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疫情防控 >

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6篇

发布时间:2023-07-28 19:24: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理论研究

  商业2.0试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丁

  宁

  杨皓月

  郭少龙(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许多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不停止营业,这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即疫情造成了需求和生产的大幅度降低。本文将利用AD-AS模型分析疫情在宏观经济上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宏观经济影响;AD-AS模型;政策建议

  一、宏观经济受阻在这个冬天,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我们不得不选择居家隔离来应对这场疫情。而这种全国性的停工,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总需求与总供给两个方面(一)总需求从统计局网站,了解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2020年1月的105.4变化到2020年5月的102.4,期间呈逐步下降的趋势,代表着消费支出的减少。这也就说明了人们在疫情期间的消费欲望逐渐变低。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率在2019年12月份为5.4%,而在2020年2月份发生骤减,变为–24.5%,突出体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在投资方面的消极影响并且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在2020年3月随着疫情的慢慢好转,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增长率呈一个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仍然低于零。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业税收,那么疫情期间各大厂商停止生产,促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发生了锐减的局面。国家财政支出从2019年11月15876.2亿元变化为2020年3月22934.2亿元。

  面对疫情我们积极应战。在一些设施上面国家采取了资金的投入,使得国家的财政支出增加。进出口差额由2019年12月份的47210000千美元降低为2020年2月的19933000千美元,体现了疫情对于进出口方面产生的影响。今年的经济本就发展缓慢,国外需求少,又加上了疫情的影响,这使出口贸易变得更加难。(二)总供给厂商停产,商场关闭导致生产骤减即总供给减少。短期内失业人员增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019年12月份的5.2%上升为2020年4月的6%,带来了部分人的生活拮据。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面多层次的,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为了阻止病毒的快速传播,我们采取了居家隔离的方法进而避免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类产业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远多于第一和第二产业。随着疫情的慢慢好转到2020年5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当月同比增率为1%。可见服务类行业对于疫情情况转换的敏感程度高于其他行业。这场疫情尽管使某些行业出现了市场旺盛的局面(例如卫生防护和消毒用品市场的激增)但是这毕竟是小的方面。受阻的行业远远多于这些旺盛的行业,所以对中国整体宏观经济起到了一个不利的作用二、AD-AS模型分析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把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

  曲线放在一起研究,交点则为均衡点。AD=C+I+G+NX的曲线分布就是总需求曲线,斜率<0所以它的图形是向右下方延伸的,也就是说随着价格的上涨,总需求减少。根据凯恩斯利率效应,我们不难理解随着P上升,导致m下降(m=M/P),进而r上升,I减少,AD下降即y下降。疫情主要影响了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紧缩。AD也随着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紧缩而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乘数理论发挥着作用,乘数原理简单来说就是投入量的增加或减少所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是投入量的多倍。相反,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总需求的变化反过来作用于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多个方面上,这就是加速原理。乘数和加速原理的反复作用,也就形成了经济周期的波动性和平衡性。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总供给曲线,在长期情况下是一条平行于y轴的垂直线,而常规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疫情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它严重的减少了经济的总供给,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疫情带来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变动使得经济失衡。也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周期性的失业结构,就是说处在经济萧条期的时候,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引发了短期的失业。三、政策建议考虑到疫情的情况所带来的总需求的向左下方移动,总供给曲线的向左上方移动。我给出以下建议。(一)采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例如减税,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增加;增加政府支出,也会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消费水平,这两种都直接影响了AD,使得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降低存款准备金,下调贴现率等等,这是通过间接增加货币供给量进而拉动总需求的提高。(二)发放消费券。疫情慢慢好转,春节之后,各大城市开始陆续复工,为了拉动经济,先是从南京开始发放了高达3亿元的消费券,想要利用人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物品的消费能力来振兴消费的相关活动。消费券这让在家隔离了近2个月的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增,比如市面上出现了水桶式奶茶的热流。在一定程度上,消费券拉动了处在萧条时期的消费额提高了总需求,根据乘数原理,消费额的增加将带来数倍的经济(国民收入)的增加,即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四、总结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受到了一定打击,主要在总需求,总供给等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阻力。为了积极的应对由疫情产生的经济发展阻力,政府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企业应积极复工尽快恢复市场活力,全体公民应服从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共同渡过难关。参考文献:[1]杨静.西方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经济研究参考,2010(27):10-10.[2]张少霞.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2(06):14-17.219

篇二: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疫情发?后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近期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回顾宏观经济概况当前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临的问题相似,全球经济趋于疲软,我国经济下?压??,各种风险和脆弱性持续积累,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发展?临新的风险与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灰暗和我国经济下?压?的原因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衰退,或与经济格局的重构及增长?式的嬗变相关。?对该种情况,国内的政策调控既要关注于结构性隐患,保障经济稳定和?融稳定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形成三位?体的框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我国近年来?直实施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标是稳定总体需求。财政政策重在加?提效,?规模的实施减税降费,并增加地?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货币政策重在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传导机制,解决中?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宏观经济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原理,经济停滞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下降,其中总需求可分为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以及货币和?融资产所代表的名义需求。根据当前国内宏观环境分析来看,总供给层?的问题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是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是需求结构演变较快,?供给结构调整滞后,表现为过剩产能尚未出清,新兴产能尚未长成;?是技术进步的放缓,表现为全要素?产率的下降;三是??结构因素,其中以?龄化加剧、受教育程度接近上限;四是资源环境约束。实体经济总需求不?来源于投资不?、消费不?和贸易萎缩。

  货币?融问题的成因来源于货币政策失误、?融体系失效和??融部分的债务通缩。?、疫情下2020年国家宏观经济趋势短期影响疫情发?后对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尤其是?前的第三产业,主要包括运输、住宿、餐饮、房地产和旅游等。

  对于疫情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预测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最终是取决于疫情控制及?业复产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分为三个参考点:

  ?是国内控制疫情的速度。

  ?是基于?前疫情在?韩、欧美等区域扩散是否会反向回流。

  三是?业企业需额外关注上下游供需体系的恢复。

  但基于对疫情终将被控制的认知,我们认为对宏观经济会造成以下???影响:?

  对第?季度的GDP?少会被拖累1%。?

  短期内CPI增速仍然较?,主要原因是2019年12?受猪?价格飙升引发,但在疫情期间,由于??流动及活动骤减,消费品供给减少,预计会进?步提?CPI增速。?

