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7篇

发布时间:2023-09-04 12:2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义县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问题及重点

  义县是山东省德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农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义县不断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主要成效

  1.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义县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蔬菜、水果等高效特色农业作为重点打造,形成了以种植产业为主,以养殖、加工业为辅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

  2.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义县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引进了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和技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了农作物品质和产量,增强了农业综合竞争力。

  3.电商+农业模式引领新农村建设。义县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吸引了大量资本投入,带动了农村电商的发展,调动了农产品销售的热情,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问题及重点

  1.农业品牌意识不强。义县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够强,农产品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品牌支撑,无法形成优势品牌的地位。因此,义县需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

  2.合作社体系建设不完善。义县的合作社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由于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和资金、人员等资源不足,合作社的发展遇到了困难。因此,义县需要加强合作社的培育,推进规模化经营,形成协作共赢的发展格局。

  3.农业面临人才缺乏难题。义县的农业面临着人才缺乏的难题,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因此,义县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农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生产经营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义县农业生产经营中,仍存在许多管理和技术壁垒,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义县应加强规范、标准化生产和统一管理,优化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义县现代农业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科技创新、电商+农业模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品牌意识不强、合作社体系建设不完善、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义县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篇二: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专题研究」“?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是什么?“?四五”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转型阶段,是全?建成?康社会?标实现后的第?个五年规划期,是脱贫攻坚?标实现后的第?个五年规划期,是启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标的第?个五年规划期。作为开启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个五年规划,?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四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结合中农富通在农业农村领域多年来的规划实践及经验,个?认为“?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会聚焦在农业?质量发展、农业农村绿?发展、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推进农村全?深化改?和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六???。01推进农业?质量发展1.保障国家粮?安全仓禀实,天下安。我国粮??产取得历史性的“?六连丰”,即使今年以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我国夏粮仍获丰收,秋粮播种?积稳中有增,主粮供给率?,?粮绝对安全。虽然如此,但是我国是???国,随着城镇化带动居民粮?消费结构升级,粮?在畜牧业和?业领域?途的拓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战,使得我国粮?特别是??、??等产品供求不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四五”期间我国粮?缺?约1.3亿吨,粮?结构性供需缺?仍会存在。保障国家粮?安全是?个永恒的课题,“?四五”期间坚持以我为主、??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科技?撑的国家粮?安全战略,???要提?粮?综合?产能?。完善粮?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推进?标准农?建设,优化粮?供给结构,建设种质资源平台,完善产后服务体系,推进粮?精深加?业的发展,打造从?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另???要形成节约粮?的?活常态。在粮?产需中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下,树?全社会厉?节约的绿?健康消费理念,加快?法、强化监管,同时发挥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的引导、教育监督作?,反对和杜绝任何形式的粮?浪费,营造健康餐饮环境。2.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员要把论?写在?地上,让农民?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会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动?。”在新?轮科技?命和产业变?深?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增长,引导农业向绿?、优质、特?和品牌化发展,提?农产品国际竞争?。清华?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认为,农业科技应在?物技术、装备技术、信息技术、降耗技术四个??取得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提出要加快农业领域5G技术的应?步伐。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锦琦指出,要重点攻克适应绿??品?业化?产的新?代信息技术、?物?程技术、现代包装技术、物联?技术等共性和关键技术。中农富兴服务项?的温室物联?系统02推动农业农村绿?发展加强?态保护与修复。“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地这个‘耕地中的?熊猫’保护好、利?好,使之永远造福?民。”保护?态需要通过保护耕地与提??壤质量、保护?资源和提?灌溉???质、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等,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2020年6?,国家发展改?委、?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指明了?态保护修复?向。推进农业绿?转型。?是完善?态补偿机制,进?步完善转移?付制度,加?政策?持?度,根据?然保护地、?态保护红线范围的核?保护区和?般控制区功能定位等不同保护重要程度,结合不同地域特点、发展?平,制定差别化的补偿标准,初步建?了多?位、多层次的?态补偿机制。?是积极发展?态循环农业,推?绿?种养模式,实施化肥农药

