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意见》心得(全文)

发布时间:2022-06-01 10:48: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意见》心得(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意见》心得(全文)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4篇

第一篇: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

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

质量的意见

 

各系(部):

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以社会市场需求为依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同时也是课程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进一步深化我院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学院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
加强课程建设、实施、评价和管理,构建符合企业需求、学生就业需要,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实施范围

以各专业核心课程为试点,分阶段逐步推广到全部“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门能力课程”及“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以核心课程负责人为示范,逐步推广到全体教师。

三、主要任务

(一)学习培训,改变观念

组织各系开展职业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师培训。主要内容有从应试导向到行动导向;
封闭教学到开放的工学结合教学;
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
从逻辑载体到项目载体;
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
从理论实践分离到一体化;
从灌输学习到建构学习;
从知识展示到能力实训。借鉴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加速观念转变,积极探索具有我院教学特色的课程改革。

(二)落实责任,组织实施

课程教学改革是全校性的一把手工程,由教务处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参与。系主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系一级的学习动员、课程改革工作部署、课程责任人的落实与培训、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的指导。各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是具体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责任主体。各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要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一次“单元教学设计”,同时准备讲解教学设计,实施教学并答辩,以此展示自己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认识的最高水平,并以此带动课程教学改革。

(三)评估验收,推广示范

在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完成《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并完成教学组织与实施后,学院将组织评估小组进行评估验收;
对于验收合格的课程负责人,将依照学院课程系数及工作量计算办法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课程系数认定。教务处将课程教学改革材料汇编成册,推广课程改革经验,在全院示范,申报专项课题。

四、课程改革实施进度

见附件3《实施时间安排表》

五、工作要求

1.课程教学改革是学院教学工作的 重点内容,学院各教学部门要高度重视。各系要进一步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所对应行业、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人才需求现状、企业技术及装备现状等进行研究分析,准确把握与专业相关的技术领域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把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任职要求,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通过职业分析合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确定专业所必备的关键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

2.各系部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建议。 

3.各系部要依照《“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设计及评价标准》(见附件)要求,积极组织系部专业骨干教师认真研究落实工作任务。

4.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要按照“六位一体” 原则实施。即:

①       课程定位: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②       课程目标: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③       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④       训练素材:职业活动训练素材;

⑤       教学过程:“教、学、做”一体化;

⑥       考核构成:形成性综合职业素养考核;

“六位一体”最核心的就是“课程对接岗位”。“课程对接岗位”的含义是:课程教学过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或活动对接。其目的是学以致用,最大限度缩短“所用”与“所学”之间的差距。其内容是课程目标以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为导向来设定;
教学内容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或业务活动的内容为根据来构建;
教学组织与实施以职业岗位工作环节和实际情境为逻辑来安排;
课程考核以职业岗位工作规程、作业标准等为规范来进行。其前提是必须切实做好职业活动调研,熟悉和掌握岗位(群)工作环节、环境和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实际需求,使课程教学始终与职业活动保持同步。

六、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以学院一把手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主管,教务处、系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学院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协调、组织、实施和推进全校课程改革工作。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孙云

副组长:任永凯

成 员:梁志华、雷元洁、何志宏、颜卓文、荣玲、缪鹏、陈文知、李穗豫、常克林、柳坤文、周程、李明、吴小丽。

2.建立评估激励机制。

为促进学院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将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并与职称晋升、评优、课程系数、课酬等挂钩。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学院评估为优秀的课程改革项目,课程责任人每人奖励2000元。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校将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国家和省组织的有关课程改革的培训活动,并创造条件把专业骨干教师送到国内外培训。同时,还要通过开设专家讲座、组织专题研讨、开展项目研究等,加强校本培训,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意识,全面提高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引领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顶岗实践,并作为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必备条件,促进专业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与产品研发能力。同时,还要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力求实践技能课程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要积极探索校办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同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工艺流程、虚拟实训车间、虚拟实习工厂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仿真性”的实验、实习、实训,为课程教学改革奠定硬件基础。

