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9篇

发布时间:2023-08-30 14:48: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2020年第6期(2020年6月)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OFHEIHEUNIVERSITYNo.6 2020 doi:10.3969/j.issn.1674-9499.2020.06.023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风险防范的对策展庆霞(中共北安市委党校,黑龙江北安164005)摘  要: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安全需要倍加关注。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网络舆论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谣言滋生和蔓延甚至肆意传播,从而误导不明真相的网民和群众,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政府与管理者必须增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安全危机意识,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防范化解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关键词:突发事件; 网络舆论; 风险防范;对策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499(2020)06-0074-03近年来,随着世界大环境的日趋复杂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且发生的时间地点不确定,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波及范围广,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破坏力极大,严重干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特别是在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背景下,如果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风险得不到有效防范,将会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难以想象的危害。大量事实证明,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正向引领是快速平息事态、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条件。管理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未雨绸缪,增强网络舆论安全的危机意识,把防范化解网络舆论安全风险与处置重大突发事件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1]。一、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主要特征(一)爆发速度快偶然性强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一定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且一旦爆发传播速度非常迅速,让人有种猝不及防的感觉。事件中形成的网络舆论是基于突发事件本身形成的,因此,也具有重大突发事件的一些特征,即爆发速度快、偶然性强。过去重大突发事件爆发后对由事件引发的网络舆论处置有“黄金24小时”说法,也就是说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内处置网络舆论具有时效性优势,而现在对于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处置时间变为“黄金4小时”[2]。由此可见,当今的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爆发速度变得更加迅速。主要由于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网络舆论传播提供了载体和平台,特别是自媒体的普及。对广大网民和公众来说,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其关注热情能在瞬间被迅速点燃,并以几何倍数快速传播,形成舆论焦点,此时人们希望获得事件真相的知情权和针对事件的表达权,而事件爆发初期所带来的往往都是未知的新消息,这也变相推动了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加快。(二)发展变化错综复杂首先,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于事件本身是不可预知的,由此引发的公众关心的热点和争议就更加无法判断和确定。如果事件涉及道德层面问题,则更容易引发大众网民的意见交锋,形成网络舆情,使重大突发事件更加复杂化。其次,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发展错综复杂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事件本身涉及的范围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民生等,基本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方面,正是涉及领域的多元化,导致形成的网络舆论多元化,这种多元化信息的传播也使事件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变得错综复杂。(三)社会影响持续时间长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网络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将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使网络舆论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传播力就被无限放大。事件发生后一旦引发社会舆论热议,并在大众网民中达成一致,形成共识,这种舆论影响力将会持续地放大。如果网络舆论最终的影响是负面的,那么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相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反复发酵,甚至左右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可持续的,可能会让社会“正能量”名扬四海,也可能会让“负能量”默默无闻,关键在于事件中形成的网络舆论是好是坏。二、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风险防范存在问题的分析(一)网络舆论安全存在的问题1.风险防范意识不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平台的日趋成熟,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在强调要重视网络舆论,特别是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要有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然而遗憾的是仍然有一部分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面对来势迅猛的网络舆论不是积极主动应对而是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一些基层部门的管理者缺乏对事件舆论的前瞻性,重大事件发生时也没收稿日期:2020-05-09作者简介:展庆霞(1976—),女,黑龙江北安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及教育研究。74

篇二: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

  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

  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

  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

  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

  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

  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

  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

  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

  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

  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

  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

  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

  (一)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

  出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指

  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

  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

  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

  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

  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

  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

  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

  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

  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

  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

  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

  部门或个人相关。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

  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

  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

  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

  擦,如2014年4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叶奕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

  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由于网络舆情应对体

  制、机制存在缺陷,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认识和基本应对方法,因此在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

  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着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的问题,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公信力。

  在互联网与网络舆情深

  度互动的现实背景下,以创新思维,健全联动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引导机制和管理体制,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

  力,不仅是重塑政府形象的必要,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有效途径。②因自然灾害

  事件所

  激

  活

  的政

  府危

  机

  事

  件,如2010年的北京特大暴雨事件;

  ③因司法领域尤其是司法审判过程中引起

  社会广泛争议,导致政府形象受损的政府危机

  事件,如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等;

  ④因官员腐

  败

  导致

  的政

  府

  危

  机

  事件,如

  2010年的“微笑局长”

  杨达才事件、2012年

  的重庆雷政富不雅视频案、2013年的上海法

  官集体嫖娼等。

  由于以上几类事件往往事态严峻、背景复

  杂、应对时间短、社会关注度高,由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极易形成扩散态势和井喷效应,甚

  至有地方问题全局化、个体问题公共化、普通

  问题政治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标签

  化、冷点问题热点化等趋势,往往会产生爆炸

  式的社会影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

  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不当

  应对行为表现

  1.用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发布信息,应对

  质疑

  在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突发事件往往

  具有信息来源多元、信息内容丰富及实时传播

  的特性,这使政府难以独立主导信息传播格

  局。

  但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仍旧沿袭

  传统的信息传播理念,经常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应对突

  发的网络舆情:

  一是采取拖延策略。

  政府在行使公共权力

  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公开透明,社会公众有知

  情权,这是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要求。

  但目前

  一些地方政府对信息采取的是不予公开或推迟

  公开的处置方式,唯恐消息公开会影响社会稳

  定与政府形象。

  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周森

  锋事件”

  事件,最先引起网民关切的是史上最

  年轻的市长周森锋的任用程序上的问题。

  但当

  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面对质疑

  只是“挤牙膏”

  式的回应,导致质疑不断深入

  推进。周森锋当选仅一周,此事便迅速被网络

  放大,形成影响全国的热点舆情事件,为后续

  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

  二是采取隐瞒策略。面对质疑时,一些部

  门或采用有选择地发布信息的方式,进行自上

  而下的单向传播,或有意隐瞒关键信息,其充

  满自相矛盾的逻辑悖论,不可避免地陷入舆论

  困境,引发政府公信力危机。比如在瓮安事件

  中,政府仅说嫌疑人在死者死时在“做俯卧

  撑”,却不分析出嫌疑人为何会“做俯卧撑”,没有预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疑点。此一番说

  辞一出,不仅立即成为网上戏谑政府不负责

  任的流行词

  语,而

  且

  让人

  产

  生“黑

  幕重

  重

  ”

  的猜想。

  2.用生硬的态

  度应

  对

  舆

  情,表

  现

  拙劣,答复不当

  一些政府部门在面对舆论质疑时,政治敏

  感性不强,以居高临下的自我定位,用轻率、偏颇的言辞解读突发事件,不仅丢失了网络舆

  论引导主动权,也更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逯军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河南广播电台记

  者在采访郑州经济适用房土地挪用事件时,主

  管信访工作的城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反问记者

  “你是准

  备

  替

  党

  说

  话,还是准

  备

  替

  老

  百

  姓

  说

  话”。正是这种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相

  关组织在应对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3.用老套的话语体系应对网络语境

  一些政府新闻发布

  人

  不熟

  悉网

  络用语

  习

  惯,没有采用符合网络特性的传播信息,而沿

  用传统生硬的官方话语体系,成为政府文件的翻版,导致与网民沟通受阻,不仅起不到释疑

  解惑、缓解公众焦虑情绪的作用,甚至极易引

  起网民的反感。

  4.用滞后的平台手段应对网络舆情

  当前,作为新兴社交媒体的微博不仅提供

  了新的传播平台,且在

  舆论

  场域

  的建

  构过程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在这个发展最

  迅速、受众最广泛的新型交流平台上,很多

  地

  方

  政

  府或职能部

  门或是缺位,或是失

  言,没有很好开发、运行和利用这一阵地,提供

  能适应公众要求的信息。

  在著名的抚州宜黄

  拆迁案中,拆迁案受害人钟如九第一时间在

  各门户网站开通了认证微博,成为该事件在

  微博上的单方面唯一信息发布渠道;

  而宜黄

  政府部门没有开通微博,只能通过传统媒体

  渠

  道

  进

  行

  “慢

  速

  回

  应

  ”,地

  方

  政

  府

  在

  舆

  论

  交

  锋中始终处于相对劣势。

  5.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对待舆情事件善后

  工作

  一些部门在对网络舆情处理时,仅仅满足

  于平息事件舆论本身,对事件的后续、遗留问

  题,常常处于管理缺位状态。

  以“表叔”

