视备件管理,深挖管理潜力,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职责,理顺了关系,减少了层次,提高了效率,强化了管理,使备件管理向规范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

  2.完善了备件的图纸技术资料,为备件供应、设备维修提供了技术依据。

  3.加强了备件的计划管理,备件计划的准确率提高了20%以上,达到95%。

  4.确保了备件的物资供应,为设备维护检修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大大提高了设备作业率。由于管理到位,备件供应及时,设备隐患得到处理,检修项目能顺利实施,检修工期大大缩短,使设备作业率由1998年的50.5%提高到1999年68.3%,2000年又提高到78.3%。

  5.通过备件定额、资金、消耗管理,合理地控制了备件库存和备件资金,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6.使库存管理初见成效,物品摆放整齐有序,有利于环境治理、定置定位管理。

  设备使用的安全管理

  1.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即可正式投入使用,但在正式投入使用

  前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1)编制设备管理制度文件

  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编制的技术资料:

  1设备使用管理规程,如保养责任制、操作证制、交接班制、岗位责任制、使用守则制等;

  2设备安全操作与维护规程;

  3设备润滑卡片;

  4设备日常检查(点检)和定期检查电卡片;

  5其他技术文件。

  (2)培训操作工人

  通过技术培训使工人熟悉设备性能、结构、技术规范、操作方法,安全、润滑知识,明确各自的岗位技术经济责任。在有经验的师傅指导下实习操作技术,达到独立操作的水平。工人的培训教育一般分为厂、车间、班组三级,厂级由教育科主抓,机动科与安全科配合,分别负责专业技术和安全知识教育;车间级由车间主任组织工人的培训教育;班组教育由班组长负责。

  (3)清点随机附近件,配备各种检查维修工具,办理交接手续。

  (4)全面检查设备的安装、精度、性能及安全装置。

  2、使用初期安全管理内容

  设备使用初期是指从安装试运转到稳定生产这一段时间(一般为半年左右)。加强设备使用初期管理,是为了使新设备尽早顺利度过早期故障,达到正常稳定地用于生产,满足质量、效率、安全的要求。加强设备初期管理还有利一发现设备从设计、制造、安装到使用初期出现的各种质量和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信息反馈,及时纠正与处理。使用初期还应根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情况,建立设备的管理,制定有关的安全操作规程。使用初期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1)安装试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联系处理,以保证调试投产进度。

  (2)按照

  做好调试、故障、改进等

  有关记录,提出分析评价意见,填写设备使用鉴定书,供以后使用。

  (3)对使用初期收集的住处进行分析处理

  1向设计、制造单位反馈安装、高调试方面的意见;2向安装、试车单位

  反馈安装、调试方面的住信息;

  3向维修部门通报维修方面的建意;

  4抽规划、采购部门

  反馈规划、采购方面的信息。

  (4)完善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设备正式投入使用前建立的管理

  制度,有的不全,有的与实际可能有出入,存在不完善之处,应尽快补充、完善、健全设备管理制度。

  3.设备使用期安全管理一般要求

  设备使用要求做到安全、合理使用。一方面要制止设备使用中的蛮干、滥用、超负荷、超性能、超范围使用,造成设备过度磨损、寿命降低、导致事故发生;另一方面要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避免设备因闲置而造成无形磨损。

  (1)实行设备使用保养责任制

  把设备指定给机组或个人负责使用保养,确定

  合理的考核指标,把设备的使用效益与个人经济利益结合起来,设备安全性与个人安全责任结合起来。

  (2)实行操作证制度

  定机专人操作,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考核,确认合格,发给操作(驾驶)证,无证操作按严重违章事故处理。

  (3)操作人员必须按规程

  要求搞好设备保养,经常保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4)遵守磨合期使用规定

  新出厂或大修后设备必须根据磨合要求运行保养,才可投入正常使用。

  (5)单机或机组核算制

  定额为基础,确定设备生产能力、消耗费用、保养修理费用、保养修理费用、安全运行指标等标准,并按标准考核。

  (6)创造良好的设备使用环境,确保设备安全使用,充分发挥效益

  采光、照明、取暖通风、防尘、防腐、防震、降温、防噪声、卫生条件良好,安全防护充分,工具。图纸和加工件都要放在合适位置,直至提供必要的监测。诊断仪器和检修场所。

  (7)合理组织设备生产、施工

  在安排生产计划时,必须安排维修时间,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使用与维修发生矛盾时,应坚持”先维修,后使用“的原则,防止拼装设备。

  (8)培养设备使用、维修、管理队伍现代化设备需要掌握科学知识技术的人员来操作、维护与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设备的作用。

  (9)坚持总结、研究、学习、推广设备使用管理的先进科学知识、技术和经验。

  (10)建立设备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包括设备使用说明书等原始技术文件、交接登记、运转记载、点检记录、检查整改情况、维修记录、事故分析和技术改造资料等收集、整理、保管。

  制造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

  编者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是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物资技术基础,设备管理工作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物质保证。随着工业生产发展,设备在现代化生产中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模具专家罗百辉认为,设备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应用上都永远没有穷尽和止境,制造企业只有与时俱进,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管理,加大创新管理力度,才能不断提升设备管理水平。

  一、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设备

  设备是指企业用于生产、运营.试验等活动中可供长期使用的机器、设施、仪器和机具等物质资源。

  2.设备管理主要任务

  我们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家有关政策指导下,按照建立现

  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从技术组织、经济组织等方面采取措施,将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相结合,对设备从规划、设计、制遣、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经济高效地使用设备,为企业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设备管理原则

  a.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b.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c.坚持持续发展,努力保护环境和节能降耗。

  d.坚持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动力,推广应用现代设备管理理念和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实现设备管理科学、规范、高效、经济。

  e.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人员。检维修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为完成设备管理任务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奠定基础。

  f.企业为设备管理工作的主体,应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体系,配备精干高效的管理人员,形、成健全的设备管理组织。

  二、设备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领导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

  领导高度重视设备管理工作,一手抓生产,一手抓设备。公司已把设备管理工作作为工作重点。设备运行状态良好,生产的产品数量、质量就有保证,产值,成本、利润就能完成。不抓设备、不保养,不维修、不改造,设备陈旧落后,经常停机影响生产,安全也没保证。因此,要积极努力地抓设备基础管理,现场管理、维修保养、定期检修、技术改造,使设备确保生产。

  2.设备维修状态

  设备维修是保证设备状态完好的重要措施。长期以来,石油石化系统维修沿用设备定期修理制度,带有很大盲目性。设备有无故障、故障部位、故障程度难以准确把握。

  另外,由于良好部位的反复拆卸,机械性能往往不理想,甚至低

  于检修前,而且没有必要的超前维修,带来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设备状态维修是在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解体的情况下,利用设备产生的不同信息,使用仪器采集、处理,分析信号,判断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并预测设备使用寿命而开展的设备维修方式。状态检测避免了机械设备的突发故障,从而避免了被迫停机而影响生产。状态检测分析为预知机械设备的维修期提供了可靠依据,即可做到有必要时才进行维修。同时,便于及时准备维修部件,安排维修计划,克服了定期维修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性能的下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使检修简便易行,大大缩短了维修工期。

  三、设备管理工作对策

  1.提高设备预防维修水平

  中国制造企业对设备维护多采用传统的计划、定期维修。而这种方式带有很大盲目性,设备有无故障,故障类型、故障部位,故障程度难以准确把握。另外,由于良好部位反复拆卸,机械性能往往不理想,甚至低于检修前,而且没有必要的超前维修,带来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故障诊断仪器的广泛应用,使机械设备的维护由计划、定期检修走向状态、预知检修变为现实,使机械设备的维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革命。状态监测避免了机械设备的突发故障,从而避免了因被迫停机而影响生产;机械状态分析为预知机械设备的维修期提供了可靠依据,即可做到测量表明有必要时才进行维修。使我们能够及时准备维修部件,安排维修计划,克服了定期维修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性能的下降;完善的诊断能力可为我们准确指出故障类型和故障部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使检修简捷易行,大大缩短了维修工期;完善的设备管理软件,又可使企业设备管理自动化。

  a.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或零部件)的状态监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设备由原来的定期修理转为预知维修,进行设备状态维修,使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发生了变化。

  设备状态维修是在设备运行中或基本不解体的情况下,利用设备产生的不同信息,使用仪器采集、处理,分析信号,判断产生故障的部位和原因,并预测设备使用寿命而开展的设备维修方式。状态检测避免了机械设备的突发故障,从而避免了被迫停机而影响生产;状态检测分析为预知机械设备的维修期提供了可靠依据,即可做到有必要时才进行维修。同时,便于及时准备维修部件,安排维修计划,克服了定期维修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设备性能的下降,避免了维修的盲目性,使检修简便易行,大大缩短了维修工期。由此可见,设备预知维修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显著的效益。

  b.岗位日常巡捡

  岗位日常巡检是由操作工对设备进行日常巡检,发现异常,排除小故障,进行及时修理。这是防止设备事故发生的第一层防护线。

  c.设备专业联检

  设备联检管理是利用人的感官和各种检测仪器,以一定的原则和技术标准为基础,对设备进行全面、细致、实时、动态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统计获得准确,及时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是指导设备检修的第二层防护线。

  d.专业联合技术诊断

  专业联合技术诊断是设备的第三层防护线,即在日常点检和设备专业点检的基础上,对状态发生变化的设备,进行更深一层的技术检测跟踪分析。

  e.设备劣化趋势管理

  在已建立的设备状态档案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分析和统计分析,找出设备状态的劣化规律,并将此规律作为进行预知维修的重要依据,从而形成了设备的第四层防护线。