6.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推进课程改革研究是当前我院教学科研的中心工作,为保证课改顺利进行,学校每年安排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以开展师资培训、课题研究以及表彰奖励。各系要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专门研究,力争每年都能取得课程改革研究的新成果,争取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特色研究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方面有新的突破。

附件1:“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设计及评价标准

附件2: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与《课程教学方案》的编制

附件3:实施时间安排表

 

二○一二年四月十日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2013年4月22日印发  

附件1:

“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

整体教学设计及评价标准

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于高职教育层次,突出高职教育特点,以符合高职要求的课程教学质量观为指导,认真、周密地进行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必须突出①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与②职业能力目标、③职业能力训练项目(项目载体与学生主体)、④职业活动训练素材、⑤“教、学、做”一体化和⑥形成性综合职业素养考核六个要素,必须遵循“六位一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原则,并严格按设计组织实施。一门课程或一堂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率,教学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至关重要,“六位一体”课程教学改革整体设计验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课程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定位)

一门课程或一堂课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职业能力,必须以学生所学专业相应职业领域当前的实际需求作为依据。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入相应职业领域,对职业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考察,真实、全面地掌握职业获得的实际状况,同时结合课程性质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任务、学生所学专业和学习基础的实际,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行校合作等资源优势,认真做好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和论证。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可从职业活动调查,分析论证材料,需求分析与职业岗位、专业需求、课程性质、学生实际等方面予以把握。

二、课程目标

1.职业能力目标

职业能力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包括职业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相关素养,如法纪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和挑战意识等)。职业能力目标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同时兼顾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的实际(专业、基础等)来确定。课程职业能力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可检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究竟要学生学会做什么、达到何种要求,描述要明确、具体,其结果要能用可展示成果或具体的参数进行检验。职业能力目标应分为相应的基本操作能力、方案制定和评估修正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层级,各层级再根据实际需求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2.课程知识目标

课程知识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实际需求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知识目标的设计完全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来取舍,并与职业能力目标相对应,分成相应的层级层次。

三、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模块)

课程教学模块设计要按照课程目标的层级层次、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阶段性进行教学内容组合,构建成相应的教学内容模块。每个教学模块要有鲜明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培养的针对性,又要相互联系和衔接。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编排顺序,要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规律和模块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进行教学内容模块组合时,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通过职业活动调研、网络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收集、构思和设计教学资料,包括支撑知识、拓展知识以及案例、事例、工具(软件)、习题等职业能力训练素材,还要对课程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组合,绝对不能依照教科书(课本)的内容或框架“依葫芦画瓢”,只是将教科书的某某章节改换成某某模块而已;
也不能大体上照搬教科书的内容和框架,只是添删一些内容而已。课程教学内容模块的组合要与课程目标的层级层次相对应,编排上要符合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以及职业能力培养、知识认知的规律,特别是内容上应以职业活动及其实际需求为导向,必须与学生的职业方向和职业岗位的实际活动紧密相符,教师应随时追踪专业相应技术领域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软件、新经营理念、新管理模式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并在教学内容中及时予以体现。

表1:教学内容模块

四、职业活动训练素材

职业能力训练素材是根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需要而设计或选用的,让学生在课程上去做、去练、去完成的具体事项。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个覆盖课程目标、贯穿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完成的职业能力综合训练项目与配套训练素材。同时围绕完成综合训练项目和课程各层级层次具体目标及各教学内容模块的需要,还应设计若干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必须要有实用性,即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和当前的实际职业活动紧密相符,其次要有典型性、新颖性、趣味性,还要有利于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团队精神、法纪意识、创新意识和安全规范意识等素养的培养。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是与职业活动有直接关系的,具有明确而具体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实施过程、检验标准、可展示成果的任务或课题,不能简单地将单一的案例、事例、习题等当作训练项目。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要明确描述出项目名称,拟实现的能力目标,所需的支撑知识、训练素材、训练方式手段及步骤、终结成果等内容。

 