  杨达

  才事件为例。

  该事件爆发之初,陕西省纪委表

  示要对事件做出深入调查,却一直没有公布调

  查结果,直到“杨达才仍在上班“的信息传

  开,才公布将其撤职的消息。

  与此同时,湖北

  大学生刘艳峰申请公开杨达才的工资的要求,在20天后只得到“工资不属财政信息公开范

  围”

  的回复,由此引发新一轮舆情,政府公信

  力不断受到质疑。

  (二)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网

  络

  舆

  情

  的复

  杂

  性

  加

  大

  了

  舆

  情

  管

  理

  难

  度。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趋向于4A(Anytime、Anyone、Anywhere、Anyway),由

  此

  产

  生

  的信

  息扩散不再是一对一的传递或一对多的广播,而是一乘以多再乘以多的链式反应,极大地加

  速了突发事件信息和舆情扩散,冲击着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从政府角度看,大量无

  序杂乱且快速变化的舆情使其很难把握舆情传

  播范围、人员和领域,难以以最快、最有效速

  度掌握舆情,因此,政府对网络

  舆情的掌控很

  难用集束性的方式解决。

  2.当前网络舆情应对体制、机制存在缺陷

  (1缺少专门、高效、科学的机构、人员

  和组织体系。目前,在互联网管理中存在多头

  行动、分散工作、协调失效等问题,各部门的资源不能形成合力和优势,使简单问题复杂

  化,一般问题扩大化,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

  件,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例。

  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体

  系,目前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出现

  了地方化、行政化和部门化的倾向,内部信息

  鸿沟现象仍较为严重,而新闻发言人一旦缺少

  组织、机构、团队的强力支持,就难以网络舆

  情作出合理判断和有效回应,空话、套话、官

  话就难以避免。曾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

  已经信了”而闻名全国的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

  王勇平,之所以在“7·23”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

  故新闻发布会上陷入被动,就与他缺乏对事件

  信息的全面掌握不无关系,他“直到下了飞机

  才知道要召开新闻发布会”,且“只有半小时

  准备时间”①,直接导致新闻发布与公众信息

  需求脱节,与受众情感疏离。

  加上其个人言行

  中透露的随意性,更激发了媒体和公众的对立

  情绪,并进一步对其个人及其所代表的铁道部

  的所作所为作出了过度解读。

  (2没有建立有效、顺畅的舆情应急流程

  和工作机制。

  由于平时对突发状况下的工作体

  系和运转机制缺乏考虑,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在突发事件喷涌舆情面前,往往会

  导致一系列常规性工作机制失灵,出现信息真

  空、决策难以得到有效执行等情况。王勇平在

  “7·23”

  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前后的表现,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工作开展的尴尬:作为

  新闻发言人,却无法从现有的规章中获得关于

  信息发布时间、地点、范围、内容等方面的规

  范性依据和具体指导。

  3.部分领导干部或公职人员自身存在许多

  不足

  (1缺乏预警意识,对诱因事件可能造成的现实影响和危害估计不足。

  当前很多地方

  性

  突

  发

  事

  件,只

  要

  打

  上

  “政

  府

  ”

  、“官

  员

  ”

  、“警察”

  、“拆迁”

  等标签,就能在极短时间内

  形成全国关注之势。

  倘若有关部门提早关注舆

  情预警信息,实施有效的矛盾解决方案及舆论

  引导措施,那么事态可能会在爆发期就得到平

  息,甚至根本不会扩散。

  (2)

  部分公职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对网络舆

  情缺乏正确认识。

  当前对网络舆情存在两种认

  识误区:

  一是大意,认为网络舆情不是民意,因而没有价值,不值得重视;

  二是惧怕,视网

  络舆情为“洪水猛兽”,每每在网络舆情出现

  问题后,封杀或删帖是很多管理者的初始反

  应,不敢直面网络舆情。

  (3)

  缺少基本的舆情应对方法。

  相较于传

  统媒体舆情,网络舆情更具有表达快捷、信息

  多元,互动方式多样的特点,而且网民普遍存

  在“求快”、“求异”、“求新”

  甚至是“叛

  逆”

  的心理特征。

  一些领导干部在回应网络舆

  情时不仅没有以坦诚的态度、具体的回应解除

  网民疑虑和困惑,而且频频出现雷人雷语或失

  当行为,以致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衍生新的网络舆情。

  三、提高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引导能力的对策

  (一)

  完善组织架构,健全联动机制

  1.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的工作组

  织架构,完善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基层的多级舆

  情监测网络,但鉴于国情,由某一部门单独承

  担管控工作并不现实。

  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

  的共同做法,设立综合性决策协调机构和常设

  的办事机构。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这个机构可

  设置为由宣传部门直接领导、各部门参加的舆

  情监管机构,其日常工作主要是负责网络舆情

  的监测工作,遇上突发事件时,则兼为网络舆

  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协调网络宣传与管理、应急处置、新闻发布、社会管理等相关部门。

  与此同时,政府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目标,明

  确网络舆情收集范围,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互

  联网可管可控。

  2.建立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

  统筹和整合互联网管理资源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在一定的政策体制、激

  励措施和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在政府内部、政府与政府外部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

  的一

  种机

  制”[1]。

  应加

  强形

  成

  点

  对

  点

  、网格

  化、齐抓共管、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构建反

  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通

  过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联动,解决信

  息不对称、传播不顺畅、工作不协同的问题。

  (二)

  健全预警机制,加强舆情研判

  1.要建立系统化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系

  统化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包括“舆情规划、舆

  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

  等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的环节。

  要建立敏感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和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按照早发现、早处置、早控制的要求,将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从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程序化的决策过

  程。这里首要工作就是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

  等级的危机事件,分门别类地制定应急预案、处理规范程序及执行步骤,有效调动与之对应

  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此外,还要针对

  网络舆情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的放矢地加以干

  预,主动引导舆论朝有利方向发展。

  2.

  加强对网上舆情的搜集、分析。

  政府各

  职能部门应做好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工作,及

  时捕捉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或群体性的问

  题,准确把握网上舆情走势,打造网上“千里

  眼”、“顺风耳”。与此同时,还可以委托专业

  社会调查机构开展专题性社会调查研究,提出

  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

  (三)

  健全处置机制,有效应对舆情

  1.建立公众回应机制

  舆论引导贵在形成“首声效应”,即要在

  第一时间对事件进程发声、第一时间公开事实

  真相、第一时间回应热点问题,切实掌握舆论

  引导的主导权和话语权。2012年5月26日凌晨,发生在深圳的监东飙车致三人死亡案,由

  于事态严重,不仅死者家属质疑肇事者被人

  “顶包”,而且豪华跑车、夜总会女郎、游艇会

  会所、摄像头损坏、阻挡记者采访等关键词交

  错在一起,也给公众留下了质疑和想象的空

  间,一时传言四起。5月28日至31日,深圳

  交警连续召开四次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和第二

  次新闻发布会后,由于政府公布的视频资料和

  证据有明显的漏洞,马上遭到网友、媒体的质

  疑。

  对此警方积极回应,迅速行动,有针对性

  地查找证据,用事实说话,还原交通事故真

  相,最终平息了舆情危机,使案件的处理进入

  正常的程序,挽回了政府的公信力。

  2.认真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具有专

  业素养的新闻发言人团队

  在突发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情境下,新闻发

  言人制度必须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

  制,以便于以保证新闻发布的效率和效果。

  例

  如,欧美国家新闻发言人制度就要求新闻发言

  人列席高级别的决策会议,以便于新闻发言人

  对相关重要信息和决策过程有清晰和准确的把

  握。与此同时,应积极探索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新媒体应用路径,成立由主管领导、技术专

  家、舆情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共同组成的新闻

  发言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和方法创新,积极

  构建突发事件的新媒体发布平台,使新媒体平

  台的新闻发布与传统新闻发布会实现有机融合

  和优势互补。

  3.建立问责机制,努力平息社会公众的情

  绪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产生背后往往掩藏了极

  端民意诉求,正确的现场处置工作只是暂缓了

  社会公众的情绪,但不能代替适时问责机制。

  如果对此类问题不能追根溯源加以解决,不仅

  可能使处置阶段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可

  能

  成

  为新

  的隐

  患。

  据《2013年

  舆

  情

  蓝

  皮

  书》

  数据,2012年环境类舆情事件中已解决事件

  的比重

  下降,未

  解决

  事

  件

  的比例逐年攀

  升,2012年占比13.3%。因事件未

  得到完全处理

  (即部分解决和未解决,共占比27.3%)而导

  致的“烂尾”现象较为严重。①因此,建立问

  责机制,不仅是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序开展的保障,更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树立政府形象的需