  偿标准,初步建?了多?位、多层次的?态补偿机制。?是积极发展?态循环农业,推?绿?种养模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动,扩?病?害绿?防控和统防统治的覆盖?,全?推进农业?源污染治理与废弃物资源化利?。河南开封爱思嘉鱼菜共?产业园03健全乡村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特?产业。以增强乡村产业与资源环境、市场需求结构的匹配度为基点,以?持创新创业和农民增收为取向,构建区域化、差异化、特?化的乡村产业新格局;同时培育“?村?品、?县?业”,整合特?产业链,促进特?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产性服务业和农村?活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乡村产业升级的关键产业。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发展农业?产性服务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的专业化服务,促进?农户与农业现代化相衔接;?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提?农村?产?活??的物质供给效率;?持发展休闲旅游、批发零售、养?托幼、环境卫?等乡村?活性服务业,满?城乡居民追求美好?活的需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产业集群、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园区建设为载体,聚焦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励多元化投资?式,引导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资本等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项?,进?步拓展农业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态涵养、教育科普、?化传承、健康养?深度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中国南和设施农业产业集群04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坚持以?为中?促进乡村振兴,在物质和?化层?不断改善乡村?居环境,着?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建设宜居乡村,创新乡村社会治理能?。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体化和公共服务质量均等化。开展农村公?基础设施提升?程,进?步提升农村道路、供?、供电、?络等基础设施的档次,?幅提升农村互联?基础设施?平,重点提?到?然村和农户家庭的基础设施通达率。持续改善农村?居环境,建设?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深?推进“厕所?命”,开展农村?活垃圾、污??害化处理和家庭安全饮??、卫?厕所全覆盖?动,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对??外流、空?化严重的村庄加强村内布局优化和环境美化,对搬迁撤并类村庄恢复?园或?然景观和?态功能,对有历史?化价值的古村古建进?全?修缮保护,将独特的村庄风貌和?园景观纳??然?化资源保护范围。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增强村级组织开展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顺应乡村治理主体和客体的深刻变化,发挥?治、法治、德治各?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上的资源整合优势,探索发展农村社区综合合作,提升农民的?我组织、?我管理、?我服务能?。05推进农村全?深化改??地是乡村稳固和发展的基础,在坚持乡村?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有效盘活?地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应顺应??和资本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趋势,深化农村“三块地”改?,农村改?由试点向全国全?推开,为乡村振兴提供?地资源保障。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引导农村?地承包权和经营权有序流转,总结各地进城落户农民?地承包权有偿退出试点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复制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途径,针对外迁的集体成员缺乏顺畅的退出通道、外来的?本集体成员缺乏顺畅的进?通道的局?,按照“‘三权分置’、差别赋权、??存量、先房后地、保障居住、拒绝投机”的思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

  ?,按照“‘三权分置’、差别赋权、??存量、先房后地、保障居住、拒绝投机”的思路,深化宅基地制度改?。深化农村集体建设?地?市制度改?,拓展农村建设?地?市的范围,在做好村庄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把村庄废弃?地、闲置农村学校等公益性建设?地调整为经营性建设?地,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地?市的操作办法,加强增值收益的管理。完善乡村?地利?规划和管理制度,改?建设?地指标分配机制,优先安排城乡联动关键节点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地,规划预留?定?例建设?地指标?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民?项?和产业融合发展项?;根据休闲、观光、养?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点状供地、混合?地等新机制。06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脱贫攻坚是在全社会动员基础上实施的超常规扶贫?动,在超常规的扶贫?动结束以后,?些问题会暴露出来,因此“?四五”期间仍需要花较?精?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切实增强脱贫的可持续性。反贫困是?个永恒的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反贫困的终结。随着超常规的脱贫攻坚战的结束,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三?转变,即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由收?贫困治理向多维贫困治理转变,由超常规扶贫攻坚向常规性贫困治理转变。实现这种反贫困战略的转变,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超常规的扶贫举措和做法,树?常规化、制度化的贫困治理思维,建?城乡统?的贫困标准和减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2018年起,中农富通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农业产业项?建设、农业科技输出、科技培训、派驻农业科技?员、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投?扶贫资?等措施对内蒙古科右中旗、翁?特旗、奈曼旗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进?对?帮扶,充分发挥科技?撑作?,助推当地农牧业产业发展,陆续成功脱贫摘帽。?前中农富通仍对“三旗”持续进?农业科技输出。拓展脱贫成果是衔接乡村振兴的?段。在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战?标之后,国家对“三农”?作的?持?度应该进?步加?。有专家认为可将脱贫攻坚形成的产业项?、资产设施、重??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时期的?地优惠、专项资??持和?融信贷扶持等政策;把“五级书记?起抓”的组织机制延续应?到乡村振兴实践中,构建农村区域间的协作共享机制,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要拓展“两不愁三保障”的覆盖?,适当提?保障标准,构建全覆盖、兜底线、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将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体制和政策体系,将逐步转化过渡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体制和政策体系。新中国70年的持续发展、40多年的农村改?经验以及“?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为“?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五”规划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个五年规划,需要开好头、起好步,要保持现有制度和政策的相对稳定性,?要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在观念、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上?胆创新,实现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好基础。作者:张芳芳/中国农业?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

篇三: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什么?重点任务具体有哪些?

