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社会经济形势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31 18:12: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社会经济形势论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社会经济形势论文

2022年社会经济形势论文3篇

2022年社会经济形势论文篇1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


梅州社会经济概况

1.1.1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

梅州市现辖梅江区、梅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兴宁市和平远县六县一市一区(图1.1-1)。

图1.1-1 梅州市行政区划图

2006年末梅州市总人口500.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40万人,非农人口所占比重为24.6%,性别比106.1:100,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3‰。1986-2006年梅州市人口统计见表1.1-1。

表1.1-1 梅州市1986-2005年人口统计

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7》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见图1.1-2。

1.1.2 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2006年,梅州市全市生产总值349.24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7.58亿元,同比增长4.1%;
第二产业增加值153.36亿元,同比增长15.0%;
第三产业增加值118.30亿元,增长7.4%。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6年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为22.2∶43.9∶33.9,对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

word/media/image3_1.png

图1.1-2 梅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据抽样调查,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上年为100%),上涨2.2个百分点。其中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2.2%,上涨2.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零售价格总体上有所下降;农产品价格继续有所上涨,其中食品类上涨3.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下降0.3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5.3个百分点,其中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8.3个百分点。

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2.8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75万人,比上年增加0.47万人。全市城镇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失业人员就业2.69万人,全市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2.71%,年末国有企业中下岗失业人员仍有27194人。

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劳动就业和保障压力较大;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
经济总体发展速度较慢,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不够合理;
县域经济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县(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财政负担较重;
安全生产仍存在一些隐患。

梅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见表1.1-2。

表1.1-2 梅州市经济发展指标 单位:亿元

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6》

梅州市经济总体欠发达,与广东省、全国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差距较大。目前,梅州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广东省的地级市中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市,而且在广东省的5个山区市中的经济实力排名也处于中下游的地位(表1.1-3)。

表1.1-3 广东省五个山区市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

注:表中数据引自《梅州统计年鉴2006》

总体而言,梅州市和全国大部分城区的情况一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10多年的大力发展,经济实力在原来的低起点上取得了比较显著成绩。各产业(包括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已有了较好的开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出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与省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表1.1-4);
经济总量占广东省和全国的比重与其人口、土地所占的比重不相一致,人均GDP绝对值较低。此外,梅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迟缓,工业化进程滞后,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表1.1-4  2005年梅州市与广东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注:表中数据引自《广东统计年鉴2006》、《梅州统计年鉴2006》

1.1.3 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趋势分析

梅州市地处赤红壤地带,土壤类型复杂多样,成土母岩多为花岗岩,小部分为玄武岩,山地丘陵为母岩风化形成的赤红壤,土壤普遍呈酸性;
韩江三角洲平原主要为水稻土,;
练江、榕江下游的潮阳区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垂直分布不大明显,山地为赤红壤、平原为河流冲积土、坑廊为谷底冲积土、台岗阶地为或者洪积土。各种类型土中又夹杂着过渡性土壤。花岗岩赤红壤植被主要有马尾松、台湾相思、木麻黄等;
部分荒坡地开垦为旱园,种植花生、柑橘等;
玄武岩赤红壤土层深厚,有机物质丰富,质地较粘,主要栽培荔枝、龙眼、柑桔等果树。潮沙泥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分布于韩江下流支流沿岸,主要种植蔬菜、花生、大豆、番薯和柑橘等;
水稻分布于全市各地,主要以种植粮食类、蔬菜类、果类为主。

境内植被带有较明显的南亚热带泛热带特色,既有乔、灌林混交,又有针、阔叶林。自然植被主要有马尾松、苦楝、樟、 柯、榕等乔木,配成各个群落、零星分布于高丘地带,此外还有人工种植的梅、桃等组成的林果混合 群落。南澳岛土壤为赤红壤,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旱中生性亚热带草坡。

梅州市土地面积15870km2,2005年耕地面积为12.19万公顷。全市耕地面积从1990年212.3万亩人均0.49亩减至2001年198.6万亩人均0.41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由于各种原因,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1863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侵蚀面积1725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1.8%。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侵蚀面积、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较为严重的是五华、兴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市的56%。