  疫情期间复?推迟,原材料等供应?法快速满?,企业暂时?法补充库存,PPI预计短期内不会继续保持2019年末-

  疫情期间复?推迟,原材料等供应?法快速满?,企业暂时?法补充库存,PPI预计短期内不会继续保持2019年末-0.5%的下降态势。?

  短期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巨?,餐饮、住宿、娱乐?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交通运输业损失惨重,旅游业直接腰斩。?

  对?、?产业的影响短期较?,主要疫情爆发于春节假期,春节前各?企业会提前准备?定的库存。?

  短期内失业率会进?步升?,主要失业?员来?服务业。

  就业率会进?步放缓,各?业就业需求进?步降低。?

  短期内利好电商、游戏、医药、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业。长期影响许多机构参照2003年?典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新冠肺炎对经济的影响,具备参考意义,但需要考虑的是中国经过17年的发展,需要从重新考量。

  在此基础上我们判断:1、2019城镇化率达到60.6%,2003年仅有40.54%,这其中伴随着消费升级,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较?,因此新冠疫情可能对该产业的影响更?。

  根据?典经验,第三产业在疫情后会经过?段时间的恢复期,之后快速回弹。

  但?前国内消费习惯发?改变,受动产不动产负债、超前消费、储蓄率下降的影响,疫情后个?消费观念恐会改变。

  对于三产企业端?,疫情加?了企业的费?成本,没有现?流补充会导致企业存续收到挑战。2、对于第三产业,随着政策?持和疫情结束,需求会释放回弹,恢复如初只是时间问题。

  但本次疫情下,最需要关注的却是第?产业的影响。

  根据前述宏观环境分析,第?产业本就?临着需求不?,技术发展迅速,PPI持续下降,??费?、财务费?等上升加速企业经营成本上涨利润降低,且经历了2019年的中美贸易战,处于发展艰难的现状。

  尤其是中?企业制造业,?撑了中国过半的GDP,疫情影响导致?法开?,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原料供应不?,?法交付产品。

  持续?临该现状会被国外企业替换,疫情结束后即便恢复?产,或?法恢复订单,需提前准备应对策略。对产业板块的影响农业板块疫情爆发下,对第?产业整体的影响暂时相对较?,主要原因是农业、畜牧业和林业等?业?产环境均???密集型,或受交通运输影响,导致冬熟作物,?棚蔬菜和特?种业出现滞销现象,不过随着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复?复?相对可以缓解。

  值得?提的是需要政府引导或出台政策保证春耕不受影响。疫情结束后对农业影响较深的?点会是,由于疫情期间线上购买?鲜果的习惯逐步养成,预计在对城市中线上?鲜渠道发展带来利好,并且会逐步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健康板块疫情之下,城市医疗配置情况、医疗体系的完整性成为了控制疫情的重点。

  因此,当中国刚刚步??康社会,解决了?民温饱问题后,公众对健康的意识将进?步提?。

  ?健康将是疫情后发展迅速的产业,未来的重点趋势可能有以下?点:1、?健康产业将迎来最?的政策?持,?励医药、保健品等研究。2、饮?会更多的从营养、保健、提?免疫?层?出发,健康餐饮标准会更?。3、?件医疗器械产品会从?罩向更多领域延伸。4、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将?幅提?,包括疾病服务、基础医疗、保健服务、上门体检等。5、健康城市将是政府持续发展的?标,地?的?健康相关产业园会着?培育。城市发展板块预计疫情后城市化发展的?向将是空间形态上将会?向都市圈功能协调的葡萄串结构,产业形态将从强调产业规模?向产业辐射聚合能?为主导的?端功能形态转换,城市治理向?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转型。空间形态上,新冠疫情暴露出原有摊?饼、单纯强调城市规模集聚的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深度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空间形态上,新冠疫情暴露出原有摊?饼、单纯强调城市规模集聚的形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深度城市化的发展需求了,势必将推动多?多核、功能相对更加均衡的葡萄串形态转型;

  在产业形态上,此次疫情暴露出原有产业链组织?式的脆弱性,从???式到产业组合?式都有着致命的弱点。

  要能够适应产业?级化和??平的管理协调,就势必将?向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协调的产业功能区的建设。

  当前,成都正在推动的“?个产业功能区就是?个城市社区”、杭州在推动的数字经济聚集区的建设,都是这??的尝试;

  在城市治理??,包括医疗、教育等在内的城市公共服务,借助“城市?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段,势必会向智慧化、均衡化????加速。?融板块疫情之后,?们的虚荣消费、超前消费习惯将发?变化,个?杠杆会逐步下降,居民储蓄或会增加。

  但不可否认的是,?前财政、货币政策及窗?调整或?法有效的快速抑制通货膨胀,银?、信托等理财端?将会进?步释放。

  企业杠杆仍会?居不下,?融稳定会是关注重点,地??融政策将关注更多的个体、?微企业。投资板块经济压?持续下?,投资是稳定经济的关键,疫情后民间投资继续疲软,外资投资实体的意愿或不强烈,因此短期内必定需要政府继续通过加?基础设施建设进?逆向调节。

  对民间投资,需要进?步降低企业成本,提?对中?企业的?持,逐步恢复。??资源板块充分就业是经济增长的动?,也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标之?。

  疫情期间,企业?法按期复?复产,?受到疫情影响的企业,必然会减少???数,甚?裁员,这将使我国的就业形势恶化。

  但对于地?区域来说,?才流失的情况或能通过政策得到缓解,伴随着疫情期间的??留存,通过?才引进政策,吸引外流??返乡,招收新毕业?才。酒店、餐饮、娱乐和旅游板块疫情对该板块的影响最先显现,旅游板块腰斩,直接影响酒店、餐饮等上下游?业。

  疫情对旅游业业绩影响持续时间长、具有?定滞后性,表现出消费者出游意愿较难在短期内恢复。

  旅游市场开始萎缩,会议会展等相继延期或取消。公众旅游?理发?变化,在?定程度上动摇了消费者信?、出游的意愿。房地产2003年SARS过后全国?线城市房价暴涨,但2020年新冠疫情后可能不会出现该情况。

