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3篇

发布时间:2023-09-08 10:12: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10浅析当前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石则明【摘 要】近年来,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保障了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态势积极健康、向上向好。但从更高要求来看,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迫切需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关键词】基层 意识形态工作 问题 原因 对策一、存在问题(一)主体责任意识不够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意见》,但是不少责任主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重担。就对工作的重视程度而言,市、县、镇、村四级呈现“倒金字塔”结构,特别镇、村层面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部分政策落实不彻底近年来,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但从落实情况看,离地半尺的情况还比较普遍。譬如,宣传文化系统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由组织部负责,宣传部派员参与;宣传文化有关部门重要岗位中层正职的任免,须事先征得宣传部同意;镇街宣传委员的任免和分工调整应事先征求宣传部意见;镇街须配齐配强文化站长、宣传干事;规模企业、学校、医院至少有1名宣传文化员等等,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三)宣传干部队伍较薄弱一是兼职现象普遍。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专岗不专业”的问题普遍。二是人员变动较快。有些地方的乡镇(街道)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在一年中的变动率高达90%以上。三是专业人才不多。特别是在县一级的基层,具备专业技术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国家、省文联各协会或作家协会会员资格人数偏少。缺少真正“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和领军人物。四是青年力量不足。基层宣传文化干部老龄化现象突出,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优秀宣传文化人才数量偏少,占比偏低。(四)阵地建设亟待加强一是传统阵地影响力正在减弱。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发行量、收听收视率不高;宣传窗、黑板报等统筹整合不够、机制管理不完善;基层党校教学形式单调,载体不够丰富。二是新兴媒体的管理和利用有待加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其传播的思想和价值观良莠不齐,基层在新媒体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人员配备、管理手段。二、原因分析第一,不想抓。对习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重中之重的理解不深,对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导致对宣传思想工作重视不够。第二,不屑抓。部分党委(党组)认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务虚工作,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任务,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第三,不会抓。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常态,部分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弱,新方法、新载体、新手段不多,导致“本领恐慌”,想抓也不会抓。三、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建议(一)勇于担责,补齐责任短板要“高处”发力。各级党委(党组)要全面贯彻落实·130·《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建立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尤其是“一把手”,要率先垂范,喊响“向我看齐”。要“中处”出力。党政班子成员要积极履行一岗双职,意识形态工作分管领导要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作用,统筹协调、承上启下,既出好点子、厘清思路,又勤于沟通、积极协调。要“底处”着力。基层的宣传干事、文化干部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战斗员,既要向群众输送好思想精神大餐,又要用心尽心向上反映民情、献计献策,努力扛起一村一居一企意识形态工作大旗。(二)夯实基础,补齐保障短板要制度先行。加强对《关于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政策的督促检查,推动已有政策落细落小落实,确保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高效落实。要财力先行。资金是开展工作的保障。要建立稳定经费投入机制,像抓民生工程一样确保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经费投入。要人才先行。以落实“四张清单”为契机,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全员轮训、专项进修、上挂锻炼等方式,提高基层宣传干部业务素养。要配齐配强宣传委员、宣传干事、文化站长、村专职宣传文化员、民间文化人才“五支力量”。(三)紧跟形势,补齐阵地短板既要坚守传统阵地。切实做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转型文章;进一步加强宣传窗、黑板报等传统宣传阵地的管理,办出特色;要继续发挥基层党校、镇村文化活动中心作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堡垒作用,主动对接基层群众需求,增强其活力和吸引力。又要大胆开拓占领新媒体阵地。推动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拓展延伸,推进媒体融合,依托传统媒体的资金人才优势,做大做强新媒体产品。(四)精准治疗,补齐措施短板要注重长效。坚持制定年度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张弛有度、有的方矢。进一步细化工作责任,将思想阵地的管理,文化阵地的拓展、网络阵地的维护等工作,以具体项目形式加以细化落实。要注重创新。要创新理念,确立宣传是生产力、文化是软实力、舆论是推动力的思想,努力以宣传工作新成效助推社会经济新发展。要创新方法,变“自上而下”灌输为“自下而上”传导,使工作更接地气。要创新载体,灵活运用“互联网+”模式,多做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字文章,使宣传教育更富时代感和艺术性。要注重考核。在加强年度考核的同时,要把基层党委(党组)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纳入到日常监督中,跟其他重点工作一起通报点评。同时,加大基层调研走访力度,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声音和网民声音,以此提高督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委宣传部)