  要。

  (四)

  健全引导机制,占据舆论高点

  1.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

  在突发事件中,网络以其强大信息流量和

  交互性受到了

  人们的高度

  关注,而其开

  放性

  、虚拟性等特点却使得网上信息的可信度大大降

  低。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网民们极易形成缺

  乏事实基础的主观性意见。

  而传统媒体的权威

  性与党政背景,以及媒体编辑、记者等良好的专业素养,使其在社会舆论议程设置方面具有

  明显优势,在舆论引导和平息事态方面可以发

  挥主导作用。从近年来政府危机事件的舆情走

  势分析不难发现,作为沟通、融合民间与官方

  两个舆论场的重要力量,主流媒体的介入不仅

  可以表达政府改进公共管理的诚意,甚至对事

  件的解决经常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尤其是

  针对“微博直播”

  时代经常发生的“流言”现

  象,传统媒体的调查与核实作用,意义非同寻

  常。因此,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充分发挥

  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让主流、权威、真实、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舆论阵地。比如2013年

  7月发生的临武瓜农被城管打死一案中,当地

  的百般掩饰与微博的传播,而《新京报》等传

  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配合,通过深入核查

  第一时间发布真实信息才使得疑云得以消弭。

  2.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一是针对网民上网易受权威左右的心理特

  点,邀请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学者或社会知名

  人士以真名参与网上讨论,强化正确的主导声

  音。

  二是注重培养“草根意见领袖”,发挥网

  评员的引领作用,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向。

  3.加强公务人员的网络媒介素养

  公务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转变观念和态

  度,摆脱对网络舆情的轻视、逃避、恐惧、害

  怕、无奈等心理,主动接触网络媒体,掌握舆

  情演变规律,提高认知、分析、引导、掌控、回应网络舆情的能力。

  (五)

  健全管理体制,夯实管理基础

  1.加强立法建设,实现依法管理

  应充分认识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

  体属性,按照网络媒体的自身特性与规律加强

  监管,将管理重点从管主体转向管属性,从被

  动管理转向依法治理,从终端管理转向全网管

  理、全程管理。

  2.加大技术投入,实行科学监测

  互联网信

  息

  具

  有丰

  富

  性

  、海

  量

  性

  、复杂

  性、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

  性等特点。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预测,以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代表,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舆论策源地。

  对网络舆情监测提出了新的挑

  战。

  其中,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崛起,使得舆

  论表达更为隐秘,具体数据难以提取,使舆情

  监测与研判增加了难度。

  因此,加强应用和管

  理技术的研发,建立定向分析、定量研究与有

  效管理体系,使舆情监测与研判从主观判断迈

  向客观分析和量化管理,成为科学监测的技术

  基础,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3.壮大网络队伍,构建舆情梯队

  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关键在人,目前应重

  点加强网络宣传管理,组建网络评论引导、网

  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等队伍。

  在近期内可考虑在

  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舆情专业,为各级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念、熟

  悉网络传播规律、掌握舆情监控技术的专门人

  才。通过构建梯度合理、专兼结合、全域覆盖

  的网络舆情工作力量,打造一支信得过、靠得

  住、打得赢的网络队伍。

篇三: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含5篇)

  第一篇: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化且渠道广,导致公共事件频繁突发。一件普通的突发社会事件经过新媒体助推极易引爆舆情成为公共事件。若不及时对社会公共舆情事件监管理和处置,很容易影响到政府的执政和社会治理工作。因此,为避免社会公共事件舆情愈演愈烈,各级政府部门亟需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舆情的管理与舆情应急措施:

  1.及时、全面、科学地了解网络舆情是成功引导和应对社会舆论监督的前提。面对海量的舆论信息,可以借助先进的社会舆论监测系统。对微博、微信、网站、论坛、贴吧等舆情的主要载体进行监测和预警,并对监测内容进行专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分析研究报告成果,使政府应对社会舆论监督有科学的依据。

  2.在民众对政府的社会舆论监督中,除了社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也包括政府的办事态度。政府在处置社会问题或者面对民众的问题反馈时,若是态度麻木、拖怠,很容易激发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导致更大舆情危机的爆发。

  3.快速响应既包括对民众反馈的监督信息进行调查,也包括在调查过程实时告知公众调查的进度,了解事件的真相。若监督信息属实,则需快速解决;若是信息虚假,则要将事实真相查明告知公众。4.由于互联网舆情发展状况复杂多变,所以在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需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力度,做好重点事件实时监测分析,便于及时了解事件发展动态变化,把握好舆情发展趋势。根据舆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应对措施。

  5.在处理好民众反馈的社会问题后,政府要组织对案例事件进行学习,分析事件背后透露的本质问题,主动整改,加以防范,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影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同时,对合理如实反馈了社会问题的民众予以鼓励,提升民众对政府进行社会舆论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官民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6.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产生后,极易引起社会舆论。所以,为了避免事件的发生,带来信息巨大负面效应。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舆情管理和处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权威性做好舆论引导。如借助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回应渠道和为舆情响应、信息互动的主要阵地,及时发布事件处置进展,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的问题,满足社会的知情权。

  7.社会公共事件的舆情管理和处置时,为提高舆情处置精确度与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可采用智能化的舆情监测软件,进行舆情监测和预警,减少负面舆论对社会正常运行的干扰。如蚁坊软件互联网舆情监测管理系统,可自动实现负面舆情监测、预警,已发生舆情发展过程监测、舆情处置效果监测,有助于从大局上准确识别预警信息、预防和把握舆情热点发展倾向。

  第二篇: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预案

  XXX小学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发布,牢牢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党委政府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发布,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发布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发布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微山县马坡镇址坊小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微山县马坡镇址坊小学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组

  长:

  xxx副

  组

  长:

  xxx成员:各班班主任

  职

  责:

  (1)领导和指挥全校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4)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发布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协调教育办公

  室、派出所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工作;

  三、应急保障

  (一)信息与联络保障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指定信息联络员,确保信息畅通。

  (二)财力和人力保障

  为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负有舆情处置职责的相关小组要为处置工作提供相对固定的人力支持。

  (三)宣传与培训保障

  1.加强常识宣传,提升信息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处置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伪舆情泛滥、歪曲事实真相而造成形象受损、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2.加强教职工培训力度,举办培训班,利用典型舆情处置案例,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

  xxxxxxxxxx小学

  2020年2月26日

  第三篇:舆情管理

  舆情管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从舆情管理角度看,很多突发事件之所以演化成重大舆情事件,皆因当事主体缺乏舆情管理上的风险观念。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相关管理主体能树立舆情风险的观念,在事件刚出现苗头的时候就注意从事件层面科学处置,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并履行相关职责,则不至于演化成舆情事件。因此,公共事件舆情管理应树立风险观念,建立相应的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源清单、监测、信息共享、研判等机制。

  通过社会风险评估以减少舆情事件的出现。脱离了事件的“舆情”就是谣言。谣言再有迷惑性也相对容易破解,而承载着实际事件的舆

  情事件应对则不是那么简单。因此,要避免舆情事件的发生,关键是要避免或者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转化为舆情事件,重要的是要做好社会风险评估。各地区、各部门可以评估下,本地区、本部门所辖范围内哪些政策、哪些决策是可能存在社会风险的,容易引发群体性不同意见的。对不同风险领域和问题可以进行分类和评级,例如,哪些是高风险且得不偿失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风险沟通化解的,哪些是暂时无法化解又不得不做而需要进行风险监测的。突发事件难以杜绝,但通过社会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哪些问题或决策在特定时期是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从而在工作过程中尽量依法平衡各方利益,减少社会负面影响,将社会关注减少到最小程度。

  开展舆情风险评估以构建舆情风险源清单。舆情风险评估与社会风险评估不同但又存在交集。社会风险评估是评价社会对公共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经过社会风险评估,有些高风险的政策或决策可以不实施。舆情风险评估则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对公共部门日常工作范围内可能存在的舆情风险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进行评估,例如治安问题、窗口服务人员的态度问题等。这一类别的舆情风险评估可以采取历史事件梳理法。通过梳理以往某一个公共主体所出现的舆情信息,进行归类和分析,归纳出常见的舆情风险源。其二是经社会风险评估确定存在一定风险又不得不开展的工作。通过开展舆情风险评估,可以构建起供舆情风险监测的指标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舆情风险的精准监测。

