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两会精神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发布时间:2022-05-27 11:1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两会精神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两会精神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5篇

第一篇: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8月25日在忻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李平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并就《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简要说明,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较大的困难局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三五”工作总要求,坚定信心、奋力向上,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是2005年的2.5倍;
财政总收入90.1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是2005年的2.9 倍;
一般预算收入42.34亿元,比上年增长26.2%,是2005年的3.6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3元,比上年增长12.2%,是2005年的1.9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3446元,比上年增长13.8%,是2005年的1.8倍。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走出低谷,走过拐点,移位前行,标志着我市经济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集中精力抓发展,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项目建设攻坚战,连续三年开展项目观摩考核,引导各级干部在项目建设主战场上比实绩、论英雄。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24.4亿元,是2005年的5.3倍。2009年和2010年两年固定资产投资777亿元,超过过去30年的总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全面推动家电、农机下乡,培育住房、汽车、文化消费,加强流通网络建设,消费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9.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认真落实“五缓四降三补”政策,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恢复生产,走出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二)毫不放松地做好“三农”工作,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市财政2008年首开奖补农业先河,2010年奖补金额超过1亿元。粮食生产连续5年丰收,2010年达到14.8亿公斤,创历史新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忻定原现代农业示范区、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特色杂粮种植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新建温室大棚1.37万亩、标准化养殖小区101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总结推广“一村一品一社”宝贵经验,农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五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1.8万人,转移就业26.12万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成了1049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任务。涌现出一批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村企结合、带民致富的先进典型。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攻坚战,23.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移民搬迁取得新成绩。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取得重大成果,煤矿数量由293座减少到81座,办矿主体由158个减少到15个,单井规模由13万吨提高到116万吨,产能由5000多万吨提高到近1亿吨,“多、小、散、乱”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煤炭综合生产能力、产业集中度和本质安全度大幅提升。坚持火电、水电、风电并举,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轩岗电厂并网发电,河曲电厂二期基本建成,西龙池水电站、龙口水电站投入运行,风电项目异军突起,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60万千瓦。加大铝工业基地建设力度,晋北铝业二期建成投产,同德铝业保德氧化铝项目成功获批。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原平铝工业循环经济园区、保德王家岭循环经济园区等重点园区健康成长。积极推进企业多种方式融资,同德化工成功上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五台山申遗圆满成功,雁门关开发初见成效,芦芽山、老牛湾建设又有新进展,2010年全市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由3.4万个增加到近4万个,增加值年均增长13%。大力发展县域经济,GDP超20亿元的县已达半数,各具特色的板块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五年完成营造林289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3%提高到18.2%。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攻坚战,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被评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四)全方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以“九大工程”为龙头,以“路水电气”为重点,着力破解制约瓶颈,提升支撑能力。2009年开始集中力量建设的九大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新一轮建设全面铺开,南云中河已经蓄水并开始两岸绿化,五保高速公路即将全线贯通,大西高铁快速推进,北同蒲铁路忻州城区段西移工程列入省政府与铁道部协作纪要,五台山机场通过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审批正抓紧立项,市人民医院、市汽车站主体工程紧张建设,灵河高速从东到西全线开工,九龙岗绿化初具规模。以“村村通水泥(油)路、县县通高速公路、忻州通高客、五台山通航”为重点,构建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忻阜高速、太佳高速建成通车,忻保高速即将建成,灵河高速、环城高速、盂五高速、岢临高速正在抓紧建设。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81公里、村通水泥(油)路10412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650公里。大力实施兴水战略,开工建设坪上应急引水、西岁兴水库、河曲龙口引黄灌溉等重点水源工程,除险加固16座中小型水库,坪上引水送达忻府和原平。供电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省率先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市变电站总容量达到694万千伏安,网供最大负荷达到120万千瓦。大力推进集中供热全覆盖和县县通天然气工程,忻州城区实际供热面积达到906万平方米。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步。2009年以来,突出抓好、全面完成省政府“五个全覆盖”工程。两年投资34.8亿元,改造中小学校舍1600所,我市被评为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全覆盖先进市;
两年新建通村水泥(油)路4020.4公里,省交通厅在我市召开了现场会,被省政府评为建制村通水泥(油)路全覆盖先进市;
两年完成1436个村的通广播电视任务,被省政府评为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先进市;
建成2325个村级卫生室,修建各类饮水工程3342处,我市被省政府授予“推进农村五个全覆盖工程先进市”。从2008年起市政府每年为老百姓办20件实事好事,并全部兑现。坚持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10000多个,公开招录公务员550人,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4151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6.21万人,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4%。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由22.77万人增加到28.9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由每月人均654元提高到1367元。河曲、保德两县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8.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从18.8万人增加到34.1万人,年度最高支付限额从3万元提高到5万元。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23.57万城镇居民和208.63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优抚安置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31.3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和30313名农村五保对象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五年共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4622套、176.6万平方米,全面完成了国有重点煤矿棚户区改造、地质灾害严重村集中治理任务。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10个县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省级验收。新建忻州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县有。2008年以来全面实施“一颗鸡蛋学生营养工程”,每年有10万余名寄宿学生受益。大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改造和新建14所县医院、5所县中医院、9所县妇幼保健院、185所乡镇卫生院、3476所村卫生室、7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三分之二的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实行了基本药物制度。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规划目标顺利实现。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繁荣进步,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黄河管子声》问鼎中国戏剧最高奖“文华奖”。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蔚然成风,竞技体育实现了“奥运有人、亚运有牌、全运有金”的目标。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显著加强。科技事业加快发展,人才强市战略取得新成效。妇女、儿童、外事、侨务、气象、地震、档案、老龄、人民防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六)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和谐发展局面不断巩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领导,市县两级配备安全生产助理,对煤炭、安监部门副职以上干部下管一级、实行双重管理。全面落实政府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对煤矿、非煤矿山等重点行业企业实行“五人包保”、专人监管。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4年同比下降,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5年的1.44下降到2010年的0.03,2010年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模范市。部署实施信访稳定攻坚战,开展“万人千案大行动”,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一大批民生信访问题得到解决,维护了群众利益,维护了大局稳定。坚持真抓、严管、规范,治超工作实现全省四连冠,我市在全国治超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