  2022年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等作了全面安排,那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什么?重点任务具体有哪些?

  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什么?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1.到2025年目标:

  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稳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2.到2035年目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6.5亿吨,肉类总产量8900万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0.75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

  合机械化率达7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大约80%,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8%,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8,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比例达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8%,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62%,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达45%,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60%,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60%,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60%,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达11.5%。

  二、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具体有哪些?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一: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经营机制,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三: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聚焦交通便捷、生活便利、服务提质、环境美好,建设宜居宜业

  乡村。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五: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建设绿色美丽乡村。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任务七: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

  总结: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其重点任务包括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等七个方面。

篇四: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应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基本构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其重点任务及措施如下:

  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新体系

  继续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节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继续进行平地条田化、园田化建设,坡地及果园梯田化、台田化建设,零散地块平整、连片化建设等,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面积。继续进行田间道路、电力设施、防护林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效率。继续适度进行保护地设施建设,适度增加保护地设施化栽培面积。

  大力加强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畜牧业养殖小区等。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居民房舍、院落、饮水设施、能源设施、电力及通信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乡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广场、学校、诊所、公共园林、池塘、水渠等。

  积极搞好国家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国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过境,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和工程配套,积极向农村延伸,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覆盖,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生态建设。继续搞好农田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设;搞好河流水系的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搞好山林、草地、湿地等的保护和治理建设;搞好“四荒”及废弃地段的治理、利用及绿化建设;搞好农户、街路、村屯及水流等“四旁”绿化及美化工程建设等。建立耕地、水质、空气、环境等方面质量监测和改良工作系统,建立人畜疫病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要相互结合,配套衔接连通,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要使整个生产基础设施与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连接,以提高农村居民工作时

  效,也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要使整个农村基础设施与国家和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城乡物质、技术以及信息交流程度。要使所有工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动植物改良中心、中心基地等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

  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其他科技推广及服务组织。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专职技术推广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单位的科研人员兼职参与科技推广工作。鼓励科技人员采取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到经济建设第一线开发创业,直接发挥推广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人员到户、到田和技术要领到人的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准农业、工程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培养发展科技示范户,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推进农业生产资料工业的科技创新。在农机制造、农业设施设备制造、农肥生产、农药生产、农膜制造等领域开展创新,生产供应优质生产资料,提高农业物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继续加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强化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科技人员下乡,经常对农民进行实地培训。

  加强农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

  制订辽宁省农产品标准。要向现代国际市场准入要求看齐,在以下方面建立标准:病虫害标准、化学污染标准、有害物质污染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生长素残留标准、添加剂标准、保鲜剂(防腐剂)标准、包装物无毒化标准、转基因标志等。要遵循国际质量认证标准(ISO系列)和国家卫生安全标准(Haccp)。

  建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市级农产品质量中心建设。选择粮食主产区、蔬菜主产区、水果主产区等若干县(市),建立县级农产品市场监测站。

  积极开展产地认证、产品认证、质量监管、认证产品市场推介、环境质量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等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坚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发展有机农产品。不断增加“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数量,并不断扩大其范围。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

  加快农业五大优势区域建设。辽西地区以发展林草畜牧业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发展畜禽养殖、名优水果、特色杂粮、设施蔬菜、球根花卉等。辽北地区以建设大型优质专用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推进专用玉米、高油大豆、肉牛和生猪等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以优质水稻和精品农业为重点,扩大优质水稻、高油大豆、设施蔬菜等专业化生产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辽东地区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建设稳定的食用菌、中药材、绒山羊、出口肉禽、鹿、林蛙、山野菜等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发展绿色功能食品。沿海地区重点发展精品渔业、优质果业、畜禽养殖业,重点推进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和创汇农业建设。在以上优势区域建设中要推进各类种植业基地、畜牧业生产小区等建设,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地区专业化建设。

