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水利十三五规划10篇

发布时间:2023-08-02 15:48:03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水利十三五规划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汇报材料:十四五规划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现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简要汇报我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初步构想,以达到抛砖引玉、不断丰富我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目的。

  一、切实转变治水思路

  建立现代水利发展模式,必须要坚持科学的水利发展思路,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等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指示,以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更加注重大中小工程配套,更加注重城乡水利协调,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更大力度推进节水减污型社会建设;

  加强水资源与河库资源保护,强化河库空间管理和功能管理,加大河库水系连通力度;

  加强水系流域综合治理和管理,推进城乡水利协调发展;

  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现代化之路,为我县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水利支撑保障。

  二、科学确定规划目标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目标是发展的方向,是规划的核心。目标设置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体现延续性。启动**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修订完善工作,在制定“十三五”水利规划目标时,要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为重要依据,保持必要的连续性;

  二是要体现针对性。结合我县实际,在对“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总结评估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十三五”水利发展的目标与重点。既要提出带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的目标,也要提出一些能检查、易评估的量化指标;

  三是要突出约束性。在“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明确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农村饮水安全、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刚性约束指标。针对当前我县工程性缺水、区域性缺水、水保障能力不足、水环境污染的新情况,要进一步增加一些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方面的约束性目标指标。

  三、着力解决发展瓶颈

  在规划编制中,要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国家水安全战略重要讲话的要求,根据我县实际,认真梳理水利发展中制约因素,系统研究解决对策措施。一要着力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县城郊片区、大楠片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将更加凸显。一方面,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并存,另一方面,用水粗放的现象仍十分严重,用水效率尚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规划编制中要深入研究加快推进转变用水方式、大幅度提高用水效率的重大举措,提出综合2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性对策措施;

  二要着力解决水生态损害问题。当前,我县河、库管理和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少河、库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河道侵占、工业污水排放、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规划编制中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研究并提出保证河、库生态环境用水,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的对策措施。三要着力解决水环境污染问题。“十二五”以来,全县水污染问题日趋严峻,污染物排放强度仍然较高,部分河流水质超标严重,水库富营养化、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等水环境问题屡有发生。水污染问题不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问题也难于解决。规划编制中必须深入研究水环境、水生态的承载能力问题,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从严提出水功能区达标目标,切实强化水资源保护,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四、深入研究重大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切实加强我县现代水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找准发展中的短板,更好地引领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水利发展。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创建符合**实际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按照省、市、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水利部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深入研究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探索建立符合我县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二是如何构建城乡水利协调发展模式。省委省政府明确“十三五”时期,要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探索城乡水利协调发展模式,优化城乡水利发展布局,完善城乡防洪、除涝、供水工程体系,落实城乡水系空间安排,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如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求。水利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从当前的形势和水利发展阶段特征等方面看,都需要进一步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通过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来解决制约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矛盾问题,形成矛盾倒逼改革、改革推动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推动水利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如何谋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布局。针对我县水利发展条件和水安全保障中的明显短板,合理安排“十三五”水利重点工程布局,统筹谋划,加快建设峡口水库、楼房沟水库、王家祠水库等水源性水库工程建设,分轻重缓急,科学有序实施,优先安排实施资源环境可行、综合效益较优的水源性水库工程建设。

  同志们,以上只是我县对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初步构想,下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的精神为指导,充分听取各位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建议,高质量地完成我县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谢谢大家!

  (编辑:圆圆)

篇二:水利十三五规划

  

  水利部召开视频会议安排部署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佚

  名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

  【年(卷),期】2014(42)3【摘

  要】2014年5月6日,水利部召开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启动和部署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矫勇出席会议并讲话,水利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周学文主持会议。

  【总页数】1页(P10-10)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立足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做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国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2.水利部召开视频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安排部署水旱灾害防御工作3.水利部召开传达贯彻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检查汇报会精神视频会议

  我厅迅速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水利部视频会议精神4.水利部召开视频会议安排部署2013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5.水利部召开视频会议安排部署2013年全国农村水利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水利十三五规划篇四:水利十三五规划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鄂政发[2016]84号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2.30【实施日期】2016.12.30【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鄂政发〔2016〕84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12月30日

  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基本情况

  1/16(一)自然地理。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重庆,北靠陕西、河南,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为九省通衢之要地,全省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国土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除桐柏山北麓1356平方公里属淮河流域外,其它均属于长江流域。

  全省地势西高东低,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中部江汉平原地势低平、向南敞开。全省拥有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等多种地貌形态,分别占国土面积的52.4%、26.0%和21.6%。全省陆地海拔9.2米~3106.2米,高低相差悬殊,最高点在西部神农架林区神农顶,最低点在东部黄梅县刘佐乡东喇叭湖陆地平原。

  湖北省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800~2500毫米,自西南、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年际和区际差异较大;平均日照1300~2157小时,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年平均气温15℃~17℃,无霜期200~260天。因自然禀赋条件良好,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产品生产基地。

  全省境内江河纵横交错,水系发育,长江自巴东边鱼溪进入湖北,横贯全境,并有汉江及洞庭湖湘资沅澧诸水汇入,至黄梅县出境。全省共有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0条(其中省界和跨省界河流8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61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623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232条。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形态各异,享有“千湖之省”的美誉,全省共有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平方公里,较大的有洪湖、长湖、梁子湖、西凉湖、龙感湖等,跨省湖泊3个(龙感湖跨安徽省,牛浪湖、黄盖湖跨湖南省),省内跨市湖泊12个,城中湖103个。

  2/16(二)经济社会。

  湖北省现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9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其中3个直管市)、37个县、2个自治县、1个林区。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851.5万人,其中城镇3326.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6.85%。在全国经济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湖北经济发展保持了“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经济增长的质效提升、活力增强、后劲更足,2015年完成生产总值29550亿元,增长8.9%,增速居全国第七位、中部第一位。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和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增速在全国位次前移。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310亿元,增长4.5%,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增产16.6亿斤,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3504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736.79亿元,增长10.7%。产业结构由2014年的11.6∶46.9∶41.5调整为11.2∶45.7∶43.1。全省耕地面积6749.4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01.2万亩。

  (三)水资源条件。

  江河水系发达,湖泊水库密布。全省除长江、汉江外,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1232条,总长4万多公里,河流密度66条/万平方公里,河网密度0.22公里/平方公里,均居全国前列。100亩以上湖泊和20亩以上的城中湖泊共755个,为全国湖泊数量第四多省份。全省建成大型水库77座,为全国大型水库最多省份。

  水资源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全省多年平均自产地表水资源量98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85亿立方米,扣除重复计算量257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100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724立方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6395亿立方米,其中长江干流、洞庭湖水系、汉江入境水量分别为4190亿立方米、1855亿立方米、332亿立方米,过境水量丰富。鄂西北、鄂北岗地及鄂中丘陵区为少雨区,又无过境水可利用,旱情严重。

  3/16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河湖水质污染严重。根据2015年水资源公报,河道水质监测评价河长9405.5公里,优于Ⅲ类水(含Ⅲ类水)的河长7620.3公里,占81.0%,劣于Ⅲ类的水体主要分布在清江、浠水、举水的城市江段,以及沮漳河、四湖总干渠、涢水、澴水、府澴河、巴水、泗河、蛮河、竹皮河、通顺河、滚河、浰河、汉北河、华阳河等部分河段。湖泊现状水质污染较严重,城市(内)近邻湖泊水质污染尤为突出,富营养程度较高。2015年监测评价的29个湖泊中,达到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9个,水质劣于Ⅲ类的水域面积为629.2平方公里,占湖泊评价面积的35.9%。水库水质相对较好,监测评价的50座水库中,Ⅰ~Ⅱ类水水库28座,Ⅲ类水水库20座,Ⅳ类水水库2座。

  二、水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九省通衢之所。自古以来,湖北滨水而生,受水而养,因水而盛,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人民繁衍生存的第一要务和繁荣发展的命脉所系,一部荆楚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患兴水利的奋斗史。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利在湖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和强化,成为建设富强、创新、法治、文明、幸福“五个湖北”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和实现湖北“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

  (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水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江大河得到有效治理,民生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加快,水利行业能力不断加强。建成了丹江口、葛洲坝、三峡、引江济汉等重大水利枢纽,漳河、徐家河、王英、富水等77座大型水库、282座中型水库和6100多座小型水库,总库容达到1262亿立方米;建成了漳河、泽口、天门引汉、引丹等44处大型灌区,解决3475多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01.2万亩;建成各类堤防总长度2.628万公里、大中小型涵闸2.26万座、泵站5.23万座,极大提高了全省防洪抗旱减灾能

  4/16力;实施了一批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3万平方公里,建成水电站1839座。初步建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多种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有力支撑了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十二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湖北省水利建设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水利重大决策部署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对水利大力投入的带动下,全省治水兴水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水利改革全面推进,水利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高。长江汉江干流防洪体系进一步完善,荆江大堤、荆南四河堤防加固等工程全面建设,汉江、清江等17条重要支流重点河段治理工程快速推进,荆江、杜家台、华阳河等分蓄洪区滞蓄洪和安置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小河流防洪能力显著提高,454条(段)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和8个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治理工程全部实施。山洪灾害预警防治能力从无到有,74个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全部完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应对了2011年江汉平原地区旱、涝急转的重大灾情,有效减轻了2012年房县、红安等县(市、区)超百年一遇的暴雨洪灾损失,夺取了抗御鄂北、鄂中地区2010~2014连续5年严重干旱的全面胜利。

  2.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荆江大堤综合整治、碾盘山水利水电枢纽、引江补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等列入了国家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前期工作进展迅速。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作为湖北省水利建设史上工程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一号工程”,被列为2015年全国“有影响力十大水利工程”、湖北经济10件大事之一。湖北“三横两纵”水资源优化配置总体架构逐步形成,引江济汉工程建成运用,汉江中下游治理、四湖流域防洪排涝灌溉、东荆河河道治理等一批重点项目前期

  5/16工作进展迅速。

  3.民生水利建设成果显著。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十二五”期间,累计解决了1528.9万农村居民和331.8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44座大中型、463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全面推进106处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基本完成李家嘴、大碑湾等25处大型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实施了漳河、引丹、天门引汉等32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工程建设,东风闸、吴岭水库等34个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建设,完成了29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小农水年度项目,实现了小农水重点县全覆盖,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900万亩,实施了随县、枣阳、新洲、兴山等4个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农村水电发展成效显著,完成22个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完成小水电代燃料装机10.5万千瓦,完成303处农村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稳步推进,控制影响钉螺面积27450万平方米。

  4.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出台了湖北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和考核办法,制定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三条红线”控制指标,17个市(州)政府悉数签订责任状,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到县(市、区),基本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基本完成汉江水量分配方案编制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76提高到0.5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142立方米下降到81立方米。

  5.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水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增强,实施了巴东县万福河、夷陵区官庄水库等12处重点水源地保护工程。河湖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开展了武汉市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磁湖水生态修复工程。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成效,全面推动湖北省崩岗治理、石漠化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启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工程、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等,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600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0142平方公里。水利风景区建设大力推进,建成166/16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46个省级水利风景区。启动了武汉、襄阳、鄂州、咸宁、潜江等5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

  6.湖泊保护与治理工作进入新阶段。颁布实施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将湖泊保护纳入了全省“一元多层次”发展战略。“一湖一勘”,完成了湖北省湖泊资源环境调查与保护利用研究项目。“一湖一志”,完成了《湖北省湖泊志》的编撰出版工作。“一湖一档”,逐湖建立湖泊名称、位置、面积、水质、水量等主要档案。“一湖一规”,编制完成30平方公里以上湖泊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和《湖北省湖泊保护总体规划》。“一湖一责”,755个湖泊全部明确了湖长并进行了备案公示,制定了《湖北省湖泊保护行政首长年度考核办法(试行)》并实行目标考核。“一湖一景”,先后组织实施了武汉大东湖、武汉内沙湖、黄石磁湖等湖泊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工程。

  7.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省级水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仅保留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实行水行政许可审批工作“一个窗口进、一个窗口出、一站式服务”。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代建制、总承包制和水利工程招标投标电子化等。启动了环梁子湖地区的鄂州市、武汉市江夏区、大冶市、咸宁市咸安区等创新河湖管护新机制国家级试点工作;在仙桃市、潜江市、宜都市、宜昌市夷陵区等全省首批“河长制”试点单位启动了省级第一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改革,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统筹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维修养护和项目建设补助,有力推动了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省17个市(州)103个县(市、区)全部批准了水利管理站机构编制,批准设立基层水利管理站1028个,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3349名,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基层水利站机构全覆盖。