(七)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政府机构改革验收评估全省第一,乡镇机构改革试点为全省创造了经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健康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三资”委托代理制度全面推行。市直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取得新进展。抓住煤炭资源整合机遇,组建神达煤炭集团;
推动天然气公司和煤气公司重组燃气有限公司;
启动忻通公司与省煤运集团联合建设煤机项目。政府出资为困难国有企业打捆回购了5.7亿元的金融抵押债权,为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金融创新取得突破,组建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对外开放成果斐然,与北京市西城区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帝王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八)继续实施依法治市方略,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狠抓行政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提升落实能力。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市政府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制度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积极支持市政协参政议政。五年共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370件,政协委员提案983件,办复率100%。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意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五五”普法顺利完成,“法治忻州”建设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推动政务、企务、村务公开,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服务全国全省大局,全力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支援南方抗击冰雪灾害,积极开展对口援疆。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奋力爬坡,赶队前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
是中共忻州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
是市人大、市政协倾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
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忻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忻单位,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所有关心支持忻州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贫困面大,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民生欠账多,公共服务能力较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型经济偏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自然环境差,承载能力有限,生态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突出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的政府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了“抓发展、强基础、惠民生、保安稳”。抓发展是解决忻州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抓住了发展就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关键,才能不断缩小同全省全国的差距。强基础是忻州长远发展的治本之策,忻州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大,必须作为战略重点,集中精力办大事,加快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城乡落后面貌。惠民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解决一批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安稳是为忻州创造基本的社会环境,必须做到安全生产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
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不断增进社会和谐。这既是我们过去五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又是今后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脱贫致富的攻坚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期。按照市三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忻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出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施“3581”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十二五”末,转型跨越发展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把忻州初步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全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环境、安全生产、改革开放等8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目标的特点:一是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与忻州实际相结合。所有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都与全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主动纳入全省发展大局,并充分体现忻州特点和实际。二是把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衔接。在确定“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时,既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阶段性目标相衔接,又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三是较好地体现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思想。在提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以上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问题,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四是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协调。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突出了提升城镇化水平、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五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生态环境要显著改善、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于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以上,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现实可能。结合产业现状,对“十二五”重点项目等情况进行了多次测算,预计“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可以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以接近500亿元,财政总收入可以超过200亿元,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实现翻一番以上。二是群众企盼。要想进一步缩小同全省的差距,尽快赶上全省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就必须超常规、超平均、超全省;
全省“十二五”翻一番,我们就必须翻一番以上。这是广大干部群众的要求,也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今后要在“以上”上下功夫,在“以上”上做文章。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从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1、优化生产力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划。重点开发区,主要包括忻州市区、各个县城(市)和建制镇规划区、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产业基地、工业园区等,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优化开发区,主要包括骨干通道沿线等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地区,要加快发展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严控制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逐步搬迁改造“两高一资”企业;
限制开发区,主要包括农田耕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综合治理区,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开发,鼓励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特色农林业;
禁止开发区,主要包括五台山、管涔山、禹王洞、赵杲观等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要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完整性。优化投资结构。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开发投资,统筹经济建设投资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投资,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力争五年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抓好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以及高速铁路、飞机场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抓住全省“大水网”建设机遇,构建合理高效的现代水利发展格局。完善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供电网络,实现县县拥有2个以上220千伏和110千伏变电站。大力推进城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通天然气。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规模发展新型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打好项目建设攻坚战,培育壮大八大支柱产业。煤炭产业要以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方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本质安全水平,建设山西重要的新型煤炭生产基地。电力产业要坚持多元化、新型化、清洁化方向,科学合理布局,建设服务山西、支援全国的新型电力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要加快延伸开发,形成以氧化铝、电解铝、铝材、钢铁、镁合金、铜钼以及新型建材、陶瓷材料、煤系高岭土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设山西重要的新材料基地。新型煤化工产业要积极开发下游产品,重点推进煤制醇、煤制肥、煤制苯、煤制油,建设领先山西、影响全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要瞄准高精密度、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把煤机制造、风冷设备、新型法兰等产品做大做新做精,建设晋北重要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要坚持特色化、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有机绿色认证农产品,建设服务京津唐、辐射大西北的菜园子和绿色有机产品供应基地。旅游文化产业要以五台山为龙头,加快构建“五区一线”精品旅游格局,建设全国知名的北方生态休闲避暑胜地、全国新兴旅游热点市和三晋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物流产业要坚持网络化、信息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建设立足区域、辐射周边的特色物流中心。

3、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市场化开发、机械化生产、企业化经营、标准化发展的方向,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业、经济林果业、设施蔬菜业、规模健康养殖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打造农业综合产业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社”,加快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依托,特色农科贸公司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农业服务形式。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设规范合法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支持“三农”的政策体系。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农民收入与国民收入同步增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加大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片区开发、扶贫培训等重点工程,对200人以下的村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移民搬迁,大幅度减少贫困人口。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新农村连片建设提升工程,每村至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水利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4、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以忻州市区为中心,以原平市、定襄县为依托,以中心城镇为节点,构建“中心城市群—县城—中心镇—一般建制镇”为骨架的大雁型城镇体系。市区建设要按照拉伸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彰显特色的思路,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更好地发挥市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忻定原中心城市群,积极融入太原都市圈。积极实施大县城战略,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镇。扶持发展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工矿型、商贸物流型、文化旅游型、生态园林型重点镇,充分发挥其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镇落户限制,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有序变为城镇居民。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辐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推广节能适用技术,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加强节水节电管理,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污染减排工程和蓝天碧水工程,推进造林绿化、小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狠抓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开展农村环保示范工程,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二)“十二五”时期保障民生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部署了10项重点:一是坚持把就业放在优先位置,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二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调节制度,进一步深化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三是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扩大劳动合同制度覆盖范围,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五是健全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六是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开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七是做好人口计生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八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服务。九是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十是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提出的思路和重点是: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力争把忻州建成拥有地方特色文化人才、特色文化活动、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产业的文化名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继续推进文化单位改革,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加强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推进优质文化产品创新,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四)“十二五”时期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部署了3项重点:一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实施科技创新跨越工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二是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管理,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三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政策体系,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优先培养吸引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快培养引进跨越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发挥人才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五)“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从两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

(六)“十二五”时期依法治市的主要任务。《纲要(草案)》强调了3个方面的重点: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二是加快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各位代表!蓝图美好,任务艰巨。《纲要(草案)》经大会审议通过后,我们将全力以赴抓好落实。我们坚信,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认真实施“3581”发展战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定能够圆满完成,一个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2011年主要任务

 

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8%以上,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8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约束性指标是: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1.5%,化学需氧量、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

为完成上述任务,要重点做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的主要抓手,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上,一二三产项目一起上,产业、民生和基础设施项目一起上,政府、企业、社会各类投资项目一起上,努力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坚决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30亿元的目标任务。

发挥重点工程的主力军作用。今年安排省市重点工程177项,总投资概算1726.55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452亿元,占到年度固定资产投资任务的85%以上。

着力抓好重点产业项目。共计112项,总投资968.19亿元,占到重点工程总投资的56.1%。

着力抓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共计46项,总投资684.18亿元,占到重点工程总投资的39.6%。

继续推进“九大工程”。建设五台山--按照“五个五台山”目标定位,尽快修订完善五台山建设规划,全力实施清水河综合治理项目,抓紧“6+1”星级宾馆建设,加快推进五台山旅游上市工作;
治理云中河--河道治理全面蓄水,两岸绿化形成初步景观;
横通五保路--加快忻保高速建设进度,年内全线建成通车;
整合北同蒲--服务大西高铁建设,推进忻州、原平火车站项目;
共建飞机场--做实前期工作,加快可研批复,力争正式开工;
落成汽车站--年内完成候车大楼主体工程;
新建市医院--年内完成一半以上主体工程;
建成灵河线--确保完成年度任务;
绿化九龙岗--全面完成一期工程,形成森林公园雏形。

着力抓好重点民生项目。共计19项,总投资74.18亿元。重点实施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原平石豹沟煤矿棚户区改造等住房类民生工程。

着力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坚持项目储备、签约、落地、建设“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全面推行项目工作首席负责制和重点工程建设公示制、督办制、考核制,实行保姆式服务,为重点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二)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八大支柱产业。煤炭产业要抓紧整合重组后复工复产和矿井改造工作,力争全年原煤产量突破4500万吨。电力产业要推动河曲电厂二期2×66万千瓦项目达产达效,开工建设神东河曲煤矸石电厂2×30万千瓦项目,积极推进华电忻州广宇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在建风电项目。新材料产业要确保繁峙华茂高速线材项目、保德吉港冠宇水泥项目稳定达产,加快建设繁峙钼矿、五台镁合金、河曲中天隆粉煤灰水泥、神池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开工建设保德氧化铝项目。新型煤化工产业要重点抓好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扩能升级,加快推进静乐县“1830”项目,开工建设河曲华鹿大化肥项目、忻府区金宇高岭土扩建项目,积极推进煤制烯烃、煤制油项目前期工作。装备制造产业要抓好忻府区蓝天节能高效煤粉锅炉扩建项目、中亚神力20万吨铸件项目、定襄不锈钢法兰项目、原平液压密封件项目,加快建设开发区通用煤机项目、钨钼扩建项目。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要重点扶持“337”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开发一批具有中国地理标志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认证农产品。旅游文化产业要以建设“五个五台山”为龙头,加快五大景区开发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现代物流产业要规划建设忻府、原平、繁峙、五台大型煤物流配送中心,做大神五岢煤炭物流经济。