  由于“房住不炒”的政治基调和限购政策,房价上涨空间有限,?不能骤降房价破坏经济结构。

  ?处于偿债?峰的房企,在损失了“?阳春”可能产?的回款之后,资?链更加吃紧,处于进退两难的状况。

  2019年中?房地产企业破产528家,疫情期间的1-2??有93家破产,预计全年会有更多。2020年预计会有更多的?中型房地产合并重组,房价或依旧处于?位,但持续稳重有降。环保板块当前看来,疫情对环保企业的影响有限主要是集中在在杠杆较?的环保?程类企业和环保装备制造类企业,主要受暂缓复?的影响,财务成本较?,现?流紧张,供应商停产断货。

  但疫情之后对或许对环保细分?业有?定促进作?:1、环保基建:

  根据前述对宏观经济的分析,疫情后中央经济?作会议必定会加?基础设施建设以拉动经济增长,?对传统基建饱和的情况,环保类基建获奖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引擎,提前储备环保类项?尤为重要。2、环境修复:

  疫情过后,安全和健康相关产业发展会逐步加速,推进环境修复进程会缩短,虽然项?的成本需要通过修复技术不断提升,但环境的债务危机更甚?融危机。3、环保监测:

  ?环境、??环境、应急监测、应急处理、杀菌消毒、污?处理等?些列业务模块,都将再度得到重视,?环保监测深度、?度也会进?步加强。4、新能源:

  由于?业?产有订单驱动和?连续性的特点,疫情影响较?,且整体趋势向好。

  但新能源实现平价上?还需时间,项?投资较?,中?企业需要考虑经营模式。5、垃圾处置:

  疫情期间垃圾处置企业?乎?负荷?作状态,虽然消费减少影响餐厨垃圾业务较?,但医废和?活废物

  5、垃圾处置:

  疫情期间垃圾处置企业?乎?负荷?作状态,虽然消费减少影响餐厨垃圾业务较?,但医废和?活废物的需求旺盛,且向智能化发展。三、结语整体看来,中国经过改?开放40多年的发展,经济整体结构相对完整,具有较好的韧性和抗冲击能?。

  重要的是?对疫情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早采取措施制?风险的扩散和蔓延,不能盲?乐观。

  毕竟,在本次疫情下,不是经济周期的衰退,?是真正的“灰犀?”事件。

  但多难兴邦,疫情过后近?年国民对健康、对财富的观念或有转变,民族凝聚?会更强。

  或许从另?个?度来看,疫情结束之时,会导致国家?貌焕然?新,迎接新的发展格局。关于当前宏观经济的?势分析,仅属本?个?观点,仅供参考。

  且本?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抱有信?,?章中部分观点仅为提?风险,并?负?表达,敬请阅览者知悉。

篇三: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疫情下的中國經濟形勢

  近一年来,全球的疫情大流行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中国的抗疫和经济复苏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从疫情暴发到现在,政府对于抗疫和经济振兴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中国的经济复苏得以加快。

  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

  由于疫情的爆发和世界范围内的防疫措施,中国经济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首先,中国疫情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消费市场。很多工厂被迫关闭,旅游业和服务业遭到破坏,这些都导致了中国的GDP下降。

  其次,疫情也造成了全球供应链的瓦解和物流问题,使得中国的出口下降和进口遭受了很大的压力。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等也采取了很多防疫措施,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中国的进出口贸易。

  最后,疫情还对中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影响,推动了一些产业的发展。疫情之后,消费者对于健康、科技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增加,这些产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政府措施加速经济复苏

  在疫情爆发之后,政府迅速响应,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来控制疫情和推动经济发展。这些措施包括:

  首先,政府依托当前中国的主要互联网企业,推出了在线消费、电子商务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计划,以增加国内需求和减少对外贸易的影响。

  其次,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减轻企业税负和鼓励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

  再次,政府致力于加强内外贸易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加快科技和产业协同发展。

  最后,政府还提出了“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海外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扩大中国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总体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内外合作,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结语

  虽然疫情震撼了全球的经济,让许多企业倒闭和失业率增加。但中国政府的及时措施,加速了经济复苏。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佼佼者,这给其他落后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样本,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进程。

篇四: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及政策建议

  导语

  新冠疫情爆发在带来生命安全威胁的同时,也为中国本年度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普华永道基于疫情现状,分析疫情对经济增长及个别行业的影响,并就国家已出台政策提出应对及宏观政策建议。

  01自2019年12月8日出现首个病例以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持续蔓延2个月。据“新浪新闻”发布的官方数据,截至2020年2月13日19点22,全国累计确诊59901例,现存疑似13435例,死亡136例。其中,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累计确诊48206例(武汉32994例),死亡1310例(武汉1036例)。湖北以外,广东、浙江和河南的累计确诊人数也都已经超过1000例。毫无疑问,无论从确诊还是死亡病例数量看,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规模已经超过了17年前的非典肺炎疫情。

  资料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级政府在春节后显著加强了防控应对措施,对武汉等疫情严重的城市在事实上进行“封城”,加上湖北外其他城市的输入型病例大多已过潜伏期,过去几天全国的新增确诊病例数出现了下降趋势。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尽管如此,由于新冠病毒传播途径复杂、病毒变异概率等因素还不明确,卫生防疫专家对何时出现拐点尚无定论。

  资料

  在未来阶段,两大因素将影响疫情发展。

  1)消极因素:元宵节之后,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复工或部分复工,省际、城际之间人员流动大量增加。大规模务工返程带来的病毒传染风险将明显扩大。武汉以外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发生第二轮爆发性传染的风险不容低估。同时,在湖北等地区,疫情有向乡村蔓延趋势,而这

  些地区的医疗资源可能严重不足,从而为防控疫情带来严峻挑战。

  2)积极因素:随着雷神山、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投入使用,以及各省派往武汉和湖北疫情严重地区的医护人员也已陆续到位,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的医疗救治能力不足情况将得到明显缓解;杭州、南京、苏州等二线大城市加强了隔离和排查等应对措施。

  02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从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将会非常明显。自疫情爆发以来,不少国内外机构进行了预测。其中多数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下降大约2个百分点,即增长4%左右,剩下三个季度增速将根据疫情结束时间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长将呈现出“V型”形态。

  总体来看,本次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将会明显超过17年前的“非典”疫情。一方面,无论是确诊人数还是死亡人数,本次疫情的规模都已明显超过上次。另一方面,与“非典”时期相比,当前的增长环境、产业结构与政策刺激空间都已发生变化,对缓解及应对冲击都相对不利。不过,与任何灾害引起的冲击一样,新冠肺炎疫情产生的冲击必定是短暂的。当疫情结束之后,经济增长将很快回到由基本面决定的正常轨道上来。