  8.依法治水管水不断加强。水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编制了全省水利五年立法规划和分年度水利立法计划,《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湖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

  7/16理办法

  》《湖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

  》《湖北省抗旱条例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

  》《湖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相继公布施行;《湖北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

  》立法工作稳步推进。开展了《行政强制法

  》清理工作,对4部涉水地方性法规,11部省政府规章,13件省政府及省政府办公厅规范性文件和32件省水利厅规范性文件设置行政强制的情况进行了清理。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加强了河道采砂、河湖管理等监督执法工作,加大水事纠纷调处力度和重大案件的查办力度。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出台了《湖北省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及《湖北省河道堤防工程管理考核标准》,加强国家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创建工作,武汉市蔡甸区河道堤防工程管理总段等3家堤防管理单位、3家水库工程管理单位先后通过水利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考核验收或复核,创建了一批省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9.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湖北省水利规划体系规划》,对湖北省流域规划、区域规划、专业规划、专项规划等作出了总体布局,湖北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完成了水利部公益性行业可研专项经费项目“武汉城市圈水安全保障体系及技术标准”等,开展了《三峡水库调度与荆南四河防洪关系研究》等53个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完成了22个可研课题验收和3项成果鉴定。水利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立省水情中心以及17个市级水情分中心,实现了所有279个中央和省级水文报汛站的雨量水位自动采集。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启动了“湖北省基层水利人才能力提升412行动计划”。

  10.水利建设投资规模再创新高。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水利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来源不断拓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十二五”期间完成水利投资总规模达1070.6亿元,比“十一五”实际完成总投资增长88%,年均投资达210亿元,是“十一五”年均投资的1.9倍。从投资来源看,中央水利建设投资、地方水利

  8/16建设投资(含社会投资及贷款)分别达502.0亿元、568.8亿元,占比分别为46.7%、53.3%,中央、地方水利建设投资均大幅增加,分别是“十一五”中央、地方投资的2.55倍、1.54倍。从投资方向看,中小河流重点段、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方面是投资重点,民生水利及中小河流重点段治理“十二五”总共完成投资721.8亿元,占“十二五”期间实际完成投资的67.4%。

  湖北省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完成情况见表2-1。

  9/16总体上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我省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进一步健全,鄂西地区、农村地区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有效扭转,鄂北等重点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有所突破,河湖水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全社会节水洁水的意识明显增强,水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十三五”水利发展再上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0/16(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十二五”水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水灾害风险加大、水资源约束趋紧、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管理体制滞后等新老水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湖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是水灾害风险加大,洪旱灾害威胁程度加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水文条件决定了湖北作为“行洪走廊”“蓄水袋子”,承接上游洪水量大、年汛期时段长,洪涝灾害呈多发频发趋势,同时,旱涝急转的态势也不断凸显。2012年、2013年70多个县(市、区)发生暴雨洪灾,2014年50多个县(市、区)受灾,受灾人口达到175万,受灾农作物面积约200万亩。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也不断上升,尤其是2011年、2013年和2014年,受灾农田均达到1000万亩以上。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基础条件可能朝着不利方向演进,极端和突发水事件风险不断加大,面临严峻的水旱灾害威胁。

  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湖北人均自产水量仅1724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鄂北、鄂西北一带“十年九旱”,2010年至2014年多季连旱、持续大旱,旱期长、面积广、灾情重等特点突出,并且呈现出从鄂北岗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蔓延的态势。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城市为单一的供水水源,县城及以下的城镇基本没有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以上流域年均调水将超过105亿立方米,随着汉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三是水体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长江及汉江沿岸城市存在岸边污染带,并呈扩展蔓延趋势。中小河流大多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超Ⅲ类河段长

  11/16度占评价河长的29%,有的河流水质已严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长江、汉江、东荆河、府澴河等均发生过水污染事故,严重影响了沿岸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部分水库及供水水源地水质呈现不同程度恶化,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趋于严重。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尤其是江汉平原腹地,地下水水质类别一般为Ⅳ类或Ⅴ类。河湖岸堤、水势自然形态被人为改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人水争地现象仍然存在,人为填湖导致湖泊总面积萎缩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形势依然严峻,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水管理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涉水规划、政策、制度等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四项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全民、全社会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统一高效的水治理体系和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水利创新和行业发展能力有待加强,涉水事务令出多门、流域综合管理薄弱、基层管理服务落后、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与实现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四)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关键阶段,水利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

  全新发展理念为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把创新摆在水利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整体性,努力构建人水和谐发展水利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让水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国家制定了国家水安全战略,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习近平

  12/16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些新的发展理念和治水思路对推进湖北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强河湖水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水利社会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大战略部署对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发展战略引领下,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部署,决定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和“五个湖北”建设,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四大目标。水是湖北最大的资源禀赋和最大的发展优势,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引擎,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健全水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体系,推动水利重点领域改革。

  打赢脱贫攻坚需要水利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十三五”时期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水利扶贫是中央扶贫开发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解决贫困地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为实现扶贫开发总体目标提供强力的支撑和保障,成为湖北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湖北水利仍处于补短板、增后劲、上水平、惠民生的发展阶段,是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需要立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牢牢把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机遇,按照中央关于保障水安全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着力构建适应湖北经济社会发展

  13/16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的水利改革发展新格局。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建设“五个湖北”的总体布局和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的总体目标,把全面深化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动力,着力构建系统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基本抓手,全面强化节水型社会建设;把全面做好水安全大文章作为核心任务,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把永葆母亲河生机活力作为工作方向,抓紧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把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均衡配置作为主攻目标,加快实施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持续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积极开展水利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提升全省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努力提高水利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水利强省建设,为全省建成长江经济带脊梁和中部地区发展支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至上。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水问题作为优先领域,突出抓好防洪保安、水利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小水电扶贫等民生“水”任务,让水利改革发展的成果普惠人民群众。

  --坚持以水为贵、节水优先。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从观念、意识、制度、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单方水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争取以最小的水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

  14/16益。

  --坚持人水和谐、空间均衡。正确认识和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大力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妥善处理人与水、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等多重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坚持生态发展、环境友好。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把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注重保持河流、湖泊自然形态,力求水动、水活、水通、水连,使水利工程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使千河畅其流、千湖复其清,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创造适宜的水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治理。协调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利建设等关系,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自然生态各种要素水平,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等有机结合起来,系统解决水灾害、水短缺、水生态、水污染等问题。

  --坚持改革驱动、两手发力。本着“简政放权、市场配置,服务社会、惠及民生,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原则,协同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两手”发力,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添活力,在水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水利体制更顺、机制更活、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有效,显著提升湖北水安全保障能力。

  (二)发展目标。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布局科学、功能完善,工程配套、管理精细,水旱无忧、灌排自如,配置合理、节水高效,河畅水清、山川秀美,碧水长流、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提出湖北省“十三五”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目标为:“两江防洪总体无忧,三条红线基本达标。江河湖库生态改善,城乡供水安全可靠。农田水利稳步推

  15/16进,水电装机逐步提高。涵闸站坝运行安全,水利扶贫全面达标。行业能力大幅提升,管理改革初见成效”。具体发展目标如下:

  防洪抗旱减灾。基本建成全省主要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长江达到防御1954年型洪水标准,汉江达到防御1935年型洪水标准,主要蓄滞洪区能正常安全运用运行,重要支流重点河段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中小河流和山洪灾害防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主要湖泊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全省水库病险率控制在5%以内。骨干排涝工程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结合城乡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全省干旱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9%以下。基本建立山洪与干旱预警防治体系,城乡洪涝灾害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

  节约用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65.9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4。城镇和工业用水计量率达到85%以上,大型灌区和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75%以上。

  城乡供水。城镇供水保证率和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备用水源具备供水条件。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持续提升,全省新增供水能力77万吨,全省农村集中供水率山区85%、丘陵90%、平原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山区80%、丘陵85%、平原90%。

  农村水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恢复灌溉面积65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900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

  16/16

篇五:水利十三五规划

  

  2016年第6期 新疆 lj—— IN AT曼 曼 里墨 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O前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直接关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 作,出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实行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出了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决策部署,制定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利改革发展取得 重大成就,治水兴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五年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全面推 进,依法治水管水得到加强,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加快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 关键五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在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发 等老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的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新问题更加凸显,新老 水问题相互交织,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突出安全问题。落实 中央决策部署,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需要统筹谋划好“十三五”时 期的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按照国家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 体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了《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 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从全局和 战略的高度,研究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总体 布局和政策措施。

  本《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

  l发展基础 1.1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作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重大 水利工程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治水理念不断升华,治水兴水进入一 个新的阶段。五年来,重大水利等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实施,水生态 环境稳步改善,水利改革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了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投资规模大、建设 进度快、改革力度强、综合效益好、群众受益多,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发挥了 重要作用,在我国治水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篇六:水利十三五规划

  

  第一章

  浙江省农村水利“十三五”发展思路报告

  浏览:1043浏览字号打印页面

  农村水利是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民生活条件服务的水利措施,是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条件,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公益性。

  一、“十二五”以来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我省农村水利工作以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村饮水安全为主题,以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管体制改革为动力,以骨干渠系改造、“四小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圩区治理、农村供水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强建设、重管理、求实效,农村水利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农田水利方面:在国内率先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四年间共完成骨干渠系改造1664公里、田间渠道22711公里,综合整治万方以上山塘5875座,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5万亩,综合整治杭嘉湖圩区174万亩,至2014年末,全省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9,大幅度高于全国0.52的平均水平。2014年国家发改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全国稽查排名第一;2011年~2014年,水利部、财政部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绩效评价连续四年优秀。率先制定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农村饮水安全方面:2003年启动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比全国其他省份起步早、行动快。在国家统一部署“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后,2009年率先下放工程建设方案审批权限,至2014年末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内工作,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提高到98%。并且,2014年,率先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全省农村饮水安全水平,率先制定出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定额、维修养护经费编制细则。农村水利改革方面:2012年我省为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两项水利改革任务的全国试点省份。“以大带小、小小联合”的农田水利设施区域化集中管护模式,汪洋副总理在2014年~2015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积极推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国家验收优秀,评选“首席水利员”并送往台湾进行培训交流为国内首创。

  二、“十三五”期间工作思路

  当前,我省农村水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农村水利建设还相对滞后、标准偏低,重建轻管未得到彻底改变,设施老化和功能弱化等问题突出,农村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对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基本服务均等化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三五”时期我省农村水利工作思路如下:

  (一)总体要求

  以发展旱涝保收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为核心,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管护运行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旱涝保收和高产稳产,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和工程运行管

  理水平,建立“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重点工作

  1.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完善农田灌排体系。

  一方面,继续做好大中型灌区骨干渠系建设,畅通灌溉输水大动脉;继续做好小沟渠、小堰坝、小山塘、小泵站等“四小”田间工程建设,完善末级配水毛细血管;继续做好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提升农业科学灌水水平。另一方面,继续做好大中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增强区域排涝能力;继续做好杭嘉湖圩区整治,增强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继续做好农村水系连通和河沟池塘整治,增强调蓄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1)骨干渠系工程建设:大型灌区方面:渠首工程、流量不小于1m3/s的干支渠(沟)及干支渠(沟)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方面:水源及渠首工程、泵站(总装机功率不超过5000kW)、流量不小于0.1m3/s的干支渠(沟)及干支渠(沟)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更新改造。(2)“四小”田间工程建设:包括山塘(容积在500~10万m3)、小堰坝(设计引水流量小于1m3/s)、小泵站(单座泵站总装机功率小于1000kW)、小沟渠(小型灌区渠系及渠系建筑物,以及大中型灌区除骨干渠系及渠系建筑物以外的渠系及渠系建筑物)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更新改造。(3)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以省政府高效节水“四个百万”工程为示范引领,带动面上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进一步扩大喷灌、微灌、地下管道灌溉面积。(4)大中型农业排灌泵站改造:根据泵站实际情况,采用局部改造、改扩建、拆除重建三种方式,对总装机功率5000KW(含)以上大中型农业排灌泵站进行改造。改造内容包含:

  进出水建筑物,泵站主机组、机电设备、金属结构,以及计算机监控和信息自动化建设。(5)杭嘉湖低洼易涝圩区整治:按照服从流域总体规划布局,上下兼顾、嵌套设防、分级控制、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圩区治理与骨干排水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新建或加固加高圩堤,扩建或改造圩区排涝泵站,新建和改造水闸。(6)农村水系连通和河沟池塘整治:对流域面积50km2以下的河道,平原区河宽小于10m的河道(不与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内容重复),有水系连通功能的池塘或小型湖漾(不与山塘治理、湖漾整治等项目重复)进行整治。

  目前,《浙江省农田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在编制,各项重点农田水利工作建设任务正在梳理统计,预期9月份完成编制工作。