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按照每个县至少建1个重点园区的目标,大力推进忻州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忻州蓝天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原平晋北铝工业经济园区、原平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区、宁武阳方口煤电工业园区、岢岚胡家滩煤焦镁化工业园区、保德杨家湾铝工业园区、保德王家岭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河曲蚰蜒峁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繁峙砂河机械制造生态工业园区等10大园区建设,发挥好示范园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统筹推进煤炭产业和非煤产业的循环发展,传统产业和新型产业的循环发展,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循环发展。充分发挥河曲县和忻州煤化工园区、偏关晋电化工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试点园区、试点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形成企业小循环、行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整体互动格局。

(三)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源更多地投向“三农”,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建100个粮食丰产方,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实施设施农业“一区千园十五万棚”行动,年内新增2.5万亩温室大棚。积极发展舍饲养殖,扶持培育100个现代养殖场。认真做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工作,确保不发生大的疫情。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壮大100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50个。狠抓“一村一品一社”,发挥270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新发展5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扶持规范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完善排灌设施,发展节水灌溉,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提高水利对农业的支撑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新增一批高产稳产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新农村建设集中连片工程,抓好1000多个试点村、重点村的完善提高,新启动234个重点村建设。大力推进村企结对帮建新农村,积极倡导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抓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便民连锁店全覆盖、文体场所全覆盖、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养老保险全覆盖。

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继续抓好5大扶贫工程,确保年内完成移民搬迁3.8万人,完成代县、五寨、保德、偏关、宁武、神池、岢岚7县的片区开发工作,完成1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完成2万名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资助家庭困难的10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抓紧制定全市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全面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各县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不断增强县域经济活力。

(四)加速推进市域城镇化,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全面启动忻定原融入太原都市圈工作。抢抓国务院把忻州列为太原城市群4大节点城市之一的政策机遇,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太原都市圈的战略部署,准确定位忻州城区及忻定原城镇化建设。突出规划引领,完成《忻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编制《忻定原组群规划》。主动承接太原的辐射带动,在都市圈建设上积极作为。

加大忻州城区建设力度。全面推进以“六路三桥”为重点的30项城建工程,突出抓好和平街改造工程,确保国庆节竣工通车。扎实做好傅山路、城北街、云中河北路、南路、云中路北拓工程、芦芽山路桥、傅山路桥、云中河桥前期工作,做好全面开工准备。狠抓城区集中供热,建成第二热源厂二期工程,新增供热能力160万平方米。推进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完成2万户的置换任务。加大城区园林绿化力度,启动傅山公园、开发区公园和顿村山地公园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以上。建立城市联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全面实施县城扩容提质行动。以道路骨架建设为重点,同步配套水、电、气、热及公园绿地,统筹推进县城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综合整治。开展城中村改造试点,推进城中村综合转制。按照全省“百镇建设”工程规划,制定“一县一镇”建设方案,年内抓好繁峙砂河镇、宁武阳方口镇两个示范镇建设。

(五)大力推进城乡生态化,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狠抓节能降耗。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点企业节能,推广运用节能技术,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重点项目、优势企业、新型产业腾出发展空间。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环评审批等制度,坚决制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项目上马。倡导绿色消费,推进全社会节能。争取列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试点城市。

不断强化治污减排。深化工程减排,推进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县县有”工程,确保16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11座垃圾处理厂建成投运。强化管理减排,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严格实行总量置换;
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和执法力度,坚决制止非法排污。优化技术减排,大力推广环保新工艺、新技术,推动污染防治由尾部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控制转变。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稳步推进造林绿化。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太行山绿化二期工程等造林绿化工程,营造林面积65.4万亩。完成忻阜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启动新一轮通道绿化提质工程。新增干果经济林36万亩。继续深入开展“城郊建森林公园、单位建生态花园、农村建绿色庭院”活动。

大范围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巩固我市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启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力争3年、确保5年创建成功。

(六)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重点工程的带动就业作用,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以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积极扩大各类人员就业。建设职业培训公共实训基地,推行订单式、委托式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未参保集体企业已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企业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6.14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2.97万人。继续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新农保”试点扩大到10个县,参保人数达到31.33万人。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8万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适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参合率达到98.98%。继续推进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万人和19.4万人。将“老工伤”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万人。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五保”供养对象救助标准。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一卡通”工作。加快发展慈善事业。

努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普通商品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各类棚户区和危旧住房改造,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好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满足多样化住房需求。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剩余4个县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任务。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做好高中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市人民医院,全面完成市中医院和12个在建县级医院工程任务,开工建设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楼、偏关县医院以及14个县级卫生监督所。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认真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高度重视老干部工作。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

(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建立健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拓展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到办好事符合民意、做好事不越民力。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机制,坚持建设与规范并重、发展与管理同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机制,引导其对内促进和谐,对外履行义务。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增强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能力。

解决好当前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梳理和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企业改制、环境污染、涉法涉诉等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改进和加强信访工作,解决好利益纠纷,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疑难纠纷不出县、矛盾不上交”。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妥善处理涉及宗教的敏感问题。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八)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转型跨越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全力抓好综改试验区建设。抢抓我省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突出抓好产业政策创新、财税政策创新、用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以及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突出抓好原平市的省级试点县建设,确定3—5个市级综改试点县,力争我市在综改区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受益最早最大地区。

加大各项改革攻坚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试点改革,完成清理规范和分类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完成5项重点工作阶段性任务。加快推进县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增强基层监管力量。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各类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总数突破20家。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建设300个民营经济项目。

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措施,进一步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坚持以情招商、以恒招商、以商招商,广泛开展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确保第六届中博会签约项目不少于100个、协议引资不低于1000亿元,力争第二届农博会签约项目取得新突破。

(九)毫不松懈地抓好安全生产,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工作时刻“从零开始”的理念,始终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12个行业118条规定,切实抓好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火灾、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防范。深入开展隐患“十排查”活动,实行隐患有奖举报,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努力消除薄弱环节。组织开展百日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强挂牌督办、跟踪督办和安全约谈,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强化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增强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狠抓基层基础工作,扎实开展“安全乡村”创建活动。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安全措施“三同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隐患。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大幅度减少一般性事故。

(十)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高度重视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诚恳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企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推进“法治忻州”建设,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鼓励创造文化精品。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彰显优秀地域文化特色。大力弘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更加重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使各项部署更加符合实际、经得起检验。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努力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强化行政问责,对失职渎职、不作为和乱作为的,要严肃追究责任。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反对奢侈挥霍、铺张浪费,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要在做好各项重点工作的同时,为全市人民办好以下20件实事:一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完成3.8万人移民搬迁任务,减少贫困人口7万人。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896人。三是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市居民每月人均增加25元,农村居民每月人均增加22元;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人均增加140元;
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特困人群的住房保障问题,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446套、76.94万平方米。五是启动“一区千园十五万棚设施蔬菜”工程,确保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启动实施农村街巷硬化工程,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年内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七是新建500个农家便民店,两年内实现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八是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年内实现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九是从今年起两年内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让没能进入大学、高中的学生能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今年首先实现职业高中免费教育全覆盖。十是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两年实现全覆盖。十一是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在县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十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培训人数达到20万。十三是抓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区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30%。十四是推进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完成3个110千伏、15个35千伏、71个10千伏、14个县市区的低压区改造、5个县的户表改造、7个通信项目的建设改造任务。十五是实施县级综合医院升级达标工程,每县至少有1所二级甲等医院。十六是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完成云中水厂年度建设任务。十七是启动公办幼儿园园舍安全改造工程,年内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十八是推进城郊森林公园建设,14个县市区城郊森林公园年底要基本建成。十九是推进天然气入县工程,年内有80%的县市区取得天然气入境特许经营权。二十是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实现住院费用在市县乡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结算报销。我们要通过兴办20件惠民实事,切实解决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让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强势起步、高位运行、效益较好。主要指标全面提速,三次产业竞相发展,“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三大收入同步提升,县域发展争先恐后,各项工作亮点纷呈,是近年来发展最好的时期。我们要努力克服当前面临的转型发展压力较大、物价上涨压力较大、节能降耗压力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压力较大、中小企业融资压力较大等困难问题,千方百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确保全面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展望未来,我们对忻州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让我们在中共忻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三次党代会总体部署,全力实施“3581”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十二五”规划目标,把忻州初步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开放和谐、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有感