  综合国内外机构的主要分析预测结果,我们认为,如果疫情在3月底或4月初进入收尾阶段,那么今年四个季度的增速可能分别为4.5%、5.0%、5.8%和5.7%,全年增速将在5.2-5.3%。

  疫情对经济增速的影响,主要来自对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的具体影响。

  消费方面:本次疫情爆发于春节之前,对消费影响比较大。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消费最旺盛时间段之一。2019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

  企业实现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消费大幅度减少。其中,餐饮、酒店、旅游、娱乐、交通等行业首当其冲,有关企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当然,受到交通管制和隔离影响,网上购物、网上订餐和网上娱乐等此间相对活跃,可以部分抵消上述不利影响。疫情期间所积蓄的某些消费需求也会在疫情后释放,但像餐饮、娱乐等消费在此期间形成的损失难以弥补,同时疫情还会冲击一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总体上讲,预计一季度整体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可能会放缓5-6个百分点。

  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多年的需求结构调整,2019年消费在我国GDP中的占比大约为60%,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这也是本次疫情冲击强于2003年“非典”疫情冲击的主要原因之一。

  投资方面: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无法按时开工,生产订单被迫取消,投资也将相应减少。不过,总体上看,与对消费影响相比,疫情对投资影响相对较小。因为我国一般制造业原本就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以汽车行业为例,2019年汽车销售和产量都在下降,经销商、制造商有大量库存。由于延迟复工造成短时间停

  工停产,对企业实际影响相对有限。对基础设施项目而言,一些项目开工可能会延迟,但这些项目在疫情过后会陆续开工,全年来看实质性影响也不大。事实上,疫情还有可能推动一些大型医疗基础设施项目的新增投资。另外,政府近期密集推出一些救助措施,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减税降费(特别是中小企业)等,也会有利于企业维持必要投资水平。

  由于投资受到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加上政府对投资的刺激有望加大,预计2020年投资对GDP增长贡献度将有所提升。

  进出口贸易方面:由于疫情造成消费和投资增长趋缓,加上中美贸易战第一阶段协议实施,2020年进出口贸易将继续放缓。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31日宣布此次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后,一些国家采取了撤侨、限制入境和暂停航班往来等短期措施,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FDI)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另一方面,节日期间很多人因疫情取消出境旅行计划,将导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大幅度下降。

  综合来看,无论是疫情期间(第一、二季度)还是全年,我国经常项目仍将保持一定的顺差,但相比去年可能有所下降。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与2019年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由于国际收支保持基本稳定,加上在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中承诺保持汇率基本稳定,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计也将继续稳定。

  03疫情对不同行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国内不同行业将产生不同影响。大致而言,对旅游、线下娱乐、酒店、航空、物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将产生较大负面冲击,而对制药、电子商务、网上娱乐和保险等则会产生相对有利的影响。

  _

  _

  受负面冲击的行业

  _

  _

  01_

  文化休闲及旅游业

  _

  _

  疫情全面升级后,文化和旅游部接连发文,暂停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产品业务。同时,各地方文旅主管部门也积极部署防控工作,例如,北京市取消了包括庙会在内的各类大型活动,故宫博物院也首次因疫情而闭馆。全国文旅系统内的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已全部关闭并取消文化活动,各大旅游景区均已关闭。另外,文艺院团也已取消或推迟演出活动,剧场暂停对外开放。至此,全国所有文旅休闲活动已完全停滞。

  以上活动的暂停,主要是为了减少人群聚集,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何时能重启,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疫情。以2019年春节期间旅游收入规模推算,2020年因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预计超过5000亿元,相当于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左右。

  资料

  02_

  影视娱乐业

  _

  _

  每年“春节档”都是电影市场重头戏。2019年八部电影在七天假期累计收获票房58.4亿元,刷新了春节档票房纪录。2020年春节档排片,有九部电影同时上映,原本被寄予厚望,市场预测票房有望接近70亿元。然而,随着疫情升级,居民在家不出门,使得这些影片不得不集体撤档,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也将破天荒颗粒无收。

  资料

  从历年数据可见,随着春节档票房收入攀升,该期间收入占全年票房比例越来越高。从2016年起占比超过5%,2018、2019年的占比均超过9%。可见春节档重要性也在上升。我们预计,由于疫情影响,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窘况或将导致全年电影票房收入“零增长”,甚至出现轻微负增长。

  03_

  餐饮及零售业

  _

  _

  春节本是消费旺季,但为配合疫情控制,政府号召广大人民减少外出、留在家中,此举对餐饮及零售业无疑是沉重打击。多家连锁餐饮企业今年春节期间营业收入出现断崖式下跌,例如,旺顺阁2020年60家门店同期营收仅为455万元,较2019年同期2157万元下滑79%;眉州东坡春节假期共遭顾客退订11144桌,损失收入约1700万元;海底捞从1月26日起全国550多家店停业至今已10多天,收入损失及人工成本预计超过7亿元;西贝往年春节整体营收接近7亿元,但2020年几乎全部归零,其董事长贾国龙在

  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照这个情况发展,目前账上现金流扛不过三个月。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餐饮和零售企业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我们估计2020年同期受疫情影响,该部分收入或减少50%至70%,相当于损失额5000亿至7000亿元。

  资料

  疫情对于餐饮和零售业务的打击不仅仅是销售额损失,店面租金、人力和存货等成本将对经营构成持续的压力,后续仍需关注这些零售企业的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04_

  交通运输业

  _

  _

  往年1月至2月正值春运客流高峰期,但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封城”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外加返乡或外出旅游人数大幅减少,给交通运输业带来显著影响。据交

  通运输部估计,2020年春节假期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9亿人次,比2019年春运同期下降近73%。截至2月6日,春运前27天(1月10日至2月6日)全国发送旅客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35%。

  资料

  随着疫情扩散,交通运输业将持续受到冲击。以民航业为例,据飞常准数据,2020年春运前24日,国内计划执行航班约47万架次,取消航班九万余架次。从2月起,每日取消航班超过一万架次,许多国内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率超过50%。跨境航线方面,全部取消来往中国内地航班的外国航空公司数量也在增加。我们预计疫情将给交通运输业今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带来巨大压力。