篇二: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县域偏远乡村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县域偏远乡村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思考

  本文是在大量的调研工作基础上,包括镇里村里有文字记载的材料,翻阅了大量意识形态方面的著作,关注了改革开放前后乡村变化的文献,特别是与或熟悉或陌生的村民面对面的交流,(在多种场合情境下,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性)。从书面材料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概括罗列出类似这样的偏远乡村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五年来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新变化新动态,并提出相对应的举措,希望这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能对类似的偏远乡村在治理和振兴方面起到切实的作用。

  乡村振兴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本身资质和禀赋不错的乡村的振兴,而是要带动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的乡村共同振兴,实现整个区域范围的乡村全都实现本质性的变化,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人是关键性因素,人的思想内核、精神状态、价值追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之一,不可忽略。经过调研发现,一、偏远乡村意识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

  1.农村思想变得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的思想由单一变得多元化复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个体独立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减弱。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一纸契约拉开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打破了长久形成的以集体为单位的劳动方式,极大解放了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了劳动是为了“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积极性。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渐演变成“什么都是自己的,集体干我何事”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村集体事务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起冲突的时候,毫不犹豫的以个人利益为先,漠视甚至损害集体利益。

  (2)精神世界中“仇”的成分增加。具体表现在“仇官”、“仇

  富”、“仇基层组织”、“仇比我强的”。现在很难看到基层组织与村民“鱼水情,一家亲”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一厢情愿的认为凡是村集体做出的决定都是为了村干部自己着想,村干部富一点都是贪污的,甚至出现天下没有不贪的官等等极端片面的认识。

  (3)“金钱至上”、“唯金钱论”等腐朽思想甚嚣尘上。为了金钱和利益父子反目、兄弟翻脸的戏目不时上演。

  2.农民权利意识变得多样化

  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县域偏远地区农民在权利方面的认识理解与过去相比呈现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现状:

  (1)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在农业农村方面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家庭经济得到了普遍好转,农民对于自身的财产性权益的获得更加看重。特别是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农业农村方面的利好政策,比如取消農业税、延长土地承包年限等,刺激了农民朴素而敏感的经济神经,经济权利不断丰富,农民的国民地位不断提升。有利于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分享改革成果,活得更有尊严。

  (2)主体权利意识仍然淡薄。由于几千年的封建道德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农民是天然的个人主义者,当有关乎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影响和侵害时,则毫不犹豫的跳出来表达不满和愤恨,而当公共事务需要个人出力或者表达意见时,则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一种公家的事总会有公家的人做的心理。主体参与意识和公共服务精神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呈正比生长。

  (3)随着农村集体土地整治和农房集聚的深入开展,通过拆迁补偿一夜暴富的想法时有滋生,往往使农民产生非理性的想法,提出非理性要求,做出非理性的诉求,使得一些基层工作很难开展而滞后。有些甚至坐等拆迁发财,将勤劳致富的传统抛之脑后。当愿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政府的方针政策曲解、反抗,甚至全盘否定。

  3.乡风民俗的恶化和道德水准的下滑

  近年来,偏远农村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时有发生;升学办升学宴,买房办进屋酒,甚至买个车都要放炮办喜宴;结婚嫁女天价彩礼事件也时有耳闻,这无形中加剧了攀比心理的产生和农民的经济负担。封建

  迷信、封建陋习仍在农村横行。具体表现:

  (1)丧事大操大办。调查发现,在偏远乡村操办白事耗时漫长,一般持续5-7天,白天流水席,寓意绵延流长,晚上彻夜打麻将打牌,明为“陪作”实为赌博;流程复杂仪式繁琐,发讣文告亲戚、移尸报丧、拜忏入殓、出丧入土、丧饭转送、做七转煞等等,而且各地根据地域习性,会衍生出名目众多的规矩。比如当病人即将离世时,全家老小必须齐声痛哭,同时烧“落地钱”;死者家属报丧的时候要拿一把黑色长柄伞,伞尖朝前,那么亲属见了便知是报丧。

  (2)求神拜佛常态化。通过发放调查表的形式统计发现,70%的农村家庭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烧元宝纸钱,特别是农历七月十五和新年的时候更盛。也有很多人专门到寺庙里烧香祈福,求姻缘、求生子、求康泰、求学业等等门类繁多。

  (3)算命之风公开化。近年来,偏远乡村时有大师半仙出没,由点到面蔓延,名号响彻方圆十里,甚至有人百里趋之。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问:你对算命相师是否相信,6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相信,2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可全信,只有13%的调查对象选择不信。

  4.农村的宗教信仰问题有所抬头

  从人数上看不断增加,宗教信仰年轻化趋势加剧,主要是偏远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比率较大,家中儿童由爷爷奶奶辈带养,儿童的自我分辨力较低,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宗教信仰的种类繁杂,有天主教、基督教,并且各类土生土长的信仰也掺杂其中。针对宗教问题专门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相关的情况梳理如下:

  (1)调查时间范围。在XX年8月1日至15日半个月的时候里,走访了XX县XX镇、XX镇的八个地域上偏远行政村,发放了总计X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X份,有效率X%。

  (2)调查内容。在问卷上设置如下几方面问题: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调查对象信仰类别,通过哪些渠道了解所信宗教的信息;调查对象信仰何种宗教,信仰时间多长,受哪种媒介影响;调查对象信教前后在生理心理上有什么变化;调查对象对我国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

  (3)调查结果分析。从有效回收的X份问卷中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有X人,占比X%。从性别比例上看,女性信教人数有X人,占比X%。男性信教人员X人,占比X%。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农村女性信教人员远远大于男性信教人员。从年龄层次上看,30岁以下的有X人,占比28.7%,30岁至50岁的有X人,占比31%,剩余是的50岁以上的,占比X%,从这组数据上可以看出农村宗教信仰人数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大越容易信教,這与一般宗教人群发展状况相符。另外,宗教信仰的年轻化趋势比《中国青年报》在XX年度的统计数据高了两个百分点。从所受考试程度上看,高中以上信教人员有X人,占比X%,初中以上信教人员有X人,占比X%,初中以下信教人员X人,占比X%。

  二、经过调研分析提出如下对策

  1.农村思想多元化的成因及对策

  (1)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强调以经济成绩论英雄,忽视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力度和强度,从而使两者失去了平衡,导致个人主义思想横行。农村信息获得的不均衡化,特别是移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人民群众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冲击,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单薄,缺乏对信息的过有效过滤和筛选能力,很容易受到夸大化片面化的舆论影响,进而腐朽没落的思想就有可乘之机。基层组织的对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认识不够,宣传的手法不够新颖有效,宣传的角度不够准确到位,从而使工作浮于表面,没有说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去,没有真正达到实效作用。

  (2)基层工作者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老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懂得扑下身子沉下心去的重要性,在倾听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培养与群众的感情,让群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的工作温度和力度。在新时代,面对世界各个角度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数量庞大鱼龙混杂的信息冲击,基层工作者要的敢于担当的勇气和果敢,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善于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整合去伪存真,将真正有教育意义和宣传作用的正能量输送到人民群众心里。在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注重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和多变。在广泛

  利用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传播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网络微信、短信、钉钉等新颖独特的传播工具,结合可看性可读性思想性内涵性,且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宣传内容,提升宣传的正面宣传效果和现实感染力。