  2.着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改造,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

  突出“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导向,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一方面,按照能延则延、能并则并、能扩则扩的原则,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另一方面,对于偏远、分散、规模小的村级供水工程,实施标准化提升改造。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联村并网与管网延伸工程:充分发挥城镇水厂优势,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加大单村供水工程整合力度,推进联村并网集中供水。(2)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对2003年以前建设的和部分2003~2006年兴建的农村供水工程的老旧不符合建设标准的管网进行改造。(3)小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对于偏远山区村级供水工程,重点实施小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工程,因地制宜进行制水工艺改造,配套完善水处理净化和消毒设施。

  目前,《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方案》已联合省发改联合印发,计划2014年~2020年提升全省484万人饮水安全水平。同时,水利部正在开

  展全国农村饮水工程现状与需求调查工作,计划编制全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十三五”规划,我省将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争取有关建设任务列入国家规划内容,争取中央资金支持。

  3.积极加快小型水利工程改革,强化农村水利管理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相对集中与农民自治相结合等有效管用的建设管理模式,以把握工程质量、效益、资金三要素为原则,从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方式,从程序管理向目标管理、形式要求向实际需求转变,调动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性。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理清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归属,落实工程管护主体和责任。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落实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推进运行管护模式创新,探索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服务和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做法,确保工程能够长期良性运行。二是努力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与水平:以优化人才队伍、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技术装备、健全管理制度为重点,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规范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切实提升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切实加强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效的工程项目实时信息报送沟通机制,努力实现项目完工销号管理功能;将涉及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农村水利工程(屋顶山塘、重点农村供水水厂、排涝泵站)实现信息化管理。

  (三)具体措施

  (1)继续开展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坚持节水优先、灌排兼顾、统筹骨干与田间工程的原则,连片建设、规模化推进,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一是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

  目:衢州碗窑等5个大型灌区已填报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2016年~2018年),改造骨干渠系及建筑物;依托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开展中型灌区骨干渠系建设。二是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县建设: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南方地区节水减排高效节水发展总体方案》,下一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将包含:田间“四小”工程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农村水系连通和河沟池塘整治三块内容。三是实施高效节水“四个百万”工程建设:我厅为“四个百万”工程总牵头部门,并直接负责“百万亩坡耕地旱粮喷灌工程”、“百万亩水稻区地下管道灌溉工程”建设。四是实施大中型泵站改造:嘉兴南排盐官排涝泵站、湖州吴兴区郭西湾排涝泵站、绍兴诸暨浦阳江排涝站已填报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2016年~2018年)。五是实施杭嘉湖圩区整治工程:杭嘉湖圩区整治工程也已填报中央预算内固定资产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2016年~2018年),希望能够得到中央财政支持。

  (2)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

  “浙江省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是从“源头”到“龙头”,从工程建设标准到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我省农村饮水安全一项系统工程。以“规模化、标准化”为目标,一是实施“千厂万村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城镇管网延伸和联村并网,以及农村供水管网改造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城镇管网延伸和联村并网工程300处,农村管网改造800处。二是小水厂制水工艺改造:对初期低标准建设的偏远山区村级供水工程,受地理环境制约不能延伸或扩并的,因地制宜进行制水工艺改造,配套完善水处理净化和消毒设施,提高供水水质,实现标准化供水。“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800处。

  (3)全面加强农村水利管理工作

  一是抓好开化等四个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国家试点县工作。用3年(2015年~2017年)左右的时间取得突破和成效,形成一批覆盖不同工程类型、不同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示范工程。通过先试先行,积累成功经验。二是抓好面上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各市除纳入国家有关部委试点改革范围外,至少确定一个试点县,围绕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式、工程产权制度、运行管护方式三要素进行探索。三是抓好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提升工作:继续开展浙江省首席水利员遴选工作,开展基层水利服务机构标准站所建设,继续加强基层水利员培训工作。四是抓好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浙江省农村水利信息平台建设:补充开发大中型灌区、大中型泵站、圩区整治等项目报送模块,实时掌握工程进度;升级浙江省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信息系统,实现基层水利员换证、培训报名、首席水利员评选网上办理功能。同时,继续推进圩区整治、万方以上山塘图上标绘工作,计划新增重点农村供水水厂、排涝闸站上图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作有关建议

  (一)研究制定农田水利地方性法规

  目前,我省农民家庭收入并不主要依赖于农田产出,农户参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热情不高。农田水利工程实质上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来建设管理。由于农业产值占地方经济总量比重很小,一些地方政府没能把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摆到议事日程,停留在主要依靠国家或省安排资金搞些建设。虽然我厅已将农田水利

  建设情况纳入“五水共治”考核、粮食安全考核、国土耕保考核之中,但威力、效果、作用十分有限。建议研究制定我省农田水利相关条例,以法律形式使我省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有法可依;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部门分工协作制度,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支持、受益主体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工作格局。

  (二)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小型农田水利投入多渠道、多部门,水利、国土、农业、发改、农业综合开发等都有支持,缺乏统一协调机制,未能形成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以及系统的规划指导,一些地方相关部门各念各的“经”,投入绩效不理想。一是存在着多头申报、重复申报、虚报冒领政府补助的隐患;二是由于不同部门在项目建设内容存在重复和交叉,存在着竞争项目实施区域、争夺项目建设地点现象;三是由于不同部门协调配合难,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权威性不足,成片推进策略很难实现。建议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完善资金使用方式。

  (三)切实改变中央资金项目管理方式

  农水项目小、涉及面广,看起来简单,实施起来复杂;而又大多属中央项目、辈分大、要求高;既要干的人努力,又要老天爷帮忙。当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化节水示范县等项目进度滞后,其制约因素主要在前期工作上,一是前期工作程序复杂,基本按照发改委先批复年度可研,再批复实施方案的程序,在中央年度计划未明确前不批复可研,而中央年度计划往往要到下半年才下达,因此可研和实施方案的批复一般都到年底才能完成,使得项目建设到第二年年初才能实施,错过了冬春修水利的大好时机。二是前期工作环节多,灌区改造工程多属原址改造,但可研批复前仍需规划选址及土地预审,水保、环评等环节,导致前期工作时间较长。加上土地征用、政策处理、天气变化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困扰,进度更加迟缓。建议切实改进有关中央资金项目管理方式,放管结合,简化审批,提高行政效率。

篇七:水利十三五规划

  

  四川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思路报告

  四川省水利厅

  目录

  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4(一)规划主要目标

  ..................................................................................4(二)主要目标完成情况..........................................................................4(三)水利建设进展情况..........................................................................5(四)投资完成情况

  ..................................................................................7(五)水利管理和改革进展情况.............................................................8二、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10(一)水利发展现状......................................................................................1(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3(一)指导思想

  ...............................................................................................13(二)基本原则

  ...............................................................................................13四、“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

  ....................................................................14(一)节水目标

  ...............................................................................................14(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15(三)防洪抗旱减灾目标

  ..............................................................................15(四)水生态保护目标

  ..................................................................................16(五)水利管理改革目标

  ..............................................................................16五、“十三五”规划布局............................................................................17(一)防洪减灾方面......................................................................................1(二)供水保障方面......................................................................................1(三)水生态保护方面

  ..................................................................................22六、“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

  ....................................................................23(一)水利建设重点任务

  ..............................................................................23(二)水利管理和改革重点任务

  .................................................................25七、建议

  ............................................................................................................2一、“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

  (一)规划主要目标

  1.2015年前基本完成“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任务,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0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0万亩。

  2.解决农村2150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

  3.基本消除现有病险水库隐患;提高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

  4.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5,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310万亩;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20立方米以下。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75%。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

  5.规划投资1177亿元。

  (二)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2011年以来,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水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十二五”水利发展进展顺利。预计到2014年底,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75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8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88万亩、解决农村173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新增农村水电

  装机容量280万千瓦、落实水利投资1024亿元,分别占规划目标的107%、58%、75%、81%、76%、187%、87%;预计2014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44,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87立方米,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提高到78%。总体来看,除新增有效灌溉面积指标外(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水利建设工作会议纪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目标完成时限调整到2017年),其他目标预计到2015年可基本完成。

  (三)水利建设进展情况

  1.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武都水库、蓬溪黑龙凼、乡城玛依河等7处大中型工程;加快建设亭子口水利枢纽、小井沟水库、宣汉白岩滩水库、石渠洛须引水等23处大中型工程;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首部取水隧洞、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水库灌区二期、红鱼洞水库及灌区5处大型工程,北川开茂、苍溪乐园、雅安市铜头引水等45处中型工程,筠连后沟、梓潼凤凰、米易麻晃引水等一批小型水库和引提水工程。积极推进武引蓬船灌区、李家岩水库、向家坝灌区一期、龙塘水库及灌区、罗江三渔水库等大中型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

  2.农村水利工程。解决农村1734万居民和173万在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基本完成九龙滩与武都引水一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实施都江堰、玉溪河等7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了33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开展了5批次106个县

  (137县次)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了隆昌石盘滩、遂宁佛爷岩2处大型泵站和6处中型灌溉泵站更新改造;实施了15个县的牧区节水示范项目,建成节水灌溉饲草料地2.85万亩;积极推进东坡区李善桥、彭山县红光渠等8处水利血防专项工程;加强农村水电工程建设,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280万千瓦。

  3.防洪减灾工程。重点实施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的《四川省渠江流域防洪规划》,全力推进红鱼洞、土溪口、黄石盘、固军、江家口、青峪口水库6处防洪控制性水库前期工作,其中红鱼洞水库已于2013年开工。继续实施“六江一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长江上游干流)主要江河堤防,完成56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成堤防护岸1360公里。纳入国家规划内的1887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全部完工,泸县艾大桥水库(中型)除险加固正在实施,其余5处新增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正在开展前期工作;江安河大湖堰节制闸、西河石头堰冲砂闸2处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已完工,洪雅花溪渠取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在实施,其余20处大中型病险水闸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基本完成172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了12条重点山洪沟治理。

  4.水土保持工程。大力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省级财政水土保持项目等,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5.节水型社会建设。在青白江区、青神县、盐边县实施规模化节

  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节水灌溉面积4.81万亩;启动首批30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积极开展节水示范区、农业节水改造、水资源保护、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等项目建设,不断推进水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工作。

  6.发展能力建设。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和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系统建设,改建和新建533处水文(位)站、2586处雨量站、4个巡测基地、9处水文信息分中心,建设1处省级水文应急机动测验队,编制325条河流预警预报方案;编制完成《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初设报告》、《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设计方案》、《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开展州河、岷江等河流洪水风险图编制工作;新建水土保持监测分站1个,有2个监测分站(甘孜、阿坝)和9个监测点建设内容纳入《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完成全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加强科技基础平台、水利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继续完善水利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系统、中小型水库及小型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省级水利政务信息化综合运行和保障系统等,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四)投资完成情况

  根据全省

  “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十二五”规划投资1177亿元。预计2011~2014年,落实水利投资1024亿元(中央394亿元,省级151亿元、地方自筹及银行贷款47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87%。其中水资源配置工程投资410亿元,农村水利工程投资351亿

  元,防洪减灾工程投资143亿元,水土保持工程全社会投资90亿元,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投资18亿元,发展能力建设投资12亿元。

  (五)水利管理和改革进展情况

  1.强化水利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四川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分解到各市(州),水利厅、发展改革委等16个厅(委)联合印发了《四川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全省入河排污口普查和登记,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编制完成《四川省重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强化规划管理,编制完成了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主要江河流域综合规划、成都经济区水资源配置战略规划、四川省渠江流域防洪规划等水利规划,制定了《四川省水利规划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强化水利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强化防洪抗旱管理,出台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实施办法》、《四川省村镇供水条例》,逐步建立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基层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和防办能力建设,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普及,不断完善预报预警系统、防汛预警信息自动化和省、市、县级抗旱预案。强化河湖管理,落实涉河项目审批制度,定期开展河湖专项执法检查,坚决查处未批先建和不按批准建设方案实施的行为;严格执行河道采砂统一规划制度和河道采砂许可制度。强化水土保持管理,省人大审议通过了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正在编制《四川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四川省省级财政水土保持资金管理办法》、《四川省省级财政水土保持项目验收办法》等配套办法和标准。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面落实水利建设“三项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建设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强化水利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和责任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不断健全水法规体系,提高水行政执法能力,深化水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依法治水能力。

  2.深化水利改革。深化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推进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建设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已建立基层水利服务机构2059个,其中由县级水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1049个;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坚持“先改后建、以建促改”,在21个县(市、区)启动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11个县(市、区)开展了7个全国和7个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项目建设;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非农业水价改革,适时新定和调整了都江堰、龙泉山、黑龙滩、通济堰、长葫、武引、大桥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非农业供水价格,进一步增强水价调节供水需求和结构的杠杆作用,缓解了水管单位运行困难的局

