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7篇

发布时间:2023-09-13 13:24: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优秀4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篇一

  为继续做好我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连续性,根据新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某某令394号),在上年度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我市地质灾害分布与防治区划分情况

  菏泽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前缘,地势较平。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在区内遗存有数条古河道带。区内西部聊考断裂活动强烈,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属不稳定和次不稳定地区。受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区内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水超采漏斗、砂土液化等。根据其发生几率及危害程度,我市建立了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鄄城红船地面塌陷等3个重点监测与防治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防治对策

  (一)菏泽城区深层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区

  1、灾害现状菏泽市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已存在多年,自80年代中期就初具规模。90年代漏斗面积近1000km2。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且下降速度惊人。据80年代初期监测资料,当时水位埋深仅6m余(406孔1980年9月11日监测值);至1995年,水位埋深已达45.603m。15年间水位下降了近40m,下降速率为2.6m/a。406孔位于漏斗的上缘,位于漏斗中心地带的城东地区,该层水水位埋深已达100m。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城区地面沉降也随之发生。某某—某某年城区地面最新沉降数据为26mm。牡丹区在某某年汛期出现两起地面塌陷,其中牡丹办事处苇子园村塌陷已威胁到人员安全。

  2、致灾原因

  无规划、无节制、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城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及地面沉降的根本原因。

  3、灾情趋势预测分析及风险评估

  短时间内如不能削减深层地下水开采量,该漏斗将进一步扩展,漏斗区水位将不断下降,甚至有与东明县深层地下水漏斗区连接的可能,已发生的地面沉降也将随之发展。这势必会对菏泽城区建设、工业生产等造成直接影响。

  目前,地下水是菏泽城区主要的供水水源。而由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地质灾害涉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且恢复难。因此,灾情若得不到控制,由此造成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4、防灾对策及建议

  (1)禁止城区地下水的乱开乱采,重新分配水源量,合理开采地下水;

  (2)开辟新的供水源地;

  (3)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

  (4)做好地下水及地面沉降的监测工作。

  (二)南部黄河故道带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区

  1、灾害现状

  自九十年代初,南部黄河故道带已发生多起地面塌陷、地裂缝,致使道路破坏,房屋受损。1992年7月10日,单县高韦庄镇赵集村发生地裂缝,地裂缝走向以北西方向为主,缝宽5—20cm,单条长10—20m不等,有十几条之多,并伴有地面塌陷发生,一桥梁撕裂,30余农户房屋因地裂缝造成不同程度破坏。1993年8月5日,曹县梁堤头镇石香炉村发生地裂缝,呈北西和北东西个走向,单长20多m,宽10cm,深4—5m,可见地裂缝4条,其中一条切房基而过,另一条穿过一农家院落,造成房屋墙体开裂。

  2、致灾原因

  地面塌陷、地裂缝发生于黄河故道带上,地表岩性以粉细砂或粉土为主。灾情多发生于雨季,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原因共同作用而引起。

  3、灾情趋势分析

  该区地面塌陷、地裂缝是由地质、气象及地下水水位大幅升降等因素引起,只要影响因素存在,在其共同作用下,在适宜的时段内就有灾情发生的可能。

  4、防灾对策及建议

  (1)控制地下水水位的升降幅度;

  (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

  (3)在该区应采用湿润灌溉,不可漫灌;

  (4)新建建筑物应避开古河道带。

  (三)鄄城红船地面塌陷区

  1、灾害现状

  地面塌陷区主要分布于鄄城县红船镇前梁楼村西,长、宽各约500m,面积2.5万m2。自八十年代末以来,每逢雨季时有发生。地面塌陷区内共有塌陷坑二十七个,陷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表层粘土亦有深浅不一的裂痕。塌陷有时发生在个别农户的房前屋后,甚至危及到居民安全,造成居民心理恐惧。

  2、致灾原因分析

  经考察,地面塌陷区位于古河道带上。地表岩性为一层厚0.3—0.5m的粉质粘土,其下为粉细砂或粉土,约1.5m深处为厚约10cm的淤泥层,以下又为粉细砂,在17m深处有一黑色砂砾土层。雨季时,在表层土被破坏处,雨水直接下渗,以至下漏,地下粉土由于液化等原因随水流失,日久便形成一定空间,上部土壤重量因降水等因素增加或超过空洞承受极限时,便形成塌陷。

  3灾情趋势分析及风险评估

  雨季降水较大时,该区仍有地面塌陷发生的可能性。由于塌陷区紧邻村庄,应做好地面塌陷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以防灾情发生,危及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

  4、防、灾对策及建议

  (1)做好群众宣传工作,不要在塌陷区及其附近挖土、建房;

  (2)保持地表岩性不被破坏;

  (3)在该区应采取湿润灌溉,不可漫灌;

  (4)做好监测工作。

  (四)巨野煤田在建矿井的地质灾害防治

  巨野煤田的多个井田现已开钻,个别主井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矿区的地质

  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难度相当大。各级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地环监测机构一定要做好日常煤区地环监测管理,保证钻井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区域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市国土资源部门将组建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小组,在市政府领导下具体负责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的指挥和协调工作;各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汛期地质灾害应急小组,负责本县区的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各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将防治任务逐级明确到单位到人,确保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或出现重大地质险情时,能够及时进行抢险救灾。

  (二)健全防治、抢险、救援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制度,坚持汛期巡查和值班电话制度,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边界设立明显标志,明确人员财产撤离、转移路线,预设医疗救治点,同时加强

篇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今天店铺将给大家介绍一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土体滑坡的防治对策

  土体滑坡是指第四系残坡积物及基岩风化层,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滑坡,这是镇江最主要的滑坡类型。土体滑坡的形成,与水有很大系。由于水作用于斜坡土体,使土体软化,降低C、Ф值,因此在防治土体滑坡时:

  (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排水:排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除。排除地表水,可在滑体的集汇水部位修排水沟,在滑坡后缘及两侧修环形截水沟,在滑体上修“∧”型排水沟,或顺坡向修排水沟。排除地下潜水,可采用钻孔排水,可打垂向孔、斜向孔、水平孔,视条件还可打平硐,铺盖反滤层等。其目的是排除滑体上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使斜坡土体保持干燥状态,增大抗滑力,减小下滑力。

  (二)削坡减载护坡:对于那些因坡角太陡,而形成重力卸荷型的土体滑坡可采用此方法,将滑体后缘土体削去部分,使斜坡坡角变缓,上部重量减小,必要时辅之心护坡,以得斜坡的稳定。

  (三)挡土墙:对于某些规模小,因切蚀斜坡前缘而形成的滑坡,可采取修建挡墙的方法,斜坡上修排水沟,起先护坡处理。(见下表)(四)抗滑桩:对某些规模较大的土滑坡,在挡土墙难以的当的情况下,可在滑坡体的前缘或其它适当部位设置桩,或采用桩墙结合的方法,可实现滑坡挡土的理想效果。

  (五)限制或控制在滑体上进行工民建工程。

  (六)搬迁:对于某些治理不经济,或其它原因不能实施治理的滑坡点,可进行搬迁,将居民异地安置。

  总之,土质的防治对策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工程处理方法在处理滑坡时,一般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以达到使滑坡稳定的目的,倘若处理难度较大,且治理费用高,一时难以治理的,应加强监测预报,一旦出现险情,再予以迅速搬迁撤离。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15条

  1.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例如,云南小江流域近

  40年来发生严重泥石流

  25次,造成

  163人死亡,55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6906万元。1991年9月23日

  发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头寨沟的滑坡,总方量1800万m3,造成216人死亡。

  1989年四川华莹山溪口镇的滑坡型泥石流造成221人死亡。

  3、地质灾害分哪些级别

  按危害程度和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四级:

  特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0人以上或潜在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地质灾害险情。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地质灾害灾情。

  大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中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人以上、500人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中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小型地质灾害险情:受灾害威胁,需搬迁转移人数在100以下,或潜在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险情。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地质灾害灾情。

  4.什么是崩塌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5.什么是滑坡

  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6.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7.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8.崩塌、滑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斜坡的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的物质基础。地层的岩性不同,它们的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的难易程度也就不同。花岗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块状岩石,致密坚硬,抗剪强度大,完全由它们组成的斜坡,很少发生滑坡,而有软弱的泥岩、页岩、煤层和各种地表覆盖层存在的斜坡,很容易发生滑坡。

  采矿不按规范,预留矿柱少,乱采滥挖,造成采空区坍塌,导致山体开裂,继而发生崩塌、滑坡。

  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开挖坡脚,形成人工陡边坡,易引起崩塌、滑坡的发生。

  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工厂,堆渣堆土等,给斜坡增加荷载,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便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滑坡。

  不适当地开垦农田,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有利于雨水等地表水渗入地下、软化岩土,也能诱发崩塌、滑坡。

  9.泥石流的特征及活动特点

  典型泥石流分为形成、流通、堆积等三区,沟谷也相应具备三种不同形态。

  沟床纵坡降越大,越有利于泥石流的发生,但比降在10-30%的发生频率最高。因此,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区,其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仅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其活动特点是:高速、突发、周期复活、链生和群发性,其破坏方式有淤埋、冲毁、堵河阻水和弯道爬高、超高危害(如1979年四川雅安、1984年云南东川泥石流死亡人数各为100多人)。

  10.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是:毁坏土地、房屋、道路、桥梁、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如1979年金温铁路100公里处边坡岩体崩塌,造成旅客列车四节车厢出轨。永嘉县罗东乡若岙底村因受9909号台风暴雨影响,引发山体滑坡,毁房42间,造成17人死亡。

  11.地面塌陷的类型及特点

  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畜引水为主,共占人为塌陷的92%。我市以采空塌陷为主,主要分布于煤炭开采区。

  12.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有哪些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