  05_

  制造业

  _

  _

  每年1至2月是春节假期,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淡季。然而,今年疫情情况特殊,让许多工厂停工时间延长,势必也会让这个淡季持续至3月,甚至更长时间。今年春节较往年早,1月初已开始春运返乡,由此预计疫情将至少影响今年一季度该类制造业的生产进度,从而拖累全年产量和销售。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世界工厂”的角色,若疫情持续时间较长,国内制造业陷入停滞也将产生相当规模的溢出效应,影响国际相关产业链中上游企业的采购需求和下游企业的产品供给。例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武汉中断了液晶面板和LED面板生产,将导致国际市场上相关供应减少,推高在电脑显示屏、电视机及其他产品中使用这些面板的制造商的生产成本。诸如此类的影响范围和规模有待进一步观察。

  06_

  房地产业

  _

  _

  为有效预防疫情蔓延,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于1月26日向全行业发出倡议,房地产开发企业暂时停止售楼处销售活动,待疫情过后再行恢复。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截止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售楼处已关闭,部分城市更是直接关闭网签系统。此外,建筑工地已基本停工,土地拍卖暂缓,地产中介也悉数停业。

  根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从2020年1月下旬开始,大部分开发商成交量相比往年春节期间暴跌95%。另据克而瑞监测,春节前后一周房地产销售数据基本接近零。随着疫情持续,预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开工和竣工都将受到不小影响。

  资料

  _

  _

  带来机遇和利好的行业

  _

  _

  疫情在给一些行业带来负面冲击的同时,也给另一些行业带来机遇和利好。

  01_

  医疗卫生物资及制药

  _

  _

  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医疗物资供给不足。随着疫情发展,全国各地相关工厂日以继夜生产相关物资。为解决“口罩荒”等问题,国家发改委表示已明确表示,只要符合标准,企业可以开足马力生产,不用担心疫情过后产能过剩,疫情后富余的产能将由政府收储。可以预见,这一类医疗设备和物资的生产行业将因为疫情而得到蓬勃发展。

  另外,随着医疗专家在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探索,各类中西药物的临床试验正如火如荼展开。譬如,最近多家医疗机构就瑞德西韦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以认为,本次疫情过后,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改进,制药行业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02_

  电子商务

  _

  _

  在本次疫情中,许多民众长时间居家,足不出户。这种状态已经并将继续带动网购和在线订餐等领域需求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已达2.24万亿元,当年增速虽然只有不到16%,但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则高达33%,当年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也达到23%,接近四分之一。

  资料

  我们预计,受疫情影响,额外需求将让2020年一季度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回升到30%左右,占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也将攀升至30%。

  03_

  在线娱乐、在线教育

  _

  _

  由疫情导致的“宅经济”,除了网购以外,也包括其他以互联网作为载体的休闲娱乐活动,例如各类视频和音频、直播、网络游戏等。

  另外,随着大中小学推迟开学、其他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线下无法开展线下课程,职场人士因在家办公而空出通勤时间,预计各类在线教育和知识付费等领域业务收入也将因此获益。

  04_

  远程办公相关产业

  _

  _

  春节假期结束后,2月3日起北京等全国各大城市已陆续有企业开始复工,2月10日起,上海等又一批城市企业即将复工。不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复工企业仍以在家弹性办公为主。受本次疫情应对推动,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常态化。不过,过去第一周情况显示,许多企业远程办公并未达到非常令人满意的效果,多个工具均“掉链子”。例如,一些企业使用的远程办公工具出现消息延迟或者显示未读现象、视频会议卡顿;企业远程通讯工具也出现崩溃现象。

  上述现象反映出远程办公工具负荷量不足以支撑整个行业、整个社会同时在线的巨大流量。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未来几周,疫情不可控性仍然较高,预计部

  分企业仍将以远程办公为主。即使未来疫情过去了,企业或许也将因此重新思考资源配置,将远程办公作为一种提高韧性的方式。可以认为,这将利好网络电话、网络视像会议、多人协作平台、数字化业务或财务系统等远程办公工具相关产业发展。

  05_

  保险

  _

  _

  近年来,中国居民的保险意识已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保险密度已超过3000元/人,保险深度则达到4.30%。本次疫情初期,有部分疑似或确诊病人因负

  担不起医疗费用而放弃治疗或耽误病情,更有确诊病人因此拒绝治疗、甚至隐瞒病情,间接导致更多人受到传染。

  随着疫情发展,多地政府已表示将全额承担受感染病人医疗支出,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也开发相应健康险产品。我们预计,经过本次疫情,普通民众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对突发疾病保障意识的提升,将有助于拉动寿险和健康险等险种的需求,有利于保险行业发展。

  04国家已出台政策应对及普华永道宏观政策建议

  自疫情在武汉地区爆发以来,湖北通过“封城”阻断了向外人员输出,省内多个城市通过停驶公交、小区封闭等措施限制人员流动。湖北之外其他省市也进一步升级了交通和人员管控。在患者救治方面,中央调配全国各地医疗团队支援湖北。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投入使用后,接诊能力逐步提升。方舱医院建造、征用学校和宾馆建立轻症患者集中收治场所等方式进一步扩

  大床位供给。这些措施对控制疫情蔓延、降低致死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两周,中央和地方政府已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支持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调运,并逐步开始推出更为宏观的经济支持和企业帮扶政策。2月6日,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继续做好科学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恢复正常生产”,也释放出较为明确的信号。政府将在疫情防控基础上,逐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秩序恢复常态。

  普华永道的统计显示,截至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经济主管部门陆续印发了20余个疫情相关政策文件,支持政府、企业与公民共同抗击疫情。2月3日至4日,央行共向市场投放资金1.7万亿元,体现特殊时期稳定市场的调控思路。央行还将安排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

  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多个地方已出台政策给予支持。截至2月6日,有超过15个省级地方政府

  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在企业融资、房屋租金、进出口、员工稳岗等方面做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指明政策享受力度、时效及具体负责部门。浙江印发的《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关于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意见》明确提出针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可享受的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工业用水和天然气价格下降10%,减免房租和延期缴纳税款,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_

  以上政策措施的宣布和实施,对于疫情控制及缓解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且已产生积极成效。展望未来,更多应对措施有望陆续出台。普华永道提出以下宏观政策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第一,稳妥处理好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的关系。目前,尽管有迹象显示总体疫情已开始趋于平稳,但拐点尚未出现,日新增病例仍在高位运行,因而仍需对疫情保持高度警惕。未来几天,伴随着大规模务工返程高峰,疫情扩散风险依然较高。特别是武汉以外