  2.从传统的“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环节的设备管理工作,也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优化和创新,经历了从传统的“经验管理”逐步向。科学管理”过渡。我单位决策层和设备主管部门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一套符合实际情况的设备管理体系。经过近几年的运作,在生产稳步增长的情况下,设备运行稳定,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利用设备诊断技术,实现设备事后维修向预知状态维修过渡。

  采用诊断技术,保障设备运行状态稳定。设备诊断技术是设备事后维修向预知状态维修过渡的重要手段。实行设备的精密诊断工作将是未来设备管理需完善的工作之一。

  4.提倡主动维护

  通过磨损检测、振动检测、温度测试等技术的综合运用,提倡主动维护,实现控制设备磨损,减少或避免设备故障的目的,从而减少故障维修、日常维修。

  5.以成本管理为纽带提高设备综合效益

  a.强化设备前期管理是降低设备管理成本的基础

  设备的前期管理是对设备投产前的管理。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对投产后运行的经济效益、设备维修投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b.设备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

  推行运行维护与前期设计、投资控制相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单纯追求在设备前期管理中降低投资的问题,从设备寿命周期最经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合理投入有利于降本增效。

  c.控制设备停机是提高设备综合效益的关键

  在设备管理过程中,努力降低设备停机时间,是降低成本的最有效措施。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将传统设备管理的以“修”为主过渡到以。管”为主。运行管理要以创造最大效益为出发点,设备的修理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为此,设备修理制度要不断优化。通过不断优化,修理周期就相应延长。

  d.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设备成本管理的核心

  全面预算管理是控制成本的有效措施。近年来,公司在设备修理费管理上逐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通过认真调查与统计分析,科学地制定设备管理的全面预算计划,并将指标层层分解、层层控制,做到先算后干。对预算外的项目和费用严格监控,层层把关,同时认真进行实际分析,有效地将费用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从而降低了成本。

  6.加强创新力度

  设备管理不断创新,提倡综合管理和主动维护创新才有生命力,设备管理工作也必须不断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设备不断

  进步的制胜法宝。我们对设备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视创新管理。

  a.管理思想创新。现代化的设备管理重点在“管”而不在“修”,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管理思想。要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明确企业现阶段的设备管理指导方针。

  b.狠抓管理手段的创新.通过认真总结和研究几年来设备管理工作的得失,明确提出了我们设备管理的思路:全员参与、强化管理、开拓创新、确保完好。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强化对各级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应用设备诊断技术对设备进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在搞好设备实物形态管理的同时,加强设备的经济管理;完善计算机管理手段的推广应用,以信息化带动设备管理的现代化。

  c.设备技术创新是设备管理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7.加强设备工作环境管理

  设备工作环境管理是设备要有自己的最佳工作环境,设备的密封、润滑、工作介质以及周围环境等,都属于设备的工作环境。设备工作环境良好是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状态的重要保证,也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设备工作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一直是总厂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重点,比如总厂设备管理规定中规定设备润滑管理实行月检查制度。

  8.造就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人才

  随着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要涉及许多新技术,所以对管,用、养、修设备的人才必须加紧培养。国内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并开始实践“培训教育先行”,重视职工培训投入。罗百辉指出,目前我国己涌现出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和能力,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使用,维修人才,代表着现代设备管理工作的希望和未来。结束语

  提倡设备综合管理,坚持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在设备全过程管理中,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改造与更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技术、经济、法律手段管好、用好、修好、改造好设备。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技术装

  备素质,充分发挥设备效能,以达到良好投资效益,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

  第四篇: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定稿)

  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备管理、使用和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缺乏

  由于认识的问题,对设备的使用和维修人员大量的聘用新人,机械设备维修人员工作待遇低,培训工作力度不够,激励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人才的大流失。现有设备管理维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受以上问题的影响,思想波动大,人员不稳定特别是中高级机电技术维护人员、富有经验的操作维修人员的缺乏,是制约设备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维修保养手段落后:

  维修保养工作是设备管理使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生产任务的限制,常常做不到位,致使设备的非正常磨损加剧,设备完好率降低,寿命减短。设备维修工作是一项又脏又累且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维修人员主观上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为减轻自己的工作,推卸工作责任,很多情况下将本可以维修的机件更换新件,维修人员成了“换件工”,这种“以换代修”的局面已比较普遍,无益于维修人员修理技术的提高和维修成本的控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由于目前从事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素质较低,缺少技术素质较高的技术骨干况且设备维修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维修”的局面,很难将设备的故障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致使设备故障频繁,故障损坏程度严重,维修难度大。再加上企业的维修条件和手段比较落后,凭直觉和经验的维修方法已经不能使设备的性能得到完全恢复,“凑合着用”,“差不多就行”的维修观念就在所难免。

  3.拼设备现象严重:

  由于长期养成的主抓生产效益的认识误区,致使机电设备超负荷运转,有些小故障得不到及时的检修,终使小故障酿成大故障。这种重用轻管的拼设备现象使设备的完好率得不到提高,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时间就又会被挤出来。如此的恶性循环,致

  使机械设备技术状况下降,维修成本居高不下。

  4.管理体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

  各级设备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形成一种谁都能管,谁都管不了的局面,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责任不明确问题。设备的操作人员只管操作,不管甚至于不顾设备的构造原理和保养方法,操作和保养不当造成设备损坏后又给维修工作加大任务维修人员虽然了解设备损坏的原因,但只能对操作人员心怀不满别无他法。操作人员又过分依赖维修人员,就形成了一种“管理人员管不了、操作人员只管用、维修人员只管拆装”的畸形管理模式,对设备管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虽然部分车间针对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的问题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奖罚制度、设备完好利用率和效益挂钩制度,但实际上奖的少,罚的多。或是纯粹以罚代管。

  二、设备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1.培养和建立专业化机电维修队伍

  因机械设备本身具有的技术含高、工程施工必不可少等特点,施工企业应针对目前机械化队伍零散、不稳定,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素质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采用建立专业维修队伍的办法稳定机构,加大人才的培训力度和激励,培养一支人员稳定、技术精良的专业维修队伍。

  2.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持设备技术状况良好

  公司上下应牢固树立合理使用、加强维护的思想,把设备的被动维修变成主动维修机制。公司应筹拨经费,配备先进的保养机具和维修检测仪器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强制保养。

  3.加强设备使用现场的管理工作

  设备效能的发挥,关键环节在使用。使用单位应在车间现场配备专人负责机械设备在车间里的使用和保养工作,使机械设备始终在完好状态下发挥最大效能。现场管理人员应负责监督检查操作人员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故障是否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设备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保养工作是否及时到位等一系列工作,以避免机械设备的非正常使用和不合理调派。此外,现场管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权,即在设备现场使用和保养问题上“说话算数”,有奖罚权并有在设备非正常使用时令其停产接受整改的权利。

  4.明确责任,加强制度改革

  公司应采取管理与监督并举、激励与约束结合、管用修一体化的先进管理模式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者、操作人员、修理人员各自应做的工作和应负的责任,并对制度严格执行,真正将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落实到人。公司应使每一位设备管理使用者知道自己必须做什么,如何去做,以及做好做坏得到相应的回报又是什么。有效的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可以促进职工尽职尽责的工作积极主动性,有效的奖罚制度可以激励和约束职工的工作行为。

  第五篇:班子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班子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存在问题

  一是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于有些问题处理习惯于按部就班,与之有关的理论学习组织的次数不多,复合型专业知识能力还需提升。二是党风党性教育推动的力度不够,带头讲党课和做党性分析以及专题研讨情况少。三是政治生活组织发动不够,“三会一课”坚持的不好,推动基层党建方面力度相对较弱,使得基层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出来。四是对党建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社会管理工作、群众工作、法治工作等方面能力兼顾平衡能力还需加强。五是联系服务群众不够紧密,主动开展调查研究和到基层联系点安排的少,与干部群众谈心情况不多。六是在抓纪律方面依靠纪检组和组织人员检查推动多,对发现一般性问题处理的力度不够大。七是分管领导之间协作配合力度还需加强。

  二、改进措施

  一是注重理论思维能力提升。学好依法治国理论,从总书记依法治国讲话精神学习入手,学习内容包括宪法、经济法、房地产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保障房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等,既增强法治理论素养,又兼顾法治在现实中的应用。注重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准确理解中央、省、市改革政策措