  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枯;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内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动植物异常,如猪、狗、牛、羊、鸡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植物形态发生变化,树林枯萎或歪斜等现象;如发现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发现山体出现裂缝,则可能存在发生崩塌、滑坡的隐患,长期降雨或暴雨则可能诱发泥石流。

  13.地质灾害应如何应急避险

  避免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就是指主动的躲避与被动式的撤离。对于处于危险区的工程及人员,所采用的方法是:预防、躲避、撤离、治理,这四个环节每一个都含有很大的防灾减灾的机会。

  崩塌、滑坡灾害的应急防治措施是:视险情将人员物资及时撤离危险区;及时制止致灾的动力作用;事先有预兆者,应尽早制订好撤离计划。

  躲避泥石流不应顺沟向下游跑,应向沟岸两侧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处。

  14.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

  崩塌、滑坡防治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各种加固工程如支档、锚固、减载、固化等,并附以各种排水(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工程,其简易防治方法是用粘土填充滑坡体上的裂缝或修地表排水渠。

  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基本方法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注入。

  15.发现地质灾害应如何报告

  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者基层群众组织接到报告,应立即转报当地人民政府或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篇三: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

  常用的措施有:

  (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

  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

  (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

  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地质工程勘察、检验监测及设计施工与灾害防治技术实用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7-11[2]胡茂焱..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5-9[3]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国家质检总局(SBTS),2002[4]地质工程手册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5】地质灾害防治中国建筑出版社2011第二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市地质灾害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山体滑坡、岩体崩塌和地面沉降;另外湖、河坡边存在小规模的崩岸。威胁人口计700余人、财产近三千万元,其中山体滑坡分布最多,范围最广,雨期和汛期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一)山体滑坡。已查明的山体滑坡隐患共计34处。其中办事处2处已经排除,剩下32处。规模最大的镇村下遥坡土体滑坡,达240万方,直接威胁人口63人;分布最多的镇,共计14处,且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

  (三)地面塌陷。已查明的地面塌陷共计15处。其余均在镇,多为煤炭采空区。

  (四)全市近40家采石、水泥企业矿山塘口存在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隐患;另外。

  二、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市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和各乡镇(办、场)要继续加大对《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防灾科普知识教育。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和“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原则。

  (二)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指导”职能作用。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办、场)进一步健全相应机构,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接受国土资源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反应本辖区、本部门地质灾害及防治情况。

  (三)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体系网络。交通部门负责对全市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工作;水利部门负责对全市江河湖泊沿岸地质灾害的监测工作;各乡镇(办、场)及相关部门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落实下去。设置警示牌,指定监测人员,定期进行监测,并向受到威胁的居民和相关单位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如发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要及时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

  (四)国土资源部门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备用金制度。矿山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有资质单位编制的矿山地质

  环境恢复与综合治理方案”治理矿山环境。

  (五)如发生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

  (二)雨季和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加大隐患点的监测密度。如发现隐患体发生明显变形,务必及时疏散群众并上报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三)国土资源局组织矶头终验工作。切实保护好国家文物和我市旅游品牌。国土资源局的指导下,相关乡镇和部门要组织制订规模大、不稳定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防治方案,并有步骤地对其治理。安监部门切实抓好矿山安全工作,继续推广科学、安全的开采工艺,杜绝发生矿山地质灾害。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措施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措施

  一、绪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以及其他高新行业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中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中的一种表现。本文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论述,针对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改善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不断推进可持续性发展。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

  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使得地质环境不断恶化。随着地质灾害的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威胁,地质灾害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为了能够缓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就必须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使灾情得到有效

  缓解。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过程中,必须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x]。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分为调查、分析、评估等。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严重程度过程中,首先要对矿山进行现场勘察,收集并有效利用先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留下的生产资料,利用有关的评估方法,结合相关的评估理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评估结果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其次,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过程中,还需要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采用相关评估方法的时候,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矿上存在的不同地质灾害需要进行就地考察和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根据矿区在评估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预先分析,并勘察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相关矿体分布和矿物质的性质,并对矿山的开采设计方案进行调查,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x]。

  三、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分析矿区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从环境质量出发,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具体的环境范围内,总体环境和某些关键要素对人类生存发展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适宜程度的影响。在分析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过程中,首先要分析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适宜程度造成的影响,如果矿山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改变了地质环境原本的适应力,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就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而言,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对人类发展过程中造成的损失[x]。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大,地质环境较为复杂,气候多变,导致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较多,造成的损失较大。从总体上看,在我国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间接影响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而言,地质灾害的产生会影响各生物的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越严重,造成的危险越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越严重[x]。

  四、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地质灾害发生的种类也较多,分布较广,造成的影响较大。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是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之一。发生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们在开采和开发矿山过程中过分的开采、错误开采以及随意开采等导致。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当地的地质环境、自然环境严重破坏,从而引发一系列自然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凹陷以及水位变化等,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生产,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另外。环境污染也是矿山灾害的一种重要表现,由于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没有对三废进行有效、科学处理,将三废未经允许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导致江河湖海受到污染,从而出现各种自然问题。同时,在矿山开采过程中还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盐渍化,不利于地下水顺流,出现地下水断流等现象。其中最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以及矿山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等[x]。

  (一)山体滑坡

  从斜坡上的物质组成分析主要包括松散的土层、碎石土以及各种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下滑的岩土层。当这些岩土层在暴雨侵袭过后受到水的浸泡,降低了抗剪强度,容易导致这些松散的土层、碎石发生滑动现象从而造成山体滑坡现象。在矿山开采和开发过程中,由于挖掘过程中容易造成矿山表面碎石也较多,使得岩土层较为松散,从而容易造成矿山地质灾害,出现矿山山体滑坡现象[x]。

  (二)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山区或者山体中地形险峻的位置,由于长时间受到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导致山体发生滑坡现象,在山体出现滑坡现象过程中携带有大量的泥沙、碎石以及沿途,导致这些泥沙形成特殊的洪流,从而造成泥石流现象。形成泥石流的条件主要包括地形需要较为陡峭的地方,并堆积有大量的松散泥沙、土壤,并爆发较大的具有突发性、持续性的暴雨,在雨水的连续冲击下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从而出现泥石流现象。典型的泥石流主要是由各种粉砂、黏土形成的泥浆构成,当含水量较大时,这些泥浆在自身重力牵引下发生运动,形成泥石流。矿山泥石流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地质现象,爆发较为突然,来势猛烈,并伴随有矿块等,由于加速度较大,聚集的能量较大,所以具有极大的破坏力[x]。

  (三)地表坍塌

  地表坍塌是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地表坍塌主要与矿区在开采过程中保留的矿量不足、矿柱受到损伤,失去支撑力,从而导致矿山采空区发生塌陷情况。尤其是针对矿体掩藏较浅矿物质质地较为松散的矿山,例如煤矿等发生地表坍塌的现象更为明显。针对矿体埋藏较深的矿区,如果没有及时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当规模达到一定面积时就会出现地表塌陷的危险,另外由于矿区昼夜温差较大,季节变化也会加快矿山的岩石风化速度,在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下会导致矿区的填充物出现软化裂痕等现象,从而造成地表坍塌现象发生。地表坍塌,不仅会造成巨大的危险情况发生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破坏耕地资源,使建筑物受到影响,破坏道路、水库等公共建设,甚至发生淹井事故,使得矿区停工停产[x]。

  五、常见矿山地质灾害的相关治理措施

  (一)防治山体滑坡

  在治理山体滑坡工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及时处理的综合治理原则。矿山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山体滑坡形成的因素和条件,在开采过程中就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设计相关的预防工程。在预防山体滑坡过程中,需考虑两个方面,要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山体的威胁。通过降低地表水地下水的压力,防止岩土发生软化和分解现象,并消除地表水地下水对岩体的冲击作用。在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边界修建水沟,在滑坡区内修建排水沟,并根据当地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特点,设计地下水的排除工程,通过水平钻孔疏水法、竖井抽水法等对地下水进行排除,从而有效预防山体滑坡[x]。

  (二)防治泥石流措施

  泥石流是矿山地质灾害常见的一种灾害之一,在防治泥石流措施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消除或者将泥石流物质进行固化处理,第二是消除发生泥石流的条件。首先在消除泥石流物质过程中,需要及时将山体斜面的碎石、泥土、岩土的进行清理,避免出现大量的松

  散碎石、泥土堆积现象,如不能及时清理,需对这些泥土进行固化处理,例如利用水泥砂浆等对其进行固定。消除泥石流的诱发条件就必须确保水源得到有效控制。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山体修建排水沟、排洪渠,使水能够有效排出,防止泥石流发生,同时还要做好绿化工作,通过种植植物等方式,有效预防水土流失。

  (三)防治地表坍塌措施

  在防治地表坍塌过程中,需要根据矿山的具体特点,合理设计回填参数和边坡参数,并加强对采空区的监测。为防止出现地表坍塌现象,需要加固矿柱,并做好稳固边坡工作,在开采过程中,如果出现开裂变形现象,就要立即停工,然后让专业的地质勘探队伍进行勘查,并针对开裂变形现象制定合理的措施,同时在坑道内做好防护措施,防止矿顶出现坍塌现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表坍塌等,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是一项重要、长期工程,矿山在开采和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矿山地质灾害的相关治理和防治工作。在此过程中,通过结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环保理念,重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通过采用科学防治的方式,使中国矿业得到有效发展。

  第四篇:地质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

  **年,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冰冻雨雪和6·10洪水等灾害天气,全市累计发生地质灾害259起,规模均为小型,其中崩塌86起,滑坡170起(含不稳定斜坡),泥石流3起,造成1人受伤,损毁房屋167间,直接经济损失2573.8万元。针对异常情况,早部署、早安排,全年的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紧急转移群众1110户3191人;成功预报4起地质灾害,避免人员伤亡381人,全年没有一人因地质灾害死亡。