第一个体会。国家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指标控制在8%左右,这是一个以稳为主导思想的指标。前些年增长过快,11%、12%都有过,但是,高楼大厦林立,高速公路纵横,老百姓的生活却没得到太多改善。而现在的8%,是科学发展观在国家经济上的具体体现。这两年,很多地方政府的眼光还是紧紧盯在gdp上,为了追求高度增长,房地产是捷径,因此出现了官商勾结,哄抬房价的行为,希望在8%的指标下,房价问题能合理。

第二个体会。政府坦诚公布缺点。温总理报告中对工作缺点的表述,用词和语气是非常严厉的,例如农业基础薄弱状况没有改变等,而将奢侈浪费这样的提法明确提出,说明对部分政府部门的问题毫无掩饰。对于全国没有实现年初确定的耗能降低、排污减少两个指标,政府不仅将其公开写进工作报告,而且表态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我对此感受尤深。因为耗能、排污的本质是环境问题,今年的暖冬,已经被公认与环境变坏有关,我们那么大的一个国家,那么多的人口,不重视环境问题怎么行。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暖冬对人十分不利,致病微生物容易孳生蔓延,导致流行病增多。我国已经向世界承诺,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坚定不移地实现环境指标,正是做负责任大国的具体承诺

第三个体会。教育投入增大了。这个问题政协委员多年从未停止过呼吁。今年政府的力度很大,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都有周到安排。既然政府以经费投入的方式表达了发展教育的执政意图,那么,教育界就要下决心去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目前教育质量下滑的现状。我们从事的是医学教育,如何培养合格的医生。作为非常需要临床经验的中医,更应该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大批量生产的学科。因此,我们必须和政府同心协力,提高教育质量。

第四个体会。关于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这两年政府对中医药、民族医药的投入力度是空前的,大量的经费拨付,使中医药界感受到春天来了。对中医药界来说,这不仅是支持和鼓舞,我认为也是压力和责任,投入大了,我们拿什么来回报政府。到目前未知,按照中医药自身规律,发掘中医药学科内涵的工作还是没能成为中医发展的内力,以西医标准、西医的价值取向来衡量中医,使大量经费打了水漂,用实验室的仪器去研究哲学概念的荒唐现象依然是决策层的立项依据,因此很多研究只会花钱,绝对不会产生成果。这种现象不解决,再多多的投入也挽救不了中医的衰落。

第三篇: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全面振兴主题,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服困难,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69亿元,增长16.4%;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5%;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9亿元,增长32.3%;
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6.1亿元,增长29.5%;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9.3亿元,增长14.7%;
完成自营出口156.5亿美元,增长25.9%;
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可比增长124%;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84元,分别增长11.3%和18.3%。 

    过去的一年,是历届政府工作成果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效果充分显现的一年,是经济社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的一年,是经济活力和后劲大大增强的一年,也是城乡居民受益最大、得实惠最多的一年。我们紧紧抓住历史赋予的每一个发展机遇,锲而不舍地攻克振兴发展的难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形成了率先振兴的良好态势,保持了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港口核心功能全面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保税港区申办成功。经过积极争取和艰苦工作,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保税港区作为当前我国对外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经济区域之一,为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政策和功能支持,标志着我市对外开放跃上一个新的层次。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全年完成建设投资70亿元,新增泊位23个,新增吞吐能力5000万吨。汽车物流码头建成投产。大连湾通用杂货泊位完工,航道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航。烟大铁路轮渡试运营。大窑湾二、三期6个泊位建设和北岸开发进展顺利。长兴岛公共港区3个通用泊位建设步伐加快。大连港东部港区搬迁工程基本完成。南部海域养殖物第一期清理整治全面结束。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21.2万标箱,分别增长17.3%和19.5%。空港完成旅客吞吐量63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4.5万吨,分别增长17.5%和12.4%;
新开通国际航线9条,成为我国连通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枢纽机场。 

    交通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快。金窑铁路复线竣工通车。土羊高速公路、大窑湾疏港高速公路、沈大与丹大高速公路连接线、大庄高速公路西段等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滨海公路建设开始启动。口岸“大通关”建设取得新成效。 

    (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产业基地发展壮大 

    结构调整重大项目取得突破。重工·起重风电设备、瓦轴集团重大精密轴承基地、中远船务30万吨级浮船坞、一汽大柴道依茨发动机、大众一汽30万台发动机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
机床集团数控系统及功能部件产业化等项目进展加快;
船舶重工高新平台建设、鞍钢新轧——蒂森克虏伯二期、福佳大化对二甲苯、逸盛大化对苯二甲酸等项目开工建设;
投资100亿元的中集重装备合作项目签约。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大连湾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大化、大钢、大水泥搬迁改造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重点支持燃料电池、中水回用等10大工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推广了水源热泵、风力发电等10大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国家确定的重大装备研制项目中,我市在7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与软件、装备制造、船舶制造“四个基地”支撑作用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51.8亿元,增长27.6%,其中装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2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8%。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建设顺利推进,新加坡腾飞软件园主体工程竣工,东软国际软件园建设正式启动,七贤岭产业化基地全面升级改造,“动漫走廊”建设快速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光电子、数控机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市被国家授予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称号。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730亿元,增长31.1%;
软件销售收入145亿元,出口4.5亿美元。 

    (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金融业健康发展。星海湾金融商务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45亿元的金融大厦、信托大厦等5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定。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1亿元,大通证券成功重整,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大连商品交易所获准上市豆油期货,玉米期货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二。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大连北方粮食交易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均居国内同类市场首位。大连被评为“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 

    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东方海外、伊藤忠、台湾世邦等45家企业入驻大连保税物流园区。开通大连至沈阳、长春、哈尔滨等集装箱班列7条,全年完成海铁联运16万标箱。 

    城乡商业协调发展。星海新天地和经典生活等特色商业街建成,青泥洼商业街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新建改建农家店、农资连锁店1472个,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基本形成。     

    旅游会展业成绩突出。通过了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检查验收。金石·发现王国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开业,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2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增长23.3%。举办了首届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等119个展会,展出面积87.8万平方米,增长22.6%。成功申办2007年夏季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 

    (四)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县域经济增长迅速。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市财政投入近10亿元重点用于“一岛十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招商引资、承载产业项目的功能和条件,为县域经济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区市县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390.5亿元,同比增长13.9%。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6家,农产品出口15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89项,重点推广十大农业增效技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达到国家标准。 

    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完成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整体规划,新上产业项目2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121个。完成长海县跨海引水工程,建设饮水工程122处,保证了13万农民的饮水安全。完成550户生态移民搬迁。新建村综合活动室、农民文体活动场所144个。 

    (五)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推进 

    出台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制定了全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104件,其中发明专利1409件,增长42.2%。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共6项二等奖。 