  六是从严执行纪律规定力度。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对所分管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担负起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委纪律规定对发现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做到不包庇、不掩盖,避免“灯下黑”问题,及时向市纪委报告。坚决执行提拔任用干部人选党风廉政“一票否决”制。

  七是增进班子协作配合程度。做到有分工、有配合,反对各管一摊、各自为战,增强班子成员与成员之间在工作上互动交流,相互之间对出现问题及时提醒,每季度组织1次班子成员交流会,互相提意见,做到意见不保留,形成真正团结互助氛围。

篇五: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课堂教学关键问题及解决

  一、编写的宗旨

  新课程实践到今天,对于教育教学新理念教师们都了解了许多。但对于具体科学的教学当中遇到的一些关键问题仍还存在着不知如何适度处理的问题,以至于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书研究问题的思路是:通过各学科有效教学的深入研究,努力实现一般状态下的有效课堂,同时着力解决各学科各领域教学的关键问题进而指向并达成各科教学的目标。

  突破

  达到

  通过建立

  有效课堂

  关键问题

  学科目标

  抓关键问题,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希翼,认真研究各学科中各领域最基本最原始最朴实的关键问题,所谓拿捏住“蛇的七寸”,思考是用哪些卓有成效的措施来予以解决,这就实现了学科教学中真实的、具体的有效课堂。也就达到我们所追求有效教学的境界。

  二、关键问题选择的原则

  书中提出的各学科的关键问题,是由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新课程骨干教师的培训者,在广泛的收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困惑提炼而成。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各领域关键问题,我们选择的是:

  1、识字类课堂

  ①“想识,愿识”的问题

  ②获得“四会”的问题

  ③“自主识字”的问题

  2、阅读类课堂我们选择的是:

  ①“读懂”的问题

  ②“读好”的问题

  ③“语言学习与运用”的问题

  ④“语言描写,语感积淀”的问题

  3、写作类课堂我们选择的是:

  ①“想写”的问题

  ②“写什么”的问题

  ③“写好”的问题

  4、口语交际类课堂

  ①“想说,就放胆说”的问题

  ②“有话说,说具体”的问题

  ③“互动,成交际状态”的问题

  三、本书特点:

  观念新—贯彻科学发展思想

  目标新—构建和谐课堂

  形式新—讲道理与讲案例结合

  方法新—针对各学科各学习领域的关键问题给出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学科全—涉及到各学科领域

  本书既可以作为教师作课堂教学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教材。出版1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定价:598元

  (精装上、中、下)

  初中卷

  总目录

  上册目录

  第一部分初中语文

  第一章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2)第一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问题(2)第二节接受与体验的问题(6)第三节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问题(11)第四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17)第五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23)

  第二章识字与写字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引导学生识字的方法和规律的问题(29)第二节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观念(36)第三节学生行楷字的书写指导问题(42)

  第三章阅读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重新审读阅读教学目标(49)第二节正视文本与恰当使用文本(61)2第三节提高阅读教学效率(70)第四节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的阅读(79)

  第四章写作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88)第二节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94)第三节如何既重真情又不排斥文学虚构(101)第四节怎样提高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106)第五节学生个性化写作遇到的问题(114)

  第五章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重视学生的充分参与——他们怎么了(123)第二节重实效的口语交际形式(130)第三节口语交际话题的选择(137)第四节口语交际中的情感态度(141)

  第六章综合性学习课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问题(147)第二节适时适度地点拨启发(152)第三节探究成果展示的问题(160)

  第七章学习策略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167)3第二节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问题(174)第三节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问题(180)第四节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185)

  第八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有效吗(194)第二节学生学习评价的关键问题(203)第三节教师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208)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初中数学

  第一章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精彩(215)第二节如何体现知识学习的建构性(222)第三节认真对待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231)第四节数学课堂教学要“活中务实”(238)第五节课堂教学要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245)第六节这样的优质课有效吗(249)

  第二章课堂教学预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如何使教案为课堂教学导航(257)4第二节关注过程性目标的设计与达成(264)第三节课前设计要在课堂教学中完善(274)第四节正确看待新教材的地位与作用(281)第五节几种常用新课型的教学预设(288)

  第三章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教学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融洽(301)第二节概念教学引发的思考(312)第三节解题教学实践的反思(318)第四节恰当把握《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求(325)第五节《统计与概率》教学要密切联系生活(331)第六节数学实践与应用活动课的把握(339)

  第四章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思考(346)第二节自主学习不是取消教师的有效讲授(355)第三节强化对话教学中问题的设置(362)第四节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371)第五节探究学习要使学生真正参与(378)

  第五章课堂教学策略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要和谐共存(385)第二节设置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教学艺术(392)5第三节教学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399)第四节知识与能力课堂教学的不同追求(405)第五节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都不能偏废(412)

  第六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新课程下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420)第二节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430)第三节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作用(438)

  第三部分初中英语

  第一章英语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活化教材与照本宣科的本质区别(451)

  中册目录

  第二节如何妥善处理“书中学”与“做中学”的问题(461)第三节如何正确对待学生主体与教师的主导(468)第四节课堂教学怎样正确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475)

  第二章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教学的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创设教学情境可使教学更精彩(485)第二节让学生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人(497)6第三节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现象(507)

  第三章语言知识传授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课堂教学遇到的语音问题(520)第二节课堂教学遇到的词汇问题(526)第三节课堂教学遇到的语法问题(534)第四节话题课堂教学要注意的问题(543)

  第四章语言教学技能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学生“互动、构成交际状态”的问题(558)第二节“有错必纠”带来的负面效应(565)第三节课堂教学阅读的重点在于理解(573)第四节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积累、语感积淀”问题的解决(580)第五节写作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588)第五章任务型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进行任务型口语教学(598)第二节怎样进行任务型阅读教学(605)第三节怎样进行任务型写作教学(613)

  第六章课堂教学策略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思考(622)第二节“填鸭”与“自主”(628)第三节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635)第四节促进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活动(642)

  第七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有效吗(648)第二节关注学生的激励性评价(653)第三节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作用(660)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初中历史

  第一章历史学科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有关“情境创设”的教学问题(670)第二节有关“问题探究”的教学问题(681)第三节有关“巩固练习”的教学问题(689)第四节有关“知识迁移”的教学问题(693)第五节有关“地方史开发和利用”的教学问题(699)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客观进行学情分析(705)第二节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714)第三节历史教材内容的处理(723)第四节历史文化传承的把握(733)

  第三章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解决“历史与现实”的教学问题(743)第二节解决“文与图”的教学问题(752)第三节解决“点与线”的教学问题(760)第四节解决“有效互动”的教学问题(764)第五节解决“实践活动”的教学问题(773)第四章学生学习方式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如何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783)第二节如何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792)第三节如何指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802)第四节如何应用乡土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811)

  第五章教师教学方式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以问题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822)第二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有效教学方式(836)第三节以人物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848)

  第六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有效吗(859)第二节学生学习的评价如何操作(868)第三节综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体现(876)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初中物理

  第一章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常态下课堂教学的思考(888)第二节要使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和谐共存(895)

  下册目录

  第三节双基教学与三维目标都不能偏废(901)第四节现今“优质课”、“公开课”的误区(908)第五节探索教学模式,形成教学风格(915)

  第二章课堂教学准备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教学设计应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与结构(924)第二节正确确定和叙写教学目标(930)第三节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935)第四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精彩(940)

  第三章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948)1第二节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学习(958)第三节恰当应用探究性学习(968)第四节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978)第五节有效的讲解不可少(986)

  第四章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现今课堂教学遇到的问题(994)第二节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反思(999)第三节自主学习不是放任不管(1006)第四节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1014)第五节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管理(1022)第六节重视学法的指导,实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1030)

  第五章科学探究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科学探究教学不容忽视(1036)第二节科学探究的课题选择(1041)第三节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设计(1048)第四节科学探究的教学必须注重过程(1055)

  第六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评价有效吗(1063)第二节关注学生发展的激励性评价(1072)第三节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作用(1082)11第四节教师的教学反思(1093)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初中生物

  第一章生物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精彩(1107)第二节课堂教学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共存(1112)第三节认真对待课堂教学与生活能力培养的问题(1118)第四节现代化教学手段如何为课堂教学所用(1123)

  第二章教学问题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教学问题设计与传统提问的关系(1131)第二节如何使教学问题设计为有效教学导航(1138)第三节教学问题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1145)

  第三章课堂教学“引入环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教学情境要与教学内容相融洽(1155)第二节调动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技巧(1164)第三节课堂教学这样引入有效吗(1173)

  第四章课堂教学内容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12第一节在科学探究中营造开放性的生物课堂(1185)第二节在“生物与环境”教学中如何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的意义(1191)第三节在《生物圈中的人》的教学中要

  关爱生命,体会生命

  的价值(1197)第四节在《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教学中要提高教学

  的有效性(1202)第五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动物运动的奥秘(1205)第六节了解学情,深入浅出地传授遗传学知识(1211)第七节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多样性(1216)第八节在争议、讨论、分析中,由繁化简生物技术教学(1220)