  受年初长时间降雨的影响,截至今年3月底,我市已接报地质灾害9起,公路沿线边坡失稳20余处,规模均为小型,直接经济损失6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然严峻。

  二、主要地质灾害点的分布

  根据1/10万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成果,我市的各个乡镇均有地质灾害点分布。受地质条件、地貌形态、降雨量多寡及人为工程建设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地质灾害点分布不均匀,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1.**区**风景名胜区—**县祁山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北部,**区—**区—**—**—**县一带,面积3261.15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

  2.屯溪—**县海阳—**岩寺—**徽城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中部,是**市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面积249.7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3.**金川—**县汪村镇地质灾害高发及重点防治区。分布于**市南部,**金川、深渡、王村、北岸、**县五城、汪村一带,面积2829.76平方公里。主要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泥石流。5.**县祁红乡—**区西溪南镇地质灾害易发及一般防治区。本区分布于**市中部,**县祁红、**县陈霞、**区西溪南、**许村、**区潭家桥一带,面积1761.6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为主。

  三、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范围

  1.城镇及人口集中居住区。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区甘棠镇、**县海阳镇、**区呈坎镇、**碧阳镇等中心城镇和山区农村,特别是存在切坡行为的山区自然村庄等人口集中地段。

  2.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齐云山风景名胜区、牯牛降国家地质公园、太平湖风景名胜区、花山-渐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自然景点、文化遗产、地质遗迹。其重中之重为**风景名胜区。

  3.交通干线。皖赣铁路、徽杭高速公路、铜—**高速公路、**—塔—桃高速公路、205国道寨西—潜口段、太(平)黟(县)公路、大北埠至牯牛降公路和徽杭公路、屯**公路(主要旅游干道)、慈张线(省道、旅游干线)、**区(甘棠)至芙蓉岭公路(旅游公路)、北岸至深渡公路(旅游公路)、仙源-三溪公路(省道、旅游公路)、际儒公路(旅游公路)。

  4.重点水利、电力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市屯溪湖边水力自动翻板坝工程、安东排水渠、中心城区南岸防洪工程、丰乐水库、东方红水库以及全市境内的其他水库、水电站、新安江等沿江河岸的边坡以及**区的皖太选矿厂等。

  四、**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和重点防范期

  2.灾害预测。受地质环境等条件影响,**年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的总体格局不会改变,仍以岩土位移形式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灾害种类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由于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强度的不断加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将明显增强,人类工程建设已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4-9月份为地质灾害高发期,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特别是6月中下旬,在集中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下,存在引发大规模灾害的可能性。具体灾害预测为:

  崩塌:重点防范区段为公路沿线,如狮石公路、黟七公路改线段、源芳—白际公路、仙源—三溪公路、际联—儒村公路等近年来新建的旅游公路和乡村公路。山区农村建房的切坡地段,是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滑坡:重点防范区段为**东部—**南部、**区中南部—**北部地区等人口密集的深山区,旅游公路和县乡公路;屯溪中心城区、**徽城镇、**县祁山镇等,是滑坡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点。

  泥石流:重点防范区段为**金川—三阳地区、**区的三口—新明地区、**的赤岭—雷湖地区、**的美溪—柯村、际联—儒村、太平—龙门等新建公路沿线。

  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的成败。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是促进**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不懈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落实和完善防治规划。

  各区县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以十七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和学习实

  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以“十大工程”和“四区建设”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各县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落实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相关部门在编制和实施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水利、交通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质灾害防治的要求,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各类规划凡没有地质灾害防治内容的,应当限期安排或在规划修编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并在规划管理中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领导,落实防治工作责任制。

  市政府防治地质灾害领导组和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全面领导和协调全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各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本辖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汛期,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必须亲自督促整改。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层层分解,区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民委员会要层层签订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责任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三)各负其责,加强部门防治协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在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上形成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国土资源部门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的职能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做好地质灾害点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在用地预审、报批和供地环节切实把好地质灾害预防关;加强对现有灾害隐患的监督管理,严禁在滑坡体上新建住房、开荒耕作。

  城市规划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补充、完善城市总体规划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内容;严格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规划审批,凡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避免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建设居民区和重要的市政公用设施。

  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可能引发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对市区和城镇等重点区域已有、在建斜坡、高切坡开展排查,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应急预案;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斜坡、高切坡安全性进行评估,并完善治理工程;加强对城乡居住密集区等重点部位的斜坡、高切坡的现场巡查监测工作,对在斜坡、高切坡上方及其坡脚乱挖、乱建等行为,要及时制止。加强工程建设的监督管理,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将滑坡崩塌的综合防治作为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与建设项目同报批、同勘察、同设计、同审查、同施工、同验收。

  交通、公路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交通干线特别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防灾预案编制和实施,做好防灾抢险人员、防灾物资及撤离人员的紧急运输工作,保障交通干线和抢险救灾重要路线的畅通;负责对因公路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防工作。

  水利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境内沿江沿河及水利设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对病险水库、堤防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库岸及附属设施的监控和灾害治理工作;督促小水电建设项目业主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负责指导、监督中小学校(教学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强对学校师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对发现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要及时做好避让、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要编制部门地质灾害防灾预案,督促各旅游区(点)编制和完善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防灾知识培训,在游览时间、游览路线和游览景点选择上,要特别注意避开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暴雨期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地点,以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它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突出重点,扎实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1、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进一步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气象部门,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坚持以区县、乡镇(街道)两级政府为主导,建立“灾点情况、防灾措施明了,防灾责任人、监测人明确,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到位,值班网络、应急系统健全”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做到乡镇(街道)有防治负责人,行政村有监测负责人,灾害隐患点有监测人,确保灾害发生前能及时捕获灾险情信息,发挥其在预警预报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指导抢险救灾提供正确的依据。

  2、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值班、灾险情速报、灾险情巡查、“两卡”发放、应急调查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巡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督查制度;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到各灾害隐患点、责任单位和受威胁的群众手中;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立警示标志,一旦发生险情,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划定危险区,设置警戒线并予以公告。

  3、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救灾准备工作。各区县政府、**管委会、各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和《**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求,制定和完善本地区本部门的专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落实应急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建立应急工作机制,成立相应的应急抢险队伍。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迅速做好应急救援和应急处置。

  4、加强建设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开展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有效手段,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周密部署,按时保质完成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为掌握真实的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数据

  库,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基础依据。根据省里的安排,针对地质灾害变化发展的情况,安排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明确职责和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确保排查鉴定全辖区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做到不重、不漏、不错,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在5月10日前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

  (六)落实经费,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各区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用于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调查和治理工作,因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七)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地质灾害防治意识。

  各区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对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灾害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和防范措施,提高公众的防灾避灾意识,提高各级政府领导和灾区群众的防灾自觉性;对重点地质灾害治理点,要向群众讲清政策,讲透科学道理,让群众充分认识地质灾害的危害性,消除疑虑、放弃侥幸心理,积极支持治理工作。

  六、地质灾害监测、预防责任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县人民政府、**风景区管委会要将本辖区内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并予以公告。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工程建设单位负责做好监测、预防和应急工作,当地人民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检查。

  第五篇:自然地质灾害滑坡的防治措施

  自然地质灾害滑坡的防治措施

  一、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

  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因此,研究滑坡的成因及行为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来避免滑坡的发生或者是减少滑坡发生后的损失。下面从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滑坡的成因及滑坡的防治措施几个方面分别作简单介绍。

  二、滑坡的形态特征及分类1.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类型及所处的发育阶段有关。一个发育完全的滑坡,一般包括:1,滑坡体,指滑坡发生后与母体脱离开的滑动部分;2,滑动带,滑动时形成的碾压破碎带;3,滑动面,滑坡体沿着下滑的表面;4,滑坡床,滑体以下固定不动的岩土体,它基本上未变形,保持了原有的岩体结构;5,滑坡壁,滑体后部和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平面上多呈圈椅状;6,滑坡台阶,由于各段滑体运动速度的差异而在滑体上部形成的滑坡错台;7,滑坡舌,又称滑坡前缘或滑坡头,在滑坡前部,形如舌状伸入沟谷或河流,甚至越过河对岸;8,滑坡周界,指滑坡体与其周围不动体在平面上的分界线,它决定了滑坡的范围;9,封闭洼地,滑体与滑坡壁之间拉开成沟槽,相邻滑体形成反坡地形,形成四周高中间低的封闭洼地;10,主滑线,又称滑坡轴,滑坡在滑动时运动速度最快的纵向线,它代表滑体的运动方向;11,滑坡裂隙,分为四类:1,分布在滑坡体上部的拉张裂隙;2,分布在滑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隙;3,分布在滑坡体中下部的扇状裂隙;4,分布在滑坡体下部的鼓张裂隙。由此可见,一个滑坡完整的应该包括以上11个部分组成。当然,在实际的滑坡现象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分清楚各个部分明显的边界。

  2.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我国铁道部门则按滑坡体的岩性、滑面与岩土体层面的关系、滑体厚度等进行了分类,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史出发,则可以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代活滑坡等类型;日本渡正亮则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将滑坡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按滑坡的滑动力学特征,则可分为推动式、平移式和牵引式滑坡。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三、滑坡的形成条件

  要探讨滑坡的形成条件,就必须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有组成边坡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地应力等。它们常常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外在因素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地震、风化作用、人工开挖、爆破以及工程荷载等。其中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影响边坡稳定最重要、最活跃的外在因素,其他大多起触发作用。查明和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对了解边坡失稳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1.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

  产生滑坡的内部条件与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结构、构造和产状等有关。不同的岩土,它们的抗剪强度、抗风化和抗水侵蚀的能力都不相同,如坚硬致密的硬质岩石,它们的抗剪强度较大,抗风化的能力也较高,在水的作用下岩性也基本没有变化,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往往不容易发生滑坡。反之,如页岩、片岩以及一般的土则恰好相反,因此,由它们所组成的边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从岩土