  2.导致偏远农村农民权利意识分化,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市和农村的鲜明分界和固化壁垒,将农民挡在城市文明高速发展的轨道之外,农民群体文明素养的提升远远落后于城市群体,千百年来形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产方式短时间内得不到根本改变,群体性格特性温和缺乏突破性,遏制了农民群体主动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那么势必提高偏远乡村农村的法律意识,在这方面法律服务的输入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一些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定期提供“法律下乡”、“服务下乡”和“信息下乡”,主要体现的是国家、市场等村庄外在主体在乡村治理创新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实际上,在推进乡村治理创新的过程中,那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各种形式的传统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研究表明,某些乡村的传统因素不仅未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障碍因素或随着现代化而自然消失,反而却成为当前和今后进行乡村治理实践最可借用的资源。近年来,乡村治理创新的非常值得肯定的另一个趋势就是重视挖掘和利用乡村自身所蕴含的传统资源。

  XX近年来在全省大力推广的“文化礼堂”建设就是一个颇有新意的尝试,这里以我调查过的缪家的做法为例来介绍这一创新性实践。缪家的“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背景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后,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亟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筑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镇村两级行政部门认真总结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探索出通过村级“文化礼堂”建设来发掘村庄传统治理资源,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在启动之前,就确立了根据各个村庄文化资源特色,采取不同的建设策略的总体思路。

  3.治理乡风民俗问题,促进乡村道德建设

  乡村治理注意体系化和实效性,应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特别是村级行政部位要有创新引领意识,健全和创新村党组

  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在三治融合的过程中,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在村民自治方面,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专项文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另一方面,要将硬约束与软约束结合起来,发挥道德约束和道德法则的显性功能,加强乡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道德惩戒机制在内的乡村道德调节和约束机制。基于建立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的现实需求,将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各项举措制度化、规范化。例如,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出台符合法律规定并经有关部门审核的群众广泛参与制定的村规民约,坚持奖惩相结合,对违反村规民约的不道德、不文明村民酌情给予批评教育、责成其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等,从而使村规民约既接地气,又能得到大家的共同遵守,真正发挥其道德约束功能。

  4.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与应对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宗教信仰的原因,30%的调查对象表示宗教信仰是受周围人群的影响,其实并不知道宗教是什么范畴,从何而来因何而去。单纯的从众心理,当周围的人群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自己不参与其中的话,有被孤立失去信任的可能性,因此参与。有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表示有了某种宗教信仰后,心灵得到了宁静和寄托,独处的时候不会有孤独感,感觉有神灵庇护左右,走夜路也不怕了。同时大部分信教人员认为宗教信仰可以去病消灾,命寿延年,所以在条件轻微允许的情况下就受父母或者夫妻一方影响自然而然的加入信教行列。

  应对农村信教问题的举措:

  (1)加强宗教信仰观念的引领。在农村偏远地区,对宗教的认识途径停留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老一辈人自成一派信仰思想,这样的认识往往带有偏差性和误导性,不利于正确信仰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所谓不能正确信仰不如不信仰。在这一方面的思想引导,镇村两级行政部门要有担当意识、责无旁贷。既要有理论上的积极引导,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念通过多种渠道适时适机的传达到位,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又要有实践中的宣传精准化,根据地域和人员特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影响手段和方式,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2)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属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宗教信仰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几十年来,在贫穷落后中摸爬滚打的劳动人民希望在精神求得安慰,鲁迅笔下的闰土在一个香炉上寻找精神慰藉,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压力。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偏远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投入更多的關注,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致富和就业机会,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每个人都有一份投入精力奋力耕耘的追求,提高了生活水平,充实了精神世界,自然就能正确的对待和理解宗教信仰问题了。

  (3)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调整和平衡乡村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在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既美化了农村环境面貌又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利于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传播。每个地方都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务必避免“拿着金饭碗要饭”的尴尬局面,大力挖掘本地区的生态文化资源,加以重组提炼包装并推向市场,既是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也是地方文化经济的壮大和发展。当然,也不能忽视个体的文化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定期举行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娱乐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等,让群众参与其中。