表2: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表

五、“教、学、做”一体化安排

要求应知和应会、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在一门课的每一课堂中紧密结合。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职能应是组织、驱动、指导学生“做”,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职业能力,并水到渠成地认知知识,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教、学、做”一体化安排的联结点是职业能力项目训练。在教学组织安排上,不能人为地分割成理论部分和实训部分,不能先讲授知识再安排做练习,必须通过项目训练将知识讲授和能力训练融合起来。

六、形成性综合职业素质考核方案

形成性综合职业素质考核应重点考核学生完成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实现课程目标的状况和程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要强化实际操作和学习过程考核,弱化期末卷面笔试考核。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行业或企业相关的职业活动,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

形成性综合职业素质考核方案的制定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考核原则。每门课程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 确定课程考核的原则。课程考核原则总体上应遵循“六位一体” 课程教学改革关于重视形成性考核的要求,重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的考核,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主观性表现的考核,重视纳入能力证据,同时要体现具体课程的自身特点。

(2)考核项目。方案中要明确规定考核项目。考核项目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学习过程常规考核:考核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到课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及职业行为养成等方面情况。

②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每一个单项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

③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考核:考核综合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完成情况。

④期末卷面考试:考核知识识记、理解、应用等情况。

⑤职业能力证据:考核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行业或企业相关职业活动、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情况。

(3)考核方式。如课堂管理记录、实际操作、口试、笔试、作业评价、成果展示、个别过关、分组评价等等。

(4)考核标准。设定各个考核项目的要求、分值及评判细则(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及成果、考取的相关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应根据真实、相关的原则予以合理的课程成绩比值)

 表3:整体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

整体教学设计验收评价标准

附件2:

课程教学整体设计与《课程教学方案》的编制

《课程教学方案》应体现“六位一体”教学思想,结构完整、要素齐全,应包括课程管理信息、课程目标、教学知识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教学进度表、课程考核方案、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师认为应列入的其他内容,在符合以上原则和要求的基础上,教师可自行设计教学形式,以体现不同风格和特点。

表4:课程管理信息

表5:教学进度表

注:教学进度表是课程教学实施及进程的蓝图,教学进度表必须要按照课程内容模块的顺序、职业能力训练循序渐进的需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来编排。进度表一般要以2-4课时为一单元编制,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即每一单元的职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职业能力训练项目、训练素材、训练方式及手段、上课的周次时间等,都应明确具体地描述。另外,进度表的内容要与课程目标、教学模块、职业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相衔接、相吻合。

附件3:

实施时间安排表

 附件1: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意见

 附件2:课程整体教学方案

 附件3:课程单元设计

 附件4:课程改革规划书

第二篇: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

解读《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日前出台,提出了湖南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意见》始终贯彻了市场化改革这一主线,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指导我省深化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湖南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帷幕正式拉开。”3月18日,省国资委副主任张美诚对《意见》进行了解读。

  主要任务: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到2020年竞争类省属国企资产证券化率达80%左右

  我省深化国企改革的主要任务,归纳起来就是“结旧、立新”。

  “结旧”,即2014年全面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2015年基本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
“立新”,即从2014年起,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到2020年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方面取得突破和进展。

  体现在具体指标上:目前省属监管企业层面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50%左右,到2020年竞争类省属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80%左右;
培育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行业领先、品牌知名、国内一流的优势企业,2至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和遗留问题处理。

  张美诚表示,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国资管理体制、加强企业重组整合,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国内一流的新型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突破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使上市公司成为国企的重要组织形态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归纳起来就是“上市为主、三个引进、三个允许”。

  “上市为主”,即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使上市公司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态。

  “三个引进”,即重点引进中央企业、引进大型民企、引进国内外其他优势企业,推动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

  “三个允许”,即允许国有资本准备退出企业,允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企业,允许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构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张美诚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头戏”,是对国有企业相对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的突破和创新。但也要认识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是“一混就灵”、“一混就成”,要准确把握好定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融合发展。