  的结构、构造来说,主要的是岩(土)层层面、断层面、裂隙等的倾向对滑坡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些部位又易于风化,抗剪强度也低。当它们的倾向与边坡坡面的倾向一致时,就容易发生顺层滑坡以及在堆积层内沿着基岩面滑动;否则反之。边坡的断面尺寸对边坡的稳定性也有很大的关系,边坡也陡,其稳定性就越差,越容易发生滑动。如果坡高和边坡的水平长度都相同,但一个是放坡到顶,而另一个却是在边坡中部设置一个平台,由于平台对边坡的反压作用,就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此外,滑坡若要向前滑动,其前沿就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否则滑坡就无法向前滑动。山区河流的冲刷、河谷的深切以及不合理的大量切坡都能形成高陡的临空面,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总之,当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有利于边坡的发育,并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引起边坡的岩性、构造和产状等发生变化时,就能发生滑坡。

  2.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

  滑坡发育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水的作用,不合理的开挖和坡面上的加载、振动、采矿等,以前两者为主。调查表明:90%以上的滑坡与水的作用有关。水的来源不外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农田灌溉的渗水、高位水池和排水管道等的漏水等。不管来源怎样,一旦水进入斜坡岩土体内,它将增加岩土的重度并产生软化作用,降低岩土的抗剪强度,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力,冲刷或侵蚀坡脚,对不透水层上的上覆岩土层起润滑作用,当地下水在不透

  水层顶面上汇集成层时,它还对上覆地层产生浮力作用等等。总之,水的作用将会改变组成边坡的岩土的性质、状态、结构和构造等。因此,不少滑坡在旱季原来接近于稳定,而一到雨季就急剧活动,形成“大鱼大滑,小雨小滑,不雨不滑”。这也说明了雨水和滑坡的关系。山区建设中还常由于不合理的开挖坡脚或不适当的在边坡上填放弃土、建造房屋或堆置材料,以致破坏斜坡的平衡条件而发生滑动。此外,振动对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大地震时往往伴有大滑坡发生,爆破有时也会引发滑坡。

  四、滑坡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及滑坡形成条件的介绍,我们不难得出治理滑坡的相关工程措施。然而,一个滑坡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为,我们只有做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计算后,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总的来说,治理滑坡应该坚持以防为主、综合治理、及时处理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外围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1,水平钻孔疏干;2,垂直孔排水;3,竖井抽水;4,隧洞疏干;5,支撑盲沟。

  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1,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2,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1,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2,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3,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4,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5,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五、结语

  本文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

  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李斌.《公路工程地质》.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2]郑书彦,李占斌.《滑坡侵蚀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年.[3]王连接,马建宏

  等.《水库滑坡与防治技术》.长江出版社.

  2005年

篇四: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的五项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第一,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通过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前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第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明确防治目标和措施,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通过建设防洪堤、拦石坝、护坡等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第四,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及时救援被困人员,减少灾害损失。

  第五,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专家、公众共同努力。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影响,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篇五: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

  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监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因此,锚杆或锚索是一种重要的斜坡加固措施。该方法适用于危岩体上部的加固。

  (4)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

  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

  (7)软基加固

  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陡崖、县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

  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9)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坡

  在临近道路路基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体积巨大的危石威胁行车安全,则应采用修筑与地形相适应的支护、支顶等支撑建筑,或是用锚固方法予以加固;对深凹的坡面须进行嵌补,对危险裂缝应进行灌浆处理。

  通过上述崩塌落石的治理措施完全消除崩塌落石的危险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通常仅对即将崩塌的岩石进行清除,作为其他防治方法的配套措施。通过削坡来阻止崩塌落石的土石方工程很大,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可取的;而作为加固或支护的各种措施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在坡面整体性和稳定性较好时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被动防护措施并不试图阻止岩石崩落,但必须避免崩落的岩块危及被保护的对象。在崩塌落石规模较大或(和)发生频敏的区域,采用交通线路绕行、隧道通过或改变工程位置等避让方案可能是最为有效而彻底的预防措施,但由此必须带来工程投资的明显增加。

  2.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水使其不能流入滑体,同时还要设法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流出滑体范围。地表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沟和排水沟等。

  排除地下水是指通过地下建筑物拦截、蔬干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或减少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根据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和工程的施工条件,可采用的地下排水工程有:

  截水盲沟、支撑盲沟、边坡渗沟、排水隧洞以及设有水平管道的垂直渗井、水平钻孔群和渗管疏干等。

  (2)减重与加载

  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截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1后部主滑地段和牵引地段减重如果滑坡的滑动方式为推动式,并具有上陡下缓的滑动面,采取后部主滑地段和牵引地段减重的治理方法可起到治理滑坡的作用。减重时需经过滑坡推力计算,求出沿各滑动面的推力,才能判断各段滑体的稳定性。减重不当,不但不能稳定滑坡,还会加剧滑坡的发展。

  2滑坡前部加载加载,即在滑坡前部或滑坡剪出口附近填方压脚,以增大滑坡抗滑段的抗滑能力。采用本措施的前提条件是滑坡前缘必须有抗滑地段存在。与减重一样,滑坡前部加载也要经过精确计算,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

  (3)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工程破坏山体平衡小,稳定滑坡收效快,是滑坡整治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中小型滑坡可以单独采用,对于大型复杂滑坡,抗滑挡土墙可作为综合措施的一部分。设置抗滑挡土墙时必须弄清滑坡滑动范围、滑动面层数及位置和推力方向及大小等,并要查清挡墙基底的情况,否则会造成挡墙变形,甚至挡墙随滑坡滑动,造成工程失效。

  抗滑挡墙按其受力条件、墙体材料及结构可分为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抗滑挡墙、实体抗滑挡墙、装配式抗滑挡墙和桩板式抗滑挡墙等类型。

  (4)抗滑桩

  抗滑桩是以桩作为抵抗滑坡滑动的工程。抗滑桩是在滑体和滑床间打入若干大尺寸锚固桩并使两者成为一体,从而起到抗滑作用,所以又称锚固桩。桩的材料有木桩、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等。近年来,抗滑桩已成为滑坡整治的一种关键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滑桩的布置取决于滑体的形态和规模,特别是滑面位置及滑坡推力大小等因素。通常按需要布置成一排和数排。我国铁路部门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挖孔桩,截面多为方形或矩形,其尺寸取决于滑坡推力和施工条件。

  (5)护坡工程

  在混凝土方格骨架护坡的方格内铺种草皮,不仅绿化,更可起到防冲刷作用。

  (6)绕避

  绕避属于预防措施而非治理措施。对于大型滑坡或滑坡群的防治,由于工程难度大,防治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有时不得不采取绕避的方式来预防滑坡灾害。对于线路绕避,有时也要修建工程以便线路通过,或在滑床下以隧道通过,或在滑坡前缘外以旱桥通过,也可以跨河将线路移到对岩较稳定地段。

  (7)其他措施

  3.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道;

  (2)穿越工程

  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3)防护工程

  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4)排导工程

  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拦挡工程

  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对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常须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应用。最常见的有拦碴坝与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导流堤、拦砂坝和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拦砂坝、急流槽和渡槽相结合的明洞(或渡槽)工程等。防护工程也常与其他工程配合应用。多种土程措施配合使用,比单纯采用某一种工程措施要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合理。

  看了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还看:

篇六: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常见地质灾害预防措施有哪些?

  有效避免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方法有两点:一是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二是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不合理开挖边坡、堆放、弃土以及排水而诱发的崩塌、滑坡。

  避免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措施有:1、汛期生活和劳作应尽量避让泥石流多发的河谷区。2、加快退耕还林,加强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搞好水土保持,杜绝或减轻诱发泥石流产生的人为因素。

  农村建房选址可根据以下五个原则来预防地质灾害:一是严格按照新农村规划进行建房;二是不要在滑坡体上、陡坡上建房;三是不要紧挨着陡坡坡脚、有危岩的石山坡脚建房;四是在缓坡上或其坡脚切坡建房,房屋与后面的陡坡之间要有足够的防护距离;五是不要在山区的冲沟底部及冲沟口附近建房;六是地下岩溶发育区,先查明浅层溶洞并处理,基础应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条形结构。

  人们在野外工作时,如果遇到突发性地质灾害应采取下面的方法避让: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如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等;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等。遇到山崩、滑坡、泥石流,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遇到山崩、滑坡时,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坝下,特别要保护头部。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一)

  抑制诱发滑坡的行为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对以往众多滑坡灾害实例的成因分析表明,由人为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纯自然因素引发的滑坡越来越少;很多滑坡灾害不是“天灾”,实为“人祸”。

  要有效防止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首先必须从约束人们的不合理活动入手,避免在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加剧和诱发滑坡灾害。

  1、选择安全场地修建房屋

  选择安全、稳定的地段建设村庄、构筑房舍,是防止滑坡危害的首要措施。城镇、村庄、厂矿的位置是否安全,应该在场地比选或可行性研究阶段通过专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来判定。

  同时,还应根据场地具体地质环境条件,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规划用地。居民住宅和学校等人口密集区以及关键性建筑设施,应尽量避开危险性评估报告指出的滑坡灾害危险区;因故不能避开的,必须采取可靠的滑坡防治措施。

  2、不要随意开挖山坡坡脚

  在建房、修路、整地、挖砂采石、取土等各类工程活动中,不可随意开挖坡脚。如果不得不开挖,应事先向专业技术人员咨询,确认不会诱发滑坡或采取了必要防灾措施后方能施工。

  坡脚开挖后,应根据需要,及时砌筑维持边坡稳定的挡墙,墙体上要留足排水孔;当墙内坡体为粘性土时,还应在排水孔内侧设置

  反滤层,以保证排水孔不被泥土阻塞,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排导山坡地下水的作用。