  拓宽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渠道。随着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发展,传统媒体、门户网站、网络论坛、“两微一端”等在不同事件中的舆情作用各有优势,需要构建适应全媒体发展的舆情风险监测体系和渠道。现阶段常见的监测渠道有:一是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监测。现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基于舆情风险监测指标体系,设定舆情风险监测的范围,可实现系统的自动监测和推送。二是通过自我网络平台监测。公共机构的自我网络平台包括所在单位的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一旦开通了这些平台,在涉及相关公共

  机构的舆情风险信息时,往往会有网民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些平台告知该机构,这是重要的有效舆情监测渠道。三是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监测。现在不少舆情管理咨询机构推出了舆情监测服务,2015年中办、国办所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也鼓励公共机构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购买咨询服务。通过第三方监测平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舆情风险监测的成本。

  建立舆情共享与所涉问题的解决反馈机制。对于一个公共机构,特别是一级政府,出于节约资源的考虑,不需要所有的下属机构或部门都开展舆情风险监测活动,而只需要由一个部门(如宣传部门)负责此项工作。对于其他没有舆情监测渠道的部门而言,如何发现舆情风险,信息的共享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有必要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舆情信息共享机制,在发现涉及某个部门的舆情信息时,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和渠道及时传递给涉事主体。在渠道方面,当前的新媒体手段已经实现了提供几乎无成本的平台。例如,可以建立一个舆情信息共享的微信群,在发现舆情风险信息时,可及时通过微信群多主体共享,也可以通过与群内单个成员的一对一共享。舆情信息的快速、及时、充分共享,有助于事件层面的有效处置和舆情层面的共同应对。除此之外,由于舆情的化解有赖于其所承载的事件的化解或者问题的解决,因此,还需要建立舆情所反映问题的解决反馈机制。负责舆情监测的部门监测到舆情信息后,及时转发给舆情所反映问题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有响应,包括第一时间回应已经关注、加紧核实、依法处置、处置通报等。信息公开是有效化解舆情风险的最好方式,通过问题解决反馈机制,可提高舆情监测部门和事件管理部门协同管理舆情的能力。

  建立舆情信息风险的有效分析与研判机制。迄今不少研究者强调舆情应对的速度问题,例如所谓的“黄金时间”。舆情管理上快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快,特别是强调快速回应。很多时候,舆情的恶化都是由于“快”的问题。例如,常州外国语学校被污染事件经央视曝光后,当地新闻办就长篇大论地对央视报道的内容进行了“快速”回应。其结果,回应内容的避重就轻、抓不住重点,近八成网友

  认为常州“捂盖子”,甚至给公众留下了当地政府与央视“互掐”的印象,而政府与媒体的“互掐”本身就是舆论关注的重要焦点,使得舆情越演越烈,当地政府陷入更加被动局面。因此,快速回应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的研判,需要建立舆情信息的风险分析与研判机制。舆情信息分析与研判,应当由事件管理部门和舆情管理部门共同完成,前者主要对舆情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依法处置的程序和可能结论、回应内容的素材准备等进行研判,后者则主要研判舆情环境、舆情焦点、口径制定、回应可能的结果等。此外,十分有必要借助第三方力量,特别是舆情管理方面的专家共同研判,一方面,即便是当地从事舆情管理工作、具有较高舆论素养的人员,也可能受束缚于种种因素而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无法做到中立地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第三方舆情管理专家由于长期跟踪和研究舆情,更能从整体上“把脉”某一舆情信息的基本走势,并客观中立地做出基于舆情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

  第四篇: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局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科室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紧急情况下,可电话口头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并在30分钟内报送书面信息。在重大舆情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相关单位、股室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各单位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于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

  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局办公室,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各类媒体的能力。

  四、工作保障

  网评队伍人员和单位主要领导、科室负责人是舆情的监控第一责任人,要政治站位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确保一旦发生舆情能

  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五、责任追究

  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领导“一岗双责”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奖励及责任追究机制,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对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重大影响和严重后果的人员及单位科室,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制。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室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篇:舆情分析与管理

  舆情分析与管理征文

  新媒体时代的弄潮人

  中航工业新航林

  俊

  新媒体时代不请自来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信息的传递和获取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变着社会舆论的生成、存在与传播方式,它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的行动机会与空间。于是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声音在此寻找自己的发言席。中航工业作为大型央企,是祖国空中钢铁长城的铸造者,媒体对中航工业的关注从凤凰军事网、米尔军情网、股市行情军工板便可窥见一斑,有关各类重点型号飞机研制与交付、试飞与性能的消息层出不穷,难辩真伪。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已进入了网络传播时代,它突破了传统媒体时期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正在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通讯时代。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时效以天计算,那么新媒体时代可用小时甚至分钟来计算。手机、微博、实时直播、微信群……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村庄,而将其联结在一起的便是日益强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网络的传播特点首先表现出内容的海量化,据统计,现在每年

  新产生的信息量用4G容量的DVD来存放,把它们一张张叠在一起,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圈多。其次是信息流动的双向化。原来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这就是所谓“自媒体”时代来临,传播内容与形式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要你关注”。三是

  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空前发展带来了简单便捷的操作,新闻时刻都在发生,时空距离已不是问题。特别是图文声影的综合呈现,其直观性、通俗性、大众性对受众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合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地球村”里一村民,站在村口笑迎媒体新时代。

  媒体的双面效应

  媒体报道是传媒按其自身的标准,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排后的产物,渗透着媒体及作者自身的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言论自由政策的放宽,新闻媒体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当起了越来越不容忽视的角色,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和公众的方方面面。一条负面信息搞跨一个行业、一个名牌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果冻皮鞋”“毒胶囊”“三株事件”“双汇瘦肉精”等。当然,从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看,并非坏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挖掘事件的“负面效应”。不可否认,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有些媒体会热衷大量挖掘社会阴暗面,以吸引受众眼球。一些报道貌

  似“客观、公正”,其背后却潜藏着各种利益集团的诉求。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敌对势力对我无所不用其极,一条消息可能引发的振荡是不可想象的,如阿拉伯之春、苿莉花革命等,都成为颠覆一国主权、扰乱地区安全的典型例子。中航工业作为大型军工企业,国防力量的象征,时刻受到怀有不同目的的利益群体关注,这就充分考验中航工业舆情把控能力。一方面,笔者认为要主动协同媒体,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等功能,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市场影响,提高公众认知度,建立自身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控制舆情、实时监控由于不良消息可能引发的媒体大规模跟风以及由此酿成的公共事件。因为此时的公众可能因大量的煽情和带有情感倾向性的报道而丧失了自我客观判断的能力,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舆论的散播源,成为搅动舆论海啸的那只“花蝴蝶”。

  善做媒体弄潮人

  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以时代要求审视媒体发展规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并不断研究信息传播的现状和趋势,考虑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当前,社会舆论多层次、分众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我国几代领导人对新闻舆论的重要性都曾做过指示。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靠枪杆子和笔杆子打天下坐江山”;邓小平同志说:“舆论是社会稳定的思想中心”;江泽民同志讲:“舆论驾驭得好是人民之福、不好是人民之祸;”胡锦涛同志说:“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共产党根本的原则。”在媒体发达的今天,敢于、乐于、善于与媒体打交道,体现出一种清醒、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能力。只有清晰各类媒体的运作规律,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获取最大的舆论支持,赢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舆论环境。因此,要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提高新媒体素养,学会快速、便捷、海量的搜索信息,了解舆情。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解读舆论中的深层次涵义,甚至培养自己的“专业型”意见领袖,实施良性舆情的有效传播和不利舆情的精准打击。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危机事件发生时,“主动讲比被动讲好,自己讲比别人讲好,内行讲比外行讲好”,话语权虽在记者,但记者引导好好了,会形成良性“共振”。

  媒体永远在“猎奇”,只有“非正常”的事件才能吸引关注者。所以,当出现一些“负面”舆论时,必须从容应对,对善意的、客观的报道,虚心接受,积极纠正自身错误,显示诚意;对部分失实、无恶意的负面报道,要及时为媒体提供权威信息,通知其予以纠正;对于完全失实、恶意的负面报道,要据理力争,要求道歉,坚决给予制裁。作为央企,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当在迅速应对处置事件,控制事态发展的同时,谨慎、快速制定周密预案,科学设置新闻议题,发布权威信息,与媒体紧密合作,及时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化“危”为“机”,变被动为主动。