  面,促进节约用水、工程正常运行和综合效益发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定性定编工作,落实水管单位“两费”,初步建立适合省情的良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争取中央财政每年安排县级国有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设立了省级财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专项资金,财政厅、水利厅出台了《四川省省级财政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水利厅与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民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指导意见》,水利厅下发了贯彻实施意见。完善水利投融资机制,出台了《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具体事项的通知》、《关于做好水利改革发展金融服务的实施意见》,修订出台了《四川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为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水利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水利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省已建成水利工程117万处,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77亿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925万亩,农村供水工程受益人口6843万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平方公里,建成堤防6200公里,地方电力装机容量1618万千瓦,年发电量592亿千瓦时,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防洪保安方面

  1.堤防护岸工程。全省“六江一干”重点河段还有部分城市及重点乡镇未形成封闭的防洪体系;已建成的堤防护岸工程中,未达标堤防占已建堤防的12%。

  2.防洪水库工程。渠江流域防洪控制水库不足,在已有防洪水库、堤防建设及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渠江流域仍需修建防洪水库调蓄洪水。

  3.新增病险水库。我省水利普查新增的1394座小型水库中,绝大部分存在病害;因近年来极端天气、旱洪灾害、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我省每年有数百座小型水库出险或积病成险。我省2014年进行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目前有2198座新出现的小型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

  4.中小河流治理。全省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有573条(有治理任务的420条),其中325条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由于近年来地震、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已经治理的中小河流需进一步完善防洪体系,95条暂未纳入全国规划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急需治理。

  5.山洪灾害防治。全省有95%的县存在山洪灾害隐患,尤其是地震灾区和高山峡谷地区灾害隐患突出。

  供水保障方面

  1.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全省水利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为10.6%,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已成大中型水库只有1211座(大型8座,中型119座),其蓄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为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

  2.渠系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滞后。全省已成水源工程还有约600万亩灌面的渠系未配套,制约工程效益发挥;目前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4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村饮水水质问题突出,急需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的升级提质增效。

  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方面

  1.盆地腹部区部分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存在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现象,局部河段水污染严重。

  2.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治理任务仍然很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5%。尤其是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水土流失,治理难度较大。

  体制机制方面

  1.水务体制改革不彻底,存在上下部门不对口、职能交叉等问题,“多龙管水”的现象依然存在。

  2.水利工程投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及融资困难,影响了部分工程的建设进度。

  3.水利工程招标投标中存在借用资质、不合理低价中标、转包等现象,造成工程实施和管理困难、工程进度和质量难以保证。招标投标恶意投诉多,处理投诉耗时长,影响工程按期开工。

  124.基层水务部门人员、资金、设备不足,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缺乏,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重建轻管”现象依然存在,行业身能力建设急需加强。

  5.水利工程行业定额标准偏低(比交通和建设部门定额低30%左右),亟待修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补助标准偏低,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平台建设、人员配备、监测的基础设施等缺乏。

  6.农村水电存在多头监管和监管不到位、部分农村水电安全监管不落实的情况。

  三、“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总体部署,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根据我省“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的要求,紧紧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核心目标,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节水供水、防洪减灾、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深化水利改革,加强依法治水和科技兴水,努力实现我省从水利大省到水利强省的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水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落实节水优先。始终坚持并严格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切实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加快用水结构调整和用水方式转变,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1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把握空间均衡。坚持人口、经济与水资源相均衡的原则,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人水和谐。

  3.注重系统治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统筹流域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乡村、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坚持两手发力。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强化政府在水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各方力量,推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

  四、“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

  (一)节水目标

  根据“三条红线”中用水效率控制目标的要求,规划“十三五”末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3立方米。

  水资源开发利用首先要考虑节约用水,工业节水设置指标控制用水目标,农业节水方面主要有以下五方面措施:

  1.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推动灌溉试验站建设。

  142.实施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3.积极开展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工作,全面推广渠道节水技术。

  4.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5.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民用水协会,推广农耕农艺节水措施,建设节水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十三五”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50亿立方米,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322亿立方米以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逐步退减岷江和青衣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部分支流因水电开发挤占的河道内用水,以及岷江中游、盆地腹部区中小河流因工农业发展被挤占的河道内用水,原规划设计中未考虑生态环境用水的工程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退减多年平均来水量的5%~10%。

  在工程布局上,应分析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解决不同区域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确定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各市(州)必须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合理布局水利工程,切实解决我省水资源紧张地区的缺水问题。

  (三)防洪抗旱减灾目标

  “十三五”末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显著提高,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初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具体目标:

  1.继续实施“六江一干”重点河段堤防护岸工程建设和堤防加固,重点城市城区基本形成防洪保护圈。

  152.在渠江流域建设红鱼洞、土溪口、固军、黄石盘、江家口、青峪口水库等防洪控制性工程。

  3.完成2198座新增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4.继续实施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任务。

  5.继续开展山洪灾害防治。

  (四)水生态保护目标

  初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制定目标:

  1.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水污染问题基本得到遏制,纳入全国重要水功能区的338个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3%。逐步退减被挤占的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主要加强水资源监测、保护与管理,水源水质基本达标。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

  4.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生态环境优先保护区域得到有效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水利管理改革目标

  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16“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表

  序号

  123456789指标名称

  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亿立方米)

  用水总量(亿立方米)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农村集中供水率(%)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

  水功能区主要水质指标达标率(%)

  新增农村水电装机容量(万千瓦)

  “十三五”规划指标

  50[322]800[90][0.50][43]18000[83]150备注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注:指标带[]为“十三五”末达到数,其余为五年总数。

  五、“十三五”规划布局

  为实现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目标,根据我省地形地貌特点、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省“十三五”规划布局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防洪减灾方面

  四川省暴雨多发生在盆地东部区,主要暴雨中心在盆地边缘,量级也最大,西部高山高原地区较少发生暴雨。盆地区的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水系比较发育,其上游又处于暴雨区,洪水峰高量大,西部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洪水一般涨落平缓,历时较长。针对四川省暴雨洪水分布特点,遵循“上蓄下泄、以泄为主”的治理方针,确定不同区域的布局。

  1.盆地腹部区。加强沿江重要河段堤防与护岸工程建设,根据地形条件,与现有堤防衔接封闭后形成完整的防洪保护圈。对人口、耕

  1地分布密集的中小河流,应加强堤防护岸建设、河道疏浚。

  2.盆周山区。重点在渠江流域建设红鱼洞、土溪口、固军、黄石盘、江家口、青峪口水库等具有防洪任务的大型水库,与中下游堤防工程相结合解决防洪问题。加强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山洪灾害监测系统,实行长期监测,并在可能发生灾害的集中居民点设立预警预报系统。

  3.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堤防护岸工程应有选择的布局在重点城镇、重点河段。在安宁河、大渡河上游布局米市、双江口两座具有防洪任务的大型水库,与中下游堤防工程相结合解决防洪问题。此外在雅砻江、大渡河干流上有防洪控制作用的电站梯级,应安排一定防洪库容为长江中下游服务。中小河流治理主要是加强城镇河段的堤防护岸建设。加快建设山洪灾害防治体系。

  (二)供水保障方面

  根据我省的地形特点、水资源分布、人口及生产布局,确定我省水资源配置总体布局是以“五横六纵”调水补水网络为骨架、大中小微水利工程结合的总体格局。其中盆地腹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西水东调、北水南补”工程的水资源调入区;川西南山地区水源较为丰沛,人口、资源分布相对独立,为当地径流利用区;盆周山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径流丰沛,当地利用量不大,为水资源当地利用区(自给自足)和水资源调出区(向盆地腹部区调水补水)。

  11.盆地腹部区和盆周山区

  盆地腹部区和盆周山区主要包括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川东北经济区。

  盆地腹部区需水总量大,且城乡生活工业用水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该区域水资源十分贫乏,自身的水资源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在节水挖潜、优化调配前提下,必须从水资源丰富的盆周山区调(引、补)水解决。

  盆周山区中,青衣江中上游、渠江上游、长江南岸河谷地带,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及耕地相对集中,该区域工程布局以当地大中型蓄水、引水工程为主,利用本区域的地形和水资源优势,通过引水、补水工程补济盆地腹部区;其它区域人口和耕地相对分散,宜建设小微型水利工程补充用水不足。主要通过建设红鱼洞、雷家河、二龙滩等大中型水库并辅以引水渠堰、山区小微型水利工程,建立分散的水资源配置体系。

  成都经济区为盆地腹部区的重要区域,包括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眉山、雅安、资阳8市,都江堰供水区是成都经济区的核心区域,随着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布局,特别是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四川天府新区,都江堰供水区在优先考虑节水挖潜的前提下,除了通过在周边的中小河流兴建一些中小型引提水工程外,还必须积极采取调、引、补综合措施开发与区域紧邻的青衣江、涪江右岸支流通口河以及大渡河水源。通济堰、玉溪河灌区内的眉山、雅安部分区域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前提下,考虑增加调节工程作为玉溪河灌

  1区的水源工程。眉山的其余区域及乐山暂定仍由长征渠引水工程及当地中小型工程解决。因此,成都经济区是我省人口及生产力布局极为密集的核心区,综合用水部门多,需水量大,该区必须以高效利用与合理配置为前提,并充分发挥多水源优势,积极进行多渠道开源,增加区域骨干工程的供水能力。优先对都江堰、玉溪河等已成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同时充分挖掘当地径流利用的潜力,优化调配岷江、沱江、青衣江、涪江水源提高供水能力。重点建设李家岩水库、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武引蓬船灌区、引大济岷等大型工程,结合一批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资阳、绵阳、遂宁等川中丘陵区乡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和德阳、资阳等城市的缺水问题。

  天府新区在强化节水、挖潜当地径流、加大再生水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调度都江堰供水水源,适量利用青衣江、大渡河水源,满足天府新区长远发展的用水需求。

  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内江、泸州、宜宾4市。内江市的供水问题宜通过近远结合,近期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中小型城市供水水源工程;中远期通过建设向家坝灌区、长征渠引水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的缺水问题。自贡市城区已初步形成多水源、多供水点的供水系统,在建的小井沟水库建成后,自贡市的城区供水紧张状况将得到缓解;依靠向家坝灌区、长征渠引水工程解决耕地、乡镇及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泸州、宜宾两市的人口、工业重心均沿大江大河布局,城镇供水可以得到满足,宜宾、泸州市农业灌溉拟由金沙江向家坝灌区工程结合中小型蓄水工程开发当地径流进行解决。因此,川南经济

  2区应结合产业布局,继续抓好石盘滩、长葫等已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约用水,重点建设小井沟水库以及其他骨干中型工程,优先解决区域内城乡供水问题;同时着力推进向家坝灌区、长征渠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尽快将青衣江、金沙江水资源引入该区域。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广安5市,根据目前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来看,该区域基本为升钟水库、亭子口水库、罐子坝水库灌区覆盖,目前升钟水库灌区一期工程建成受益,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亭子口水库已经建成蓄水,亭子口灌区工程规划已经审批,除流江河左岸与渠江右岸所包围的区域外,该片水源总体是有保障的。因此,该片重点建设升钟水库灌区二期、亭子口灌区;流江河左岸与渠江右岸所包围的区域由罐子坝水库解决;对于该区域内大型工程无法解决的旱片死角,通过发展中小型蓄、引水工程,开发利用当地径流解决用水问题。

  2.川西南山地区

  川西南山地区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流域,包括攀枝花、凉山2个市(州)。攀西经济区均位于川西南山地区。安宁河谷及攀枝花市城区工业相对发达、城市化率较高,其中宽阔的安宁河河谷平原,誉称四川的“第二大平原”,区域雨量充沛,光热条件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是我省粮经作物主产区之一;川西南山地区其他大部份处于干热河谷,地形切割深,水资源利用难度大,工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大。该区域应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优先考虑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并加快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21通过继续实施大桥水库灌区和安宁河沿河老灌区工程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龙塘水库及灌区、大桥水库灌区二期、米市水库等重点工程,形成以大桥、龙塘、米市水库为龙头,以安宁河干流作为水库调节下泄水量及大桥水库供水区输水渠系为主动脉,以河谷两岸的引水工程为主要配水网络,配合区域当地众多的中、小型蓄引提工程,组成长藤结瓜的供水网络,保证城乡生活生产供水。在骨干水源工程无法解决的高山高原区建设必要的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快牧区水利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牧区草场灌溉问题,分散就近解决区内用水问题。