  3、不在山坡上随意堆弃土石

  对开矿采石、修路、挖塘等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废渣,不可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在村庄上方山坡堆弃土石。废弃土石堆置不当,不仅土石堆本身可能失稳滑坡,还可能因为土石的加载作用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使原来属于相对稳定的自然山坡发生滑坡。

  当废弃土石数量较大时,需要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选择合适的弃土场,必要时,还应在排土区建设拦挡和排水等配套设施。

  处置废弃土石的最理想方式是:把废弃土石的堆放与整地、造田、筑路等工作结合起来,把废土、废石、废渣由环境负担转变为可利用的资源。

  4、管理好引水和排水沟渠

  水对土质山坡的稳定性影响显著,绝大多数滑坡都发生在雨季就是证明。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应防止农田灌溉渠道、乡镇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引水渠道的渗漏,尤其要避免经过土质山坡地段的渠道漏水。一旦发现渠道渗漏,应立即停水修复。新建水渠选线和设计,应考虑预防滑坡的要求。

  对生产和生活废水同样也要加强管理、合理排放,不可任由废水四处漫流或在低洼处积水成塘。正对村庄的山坡上方,一般情况下不要修建鱼塘、水塘;对雨季形成的局部积水,应该及时进行排导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二)

  注意发现滑坡前兆

  及时发现滑坡前兆是成功避灾的前提。滑坡前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山坡上出现裂缝

  滑坡裂缝是滑坡形成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之一。随着滑坡的继续发展,裂缝也会由少变多、由短变长、由断断续续变为相互连贯。

  对于土质滑坡,后缘裂缝张开明显,顺山坡的水平延伸方向分布,裂缝或裂缝带的平面形态具有向山坡上部弧形凸出的特征;滑坡两侧的裂缝顺山坡倾斜方向延伸,多数情况下比较平直,并具有水平错动的表现,如果有裂缝壁露出地表,上面常常可以见到水平错动留下的滑坡擦痕。

  对于岩质滑坡,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和组合形态,通常受岩层面和节理面的影响而被复杂化,其规律性表现较差。

  地面裂缝的出现,说明山坡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弧形张开裂缝和水平扭动裂缝圈闭的范围,就是可能发生滑坡的范围。

  2、山坡坡脚松脱或鼓胀

  有些情况下,由于受河流冲刷、掏蚀或人为开挖坡脚的影响,在山坡下部形成新的凌空面,使滑坡迹象首先在山坡坡脚处显现出来。常见的有两种现象:

  斜坡前缘土体或岩层发生松脱垮塌,垮塌的土体一般较湿润,垮塌的边界不断向坡上扩展。坡脚先发生松脱垮塌、且松脱垮塌范围不断向坡上发展的山坡,可能有牵引式滑坡正在形成。

  滑坡前部如果存在阻挡滑动的阻滑体(或阻滑带),受后部滑坡推挤,在滑坡前缘的地面上会发生丘状鼓起,顶部常有张开的扇形或放射状裂缝分布。坡脚发生丘状隆起的山坡,可能有推移式滑坡正在形成。

  3、山坡中上部发生沉陷

  当地下存在洞室(如巷道、采空区、溶洞)或地面有较厚的近期人工填土时,有时会由于洞顶失稳或填土自然压密导致地面沉陷,这种情况下,地面陷落必然与地下洞室或填土范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经过调查分析,如果山坡上出现的局部沉陷与上述因素没有对应关系时,这种沉陷就很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前兆。

  自然或人工洞室引发的地面塌陷,陷坑平面形态通常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条带形或其他形态(与地下洞室形态有关);滑坡引起的地面沉陷,陷落带平面形态多数情况下呈新月状,“月弦”位于下坡一侧。

  4、斜坡上建筑物变形

  斜坡变形程度不大时,在土质地面和耕地中往往不易被发现;相比之下,房屋、地坪、道路、水渠等人工构筑物却对变形比较敏感。

  当发现各种建构筑物相继发生变形,特别是变形建构筑物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调查又排除了其他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时,应将之作为可能发生滑坡的前兆对待。

  5、泉水井水异常变化

  滑坡发展过程中,由于含水岩层、土层被错动,相应地也会引起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动态发生变化。当发现已有泉水流量突然变大、变小,甚至断流,水质突然变得浑浊,原来干燥的地方突然渗水或出现泉水,井水水位忽高忽低或者干涸,蓄水池塘忽然大量漏失等现象时,都可能是即将发生滑坡的征兆。

  地下工程施工时的排水活动,也会导致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相应的泉水、井水流量或水位变化,这类变化不属于滑坡前兆。

  6、地下发出异常声响

  滑坡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地下岩层剪断,巨大石块之间发生相互推挤或摩擦,都可能产生一些特殊响声。当地下传出异常响声时,应该注意家禽、家畜是否也有异常反应,动物对声音的感觉要比人类更灵敏,它们往往能先于人类感知危险的迫近。

  7、各种前兆的相互印证

  滑坡前兆出现的多少、明显程度及其延续时间的长短,对于不同环境下的滑坡有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现象也可能由于非滑坡因素所引起。因此,在判定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时,要注意多种现象相互印证,尽量排除其他非滑坡因素的干扰,这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在根据已有迹象无法判定是否会发生滑坡时,则应按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先采取避灾措施,再请专业人员来诊断

  滑坡灾害预防措施(三)

  抑制滑坡发展和监视滑坡动态

  1、抑制滑坡发展

  滑坡前兆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必然发生滑坡。当发现滑坡前兆后,首先应该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地质灾害防治负责人(如果有的话)报告;其次,应初步判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滑坡的进一步发展,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主动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措施,尽量消除或抑制促进滑坡发展的因素,就可能延缓滑坡发展的进程,甚至避免滑坡的形成。

  立即停止诱发滑坡的人为工程活动、对地面裂缝进行及时填埋、把地表水和地下水引出可能滑坡的区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利于山坡稳定、抑制滑坡发展的积极措施。

  当滑坡规模不大时,对牵引式滑坡进行压脚,对推移式滑坡进行削坡减载,也可以作为抑制滑坡发展的简易应急措施。

  2、监视滑坡动态

  同时,还应通过简易监测,密切监视山坡变形的发展情况。一般情况下,应把变形显著的地面裂缝、墙体裂缝作为主要监测对象;通过在地面裂缝两侧设置固定标桩、在墙壁裂缝上贴水泥砂浆片、纸片等方法,定期观测、记录裂缝拉开宽度,分析裂缝变化与有关影响因素(比如降雨)的关系,就可以掌握斜坡变形的发展趋势,为防灾避灾提供依据。

  滑坡裂缝的观测周期应根据季节和裂缝发展速度灵活确定。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加快时,监测周期也应随之加密,甚至进行24小时专人值守;当裂缝拉开速率变化不大时(比如每月不超过1厘米),可数天至1个月监测1次;当裂缝拉开速率逐渐变小时,监测周期也可以逐步延长。

  调整监测周期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雨季监测适当加密,旱季监测周期适当延长;变形加快时监测周期适当加密,变形减缓时监测周期适当延长

  雷电灾害预防及措施

  来源:台电内网

  在雷雨季节里,常会出现强烈的光和声,这就是人们常见的雷电。雷电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的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及人身等有很大的威胁,应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形成在积雨云中,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性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逐渐升高,当带有不同电荷的雷云与大地凸出物相互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其间的电场强度超过25~30kV/cm,将发生激烈的放电,同时出现强烈的弧光。由于放电时温度高达2000℃有余,空气受热后急剧膨胀,随之发生爆炸般的轰鸣声,这就是我们见的闪电与雷鸣。

  雷电的大小和多少以及活动情况,与各个地区的地形、气象条件及所处的纬度有关。一般山地地区雷电比平原要多,建筑物越高,遭受雷击的机会越多。

  本厂地处雷电灾害多发地区,每年的3~10月份为雷电季节。其中,Ⅰ~Ⅳ期220kV升压站、110kV升压站、Ⅰ~Ⅳ期锅炉钢架、Ⅰ~Ⅳ期汽机房、油库、储(制)氢站、微波站、码头(缷煤机)、转运站、输煤栈桥等设备、系统容易遭受雷电灾害。

  为此,本厂在Ⅰ~Ⅲ期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12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在11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4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在汽机房A排侧柱顶各避雷针5支与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构架上6支避雷针(主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1~#6主变220kV进线段及设备的防雷保护;在生产办公楼东南角屋外设避雷针1支与110kV升压站侧避雷针(备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主变110kV进线段、#01、#02高压备变及母线设备等的防雷保护;在Ⅳ期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在其构架上装置8支避雷针进行防雷联合保护;在Ⅳ期汽机房A排侧柱顶各避雷针4支与220kV升压站配电装置构架上4支避雷针(主变侧)进行配合,联合保护#7~#8主变220kV进线段、#03A、#03B高压备变及母线设备等的防雷保护。另外,全厂Ⅰ~Ⅳ期4支烟囱及4支冷却水塔顶部的避雷针只作自身的防雷保护;全厂油库、储(制)氢站、微波站等处避雷针(塔)只作这些重要区域的特定防雷保护;全厂生产、办公场所等建筑屋面,沿其边缘设置避雷带(针)作为自身的防雷保护。

  雷电的种类及其危害:

  雷击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作用是综合的,包括电性质、热性质和机械性质的破坏。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1.直击雷:

  直击雷是云层与地面凸出物之间放电形成的。直击雷可在瞬间击伤击毙人畜。巨大的雷电流流入地下,令在雷击点及其连接的金属部分产生极高的对地电压,可能直接导致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的触电事故。

  2.球形雷:

  球形雷是一种球形,发红光或极亮白光的火球。球形雷能从门、窗、烟囱等通道侵入室内,极其危险。

  3.雷电感应

  雷电感应分为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

  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凸出物顶部感应出大量异性电荷所致。在雷云与其他部位放电后,凸出物顶部的电荷失去束缚,以雷电波形式,沿突出物极快地传播。