  集智创意绽放媒体新亮点

  创新是策划的生命,好的策划来源于不断创新,如果没有新内容、新形式就不会有媒体关注。每一次宣传活动的使命是不同的,即使形

  式相同,内容也要创新,反之亦然。

  好的创意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抓住热点,只有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才能成势。现在有句话叫“造势”,运用媒体选择热点造势,必须慎之又慎选好题材和角度,否则就会发生舆论导向错误。其次,选准时机。媒体造势要把握好时机,有时,人们对某件事的热情以及认知度是不断被激发的,所以我们常会看到一些系列报道,只有随着媒体相关报道的深入以及这个报道的影响力的扩散,了解和认知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所以控制好时间,方能将“势”推向最佳境界。三是内容要有上乘之作,也就是有深度有广度。深度,即该事件的新闻价值核心;广度,即该事件新闻价值的各个层面。

  林总曾说,新闻宣传工作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护卫舰”,是塑造卓越品牌、创造价值的“增值器”。未来新媒体将深刻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行为习惯产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作为基层企业新闻工作者,一定要顺应媒体发展大势,掌握其特性,了解其规律,树立主动策划意识,加大舆情监控力度,提升新闻应急能力,方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从而实现社会影响力和软实力的迅速攀升。

篇四: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

  中铁一局西成客专项目部五工区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不断提高工区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危机能力,防范舆论风险,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许

  良

  副组长:陈小庆

  王

  柯

  陈

  瑞

  成

  员:许县伟

  屈拓拓

  李世贵

  杨国军

  马定益

  薛润民

  郝

  铎

  方

  凯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工区综合办公室,联系人:黄琨

  二、领导小组的职责及分工

  组长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发生后舆论危机应对处置的总体指挥,负责向上级报告事件全部信息,负责接待各类媒体记者的采访,正确引导舆论,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副组长主要负责及时了解、掌握媒体动态和舆情,并协助组长做好相关工作。

  综合办公室配合工区领导对各类媒体记者来访进行身-可编辑修改-。份核实和登记接待;负责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有关文字资料的起草和保密工作;负责跟踪和掌握媒体采访报道情况,随时监控网络及其他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并迅速向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各成员要在组长和副组长的领导下,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应对处置工作。

  三、事先培训和演练

  工区要定期对员工包括农民工进行突发事件舆论应对处置工作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来临时,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救援,如何向上级汇报,如何对待记者的采访等。面对记者不随便说话,面对镜头不随便亮相。并要结合施工情况进行演练。

  四、突发事件的情况上报

  1、向本单位领导汇报。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负责人要迅速向值班副经理和工区经理、书记汇报事件相关信息。工区书记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将事件全部信息上报至本公司领导及公司宣传部,决不允许不报、瞒报。本公司-可编辑修改-。宣传部根据事件性质,经请示公司领导后决定是否报集团公司宣传部。属于集团公司指挥部管辖的,还应同时向集团公司指挥部领导汇报。

  2、向集团公司领导汇报。各子、分公司领导可根据事件性质和轻重程度确定向集团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及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汇报;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经请示集团公司党委主要领导同意后立即启动《中铁一局集团突发事件舆论危机处置工作应急联动体系实施方案》,并迅速与负责该区域媒体联系的主责单位联系。有关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赶赴事故现场。

  五、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

  1、撤除标识。工区书记要立即安排有关人员,迅速到现场撤除各种标识标牌。凡出现“中国中铁”、“中国中铁一局”企业标识的地方,要进行撤除或遮盖;彩旗、导示牌、宣传展板等要尽快撤除。

  2、更换工装及安全帽。工区要按照抢险的要求,现场人员一律更换没有企业标识的工作服和安全帽,有序进行-可编辑修改-。事故救援工作。

  3、尽快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工区书记要及时向本公司领导及宣传部门汇报事件进展情况,并尽快统一认识,统一口径,做好新闻媒体记者接待和舆论应对准备工作。

  六、新闻媒体记者的接待

  1、采访接待。新闻媒体记者到事发现场后,第一时间接触的员工或农民工要立即向事发单位领导或现场负责人汇报,并将记者引荐给现场负责人。事发单位领导或现场负责人要热情接待,主动将记者引导到驻地办公场所,礼貌接待来访人员,不能阻挠、回避记者采访。

  2、核实记者身份。

  接待人员要按规定对采访人员进行登记,并要求采访人员出示记者证等有效证件,掌握来访人员的身份和所需采访的内容;及时报告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

  3、采访授权。对于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由接待人员进行整理后报舆论危机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采访要求确定是否接受采访以及采访的方式方法。舆论危机处-可编辑修改-。置工作人员要全面了解地方媒体情况,掌握有关信息,与相关媒体沟通交流,对新闻宣传过程实施全面控制,尽量保证事件报道的良性发展趋势。未经领导小组许可,任何人不得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对外随意发布事件相关信息。

  4、接受新闻媒体采访。在经过领导小组授权后,工区(分部)相关人员方可接受记者采访。面对媒体记者的采访,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口径一致。要谨慎回答记者提问,不得违背国家与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严禁发布未经上级允许的相关信息,并不得提供书面资料;对摄影摄像采访,要严格控制采访范围,避免拍摄企业标识和名称;对记者要求采访事件现场或某个人时,必须由工区领导或现场负责人陪同,并按规定做好进入现场登记

  。要尽量减少或避免记者在事发地点的停留和拍摄时间。

  七、召开新闻发布交流会

  1、起草文字材料。负责文字材料的有关人员迅速收集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撰写情况说明,形成新闻通稿

  。新闻通稿撰写完成后,报经舆论危机处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审-可编辑修改-。批后方可发布。

  2、召开新闻发布(通气)会。新闻发布(通气)会的召开按照《中国中铁一局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信息发布工作程序》执行。

  八、采访结束后续工作

  1、保持与媒体沟通。采访结束后,现场负责人或事发单位领导要主动要求记者留下联系方式,继续主动与新闻记者保持联系,掌握报道内容,防止出现影响企业利益和信誉的负面报道。如果发现苗头,要抢在稿件发出之前,积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并立即向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汇报。

  2、正面引导舆论。当出现负面报道并对企业造成影响时,事发单位要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应对新闻危机。通过公开事件真相,澄清谣传和猜测;通过发布事件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通过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统一宣传口径,正确引导舆论,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3、对不实报道的应对。发现媒体报道的与事实有明显-可编辑修改-。夸大、不实之处后,要保持冷静,应及时与有关记者取得联系进行更正。如果与媒体协商无法达成一致,要在上级宣传部门和联动体系中区域负责部门的协助下,到当地新闻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媒体进行沟通。要以事实为依据,说明情况,据理力争,并递交书面说明,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必要时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力,以视正听。

  4、开展舆情监测。要对社会舆论情况进行全过程监测,收集媒体报道,认真分析研判,及时汇总上报。突发事件处置完毕,要持续关注媒体动态,防控相关不良舆情发生和多次传播。如果发生互联网新闻危机,还要组织网络评论员采取跟贴等方式说明事件真相,维护企业形象。

  5、评估处置结果。突发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总结舆论危机处置工作,评估处置结果,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并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可编辑修改-。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可编辑修改-

篇五: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公司突爱傕拿件奥僭应对工第一章总则

  8安匏办法

  第一条为做好XX轨道交通4号线舆情应对工作,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媒体和舆论向企业期望的方向发展,维护企业品牌形象,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相关文件制度,结合4号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项目公司及各施工单位涉及舆情监测、舆情应对的一切活动。

  第三条在处置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和引导舆论的过程中,坚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和方针,尽量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一)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简要事实通报给主流媒体,抢占第一落点,有效地减少网络等社会媒体对事件的“热炒”和“乱炒”。

  (二)统一口径,巧做概念。注意口径,做到“疏堵结合”,通过公开透明、持续的信息发布,让媒体围绕设置的议题进行报道,坚决杜绝未经授权擅自发布信息的情况。要杜绝系统内部不同部门发布有违统一口径、相互冲突的内容。

  (S)持续发布,多元发布。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持续发布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善后等过程,通过媒体将采取的人性化的应急措施告知受众。