  第五章课堂教学行为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讲实验替代做实验问题的思考(1226)第二节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1231)第三节自主学习不是取消教师的有效讲授(1235)第四节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239)第五节有效解决活动课走形式的问题(1243)第六节提高课堂效益,管理不容忽视(1250)

  第六章课堂教学策略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两个教学策略价值的不同取向(1256)13第二节“过程”与“方法”教学策略的选择(1261)第三节“知识”与“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统一(1265)第四节“群体教学”与“个体教育”都不能偏废(1272)第五节“学生配合”与“配合学生”的不同追求(1277)

  第七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有效吗(1282)第二节关注学生的激励性评价(1290)第三节发挥教师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作用(1296)第四节综合评价中自评、互评的把握(1304)参考文献

  小学卷

  总目录

  上册目录

  第一部分总论

  第一章有效教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认知”与“情感”

  ——教学中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的关系(2)第二节“主导”与“主体”

  14——教学中教师作用与学生作用的关系(12)第三节“接受”与“亲历”

  ——教学中接受间接经验与亲身体验的关系(18)第四节理论体系与生活体系

  ——教学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25)第五节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

  ——教学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34)第六节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合作学习效益的思考(44)

  第二章有效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问题导入策略——抛锚策略(53)第二节情境创设策略——支架策略(60)第三节问题解决策略——问题连续体策略(69)第四节反思策略——教学日记与教学反思(75)

  第三章有效教学的设计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意义(85)第二节预设与生成(90)第三节把握学情(95)第四节用教材与资源开发(100)第五节多备几手(106)第六节留白的艺术(113)

  15第四章有效教学的行为

  第一节讲授(118)第二节引领(124)第三节倾听(131)第四节交往(138)第五节演示(145)第六节训练(150)

  第五章有效教学的评价

  第一节激励性评价(159)第二节综合素质评价(170)第三节考试评价(174)

  第六章有效教学的拓展

  第一节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课程综合(179)第二节应用信息技术——登上网络平台(183)第三节广开教学视野——家庭资源的有效利用(189)第四节广开教学视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194)

  第七章有效教学的研究

  第一节叙事研究(204)第二节案例研究(212)第三节行动研究(221)16第四节综合研究(227)第五节读书——教师成长的根基(233)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小学语文

  第一章有效教学观照下的和谐课堂

  第一节曾经怎样教语文(241)第二节新课程带来的语文教学新变化(249)第三节新课堂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261)第四节和谐课堂的“本土守望”(266)第五节有效教学的现实追求(274)

  第二章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与和谐课堂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语文教学有无关键问题(291)第二节小学语文各类课堂教学要把握哪些关键点(297)

  第三章识字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想识、愿识”的问题(306)第二节怎样解决“获得‘四会’”的问题(314)第三节怎样解决“自主识字”的问题(323)

  1第四章阅读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读懂”的问题(329)第二节怎样解决“读好”的问题(344)第三节怎样解决“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问题(351)第四节怎样解决“语言积累,语感积淀”的问题(362)

  第五章写作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想写”的问题(372)第二节怎样解决“写什么”的问题(386)第三节怎样解决“写好”的问题(393)

  第六章口语交际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想说和放胆说”的问题(404)第二节怎样解决“有话说,说具体”的问题(413)第三节怎样解决“互动,构成交际状态”的问题(421)

  第七章综合性学习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主题选择”的问题(432)第二节怎样解决“方案设计”的问题(440)第三节怎样解决“活动组织”的问题(443)

  第八章课堂教学的“抓关键问题评价法”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课是有效评课吗(447)1中册目录

  第二节课堂教学的“抓关键问题评课”如何操作(45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小学数学

  第一章数学学科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于教学目标的把握(492)第二节追寻数学教学的“本源”

  ——关于教学内容的追问(495)第三节探索师生生命充分绽放的有效课堂

  ——回归常态教学过程的思考(500)第四节“小组合作学习”为哪般

  ——关于学习方式的探究(506)第五节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彩课堂

  ——现代媒体对课堂教学的影响(512)

  第二章《数与代数》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关注“学习起点”——“迈进”有效课堂的“第一步”(518)1第二节动手操作——架起“数形结合”的“桥梁”(525)第三节关注方法——追寻“估算”的真实价值(531)第四节把握区别

  ——“口算”能用“笔算”替代和强化训练吗(537)第五节把握内涵

  ——提倡“算法多样化”还要“优化”吗(542)

  第三章《空间与图形》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深度追问——什么样的“动手操作”更有效(549)第二节超越生活——让“认识图形”的教学不断升华(554)第三节冷静思考

  ——透析“图形测量”教学中易忽视的现象(561)第四节感知体验——在反复“操作”中认识“度量单位”(569)第五节去伪存真——探索简约、朴实、有效的数学活动(578)

  第四章《统计与概率》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把握“内涵”

  ——追寻《统计与概率》教学的价值(591)第二节关注过程

  ——引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澄清认识(601)第三节加强比较——在比较中把握“核心概念”(613)第四节以学定教——抓住课堂中“不期而至”的课程资源(618)

  2第五章《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内容开放

  ——为《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高效教学提供可能(628)第二节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认识(633)第三节联系实际

  ——抓住《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牛鼻子”(640)第四节拓展活动

  ——让《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影响更宽泛深刻(647)

  第六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课堂教学评价为哪般——关于评价意义的追问(652)

  第二节过多的“物质奖励”就好吗

  ——关于评价方式的探究(658)第三节谁来充当评价者——关于课堂评价参与者的思考(665)第四节“好学生”谁说了算——关于综合评价的研究(672)

  第七章追寻课堂教学的“真实价值”

  ——一个案例引发的讨论与深刻思考

  思考一精心预设——迈向成功课堂教学的“第一步”(682)思考二课堂生成——挑战教师的“教学机智”(693)思考三面向全体,关注个体

  ——课堂教学永远践行的“追求”(701)21思考四关注情感——一个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话题(707)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小学英语

  第一章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717)第二节客体施加与主体吸纳问题(722)第三节语言活动的训练与体验问题(726)第四节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问题(731)第五节过程学习与结论学习的问题(735)第六节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问题(739)

  第二章语音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解决学生学生词存在的教学问题(743)第二节解决学生发音、重音、语调、节奏和语流能力培养的教学问题(747)第三节解决学生“自主读词”的教学问题(763)

  第三章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解决学生“朗读和默读”、“精读和泛读”的教学问题(773)第二节解决学生“学会阅读”的教学问题(780)22第三节解决学生“语言(单词)学习与运用”的教学问题(787)第四节解决学生“语言积累、语感积淀、语言表达”的教学问题(796)

  第四章口语交际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解决学生“想说和敢说”的教学问题(805)第二节解决学生“有话说、说具体”的教学问题(810)第三节解决学生“自主、合作、交流”的教学问题(820)

  第五章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解决学生“书写规范”的教学问题(826)第二节解决学生“写什么”的教学问题(834)第三节解决学生“写作与听、读结合”的教学问题(840)

  第六章玩、演、唱、游教学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玩一玩中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851)第二节演一演中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859)第三节唱一唱中纠正单词句子的发音(867)第四节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英语(875)第七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是否有效(882)第二节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评价及操作(897)第三节综合评价中关键问题的体现(911)23参考文献

  下册目录

  第五部分品德与生活(社会)

  第一章小学品德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走向生活(926)第二节走向开放(933)第三节走向活动(942)第四节走向体验(954)

  第二章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教学目标“大而全”的问题(970)第二节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977)第三节怎样处理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的关系(987)第四节怎样使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有机结合(996)

  第三章课堂教学资源整合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活用教材资源(1006)第二节怎样开发人力资源(1016)第三节怎样挖掘环境资源(1027)24第四节怎样用好网络资源(1035)

  第四章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课堂“热闹而无效”的问题(1045)第二节怎样解决课堂“活而无序”的问题(1052)第三节怎样解决课堂“有预设而无生成”的问题(1064)第四节怎样解决课堂教学“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1073)第五章课堂教学方式操作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解决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由化”问题(1081)第二节怎样解决课堂教学中“合作无效化”的问题(1090)第三节怎样解决教学中的“探究随意化”的问题(1100)第四节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1110)

  第六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有效吗(1117)第二节怎样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1132)第三节怎样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1139)第四节怎样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1148)

  第六部分美术(义务教育阶段)

  第一章有效课堂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人文性与工具性问题(1158)25第二节体验与感受问题(1166)第三节多元文化观与本土文化认同的问题(1177)第四节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问题(1187)

  第二章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如何使教学目标兼有“教”与“学”共同的目标成分(1197)第二节怎样设计有预期性、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1203)第三节怎样在目标设计中体现“因师施教”(1211)

  第三章教学环境创设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通过室内视觉环境的营造创设教学情境(1218)第二节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营造重要吗(1228)第三节怎样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优势、强化优势进行

  教学情境的创设(1234)

  第四章课堂教学方法设计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从导入环节入手,突显美术教学的传递功能(1241)第二节在常态教学中“秀”出公开课的有效机制(1248)第三节怎样通过挖掘教材美感因素实施审美教育(1260)