  积极引导农产品开发新方向和农业开发新领域。大力开发优质产品、无公害绿色产品、优良传统产品、保健功能产品、地方特色产品、专用产品、新特产品、反季产品、深加工产品、生物化工产品等。大力开发能源农业,发展酒精作物,生产汽油醇;发展燃油、燃料作物,生产生物柴油,生产秸秆燃气、型碳、沼气以及畜产加工废弃油脂燃料等。大力开发材料农业,即生产工业材料的农业。如利用玉米淀粉等生产的高聚酯材料,用于生产汽车、电脑等制造业配件;利用作物秸秆造纸和压制建材、包装材料等。大力开发医疗农业,即直接提供医疗保健品、医用药品、医用蛋白、疫苗、医用器官等的农业。大力开发环保农业,即专门服务于环保产业的农业,其专门提供有益的花草树木、微生物种群等,用以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大力开发观光农业,即将农业资源和生产项目与旅游资源结合,为人们提供观光及休闲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化

  努力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发展现代家庭农场。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带动,提

  高农户专业生产力。通过实施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政策,促进土地集中,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加大科技扶持及培训力度,提高农户的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各类现代家庭农场、家庭养殖场、家庭农机服务站等。

  发展各类现代公司农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立较大规模的公司性农场及公司性养殖场、大型果园、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服务中心、农产品贸易公司等。

  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同类生产的农户或企业组建专业协会或各种合作社。鼓励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促进建立各种基地合作组织和园区合作组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先进技术采用、产品销售等环节开展合作,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参与力。建立金融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生产提供小额贷款。

  加强纵向产业组织联系。促进产、加、销等纵向环节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建立合同、契约、订单等关系,大力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组织模式。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推动成立前后参股、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大型公司或企业集团。

  建设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全面开放市场,加快发展国际化农业。全面引进国际农产品竞争的效率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卫生安全标准等,全力改进辽宁省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交流手段和保障能力。进一步拓宽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积极引进境外技术、人才、资金和服务,促进农业技术、管理和产业国际化升级。大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大“绿箱政策”范围内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建设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各类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建设地区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销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公共营销促销服务系统建设。

  建立省级农业中心市场。在沈阳和大连建立两个省级农业中心市场,以连接各地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实行业务互动。中心市场交易内容包括所有农产品、农产品加工品、农用生产资料、农业科技、农业资金、农业劳务等;交易方式包括批发、期货、零售、展销、联营、代销合同订购、网上交易等。中心市场的功

  能包括:促进充分竞争,形成统一价格;集中比较质量、比较价格,消除割裂、垄断、操纵和欺诈等不良市场行为;迅速汇集和传递价格、供求信息,及时引导生产和消费;减少层次、简便手续,提高业务效率,降低交易费用等。两个中心市场要业务连通、功能互补、南北呼应,共同覆盖全省、辐射东北、连通国内市场、对接国际市场。

篇五: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中国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3)

  中国现代农业的制度创新

  2.重视“三农”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我们党

  近年来,在中央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尤其

  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站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在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积累了新鲜的经验。江苏省坚持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统筹考虑、统筹安排,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强化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实行公平就业,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建立新型户籍制度;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方面,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重庆市在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过程中,围绕城乡协调、劳务经济、土地流转“三条主线”进行十二项改革,特别在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成都市在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49经济探讨/201711试验过程中,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各地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为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基础。

  三、现代农业制度创新的突破口现代农业制度创新,方向,以农业增效标,,实现农业制度1.土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三权分立。在确保

  规范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引导

  农业集约化经营。通过采取农户个体或大户经营、专业合作组织经营、公司化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多种流转方式,以及土地经营权的常年性流转、季节性流转和作业环节的流转等多种流转模式,,提高土。

  。进一步,在宏观调控中,又要立足长远,加快。一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数量,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突破自然村的限制,允许跨村联合组建新型金融组织,扩大资金来源和规模。在财政、用地等方面加大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扶持力度,实行税收减免、降低工商登记费用等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开办困难、运转费用高等问题。二是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或农业贷款借款人给予财政贴息。实行符合“三农”特点的监管标准。中央银行对于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优惠,帮助其融通所需资金。研究建立涉农风险保障基金,按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风险保障金,降低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风险。设立农村基础设施专项信贷,提供低利率、长期限的贷款,专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提高商业性金融支农的资金比例,重点向农产品优势产区和粮棉主产省倾斜。加强商业性金融银行与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合作,由于商业性金融直接从事农村业务成本较高,可以将其规定比例的支农资金委托给农村信用社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运作,既促进了商业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又增强了农村信用社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资金实力。