  (四)真诚沟通,留有余地。真诚沟通是在突发事件面对媒

  体和公众时的基本态度。只有真诚沟通,说明事实真相,消除疑虑与不安,才能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同时,还要注意话不能说的太满,必须留有余地,将企业的难处告知媒体,适当降低媒体和公众的预期,请其理解企业的难处与苦衷。

  (五)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由项目公司舆情应对小组统一指导突发事件的舆论应对工作,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形成统筹协调、分工明确、沟通顺畅、合力对外的舆论应对工作机制。

  (六)寻求援助,多方应对。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联系利益相关方,并获得支持,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

  第四条项目公司成立以总经理为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处理办公室,应急处理办公室设在项目公司安质部,由安质部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所属单位应遵照项目公司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成立相关组织。

  第五条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舆情监测、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指挥、指导、监督和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决策。

  应急处理办公室是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的牵头部门,主要负责舆情监测信息收集和危机事件舆情应对工作。按照新闻媒体

  沟通联系区域负责制的要求,主动与责任区域内的新闻媒体(网站)和新闻主管部门沟通联系与合作。负责建立和编发预案并督促落实,主动开展日常舆情监测和突发事件舆情监测工作,指导并帮助各各施工单位做好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

  突发事件当事单位是舆情应对工作的责任主体。在突发事件出现或媒体介入某些工作事项调查时,负责第一时间向项目公司报告,按照预案主动开展应对工作。要服从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小组的指挥,主动配合做好工作,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提供保障。

  项目公司各部门是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配合部门,负责职能范围内的信息通报,向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组织机构提供背景材料和专业意见。

  第三章舆情监测

  第六条建立健全舆情日常监测制度,明确舆情监控内容,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测和分析,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对敏感事件要及时将监测情况报告工作领导小组,并密切关注媒体动态,做到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七条由舆情监测员、网络评论员组成舆情监测机构,定期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巡察并汇总、登记和总结。

  (一)舆情监测员。项目公司安质部、综合部部员组成监测

  小组,综合部主任任组长,安质部部长任副组长。每周至少3次以上输入4号线主题词,浏览查看相关的网络信息。各施工单位应成立以书记、经理为组长的舆情监测小组,每周至少2次以上输入各施工单位主题词,浏览查看相关的网络信息。舆情检测员要及时捕捉与项目公司、各施工单位相关的各类信息,并做好信息记录。记录应包括信息类别、信息网址、主题、发布时间、上报时间、处理结果、网络截图等内容,并分别编号存储。

  (二)网络评论员。项目公司综合部牵头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和论坛等形式,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控、收集整理,通过新媒体,阐述、说明事件过程,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

  第八条舆情监测员、网络评论员认真整理各类舆情,发现不良信息要及时记录、备份,并在30分钟内,详细、准确地向舆情监测小组组长汇报。舆情监测小组组长要以最快速度向项目公司舆情应急处理办公室汇报相关信息。经分析、判断后,由应急办公室主任向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汇报相关信息,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发生危机事件。

  第四章舆情信息发布

  第九条舆情危机发生后,必须统一口径对外发布信息。项目公司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应急处理办公室要及时了解突发事件过程,迅速赶往现场。一般事件,由应急办公室主任统一对外发布信息;较严重事件,由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外统一发布

  信息;严重事件,经集团公司研究后,采取相适应的方式,统一对外发布信息。各施工单位不能擅自对外发布信息。

  第五章舆情处置程序

  第十条舆情事件发生后,主责单位要及时上报项目公司,快速、积极、慎重地应对处置,其应对处置程序如下:

  (一)事发后,项目(舆情监控人)在第一时间向各施工单位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二)立即启动项目公司舆情应对处置预案,重大舆情危机事件启动集团公司应对预案。

  (三)各施工单位要快速清理现场企业的宣传品,加强现场员工尤其是协作队伍人员的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项目公司通过网络评论队伍的“微博、微信”等方式快速公布事件信息发布体系,重大危情信息由集团公司统一发布。

  (四)加强现场媒体记者的采访管理,掌握到场媒体记者的情况,接待好现场每位记者。

  (五)主动与所在地政府、公安、医疗卫生、新闻管理部门沟通联系,处置负面新闻报道。

  (六)确定信息发布的统一口径,发布事件权威信息。

  (七)向上级持续报告现场动态,各施工单位和项目公司应对小组持续加强舆情监控,组织网络评论员正面引导舆论。

  (A)事件平息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改进舆情应对工

  作。

  第六章应急终止

  第十一条突发事件基本平息、舆情应对工作基本结束后,要对整个过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对舆情应对的各项工作及时总结和评估。

  (一)整理归档。应将整个事件过程中所有收发信息、领导批示、事件调查报告、现场录像及图片、媒体登记档案、新闻通稿、新闻发布会情况、媒体报道情况等材料及时整理归档。

  (二)总结研讨。要对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工作的组织、效果进行总结。组织有关人员总结经验、分析不足,进行学习研讨,进一步完善舆情应对预案,掌握舆论应对技巧,提高舆论应对能力。

  (S)修复形象。对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接触到的媒体,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建立良性沟通渠道。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宣传,消减负面影响,修复和改善企业形象。

  第七章媒体联系制度

  第十二条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过程中,媒体记者既是信息的爆料者,也是正面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还是舆情信息的最早获得者。为了有效地监测、处置舆情,项目公司需要建立相关的媒体服务工作制度。

  第十三条项目公司综合部将国家主流媒体、当地主要媒体记

  者联系作为舆情应对的常项工作。积极主动与当地主流媒体(网站)、新闻管理部门沟通联系,构建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友好合作关系。各施工单位也要抓住机遇,与记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且按照项目公司的要求,配合记者的信息采集工作。

  第十四条一般情况下,各施工单位要主动热情地招待媒体记者。突发事件中,各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务必做到:不随意接受记者采访,不粗暴对待记者。遇到记者采访,要问清单位、姓名、联系方式,有礼貌、有耐心地将记者引荐到接待人员处,并迅速向上级部门汇报。

  第十五条突发事件发生后,项目公司可以通过重点媒体碰头会、个别记者交流等方式将专业人员草拟、舆情应对小组领导审定的客观、真实、科学的新闻通稿,科学有序地快速发布出去,及时回应公众的询问。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时,应结合受众特点,根据事件的进展,持续发布事件的核实情况、应对和防范措施等,说明事实真相,消除疑虑与不安,最终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化解事件危机。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实施办法由项目公司综合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本实施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篇六: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突发事件舆情应对预案

  为提高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负面舆情,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切实维护企业形象和利益,特制订本预案。

  第一条

  突发事件定义

  突发事件,指项目在生产经营工作中突发的人身伤亡、安全质量、自然灾害、企地纠纷以及突发性重大经济纠纷,重大经营管理问题,群体性上访问题,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经济案件等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的事件。

  第二条

  突发事件舆情处置工作

  (一)组织领导

  项目经理部成立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办公室,全面负责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和现场管理工作。

  办公室主任:项目经理、党委书记

  办公室副主任:副经理、安全生产总监等

  组

  员:安质环保部部长、作业队队长等

  (二)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主要职责

  1.突发事件发生后,统一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快速确定现场指挥人员,并第一时间向公司报告。

  2.及时为公司舆情应对现场领导小组提供事件处置新闻线索和进展情况,为公司现场领导小组决策提供参考。

  3.落实办理公司舆情现场应对工作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4.加强日常员工思想教育,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私自接受采访,不发表有损企业利益的言论。

  (三)处置程序

  1.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项目员工要第一时间告知项目经理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主任以电话、传真等方式在第一时间向分管宣传工作的公司领导和宣传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

  2.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统一负责现场管理工作,快速明确突发事故(事件)现场指挥人员,并在未经公司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授权同意下不得发布新闻信息。

  3.突发事故(事件)发生后,公司领导小组应立即对事故(事件)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处理,确立报道规模、手段、方式和报道基调。

  4.在公司领导小组组长及副组长到场处理舆情事件时,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主任列席应列席突发事故(事件)领导小组的各类会议,了解整体动态和处理步骤,现场指挥人员应随时为舆情应对办公室提供新闻线索及工作进展情况。

  5.及时加强员工和农民工的思想教育,不允许员工和农民工随意、私自接受记者采访,不得对媒体发表有损企业利益的信息及言论。

  6.突发事故(事件)现场指挥人员,未经舆情应对办公室同意不准任何记者进入现场采访,必须持有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统一发放采访证的记者才能进入事件现场进行采访,并应保证采访人员的安全。