  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和重庆等)发生第二轮爆发性传染的风险不容低估。

  不可否认,疫情控制和恢复生产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在疫情拐点尚未出现、蔓延风险仍然较大的情况下,控制疫情仍是第一要务,在风险可控区域有序恢复生产和服务,因为如果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整个经济增长将会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建议相关决策部门在即将召开的两会上,考虑适当调低今年的GDP增长目标,譬如,可以调至5-5.5%。

  当然,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疫情对正常经济和社会秩序造成的冲击也非常必要。随着全国大范围复工日期临近,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具体情况,针对不同企业、行业特点和业务模式等,推出差异化、梯次化复工政策,并保持政策灵活性。

  第二,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效满足应对疫情冲击的经济支撑需要。一方面,进一步减少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对受疫情冲击严重、但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企业直接给予补贴。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另一方面,努力增加对文教

  卫领域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提升总需求水平,同时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约为3%,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仍有一定政策空间。面对如此重大的疫情冲击,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作用。

  第三,适当放松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确保金融市场稳定。面对空前疫情冲击,可考虑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和基准利率,继续增加流动性释放,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与此同时,要努力维持资本市场稳定。2月3日,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如期正常开市,显示了政府的自信以及维护市场规则的决心。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完全正确。A股虽然在开市当日大幅下跌,但在后续几个交易日很快趋向稳定。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引导市场回归理性,稳定投资者预期。

  第四,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应对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在短期内可以依靠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但是,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扩张空间有限,必须充分考虑扩张性经济政策的长期后果。事实上,通过加大市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切实保护其投资信心,也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手段,且其积极影响更为持久。

  第五,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努力缓解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瓶颈。这次疫情充分暴露我国在防疫、医护、医院等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6%,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在10%以上。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均卫生支出额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成功转变,应成为中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六,积极探索和完善突发事件响应机制。此次疫情是一次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的重大突发事件,对现有社会治理模式带来了极大挑战,同时也是一次反思、学习、完善和变革应对机制的契机。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机制设定时,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充分听取医疗专家及危机管理专业人士及机构的建议,建立响应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篇五: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疫情冲击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判

  作者:张生玲

  吴自豪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03期

  【提要】随着新冠病毒疫情在国内外持续蔓延,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复杂的疫情走势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活跃度趋弱,投资、消费和进出口需求均大幅下滑;部分产业停滞,工业产出不足。为稳定世界经济,全球主要经济体推出大规模经济救助计划。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复工复产全面推进,兼之欧美等国陆续解锁隔离并重启经济,中国经济将逐步趋稳回温。

  【关键词】新冠疫情;疫情防控;复产复工;经济救助计划

  一、全球新冠疫情概览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病毒疫情最终演变成全球大流行,蔓延到213个国家和地区,引发了国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截至5月25日,全球新冠病毒确诊病例累计超过516万例,累计死亡超过33万例。其中,美國累计确诊超过168万例,累计死亡9.7万例;巴西累计确诊达36万多例,死亡2.2万多例;俄罗斯累计确诊逾34万例,死亡3541人。确诊病例超过20万例的国家依次是西班牙、英国和意大利,死亡分别累计2-3万多例;确诊病例超过10万例的国家依次是法国、德国、土耳其、印度、伊朗和秘鲁。非洲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疫情扩散速度也呈上升态势。

  综合分析本次疫情走势,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3-4月期间全球确诊病例呈爆发性、跳跃性增长态势。自3月中旬以来美国加大检测力度,新的检测手段不断更新,检测速度和准确率提高,确诊人数大幅上涨。其中4月4日全球新增确诊病例首次单日超过10万例。二是疫情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相互交集,人员交往频繁,导致疫情在短时间内蔓延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卫生防控能力相对较弱的国家,过多的病人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引起了国际社会普遍担忧。三是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由于疫情传染性高,蔓延速度快,导致多国关闭边境,取消有效签证政策,造成跨境人员流动停摆,对航空业、旅游业、消费服务、全球产业链造成很大影响,引起金融市场恐慌,大宗商品期货非理性抛售,也可能引发进一步的经济衰退。四是疫情呈现出常态化趋势。根据科学家的判断和疫苗研发的周期,本次疫情可能将持续一两年或更长时间。现有的强制隔离防疫措施已经起到效果,控制了疫情蔓延,但生产活动长期停摆,各国都难以承受,必须一边防疫一边复工复产复市。疫情常态化必然会影响经济复苏进程。五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严峻挑战。应对本次疫情危机,各国政府对病毒的传染性和蔓延的认识出现了多种误判。疫情破坏了原本相对稳定的全球宏观环境,全球化的发展也受到质疑,世界格局和国家治理都将受到深远影响。

  二、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与以往由金融、债务、经济周期等引发的冲击不同,这次是由自然灾难引起的外部冲击。回首过去四个多月,从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到全球蔓延,给中国经济社会多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一季度经济负增长,3月回升态势向好

  由于1月份疫情爆发,国家采取了限制要素流动、停工停产和城市社区封闭管理等严格隔离措施,经济活动大范围停顿。尽管随着3月份复工复产工作稳步推进,各级政府的支持与助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运营的资金、用工、复工的压力(胡越秋、王军、董泽华,2020),但是仅靠3月份的经济回温难以对一季度经济的低迷状况有较大幅度的改变。此外,疫情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持续蔓延,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疯狂传播,其严重程度超出了预期,导致全球经济大范围停摆,外部需求大幅度缩减。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出现的季度性萎缩。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第二产业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

  (二)投资增速全面大幅下滑,降幅呈收窄趋势

  受新冠疫情冲击,一季度投资增速全面大幅下滑。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构成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分项,1-2月数据均大幅下滑,且降幅均达两位数,分别为31.5%、30.3%和16.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为三大支柱最小,低于投资总体降幅,主要原因是施工面积仍为正增长,尚有一定支撑。

  进入3月份后,复产复工的脚步加快,宏观经济政策陆续出台。在政策支持和投资项目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的双重作用下,投资回升态势开始显现,降幅已明显收窄。从具体指标看,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降幅比1-2月份收窄8.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8.8%,降幅收窄7.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3.8%,降幅比1-2月份收窄1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21.9%,降幅收窄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5%,降幅收窄9.5个百分点。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25.2%,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9.7%,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7%,降幅分别比1-2月份收窄6.3、10.6和8.6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6.3%;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4.7%。