  3.生产组织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多元化。在坚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分解,将承包经营权分解为独立的承包权和经营权,探索和凸显承包权和经营权新的功能,实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确保农民拥有完整的农村土地权利,所有权要有明确的主体,承包权要获得土地资本收益,经营权要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土地国有或私有化都不符合实际,也不能被广大农民群众所接受,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是最优选择。要依法保障集体成员享有集体土地及其收益的权利和对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决

  策权,明晰和维护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利。二是凸显承包权的资本功能。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关键是强化农民土地承包权权益,加强对农民土地承包权的保护。其一是进一步延长土地承包期,探索实施延长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可能性,为实现承包权的资本功能创造条件。其二是强化土地承包权的物权功能,使承包权具备继承、抵押、转租、转让、互换等权能,使农民逐步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更为充分的土地承包权益,其三是确保土地承包权收益,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能带给农民收益的权利,要确保农户在转包转让土地经营权时能获得拥有承包权带来的资本收益。三是强化经营权的资源配置功能。坚持农地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50经济探讨/201711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多元化农业

  生产组织,探索在新形势下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并发挥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满足农民对多元化服务的需求。一是重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起点上,要重新构建定位明确、功能健全、形式多样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切实发挥集体统一经营功能。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通过承包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改造集体企业,通过租赁、拍卖、兼并、活集体资产机,、、资源开发、。二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最大限度地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和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保险等政策措施,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服务农民、落实政策、对接市场等方面的作用。继续支持各类农业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三是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农业服务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农民自身在内的新型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好一家一户的农民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拓展社会化服务领域,大力开展农资配送、疫病防控、技术指导、农机作业、产品营销等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调动多元主体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的积极性,尤其是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和中介组织等进入农业生产性服务领域,满足农民生产发展方面的服务需求。

  4.人力资本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培育职业农民。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农民特别是留在农村中的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能力,培养具备农业专业生产技能的职业化农民。一是加强对务农农民的培训。制定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把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到国家总体方案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加

  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对农民培训教师特别是基层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农民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规模,扩大政策覆盖面,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二是大。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加快构建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青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与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相配套,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读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各级财政安排补助,鼓励免费参加包括科学种田、养殖内容在内的职业技能教育,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提高农村青年的转移就业、自主创业能力。三是建立高素质人才回流农业机制。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补贴,提供长期低息或免息贷款,使职业化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生产能力,提升竞争力。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给予支持。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农民,积极探索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优惠政策,有关政策可以参照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

  简短的结论

  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涉及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不仅要求逐步改良内生的传统习俗和各个经济主体的行为调整,更涉及对现阶段各类制度安排的反思和创新,也包括突破其他领域不适宜于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看,现代农业制度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现代农业制度创新,要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准,实践证明正确的制度,要及时加以规范化、法制化,实践证明需要修正的制度,要及时加以丰富和完善,使制度创新真正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农业制度创新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责任编辑:钱国华

  51发展现代农业重在组织制度创新2017-03-1506:06|#2楼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增长方式转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特别是有赖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机结合。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农业制度创新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保障,也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体系功能的关键。因此,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特点和需要的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很有必要就我国现代农业管理制度的创新重点和取向进行研究,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顺利发展。

  一、现代农业建设中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良好的宏观调控体制和有效的微观管理制度是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农业制度创新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是伴随着制度的不断创新而实现的。20年来,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的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实践表明,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最根本的农村经济体制。但是,这种体制的进一步完善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这是因为农村现行管理体制离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加强农业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从实际看,农村现行的许多制度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其突出表现在:

  一是在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的今天,许多农民依然没有长期的、有法律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现有土地承包制度下,对土地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区分,对所有权和使用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也缺乏明确介定。"按人均包"的承包制及其管理办法,造成了农户土地的分散和细碎,直接影响了农户对土地的投入和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二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完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合法权益仍然得不到保护,分配不公、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依然存在,工业挤压农业现象缺乏治本之策,农村乱收费现象缕禁不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

  三是广大农民企望已久的农业保障制度遥望无期。由于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农民谈判地位低微,造成了农产品的买难卖难,使农业生产承受着巨大的利益损失,如何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和保障制度及其政策体系,还没有真正破题。