    重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5项,重点实施了LED技术研发及中高档数控机床、磁悬浮关键技术研发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获得10亿元国家、省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年产30万片的高品质蓝绿外延片项目投产,燃料电池观光车投入示范运行。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中科院大连科技创新园启动建设。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60万平方米。新组建和认定嵌入式软件、新材料等38个研发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创新项目科技贷款增长1.2倍。大连市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投入运营。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进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项目,全年完成新产品开发项目1650项,瑞泽农药等7个产品入选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家高科技民营企业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基地。中日友好人才培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成功举办海外学子创业周、日本海外人才招聘会等活动,引进海内外人才6万多人。 

    (六)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活力增强 

    国企改革继续深化。市属国有大企业完成改制19户,累计改制95.7%。与国内外15户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16户上市公司全部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处置国有企业不良贷款6.7亿元,回购债转股企业股权12.9亿元。整合组建了大连公交客运集团有限公司。 

    其他改革深入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完成了3个污水处理厂项目法人招标工作,共引入社会资金约4亿元。大连港集团、獐子岛渔业等6家企业成功在海内外上市,融资36.8亿元。完善财政金融体制,健全了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成效。城市供热体制改革取得突破,国家建设部确定大连为城市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健全融资、培训等10个服务平台,推动银企对接,民营企业新增贷款77亿元。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带动了145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建设。培育和认定了一批省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411亿元,同比增长23.2%。 

    (七)利用外资成倍增长,对外开放保持良好势头 

    引进外资呈现出领域宽、项目大、质量高的良好局面。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53家,其中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41个。服务外包、现代制造业引进外资水平进一步提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日本“大连周”和“世界华商看大连”等系列活动。组织实施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项目推介会等活动,全年引进内资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39%。 

    开放先导区引领作用增强。开发区重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1/3分之一。保税区引进美国普洛斯等4个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物流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引进了德国西门子等7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初见成效。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已注册项目28个,总投资133.4亿元,总体开发建设被列为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项目,韩国STX造船、新加坡万邦等重大项目成功签约并开工建设;
花园口工业园区共引进项目37个,总投资70多亿元,已有7个项目投产。 

    对外贸易健康发展。自营出口占全省比重上升到60%以上,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达到70%。 

    (八)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年安排城建重点工程201项,完成投资260亿元。庄河电厂建设加快,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工程进展顺利。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城市地铁、新铁路客运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全面推进。椒金山隧道、西部通道和胜利桥、北岗桥、菜市桥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完成西北路等10条中心城区交通干路的拓宽改造,快轨金州线、201路有轨电车改扩建工程、市区至开发区应急路建设快速推进。维修城市道路614条,面积161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公路网建设906公里,提前一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煤气新厂二期工程主体竣工,建设改造城市煤气管网40公里。香海热电厂二期1号机组投入运营,更新改造城市供热管网241公里,解决旧城区无暖气设施12万平方米,新增供热面积398.4万平方米。改造城市供水管网75公里、二次加压泵站182处、居民室内旧管网5万户。改造中心城区排水管网30公里。 

    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大化棉花岛渣场、砬夏河等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甘井子区非煤小矿山全部关闭。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加快。凌水河污水处理厂竣工投产,马栏河二期、夏家河等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展顺利,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10个百分点。我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验收,瓦房店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称号,长海县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梭鱼湾公园基本建成,西郊森林公园等6个公园建设初具规模。城区植树78万株,新增公共绿地1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有所提高。五大林业工程建设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林业生态水平有较大提高。 

    (九)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市县两级投资1.3亿元,在农村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达到标准。下派了首批城市支援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建成十五中、计算机中专新校舍,完成一中、二十四中和城区部分中小学旧校舍改造,建立了6个职业教育实习培训基地。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开展了“反盗版百日行动”,“打造文化大连”系列活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完成有线电视数字转换45万户,我市被评为“全国有线数字电视示范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传染病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快建设。通过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等措施,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我市通过了“国家卫生城”的复核。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9.7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4‰。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取得新进步,我市当选为“国际徒步城市”。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开展专项整治,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新闻出版、民族、宗教、人防、侨务、对台、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 

    发展成果惠及百姓,民生质量得到提高。市县两级财政直接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40多亿元,近300万人受益。全市实现城镇就业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2.9%。全年发放扶持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5亿元。新增加支出9.6亿元,用于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失业保险金、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和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等标准。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制定了城市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及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政策。建立了企业离退休人员采暖费补贴专项资金制度,完善了城市困难居民采暖费补贴办法。投资26亿元建设1万套经济适用房,首批近4000户困难家庭申购,扩大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市县两级补贴资金2250万元,帮助农村困难居民改造危房1500户。新建、扩建城镇养老福利机构40所,新增养老床位2594张;
新建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5所。实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大药品市场监管力度,保证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民主法制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 

    《2006-2008年大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大连实施意见》颁布实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涌现出一级英雄模范赵振金等一批先进典型。双拥共建工作进一步深化,“军嫂进社区”工作得到中央军委和中宣部的肯定与推广。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市政府及政府各部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重大决策向政协通报并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1691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满意率达到98%。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联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开展了“依法行政基层年”和创建依法行政示范点活动。商业贿赂专项治理、纠风治乱工作取得成效。加大对重点投资项目资金的跟踪审计力度,纠正管理不规范资金,促进增收节支3.52亿元。全面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种违法犯罪。积极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12348”人民调解指挥中心建成并开始受理调解事项。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调整了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组建了市县两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构,初步建立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体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次削减行政审批事项135项。“一站式”服务模式逐步完善,电子政务和网上行政服务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健全。通过集中清理,撤销调整了近50%的全市性检查、达标、评比、表彰活动。机关作风及公务员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公务员投诉率同比下降了37%。加大行政督查和检查工作力度,建立了经常性明察暗访和挂牌督办等制度,政府的执行力进一步增强。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大量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信访总量大幅下降。 

    各位代表,2006年政府工作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监督与支持的结果,是我市历任老领导热情关心和帮助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和海内外各界朋友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关心和支持政府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向中省直各部门和兄弟省市驻连机构,向驻连部队和武警官兵,向全市人民和关心支持大连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到位,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二是人民群众在就业、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部分群众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三是城市建设管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交通拥堵等问题亟待解决。四是投资软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个别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效率低下的现象仍有存在。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07年,我们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支持力度加大,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开放、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新的动力;
大窑湾保税港区的设立、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的提升、新型产业基地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为大连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中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结束,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周边城市加快发展,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方向有所改变。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市政府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辽宁省十届二次全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全面实施“港航立市、产业兴市、科教强市、惠民富市”发展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把解决民生问题和构建和谐大连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新型产业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以上;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3%;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一)加快保税港区建设,全面增强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功能 

    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加快推进保税港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确保大窑湾保税港区率先通过国家验收,力争今年上半年实现封关运作。创新口岸管理体制、海关监管模式、港区运行管理方式和招商引资机制,充分发挥保税港区的特殊政策和功能优势,拓展功能辐射空间,抢占对外开放制高点。 

    加大“一岛三湾”核心港区和长兴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港口项目投资70亿元,新增货物吞吐能力1400万吨。完成大窑湾集装箱二、三期4个泊位建设,开工建设新30万吨原油码头、保税区中心商务区和东港区国际邮轮中心,加快推进大窑湾北岸开发。完成长兴岛公共港区3个通用泊位建设,加快防波堤和公用航道工程进度。 

    加快构筑畅通的集疏运体系,提高通关效率。完成大窑湾疏港高速等四条高速公路主体工程、金窑铁路疏解线、大连湾铁路升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滨海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大窑湾铁路中心场站、长兴岛铁路和高速公路。积极开辟国际国内空中航线,重点开通欧美航线,加大日韩俄航班密度。整合口岸信息资源,推进电子口岸建设。 