  电磁感应是由于雷击后,巨大雷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强大磁场所致。这种磁场能在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应出很高的电压,造成对人体的二次放电,从而损坏电气设备。

  4.雷电侵入波

  雷电冲击波是由于雷击而在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雷电侵入波可毁坏电气设备的绝缘,使高压窜人低压,造成严重的触电事故。

  建筑物防雷措施:

  1.防直击雷:

  防直击雷的主要措施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在高压输电线路上方安装避雷线。一套完整的防雷装置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

  接闪器是利用其高出被保护物的突出地位,把雷电引向自身,然后通过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把雷电流泄入大地,以此保护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防雷接地装置与一般接地装置的要求大体相同,在用建筑防直击雷的接地装置电阻不得大于10~30賫。

  2.防雷电感应:

  为了防止静电感应产生的高压,应将建筑物的裸露金属设备、金属管道、结构钢筋等予以可靠接地。

  3.防雷电侵入波:

  为了防止雷电侵入波沿低电压线路进入室内,低压线路最好采用地下电缆供电,并将电缆的金属外皮接地。

  人身如何防雷击:

  雷击虽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但采取与不采取措施以及措施的科学与否,其后果大不相同。如某地农民正在田间收花生,突然雷雨交加,几个男同志跑到附近岩洞中躲雨安然元恙,而7个妇女利用塑料薄膜搭起帐蓬避雨。结果全被雷击中,其中6人当场死亡。

  预防雷击的措施如下:

  1.

  室内预防雷击:

  (1)

  电视机等有室外无线天线的,在雷雨天时要与电视机等脱离,且与接地线相连接。

  (2)雷雨天气应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

  (3)雷暴时,人体最好离开可能传来雷电侵入波的线路和设备1.5m以上。也就是说,尽量暂时不用电器,最好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不要靠近室内的金属设备如自来水管、下水管;要尽量离开电源线、电话线、广播线,以防止这些线路和设备对人体的二次放电。另外,不要穿潮湿的衣服,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2.室外如何避免雷击:

  (1)为了防止雷电反击事故和跨步电压伤人,要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要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大树等,如有条件应进入有宽大金属构架、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和船只,但帆布蓬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电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离开。

  (3〕应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水旁,切勿处理并远离开口容器盛载的易燃物品等,更不宜在水面或水陆交界处作业;

  (4)应尽快离开铁丝网、金属丝绳等;不要在孤独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的小建筑等处躲避雷雨。

  (5)雷雨天气尽量不要在旷野里行走。如果有急事需要赶路时,要穿塑料等不侵水的雨衣;步子宜慢而小;不要骑在自行车等上面行走;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带有金属杆的工具如铁锹、锄头扛在肩上。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缩小暴露面即可。

  (5)雷雨时在空旷的的室外避免或尽量不使用手机等无线通讯装置。

  3.怎样抢救被雷击伤的人:

  受雷击被烧伤或严重休克的人,身体并不带电。应马上让其躺下,扑灭其身上的火苗,并对其进行抢救。若伤者虽失去意识,但仍有呼吸和心跳,则自行恢复的可能性很大,应让伤者舒适平卧.安静休息后,再送医院治疗。若伤者已停止呼吸或心脏跳动,应迅速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注意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也不要中止心肺复苏的急救。

  防雷装置的检查:

  (1)对于重要场所或消防重点保卫单位,应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对于一般

  性场所或单位,应每2~3年在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行定期校验。

  (2)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3)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4)检查接闪器有无在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并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5)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叉或平行电气线路;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6)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若发现接地电阻值有很大变化时,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补打电极。

  (7)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8)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对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的构架,不准装设低压线或通讯线等。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雷电(雷暴)灾害的预防措施

  雷电(雷暴)灾害的预防措施

  目的:

  预防雷电(雷暴)可能带来的火灾或人身伤害事故。

  主要责任部门:

  物业工程部、保安部

  落实负责人:工程部经理、保安部经理

  (平日工作时间)

  保安部值班长/值班领班(夜间及节假日等非办公时间)

  重点范围:

  楼宇避雷设施。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的现象,虽然放电作用时间短,但放电时产生数万伏至数十万伏冲击电压,放电电流可达几十到几十万安培,电弧温度也可达几千度以上。对建筑群中高耸的建筑物及尖形物、空旷区内孤立物体以及特别潮湿的建筑物、屋顶内金属结构的建筑物及露天放置的金属设备等有很大威胁,可能引起倒塌、起火等事故。因此,雷雨季节各项目要切实落实防雷措施。

  1.防雷装置

  防雷装置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三部分组成,其作用是防止直接雷击或将雷电流引入大地,以保证人身及建(构)筑物安全。

  接闪器包括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避雷器等,是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部分。避雷针一般设在高层建筑物的顶端和烟囱上,保护建筑物兔受直接雷击;避雷线常用来架设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上,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击。

  引下线是避雷保护装置的中段部分。上接接闪器,下接接地装置。一般敷设在建筑物的外墙,并经最短线路接地。每座建筑物的引下线一般不少于两根。

  接地装置包括埋设在地下的接地线和接地体,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应采取镀锌等防腐措施或加大截面。

  2.防雷装置的检查

  (1)

  各项目保安部应注意提示项目工程部门,在每年雷雨季节以前作定期检查。如有特殊情况,还要进行临时性的检查。特别是对避雷针、避雷器要进行定期校验。

  (2)

  当防雷装置各部分导体出现因腐蚀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折断、锈蚀达30%以上时,必须进行更换。

  (3)

  检查是否由于维修建筑物或建筑物本身形状有变动,使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出现缺口。

  (4)

  检查接闪器有无被雷击后而发生熔化和折断,避雷器瓷套有无裂纹、碰伤等情况,井应定期进行预防性试验。

  (5)

  检查明装引下线有无在验收后又装设了交*或平行电气线路;检查避雷装置有无接触不良情况和木结构的接闪器支杆有无腐朽现象;并检查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有无沉陷现象等。

  (6)

  测量全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应符合安全要求。若发现接地电阻值有很大变化时,应对接地系统进行全面检查。必要时可补打电极。

  (7)

  检查有无因挖土、敷设其他管道或种植树木、植被而挖断接地装置等。

  (8)

  独立的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不得设在行人经常通过或堆放易燃物的地方。对装有避雷针或避雷带的构架,不准装设低压线或通讯线等。避雷针、避雷带与引下线应采用焊接方法。

  3.预防雷暴灾害的措施

  (1)

  项目保安部应确保项目所有员工均接受过防雷常识的培训,并留有培训记录。

  (2)

  要求项目各部门注意雷电天气切实保护户外工作员工的安全,必要时应要求户外岗位的员工暂时撤入室内或在安全地点躲避。

  (3)

  雷电天气应禁止员工登高作业,带电作业或在空旷地点工作。(如进行外壁作业、在楼顶工作、攀爬灯杆等)

  (4)

  要求员工遇雷电天气,不得在树木、烟囱、广告牌、旗杆等高大、孤立结构、物体附近活动。不得*近高压输配电设施。

  4.雷暴天气暂避场所的选择

  发生雷暴时,除非不得已,不可走出大门或留在户外。应当寻找能提供防雷保护的建筑物、车辆或者其他构筑物、场所暂避。

  (1)下列场所可供人们躲避雷电。

  ①采取防雷保护措施的住宅或其他建筑物;

  ②地下掩蔽场所,诸如地铁、隧道和洞穴;

  ③大型金属或金属框架建筑物;

  ④具有金属车顶和车身封闭的汽车、大型客车以及其他车辆;

  ⑤封闭的火车和市内有轨电车;

  ⑥封闭的金属小船或轮船;

  ⑦*附近有建筑物屏蔽的市内街道。

  (2)不能期望在任何时候都能在户外找到躲避雷电的安全地点。如果地点尚有待选择,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寻找低洼地区--避开山顶和高地;

  ②寻找茂密树丛--避开孤立树木;

  ③寻找位于低洼地区的建筑物、帐篷和掩蔽所--避开位于高地的不加保护的建筑物和掩蔽所;

  ④如果你处于暴露区域,孤立无援,一筹莫展,而且你感到自己的头发根根竖起,预示即将遭到雷击,则应立即跪下,身子前向弯曲,并将手放在膝盖上。切勿躺在地上,也不得把手放在地上。

  防洪度汛篇

  经参建职工四年多的共同努力,紫坪铺水利枢纽挡水大坝于2005年6月16日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填筑至设计高程。能否确保大坝度汛安全,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更关系到其下游10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进了紫坪铺。

  知己知彼

  水利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成果,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是人与自然斗争的过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业主———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们深深地懂得,要掌握防洪度汛工作的主动权,确保防洪度汛安全,必须掌握大自然的脾性,做好雨情和水情的准确预报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汛预案,才能做到立足于防,确保于度。

  据专业部门对2005年汛期雨情和水情的预测,今年四川省内主要江河来水总趋势明显高于往年,降雨属中偏丰年份,江河发生较大洪水的概率较高。对于尚在建设之中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来说,2005年的工程防洪度汛,形势就更加严峻。一是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岷江上游河段下端,地处都江堰至映秀暴雨频发区,且属山区河流,洪水过程历时短,陡涨陡落,测报预报难度大,防汛准备时间短。二是挡水大坝虽然已填筑至880米设计高程,但尚有

  部分剩余尾工没有完工,加之今年汛前不蓄水,只能采用大坝挡水,导流洞、泄洪洞、冲砂放空洞联合泄洪的方式度汛,导流洞在超标准状态下运行。按照工程施工期防汛设计,今年汛期防汛标准按100年一遇洪水设防;如遇超标准洪水,将危及大坝和导流洞的安全,进而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三是213国道紫坪铺库区淹没段改建公路长达30多公里,该公路布置于岷江右岸陡峭的岸坡,地质条件十分复杂,今年五月刚刚投入使用,未经过汛期考验,如遇连续降雨或超标准洪水,就可能引发边坡塌滑和挡护建筑物损坏,形成泥石流,堵塞交通,危及过往车辆和行人安全。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古代战术用语对于今天防汛工作的特殊含义。在认真分析工程防洪度汛面临的严峻形势后,公司领导及早抓了防汛预案的编制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严阵以待