  四是在全社会经济货币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缓慢,合作基金会进退两难,高利贷屡禁不止,农村融资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的资金积累与流通。

  五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尚未形成。农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需求,经营管理方法

  陈旧,产供销脱节,科技落后,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已经明显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六是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城镇发展滞后,户藉管理制度改革进展缓慢,人口有序流动问题尚未解决,劳动力就业难,城乡分割体制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三化”的协调发展,也影响到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些问题,既有农村微观制度问题,也有宏观的管理体制问题,如果不及早改革、创新,就很难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难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现阶段农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和取向

  面向21世纪,农业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农业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当前,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出发,要着力搞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

  (一)土地制度改革创新

  改革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必须在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具体操作上,可按照强化所有权、明确发包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思路开展,并把放活土地使用权、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作为重点,以推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1、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多数由村民小组管理,由于村民小组组织分散、实力薄弱、构成单一、管理水平低,使得土地所有权主体及土地产权市场的规范管理难以健康发展。应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通过民主方式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拥有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臵的权力,可以通过对土地的发包、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实现其所有权。

  2、具体界定承包经营权。

  农户通过与集体签定土地承包合同,取得土地经营权之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可以依法转让(转包)、出租、抵押、入股、继承,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按价值规律实行流转。同时对承包地的流转必须严格限制,不得随意改变用途,也不得抛荒或掠夺式经营,否则,村民委员会可依法收回土地承包权,并对当事人进行处罚。要建立规范的地租、地税制度,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各级行政组织随意征用土地及农户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村提留、乡统筹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依法通过地租形式实现土地所有者的收益权,通过税收手段调整土地的收益分配,逐步以市场机制实现对承包土地的配臵。

  3、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农户个人土地归股份合作制企业统一规划、投

  包、专业队集体承包或几种承包制同时并存。它是在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基础上扩大了家庭经营的规模,是在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分配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引入股份分红的办法,使土地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分离,并通过农户对土地价值形态的占有,逐渐淡化

  农户对土地实物形态的占有,使得土地便于集中,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由于农户原来承包的责任和义务关系不变,生产状况的好坏直接与自身利益相关,仍可保持原有的激励机制,并通过有效的监督,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制度,把维护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和搞活土地经营权有机地结合起来。

  4、促进土地产权市场的发育。

  土地产权的流动,本质上是土地农产产权的再配臵,其目的是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生产力,优化配臵土地资产。当前,应改变土地统一由行政调整的做法,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资产产权交易交由市场进行配臵,可减少在行政调整下的一系列开支,市场会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信号自发调节土地使用权,从效率低的农户向效率高的农户流动,实现土地转让的公平性和竞争性。目前首先应明确产权交易范围,要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只局限于集体向国家的单向纵向流动的格局,应超越社区所有制的范畴,允许土地所有权在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包括土地股份合作企业之间进行流转,这样能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土地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同时要加强地权交易立法。要对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评估机构、产权交易主体、产权交易价格、产权交易程序、产权交易各方的权利义务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建立起土地产权流转规则。

  (二)生产经营制度创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第一次飞跃。然而,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家庭经营,其职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解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与现代农业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1、要大力推行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农业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形式,引导企业与农户联盟。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户与企业的意愿,切忌“一刀切”和“拉郎配”。

  2、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其经济实力和牵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的发挥,也决定着产业化的规模大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应把龙头企业建设成管理水平先进、经济力量强大、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企业,充分发挥加工的龙头、市场的中介、服务的中心的作用。要根据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正确认识龙头企业与一般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本质区别;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份的龙头企业的作用,既要重视国家、集体企业,也要重视股份、个体私营企业;要在金融信贷、财政拨款、上级专项扶持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已确立的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

  3、建立健全以合同(契约)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产业化中,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企业的盈利和农户的增收。如果企业无利可图,则无合作实体存在的可能性;如果农民

  得不到实惠,必将弱化合作的积极性,失去实体的凝聚力。所以,必须建立健全以合同(契约)为纽带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遵循价值规律和平等交换的市场经济法则,追求利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总之要凭借相对稳定的利益机制去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使农业产业化这一新型的生产经营制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农业保险制度创新

  在计划经济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农业风险主要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自然风险。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现代农业领域的不断拓宽,也带来了与市场经济相伴随的各种农业风险。一是源于生产过程的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二是源于农产品产前、产后各个流通