    (二)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构筑新型产业基地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产业向“一岛十区”转移,集中培育发展现代装备制造、船舶、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新型建材和家具、服装、电子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石化中下游产品,加快大孤山半岛石化产业园建设。全力推进大连湾临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加快中远造船、中集重型装备、大众30万台变速箱、重工·起重船用曲轴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大化、大钢、大水泥年度搬迁改造任务。 

    举全市之力加快发展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一切条件,全面启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基地建设。加快微电子基地和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培养万人级骨干软件企业,引进更多世界500强大公司。加快推进腾飞软件园、东软国际软件园、七贤岭产业园区、黄泥川软件园和旅顺大学园区建设步伐,把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打造成国内最大、国际先进的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值和出口均增长50%以上。 

    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重点推广能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绿色再制造、废物综合利用等共性和关键技术。提高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水平,加快发展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建立节能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管理,突出抓好石化、电力等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 

    (三)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支撑,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稳定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县域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争取年内有两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渔业6个“百万工程”,完成海水养殖产量133万吨,新植优质果树20万亩,发展精品果园100个,新建畜牧标准饲养小区100个,完成10万亩蔬菜保护地建设。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40个,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0%。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30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万人。重点扶强做大50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抓好40个优势农产品基地群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新发展10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开展多种形式农商对接活动。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 

    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继续推进“百村示范”建设,加大村屯整治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村。新建农村饮水工程50项,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继续开展信息富民活动,新发展村级信息点100个。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村企联建、股份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实施“和谐乡风”文化推进计划,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大扶贫力度,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帮助低收入群体脱贫致富。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转型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做强做大银行、保险、期货、证券和信托各业。高标准建设好星海湾金融商务区。支持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全力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工业品期货,建设中国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中心。继续做好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和小额贷款发放工作。扩大直接融资,推进企业上市。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建设东北亚油品、天然气、粮食等资源型商品集散地。建设集装箱物流场站,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跨地区物流分拨中心。推进海铁联运、内陆干港及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东北区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培育和发展仲裁、理赔、保险等航运服务业。引进和培育重点物流企业,吸引中外大型航运和物流企业区域总部落户大连。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紧紧抓住发达国家服务外包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以大连软件园服务外包基地为核心的离岸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整合高新园区、市内四区的土地和楼宇资源,进一步加强国际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全面开展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吸引国际大公司将后台服务转移到大连,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先进、人才汇聚、总部集中的“世界办公室”。 

    提升旅游业和会展业国际化水平。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品牌,以建设北方海滨休闲度假中心为目标,打造金石滩黄金海岸等十大夏季“3S”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精心培育品牌展会,全力办好夏季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 

    发展现代商业业态。引导连锁经营向便利店、专卖店等多业态拓展,发展社区商业。推进长春路、老虎滩渔人码头等商业街区建设,整合改造各类商品市场。深化“千村百镇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工程”。新建1000家农资店,改造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五)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创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先导先行,充分发挥我市在东北对外开放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利用先导区功能优势,重点引进国际大公司高端制造、高附加值的重大产业项目,提高产业集聚度。抓住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开发长兴岛的机遇,着力推进长兴岛港口基础设施以及造船、石化等项目的引进,加快花园口等重点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各区市县都要强化对外开放意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通过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建设牵动工业园区发展,确保全年利用外资有一个新的跨越。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建立新的利用外资综合考评体系,推动利用外资与我市产业发展的战略对接。着力引进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配送中心,在引进世界500强等大型跨国公司方面实现新的突破。组织好大连“日本周”活动,积极参与俄罗斯中国年和中日韩文化交流年活动,拓展新的国际交流空间。坚持双向开放,加大对内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内资300亿元。 

    积极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加大软件、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一般贸易出口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培育和引导一批有实力、有品牌、有海外市场的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六)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全面完成市属国有大企业改革,启动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重点企业集中。支持重工·起重集团重组上市。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和水平。 

    推进财政、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提高区市县财政可持续增长能力和保障能力。着力建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规范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模式,逐步扩大“代建制”实施范围,推进经营性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抓好“三个一”工程,启动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创业难、人才匮乏等问题。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竞争力强的民营龙头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 

    (七)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创新型城市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实施数控、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工程等10大自主创新专项。加快中科院大连创新园、辽宁海外学子创业园和大连民创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建设,新增企业孵化器面积10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1000家。建立10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中心,抓好20个国家自主创新企业试点。创办数控技术研究院和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00家,启动建设海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实现科技融资5亿元。 

    (九)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各项社会事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七个城区基本达到省定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中小学办学设施标准化,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公办幼儿园危房改造。加大中小学教师培训投入,增加城镇支援农村的中小学教师数量。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车制度,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海岛建设寄宿学校。努力支持在连高校加快发展,促进其办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整修和利用好自然博物馆、人民剧场等文化场所。启动市民文化广场和美术馆建设,加快汉墓博物馆、航运博物馆、服装博物馆、科技馆和音乐厅前期工作。加大文化下乡力度,组织市直专业文艺团体到基层演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取缔非法经营网吧,严厉打击制售盗版犯罪行为。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完成公共卫生体系三年规划建设。政府新增加5000万元资金,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标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村卫生医疗人才短缺状况。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医疗市场监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大投入,增加城乡健身场所和体育设施,推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启动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体育馆。全力办好国际马拉松赛和世界徒步大会。 

    继续做好广播影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人防、残疾人以及民兵和预备役等工作。 

    (十)实施重点民生工程,解决市民最关心的实际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我们将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市政府今年要为人民群众办好18件实事,重点实施七个方面的民生工程。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年实现城镇就业14万人,其中稳定就业6万人,创业就业1.5万人。完善就业援助工作机制,实现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全部就业。全面推进普惠制培训,建设职业公共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率。 

    继续落实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城市困难家庭、农民工子女就学制度和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扶困助学体系,决不让任何一个低收入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下大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制定《大连市农村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办法》,对生活困难的低保人群实行医疗费减免政策,建立社区医疗机构与各大医院的互动机制。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向城镇居民延伸。新建农村区域性中心敬老院16所,出台城镇特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启动市孤残儿童康复中心建设。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在全社会树立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建设经济适用住房50万平方米,扩大廉租住房建设比例。筹集资金1000万元,为“双特困”家庭提供廉租住房租金补贴。采取有力措施平抑房价。帮助农村困难居民改造危房1500户。 

    努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实施公交优先政策,启动快速公交系统(BRT)项目,加快兴工街至张前路快速公交线路建设。完成201路有轨电车东段线路改造工程,拓宽改造黄河路、长春路中段等城市道路。建设交通拥堵地段的人行天桥、地下通道。 

    启动“食品安全城市”建设。以粮食、蔬菜、生肉、海产品、熟肉制品为重点,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农副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预警机制,让市民吃上放心食品。 

    (十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实践。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打牢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巩固和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双拥共建活动,再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意见。自觉接受政协、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重大事项与政协进行民主协商。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理工作。积极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强化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功能,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促进各类民间组织健康发展,完成全市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 

    理顺和健全各级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以市应急信息平台为中心,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信息系统,健全物资储备及资金保障制度,建立统一指挥、统一组织的应急专家及救援队伍。 

    把安全生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安全生产地方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大连。   三、2007年政府自身建设重点工作 

    各位代表,2007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新的目标和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此,必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市政府决定今年实施“行政效能年”建设。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削减或调整审批事项,按照一门受理、优化流程、即时办理、限时办结的要求,加快审批速度。坚决杜绝变相设立审批事项的现象。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一体″的行政和便民服务中心,总结推广“代办制”经验,最大限度地为城乡居民提供办事方便。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各级政府要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上,处理好群众最关心的事务。 