  一是积极稳妥。在具体制订方案和实施过程中,要统筹企业、职工和投资者等各方面情况,有计划分步骤稳步推进,看得清、有把握的就抓紧进行;
看不清、有争议的要先探讨或通过试点再铺开。

  二是创新突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为了吸引资本,更重要的是引进多元股东,包括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打破所有制壁垒,让各种所有制共生共荣。 

  三是规范操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以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加强产权保护,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又要保护其他资本的权益。在操作过程中,要强化公开透明和规范运作,从明晰产权关系、强化资产评估、规范产权流转和加强资产监管等重要环节来建章立制,杜绝“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的现象发生。

  四是一企一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是企业整体上市,但也要根据企业发展阶段、结合企业实际来加以推进,不能搞“一刀切”,要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循序渐进,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

  创新关键: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进国企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改革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归纳起来就是一项还原、两个职业化、三能用工、四类激励。”张美诚说。

  “一项还原”,即还原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功能。在国有独资企业中全面推进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逐步落实董事会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经理层选聘等职权。

  “两个职业化”,即建立国有资本职业产权代表制度,对国有控股、参股企业派出职业化、专业化产权代表;
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

  “三能用工”,即深化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

  “四类激励”,即对公益类和功能类企业,实施目标管理,负责人薪酬与目标完成情况挂钩;
对竞争类企业,负责人薪酬与业绩完全挂钩,并实施期股期权、岗位分红、激励基金等中长期激励,到期根据考核结果行权或兑现;
对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入股等激励方案;
对国有创投企业,鼓励采用市场化项目收益分成、项目团队跟投等方式。

  张美诚指出,《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专业化、去行政化改革”。《意见》明确公益类和功能类企业,省管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由省委管理,其余省属企业由国资监管机构党委管理;
竞争类企业,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省委对竞争类省管企业只任免党委书记、提名董事长人选,其余省属企业由国资监管机构党委管理董事长、党委书记。

  重要支撑: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

  深化国企改革和深化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张美诚归纳为“一统一、一优化、两主体、三分类”。

  “一统一”,即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今年要完成党政机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逐步实现统一监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集中统一全覆盖。 

  “一优化”,即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 要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主要以产权关系为纽带,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落实好出资人职责,依法行使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把应该由企业管理的事项全部交给企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要做到监管但不干预、支持但不包办,将国有企业真正推向市场。

  “两主体”,即组建国有资本运营主体和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其中,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产业资本投资为主,着力培育产业竞争力;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开展股权运营,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和质量效益,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对现有省属监管企业,可以通过加强重组整合,抓好企业存量资产盘活、增量资产集中、同类资产合并,打造一批国有资本运营平台和国有资本投资控股集团。对目前尚未纳入统一监管范畴的政策性投融资平台和其他省属国有企业,待理顺管理体制后,再视情况进行重组整合。

  “三分类”,即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按公益类、功能类、竞争类进行分类。其中,省属企业主要集中在竞争、功能两类,市州企业主要集中在公益、功能两类。对公益类企业,主要是重要民生领域企业,保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以实现公共政策性目标为主,引入行业监督和社会评价;
功能类企业,主要是投资运营平台和重要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企业,保持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以完成战略任务或重大专项为主要目标,兼顾经济效益;
竞争类企业,按照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进行放开,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承担社会责任。

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第三篇: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

据新华社12月1日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食、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牛奶、肉类、种子、油料等重要农产品(15.19, 0.00, 0.00%)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垦区民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农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

  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为发展壮大农垦事业,充分发挥农垦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新时期农垦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一)农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农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经过60多年的艰苦创业,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国有农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锤炼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农垦改革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大型农业企业迅速成长,整体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要看到,农垦还存在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经营机制不活、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部分国有农场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农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农垦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农垦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这是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农业农村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农业农村发展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保障,符合我国国情农情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农垦农业生产力先进,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农垦经济,对于带动农业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形势下农垦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国际农业竞争日趋激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的形势更加复杂。农垦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水平较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农产品商品率高,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物质装备条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对外合作等走在全国前列,一些国有农场位于边境地区,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作用更加突出。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努力把农垦建设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农业对外合作的排头兵、安边固疆的稳定器。