  和消费过程中的市场风险。三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增加现代物质和资金投入,并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因而带来较高的投资风险和技术风险。

  由于农业生产的弱质性、市场的高风险性,以及农业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化农业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强农业风险管理,提高农业抗险能力,这已不仅是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现代农业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创新农业保险制度已刻不容缓。

  1、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农业风险管理活动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农业保险是政府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扶持手段最主要的是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用具体、明确的农业保险立法来约束政府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经营和参加农业保险的行为。

  要科学地设臵农业保险条款,制定出一个符合国情的、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各方投保积极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包括险种、费率、定损标准等在内的农业保险条款体系。从而建立起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管理制度。

  2、改革现行的农业保险经营体制,建立以政策性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经营为主,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为辅的保险体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开拓政策性农业保险。以防范、躲避、减少风险为目标,也可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保险,政府给予补贴;二是搞活商业性农业保险。允许以单项险种为主要经营范围,打破独家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保险费率。三是建立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按合作社原则,采取入股方式筹措保险基金,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辅以政府扶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互助互济的自我服务性群众性保险组织。四是建立农业再保险市场。通过再保险,使各保险组织本身也成为被保险的对象。

  3、完善灾害救济制度。要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研究制定自然

  灾害等级的指标体系,作为确认受灾救助的依据;建立与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相适应的救助经费比例分摊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监察;提高救济工作的透明度、公正性及效率,依法严惩挪用救灾款物的违法行为。

  4、逐步建立农业技术风险管理制度。其一,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其二,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其三,建立技术经济合同制度,使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承担技术风险;其四,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5、完善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首先是完善价格制度,包括农产品支持价格和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农产品支持价格制度是改变人为扭曲市场价格、刺激盲目生产、加大农业市场风险弊端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支持价格,切实根据市场平均价格水平、当年生产成本、通货膨胀及趋势、今后几年农产品供求状况预测、农产品国际价格水平等因素,来确定农产品保护价格。农资最高限价制度是与农产品支持价格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如果没有农资最高限价制度与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相配套,则农产品支持价格难以落到实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农业的市场风险。

  其次,建立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农作物耕种变化、市场行情以及自然灾害,灵活动用储备进行吞吐调节,从而防止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减少市场风险对农业的冲击。

  第三是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要建立高效、完备、畅通的农产品现代市场和国际出口市场,拓宽市场时空,从而减少农产品积压跌价的市场风险;要尽快制定完备的期货市场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有效抑制投机行为,真正使期货市场成为分散、转移农业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要努力发展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尤其是农民自有的服务性组织,减少中间流失,提高农民收入。

  三、完善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关键

  农业是国民经济活动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也是自身效益最低、社会效益最高、风险最大的产业,没有哪一个产业能像农业那样受到外部条件如此严酷的制约。农业的这种产业特征决定了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管理和引导,世界上经济愈发达的国家,对农业的领导和扶持也愈强,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一)农业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行农业宏观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大农业内部各产业的管理部门分立,形成条块分割的局面。农业内部缺乏统一的领导,农业主管部门管不了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农机、粮食、土地利用等,这不仅与现代农业的区域化特征、综合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同时也不利于三农的协调发展。

  2、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脱节。农业部门只管生产原料和初级产品,而相关的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生产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以及粮食收购和贮备等则另立门户,各行其是。这种体制与现代农业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本质特征是大相迳庭的。

  3、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体系不健全,“三农”协作问题没有

  真正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尽管这几年设立了“农科教结合”权宜机构,但终究难以根本解决体制问题。

  4、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农业与外部涉农部门之间职责不够清晰,职责空洞与职责重复并存,部门之间有利者争,无利者推,有些事情多头领导,互相扯皮、推诿,有些事则无人问津。有些时候把部门利益渗透于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之中,致使一些支农政策不能及时出台。

  总之,农业经济活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不单是生产,也涉及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还涉及教育、科技、资源和环境领域。现行农业宏观管理体制还具有比较明显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只有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管理效率,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现代农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篇六: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义县现代农业发展主要成效问题及重点

  义县是山西省太原市下辖的一个县,地处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然而,义县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持续解决,并找到重点发展方向。

  一、主要成效

  1.提高农业效益。义县大力推进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2.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义县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交通和生活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3.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成为义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义县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和经营性扶贫措施,助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生活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义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实际上不少项目得不到充分的投入,导致项目推进缓慢,影响农业经济效益提升。