  (三)市场消费受到抑制,互联网经济逆势发展

  春节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但受疫情快速蔓延的影响,全国春节期间只允许开放部分大型超市和药店,其他商场和娱乐场所全部关闭,居民大多数处于居家隔离状态,消费和服务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郑江淮、付一夫、陶金,2020)。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580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1-2月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下降20.5%。随着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3月中旬以后全国各省市开始开放部分商店和商场,居民生活逐步恢复正常。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50亿元,下降15.8%,降幅比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下降12%,降幅比1-2月份收窄5.6个百分点。然而,国内疫情并未完全结束,境外输入和无症状感染者使得国内的疫情面临二次爆发的风险,部分商店和娱乐场所依然关闭,抑制了消费的增长。同时受到疫情的影响,居民在心理上依然担忧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尽管部分省市为居民发放消费券,领导干部带头消费,希望以此来刺激居民消费,但是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疫情期间在线学习、网络会议、互联网购物和快递业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互联网经济逆势快速发展,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提供新思路,疫情倒逼产业和消费数字化升级与转型。一季度,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同比增长5.4%;农村电商突破1300万家,为滞销农产品打开销路和市场;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同比增长3.2%。1-2月份,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

  (四)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外需疲软,4月出口表现向好

  受疫情影响,春节后复工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产能恢复缓慢,出口导向型企业按时交货压力较大(祝坤福、高翔、杨翠红、汪寿阳,2020)。同时,疫情全球蔓延引发贸易限制和禁航禁運,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美国和欧盟,受到疫情的影响十分严重。美国劳工部4月3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连续6周超3000万人申请失业金。美国2020年一季度实际GDP下滑4.8%,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跌幅;4月ISM制造业PMI降至36.9,创11年以来最低水平,3月份为49.1。欧元区制造业PMI初值从3月份的44.5降至4月份的33.6,创下这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水准。

  外部需求萎缩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20年1-2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进口下降2.4%。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和国内疫情的逐渐好转,各地外贸企业复产复工有序进行,3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0.8%,降幅收窄。整个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其中,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进入二季度,继3月出口降幅大幅收窄后,中国4月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3.5%,主要是全球防疫物资需求激增,出口维持向好态势;进口同比下降14.2%。外贸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依然很多。

  (五)复工复产全面推进,需求恢复弱于生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月份PMI为35.7%,创造历史新低。3月份PMI为52%,比上月增加16.3%,4月份PMI为50.8%,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复产复工的全面推进,改善了受疫情影响的制造业生产经营状况,3月份和4月份PMI指数均位于荣枯线以上,表面中国的复产复工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经济状况持续好转。但是,由于市场需求疲软,需求恢复弱于生产,企业新增订单不足,出现复工难达产、复工未复岗的情况。

  此外,2020年1-2月份,扣除价格因素,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下降13.5%。2月份环比下降26.63%,3月份环比增长32.13%。整个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一是因为疫情导致2月份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停产停工的状态。二是随着疫情的全球性扩散,欧洲和美国逐渐成为疫情的重灾区,大量的国内出口订单被取消,工业增加值呈现负增长。截至3月27日,国内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较去年同期下降20.65个百分点。可以看出,3月份的复产复工速度低于预期,工业产出还没恢复到正常水平,依然会受到全球疫情蔓延时间长短和防控成效制约。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持续好转,疫情对国内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渐弱化,复产复工全面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在民生救助和企业纾困方面发挥作用,再加上欧美等国将陆续解锁隔离并开启经济重启计划,二季度工业生产正在企稳回升。

  三、主要经济体推出大规模救助计划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政策的对冲力度。由于新冠病毒疫情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程度深远,主要经济体相继推出大规模救助计划(盛方富、李志萌,2020)。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的救助和刺激计划,其范围和规模属罕见量级。

  (一)美国经济救助计划

  随着疫情在美国快速蔓延,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受到重创,恐慌加剧,美股在一个月内出现四次熔断。为稳定市场预期,美联储在3月3日提前两周紧急降息50个基点。3月15日,美联储又降息100个基点,联邦基准利率降至0-0.25%,并同时开启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3月23日宣布,推出新措施来支持经济,包括了开放式的资产购买,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便利规模,设立多项信贷工具,以支持向大型雇主发放信贷。

  除了货币政策以外,特朗普政府陆续推出一系列经济救助计划。3月27日签署推出的2万亿美元的经济救助计划,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法案。4月17日,特朗普又宣布190亿美元的农业救助计划,帮助受疫情影响的农民和农场主等群体。其中160亿美元用于直接经济救助,30亿美元用于政府农业采购。4月24日,特朗普又签署了一项总额约4840亿美元的援助法案,以增加对小企业贷款项目、医院和新冠病毒检测机构的拨款。

  (二)欧洲各国的经济救助计划

  1.德国经济救助计划。面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德国政府3月23日通过了一项总金额高达7560亿欧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包括一项金额约为1560亿欧元的补充预算。作为德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援助计划,其中约有500亿欧元将用于援助个体经营者以及小企业。同时,欧洲央行推出包括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s)、追加1200亿欧元量化宽松等在内的一系列手段,应对疫情对欧元区经济的冲击。

  2.英国经济救助计划。在评估新冠肺炎疫情对英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之后,英国央行3月11日决定提前降息50个基点至0.25%的利率水平。同时,启动为中小企业提供额外资金的帮助计划,放松资本管制,提升放贷能力。除了货币政策,英国还出台财政政策措施,支持英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英国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宣布,将推出3300亿英镑的贷款担保计划,规模相当于英国GDP的16%;提供200亿英镑减税和现金补贴计划支持小企业。未来还将视疫情发展情况给予进一步的财政支持。

  (三)日本经济救助计划

  为了减轻疫情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公布了一项规模为108万亿日元(9922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其中包括39.5万亿日元的直接财政支出。这个经济刺激计划相当于日本经济总产值的20%,其中的直接财政支出约占日本GDP的7%。具体内容包括:为受疫情影响的家庭和中小企业发放现金,总计6万亿日元,以及企业延迟纳税和延迟支付社会服务成本,二者总计26万亿日元。