    (二)狠抓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和落实执法检查的审批备案制度。坚决清理和规范各种收费、检查、评比和表彰活动,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 

    解决办事难问题。全面推行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在指定部门和审批环节实行“延时默许制”,严格执行公务活动“八不准”规定,切实解决企业和市民与政府打交道时间长、效率低等问题。 

    构建强有力的效能监督体系。强化监察部门职能,全面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确保政令畅通。对执行不力、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贻误时机,造成严重损失和恶劣影响的部门及个人实施问责,给予严肃的政纪处分。通过开门评议、行风评议等方式,对机关效能实行全方位监督。整合市级行政投诉机构,成立“大连市行政投诉中心”,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加强对政府机关的监督。 

    (三)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升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相结合的决策机制,提高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实行政务公开,使公众能够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项作为公开的重点,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内部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价相结合的考评办法。在重要部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推动政府流程再造,实现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 

    (四)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提高公务员素质。广大公务员要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科技、社会管理和法律知识,提高理论业务素质,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增强驾驭市场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切实改进作风。广大公务员要不辱使命、勤奋敬业,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
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力戒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
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要遵守政纪、令行禁止,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 

    加强廉政建设。强化对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在国有资产转让、房地产开发、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建立起严格的监督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防止个别干部利用公权谋取私利,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城市发展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能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历史时期,为全市600万人民服务,我们深感自豪。我们将不负重托,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努力完成本届政府各项工作任务,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各位代表,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大连,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重要声明部分


3 月 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的首份年度工作部署,报告包含:2020 年工作回顾、“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2021 年重点工作三大部分。我们从经济增速目标设定、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超预期之处、货币政策定调与实施、以及报告中的其他部署重点等方面对《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全面、详细解读。

1“6%以上”的增速设定,底线要求与信心兼具

2020 年中国经济规模首次突破 100 万亿元,占全球 17%以上。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的 17 项量化指标任务全部完成。其中,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等指标完成情况都好于预设目标。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定在 6%以上,符合我们在《走向“正常化”,2021 如何出招?——全国“两会”前瞻》中对于经济增速目标设定的判断。这一目标设定,体现出两层含义:一,对于经济增速依然是有底线要求的;
二,虽不追求增速,但对增长有信心,同时注重经结构优化。而之所以这样设定,大背景是,“十四五”时期不以追求增速为首要目标,而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加之目前国际环境较为复杂,疫情之后中国经济还在复苏之中,在较为稳定的发展环境中,实现“十四五”新经济转型才是长远之计。考虑到去年的低基数及目前国内供需两端的复苏情况,即使海外出现了不确定性的冲击传导至国内,今年设定的目标增速依然可以完成。

分项指标设定方面,就业、通胀控制、能耗减排等与 2020 年相比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赤字率和地方专项债限额下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下调,都体现出疫情之后,经济活动逐步回归常态,政策实施走向“正常化”,但从具体设定数值来看,赤字率设定在3.2%,地方专项债 3.65 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 30%以上等也体现出政策的不急转弯,今年财政与货币对于经济复苏依然是“扶上马,送一程”,实现跨周期调控对经济波动的平滑。

表 1:2020 年目标完成情况及 2021 年目标设定

资料来源:《政府工作报告》、整理。注:以上完成情况均为官方已发布数据,个别指标完成情况官方尚未公布


2地方专项债额度好于市场预期,基建投资或迎较快增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财政的定调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虽然因为疫情缓解,降低了赤字率,但提出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将 2.8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纳入直达机制、规模明显大于去年。通过机制的变化,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今年公共财政支出反映出的对实体经济支持效果上将更加显著。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 6100 亿元,与去年相比增加了 100 亿,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 “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此外,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5.3 万个,多于去年的 3.9万个。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投资起到引导和溢出效应,同时老旧小区改造也对传统基建形成有力支撑。

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仅比去年减少 0.1 万亿元,高于市场此前普

遍预期的 3 万亿左右的规模。“十四五”开局之年,重大项目工程启动,专项债是地方基建的重要资金来源。今年的专项债将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2020 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除用于支持中小银行化解风险外,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以及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约占 8 成,用于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

冷链物流等领域约占 2 成。根据年初财政部和发改委的通知要求,今年新增专项债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农林水利、生态环保项目、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九大领域。与 2020 年相比,新增了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两个投向。同时,对专项债项目实行穿透式监测,主要监测项目准备情况、项目建设情况、项目运营情况、项目专项收入情况。项目建设情况监测主要关注项目运营单位招投标情况、专项债安排、配套融资规模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实物工作量情况等。这有助于避免专项债资金闲置,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增量超预期叠加存量加快使用,以及“十四五”开局之年项目集中释放,今年基建(含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投资有望迎来超预期增长。

图 1:2021 年地方专项债限额仍处高位 图 2: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持续增长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亿元

4000 8000


13500


21500


37500 365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word/media/image5.gif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政府预期目标:地方专项债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同比

数据来源:Wind、整理 数据来源:Wind、整理


3货币政策“稳”字定调,定向支持部分延续

2020 年末,信用扩张周期高点已过,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34.86 万亿元,比

上年多增 9.19 万亿元。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延续了央行年度会议中的表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货币供应量和社融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根据目前通胀目标和经济增速目标来看,名义 GDP 增速约为 9.8%,根据央行 2019 年初对于“基本匹配”的阐述,预计今年全年社融增速 10%左右,M2 增速 8.0-8.5%左右是较为合意的水平。同时,还提出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这里的风险既指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所潜藏的风险,也包含外部风险,因此今年的货币政策在执行中会体现出定调“稳”,执行 “活”的特点。央行会根据国内外的综合情况,灵活调整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对冲不确定性对经济的冲击,平滑经济波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也被再次提及,四季度实体经济杠杆率 270.1%,较三季度下降 1.1 个百分点,已经由去年年初的快速加杠杆回到了稳杠杆的轨道中,今年降杠杆的压力不大,控杠杆的同时对杠杆结构进行调整,预计今年居民和企业的杠杆率将有所下降,政府的杠杆率平稳略升。

虽然今年货币政策较去年偏紧,但对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举措延续,对受疫情持续影响行业企业也继续给予定向支持。从支持力度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 30%以上,低于去年的 40%,体现出疫情压力减轻后政策力度有所减弱。同时,提出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继续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虽然今年市场化利率上行的预期非常强烈,但资金综合成本仍有压降空间,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降低中间成本是重要方式之一。从资金流向来看,今年将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体现出金融助力经济转型的目标。

表 2:近期重要会议对 2021 年货币政策的表述

资料来源:历次会议、整理


4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其他部署重点

重点部署之:前瞻命中的三大热点,科技创新、绿色经济与新基建。在两会前瞻报告中,我们通过梳理近期政策导向及地方“两会”重点工作部署,认为科技创新、绿色产业、新基建以及产业优化升级将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这些领域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样被重点提及。“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重点在于关键核心技术攻破以及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其中高端制造投资机会较为确定。“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作为今年重点工作部署,被单列出来,明确要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并大力发展新能源,预计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农业绿色发展,服务业绿色转型,绿色产品消费等行业将有长逻辑的投资机会(详见《如何在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今年将继续扩大有效投资,推进 ‘两新一重’和新基建建设”, 2021 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新基建”有望开启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20-2025 年新基建重点投资领域总规模约为 17.6 万亿元,年均增速约为 23.39%(详见《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起点——2021 新基建投资方向新解》),建议重点关注能源、化工材料、机械军工、交通运输行业等中上游投资机会。此外,三次产业升级中重点关注现代物流业体系打造。