  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义县在农业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人才引进和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3.农村人才流失。义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但在优越的城市生活条件、微薄的农业收入和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诱惑下,不少人才选择离开农村,增加了农村人才流失的风险。

  三、重点发展方向

  1.加大投入。义县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联动、互补共赢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3.留住人才。义县要加大对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同时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留住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总之,义县现代农业发展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问题和挑战。通过加大投入、推进科技创新、留住人才等措施,义县可以进一步加速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富裕的目标。

篇七: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技术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本文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差、价格低,卖难的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因此,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

  1.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保障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三年增加,但增幅并不大。畜牧业、加工业及新兴的生物能源产业对粮食的需求却逐年增加,国际粮食价格有可能因为能源农业的需求而提高,粮食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在我国耕地不能增加且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只有靠提高单产,因此粮食作物育种任重道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粮食作物超高产、高品质育种。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目前,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最

  关心的问题。为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快研究生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和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如各类塑料大棚、各类温室和人工气候室,畜禽、水产和特种动物的设施养殖和现代化集约养殖小区等。发展设施农业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时间和空间,增强生产的可控性。科技创新应在进一步节约成本,减小劳动强度,提高光能、热能利用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生产效益上下工夫。

  4.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传统农业分化和演变的关键点。一是农业产业的分化,由传统的种养业向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演变;二是农业劳动力就业的分化,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农业产中就业向产前和产后演变,并逐步向现代工业化扩散;三是农业经营方式的分化,由传统的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演变;四是农民收入来源的分化,由原来单纯依靠种养业收入向依靠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收入演变,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达到农业增加值的3-5倍。因此,我国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必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农业部提出,到“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5.节水农业技术。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水

  资源的状况变化,水资源缺乏将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农业灌溉总用水量4000亿立方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加上其他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缺水,农业受旱面积越来越大,常年在3亿亩以上。同时农业用水浪费又是非常巨大的,全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平均不足50%,年损失约2000亿立方,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因此,如何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粮食安全,加强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创新既是紧迫的要求,又是重大的长远的战略任务。

  6.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节约型社会对加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技创新要更多地负起责任,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和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特别是以污染治理和秸秆、肥料利用为重点,推进有机农业、生物质能源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7.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战略高新技术已经全面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并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产业领域。生物技术不断超越生物固有的生产潜能,信息技术使农业生产具有了智能性和精确性。我国近年来农业高新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适应国际日益激烈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竞争。今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切实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力度,重点发展基因工程、遥感农

  业、数字农业、环控农业、农业种质资源基因库等高新技术及基础研究,加强自主创新,抢占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全方位提升我国农业高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1.加快建设国家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十五”期间,我国提出了建设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设想,其基本思路是:围绕国家目标,整合资源、理顺结构、调整布局、明确分工、提升能力、优化环境、稳定支持。依托已有的机构,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为主体,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以不同农业综合区划内优势单位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分中心,以各区内优势农产品生产布局建设一批农业科研试验站,构建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思路提出后,受到了全国上下农业科研单位的支持,各省市相继增加投入提升竞争力。但是客观地讲,全国整体上推进速度不快,必须进一步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的思路,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农产品加工增值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而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也应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院所应与农产品加工大企业联合成立研究机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协作,共同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的科技创新水平。

  2.加快改造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

  系曾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等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对目前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但更重要的是需要改造。所谓加强,就是要对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真正建立健全机构,充实真正的农业科技人才,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方式保证人员和工作经费,改善条件设施,提高人员素质。所谓改造,就是要针对科技成果的来源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创新的主体,他们是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掌握者,目前的关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广泛参与、如何分工、如何结合、如何协作、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需要组织人员深入调查研究,下决心在组织体制、运行机制、任务职责、经费分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大胆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3.加快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进入“十一五”以来,国家更加重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如何抓住机遇,尽快凝聚创新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效率,建立更加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设激励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具体单位真正营造起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环境氛围,不仅仅是工作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奖金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建设

  健康向上的单位创新文化、激励文化,进一步改进适合农业科技创新特点和广大科技人员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课题审批办法、成果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定方式。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气息,提升创新活力,让成绩突出的人员真正有地位、有发言权。试想在一个单位如果老老实实搞科研的同志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职称提得快,一个高级的研究人员在学术上不如机关的处长、科长有发言权,这个单位的激励机制就是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是不会有良好实效的。

推荐访问:现代农业创新的重点 现代农业 重点 创新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