  第五章课堂学习方式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接受式学习方式的继承问题(1272)第二节自主式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1282)26第三节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效益问题(1291)第四节探究性学习问题的设置与呈现(1303)

  第六章课堂教学反思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怎样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反思(1312)第二节怎样使教学反思行为产生实效性(1324)第三节说课与说课稿的撰写真的那么难吗(1330)

  第七章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问题及解决

  第一节“大而全”的评价有效吗(1340)第二节学生作业“背后”的评价问题(1348)第三节教师评课应注意的问题(1354)第四节档案袋评价中关键问题的体现(1362)

  参考文献

  27

篇六: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曙光小学2020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体会

  一缕秋风起,一片落叶黄。在这层林尽染,硕果累累的金秋。在教育局及教育研修院的精心组织安排下,我校组织了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2020年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看完直播培训后,老师们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大家积极讨论,畅谈收获与感悟。

  张春雅老师讲的《秋天》,感受颇深。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课文,张老师教师充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读书氛围,适时提供机会,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鼓励、等待与欣赏中,学会阅读,使阅读理解和水平培养有机结合。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理解“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另外,张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由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紧张的学生老师给予鼓励,然后再读。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找出“一”的几种读音,老师强调,学生再读加深印象,接着老师对于重点生字,重点笔顺的强调,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最后在课文的讲解中老师用音乐和图片让我们都感受到秋天来了,值得我们去学习。

  陈老师的《麻雀》教学课上,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课文文本的研读,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材料,品味语言文字。例如在研读“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通过对重点词句“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体会“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麻雀?”感受麻雀的坚定、勇敢以及那份伟大的母爱。而语文学习也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语文阅读也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所产生的感受也是不尽相同的。陈老师在教学时就非常注意尊重与呵护学生的独特感受。对于老师来说,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价值的理念引导,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看问题,有利于我们找准方向。

  温州市新田园小学的王嘉嘉老师展示了《海滨小城》这节课的第一课时。在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童趣,每一处都彰显出这位老师的用心良苦。我也深刻体会到“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提醒自己要时刻做到,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课堂。第二节课是来自温州市新田园小学的叶托老师。她为大家展示的是《海滨

  小城》这节课的第二课时。在此节课中曾老师让孩子们自己提问、自己解答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同时体会家乡的美丽。说到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第三节课是来自温州教育教学研修员曹鸿飞老师的《1+x联读:课内外阅读融合新思路》在这节课中。我大开眼界。我也由衷体会到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独特个性,给他们发挥的空间,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意外的惊喜。简单的三节课,却让我们产生三种不同的体会,我也希望这种学习的机会能越来越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越看越远,越走越高。

  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过,让语文课更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包括课外阅读,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活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扩大阅读量是必要的。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构建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教学体系,即“教读—课内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立体式阅读学习。这个体系强化了课外阅读这个核心,既立足一篇,拓展x篇。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问题,今天听了曹教授的讲座,对1+x有了更深的了解。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1可以课文、单元、任务、学科,X可以美术、音乐、科学、数学、戏剧等,还可以是文本、音像、图画、整本书等.

  另外,几位教研员对统编教材语文大作业的解读,也使我校一众语文教师更加准确合理地利用作业本辅助语文教学。其中,钟玲玲教研员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深表赞同。也许正因为此,我才看到“这里的每一个都很重要”。正因为此,我们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对每一位孩子进行个性化教学。

  总之,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阅读者得语文,这是语文科目的现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学生来说,联读能拓展阅读视野,更能促进高阶思维的形成;对老师来说,联读倒逼教师做好文本解读,让备课更有方向,教学内容选择更为精准。随后,授课老师提出,联读和统编教材不是相遇,而是教材的内在要求,是联读改进了课文阅读教学。“X的引入,倒逼教师摒弃对单篇课文繁杂内容的教学,转而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取舍,简化教学环节,实现“一课一得”。只有改进阅读教学,才能从内在生发出语文教学的改进。让我

  看到了联读课堂的不同形式;老师们的精彩引领犹如春风化雨,让我感受到联读的魅力!

篇七: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中学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应解决的三个问题

  摘要:中学政治课新课程教学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构建师生平等关系的问题;二是如何提出既有实用价值又贴近生活的问题;三是如何探究、寻找正确解答问题的好方法,关键词:师生平等

  贴近生活

  学生主体

  “树无定势,文无定论”,如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使之与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相适应,多年以来一直是教学工作者们探索思考的老问题。尤其是政治教学,由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政治不断完善,课程改革也十分复杂。根据目前状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构建师生平等关系的问题:二是如何提出既有实用价值又贴近生活的问题:三是如何探究、寻找正确解答问题的好方法。

  首先要解决好老师与学生不平等关系的问题。我们的老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推心置腹与学生交谈,想方设法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老师、同学面前有什么想法都能大胆讲出来。

  其次是如何提出既有实用价值又贴近生活的问题。在教学中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的老师在讲课前设计时一定要进行考虑,要考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如何提出这个问题,具体能为教学的哪一点服务。同时,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指向要明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思考问题上,才能使学生顺利的得出问题的结论。此外,设计的问题的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难的问题学生望而生畏,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太容易的问题没有实用价值,也不能使学生积极思考。最后注意设计的问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他们进行积极思考。

  再次是如何探究、寻找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如果完全由老师自问自答,当然简单省事,但与新课程的教学是格格不入的,我们应弃而远之。如果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思考时出现了摸不着边的、不全面的、层次不够深的认识,老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做引导性的讲解,以启发学生思考,当然也可以有五花八门的思考结果。当出现五花八门的结果时,老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确定最合适、最有道理的正确答案。

  例如教学初中二年级“正当防卫的条件”时,要想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必须设置下列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来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并解决。①王二前几天放言要打张三,张三为了不吃亏,今天趁王二不注意给他砸了一石头,张三的行为是不是正当防卫?②赵五为抗拒公安人员的抓捕,出手打伤公安干警是不是正当防卫?③贺六与张七打架吃了亏,为了报复把张七的弟弟打伤,是不是正当防卫?④刘九三天前与陈十打架吃了亏,三天后趁陈十不注意用石头把他砸伤,是不是正当防2127⑤胡十一杖着自己人高马大,先用语言激怒曾十二,当曾十二打了他一耳光之后,他立即用水果刀把曾十二杀伤,是不是正当防卫?并说明理由。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分析、解答,学生会很自然地认识到正当防卫的含义,并能很准确地掌握正当防卫应具备的四个条件。

  总而言之,问题的结论一定要学生自己想出来,不管是一个学生或者是几个学生乃至全班学生得出来的都可以,千万不能由老师说出来。老师只能充当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并保证学生能获得成功的愉快感。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三维教学目标就能达到,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教学,学生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篇八: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新课程学科教材及配套资料使用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学分认定的问题、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管理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关键词:新课程实施问题策略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是新世纪赋予基础教育战线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新课程改革用“国家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代替了长期以来被中小学教学视作根本的“教学大纲”。应该看到,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新课程改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改革日趋成熟,目标正在实现;另一方面,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新的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学科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的实施无疑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实施初期,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不深刻,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学科模块教学内容多而规定课时少,在规定课时内较难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教学目标多维,传统教学方式较难适用于新的学科模块教学,教学观念新旧交错,课程实施“走老路”,造成教学内容难以把握,“夹生饭”现象普遍存在。因而上好新课程的确有一定难度。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课程对于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互无关联,教学被排斥于课程之外;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成为课程专家的“业内”之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单一教学,教师成为课程的机械执行者。教师由于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设计之中,因而丧失了课程意识,造成在教学工作中的被动局面。所谓“课程意识”,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在考虑教育教学问题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造成教师课程意识的丧失,以及在教学工作中被动局面的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原有的价值观植根于“唯分数是论”的现实,有着非常大的惯性。(二)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专业判断和决策能力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因而离新课程的要求差距较大。(三)课程改革步步推进,已进入“面上推广,点上深化”的阶段,时不我待。(四)实验区的教师虽接受了岗前培训,但主要靠新课程实验中的“做中学”,得到的专业支持满足不了实际需求量。如今,新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弹性比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而教师创造性的实施能力相对不足,一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难以运用自如地驾驭课堂。应对策略:1、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知识培训,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增强教师对实施新课程的认同感。2、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深入思考学科教与学的有效方式。3、组织各学科的骨干教师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实际的《高中选课指导手册》,编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们深入领会、把握新课标内涵的过程。4、开展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活动,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水平。5、用教材、用资源,重组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仅仅依靠教师外界的各种培训,不能解决教师自身根本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投身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可以适应教学需要。二、新课程学科教材及配套资料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在新课程实施之初,尽管有多种版本的学科教材可供选用,然而也许是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过于仓促,课后习题的选择仍有不适合、不协调的情况,出现了不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较好地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这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和困惑。此外,在一些配套资料中,也存在不利于实现三维教学目标需要的情况,没有较好地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难度较大、要求较高,有很多偏题、怪题、超纲题,甚至存在严重的知识超前的现象,这一切给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应对策略:

  组织教师反复研读《课程标准》,认真领会新课标中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合理使用教材开始,对教材及配套资料中不合适的习题大胆取舍。目前,很多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开始使用教师的自编习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被动使用者,而是教材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如此一来,学校的广大教师无论对自身课程的理解和认识,还是实施课程、驾驭课堂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到发展目标之中。其中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三年中要获得15个学分,这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综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些学校由于经验不足、准备不到位、观念更新不彻底而走了一些弯路。可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甚至不清楚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更不知如何操作,导致了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徒有其名。应对策略:借鉴其它省市学校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学校实际,选定专人负责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制定全校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向所有教师征集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高一年级组织学生进行自愿分组并选定课题,由学校根据教师个人的专长及学科特点为每个课题小组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对指导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指导教师负责全程关注课题实施的进展情况,并加以宏观指导;学校同时安排课时及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各课题小组进行课题进展情况的汇报,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需要指出的是,要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教师首先应当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从事教科研的能力无疑又可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四、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由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认识不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主动地使自己走向“专家型教师”等观念还未很好地建立起来,课程意识不强,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大多局限于举办讲座的形式,因此开设的效果并不会十分理想。应对策略:由学校教研室负责,指定专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教学副校长专门为全校教师举办题为《校本课程》的讲座,以学校各项制度作保障,鼓励

  有特长、有专长的教师先行动起来,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才能。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课程开发,不仅增进了教师对于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还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三个方面为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通过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实践,不仅使教师改变了对知识本质的看法,而且整体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五、学分认定的问题由于新课程实验对学生的模块学习评价项目众多,有终结性的考试或测试,有建立在出勤、情感态度、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忠实记录上的过程性评价;有总分,有等级,还有建立在等级上的学分认定。当学生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要对上述一系列的数据进行计算或转换,一学期两次的模块学分认定工作大大增加了学校、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操作起来极不方便,工作效率极低。同时,记录的内容多、种类多、项目多,三年下来,学生的原始记录的各种表格材料一、二个成长记录袋是装不下的,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高考参阅时也十分不便。应对策略:学校首先召集全体信息技术教师和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其它学科教师,讲明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要实现的各项指标,请各位教师发挥聪明才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对这些老师们认识学分认定的重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展现了各科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这样作用,可极大的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实践的基础上,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由课改一线的教师提出基本要求,学校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也可委托专业软件研发人员)开发出体现理念、记录全面、操作简便的学生成长记录的专用软件,据了解有的省份已由一线教师做了尝试,如果统一开发一个这样的软件则更好。六、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和管理通用技术课程是这次新课改中新增设的一门课程。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它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实施新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通用技术课程对于各个高中学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然而对于学校开设这门课程除了通用技术课程所需的设施、场地欠缺之外,更大的难题还在于从上级主观部门领导到学校校长、老师、家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以及从事课程教学所需的专业教师的短缺,阻碍了课程顺利、有效的开展。

  应对策略:在通用技术教师培训初期,学校就要安排相关教师提前进入角色参加培训。考虑到全新的特点和开展教学研究的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要远多于实际课程所需的教师数量。在派出培训的教师的选择过程中,特别注意老、中、青三结合,考虑动手能力强、社会活动能力强、教师本人喜欢等因素,安排教师参加培训。学校至少配备两位教师参与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活动。学校把《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列为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并将“正常规范开设通用技术课程”写入学校工作大纲。主动做好学生走进新课程的指导工作,除了通用技术课教师加强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指导外,在开设此课程前由学校组织专门的学生大会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配合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做好新课程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凡是高一的学生家长都要请校内外专家作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综上所述,新课程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新课程也改变着教师们的教学生活。要想切实有效地解决好在新课程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除了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紧跟形势、研究问题外,还必须解决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问题。只有拥有一支观念新、理论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我们的学校就能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站稳脚跟,我们的学校也才能在培养教育未来人才的工作当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新课程起步阶段不可避免由于熟悉和经验的不足,在实施过程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本着对学生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经过教师的不断实践和反思,新课程的实施一定能够不断走向预定的轨道。让我们在超越新课程中成长,在成长中推进新课程的应用,推进新课程向着时代变迁的新一轮的超越。参考资料:[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刘良华,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8[3]本书编写组,高中新课程评价改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6[4]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篇九: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新课程《历史课程标准》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

  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要:此次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推出了两个《课程标准》,即7—9年级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10—12年级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文中简称《标准》)。这两个《标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中简称《纲要》)的指引下,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并在推进历史新课程实验、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进一步完善《标准》,使之成为推进历史课程改革的有效工具,本文就两个《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肯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历史课程;课程标准;课程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6)05—0105—0《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文本结构上完全一样。在课程构建方式上,按照时下的说法,前者是“主题”式,后者是“模块”式,差异较大。然而,不管是不是从应试的角度看,只要区别了初中历史教学和高中历史教学(甚至可以包括小学),对学段学习内容的考虑就不能回避“乘接”的问题。事实上,如今高中多采用的“模块”课程构建方式,更需要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具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过去,对“乘接”(或循环)问题的处理,我们普遍认为是比较“机械”的,所以有“过于重复”和“简单复制”的毛病。现在,对“乘接”问题的处理,可谓大刀阔斧。不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逐步注意到了新结构中的新问题。

  一、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改革

  对于为什么有如此力度的历史课程改革,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标准》,?无疑是学科教师回答这个问题最权威的文本。遗憾的是,在广大历史教师所形成的“共语”中,既缺少“理性”,也匮乏“学科性”。就连我们这些在大学里专门从事历史教育研究的人,也要去猜“它究竟要说什么”,甚至是去附会“本来并不尽合理的东西”。

  在培训中,教师们问:“为什么要出台《历史课程标准》,同样是改,就叫《历史教学大纲》,改的内容确是你们说的新东西,不行吗?”“改革是必要的,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改,初、高中完全两个体系,延续传统(指课程结构)的路子改,不行吗?”对此,专家的回答非常肯定,不行。《标准》和《大纲》完全

  不一样;新课程体系与旧课程体系完全不一样,等等。至于理由吗,则大多只讲如何转变教学观念等“上位”的东西。于是,求“下位”的教师们则或多或少都有“盲障”,当然更不乏觉得“忙”而无功的那些教师。那么,专家们的“小辨”是“助大义”,还是“害大义”呢??至今在《标准》和《标准解读》中,都不明确。

  两个《标准》的前言部分,其引言应该是解答“为什么出台这个《标准》”,抑或“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候做这样的《标准》”的问题的。我们看看它怎么说:

  (初中)“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1](P.1)

  (高中)“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2](P.1)

  这话,在各种培训场合乃至《标准解读》中不厌其烦的说,但它实在是《纲要》里要说的话,而非学科《标准》所必须。即便要写,也应该明确“科学技术”“多极化”“全球化”于历史课程改革有何种关系。总之,理应直截了当地表述这个背景要求我们“改什么”、“改在哪里”。现在则是支了个大帽子,内容空洞且无要点。又说:

  (初中)“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次历史课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3](P.1)

  (高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式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没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

  作用。”

  [4](P.1)

  这些话貌似公允,也都站在了历史学科的角度上,但一样说的蹊跷。其一,《标准》无须为以前的历史教育成果做总结,更何况是这类蹩脚的总结。都那么“令人瞩目”了,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要命的、非一日之寒的大问题!还有,为什么非要着眼“新中国成立”的“五十多年以来”?有人说,“这是口气上的肯定,实际上的否定。”编者说:“不是”。可是只有“随着形势的发展”一句做注脚,而且是上不针对“问题”,下不靠“功能”和“作用”,你能够说服人家你是公允的要做此评价呢?其二,初中《标准》从“指导理论”到“应对挑战”讲了不少改革的任务性工作,较以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思路并未显露新意。起码“精选内容”、“激发兴趣”以及“培养”、“分析”、“加深”、“养成”的内容,难道不是过去一再强调的吗?而“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等教学现象,也一向是历史教学界反对的。事实是,我们说了很多年,但成效甚微,有些老问题在新形势下还变本加厉了。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教学和90年代的历史教学,就变化很大,哪些方面进步了,哪些方面退步了,凡经历中都会了然于胸。教师们要从《标准》中知道的是,此次历史课程改革解决老问题的作为在哪里,用什么办法能够解决(哪怕只是部分的),公民的哪些人文素质需要通过怎样的历史课程去落实。?