重点部署之:扩大内需要用好“互联网+”。2020 年受疫情影响,线下门店交易收缩,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为主的线上新型消费迅速补位,从直播带货、网络下单到送货上门、社区团购,成为了消费市场上的一抹亮色。2020 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约 9.7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24.9%,这个比例较 2019 年升高 4.2 个百分点,较 2017

年提高接近 10 个百分点。互联网消费的重要性逐步提升,且渗透到方方面面,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新方式。今年的重点在于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引导平台企业合理降低商户服务费改革,落实对“互联网+”的监管。加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等,在政策制定层面,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将进一步完善;
执行层面,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领域将受到持续关注,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垂直深度也将更进一步。

图 3:疫情后,线上消费恢复明显高于整体消费 图 4:实物线上消费占比逐年升高

word/media/image10.gif35 30

25

15 20

-5 15

10

-25 5

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

word/media/image11.gif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同比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数据来源:Wind、整理 数据来源:Wind、整理

重点部署之:重视“放管服”改革及“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在“放管服”改革方面,今年要纵深推进,具体操作上,首先将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2021 年 1 月 31 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强调全面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 年版)》共列入 123 项事项,相比《清单(2019 年版)》减


少了 8 项;
其次,进一步深化 “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 时限,针对中小微企业实行简易注销制度;
再次,实施工业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推进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生产准入和流通管理全流程改革;
最后强调有效监管为简政放权的必要保障,除对“互联网+”的监管外,加强各部门的综合监管制度。

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从财政预算管理、资本市场制度和监管三个方面着手。财政预算管理方面,落实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早在 2016 年 8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做出总体部署,之后在教育、公共文化、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都出台具体改革措施;
市场制度方面,强调推进注册制改革同时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今年 2 月,证监会表示,注册制采取试点先行的原则,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已经分步实行了注册制,证监会将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待评估后将在全市场稳妥推进注册制。退市制度配合注册制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此外,近年我国债券违约事件发生有所增加,建立完善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提升违约处置效率,也是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市场向纵深发展的必经之路。监管方面,关注金融控股公司和金融科技的监管,这将为我国金融数字转型、构建现代金融体现打下基础。

图 5:注册制下,科创板发展迅速


word/media/image15.gif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上证所:科创板:市价总值 上证所:科创板:成交量(右轴)

数据来源:Wind、整理

重点部署之:“房住不炒”的三大重点。一,《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城镇老旧小区”,2021 年将加大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改造城镇老旧小区 5.3 万个,较 2020

年目标增加 1.4 万个。二,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3 月 2 日国新办发布会上,郭树清表示房地产领域的核心问题还是泡沫比较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是金融体系最大灰犀牛。房住不炒主要针对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将通过增加土地供应、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建设等办法来稳定房地产市场。数据上看,2020 年我国金融杠杆率明显下降,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的趋势得以遏制,房地产贷款增速 8 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三,住房租赁,据

统计局数据,2019 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 2.8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高达 2.36 亿人,针对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各项措施已陆续出台,2020 年 9 月,住建部发布《住房租赁条例

(征求意见稿)》,提出 60 余条监管措施,将长租公寓“高收低出”“长收短付”“租金贷”

等容易引发纠纷的现象纳入监管;
今年 2 月,央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住房租赁市场打开“绿灯”,住房租赁有关贷款暂


不纳入房地产贷款占比计算。2021 年将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同时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降低租赁住房税费负担。

图 6:今年年初房地产调控重拳再出

数据来源:Wind、整理

第五篇: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两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今天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今天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审查国务院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温家宝: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作报告全文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47.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公共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增长24.8%;
粮食产量1.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4%和11.4%。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在全球通胀预期不断增强,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国内要素成本明显上升,部分农产品供给偏紧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坚持综合施策,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信贷增速,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从8月份起逐月回落,扭转了一度过快上涨势头。
下半年,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方面坚持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不变,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继续控制通货膨胀;
一方面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重点支持民生工程特别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点保证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确保调控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显现。我们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及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规模、形成原因、偿还时限和区域分布。这些债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大量优质资产;
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特别是部分
偿债能力较弱地区存在局部性风险。
我们认真开展债务清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严格控制增量,积极稳妥解决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性债务水平是可控的、安全的。总的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产业的竞争力。我们坚持有扶有控,促进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力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抗灾减灾,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839亿元。农业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简介 最新动态]产能力稳定跃上新台阶。
继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解决了639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60万无电地区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试点示范工作步伐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新进展。
支持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央预算投资安排150亿元,支持4000多个项目,带动总投资3000亿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交通运输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
基础进一步夯实。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发布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9亿千瓦,比上年增加3356万千瓦。加强重点节能环保工程建设,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100万吨,5000多万千瓦新增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安装脱硫设施。加大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力度,淘汰落后的水泥产能1.5亿吨、炼铁产能3122万吨、焦炭产能1925万吨。
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并提高补助标准,实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植树造林9200多万亩。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实施促进西藏、新疆等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制定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胜利完成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积极推进青海玉树、甘肃舟曲、云南盈江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全国财政支出2.82万亿元。
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先后成功发射并顺利交会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免除3000多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住宿费,其中1228万名中西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生活补助。建立起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首届免费师范生全部到中小学任教,90%以上在中西部。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中央财政加大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支持,各地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显著增加。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服务面逐步拓展。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大力加强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13亿城[简介 最新动态]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安全性提高、价格下降。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进行。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
(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们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支持力度,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77.8%,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工总量2.53亿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人,增长3.4%。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为1985年以来最高,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居民;
各地普遍较大幅度调高最低工资标准;
连续第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年人均增加1680元,5700多万人受益;
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以及部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等8600多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扩大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
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降低900多万个体工商户税负。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人数大幅增加。2147个县(市、区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1334万人参保,641万人领取
养老金。2343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3.58亿人参保,9880万人领取养老金,覆盖面扩大到60%以上。
解决了500多万名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将31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有序推进。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向制度全覆盖迈出重大步伐,这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的重要成就。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出台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完善财政投入、土地供应、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着力提高规划建设和工程质量水平,制定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和办法。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做好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处置、调查、问责工作。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集中打击、整治非法添加和违法生产加工行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按照“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改革任务,加大攻坚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把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政府预算、决算公开,98个中央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陕西等省市公开“三
公经费”。在全国范围实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出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启动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展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依法开展草原承包经营登记。推进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启动实施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以及上网电价和非居民用电价格调[最新消息 价格 户型 点评]整方案。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有序开展。
我们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优化贸易结构。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64万亿美元,增长22.5%,其中,出口增长20.3%,进口增长24.9%,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60亿美元,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比重提高。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01亿美元。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经济合作,多边双边经贸关系继续深化。
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和外交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我代表国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
人士,表示诚挚的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的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震荡。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强化。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凸显,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
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
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

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二、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有序释放;
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
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
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我们要坚定信心,善于运用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
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
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这里要着重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提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1.5%左右,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更加注重加强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水利、地质找矿等的支持。更加注重勤俭节
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继续控制楼堂馆所建设规模和标准,压缩大型运动会场馆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继续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进行清理、整合和规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继续妥善处理存量债务。
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坚决禁止各级政府以各种形式违规担保、承诺。同时,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大力发展外汇市场,丰富外汇产品。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管好用好外汇储备。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协调机制,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控。规范各
类借贷行为,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全面做好今年的工作,必须坚持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要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反弹。
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2012年主要任务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
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新36条,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增加生产、保障供给。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大中城市要有合理的菜地保有量,稳定和提高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同周边地区和优势产区协作建设“菜篮子”产品基地。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鼓
励城市连锁超市、高校、大型企业、社区与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推动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要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加强监管、规范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价格和医疗、通信、教育等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
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
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要搞好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要认真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简介 最新动态]海新区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
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
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加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殊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推荐访问:绥化市 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精神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精神2022内容绥化市政府工作报告 绥化2022政府工作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