  3.川西北高山高原区

  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地处大渡河、金沙江、雅砻江、岷江上游,包括甘孜、阿坝2个州,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均位于川西北高山高原区。该区是长江、黄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通过中小型引水工程解决农牧民饮水安全及饲草料灌溉问题。建设泸定顺河堰、金川崇化、道孚尼措、小金抚美达日等引水工程。

  (三)水生态保护方面

  1.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退减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逐步退减岷江和青衣江上游、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部分支流因水电开发挤占的河道内用水;逐步退减岷江中游、盆地腹部区中小河流因工农业发展挤占的河道内用水。

  222.加强盆地腹部区重点河流整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加快重点河流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加强岷江中游及其支流府河、南河,沱江及其支流青白江、釜溪河、清流河、阳化河等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强预防和监督管理,注重综合治理,完善监测网络体系。防治水土流失,应把生态自然修复放在重要位置,局部地区加强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程度较轻、降雨适宜、人口密度小的地区,把生态自然修复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通过封育保护、轮牧禁牧等措施,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在水土流失强度较大的区域或仅仅依靠生态修复措施难以奏效的地区,应针对其水土流失特点及其规律,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配置各项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实行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进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逐步建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4.加强湿地保护。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江源区湖泊、沼泽湿地众多,应遏制湖泊萎缩和沼泽湿地干涸退化的趋势,并保护河流、浅水湖泊湿地等水生生物、两栖生物和鸟类的自然生境。

  六、“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

  (一)水利建设重点任务

  1.加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全力推进16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基本建成武引二期灌区、升钟水库灌区二期、毗河供水一期等8处项

  23目,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土溪口水库等8处项目;按照《全国中型水库建设总体安排意见(2013~2017年)》、《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规划等国家级规划的要求,开工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增强对水量的调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加快推进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等大型工程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满足盆地腹部区长远发展的用水需求。

  2.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的升级提质增效,对年久老化影响供水水量和水质的工程、部分分散工程等,采取更新改造现有供水工程和供水管网、新建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延伸供水管网等,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供水骨干工程网络体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加快推进已成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一批实现“全域灌溉”的县(市、区)和水利现代化灌区示范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抓紧实施纳入《全国抗旱规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的项目,加强小型水库、连通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积极探索太阳能提灌,继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水利建设。积极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继续实施牧区水利工程,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

  3.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已成病害水利工程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加快渠江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六江一干”

  24主要江河、中小河流等江河湖库防洪治理,建设完善排涝设施,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础设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构建防控结合、蓄泄兼筹、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城乡防洪排涝能力。

  4.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由粗放用水向集约用水的根本性转变,切实加强计划用水和需求管理,组织开展节水宣传教育,积极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建设60个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节水增效。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提高工业重复用水利用率和中水回用水平。

  5.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自然修复为辅。突出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工程,局部区域增加沟道治理工程。着力搞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公益林建设及人工林改造,逐步恢复林草植被,完善水土保持林草体系的空间配置,有效减缓盆周山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尤其是川西南高山峡谷区日益恶化的趋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0平方公里;加强预防和监督管理能力,完善监测网络体系。大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生态修复,保障河道生态基流,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利风景区建设,促进生态四川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快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

  (二)水利管理和改革重点任务

  1.强化水利管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确立“三

  25条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控制目标,严格实行“四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为加强水利建设和涉水事务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基层水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水利法制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水利综合执法,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水。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提高科技兴水能力。进一步理顺农村水电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农村水电站安全监管。整合水利信息化资源,建设完善水资源综合管理平台,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建立水利人才分类培养制度,加强水利人才队伍建设。

  2.深化水利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考虑水利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特点,积极稳妥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着力健全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进一步争取金融机构支持水利,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强化工程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落实工程运行管理主体、责任和维修养护经费。

  26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确保在“十三五”期末完成改革任务,实现小型水利工程

  “三有五落实”(产权证书、运行制度、工程档案“三有”,产权所有者、管理者、管护制度、管护经费、监管责任“五落实”)。深化水价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作用,完善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推行供水差别定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村民自建”机制,激发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

  七、建议

  (一)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财力薄弱,水利建设任务重,投资需求大。建议国家继续把水利作为中央投入的主要方向,继续把西部地区作为中央扶持的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四川省地处西部,财力薄弱,大部分地方为吃饭财政,中型水库地方足额配套非常困难。建议国家提高中型水库补助标准,突破2亿元限额,统一按1/2补助。

  (三)建议国家参照大型灌区的政策,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给予资金补助。

  (四)因四川省藏区饮水安全补助标准偏低,加之地震及山洪灾害频发,造成饮水不安全人口出现反复。建议国家帮助解决藏区等地农村饮水存在的特殊困难,并在“十三五”农村饮水工程升级提质增效工作中给予四川倾斜支持。

  (五)建议国家参照西藏的标准,提高四川省藏区水文基础设施补助标准。

  2(六)建议国家安排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力度,增加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名额。

  (七)建议中央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规划》内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抗旱应急备用井建设。

  (八)建议国家对纳入建设规划的水利项目,研究制定“先建后补”政策。

  (九)建议把我省江家口水库、青峪口水库、米市水库、引大济岷、长征渠引水5个大型工程纳入全国“十三五”规划。

  (十)建议国家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安排中小河流治理,将我省未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部分中小河流纳入“十三五”治理范围,进一步完善中小河流的防洪体系和山洪沟治理力度。

  (十一)建议把小型水库、山坪塘、引水堰、渠道等水利工程的清淤、整治纳入全国“十三五”规划。

  (十二)建议国家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水库清淤等项目设立引导奖励资金,带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实施江河湖库的连通、清淤、生态治理等,恢复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

  (十三)四川省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治理任务重。建议国家加大对四川水土流失治理的支持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扩大治理范围,加快治理力度。

  (十四)随着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深入推进,现行《水利水电

  2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及相应定额已远不能适应工程建设需要,造价基础规定及费用相对其他行业严重偏低,给项目审批、招投标、建设管理等带来诸多困难。建议水利部新修订的《水利水电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及相应定额尽快出台。

  29

篇八:水利十三五规划

  

  大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十三五”规划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规划目标

  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条件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三、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需水预测

  (二)供水预测

  四、水资源配置

  (一)配置原则

  (二)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三)水资源配置方案

  (四)非常情况下供水对策

  五、重点工程

  (一)市级工程项目

  (二)金普新区工程项目

  —

  23—

  (三)普兰店区工程项目

  (四)瓦房店市工程项目

  (五)庄河市工程项目

  (六)长兴岛经济区工程项目

  (七)花园口经济区工程项目

  六、保障措施

  (一)水资源量保障措施

  (二)水资源质量保障措施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措施

  (四)水资源管理保障措施

  —

  2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等规划及相关技术规范,以2015年为现状水平年,以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针对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我市发展战略目标和水资源条件,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保障作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用水权益,确保饮水安全,保障生产用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水定产业布局,以水定发展模式,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镇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的承载能力,从根本上扭转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维护河流湿地和地下水系统的正常功能。

  坚持节约和保护。把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

  23—

  务,推进增长方式转变,转变用水模式、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污水处理回用水平、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抑制需求过快增长,以节水促减污、以限排促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环境。

  坚持本地水源与外调水源相结合。大连属资源型缺水城市,开发本地传统新水源的难度较大,要结合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制定可行的中水回用和海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规划。在合理利用非常规水源的条件下,实施大伙房水库输水及其它外调水工程。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统筹调配流域和行政区域水资源,综合平衡各地区和各行业对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建立公平合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水资源配置与保护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综合管理。通过健全法制、改革体制、完善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需水管理,规范用水行为,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有限开发、有偿开发和高效可持续利用。

  (三)规划目标。

  通过全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大连市“十三五”期间的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同时实现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水资源高效利用目标、水环境保护与水生态修复目标和供水安全保障目标。建成完善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实现外调水、地表水、地下水的—

  24—

  合理配置与使用。

  到2020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不超过16.5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超过11立方米,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以下。

  二、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条件。

  大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5.59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度680.7毫米。降水量受地理位置、海陆分布及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地区分布不均。年降水量分布呈东部多于西部、北部多于南部、自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

  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1.60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0.7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7.08亿立方米,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水量为6.22亿立方米。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1.现状供水工程。全市共建成蓄水工程2897座,其中,大型水库有碧流河、英那河、转角楼、朱隈、松树、刘大和东风水库等7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183座,闸塘坝2691座。建成提水工程590处,引水工程91处,地下水工程8616处。

  全市现有海水淡化装置12座,海水淡化能力为5.75万立方米/日,主要用于工业和海岛生活用水。

  全市共有污水处理厂30座,污水处理能力为124.75万立方米/日;中水回用工程29座,中水回用能力为1.94亿立方米/年。

  —

  23—

  2.供水量与用水量。2015年,大连市总供水量为16.0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为10.51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65.7%;地下水为3.68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3.0%;其他水源为1.82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11.3%。在其他水源供水量中,中水回用量为1.74亿立方米,海水淡化利用量为755万立方米,雨水利用量为40万立方米。此外,大连市直接利用海水量达到37.24亿立方米。

  2015年,大连市总用水量为16.01亿立方米(不含直接利用海水量),其中,农业用水为5.35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3.4%;工业用水为4.68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9.2%;城镇生活用水为4.6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29.2%;农村生活用水为1.31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2%。

  3.供用水变化情况。1998—2015年,大连市供用水量由11.9亿立方米增加到16.01亿立方米,年增长率为1.66%。生活用水量增加2.7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27.0%提高到37.3%;工业用水量增加2.4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18.6%提高到29.2%;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54.5%下降到33.4%。

  4.水资源利用效率。大连市人均用水量由2001的166立方米/人?年提高到2015年的267立方米/人?年,年均增长率为3.2%。

  大连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基本呈逐年递减状态,2001—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24—

  73.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4.9%,农业亩均灌溉用水量下降41.8%。

  2015年,大连市主要用水指标均低于辽宁省及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指标比辽宁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略高,总体用水效率水平较高。

  三、水资源供需分析

  (一)需水预测。根据用水量的历史资料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考虑节水措施,限制高用水、高耗水行业发展,严格执行用水总量控制,采用定额法对规划水平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经预测,2020年全市总需水量18.13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需水量为2.70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量为5.51亿立方米,工业需水量为4.80亿立方米,建筑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为1.94亿立方米,城镇生态环境需水量为1.86亿立方米,不可预见、水厂自用和管网漏失水量为1.32亿立方米。

  (二)供水预测。到2020年,全市供水能力预测为16.43亿立方米。

  1.本地水源供水能力。到2020年,大连市本地水源供水能力为10.97亿立方米,其中城镇为5.0亿立方米,农村为5.97亿立方米。

  2.外调水供水。到2020年,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年输水量2.88亿立方米。

  3.中水回用。到2020年,大连市年中水回用量为2.04亿立—

  23—

  方米。

  4.海水利用。到2020年,大连市年海水淡化量为0.54亿立方米。

  四、水资源配置

  (一)配置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城乡居民享有饮水安全、生产用水安全以及良好水环境的基本权利,考虑区域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特点,公平合理地处理区域之间水资源权益关系,相应承担水资源保护的义务。

  坚持统筹协调的原则。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水资源的要求,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生产和生活共用以生活为主,生态其次。统筹考虑现状用水情况与未来用水需求,并适度留有余地,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坚持高效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按照节水、降耗、治污、减排的要求,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和利用效率,统筹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坚持综合平衡的原则。协调和平衡各地区用水要求,综合水量、水质和水生态因素,控制流域内各地区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不超过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控制污染物入河总量不超过其纳污能力,生态环境用水量不低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水量。

  (二)区域水资源供需分析。

  —

  24—

  1.城镇供需分析。根据城镇需水量预测以及可供水量预测成果,进行大连市城镇供需平衡分析,到2020年,大连市城镇缺水量1.40亿立方米。

  2020年大连市城镇供需分析表

  单位:万立方米

  平衡

  分区

  需水量

  可供水量

  缺

  主城区

  金普新区

  瓦房店市

  普兰店区

  庄河市

  长海县

  长兴岛经济区

  花园口经济区

  合计

  48229294711281688269488586729018551185624536027892107464717764732772916311046112869157920704109184125122413951余

  2.农村供需分析。根据农村需水量预测以及可供水量预测成果,进行大连市农村供需平衡分析,到2020年,大连市农村缺水量0.59亿立方米,余水量0.29亿立方米。

  2020年大连市农村供需分析表

  单位:万立方米

  分区

  需水量

  可供水量

  平衡

  —

  23—

  缺

  主城区

  金普新区

  瓦房店市

  普兰店区

  庄河市

  长海县

  长兴岛经济区

  花园口经济区

  合计

  189065111101015513260241202191429627151736343385971699525924801332815597131543078241310040865870余