  二、明确新时期农垦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切实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五)基本原则

  坚持国有属性,服务大局。围绕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完善国有农业经济实现形式,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垦经济,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着力深化农垦市场化改革,推进政企分开、社企分开,确立国有农场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农垦平等享受国家普惠性政策,完善与农垦履行使命相适应的支持政策,解决国有农场实际困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不同垦区和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促进多样化发展。中央直属垦区的改革发展由国家有关部门和所在地省级政府共同负责,地方垦区的改革发展由地方政府负责。

  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鼓励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从各地实际出发平稳有序推进农垦改革,不简单照搬农村集体经济或一般国有企业的改革办法,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处理好国家、企业和职工利益关系,确保干部职工队伍稳定、生产稳定和社会稳定。

  (六)主要目标。围绕垦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发展。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

  ——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食、棉花、糖料、天然橡胶、牛奶、肉类、种子、油料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垦区民生建设取得显著进展,职工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健全,农场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

  三、深化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

  (七)继续推进垦区集团化改革。集团化是垦区改革的主导方向。有条件的垦区要整建制转换体制机制,建设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已组建集团公司的垦区,要加快推进直属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国有农场公司化改造,建设农业产业公司,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在确保国有资本控股前提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依法推进集团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试点。国有农场归属市县管理的垦区,要着力增强国有农场经济实力,积极探索推进集团化改革,有条件的要组建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产业特色明显的可以联合组建农业产业公司,规模较小的可以合并重组。创新农垦行业指导管理体制。在改革过渡期内,整建制实行集团化改革的垦区可保留省级农垦管理机构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同时要尽快过渡到集团化企业管理;
农垦管理机关人员经批准允许到农垦企业兼职,但应从严掌握,且须严格执行兼职不兼薪的政策。改革过渡期后,不再加挂省级农垦管理机构牌子。

  (八)改革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坚持社企分开改革方向,推进国有农场生产经营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用3年左右时间,将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地方政府统一管理,妥善解决其机构编制、人员安置、所需经费等问题,确保工作有序衔接、职能履行到位。总结推广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试点经验,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积极推进国有农场公检法、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办社会职能一次性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在一定过渡期内分步分项移交。远离中心城镇等不具备社会职能移交条件的国有农场,探索推进办社会职能内部分开、管办分离,地方政府可采取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赋予相应管理权限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加强工作指导。对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形成的债务进行甄别,凡属于政府应当偿还的债务纳入政府债务统一管理,符合呆坏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九)创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以职工家庭经营为基础、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国有农场农业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农场与职工间合理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股份制、公司制等农业经营形式,既要防止土地碎片化,又要防止土地过度集中。构建权利义务关系清晰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完善职工承包租赁经营管理制度,建立经营面积、收费标准、承包租赁期限等与职工身份相适应的衔接机制。职工承包租赁期限不得超过其退休年限,防止简单固化承包租赁关系。职工退休时,在同等条件下其承包租赁土地可由其在农场务农的子女优先租赁经营。对租赁经营国有农场土地的,要严格依照合同法规范管理。加强承包和租赁收费管理,全面推行收支公开,强化审计监督。

  (十)构建新型劳动用工制度。健全职工招录、培训和考核体系,逐步建立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市场化用工制度。除已签订劳动合同的职工外,对长期在农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工子女、外来落户人员等从业人员,结合国有农场改革发展进程,依法签订劳动合同。鼓励和引导职工子女扎根农场务农兴业。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就业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失业人员及时进行失业登记,并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农垦企业人员,按规定纳入就业援助范围。

  (十一)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将农垦职工和垦区居民纳入相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与国有农场签订劳动合同的农业从业人员,可以执行当地统一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政策,也可以实行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参保缴费办法。强化农垦企业及其职工按时足额缴费义务和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将未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或中途断保的职工,按规定纳入参保范围。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支持落实好农垦职工和垦区居民的社会保障政策。统筹研究中央直属垦区养老保险缺口问题。