  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清楚地认识到,要确保工程防洪度汛安全,关键在组织领导,基础在预案编制,落实靠快速反应。时令刚刚进入夏季,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就明确地提出“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洪度汛工作指导思想,提出了“立足于防早汛、防大汛、抗大灾,确保工程安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汛工作要求。并着力抓了四项工作的落实:

  ———成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防汛工作责任制。公司成立了由紫坪铺开发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工程设计、监理、施工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程防汛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防汛预案制定、防汛措施检查落实、防洪度汛组织指挥等;并建立和落实了防汛领导小组负责防汛抢险指挥,水情测预报中心负责雨情水情预报,施工单位负责各项目防汛抢险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并签订了防汛工作责任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编制防洪度汛预案,明确防汛重点。为确保防汛预案编制的科学性,紫坪铺开发公司领导和设计单位、水情测预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就岷江水情分析预测、工程防汛标准和防汛重点的确定、防汛物资准备等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和讨论,编制了2005年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防汛预案并报经省防汛办批准。该预案对工程防汛标准、组织领导、水情测预报、防汛重点和措施、防汛预案、防汛责任、防汛物资设备准备及防汛抢险队的建立等作出了具体要求。

  ———建立防汛抢险突击队。公司先后在各施工项目部组建了总人数达1250人的7支防汛抢险突击队,根据施工项目划分了重点防汛区域,做到了防汛责任、区域、人员、项目四明确;并为抢险人员配备了雨衣、雨靴、电筒、安全帽、安全绳等器具,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

  ———超前做好防汛物资设备准备。根据各施工项目防汛要求,公司在各防汛物资点分别准备了编织袋8000条,钢管5吨,水泥20吨;石渣20000方,钢筋笼1000方,10吨重四面体50个;并准备抢险专用挖掘机10台,推土机8台,自卸汽车40台,发电机2台及抢险通讯、交通设备等。由于认识明确、思想重视、准备充分,保证了防汛工作思想、责任、措施和指挥的四到位,为工程防洪度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和物质基础。

  众志成城

  实践使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体会到,好的预案、好的决策,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认真实施,在于不折不扣的执行。在认真做好防汛准备的同时,公司领导认真抓了防汛工作中的“两完善、一反应”,保证了防汛预案的有效实施。

  一是抓水情测预报系统的完善。为保证工程建设期雨情水情的准确预报,公司分别委托省专业气象台和成勘院水情测预报中心,建立了紫坪铺工程气象和水情测预报系统,做到了信息采集、分析、预报、传递、发布等工作的系统化、网络化、自动化,为防汛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二是完善汛期值班制度。公司、预报单位、各参建单位均建立和完善了汛期专人值班制度;公司防汛办公室设立了防汛专用电话和传真设备,坚持24小时值班,保证了信息的畅通;各单位每天值班都由一名领导带班

  ,公司、监理和各参建单位领导的手机24小时开启,保证了防汛抢险指令的及时上传下达。三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公司建立并健全了一般汛情值班领导和防汛办公室负责处理,重大汛情公司领导集体决策处理的工作机制,保证了险情的及时处置。进入7月中旬以来,紫坪铺库区连续出现3次持续性强降雨过程,213国道库区改建段先后发生6处较大规模的泥石流,堵塞交通,危及交通安全。接到现场报告后,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班长的带领下,不分白天黑夜,不论狂风暴雨,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冒着瓢泼大雨和随时塌方的危险,察看险情、研究预案、输导交通、组织抢险。先后调集抢险设备60多台套,出动抢险队员300多人次,成功地处置了4次较大塌滑事件,保证了213国道的交通畅通。几次抢险的实践充分说明,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做到思想重视、预案周密、措施有力、指挥得当,才能做到一有险情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确保安全。

  岷江安澜

  水是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兴其利,沃野千里,林茂粮丰,富庶安康;任其害,生灵涂炭,饿殍遍野,蒙灾罹难。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地处扼岷江入川西平原之口,地理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坝址距成都市约60公里,距都江堰市约9公里。156米高的大坝,11.12亿立方米的库容,被誉为成都人头顶的一盆水。因此,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汛安全不仅事关工程本身的安全,而且事关川西平原的安全,事关成都市的安全,事关其下游1000多万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省防汛办、水利厅十分关注,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更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7月6日,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张中伟与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专程到紫坪铺工地视察防汛工作,并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防汛预案要细化,做到万无一失;二是预报要准确,决策要科学;三是抢险要及时,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8月8日,省委副书记甘道明在视察紫坪铺工程时强调,现在正在主汛期,要提高警惕,加强监测,抓好防汛预案各项措施的落实,确保度汛安全。副省长王怀臣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专门听取紫坪铺工程建设和防汛工作

  的汇报,并莅临工地对防汛准备工作进行检查,提出了具体要求。四川省防汛办、水利厅更是把紫坪铺工程作为今年全省水利系统防汛工作的重点,从防汛预案的制定,防汛标准的确定和防汛抢险的准备等都作了具体指导,并就防汛准备情况进行了多次检查。

  领导的关心,社会的关注,是鼓舞,是关怀;对工程建设者来说是鞭策、是鼓励,更是压力。面对处于岷江两岸十分复杂的地质(煤系发育)构造带,处于都江堰至映秀复杂多变的暴雨频发区,处于高土石坝、高边坡、高速水流条件下的工程来说,要确保工程的安全度汛,确保其下游1000多万人口的安全,确保九黄旅游线路的畅通,对于工程建设业主—紫坪铺开发公司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没有丝毫的懈怠,深感如履薄冰,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具有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新精神的紫坪铺开发公司的领导,一定会将压力变为动力,将鼓舞变为目标,以为人民负责、为工程负责、为川西平原安全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团结和带领各参建单位广大职工,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切实落实防汛预案,确保工程度汛安全,为早日实现工程蓄水发电目标,为四川发展新跨越做出新的贡献。

  汛期值班责任制

  为了随时掌握汛情,防汛指挥机构应建立防汛值班制度,以便及时加强上下联系,多方协调,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汛期值班主要责任是:

  1)一、汛期值班每年自4月1日至8月31日止(上级防汛部门另有要求除外),必须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遇特殊汛情,值班时段相应提前或延迟;非汛期若遇到突发事件,防汛办公室应及时安排应急值班。

  2)及时掌握汛情,掌握水、雨、工情动态,了解各地防汛抗灾情况,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和备忘录,做好当日小结记录。汛情一般包括水情、工情和灾情。水情:按时了解雨情、水情实况和水文、气象预报;工情:当雨情、水情达到某一数值时,要了解水库和河道等防洪工程的运用和防守情况;灾情:主动了解受灾地区的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抢救的措施。

  3)按时请示报告。对于重大汛情及灾情要及时向上级汇报。对需要采取的防洪措施要及时请示批准执行;对授权传达的指挥调度命令及意见,要及时准确传达。

  4)及时掌握各地水库发生的险情及处理情况。

  5)对发生的重大汛情要整理好值班记录,以备查阅,并归档保存。

  6)熟悉所辖地区的防汛基本情况。对所发生的各种类型洪水要根据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7)值班人员应按时交接班,遇特殊情况无法准时到岗时,应事先向带班领导报告,并通知值班人员;交接班时应移交值班记录和发生重要情况的处理结果以及遗留问题等。

  8)做好保密工作,严守国家机密。

  防汛值班制度

  一、汛期值班每年自4月1日至8月31日止(上级防汛部门另有要求除外),必须坚持24小时不间断值班;遇特殊汛情,值班时段相应提前或延迟;非汛期若遇到突发事件,防汛办公室应及时安排应急值班。

  二、防办值班主要负责上下联络,掌握水、雨、工情动态,了解各地防汛抗灾情况,认真填写值班日志和备忘录,做好当日小结记录。及时上报当日灾情和防汛抗灾情况。遇紧急情况,向带班领导提出应急处理方案。

  三、防汛值班人员每天不少于4人,分为2班,第一班值班时间为早上8:00时至下午20:00时;第二班值班时间为20:00时至次日早上8:00时,每班人员负责本班接发传真、电话,记录水、雨、工情,未完任务应与接班人员进行交接,并负责值班室的卫生和环境整理,保持清洁、整齐。正常情况下由局领导带班,局长督查;当发生暴雨等突发情况时,由局长带班,全班人员一同值班;情况紧急时,由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带班。

  四、防汛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严守纪律,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细致工作,切实保证下情及时上传,上情及时下达,严格交接班制度,做好值班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严禁防汛值班电话转移呼叫,如出现脱岗现象,将追究值班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并给予50—100元的处罚。

  五、值班人员应按时交接班,遇特殊情况无法准时到岗时,应事先向带班领导报告,并通知值班人员;交接班时应移交值班记录和发生重要情况的处理结果以及遗留问题等。

  六、值班人员接班后,应掌握上一班次的水、雨、工情,并记录在案。8时30分完成水情日报后,汇总形成水、雨、工情及防汛动态情况摘要,并根据需要形成汛情反映。情况摘要必须根据水、雨、工情动态随时更新。

  七、值班人员应做好接收电话、传真的详细记录。内容包括来电单位、姓名、通话内容、时间等。需要请示处理的事情办完后,要记录办理情况、值班人员签名,做到事事有着落。记录要求准确、清晰,重要内容不许错漏。遇有自己不能处理的防汛要务时,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严禁积压拖延,值班人员手机必须保证24小时畅通。