  148213862868(三)水资源配置方案。

  1.城镇水资源配置方案。在优先使用本地水源基础上,缺水由新建境外调水工程解决。

  2020年大连市城镇水资源配置方案

  单位:万立方米

  规划供水量

  分区

  需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中水

  海水

  淡化

  12781460730大伙房

  9774127751015境外

  调水

  286915792070合计

  主城区

  金普新区

  瓦房店市

  4822929471128162402888546131009071028048031962482292947112816—

  24—

  规划供水量

  分区

  需水量

  地表水

  地下水

  中水

  海水

  淡化

  073070109505363大伙房

  5236境外

  调水

  41091841251224合计

  普兰店区

  庄河市

  长海县

  长兴岛经济区

  花园口经济区

  合计

  8826948858672901855118562308837931442294244669157617412601023352105313838773110520404882694885867291185528800139511185622.农村水资源配置方案。农村缺水由当地合理开采地下水和修建小型水利工程解决。

  2020年大连市农村水资源配置方案

  单位:万立方米

  规划供水量

  分区

  需水量

  地表水

  主城区

  金普新区

  瓦房店市

  普兰店区

  庄河市

  长海县

  18906511110115513260241210052373613714217228612地下水

  8854138487312963163118合计

  18906511110101551326024120—

  23—

  长兴岛经济区

  花园口经济区

  合计

  21142627158996947652130460150632191429627153.重点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大连市23个重点工业园区所需水资源量已统一配置在各所在行政区内,原则上由各行政区统筹解决。

  2020年大连市重点工业园区水资源配置方案

  序号

  12345678910111213重点工业园区

  大连长兴岛经济区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

  水资源分区

  主要水源

  长兴岛经济区

  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花园口经济区

  英那河水库、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城区

  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大连汽车产业区

  金普新区

  急入连工程

  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

  庄河市

  朱隈水库、境外调水

  大连松木岛化工园区

  金普新区

  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大连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

  金普新区

  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大连炮台经济开发区

  金普新区

  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东风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大连太平湾沿海经济区

  瓦房店市

  入连工程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大连旅顺绿色经济区

  主城区

  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新增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主城区

  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新增集区

  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大连登沙河产业区

  金普新区

  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大梁屯水库、红旗水库、境外调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

  普兰店区

  水

  —

  24—

  序号

  14151617181920212223重点工业园区

  大连瓦房店轴承产业区

  大连新兴产业经济区

  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

  大连金州经济开发区

  水资源分区

  瓦房店市

  庄河市

  庄河市

  金普新区

  主要水源

  松树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朱隈水库、境外调水

  朱隈水库、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刘大水库、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境外调水

  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境外调水

  东风水库、境外调水

  刘大水库、境外调水

  大连冷链物流及食品加工普兰店区

  园区

  大连亮甲店工业区

  金普新区

  大连长城三涧经济开发区

  主城区

  大连绿色食品工业园

  主城区

  大连红沿河核电循环经济瓦房店市

  区

  大连海湾工业区

  普兰店区

  (四)非常情况下供水对策。考虑到特殊干旱年形成的水资源匮乏、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水质恶化或断水等因素,需认真做好防范,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消除非正常供水对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1.预防性措施。加强供水水域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完善区域污水收集系统,建立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系统。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工程,加强对现有水源工程的挖潜改造。建立抗旱、抗洪决策指挥系统,加强防灾、减灾指挥的组织和应变能力建设。加强地下水资源储备,平常年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并适当补充地下水,在特殊干旱年可将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地。

  2.应急对策预案。

  —

  23—

  (1)特枯年和连续枯水年。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可供水2.88亿立方米/年。启用应急备用水源,可提供水量0.24亿立方米/年。压缩用水量,实行控制性供水,在保证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压缩工业和农业用水量。适度开采地下水。提前或应急启动新的境外调水工程。

  (2)饮水水源地水质突变。各地区均有双水源供水,如出现一个水源水质突变事件,可立即启用另一个水源供水,使基本需水不受影响。在紧急情况下,可开采深层地下水,以维持一定时期全区基本用水需求。

  五、重点工程

  (一)市级工程项目。

  1.境外调水工程。根据水资源配置结果,大伙房水库输水应急入连工程完工后,大连市2020年仍缺水1.4亿立方米,需要通过新建境外调水工程解决供水缺口。

  2.引碧入连应急供水管线改造工程。引碧入连应急供水管线建于上世纪80年代,已运行30余年,现承担大伙房输水南段工程的供水任务。为保障供水安全,需对其进行更新改造,从双塔泵站至花房沟隧洞进口新建一条DN2000管道,管道长度为11公里。

  (二)金普新区工程项目。

  1.三十里堡净水厂工程。在三十里堡建设1座能力为30万立方米/日的净水厂,以解决金普新区涉农街镇、普湾经济区及保税区“汽车城”未来供水需求。建设普湾新区DN700——

  24—

  DN1600配水主干管,总长度275公里。

  2.登沙河净水厂扩建工程。为解决金普新区登沙河产业区、亮甲店、华家、杏树屯等涉农街镇以及开发区北部新发展区域的用水需求,扩建登沙河净水厂,使其生产能力由5万立方米/日增加到30万立方米/日,建设洼子店水库至登沙河水厂DN1600供水管线,长度15公里。

  (三)普兰店区工程项目。

  1.普兰店区供水工程。到2020年,普兰店区需从境外调水工程引水,建设从引碧三期暗渠六号分水口至普兰店区的DN2400输水钢管,管线全长24公里。

  2.普兰店区净配水工程。到2020年,新建1座10万立方米/日的净水厂,以满足普兰店区城区用水需求。建设张店净水厂扩容改造工程,使皮口镇、杨树房镇、城子坦镇和夹心子村供水量从1.5万立方米/日增加至4.5万立方米/日。

  (四)瓦房店市工程项目。

  到2020年,瓦房店市城区需新建1座5万立方米/日的净水厂,在太平湾新建1座10万立方米/日的净水厂。

  (五)庄河市工程项目。

  1.庄河东支向阳引水工程。在庄河东支上已建的向阳拦河闸下修建引水配套工程,将庄河东支径流引入朱隈水库,管线全长约3公里。

  2.庄河净配水扩建工程。建设净水厂三期工程,设计规模10万立方米/日,以满足2020年前庄河市用水需求。

  —

  23—

  (六)长兴岛经济区工程项目。

  建设长兴岛净水厂二期工程,使总净水规模达到10万立方米/日。交流岛新建1座能力为3万立方米/日的净水厂。

  (七)花园口经济区工程项目。

  新建1座能力为10万立方米/日的净水厂。

  六、保障措施

  (一)水资源量保障措施。

  1.工程措施。通过新建和改扩建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及净配水工程,增加水资源量,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2.非常规水源替代措施。

  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及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确保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切实抓好工业废水的预处理,严格控制进水水质。在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基础上,完善中水回用管网的配套建设,合理配置城市水资源,做到分质供水、各尽其用,使中水回用发挥最大效益。

  在环绕黄、渤两海,北起瓦房店市浮渡河口,东至庄河市南尖镇,沿岸电力、化工、石化等重点行业要大力推广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原水,在临海生活区逐步推广城镇大生活直接利用海水。其中,渤海沿岸的长兴岛经济区(含交流岛)、松木岛化工园区、复州湾镇、海湾工业园区、旅顺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沿岸的大连湾北岸、大孤山半岛及庄河市黑岛镇等作为海水直接利用的重点区域。

  新建的电力、石化、化工等高耗水企业,要求配套建设海水—

  24—

  淡化设施作为供水水源工程。根据大连市黄、渤海不同海水水质,结合电厂新建或改扩建及温海水排放项目,以瓦房店红沿河循环经济区、长兴岛经济区、松木岛化工园区、大孤山石化产业园区、花园口新材料产业基地、庄河循环经济区、瓦房店太平湾化工园区作为海水淡化的重点发展区域,新增工业用水主要采用海水淡化水,新增电力、石化项目全部采用海水淡化水。

  建设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地面停车场等应考虑雨水收集和雨水渗透问题,如下凹式绿地、渗水沟和井等,既回补地下水,又减轻城市的防洪压力。在农村要加强节水型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喷滴灌技术,加大灌区改造力度,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积极推进建设屋顶接水设施,充分利用硬覆盖和塑料大棚等设施收集雨水。

  3.政策法规。

  推进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所需投资,特别是保障本规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投资。

  积极落实《水利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三五”水资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的通知》(水资源司〔2016〕379号),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各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红线,修改和完善地方性行业用水定额。

  对中水回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非常规水利用的建—

  23—

  设项目,制定财政补贴政策、水价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利益调节机制,以经济手段调动非常规水源用户的积极性。

  在政府引导或参与下,对节约水量的水权实行有偿转让,推进水权转让制度的逐步建立。对通过建设节水灌溉农业园区而节约的水量,可鼓励将节约的农业用水水权有偿转让给工业,以满足工业用水需求,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实现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双赢。

  建立水资源配置规划的审批与协调机制。各区域的水资源配置规划,必须由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专家评审后报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在评审与审批过程中,实行各相关部门的协商与协调机制。

  4.监督管理措施。

  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管理目标考核体系与考核办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对各区市县(先导区)的水资源管理水平进行年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审批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及新建项目的用水许可。

  在建立水资源管理目标考核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易操作的水资源监控管理体系,并开发其相应的监控管理网络平台,用于对大连市水资源总体供需状况、流域管理状况、分区管理状况、主要水源和取水口、主要供水管线和供水节点、用水大户进行动态监控、评价与管理,用于对主要用水指标(总量、定额、效率、效用)进行动态评估与管理,从而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继续推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用水许可审批制度,统筹考—

  24—

  虑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项目取水成本效益与社会成本效益的关系,切实从源头控制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严格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统一账户、统一票据、统一征管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减免和缓征水资源费。

  开展水库群的联合调度研究,开展基于跨流域调水的河库水系连通系统的水资源联合调度研究,开展雨水资源利用研究,以充分发挥库群间与供水系统的补偿调节作用,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洪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调度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水资源质量保障措施。水资源质量保障措施可划分为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包括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严格排污总量控制与小流域环境保护、强化地下水开采量控制与地下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河流生态健康修复。

  1.工程措施。

  关闭主要饮用水水源区—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转角水库、朱隈水库、刘大水库、松树水库等上游流域的所有点源污染源;逐步关闭其他饮用水水源区的所有点源污染源。

  严格控制水源区的面源污染源,实行政府引导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注重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等。对村屯生活污水与垃圾进行处理与利用,逐步对水源区居民实行生态移民工程。

  对水库库区实行封闭管理,防止人为的水污染事件,对穿越库区的公路和铁路,建设防治突发性直接污染库区水体。

  —

  23—

  对碧流河水库、大伙房水库、洼子店水库等主要供水水源,规划建设应急供水工程措施。若某一主要水源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启动相应的应急供水工程保障措施。

  对所有地表水水源区、重要水井进行水质实时监测,建设水质监测设备及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加强地下水保护,封闭超采区水井,开展雨水回灌工程建设和点源与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

  2.政策法规措施。

  在水务建设投入中优先保障水资源保护的投入份额,建立水资源保护投入的长期稳定增长机制,积极鼓励和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排污单位及广大民众的水资源保护自觉行为,以政策引导和财政奖励方式,培育水资源保护的全民意识,形成水资源保护的政策、资金保障体系。

  结合大连市水功能区划成果,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严格落实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控制红线,明确水体功能水质保护目标,强化水功能区的管理。

  水资源保护责任要落实到各地区,以水功能区为管理单元,以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目标,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用水安全为目的,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水资源保护与防治的协调、协商、协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关注、共同参与的水资源监督、管理与保护新模式。

  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建立水生态监测与预警系统和—

  24—

  生态用水保障与补偿机制,探索有利于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水资源调度管理模式。

  强化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出台《大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修订)、《大连市水土保持条例》和《大连市城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等法规和规章。制定《大连市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大连市水生态补偿办法》《大连市水域纳污能力及限排总量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

  3.监督管理措施。

  结合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考核体系与考核办法。根据各河流纳污能力核定情况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红线,严格实施入河排污总量控制。采取分解总量控制指标,责任落实到各地区,按照规划目标要求,建立各级政府监督考核体系,确保水资源保护目标的实现。制定水资源保护考核办法的奖惩制度,将水资源保护达标情况纳入政绩考核内容。

  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入河排污口设置程序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为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前置审批部门,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入河排污口,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

  建立排污许可制度,试点发放排污许可证。加强排污监管,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和排污费标准,对超标、超量排污企业采取更加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建立并正常运行的中水回用系统的用户,减免污水处理费。

  —

  23—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严格落实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红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园区,根据重点区域的水资源承载力,优化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推进各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水资源利用末端综合效率。

  1.农业用水。通过农业节水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大连市典型灌区——庄河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完成灌区桥、涵、闸建筑物改造和渠系配套、干支渠渠道防渗衬砌,实施用水计量监控。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其他小型水库灌区及小型水源工程的节水灌溉工程改造建设,增加节水灌溉面积。重点抓好高效节水改造,重点发展喷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以及管灌和渠道结合灌溉技术,降低灌溉输水损失,提高灌区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效益。

  2.工业用水。通过工业节水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冶金、化工、食品等高耗水重点行业的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单位产品用水量。

  3.城镇生活用水。通过生活和服务业节水示范工程,加快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及节水产品的推广应用。选择生活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开展节水器具应用和用水计量示范,严格市场准入,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水器具,全面使用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同时,提高城镇输水管网、设备防漏和快速堵漏修复能力,减少漏失水量。

  (四)水资源管理保障措施。在已有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条—

  24—

  例基础上,重点强化以下保障措施:

  1.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批准和落实水资源总量控制、水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把节约用水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

  2.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学确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目标、建设任务、投资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推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

  3.深化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放在用水过程与需水过程管理。充分考虑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以供定需。

  4.完善地方性节水用水规范体系,健全水资源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节约用水和生态保护的经济调节激励机制。

  5.重视宣传、营造氛围,加大市情与水情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风尚。

  —

  23—

篇九:水利十三五规划

  

篇十:水利十三五规划

  

  海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海东市人民政府(海东地区行政公署)?

