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党十八以来成就观后感(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6-01 12: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十八以来成就观后感(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十八以来成就观后感(完整文档)

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6篇

【篇一】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就综述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作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勇气,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打虎拍蝇雷霆万钧,正风肃纪驰而不息,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心民心为之一振,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以作风建设为全面从严治党破题

从作风建设切入,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解决了管党治党“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儿下口”的问题。

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5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对“四风”问题坚决露头就打,推动风气产生根本转变。

紧盯年节假期,抓早抓小、串点成线,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整治“会所里的歪风”……5年来,“八项规定”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政治语汇,在神州大地上荡涤起一股激浊扬清的净化之风,刹住了一些曾被认为难以刹住的歪风邪气,攻克了一些曾被认为司空见惯的顽瘴痼疾。

人们看到,天价月饼、粽子基本消失了,风景名胜区里的会所少见了,价格畸高的名烟名酒得到了遏制,一些高档酒店也推出了平民餐;
干部普遍反映,应酬少了,精气神也饱满了。广大干部群众在一个又一个细节、一件又一件的小事中感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变化。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7万多起,处分13万多人。平均每天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查处的问题超过100起。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在截至2016年12月查处的15.53万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中,违纪行为发生在2013年、2014年的占78.2%;
违纪行为发生在2015年的占15.1%;
违纪行为发生在2016年的仅占6.7%。增量不断减少,充分表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中不断落地生根。

【篇二】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感恩成就未来的观后感


  那次,我们学校举行了桂宾老师的《感恩成就未来》大型演讲会。回忆起那一声声雄健浑厚、洪亮有力的呐喊,回忆起那一个个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当桂宾老师用他那高亢激昂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演讲时,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是激动,还是悔恨?这些应该都有!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把我们送去读书,让我们吃好穿好。他们为了我们,会付出自己的一切!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嫌父母唠叨,嫌父母严格,甚至有时会跟他们顶嘴。当我们气愤填膺时,你有没有注意到父母在房间里嘤嘤哭泣呢?此时,你又会不会感到有些愧疚呢?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意,更何况我们人!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我们应该怀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去感谢那给我们生命的人,去感谢那给我们关怀的人,去感谢那爱我们胜过爱自己的人,对他们说一声:“我爱你!”
  这次讲座落下了帷幕,我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父爱如山,承载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
母爱似水,浸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请敬爱和关心我们的父母吧!

【篇三】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历史新高度,体现了深刻的文化战略思想。

  一、深刻理解总书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话的重大意义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赋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待文化,社会上总有一些片面认识,以为就是吹拉弹唱、阳春白雪,是花钱的繁荣或热闹。学习总书记讲话,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又有新的收获与撞击。对文化的定位、作用、影响都有了新看法,特别是对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的作用,有了新理解。文化是软实力,文化兴,则民族强。文化是标志,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等。总书记把文化上升到精神基因,基因承载的是遗传,释放的是性状和作用。文化该如何服务强省,是安徽文化系统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

  把两对关系阐述到一个新高度。两对关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述与中国梦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观、价值理念追求仁爱、正义、大同等理想的实现。总书记指出了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史。中华文化是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起来了。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既要抓传承弘扬,又要抓挖掘光大。

  二、努力探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安徽路径”

  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依托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强省总目标,做好讲清、挖掘、阐发、宣传文章,彰显文化优势,形成安徽影响。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固元气、展特色,进而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

  第一,坚持两个认同,在统筹谋划上下功夫。现阶段在文化建设、文化改革,包括在文化传承、文化弘扬中,需要紧紧围绕老百姓和党委政府这两个认同。百姓认同才有生命力,就会星火燎原、铺天盖地;
党委政府认同才有推动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在两个认同的前提下,来统筹谋划。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在重点突破上下功夫。当前需要在项目、融合、公共文化升级上寻求新突破。

  经济工作项目化,文化工作同样需要项目化。长期以来,文化部门项目意识比较弱,项目数量少、影响小,存在项目编制难、落地难、实施难等现象。我们需要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强化项目意识,推动文化发展项目化、文化建设工程化。重点在文物、遗产、艺术、文化产业等方面,围绕安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梳理、编制项目,建立项目库,形成抓手。通过上下争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基地,编成教材,制成节目,变成博物馆、文化馆的展陈展示,进课堂、进乡村、进社区。使文物、遗产真正做到首先是讲清楚,其次是活起来,进而是传出去。国家今年成立了艺术基金,为我们管理、资助、扶持与引导艺术创作生产提供了新平台、新渠道。

  融合上,大力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
促进文化与科技、与旅游、与经济、与金融等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嫁接,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提高贡献率。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推进机制,加大推进力度。我们还要真正开门办文化,走出文化系统自我循环、自我欣赏的圈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释放社会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提升上,去年的农民文化乐园试点、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试点等,这些都对本省公共文化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我们将重点考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三项试点为抓手,深化试点示范,探索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文化体系建设的规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的升级版。