  《标准》应该杜绝空话,学科的《标准》尤其不能有废话。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立场鲜明、层次分明、语言精练,我们理应继承。[5](p689,p715)从比较教育的角度看,现行《标准》还可以强调两点:为什么研制该《标准》;该《标准》执行怎样的任务。只需要围绕学科的性质说话,不需要戴帽子、绕弯子。[6](p.10,p77)因此,《标准》的引言应该重写,“课程性质”也应重新厘定。?否则,标准的作为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历史课程改革这类大问题,就无法交代清楚,从中教师们也不易理解初、高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与任务。

  二、教师们理解的课程理念究竟是什么

  在两个《标准》中,“课程理念”的写法与众不同。其一,它不设题目,而由六个自然段区分不同的“理念”。其二,六个“理念”皆没有主题词,而且句子冗长。

  试举例,“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如果算做一条理念,是侧重“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笼统)理解,还是把“三性”分开(具体)理解,或根本就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发展”?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这就不易归纳了,因为“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不能直接对应培养“良好品德”,特别是“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这个道理在历史教学中尤为明显。

  “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这一段陈述包含的内容过多,是否就是历史学科“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内容?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以及“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7](p.2)在这样的表述中,较起真来,我们连说话对象是谁都不好确定。

  高中的《标准》亦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8](p.2)这一大段话要说什么?历史教学的任务,还是功能?而下文中的“既注意”了什么,“又避免”了什么,则既像论文,又像报告,就是不像《标准》文本。就是不像《标准》文本。再往下的四个“有利于”也是一样,都给人不够肯定的感觉。

  既然是国家颁布的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指导文件,对课程理念的表述就理应斩钉截铁。《标准》无须商量,只要践行。因为像这类文本,其前提是有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我们才有自信并且能够明白无误的说出来。?否则,如果连《标准》的制订折都二乎且果真缺乏研究和论证的课程理念,那其中存在的问题就肯定不是技术或专业性的问题了。

  理念体现课程的本质,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必须能够让教师们抓得住。无论采取怎样的表述方法,理应能够让教师们脱口而出。我对现在的写法早有过批评,因为它既缺损学科性,也没有重点要求。在实践中,要么教师们对理念始终处于懵懂状态,要么他们就陷入了烦琐主义,剪不断,理还乱。[8](p.50)我们都知道历史课程改革的难度,都说“一次改革解决不了所有问题”,那么为什么要面面俱到!理念能

  否少几条,哪怕就是三条、四条也好,但那一定是此次课程改革能够做到且必须做到的。要知道,什么都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

  三、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是什么

  尽管对整体的课程设计,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历史课程的特殊性——人文教育成效——要求我们必须检讨初、高中课程设计的合理性。?经过一轮的实验,有一点是十分棘手的,即初中历史学习基础远不能支撑高中历史学习的高标准。说这话,还不涉及人文教育的更高要求,诸如学有智慧的历史、有精神品质的历史、有生命的历史和有反省价值的历史。

  本文不指摘《标准》该不该采用“主题”式、“模块”式的构建方法,因为现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其一,现行《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是否应该具有“设计”的含量;其二,“设计思路”的落脚点是否需要进一步明确。现在的“思路”是先有个空架子,然后摆设课程结构和说明,与过去《大纲》中的“教学时间安排”或“课程、课时安排”,其说明部分的“教学内容概要”无异。应该说,作为国家的教学文件,仅从文本研究的角度看,《大纲》清晰,《标准》反倒模糊。?显然,这不是用《标准》代替《大纲》应有的结果。

  我们大家都熟悉“通史体系”的历史课程和“通史体例”的历史教科书,古代数千年(宽泛的历史教育概念),近代百余年(仅着眼近代教科书看),小有变通,大无改变,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历史学科的一切学养,包括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都少不了历史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史实间的因果联系这些基础性的东西。它们既是价值观念的立足点,也是方法论的支撑点。所谓“课程体系”,如果只着眼教育学上的“自主学习”,而丢弃了学科的学习本质,必然不会成功。我在1997年就主张砍掉至少1/3的历史教科书内容,但主张建立新的学习系统。“砍”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少学历史,恰恰是要多学历史、学好历史。“砍”内容并非要创设一个“新体系”,重要的是更新学习视角、纠正偏见以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历史的空间,即充实历史教育教育现代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新课程初中历史的“砍”则过于简单,注重往下拿什么内容,而没有很好地对待“拿了以后怎么办”这个问题。所谓创立了一个“新体系”,实则体系残缺。而高中难度增加过大的一个主要原则,恰恰是没有建成被某些人夸耀的“新历史课程体系”。我们看到的是,每个模块的学习宗旨不清,内容杂而无章。所以实事求是地说,两个《标准》都没有通过“重新构建历史课程体系”而使学习内容现代化。一言以蔽之,两个《标准》都有失历史学和历史教育学的专业水准。

  简言之,《标准》确实没有“设计”的“思路”,只有要做的“事实”。打破一个“旧体系”,我们认同。然而“新体系”的价值在哪?其“系统性”又在哪?你说,“新体系”的价值在“结构的力量”,那么这个“力量”对应的是什么?你说,原来打破“旧体系”就是削弱“系统性”,那么学科的“系统性”不存在,创造性的源泉又在哪里?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一句话,不把“设计思路”讲清楚,就好比一个人肾虚,结果是关系全局的。

  四、课程目标还需要细化吗

  《标准》的目标部分是写的较好的,起码它有比较具体的内容。两个《标准》比较而言,初中《标准》又好于高中《标准》。较之《大纲》,不仅它从过去的“三项任务”转变为现在的“三维目标”,而且在具体要求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若与国外相关的《标准》,特别是从现代历史教育的基本要求方面看,其缺欠显而易见。?

  比如,我们在表述“三维目标”时,依然采用笼统的列举方式。“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9](p.4)照此逻辑,求知识的“目标”是索问“历史问题”,“历史问题”的内容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我们要问:此“问题”核准后面包括的内容,重点是在所谓的“询问之事或疑问之事”,还是在“事之严重,非引起学生注意”不可,抑或象为学生布置作业一样,要求他们“回答或解释”你所给出的题目??读者选择答案,看来只有对照下文对能力的描述了。“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p.4)

  显然,这里的“历史问题”乃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知识,其对应的能力也只是普通的形式逻辑学范畴内的能力。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理应吸纳的辩证逻辑学范畴中的能力,还有想象力,这在《标准》中则几乎没有涉及。

  设置“过程与方法”目标被认为是此次课程改革最有亮点的地方之一。然而,《标准》的高度实在没有超越《大纲》的“要点说明”和“应注意的问题”。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准》则过于重视,让人读来或与“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很像政治课程。如果这就是一种导向的话,则值得商榷。因为从我们以往的经验看,它有可能造成三个不良结果:将历史课程和历史学习活动搞得很虚;难以制订历史课程的科学评价系统;历史教育政治化。

  从国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在课程目标部分落实的内容依然是知识与能力,特别是能力层次和指标要求划分的越来越细。如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各学段都贯穿时序思维、历史理解、历史分析与解释、历史研究、分析历史问题并做出决策等五大能力,每项能力又按照层次划分出具体要求。[11](p.19)英国则从知识、技能与理解能力规定学生历史应获得的成就,其内容包括:对时序的理解、有关历史事件、人物与变革的知识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研究和组织与交流等能力,其按照学段规划的八个成就水平亦非常具体明确,而且都是让“学生能够……”。[12](p.88)

  现行的《标准》的确较过去的《大纲》进步了,不过这主要是指意念和功能方面的进步。它的操作性差,缺乏必需的层次性和可测性,是不争的事实;它不能支撑新教育理念的现代性,知识与技能目标内容肤浅,是不争的事实;它缺乏学科教育理论坚持,空洞且缺少学科先进的学理研究成果,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课程目标部分一样需要改善。应该平衡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关系,树立现代的人文教育观念,将反省精神纳入其中,同时细化行为和衍生性目标。

  五、内容标准还需要调整吗

  近期读到几篇历史教育比较方面的文章,大多说我们的《标准》中有关“内容标准”的部分,详于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与美国的国家《标准》相比。此结论不甚准确。其一,如果阅读过完整的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很容易体会其《标准》的整体性,内容标准有一个宽厚的基础,如“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各项标准的定义”“基本指导原则”“综述”等各部分,即它有着充足的理由做铺垫。这与我们“提纲挈领”式的写法很是不同。其二,即使是仅阅读局部的内容标准,也应该看到它的学习层次较我们更加分明,不同的是它的学段安排跨度大,因此落实在每条内容标准时也有较大弹性。(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标准》的指导性吧。)

  其实,中美两国的《标准》各具特点,我们的《标准》比美国简约,美国的《标准》比我们的精细。从传统习惯、经济发达程度、学科研究水平,以及意识形态和人文社会科学影响等方面看,两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各自呈现的《标准》迥然不同。如果非要借题发挥的话,美国的“内容标准”,不仅比我们的“详细”,而且更为“规范”。?比如:

  标准2欧洲人早期的探险和殖民活动如何促进了原先互不联系的人们进行文化和生态交流。[13](p.63)

  标准2A:学生理解9世纪到17世纪国际竞争中,欧洲海上探险和陆路探险的发展步骤。?