  (十二)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农垦国有资产数量大、分布广、类型多,必须切实加强监督和管理。按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总要求,明晰农垦国有资产权属关系,建立符合农垦特点、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体制。农垦管理部门要加强和改进对农垦企业的监管,全面开展包括土地在内的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加大对国有资本投向的专项监督力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国有资本运行效率和效益。开展改组组建农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农垦企业改革要依法依规、严格程序、公开公正,切实加强监督,严格责任追究,杜绝国有资产流失。

  (十三)创新土地管理方式。土地是农垦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农垦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要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切实保护国有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深化农垦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禁擅自收回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需收回的要经原批准用地的政府批准,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妥善解决职工生产生活困难,依法安排社会保障费用。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农垦土地严格实行分类管理,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强化农垦土地权益保护,严肃查处擅自改变农垦土地用途和非法侵占农垦土地行为。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任务,工作经费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国有农场共同负担。推进农垦土地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创新农垦土地资产配置方式。对农垦企业改革改制中涉及的国有划拨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可按需要采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和保留划拨用地等方式处置。省级以上政府批准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等农垦企业,其使用的原生产经营性国有划拨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经批准可以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授权经营方式处置。有序开展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担保试点。保障农垦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农垦现有划拨建设用地,经批准办理有偿使用手续后,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改变用途,需办理出让手续的,可以采取协议方式。农垦土地被依法收回后再出让的,其出让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县分成的相应土地出让收入要按规定积极用于农垦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发展

  (十四)建设大型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垦企业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代收、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规模经营效益。结合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农垦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垦区大中型灌区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地表水置换地下水工程,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加大对土地资源富集和比较优势突出垦区的支持力度,将黑龙江和内蒙古等垦区建设成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和优质奶源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成为国家大型优质棉花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城郊型垦区建设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和优质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垦区建设成为国家天然橡胶和糖料基地,其他垦区也要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十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发挥农垦企业集团优势,建设国家大型优质安全食品生产供应基地,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率先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持续增值增效。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标准化,严格农业投入品准入,强化水土治理和环境监测,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鼓励农垦企业加快粮食晾晒、烘干、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食品、饲料等专用原料基地和加工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垦农产品流通网络优化布局,促进与全国流通体系对接融合,加快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流通业态。推进农垦企业品牌建设。支持农垦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家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以政府性资金为引导,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和农垦企业集团等投入,设立农垦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

  (十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农垦要在良种化、机械化、信息化等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加强农垦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攻关,着力解决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设施装备难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人才、项目和基地建设,推动农垦企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协同创新组织模式,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搭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整合种业基地和科研资源,实施联合联盟联营,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农垦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高装备水平,扩大农用航空作业范围,建设标准化机务区。积极推进生产经营管理全程信息化,开展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试验示范。加强农垦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开展高产高效技术集成示范,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高效、可持续现代农业发展。

  (十七)示范带动现代农业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验示范农业新技术、新装备和生产经营新模式,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积累经验。引导农垦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垦地合作,为周边农民提供大型农机作业、农业投入品供应、农产品加工和购销等社会化服务,增强对周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远离中心城镇的国有农场要逐步发展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小城镇。毗邻城镇的国有农场,要加大区域资源共享共建力度,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城镇开发建设,防止互相隔离和重复建设,推动垦地城镇融合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农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十八)发挥农垦在农业对外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农垦是开展农业对外合作和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新战略,立足国内产业基础,统筹规划农垦对外合作的目标区域和发展重点。鼓励农垦企业联合,以合资合作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开展境外农业合作,建立生产、加工、仓储、运销体系。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政策优先向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倾斜。积极支持农垦承担国家农业援外项目,鼓励农垦企业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加强国际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消化、利用,不断提高农垦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

  (十九)加强薄弱地区农场建设。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边境农场、贫困农场和生态脆弱区农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支持边境农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多渠道增加职工收入。加大对贫困农场扶持力度,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生态脆弱区农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地方政府统一政策实施范围。