  第三,坚持特色发展,在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上下功夫。文化强省的指引,竞相发展的推动,给各地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是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发展的空间更大,作为更多。

  一是文化部门主动参与。主要是在积淀的文化中去“找”,提供建设素材。安徽省文化积淀深厚,江淮大地处处散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迹、散发出“徽风皖韵”的芳香。徽文化独树一帜,桐城文派雄霸文坛,文房四宝巧夺天工,“徽、黄、庐、泗、花”民间戏剧源远流长。我们就是要善于在这些文化积淀中去寻找,去挖掘,当好建设者。还要保护好全省的世界文化遗产、国保单位、馆藏文物,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在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去“搜”,提供建设内容。我们有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纸制作技艺、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珠算3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0项,省级非遗项目230项,国家和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近500人,现存古籍120万册。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的独特优势。

  在与部门合作中去“推”,服务建设对象。考虑明年省、市、县三级都要与住建、规划等部门对接合作,就文化如何融入建设、融入建筑深入开展合作,全面提高服务,解决文化被忽略的问题。

  二是党委政府强力推进。当中主要防止一个忽略、增强一种责任、抓住一批重点。防止一个忽略,就是图快、急于求成,而忽略城市文化建设、文化建筑。增加一种责任,就是城市的文化责任。抓住一批重点,三馆建设是必修课,更要围绕公益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美食文化等,抓好一批街头景观小品、文化街区、文化公园等。

  第四,坚持夯实基础,在保障发展上下功夫。一是做好“三个纳入”。政府真正把文化工作摆上位置,关键体现在“三个纳入”上,将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等重大专题规划;
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纳入财政总体预算,一些牵动性强的项目纳入民生工程,形成硬约束,硬支撑。我们必须争取党委政府更多的支持。二是抓好人才队伍。好的规划、好的目标都需要人来落实、推动。在艺术生产上,不仅要面向文化系统内,还将着眼文化系统外,建立人才库,并建立配套的政策和机制,用人用智;
在文化产业上,主要是通过编制项目,推进招商,引人引资,引才引智;
在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上,重点是着眼本土,充实力量,搞活机制,吸引能人、热心人、志愿者参与当地文化活动。同时,强化基层队伍培训,创新方式,实用管用,形成一支留得住、唱得响、舞得起的“土专家”,真正建立起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文化强省目标相匹配的文化人才支撑。

【篇四】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成就与经验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我们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兑现这一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国内考察就选择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进村入户看真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了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在河北阜平、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和推进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作出重大决策,作出重要指示。这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系统阐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路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新成就。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包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的本质要求思想;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艰巨任务思想;
“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的政治优势思想;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的改革创新思想;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思想;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的内生动力思想;
“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的合力攻坚思想;
“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的阳光扶贫思想;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的携手减贫思想。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源于他40多年来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的扶贫情结,源于他一以贯之、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长期实践,源于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

  脱贫攻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了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中西部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扶贫责任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契合精准扶贫实际,有利于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出台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内容涉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的措施,打出了政策组合拳。

  建立脱贫攻坚投入体系。中央明确,扶贫投入力度要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在财政投入上,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为667亿元,同比增长43.4%;
省级为493.5亿元,同比增长56.1%。“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向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注入约2500亿元资本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在金融支持上,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的支持力度。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113亿元,共支持了868万贫困户。保险业扶贫、证券业扶贫的工作力度也明显加强。

  建立脱贫攻坚监督体系。中央出台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督查巡查。督查坚持目标导向,着力推动工作落实。巡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扶贫部门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审计、财政、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全方位合作,把各方面的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督查巡查中。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考核,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和贫困县退出计划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群众帮扶满意度、扶贫资金绩效等指标,树立脱贫实效导向,确保脱贫攻坚质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三

  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力攻坚,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大规模减少。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贫困人口生存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资金404亿元,地方各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91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可以预料,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精辟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实质上就是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这将为全球更有效地进行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加强领导,就是发挥政治优势,落实责任。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把握精准,就是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脱贫成效。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完善建档立卡,强化驻村帮扶,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完善政策体系,打好组合拳,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对贫困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出台特惠扶持政策,丰富完善中央和地方“1+N”政策体系。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落地,确保脱贫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坚决防止虚假脱贫。

  增加投入,就是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不断增加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2013—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助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创新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支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投资创业。设立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

  各方参与,就是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工作落实平台和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实施贫困村提升、扶贫小额信贷工程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平,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推进军队和武警部队帮扶,开展多党合作脱贫攻坚行动,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形成社会合力。