  县域偏远乡村意识形态在新形势下呈现的变化促使领导干部要有动态化管理意识,常抓常新,常抓不懈。紧紧抓住村民自治的制度载体,积极培育村民的主体意识,促成自由、平等、独立、自尊、自强的精神内核的养成。

篇三: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都是由辅导员直接负责,在新时代新环境的客观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工作的开展事关校园的和谐稳定,也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当说,高校的辅导员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也是捍卫我国青年师生队伍健康成长的主要力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的辅导员使命的艰辛伟大。要想能够更好地完成使命,辅导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及理论基础,能够有效地判断社会的思想潮流是否对同学产生积极的影响,然后有效地将这些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到同学的个人发展当中。有鉴于此,对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现状必须予以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现状和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高校教育的特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九大之后,高校辅导员继续继承着用党的理论引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使命。就目前我们收集到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校的辅导员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较大的漏洞,其具体内容探讨如下。

  (一)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精力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正在持续地成长、建设、完善,但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的设备配置在向着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前进,另一方面辅导员大多由相对缺乏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担任,导致辅导员队伍素质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甚至有部分专业毕业的辅导员,在对同学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无法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开展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再加上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有部分辅导员只专注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没有将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用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以及思想政治宣传工作,使得学生内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价

  值观的引领。

  (二)大学生易受不良思想影响,形成多种价值观

  因为不同类型的同学家庭条件不同,再加上家庭教育理念的相同,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例如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生活上的奢靡浪费问题、社交能力不足以及团结意识不强等等问题,再加上目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很多信息平台上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这些平台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多别有用心的人会在这些平台上灌输一些不良思潮,比如引诱学生从事网贷、网络刷单、非法传销、网恋等等。如果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陷入到这些陷阱当中。除此之外收到一些社交圈子以及网络负能量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缺少家长以及教师管束的背景之下,逐渐养成不良学风,诚信缺失,违法违规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负面影响。

  (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单一,实际成效不强

  意识形态工作是面向精神层面以及心灵层面教育的一项工作,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真正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果仅仅依靠单一的课堂教育方法来进行内容的传播,那么同学们将无法有效地消化这些内容。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域和方法

  (一)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渗透意识形态教育,发挥活动育人功能

  在高校,意识形态教工作大多以思政课的形式,以课堂知识传播的方法来让同学们了解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以及内容,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且同学们很难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与实践情况进行结合。因此,辅导员必须要积极地引入其他类型的教育方法,充分的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并且通过参观实践、主题班会的方法来让大学生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技能培训活动的方法来增强同学的实践题目,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目的。

  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对第一课堂的相关问题进行调研,有针

  对性地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问题学生设置不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全方面推进学生的意识形态认识、思想实践能力,将意识形态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充分丰富生动化教育内容。

  (二)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法,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感染力,扩大受众面

  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决定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成效,为了能够提高教育的成效,辅导员可以通过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感染力来扩大受众面。其具体的操作内容可以是举办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歌手大赛以及青春情景剧活动等等,让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将意识形态进行有效地融入。除此之外,辅导员还可以定时定期开展展演活动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来让同学的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都发生改变。在将意识形态化为丰富有趣的团体活动的情况下,意识形态教育将不再停留在“伟光正”层面,而打破壁垒,化为学生能够真实接触到的“角色”“歌词”等等,学生在进行意识教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自发地体会到其中内涵,对提升学生意识层次有十分直观的积极的作用。

  (三)重视基层支部党建工作,发挥同学群团组织意识形态引领辐射作用

  高校的辅导员除了要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进行管理之外,还承担着基层党建工作或者同学群团组织指导以及管理工作的任务,因此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辅导员可以通过基层党建工作当中涉及到的党支部、共青团以及同学团组织的来进行同学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比如在指导同学会、党支部、班委会进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集中地将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充分地开展,然后以点带面地辐射到同学群体当中。例如基层支部中以先進学生为支点,带动入党积极分子、结合班干部等综合作用,带动周边同学,提升学生自身对意识形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少成多,最终形成学习的积极风气。