  7.新闻发布严格按照公司相关要求执行。新闻通稿必须由公司舆情现场领导小组根据公司党政要求统一拟写,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将突发事故(事件)的有关信息,准确、全面地告诉公众,阐明采取的应对措施,避免误导和新闻炒作,掌握舆论报道的主动权。

  8.应迅速确定新闻发布所需要的媒体,确定新闻发布所针对的公众(此类事件与哪些公众关系最为密切)。广泛利用当地宣传部门的资源,与记者和相关媒体始终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时通过他们对外发布

  最新的正确消息,要善于利用媒体与公众进行沟通,控制事态发展。

  9.根据情况,如确需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新闻通气会的,在经公司党政领导同意后,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或新闻通气会,由指定的新闻发言人向新闻媒体发布相关信息。重大突发事故(事件)需由公司主要负责人出面回答记者的提问,澄清事实,消除疑虑。

  10.在确保事件处置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应安排主流媒体记者到事件现场(或靠近事件现场)采访。对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记者实行新闻采访准入制度,对经批准采访的记者,既要尽可能提供方便条件,又要加强组织和管理。经批准到事件现场采访的记者,必须服从现场管理和安排,不得干扰事件的处置工作。

  11.如有需要安排采访,要妥善安排政治素养好、思路清晰的被采访人,在接受采访过程中,被采访人对把握不准和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问题保持缄默,不得发表有损企业利益的言论,违反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追究被采访人责任。

  12.项目舆情应对办公室指定专人长期跟踪关注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情况,并收集新闻报道文章及影像资料等。如果发现媒体的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应及时、策略地向媒体指出并要求更正,挽回不良影响。

  第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综合部负责解释。

篇七: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舆情应对处置应急方案

  为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控,及时、准确的发布有关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维护国资国企形象,特制兰州野生动物园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应急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坚持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并重的原则。充分认识舆情处置是事件处置的一个重要环节,始终坚持事件处置和舆情引导处置“两手抓、两手硬”的原则,快速有效地做好事件处置和舆情处置工作。

  (二)坚持事发部门和事件处置部门为舆情处置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各部门作为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主体的意识,主要负责人应自觉担当起舆情处置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三)坚持协调联动加强舆情处置合力的原则。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舆情处置工作,在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形成舆情处置合力。

  二、信息发布流程

  为确保发布新闻通稿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及发布后舆论的正向引导,园区相关信息发布严格落实“三校三审”工作制度,工作人员一审,部门负责人二审,分管领导三审,重大事项或特殊情况,需请示单位主要领导审定。

  三、舆情管理办法

  根据舆情事件重大程度分为以下三挡:

  -1-

  (一)蓝色警报

  当单日游客接待量接近或达到最大承载量40%,或一般的民生问题、建议及咨询等其他相关舆情。针对此类舆情事件园区为主导,通过园区微信公众号、服务号、抖音官方账号等自媒体平台正面回复或引导,掌控舆情走向。

  (二)黄色警报

  当单日游客接待量在最大承载量的40%—75%之间,或影响范围较小、涉及人员不多、传播速度较慢、关注度不高的投诉或曝光等相关舆情。针对此类舆情园区将拟写正面公示、公告及通知等相关文案,并通过媒体矩阵对外发布。同时联系当事人进行公关,消除负面影响。

  (三)红色警报

  当单日游客接待量达到最大承载量的75%以上(含),或事件较为严重、涉及范围较广、网络关注度高、传播速度较快、即将或已经产生较大舆论影响等情节极为严重的舆情。针对此类舆情园区将第一时间向上级单位汇报并与媒体矩阵进行协商沟通,利用企业、媒体优势乃至政府优势第一时间通过各大媒体矩阵、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对事件进行澄清处理,并及时沟通相关事件责任人进行正向疏导和相关赔偿。

  四、成立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

  为确保园区舆情事件发生后,可根据上述舆情分级及时进行处理沟通,成立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一)领导小组:

  -2-

  1.组长:丁三—指导红色舆情相关事件处理办法;

  2.副组长:刘晓—指导蓝色及黄色舆情相关事件处理办法并将处理办法进行下达;

  3.组员:

  (1)曹梦—舆情回复、报告(发生红色舆情时,对舆情进行及时澄清回复并将回复内容及时上报,舆情发生后,及时撰写舆情相关报告并上报);

  (2)谢某玲—舆情统计(实时记录舆情发生时间及处理结果并对接相关媒体矩阵);

  (3)各部门负责人—相关舆情内容的核实,形成初步回复意见。

  五、舆论风险防控

  (一)监测测收集信息

  网络舆情监测员每日进行网上收集相关信息,主要浏览市内各网站、论坛、贴吧、博客、12345投诉平台等,同时利用舆论风险监控平台每日进行监控,每月制作舆论报告,将正负面舆论热点生成报告形式上报领导,依据舆情反馈我园区做出改进。当遇到重大舆情后,设立重大舆情信息沟通群,由宣传组直接对接园区高层领导及时互通信息有无,并设立新闻发言人,将舆情事实及时向媒体做出真实合理的解释,由媒体统一发布新闻通稿,广而告之。

  (二)搭建媒体矩阵联动

  积极主动对接省内主流媒体10余家,主要有甘肃交通广播

  -3-

  FM103.5、每日甘肃、甘肃观察、新甘肃客户端、甘肃文化影视频道、腾讯新闻、中新社、中国甘肃网、兰州新闻网和兰州交通广播FM99.5等,由园区统一搭建媒体矩阵,进行媒体分类,大致分为新闻热点类媒体、交通指示类媒体、旅行咨询类媒体,通过媒体矩阵,将园区新闻通稿下发至各媒体,再通过各媒体定时发布至不同的平台告知广大游客朋友。

  六、舆情处置流程

  (一)舆情来源

  根据舆情实际情况的,将舆情分为网媒舆情、督办舆情和现场舆情。

  网媒舆情是指通过网上回复、报纸媒体回应解决的舆情;督办舆情是指兰州市、安宁区等关部门督办件反映的舆情;现场舆情是指各部门所接到媒体记者、游客来电的舆情。

  (二)工作流程

  1、网媒舆情处理:根据获得舆情信息生成《网络舆情处理单》,经分管领导阅示后,经主要领导同意后,转交相关部门及时对舆情进行调查分析、判断,准确查找舆情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研判舆情可能发展的趋势,形成初步的回复内容,经分管领导或公司主要领导同意后进行上报或网上回复。并将舆情研判结果和处理情况由综合管理部负责归档。

  2、督办舆情流程:各部门根据领导批示要求进行办理,并做好督办舆情的入档汇总工作。

  3、现场舆情流程:礼貌的询问媒体联系方式和要反映的问题,第一时间告知分管领导与媒体进行沟通,重大事项由分管领

  -4-

  导向主要领导汇报,指定相关部门负责办理并回复媒体。分管领导或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媒体沟通回复问题满意度,若有不满意的地方及时化解,确保媒体满意。

  4、对特别紧急重要的舆情要边查边回复,严格道循舆情的“时效性”原则。各部门的舆情现场处置工作建立AB角,确保接到舆情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根据领导指示做好舆情处置工作。

  -5-

篇八: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突发事件后往往很容易受到媒体聚焦和网民关注,特别是与民利益相关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关注度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暴增,此时政府的一举一动都处在舆论聚光灯下,迅速成为公共热点。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最新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及处置方案范文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情绪有着自身的特点。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事件形成的助推器、社会情绪的“集散中心”和相互“传染”的“放大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本文通过对舆情处置的背景进行分析,对舆情应对及处置策略进行研判,旨在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处置提供更为有效的处置方法,提高舆论的引导力。

  一、舆情处置的背景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什么是舆情?“舆”就是公众,舆情就是指公众的态度、意见和情绪,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寻求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网络舆情处置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引发的舆论空前活跃,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非理性和情绪性言论在网络上蔓延,舆情处置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动摇了以党委宣传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为信息发布主体,主流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社会公众为受众的信息传递方式。一般情况,舆情信息率先在微博平台快速扩散,网民反映强烈,随后微信公众号的观点有效地助推舆情发酵。信息与观点在微博与微信平台间反复呼应、相互映照、相互刺激。然而,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功能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不仅弱化了主流媒体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功能,而且导致各种非官方信息在缺乏监督的新媒体平台上迅速扩散。