  五、加强对农垦改革发展的领导

  (二十)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充分发挥农垦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农垦改革发展方向,保证和监督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农垦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从严治党责任。把农垦改革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组织机构健全、党务工作者队伍稳定、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农垦企业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创新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加强农垦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强化对农垦企业领导人员履职行权的监督。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农垦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农垦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农垦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二十一)落实地方和部门责任。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把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垦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依法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公共服务体系等规划时,要将农垦纳入其中并同步组织实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国家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在若干垦区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加快推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做好规划衔接,安排相关建设项目时对农垦加大支持力度;
财政部要根据农垦管理体制和改革发展需要,稳步加大对农垦投入,将农垦全面纳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和改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
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支持符合条件的农垦企业上市融资,并积极鼓励农垦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
其他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有关政策措施。

  (二十二)切实转变农垦管理职能。适应推进农垦改革发展需要,加强农垦管理部门能力建设,落实国家赋予农垦系统的任务。农垦管理部门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工作职能,创新工作方式,切实履行行业指导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等职责,按组织程序推荐任命农垦企业负责人,加强企业负责人薪酬和业务费管理。不得擅自解散、下放、撤销国有农场,国有农场合并、分设、调整等体制变动,须征求上级农垦管理部门意见。完善中央直属垦区现行“部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制定管理办法,厘清国家有关部门和省级政府职责,建立权责统一、管理规范、决策民主的制度体系,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完善权力运行约束监督机制。中央直属垦区主要领导干部任免、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重大体制改革、资产处置等事项,须按照职责分工,征求国家有关部门意见。国家支持农垦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样适用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二十三)大力弘扬农垦精神。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根本上要靠农垦自身努力。农垦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廉洁奉公、敢于担当,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农垦改革发展。农垦干部职工要以主人翁精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农垦优良传统作风,牢固树立开拓创新和市场竞争意识,增强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加强农垦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和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企业家,造就一支热爱农垦、献身农垦的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推进农垦文化建设,汇聚起推动农垦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篇: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

< cla>< cla>< cla>< cla>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和自治区、固原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 cla>< cla>< cla>< cla>际,现就原州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使全民基本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新的突破,逐步建立“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 cla>< cla>< cla>< cla>求。

二、主要目标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有效运转,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人才力量薄弱状况有效改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同步增强;
公立医院改革有序开展,并取得阶段性进展,体现公益性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卫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更加合理;
基本药物制度和自治区药品“三统一”
政策不断完善,覆盖面、配送率不断提高;
医药卫生信息化水< cla>< cla>< cla>< cla>平明显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增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对医药卫生的监管得到加强。

三、重点任务 (一)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一是扩大基本药物实施范围。巩固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成果,落实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和医保支付政策,鼓励其他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二是规范基本药物采购供应。实行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集中支付,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加强基本药物采购监管,将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考核情况纳入综合目标管理,对辖区基本药物供货企业进行考核,提高及时配送率。三是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质量标准,强化基本药物生产、配送、使用全过程质量监管。实行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提升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监管追溯能力。四是完善基层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统筹安排;
经常性收支差额按照“定编定岗、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全面落实一般诊疗费及医保支付政策,强化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偿作用。五是深化基层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为重点,建立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以岗定酬、按绩取酬、优绩优酬的激励性工资分配办法,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
极性。细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在全面落实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六是完善基层服务体系。结合城乡一体化进程,及时调整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以居民集聚区、商贸集聚区和工业集聚区为重点,着力优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中心、站一体化管理。七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基层服务工作机制,在收入分配、职称晋升、进修培训等政策上予以倾斜,鼓励引导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建立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机制,探索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促进区域卫生人才联动。八是改革基层服务模式。积极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全科医生与居民签约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鼓励社区卫生机构采取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等方式,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内容向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变。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与区属医院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建立起能够有效实施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二)着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一是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坚持公立医院面向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能定位,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政策。制定出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数量和布局。二是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推荐访问:关于进一步 深化 税收征管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意见》心得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 《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