  年级

  5~12学生能够

  追溯15世纪到17世纪早期探险家们从非洲到美洲、跨过太平洋的探险路线。

  (利用各种历史地图中的资料)

  7~12评价哥伦布航海的重要作用及其与本土居民之间的交往。(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5~12把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的探险动机和西班牙人的探险动机进行比较。(比较和对比不同观念)

  9~12评价探险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宗教之间竞争的角色,并评价它们的长期影响。(思考多种观点)

  7~12试比较:

  【教学活动建议】

  (2)绘制哥伦布开辟西欧至北美新航路的示意图,提高绘制历史简图的基本技能。[14](p.24)

  (三)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内容标准】

  (1)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

  (2)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

  (3)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

  【教学活动建议】

  观看《章西女王》等影片,体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精神。[15](p.25)

  历史Ⅱ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2)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6](p.11)

  显然,我国的《标准》在知识上更具有“硬性”的规定,尤其对学习某一知识学习的价值指示得相当具体。如果比较者所说的“详细”指的就是这个,当然我们胜过美国。但若是就主题或模块设计的优势而

  评价“哥伦布交流”的过程和结果。(猜想历史影响)

  言,美国的《标准》似乎又要胜于我们。理由一,它的主题是一个完整的学习类型或叫做“完型”,其学习宗旨和内容紧密联系,以求学生获得完整的学习经验;我们的主题,严格讲只能叫做学习内容的提要,且学习内容的跳跃性大,学生若要将学习内容内化为历史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理由二,它的学习视野较宽,学习课题明确,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探究欲望;我们的学习目的较为直接,重点依然是政治史,无论学习怎样的专题,落实政治理念仍然是第一位的。理由三,它的课程弹性虽大,但易于灵活操作;我们的初、高中历史学习,相关内容之间则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

  事实上,我们习惯把“内容标准”看作是课程的实体,而把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当成理论来用。“理论”对操作者而言,多是被“虚”置起来。“内容标准”因为关系到教科书写什么,考试考什么,所以必须“实际”到每一个点。以至今天,无论是针对历史教育的课题,还是针对历史教学的课题,大家把这个“实际性”等同于“研究”本身。这种习惯感染到《标准》的领会方面,常常表现为无原则的接受与应和。这让我们担心如此规模的改革,如此深度的进步,连基本的争论都少见,是否正常,它会不会因“捧杀”而没了生气。所以,深入检讨“内容标准”的不足,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学习内容的游离问题。我们不能说,现行的《标准》编写的比较随意,但可以肯定它缺乏一个整体视野。比如下面这个例子,初中《标准》何以做了高中《标准》的基础呢?“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形成”针对什么而言,“影响”又指什么而说?果真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的话,那么就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验,如此的“内容标准”考虑了多少呢?即使是从专业性方面看,“知道”的内容也是不能支撑“了解”的内容的。此类问题在高中《标准》中犹为严重。

  一、中国古代史[17]

  (p.8)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初步巩固。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Ⅰ[18](p.6)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二,学习内容的现代性问题。思考课程的现代性问题有几个视点:观念的现代性;意识的现代性;视野的现代性;方法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在历史学习中,现代性还必须与国民意识的养成、对国家的忠诚感,以及历史的反省精神结合起来。应该说,现行两个《标准》所选的学习内容都是重点,但是要

  求落实的内容,却往往显得保守。如上面的例子,初中的要求与过去的《大纲》无异,?高中则“窄化”到仅了解秦始皇对中央集权制的影响。?用上述视点重新检讨“内容标准”的现代性,应该不是过分的要求。

  第三,内容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内容结构也是突出课程现代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如前所述,初中是欲打破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避免学习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19](p.10)暂且不追究“专业化”的提法是否确切,?仅就无序的跳来跳去的内容而言,新课程并没有超越“成人化”的历史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呢?没有很好地统整历史学习内容是其一,致使新课程的知识选择和教学的立脚点,仍依赖旧的学科体系,我们所做的工作只是裁减内容和为教学目标加上行为动词;没有认真处理主题和模块这类新课题是其二,致使新课程在运用教育理念和技术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没有从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历史教育新理论中明确课程改革思路是其三,致使新课程在学习价值、学习功能、学习方法等学科性方面苍白无力。以高中必修模块Ⅰ为例,其结构极为不合理:引言与下面的具体的内容标准不搭界;中国史的内容选择与世界史内容选择极不对称;观念上的偏误明显,等等。如此的内容结构,尽管有课程论方面的支持,但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产生错误导向则难以避免。

  总之,两个《标准》未能很好地体现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且在学科教育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应积极、审慎地加以修订。按照《纲要》的精神和指导思想,首先解决《标准》给谁看的问题,如对“课程理念”理应是让教师们掌握的。其次要定准《标准》起何等作用,如整体思考其“内容标准”,其中包括初、高中学习内容的整体设计,以及主题、模块学习内容的整体认识等。再次,注意把握《标准》的现代性、先进性问题,如高中必修模块所采用的狭义的“文明史观”,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是被西方国家的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强烈批评的。“人类文明史”不等于某个区域的文明史,“现代文明”不等于西方文明。修正诸如此类的观点,我们需要把握国际历史教育的潮流,认真地研究一下国外相关历史课程标准和重要研究课题,就可能帮助我们很快解决历史学科改革的方向性问题。当然,我们已有的经验和成就更不能忽视。

  综观改革大局,上述大问题不解决,《标准》依然进不到教师们的视野,教科书中心主义主导历史教学的局面不会改变;包括课程研究在内的一切推进历史教育进步的科学研究,依然要从“实际”出发。“研”者,细磨教科书之内容;“究”者,推求课堂教学之技能;所谓教学策略,便是“教的办法”;所谓教学模式,不过“教的程序”。如今标榜“新课程”理念、方法指导下的“新课程论”、“新教学论”、“新教学法”,甚至是大量出版的“案例指引”,不已经为我们做了如此的结论吗?这都与《标准》的粗陋有关系。我们祈望,修订完善《标准》,使之确实有助于生成新的课程文化、特别是生成学科先进的文化观念。

  过去我们把学科《教学大纲》称为纲领性教学文件,或称其为“刚性教学文件”,即必须遵循的、不可随意变更其教学原则和内容的教学文件。所谓“刚性”,就是原则性。它的指令性大于指导性。现在的《标准》强调指导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指导性”缺乏指引的权威性,或无限放宽“指导”的弹性(实际上的随意性)的话,《标准》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标准》的“刚性”亦当存在。

  《孔子家语?好生》:“孔子曰:‘小辨害义,小言破道’。”

  ?在“课程性质”部分,同样缺乏必要的陈述。其写法依然是“观点立意”,但其“内容说明”远没有《教学大纲》禁得起推敲。参考和比较教育部2000年版的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两个《标准》的相关部分。

  相对而言,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很值得历史学科学习,如《语文课程标准》和《生物课程标准》。

  这一点应该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它也没有给理念设具体的题目,而用了六个序号,可是理念的主题词非常清楚: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另外,两个《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写的都好。

  我一向称高中历史课程的“模块”设计是武断行为。其出台的整个程序也非民主的、开放的。现在不是教师能不能适应的问题,而是这种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不仅有源于“应试文化”阻碍的问题,还有基础教育改革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的问题;不是课程改革资金投入多少的问题,而是有限的资金流向问题,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人认为根据我国历史教学和历史教师的整体水平,延续“通史体例”依然是明智的选择。

  引申说,“内容标准”也是如此。《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对应其“教学目的与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内容要点”对应其“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以及知识、思想教育和能力的“几点说明”,一目了然。现在我们要解决《大纲》“规定过细”、“学科性过强”等毛病,但不能模糊到抓了一把概念,但根本不知如何行动的地步。更重要的是“《标准》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南”,不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有关初中《标准》这部分的问题,我在“关于新世纪历史课程与教材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重复。(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年第3期)

  由现代汉语所释的“问题”含义,这里的用法确实不够明确。另,两个《标准》在语言上要特别注意锤炼。

  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1994年初版为三部分,1996年修改版合为一部。

  标准2B是让学生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美洲的活动,略。

  过去我曾尖锐地批评过此类历史教学,称它是貌似“公允”,而事实上不太可能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因为它既不符合学生学习历史的心性,也不符合历史教育的现代原则。秦始皇这

  样的伟大人物,全面被概念化了。这还是可能记住名字的历史人物。学生在初高中至少学4年历史,到头来别说有几个是活在他们心里的,就是能够记住的名字又有几个。此次的历史课程改革对此仍用功甚微。

  高中采用“模块”设计,没错,但现行的模块把历史学习内容“窄化”到学科的现代化很不相宜的程度。主要是“中国文明史”和“西方(主要国家的)文明史”,如伊斯兰等文明都不在其内。

  过去的历史教学“成人化”的倾向非常严重,是一定要改的。但就“专业化”而言,并非是历史学的专业化,亦不是历史教育的专业化,而是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以及教授历史教科书的专业化,对这一点我们一向没有分清楚。于是,反对“专业化”的代价,是历史教育的“稚化”“窄化”和“非学科化”。它所连带的问题,还有“成人化”,今天高中历史学习内容比过去是减轻了还是更严重呢?

  注释:

  [1]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7]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赵亚夫著.历史教育人格理论初探[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

  [9]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0]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2]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赵亚夫主编.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4]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7]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9]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本文原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6年第5期)

推荐访问: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 新课程 关键 解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