  (四)加强网络宣传阵地建设,构建精神家园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很多互联网社交平台,而且在很多平台上大学生群体参与人数众多。针对互联网内容的建设,党的十

  九大报告中重点指出了互联网建设的重要性,不仅要健身高速优质的网络体系,也要对互联网网络环境进行合理的管理整治,保证网络风气的正派。现今社会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信息飞速传播的背后既有宣传教育的便利性,也有新闻信息的不严谨性,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要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可以通过主动走入网络当中检查网络实行政治教育平台的方法,通过校园网、QQ群、微信等网络沟通平台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时通过各种多样性的形式将信息传递至每一个学生手中,同时通过网络交流的方法来指导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与此同时,辅导员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发言的教育引导,使学生明白网络言论的自由底线,传递积极正向的社会能量。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意识形态的教育

  因为辅导员每天都需要对大学生的日常事务进行处理,因此他们接触到的同学比较多。长期以往辅导员与同学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在亲切随和的氛围中对同学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以及劝导。当然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需要遵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原则,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对学生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要以正向的意识形态引导学生思考,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在突发问题情况下,都要坚持渗透意识形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在日常生活当中不断地将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

  (六)找好载体,发挥好友教育的力量

  学校里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同学群体圈子,学生在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会以班级宿舍以及社团为单位参与到不同的“朋友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历、价值观念等多个内容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同点,辅导员可以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关系的网络来开展工作,鼓励优秀的同学带领身边的同学,共同学习思想政治的内容,以及做好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监督。以社团群体作为开展教育的载体,发挥团体中圈子的推广力量,互相增强意识形态建设。例如,可以设立优秀毕业生的留言簿、社团精神意识建设展板等,以团体形式来充分扩展意识形态建设的辐射层面。

  三、高校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从观念的角度来进行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就能够让整个时代都消失。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一直以来一部分西方国家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进行渗透破坏。特别是一些涉世未深的青年同学,很容易受到西方邪恶意识的蛊惑,他们一直以来就是西方反华势力煽动的主要目标群体。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辅导员一定要当好他们的引路人,抵制西方反动思想的干扰。也只有辅导员能够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的筑起意识形态的“防火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安全性。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

  通过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和引导,高校辅导员能够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凝聚民心,鼓舞士气,并且让广大的青年学子逐渐地培养成脚踏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原则。广大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如果大学生在高校学习的阶段能够培养出不动摇、不懈怠的意志,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仅仅是一个梦。

  四、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体会和启发

  (一)以实践题目为主的教育形式是一种有效的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只有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同学们才可以深刻地了解到意识形态对于他们未来发展产生的重要性。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比如手工培训、小学民族博览会、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大学生厨艺比赛等多种方法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于这些活动多为大学生喜闻乐见,他们的参与热情都很高。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拥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这对于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效果可事半功倍。

  (二)一线辅导员一定要有多面支撑工作思维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多而繁杂,这就要求一线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培养出多面思维、多面推进、结合教育的工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同时兼顾多项任务。并且在工作推经过程中要有将不同层面的工作结合开展,彼此推进的工作意识,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扩大教育影响范围,实施更广泛的网络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偏爱于通过手机以及电脑来获取教育的内容,以及参与意识形态的实践教育活动。因此辅导员可以通过将社会新风尚、国家取得的重要成果、社会上的典型的正能量案例,发布到公众号或者Q群上,以扩大教育的影响范围。

  结语

  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力量,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责任使命,也是时代的要求。在进行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当中,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强化马克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思维,对学生开展思想意识形态的教育,这样才能为我国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之下,辅导员首先需要从自身着手,不断提升自己的意识修养,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

  总之,现阶段社会形势下,辅导员开展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和长远前途,本文在针对新时代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途径以及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提出了辅导员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以及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辅导员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推荐访问: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工作存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意识形态 对策 加强基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