  群众参与,就是尊重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培育具有较强经营创业能力、适应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自我组织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篇五】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成就与经验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我们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这就是我们的初心。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满足贫困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需求,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一定要兑现这一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鲜明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国内考察就选择河北阜平革命老区,进村入户看真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走遍了连片特困地区。先后在河北阜平、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关于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的汇报》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和推进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重要会议,研究作出重大决策,作出重要指示。这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艰巨性,系统阐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路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向国际社会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关于扶贫开发理论的新发展新成就。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包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的本质要求思想;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艰巨任务思想;
“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的政治优势思想;
“脱贫攻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学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工作”的改革创新思想;
“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思想;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的内生动力思想;
“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的合力攻坚思想;
“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的阳光扶贫思想;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消除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我们要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致力于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的携手减贫思想。

  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源于他40多年来从农村到县、市、省、中央始终牵挂贫困群众的扶贫情结,源于他一以贯之、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和长期实践,源于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

  脱贫攻坚四梁八柱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了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管理体制,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中西部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贫困县党政正职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扶贫责任体系符合我国国情,契合精准扶贫实际,有利于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建立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并出台配套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或实施方案,各地也相继出台和完善了“1+N”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内容涉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等。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的措施,打出了政策组合拳。

  建立脱贫攻坚投入体系。中央明确,扶贫投入力度要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在财政投入上,2016年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首次突破1000亿元,其中中央为667亿元,同比增长43.4%;
省级为493.5亿元,同比增长56.1%。“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向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注入约2500亿元资本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在金融支持上,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的支持力度。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113亿元,共支持了868万贫困户。保险业扶贫、证券业扶贫的工作力度也明显加强。

  建立脱贫攻坚监督体系。中央出台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开展督查巡查。督查坚持目标导向,着力推动工作落实。巡查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各民主党派中央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扶贫部门加强与纪检监察、巡视、审计、财政、媒体、社会等监督力量的全方位合作,把各方面的监督结果运用到考核评估、督查巡查中。

  建立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一次考核,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减贫成效、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和贫困县退出计划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准确率、群众帮扶满意度、扶贫资金绩效等指标,树立脱贫实效导向,确保脱贫攻坚质量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三

  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各地区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力攻坚,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大规模减少。2013—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至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的大规模减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贫困人口生存发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012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资金404亿元,地方各级统筹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亿元,搬迁贫困人口591万人,有效拓展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空间,加快了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可以预料,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继续走在全球减贫事业的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把我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精辟概括为: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实质上就是一整套经过实践检验的减贫治理体系,这将为全球更有效地进行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加强领导,就是发挥政治优势,落实责任。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

  把握精准,就是不断完善精准扶贫政策工作体系,切实提高脱贫成效。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完善建档立卡,强化驻村帮扶,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完善政策体系,打好组合拳,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对贫困群众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出台特惠扶持政策,丰富完善中央和地方“1+N”政策体系。加大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确保各项政策有效落实落地,确保脱贫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坚决防止虚假脱贫。

  增加投入,就是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不断增加金融资金、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2013—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财政专项资金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助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创新扶贫小额信贷产品,支持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投资创业。设立扶贫再贷款,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

  各方参与,就是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国家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资金项目管理平台、贫困村扶贫脱贫工作落实平台和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开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实施贫困村提升、扶贫小额信贷工程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水平,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推进军队和武警部队帮扶,开展多党合作脱贫攻坚行动,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形成社会合力。

  群众参与,就是尊重贫困群众扶贫脱贫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贫困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贫困村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培育具有较强经营创业能力、适应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自我组织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篇六】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如何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能够给我们以信心,给我们以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他要求全党都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认为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只有学好党史、国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才能更加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和推动伟大的事业。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渗透于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
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传统,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要求。只要我们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伟大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也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他希望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要发挥聪明才智,勤奋工作,积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都要克己奉公,廉政勤政,关心人民疾苦,为人民办实事;
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都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还希望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增长知识,锤炼意志,努力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些要求和希望,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心声,对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具有强大的感召作用。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经济、政治、国防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建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不会有中国更加美好的未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表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意志。

  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推动科学发展增添新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他还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思路,这就是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中国梦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要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努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正是为了科学统筹富国和强军两大战略任务,他提出了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他要求全军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聚焦能打仗、打胜仗,全面加强部队建设,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必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因为,只有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正确把握和运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此,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履行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当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不意味着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习近平同志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把党建设好

  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党坚强有力,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国家才繁荣稳定,人民才幸福安康。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把我们党建设好。

  管党治党,要从改进作风抓起。党风问题的实质是党与人民群众关系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伊始,就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从中央政治局自身做起,率先垂范。同时,按照十八大总体部署,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领导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他要求各级党委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要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确保我们党能够始终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陈瑛   来源:光明日报 ]

推荐访问:观后感 成就 党十八 党十八以来成就观后感 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 党的十八以来的成就观后感(不少于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