2022年社会经济形势论文篇2

社会经济发展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包容性增长”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它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包容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要在“包容性增长”新理念指导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注重建设生态政治、努力提升生态文化以及积极构建生态社会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最早是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提出来的。2009年11月15日,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发表的《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作为一个新概念,它强调人要包容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包容性增长”的提出,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并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峻的生态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态系统日益恶化。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保护的缺失,导致生态系统日益恶化。一是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二是森林破坏严重。根据2009年公布的“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中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
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三是荒漠化严重。荒漠化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资源短缺问题突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源消耗国之一,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一是人均资源少。中国人均拥有的耕地、淡水和森林,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7。二是资源利用率低。中国的资源产出效率很低,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三是资源浪费严重。中国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3.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十五”时期,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
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
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
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
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
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
  (二)理论背景
  任何科学思想的产生,都是在借鉴和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并根据新的历史要求,在总结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所有者,自然不是人类的奴仆,人类不能对自然肆意妄为,任意破坏自然,而应该尊重自然万物的生存权,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产力、物质循环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它要求我们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三)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全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社会发展趋势。2009年在丹麦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有超过8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会议,可见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党的十七大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新的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实践意义。伟大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现。为了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做到节约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石。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历史意义。21世纪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现在正进入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深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在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基础上实现全世界的真正和谐。
  三、“包容性增长”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要在“包容性增长”新理念下,结合中国“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生态弱国”的具体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1.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同的发展理念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发展生态经济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二要加强生态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减少资源使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四要形成生态消费模式。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传统消费模式,形成生态消费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注重建设生态政治,保障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加强生态政治建设,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一要努力建设“生态政府”。“生态政府”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其建设状况关系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成败。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减少政府支出,提高行政效率,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二要建立健全“生态法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落实政府环保责任制,建立严格的环保奖惩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法制环境。三要积极建设“生态体制”。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体制”,完善政府绩效考评制度,推行绿色GDP考评办法,并强化生态政治监督。
  3.努力提升生态文化,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要强化生态危机意识。通过强化生态危机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二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改变“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理念。三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使人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合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4.积极构建生态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体现。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首先必须解决人类社会内部的矛盾。社会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本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要积极构建生态社会,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发和浪费,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实现人类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人的解放的同时实现自然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牛文元.资源消耗大国的低碳谋略[J].国土资源导刊,2010,(1).
  [4]陈墀成,廖志丹.物质变换视阈下的绿色科技——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性思考[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0,(1).
  [5]许冬梅.党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索——访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
  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
  [6]王红茹.什么是“包容性增长”[J].中国经济周刊,2010,(38).[

2022年社会经济形势论文篇3

浅谈我国的绿色物流

一、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实施绿色物流是一项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绿色物流

可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绿色物流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地 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在物流活动的全过程采取与环 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避免资源浪 费,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物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据分析,产品从投产到 出售,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处于存储、装卸、信 息处理等物流过程中。当前我国的物流基本还是 高投入大物流,低 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 低投入大物流”显 而易见,绿色物流更重视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 能极

大地降低生产成本。

二、 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1•绿色物流观念尚未普及。现代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 各级政府的认可,但是,绿色物流的理念尚未普及。经营者和消费者 对国外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的理念还很淡薄,绿色物流的理念几乎没 有。有些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环保理念,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还会增加物流成本。也有些企业认为 绿色物流是政府的事情,和企业无关。从长远来看,绿色物流是绿色 产品与绿色消费之间的绿色通道,必须引起政府及企业足够的重视。

2•法制建设缺乏。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 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 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 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

3•技术落后,管理水平较低。发展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 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 的掌握和应用。但我国目前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 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 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 对环保造成很大

的压力;
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 还有距离;
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 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 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由于绿色物流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 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处理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因此 与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相比,绿色物流的供应链的运作与控制的内容 与范围要广得多。其次,绿色物流模式强调在供应链成员内实现知识 创新,而由于知识具有区别于传统的要素特征, 因此在其管理上对技 术提出更咼的要求。

4•增强绿色物流人员的知识创新。由于在目前的情况下,创新收 益还不能完全归创新者所有,于是就存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成员在创新 动机上存在激励不足。同样由于上面的原因,即使某个成员实现了有 效的创新,经济人的理性也会使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其创新成果的扩 散,从而其成果就不能及时有效地在供应链成员间共享。

三、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1•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在发展绿色物流应采取的措施,绿 色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 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

2•应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要重视现有物流基 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 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要加强新建物 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 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 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 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 力度。对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政府要增加投入,对经营性设施应按 照市场经济规律,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经营。

3•应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的物流信息 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 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 理(TQM )、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 (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 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 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 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4•加强消费行为引导。于消费者来说,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 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 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然而消费者个体比较分散,如果不联合起来 的话力量就十分薄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而且一般消费者对物流 的认识还很不够,根本谈不上去关心绿色物流,因而必须依靠消费者 的联合代表一一消费者协会或建立类似的机构来代表消费者参与当 前的绿色物流发展。

5•加强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 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更广,要求层次也更高。因此,要实现 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与实务的物流人才 是当务之急。对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涉及到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参与, 也是企业成功实施绿色物流的基础保障。

推荐访问:经济形势 社会 论文 社会经济形势论文 2022年社会经济形势论文 2022我国经济社会形势论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