  【公布日期】2017.02.13?

  【字

  号】东政〔2017〕12号

  【施行日期】2017.02.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海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海东市“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完成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2017年2月13日

  一

  “十二五”水利发展现状

  (一)水利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水利发展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一系列重大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水利投资93亿元,解决了41.0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修建各类堤防355.3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5km2,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万亩,完成了27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开工建设了民和河西沟、平安文祖口、牙扎、循化夕昌4座水库。

  1.水利改革发展思路不断完善

  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四区两带一线”经济

  社会发展布局和生态立省战略,研究和转变水利发展思路,实施以大投入、大体系、大工程为主要特征的“大水利”战略,加快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

  2.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截止2013年,全市共建成水库81座、泵站366座、集中式农村供水工程639处、万亩灌区28处、骨干淤地坝102座、保存水土治理面积1583km2,经济社会年度用水总量5.46亿m3。随着引大济湟北干渠工程建成通水和黄河谷地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三大灌区建设,湟水干流北岸地区和黄河流域三县的供水保障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3.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汛抗旱并举,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各类防灾减灾措施。湟水干流防洪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开工建设平安区白沈沟、乐都区岗子沟等16条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五年来共修建各类堤防355.3km。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初步建立了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完成了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建设内容。

  4.重点水利项目建成或加快推进

  一是湟水北干渠工程配套等重大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重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二是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工程开工建设。三是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平安文祖口、循化夊昌、民和河西沟等骨干水源工程已开工建设,互助县南门峡水库、马家河水库、平安县清泉水库、民和县麻杆沟水库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经实施。

  5.农牧区水利建设成效显著

  开工建设公伯峡、李家峡、积石峡灌区工程,加快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工程建设进度,完善平安小峡渠、乐都大石滩、民和古鄯、互助昝扎水库、化隆甘

  都、循化黄丰渠等灌区续建配套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7万亩,解决41.07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6.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湖的综合治理。积极实施淤地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等重点项目,基本建成了互助水土保持示范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7.5km2。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严格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督促落实“三同时”制度,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

  7.水资源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节水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在加快水利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五年降低30%的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3提高到0.536。二是实施了县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和黄河流域地表水耗水指标分配,县级行政区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完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工作不断强化。

  8.水利管理和改革不断加强

  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创新和法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推动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长足推进,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和维修养护水平逐步提高,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建设了一大批蓄、引、提水工程和机电井,供水能力逐年提高,为各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市水资源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加之缺少控制骨干工程,我市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黄河在循化断面水资源总量222亿m3,过境水资源量丰富,但由于河谷深切,水低地高,沿岸人口、耕地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湟水干流在民和断面水资源总量22.23亿m3,河流水质在Ⅳ-劣Ⅴ类之间,大部分行业不能直接使用。大通河在享堂断面水资源总量30.05亿m3,海东市在大通河流域分布的人口和灌溉面积少,河流沿岸用水量很小。

  区内水资源配置以支流为主要单元,大部分地区资源型、工程型和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受黄河流域耗水指标限制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指标型缺水问题也日益显现。

  2.防灾减灾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我市湟水干流段及沙塘川、白沈沟、引胜沟、巴州沟、街子河、清水河、巴燕沟等16条支流纳入了治理范围,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黄河干流化隆段、循化段、民和段纳入了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中。待上述防洪工程建成后,我市河道防洪体系将逐步完善。

  我市位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使其成为青海省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农村河道和山洪沟的突发洪水及泥石流是其主要的致灾原因。由于历年来资金投入较少,与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相比农村河道和山洪沟治理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完善黄河干流、湟水干流、中小河流河道防洪工程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河道和山洪沟的治理力度,加强水文监测、预警预报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建立完善的防洪工程体系。

  3.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低

  我市2013年总用水量5.46亿m3,其中农业用水量4.98亿m3,占总量的91.2%。由于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大量损失,农业用水具有较大的节水空间,在目前用水总量指标约束情况下,农业节水是其他行业增加供水量的必要条件。

  由于青海省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困难,水利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渠道配套程度低,加之灌溉水费征收困难,灌区管理和维护资金不足,渠道及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的进程缓慢。同时灌溉用水计量设施落后,水费征收难以做到按方收费,一直延续按亩收费的方式,农民灌溉节水的积极性的不高。今后新建灌区要求田间配套完善,在川水地区大力发展以滴灌和管灌为主的设施农业,加大中小型灌区的节水改造力度,全面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

  4.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

  海东市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湟水两岸是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将更加严重,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将越来越恶化,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实现自然生态修复和人居环境改善,需要加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南北山两岸绿化工程,同时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减少面源和点源入河排放量,以改善河流水质。

  5.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政策尚不健全,流域综合管理薄弱,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统筹协调与统一规划不够,导致一些地方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的现象严重。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等建设管理制度执行不规范。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滞后,水利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宽,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重建轻管,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维护管理经费不足等问题

  依然存在。水利国有资产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管理效率和效益不高。

  6.水利投入严重不足

  水利工程中的人饮、灌溉、防洪、水土保持等项目以公益性为主,不具备还贷能力,由于地方经济落后,没有建立稳定的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水利项目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投资力度也比较大。但中小型水库、城镇供水、农村河道治理等项目国家投资比例很低,地方自筹投资比例大,资金筹措困难,工程在立项、审批、建设等环节推进速度慢。

  二

  “十三五”水利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5年,是我市加强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民生水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海东水利在全省水利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面临着有利的发展条件,也面对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一)面临的形势

  1.水利发展的有利条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发展面临很多有利条件。

  (1)中央一号文件对水利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水利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同时又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求把水利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

  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此,一号文件还明确了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和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领导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省委省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这些重要文件,都将对“十三五”时期的水利发展起到前所未有的强大推动作用。

  (2)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把水利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中央在研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的会议上强调:西部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体现项目倾斜。同时强调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把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地位,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水利支撑与保障能力,已经成为新一轮西部达开发的重点之一。

  (3)全社会对水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水的忧患意识和节约保护观念的增强,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多年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制度化建设,推动体制和科技创新,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为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水利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为水利发展增添了活力。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为水利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5)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为我市水利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水利发展的制约因素

  (1)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用水安全问题突出,民生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尽管近年来我市民生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效,但工程型缺水依然是制约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涉及民生水利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地区供水和防洪抗旱等基本需求和安全还未完全得到保障。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现有灌区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年久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民生水利建设任重道远,水利保障能力亟需提高。

  (2)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利建设任务艰巨。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将维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历史欠账多、水利设施薄弱、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依然是我市长期存在的突出水情;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特别是工程性缺水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水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维系良好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对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发展需求

  海东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布局的“东部地区”、“沿黄河发展带”、“沿湟水发展带”、“兰青-青藏铁路发展轴线”中,海东市都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海东市湟水干流地区是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确定的兰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干流地区是全省以水电开发、生态旅游和特色农牧业为主的重要特色经济带。

  随着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东撤地建市,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市区及县城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加,工业园区范围随着企业入驻数量的增加逐渐扩大,县城周边以蔬菜种植为主的设施农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因此,县城、重点城镇、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将成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供水需求、防洪要求也将越来越迫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任务也将越来越艰巨。新形势下,县城、工业园区、设施农业供

  水保障、防洪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对今后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在“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建设在解决城乡人饮巩固提升、防洪安全、农业灌溉保障、水土保持等问题的基础上,将以县城、工业园区及其周边为重点区域,全面加强供水保障、防洪保障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加快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步伐

  依托引大济湟工程和黄河干流三大灌溉工程,完善北干一期、北干二期、湟水干流供水管道、李家峡北干渠、公伯峡南北干渠、积石峡灌溉工程等区域性骨干工程建设。建设杨家水库、夕昌水库、文祖口水库、松多水库、河西沟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完善其供水、灌溉配套工程建设,挖掘支流供水潜力。将“十三五”以前实施的人畜饮水项目进行巩固提升改造,对现有人饮水源、输水管网进行改造,提高农村人饮供水保障能力。

  2.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节水减排、节水减污、节水节能为重点,切实抓好节水型灌区,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及节水农艺,推进灌溉计量方式改革,强化高峰期农业用水管理,完善农民用水户协会;加强取水许可和用水监督管理,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科学、合理下达用水计划,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加强公共用水管理,加快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试行用水权有偿转让,组织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和节水型单位、校园、社区和家庭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自主节水意识,有力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真正达到节水减排、有效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3.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

  按照《黄河干流防洪规划》、《青海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和《青海省重点农村河道治理规划》的分期实施计划,建设黄河、湟水干流、大通河及其支流的防洪治理项目,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使城镇防洪达到“三十年一遇”,重点区域农村河道

  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在推进山洪沟道治理和完善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及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流域、乡镇山洪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完善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提高全市防灾减灾能力。

  4.有效保护水资源和强化水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海东撤地建市”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将急剧增加,废污水处理和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要扎实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按照《海东市南北山绿化水利配套工程总体规化》实施好湟水河南北岸绿化水利配套项目。同时,切实加强污染源整治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严格控制废污水入河排放,疏浚城乡河道和整治村庄河塘,在沿湟区域建设湿地公园等工程,加强水生态修复工作,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乡供水安全。

  5.全面提升水利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管体制和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和安全管理。提高水行政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科学保护,实现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城乡防洪、供水、排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和回用、水资源保护等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真正从“多龙管水”到“一龙管水”。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按照依法治国的精神,利用现有的《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水资源保护法》等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水事活动,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加大投入,提高对水文、水资源、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监测监控能力,围绕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水利政务等,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构建与全市

  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代水利服务体系。扭转水利工程“重建轻管”的局面,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建设程序,强化运行管理。

  三

  水利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节水为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基本治水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为目标,以重大水利工程为支撑,以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为抓手,以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建设为重点,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建设管理并存,努力解决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生态损害、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稳步推进水利发展改革,加快构建水利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城市建设、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切实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努力实现水政、水务、水利的有机统一,促进水资源的持续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水利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牧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促进农牧区生活条件改善、生产方式转变和农牧民增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举、治标治本兼顾、开发保护并重,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农区与牧区水利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落实节约、保护优先战略,扭转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切实转变用水方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保护,维护河湖健康,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四是坚持建管并重。把加快水利工程建设与加强运行管理紧密结合,加强水利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建立符合省情、水情、工情实际的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体制机制,确保水利建设成果发挥长久效益。

  五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在推动水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沟通和协调,推进公众参与,形成推动水利发展改革的合力。

  六是坚持科技支撑。用现代的治水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发展现代水利,增强水利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三)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基本建成与海东经济发展布局相适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型和资源型缺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重点地区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进一步巩固提升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水平,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能力、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上一个台阶。

  1.防洪抗旱减灾目标

  重点地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高,重要城镇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监测预警系统和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加强水文测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中小河流和中小型水库防汛报警通信系统,加强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机动抗旱能力。到“十三五”末,完成黄河、湟水河、大通河3条河流治理、14条中小河流治理、部分农村河道治理、建设堤防、护岸300km。

  2.农牧区水利建设目标

  进一步巩固提升农牧区人畜饮水安全水平,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到“十三五”末,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7万亩。