  (四)新加坡经济救助计划

  为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新加坡先后出台两份经济刺激计划。第一份计划拨款64亿新元用于医疗保健以及向受疫情冲击的企业和家庭提供帮助;第二份刺激计划涉及的金额规模为480亿新加坡元。这两笔额外支出将把政府应对疫情的纾困资金规模提高到近550亿新元,相当于GDP的11%。

  (五)中国经济刺激计划

  综合考虑了国内复工复产需求、国际疫情,以及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2020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大了货币政策操作力度和频次。一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第一次是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大型金融机构为12.5%、中小金融机构为10.5%。第二次是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第三次是4月3日,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第四次是4月7日起将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二是降低市场利率。为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央行继续降低市场利率。第一次是2020年2月3日,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下降10个基点,由2.5%降至2.4%。第二次是2020年3月30日,7天期央行逆回购利率下降20个基点,由2.4%降至2.2%。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策层确定推出应对疫情的一揽子宏观政策措施。确定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继续减税降费,适当放宽赤字率水平。具体来看,赤字率水平放宽到3.5%左右;发行1.5万亿特别国债;帮助中小企业减税以及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缴费和公积金等(黄奇帆,2020)。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在2020年这样的特殊困难年份,防控疫情和应对全球经济衰退冲击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標。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合理优化支出结构,在防疫、刺激消费、稳定就业,扩大外需等方面发挥对经济的提振作用。

  四、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展望

  新冠病毒蔓延已经演变成一场全球性公共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疫情的冲击导致许多国家经济活动停滞或大幅放缓,全球需求减少,贸易和投资明显下滑,产业链受到冲击。目前,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部门对疫情持续时间长短的研判还没有定论,考虑到疫情的持续性和常态化,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冲击将在后期持续发酵,各国应对政策的有效性也会对全球经济的恢复时间和恢复力度产生影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7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下降3%。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下降6.1%;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下降1%;中国经济将增长1.2%。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打乱了中国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一季度全国人民经历了严酷的抗疫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3月以来的境外病例输入,又给全面复工复产带来压力,对经济恢复也造成负面影响。再加上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调整期,有叠加因素:一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外部不确定因素众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二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性、体制性以及周期性等问题相互交织,对经济产生较大影响。整体来看,困难增多,需要上下一心,共克时艰,寻找机遇,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在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同时,稳住经济发展态势。

  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提振消费。消费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鉴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稳经济,必须把促消费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全球多国陆续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来实施救助,也属同样的目的:在风雨来临时,让经营主体存活下来。由于中国民众有储蓄的习惯,宜采用消费券而非发放现金的方式。目前来看部分城市的消费券经济已经很好地起到拉动消费的目的。此外,经过疫情期间的大规模自然实验,线上经济在提供消费物资、服务、分享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成为带动消费的热点领域。二是稳定就业。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已上升至6.2%,环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9%,比2月份下降0.3个百分点。这是因为疫情期间服务业受到冲击,再加上吸纳就业最多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面临倒闭,影响就业水平。而大规模失业,又会影响居民收入,进而影响消费增长。所以,政策的着力点必然是惠及中小企业,稳定就业水平。三是促进外贸。根据商务部网站信息,中国企业抗疫物资出口有序进行,呼吸机、检测试剂和口罩生产企业满负荷运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采取派飞机“上门自提”的模式,更直接地运回防疫物资。在质量控制方面,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药监局发布公告,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等五类产品必须获得中国药监部门资质,符合进口国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严控出口质量,规范经营秩序,切实维护“中国制造”的形象。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三种关系:一是抗疫和复工的关系。由于病毒的特殊性,疫苗研制的周期性,社会经济活动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也要控制人群集聚,这必然会制约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抗疫和复工兼顾的防控比实现全部隔离、封城要难得多,对地方管理能力也是很大的考验。二是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宏观救助计划发挥短期作用效果明显,但长期来看,仍然需要兼顾高质量发展,政策要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激励创新和技术水平提升。否则,当前全球各国推出大规模救助计划,罕见的量化宽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资产泡沫、债务危机。我们必须兼顾长短期政策措施,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三是自救和国际合作的关系。对抗疫情,多数国家不得不采取封锁的办法,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了难以预料的影响,全球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实上,早在疫情前,中国就面临制造业产业升级受阻和产业链外移的压力。现在疫情蔓延,全球供需收缩,对中国经济将造成更多冲击。只有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外交对抗,力争创造好的外部环境,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总之,2020年爆发的新冠病毒作为外部冲击,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一季度供给、需求双收缩,经济下滑。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二季度以来部分指标显示积极向好,经济将逐步恢复正常轨道。以中国完整的工业门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优势,经济基

  本面和韧性等条件,再加上未来宏观政策陆续出台,将有效化解疫情风险,经济趋稳向好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胡越秋、王军、董泽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企业复工决策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视角》,《统计与决策》,2020年第4期。

  [2]郑江淮、付一夫、陶金:《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消费经济》,2020年第4期。

  [3]祝坤福、高翔、杨翠红、汪寿阳:《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生产体系的冲击和中国产业链加速外移的风险分析》,《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年第3期。

  [4]盛方富、李志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经济的冲击、传导及其应对—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0年第3期。

  [5]黄奇帆:《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和应对政策》,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20-05-04/zl-iirczymi9761175.shtml。

  (*張生玲,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博导;吴自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责任编辑:崔克亮)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spreadofCOVID-19athomeandabroad,theglobaleconomicandfinancialmarketarevolatilecontinuously.ThecomplexepidemicsituationhasahugeimpactonChina"seconomy.Themacro-economicactivityhasweakenedinfirstquarterof2020,andthedemandforinvestment,consumptionandimport&exporthasdeclinedsignificantly;someindustriesarestagnantandindustrialoutputisinsufficient.Inordertostabilizetheworldeconomy,themajoreconomiesaroundtheworldlaunchedlarge-scaleeconomicaidplans.Asthecontinuousimprovementofdomesticepidemicpreventionandcontrolsituation,workandproductionresumptionwaspromotedcomprehensively.Inaddition,Europe,theUnitedStatesandothercountrieswerereleasedfromquarantineandrestartedtheireconomy,China"seconomywillgraduallystabilizeandreturntothenormalstate.Keywords:COVID-19;EpidemicPreventionandControl;WorkandProductionResumption;EconomicAidPlans

篇六: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推荐访问:疫情影响下的宏观经济形势 经济形势 疫情 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