  (二)网络舆情影响力增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公众逐渐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信息传播参与者。他们可以自主地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传递有关信息,形成规模化、集中化的交流讨论声势。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网民情绪化导致的舆论扩散极快,并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直接导致网络突发事件的发生,并带来网络舆情。产生网络舆情的主要起因有突发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的政策或行为、公众人物的不当行为或言论、利益群体的网上诉求。

  2019年就发生了诸多的舆情案例,如“云南李心草死亡事件”“云南一深度贫困县花2亿元修建一所中学事件”“女网红进入桂林航空机长驾驶舱事件”“江苏响水化工企业爆炸事故”“汉堡王鸡肉汉堡广告涉嫌歧视事件”“湖南滴滴司机遇害案”等。

  二、舆情应对及处置策略

  笔者认为,应对网络舆情首先要开展好舆情监测,收集梳理好相关信息,其次要通过舆情调查,深入分析研判,最后要迅速形成统一的口径,积极组织材料信息回应网民。

  突发事件舆情处置预案要明确工作机构,根据需要设立新闻应急办或临时舆情处置机构,明确工作机制和流程、责任、措施等等。信息发布是处置舆情重中之重的环节,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信息发布,往往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特别是业务主管部门要主动和宣传部门商量确定信息发布口径,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发布口径还要报经当地党委、政府研究确定。发布的信息必须包括发生了什么,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做什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还要表明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态度,表明对受害者的关心和坚决查清事实的决心。

  如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云南省大理市发生的“截留”防疫口罩一事就引发不小的网络舆情。一时间,《大理你“欠理”了!》《大理不讲理!“截胡”口罩无义又违法》等等各种信息、评论占据了网络空间,并在特殊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声势。怎么办?

  2月6日下午,大理市就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就“截留”口罩一事回应社会关切。会上,大理市首先通报了相关情况,用异常诚恳的态度,对社会各方进行了公开道歉,并表示将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对暂扣口罩予以全部放行退还。这一通报内容,看起来已经对社会公众回复得很完整了,但部分网民还持有观望态度。

  当晚,大理市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关于应急征用口罩处置工作的进展通报》。《通报》显示,为及时做好应急征用口罩的处置工作,大理市立即成立了工作专班,迅速落实情况,对已经使用且与重庆方达成补偿协议的267件口罩,已兑付应急征用补偿款99.03万元,其余款项当日内可兑付完毕。针对在本次事件中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已及时作出了处理决定。自此,大理“截胡”口罩事件舆情获得迅速降温,直至平息。

  按常理,网络舆情处置要把握好快速发声、换位思考、人文关怀、查处谣言“四原则”。快速发声要掌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和节奏,坚持快说事实、慎说原因,既要第一时间、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发布信息,又要为突发事件舆情的后续处置和信息发布留有空间和余地;要站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角度,了解他们关心和想知道的信息,选准合适的关注点,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如,在2019年年末,一张涉嫌拐卖儿童案“梅姨”的新画像通过各级媒体发布后,引发全社会关注,网络热度呈现井喷态势,4个小时内即达到舆情峰值。事件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家长的恐慌,并给一些与画像相似群众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大量网民质疑:“梅姨”是否存在?长像如何?

  据媒体报道:主侦“张维平拐卖儿童系列案”的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主办民警表示,“梅姨”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2017年初,当时警方抓获了张维平团伙。据张维平供述,其拐卖的9名儿童均通过一名被称为“梅姨”的女子介绍和联系转卖。为核查“梅姨”情况,广州警方根据张维平的描述绘制了第一张“梅姨”模拟画像,并于2017年6月公开悬赏征集举报线索。应被拐儿童家属多次要求,2019年3月,模拟画像专家对“梅姨”进行了画像。经张维平辨认,第二张画像与“梅姨”相似度不足50%,且与第一张画像差异较大。警方表示,社会公众对所谓“梅姨”的信息不必恐慌,欢迎各界人士积极提供相关线索,协助警方尽快破案。此报道一出,真相大白,消除了群众的恐慌心理。

  三、谣言的处置

  很多时候,每逢大的突发事件发生,必然会伴随着各种谣言的出现。如何及时查处谣言,最大程度压缩谣言造成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突发事件舆情处置的重要环节。网络谣言会损害政府的名誉,侵犯公民声誉和合法权益,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应对网络谣言的方法包括组织相关部门及时发声,让权威信息占领传播渠道,针对网民关注的信息持续不间断地发布有关情况,并及时查处不实信息,及时辟谣。这就要求网络舆情处理人员一定要克服胆怯心理,勇敢面对复杂的舆情形势,保持冷静,及时启动预案,有序处置。

  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网络舆论这个“自由超市”也会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建立舆情处置预案,设立机构,积极引导,统一口径发声,提供人文关怀,合理有效开展舆情监控,及时查处谣言,显得尤为重要。

篇九: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为快速妥当处置全市民族宗教突发重大网络舆情,有序引导网络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市民族宗教良好网络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民族宗教系统被国内外网络媒体登载舆情信息,或对本系统正常工作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论情况的应对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全市民族宗教系统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辖区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网络信息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互联网上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三、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市民族宗教系统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办公室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有关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主要负责审定全市民族宗教系统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督导、考核有关单位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研判“网络问政”形势,有序引导网络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机关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主要职责

  办公室:统筹、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各科室: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突发重大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各科室对所可能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三)分类处置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按以下办法分类处置:

  1、属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安排相关科室、直属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各科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

  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属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

  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属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监察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踪

  各相关科室、二级单位要落实专人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采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各相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三日内报送办公室,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五、工作保障

  各科室和二级单位指定专门的舆情监控人员,建立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在单位干部职工中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懂政策法规、善应对网络的网民队伍,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网络舆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六、责任追究

  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科室、二级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奖励及责任追究机制,对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突发事件重要情况或者应急处置工作中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二篇

  我校为有序引导,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网络等媒体的能力,依据已有相关规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突发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我校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组织实施突发重大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及互联网上动态性、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许昌实验中学突发重大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审定我校突发重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督导、考核有关单位突发重大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研判“网络问政”形势,有序引导舆论。学校宣传科负责舆情处理,电教网络中心负责提供技术支持。

  (二)岗位职责

  宣传科:统筹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突发重大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学校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

  发现重大舆情后,要按照应急管理规定时限及时将情况报告学校宣传科,同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专门工作组,制定并落实应急处置措施,于发现后三小时内以单位或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名

  义跟帖依法依规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或答疑释惑,及时、有效控制事态,正面、有序引导网络舆论。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三)分类处置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重大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按以下办法分类处置:

  1.对于询问、置疑、诉求类的,学校及时提出答复意见,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需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

  2.对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

  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3.对于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类的,要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4.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四)动态跟综

  专人负责对突发重大舆情及处置后的事态实行动态跟踪,适时釆取应对处置措施,坚决防止网络舆情危机发生。

  (五)总结评估

  在网络舆情被消除或趋于平稳后,要根据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将应对处置工作书面报告上报市教育局,并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对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报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责任人行政处分,违反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三篇

  一、突发舆情事件应对的基本方法

  1.快速及时的回应舆论关切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回应责任,通过线上(官微、官博、官网)与线下(发布会)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回应,双管齐下,消解舆情热度。

  2.利用网络媒体,抢占舆论制高点:在第一时间回应舆论关切问题后,还应该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有助于提升对外发布信息的权威和说服力。

  3.把握舆情关注重点:主要目的在于发布的信息要尽可能的满足网民的关注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舆情进行实时的跟踪监测,把握舆情态势。

  4.尊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舆情删除是不现实的,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播规律然后积极的引导舆情,如引导网络舆论转移关注点、发布与传递一些正面的声音等。

  5.积极寻找网络意见领袖:这种网民引导网民,用网民自己的声音进行引导、感染网民,实现网民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的方式,在舆情引导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突发舆情事件处置办法

  由于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快,传播载体众多,在应对突发舆情的过程中,时效性很重要。为此,通过采购舆情监测公司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加强网上舆情监控,以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已成为突发舆情事件处置的主要解决办法。

  以识微商情这样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为例,可对全网舆情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负面舆情自动识别第一时间告警通知,挖掘舆情传播演化过程中的传播网站、传播媒体、关键传播节点以及传播溯源、网民情感分析等,自动生成舆情分析统计图表简报,供突发舆情事件应对工作决策参考。

推荐访问:突发事件中舆情处置的对策 舆情 处置 对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