  3.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

  加快实施引大济湟工程北干二期工程和黄河谷地三大灌区工程,加快重点城镇和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小型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全面提高供水能力。到“十三五”末,新建中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5013万m3,城镇和工业园区供水工程8座,新增供水能力2.4亿m3。

  4.水资源节约保护目标

  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执行定额管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通过强化技术改造、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到“十三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7亿m3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4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5%,万元GDP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18%,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1.4%。

  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

  加强水土流失区综合治理,修复重点河流和湿地水生态环境。到“十三五”末,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14km2。

  6.行业能力建设目标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水法规体系,水行政执法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依法行政取得重大进展。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水资源统管统配取得重大突破。深化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改革,水权、水价、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体系、水利应急管理、安全监督、质量技术监督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水利公共管理、服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到“十三五”末,新建乡镇水管站5处,改造水管站2处,新增农民用水户协会66个。

  海东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海东市水利发展“十三

  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项目

  指标

  新建及加固堤防、护岸(km)

  1、防洪抗旱减灾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率

  300全面完成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人口(万人)

  67.9改善灌溉面积(万亩)

  2、农牧区水利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5617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12新增供水能力(亿m3)

  3、水资源开发利用

  用水总量(亿m3)

  2.470.546以4、水资源节约保护

  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

  上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m3)

  下降15%万元GDP用水量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下降18%71.40%5、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km2)

  414新建乡镇水管站数量(个)

  6、行业能力建设

  农民用水户协会(个)

  (四)总体布局

  1.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

  566通过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建设,建立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和网络,解决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的问题;通过实施人饮巩固提升,在解决农村人饮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村人饮供水保证率和供水质量;通过实施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灌溉保证率和供水效益;通过实施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工程,建设干旱区五小工程,提高水利化水平。海东市水资源配置工程总体布局包括湟水流域和黄河流域两个片区。

  (1)湟水流域

  湟水流域未来依托引大济湟工程,建成湟水北干渠、湟水干流供水管道和湟水南干渠为主体,供水范围覆盖湟水北岸、南岸和干流区的“川”字型的供水骨架,与支沟内蓄引提水工程共同构成供水网络,全面保障湟水流域供水安全。

  (2)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利用已建的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三座水电站水库蓄水抬高水位的有利条件,直接从水库取水建设相应的灌溉工程,将原来大面积的提水灌溉改善为自流灌溉,并新增灌溉面积。同时建设相应的供水工程,提高沿线城镇和乡村的供水保证率。以三大灌溉工程及供水工程为黄河沿岸的骨干供水体系,与支流上的夕昌等14座中小型水库及其配套供水工程共同构成供水网络,全面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

  2.防洪工程总体布局

  湟水干流防洪体系包括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四县区湟水干流防洪工程,支流中小河流的防洪工程以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三部分。随着湟水干流防洪工程的实施和中小河流治理,近期内防洪工程骨干体系将逐步建立,今后通过中小河流和农村河道的治理,防洪工程体系将趋于完善。

  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包括化隆、循化、民和三县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中小河流防洪工程以及农村河道治理工程三部分。随着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实施和中小河流的治理,近期内防洪工程骨干体系将逐步建立,今后通过中小河流和农村河道的治理,防洪工程体系将趋于完善。

  3.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根据“生态海东”的理念和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的目标,海东市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湟水干流区按照东部城市群总体规划要求,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实现工业废污水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严格控制废污水入河排放,逐步提高河流水质。通过疏浚城乡河道和整治村庄河塘,在沿湟区域建设湿地公园等工程,逐步恢复河流水生态功能。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沟道水源地保护,农村环境治理等措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是推进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开展湟水流域浅山区绿化造林、坡耕地改造、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扎实推进浅山区生态屏障工程建设。推进湟水南北山绿化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提高造林成活率,打造高标准的绿色屏障。

  三是根据黄河沿岸综合开发的要求,开展黄河沿岸湿地保护、人工湿地及湿地公园建设,加大沿岸山体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逐步推进黄河生态廊道景观建设。加快实施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整理项目中海东市片区的土地整理和东部浅山干旱区水利综合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四

  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以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对水的基本要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核心,以建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为保障,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水型经济、节水型社会为特征,坚持大、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并举,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和有效管理,凸显水利工程效益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形成科学配套的防洪保安、农牧区水利、水资源配置、水土保持、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和行业能力等六大现代水利工程体系,从根本上扭转我市水利建设滞后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利支撑。

  (一)防洪抗旱减灾工程建设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坚持防治洪水与规避洪水风险相结合,科学合理安排河道整治、堤防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和控制性枢纽建设,全面建设城乡防洪抗旱减灾保障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海东市城镇防洪达到“三十年一遇”,重点区域农村河道达到“二十年一遇”标准,新建及加固堤防护岸300km实现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销号。

  1.重要江河支流治理

  根据相关规划及前期工作,实施湟水、黄河干流、大通河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重点河段防洪能力。

  黄河干流防洪工程治理河段包括化隆县、循化县、民和县治理河段,治理长度36.58km;湟水干流防洪工程治理河段包括平安县治理河段、乐都区治理河段、民和县治理河段,治理长度53km;大通河干流防洪工程治理河段治理长度10km。

  2.中小河流治理

  完成14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基本建成重点城镇防洪体系,治理长度100km。

  3.农村河道治理

  加快推进海东市30条农村河道治理项目实施,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治理长度50km

  4.山洪灾害防治

  对海东市10条重点山洪沟道进行治理,规划治理长度50km。实施2区4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

  5.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平安干沟、民和张铁等5座小(1)型及平安清泉、下星家等8座重点小(2)型水库实施除险加固。

  6.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建设

  大力开展防汛应急水利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河流水情预警监测系统建设,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

  (二)农牧区水利工程建设

  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水利灌溉配套设施;以实施一大批小型蓄、引、提水利工

  程及“五小水利”为基础,不断提高旱地灌溉率。

  1.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

  完成规划内6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其中供水规模118210m3/d,受益人口67.9万人;精准扶贫人口15.8万人。

  2.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推进规划确定的群科灌区、小峡灌区、平安渠灌区等32处万亩以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改善灌溉面积31万亩。

  推进互助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灌区灌溉渠系、末级渠系节水改造等田间工程的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改造小型灌区6项,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

  3.新建灌溉工程

  建设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二期工程、湟水南北山生态治理水利配套工程等5项大中型灌区工程,扩大灌溉面积17万亩。

  (三)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

  1.引大济湟工程

  以引大济湟工程2020年全面建成并全线通水为目标,实施湟水北干渠一期田间配套工程和北干二期工程,一期扩大灌溉面积10万亩。

  2.东部城市群水利保障工程

  东部城市群城乡供水、工业园区供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工程,可新增供水1.35亿m3。

  3.黄河沿岸水利综合开发项目

  建设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水库灌溉工程,改善农业灌溉和农村供水条件。

  李家峡水库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8.9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公伯峡水库灌溉工程改善灌溉面积7.88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1万亩;积石峡水库灌溉

  工程改善灌溉面积5.67万亩。

  4.中小型水库及供水工程

  建设杨家、夕昌2座中型水库工程,总库容2805万m3;建设牙扎、大麦沟等13座小型水库,总库容2208万m3。

  (四)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约保护工程建设

  1.加强重要水源地保护

  实施重点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共计35项,规范化建设项目建设隔离工程97.93km,建立宣传警示牌501个;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防护林面积1335亩,植草面积6352亩,水源涵养林面积1662亩,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建设生态沟渠5.65km,垃圾转运设施21个,垃圾收集池23个。

  2.加快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建设

  在稳步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结合河湟谷地特色农业百里长廊、乐都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园区等规划,优先在设施农业区、低丘缓坡和经济园区等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管道输水、喷灌及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着力提高农牧业灌溉节水水平和综合效益。“十三五”期间,海东市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共计33项,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

  (五)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

  按照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软覆盖与硬覆盖相结合,美化与经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水保林、经济林、梯田、沟坝地、坡耕地整治、种草及封禁治理等措施,继续加大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十三五期间”,水土保持治理面积414km2。

  (六)水利行业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强化水利规划前期工作支撑,加强水文、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等,全面提高行业管理能力。

  1.水利规划等前期工作

  进一步加强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切实保障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逐步建立完整科学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

  2.水利信息化建设

  加快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流失监测等水利信息系统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水利信息服务,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完善水利信息网、数据中心等,建设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水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农村供水管理信息系统等。

  4.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在海东市2区4县组建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位的水利管理中心站5处,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建设与管理,新增农民用水户协会66个,加大市县财政对农民用水户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五

  水利改革与管理

  (一)深化水利改革

  1.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

  按照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建立各级财政预算内水利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水利投资的比重,依靠市场机制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2.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明晰流域管理和行政

  区域管理责权,依法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配置,形成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

  3.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县级以上财政预算,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完善农民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深化农村水利改革

  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牧区水利组织机构。加强基层水利站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农村小河道管护、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大幅增加政府投入,全面加强农村牧区水利建设。鼓励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建设农村水利。整合以工代赈、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5.深化水价改革

  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加强水资源费征收和使用管理。逐步推进水价改革,建立既充分体现区域水资源紧缺状况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兼顾社会可承受度和社会公平,有利于节约用水和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水利工程供水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定鼓励再生水利用的政策,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二)强化水利管理

  1.加强水行政管理

  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市、县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积极推进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在明晰初始水权的基础上,鼓励地区间、行业间开展水权交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建立区域、行业和主要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严格限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和农业粗放型用水,构建节水型经济结构。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按照主要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建立水功能区纳污限制指标体系。组织编制入河排污口布设规划,深入开展重点入河排污口整治和规范化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

  3.加强防汛抗旱管理

  推进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根据流域和区域防洪规划以及防洪工程的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和完善洪水防御方案与洪水调度方案。组织制定山洪灾害防御方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抗旱管理制度,建立特大干旱灾害应对机制,修订完善各类抗旱预案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加强旱情紧急情况和突发性供水安全事件的水量调度管理。

  加强防汛抗旱组织体系建设。完善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制度,建立防汛抗旱责任监督考核体系。健全防汛抗旱机动抢险队伍,加强防汛抗旱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以中小河流、中小水库、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密集区为重点,完善灾害预警、响应和转移安置群众的应急管理机制。

  4.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严格基本建设程序,全面落实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四项制度”,加强项目法人管理,建立项目法人建设行为监督考核制度。加强建设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和资质资格管理。加强水利建设项目招标行政监管力度,提高水利工程招标代理水平。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行为,提高监理水平。加强对水利项目建设合同签订以及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管理。强化工程建设质量保障,建立健全“政府监督、业主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监督检查机制,加大项目稽察监督力度,规范水利工程项目验收,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

  5.加强工程运行管理

  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类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严格水库大坝安全责任制,制定水库调度规程和大坝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加强农牧区人饮工程管理,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水管改革政策措施,建立资金保障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切实抓好水管单位能力建

  设,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和水管单位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力度。建立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快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建设。搞活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逐步完善专业化服务与用水户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自动化为手段,努力推进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代化。

  六

  规划投资

  海东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中梳理项目估算总投资455.06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计划投资为105亿元,“十三五”后投资为351亿元。

  “十三五”投资中,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投资47.86亿元,占15.7%;农牧区水利服务体系建设投资101.51亿元,占33.4%;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建设投资88.40亿元,占29.1%;水土保持生态体系建设投资51.08亿元,占16.8%;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约保护体系建设投资8.73亿元,占2.9%;行业能力支撑体系建设投资6.67亿元,占2.2%。

  七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要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本规划,要进一步分解细化各地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方案。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前期指导,做好技术服务,切实加强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

  (二)保障资金投入

  在争取中央支持的同时,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审计稽查,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加快前期工作

  科学编制和修订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农田水利、城乡供水、防洪抗旱和水土保持等事关国计民生的水利规划,加快一批水利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重要水资源配置、农田水利、城镇供水、防汛抗旱等重点项目储备。

  (四)加强队伍建设

  制定水利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用人机制。加快水利行业人才培养,推进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进程,通过市场选聘和组织配备的方式选拔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特别要从基层单位、工程一线选拔优秀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努力形成务实创新、和谐守规、奋进有为的工作氛围。

  (五)加大科技支撑

  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大力构建水利科技创新体系、水利科技推广与技术服务体系。加大对适用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搭建水利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平台。在水利建设与管理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升水利科技含量。

  (六)定期跟踪评估

  本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海东市水利发展和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统筹和制订有关水利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要做好本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以及各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增强规划的约束性和执行力。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完善规划评估动态调整机制,保证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推荐访问:水利十三五规划 水利 规划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