  八、按时查询、记录气象预报。当气象台发出台风、暴雨警报和大到暴雨以上实时降雨时,要向带班领导汇报,并向有关乡(镇、场、处)及重点防洪工程管理单位通报,主动了解受灾地区的范围和人员伤亡情况以及抗洪抢险措施等情况,督促做好灾害防范工作。

  九、带班领导主要负责上下协调,督促指导值班人员认真负责完成本岗位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编辑《汛情反映》;组织召开定期或不定期情况通报会,归纳并提出重要的调度意见、险情处置方案,督促落实调度方案的险情处置工作;局长负责阅示、审定有关防汛抗灾方面的文件。将重要情况上报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

  十、注意防火、防盗,切实做好安全保卫和保密工作。

  防

  洪

  措

  施

  1、认真贯彻执行《铁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细则》,坚持“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制定防汛计划,部署、落实好各项防汛安全工作,确保施工期间安全渡汛。

  2、防汛期间,指挥部成立防洪领导组及防洪抢险队,领导干部24小时轮流值班,设专用通讯设备,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准备充足的器材、物资、运输工具及劳力等,接受和服从建设单位抗洪防汛指挥部的征用和调配。

  3、汛期前,对工地、驻地、料库、料场进行全面检查,了解水情和排水情况,保证排水设施畅通,消灭发生水害的隐患。

  4、汛期期间与当地气象部门加强联系,了解近期气象预报,掌握雨汛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一旦遇有灾害性天气和水情,能及时作出部署,做到工、汛、灾情的实时、快速传递;

  5、雨季施工,特别是进行信号工程的电缆、信号机、箱盒基础施工时应严格控制施工进度,电缆沟开挖时要坚持“开挖一段,敷设回填一段,敞沟不过夜”的原则,基坑当天开挖当天埋设,回填夯实,不得例外。

  6、雨季做好防风、防雨、防洪等准备工作。加强雨前、雨后施工现场防雨措施的检查及落实情况,发现隐情及时处理。

  7、对电缆径路经过地段的排水沟、护坡挡墙要严加保护,如因地形限制遭到破坏时,要及时整修,疏通,保证排水畅通,防止塌方。雨季施工时,加强对施工地段的监护,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8、对开挖基坑和线缆沟槽,必须保证排水系统的畅通,汛期施工应避免占用河道,必须占用时,应有可靠的安全度汛措施;电缆沟、过道回填时,做到分层夯实。如遇大雨天,设专人加强对施工区段线路的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雨后要对已完施工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隐情及时处理。

  9、做好仓储的电器设备及室外已安装的电器设备防潮、防雨工作。定期检查室外已安装的电器设备密封状况是否良好,不符合要求的马上进行处理。

  10、对施工地段进行全面防洪检查,发现对防洪度汛有影响的工点,要及时整改;

  11、一旦发现危及既有线行车安全的水害灾情,及时上报,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输导水灾,防止灾情扩散,并派专人昼夜盯防,掌握水灾发展动态,对水灾危害的地段要及时整改

  .

  .

篇七: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当地质灾害来临时,为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吧!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和监测预报网络,落实地质灾害群策群防责任制,及时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值班表,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工作及发生地质灾害后及时组织转移群众撤离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2: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防灾意识

  。充分利用公开栏、宣传栏、科普画廊等社区文化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以此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救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3:加强动态监测和险情巡查,做好预警预报。

  汛前,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检查,并落实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

  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4、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险情巡查,做好防范突发性地质灾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记录。对重点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协调有关单位,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减灾措施。

  5、要建立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机制。当天气情况发生变化时,立即将相关信息通知到辖区各有关单位、企业、地灾监测人和受威胁的群众,并做好有关防灾减灾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方案4:严格汛期值班和灾情速报制度。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要做好应急抢险救灾工作。辖区企、事业单位要严格实行值班报告制度,及时上报值班电话和值班人员表,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在第一时间知悉灾害情况,确保上报下达、传递到位。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协调有关单位,做好应急和抢险救灾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进一步扩大,力争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

  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监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因此,锚杆或锚索是一种重要的斜坡加固措施。该方法适用于危岩体上部的加固。

  (4)灌浆加固

  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经验表明,水泥灌浆加固可使岩体抗拉强度提高0.1MPa,相当于安全系数提高50%以上。在施工顺序上,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

  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

  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

  造成危害。削坡减载的费用比锚固和灌浆的费用要小得多。但削坡减载有时会对斜坡下方的建筑物造成一定损害,同时也破坏了自然景观。

  (7)软基加固

  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陡崖、县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

  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9)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坡

  在临近道路路基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体积巨大的危石威胁行车安全,则应采用修筑与地形相适应的支护、支顶等支撑建筑,或是用锚固方法予以加固;对深凹的坡面须进行嵌补,对危险裂缝应进行灌浆处理。

  通过上述崩塌落石的治理措施完全消除崩塌落石的危险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通常仅对即将崩塌的岩石进行清除,作为其他防治方法的配套措施。通过削坡来阻止崩塌落石的土石方工程很大,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可取的;而作为加固或支护的各种措施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在坡面整体性和稳定性较好时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被动防护措施并不试图阻止岩石崩落,但必须避免崩落的岩块危及被保护的对象。在崩塌落石规模较大或(和)发生频敏的区域,采用交通线路绕行、隧道通过或改变工程位置等避让方案可能是最为有效而彻底的预防措施,但由此必须带来工程投资的明显增加。

  2.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水使其不能流入滑体,同时还要设法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流出滑体范围。地表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沟和排水沟等。

  排除地下水是指通过地下建筑物拦截、蔬干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或减少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根据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和工程的施工条件,可采用的地下排水工程有:

  截水盲沟、支撑盲沟、边坡渗沟、排水隧洞以及设有水平管道的垂直渗井、水平钻孔群和渗管疏干等。

  (2)减重与加载

  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截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1后部主滑地段和牵引地段减重

  如果滑坡的滑动方式为推动式,并具有上陡下缓的滑动面,采取后部主滑地段和牵引地段减重的治理方法可起到治理滑坡的作用。减重时需经过滑坡推力计算,求出沿各滑动面的推力,才能判断各段滑体的稳定性。减重不当,不但不能稳定滑坡,还会加剧滑坡的发展。

  2滑坡前部加载

  加载,即在滑坡前部或滑坡剪出口附近填方压脚,以增大滑坡抗滑段的抗滑能力。采用本措施的前提条件是滑坡前缘必须有抗滑地段存在。与减重一样,滑坡前部加载也要经过精确计算,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

  (3)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工程破坏山体平衡小,稳定滑坡收效快,是滑坡整治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中小型滑坡可以单独采用,对于大型复杂滑坡,抗滑挡土墙可作为综合措施的一部分。设置抗滑挡土墙时必须弄清滑坡滑动范围、滑动面层数及位置和推力方向及大小等,并要查清挡墙基底的情况,否则会造成挡墙变形,甚至挡墙随滑坡滑动,造成工程失效。

  抗滑挡墙按其受力条件、墙体材料及结构可分为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抗滑挡墙、实体抗滑挡墙、装配式抗滑挡墙和桩板式抗滑挡墙

  等类型。

  (4)抗滑桩

  抗滑桩是以桩作为抵抗滑坡滑动的工程。抗滑桩是在滑体和滑床间打入若干大尺寸锚固桩并使两者成为一体,从而起到抗滑作用,所以又称锚固桩。桩的材料有木桩、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等。近年来,抗滑桩已成为滑坡整治的一种关键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滑桩的布置取决于滑体的形态和规模,特别是滑面位置及滑坡推力大小等因素。通常按需要布置成一排和数排。我国铁路部门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挖孔桩,截面多为方形或矩形,其尺寸取决于滑坡推力和施工条件。

  (5)护坡工程

  护坡工程主要是指对滑坡坡面的加固处理,目的是防止地表水冲刷和渗入坡体。对于黄土和膨胀土滑坡,坡面加固护理较为有效。具体方法有混凝土方格骨架护坡和浆砌片石护坡。

  在混凝土方格骨架护坡的方格内铺种草皮,不仅绿化,更可起到防冲刷作用。

  (6)绕避

  绕避属于预防措施而非治理措施。对于大型滑坡或滑坡群的防治,由于工程难度大,防治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有时不得不采取绕避的方式来预防滑坡灾害。对于线路绕避,有时也要修建工程以便线路通过,或在滑床下以隧道通过,或在滑坡前缘外以旱桥通过,也可以跨河将线路移到对岩较稳定地段。

  (7)其他措施

  针对滑带土的不良工程性质,通过提高滑带土强度的方法防止滑坡滑动。这种方法包括钻孔爆破、焙烧、化学加固和电渗排水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实践中还很少应用。

  滑坡作为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其产生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运动机理复杂多变,预测预报困难,治理费用昂贵,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近20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

  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防治工程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如地下排水工程开始大量采用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支挡工程发展为大直径抗滑桩、锚索、锚索抗滑桩、微型桩群、全埋式抗滑桩、悬臂式抗滑桩和土钉墙等,这些治理效果好、工程费用合理的新技术措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道;(2)穿越工程

  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3)防护工程

  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4)排导工程

  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5)拦挡工程

  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对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常须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应用。最常见的有拦碴坝与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导流堤、拦砂坝和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拦砂坝、急流槽和渡槽相结合的明洞(或渡槽)工程等。防护工程也常与其他工程配合应用。多种土程措施配合使用,比单纯采用某一种工程措施要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合理。

  防治地质灾害除上述工程措施外,还要加强灾害监测,有效地进

  行灾害预测预报,根据需要及时疏散人口、财产,或采取其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且合理保护和治理各个区域的地质自然环境,以消弱灾害活动的基础条件。其基本途径是根据区域条件,科学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注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避免过渡开发。在广大山区应广泛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涵养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在城镇和沿海地区,也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入为出,以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 防治措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