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2022年度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5-30 15: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完整版】

2022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4篇

2022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篇1

2019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关键词解读

3月10日上午10时3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副行长陈雨露,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副行长范一飞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在记者会上,央行行长易纲等就货币政策、2月社融数据、降准、人民币汇率、债券违约等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解答。为大家梳理了本次记者会的十大关键:

1、货币政策

易纲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是非常丰富的内容取向,稳健不提中性更简洁,但稳健货币政策内涵没有变。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要有逆周期调节,同时在总量上保持松紧适度,即M2和社融增速大体与名义GDP增速保持一致。在结构上要更加优化,进一步加强对民企小微的融资支持。

易纲强调,一定要把货币信贷数据拉长时间看,一个时点上不能看一个数,而是要关注加权平均,一个时间序列上要看移动平均数据,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来判断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内涵。

2、社融数据

易纲表示,2月末社融保持了平稳增长,1月社融相对较高明显是季节因素,要综合前两个月的数据看。今年以来,社融增速连续两个月高于2018年底增速,社融持续下滑态势得到初步遏制,为2019年经济金融开局提供保障。

1月份的数增长比较快,这里面有季节性因素,我还是希望大家和刚刚公布的2月份数据合在一起来看。实际上,光是1、2月份合在一起也不行,因为今年2月份和阴历正月重合比较多,所以数据还要反映在3月上,3月的数也有影响,所以大家要更全面地把1、2、3月的数综合起来一起看。

研究了结构性存款利率和票据贴现的利率,和中央银行对票据的再贴现利率,总的来说没有大规模的空转或者套利,有少数个别银行、个别客户这些个别现象,我不排除是存在的,但是如果看平均值,看整个发生时间的长度,整个票据贴现还是支持实体经济了,主要支持的还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

3、降准空间

关于降准,易纲表示,金融危机后,现在发达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较低,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高。发展中国家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合适的,通过下调准备金率在中国目前情况下还有一定空间,但比起前几年小多了。

我们银行的总准备金率也就是12%左右,实际上跟发达国家的总的准备金率差不多,而且这个比率要远低于日本的比率。大家知道,发展中国家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在这个阶段,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合适的,必要的。同时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还要考虑最优的资源配置,还有防范风险的问题。综合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落实克强总理报告中提出的这个任务。

4、民企融资

易纲表示,去年货币政策取向实际上一直是在降低无风险利率,后者是名义利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7天回购利率明显降低。通常我们把10年期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这一利率水平在去年下行了70多个bp。

无风险利率的下降显然有利于降低名义利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主要是解决小微企业实际感受的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贷款利率中除了无风险利率,主要还包括风险溢价,贷款利率偏高就是风险溢价偏高的问题。去年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在6.2%左右,不良率反映在风险溢价。因此要解决如何降低风险溢价的问题。

5、人民币汇率

易纲表示,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但是我们汇率的形成机制是一个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汇率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供求为基础,市场决定汇率,在整个汇率形成机制里面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说市场要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汇率是朝着市场方向走。

理性看待对外贸易摩擦,绝对不会把汇率用于竞争的目的,不会用于贸易摩擦的工具。汇率市场的波动和一定程度上的弹性,对整个经济是有好处的。从人民币汇率波动来看,显著小于英镑和欧元。

就人民币汇率走势而言,经过这么多年市场机制的不断形成和完善,我们企业对人民币汇率弹性越来越习惯了。今年展望未来的话,人民币汇率会在市场决定的机制下,变成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可自由使用的货币,中国的老百姓、中国的企业和全世界的投资者将对人民币越来越有信心。

潘功胜表示,我国国际收支在未来仍然会呈现自主平衡的状态。另外,人民银行和外管局在不断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人民币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中的作用。

6、金融科技

陈雨露表示,百行征信是我国首个市场化的个人征信机构,目前百行征信已经签约接入600多家机构的信用信息,已在今年1月份正式推出个人信用报告等三项征信服务产品,实现了良好开局,8家主发起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协会的会员们给予了很大帮助。

希望包括“百行征信”在内的市场化的这些征信机构,能够在创新能力方面、在竞争能力方面快速提升,让市场征信服务这个轮子能够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为我们金融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央行已完成对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的全覆盖。实现按月统计资管产品,全面摸清并且动态监测影子银行及其复杂的资产管理产品情况,包括总量、结构、相互嵌套、支持实体经济情况等都摸清了,这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重要支持。

关于移动支付,范一飞表示,要在积极推进移动支付服务创新的同时,加强交易监测和风险识别,保障支付业务安全,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在延伸推广的时候,要做好现金支付以及移动支付相关产品的宣传和安全教育,培养正确的支付习惯,有效地防范风险。

7、贸易谈判

易纲表示,中美在刚刚结束的第七轮贸易磋商谈判过程中,确实就汇率问题进行了讨论。汇率问题是G2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平台的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都有讨论,在中美之间,在汇率问题的讨论也是由来已久,也不是第一次。比如说在以前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中美的全面经济对话的框架下,都对汇率问题进行过讨论。这次磋商讨论许多的重要问题,比如说双方讨论了如何尊重对方的货币当局,包括货币政策自主权。

第二,讨论了双方都应该坚持由市场决定货币政策的原则。第三,讨论了双方都应该遵守历次G20峰会的承诺,不搞竞争性目的贬值,并且就外汇市场保持密切的沟通。第四,双方也讨论了双方都应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透明标准承诺披露数据等等重要的问题。双方在许多关键和重要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理性看待对外贸易摩擦,绝对不会把汇率用于竞争的目的,不会用于贸易摩擦的工具;金融市场开放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表推进。

8、对外开放

易纲表示,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表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决定的,这样我们受到的干扰就会比较少。我们相信,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所以我们会坚定不移地按照这个时间表来推进。

我们金融市场的开放,中国的股市、债市和其他金融市场都逐步要向全世界开放。再往前走一步,就是我们的衍生产品和对冲工具将来也会越来越完善。

潘功胜表示,资本项目中第二个很重要的项目,就是关于金融市场证券投资领域的开放。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对境外投资者有很强吸引力。但现在仍在开放早期,开放的程度仍然不高,我国股票市场境外投资者持有占比大概2.7%,我国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持有比例大概在2.3%,占比都不高。未来,随着金融市场进一步的对外开放,以及我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纳入主要的国际指数,这些还会进一步增加。

9、国际收支

2018年,我国整体国际收支是自主平衡的,但是在国际收支结构方面,发生了一些特征性变化。

从一个长周期来看,经常账户更加趋平衡是我国国内经济再平衡的结果,是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客观反映,是经济转型发展进入的一个必然阶段,同时也是我国居民收入提高、财富增长的一个必然结果。

我国经常账户会保持在一个基本平衡的合理区间。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具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完备的产业链和大量的技术工人,加上正在推动转型升级以及出口市场多元化等,我国货物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在服务贸易方面,服务贸易逆差增速在收窄。随着我国国内服务业质量的提升,以及我国生态环境和教育水平等软实力的提升,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变动将会逐渐走向平稳。这是观察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一个层面。

10、债券市场

潘功胜表示,2019年债券市场风险问题是央行债券市场工作的重点,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完善违约债券处置市场和违约债券处置制度,这些方面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去年违约企业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是比较分散的,总体违约率不高。现在出现一些债券违约,是正常现象,有利于打破刚性兑付,纠正债券市场扭曲现象,有利于形成正常的投资文化以及正常的价格,有利于提高债券市场资源配置。

2022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篇2

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

是最新发布的《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2017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

一年一度的两会全国关注,世界瞩目。在今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受权独家发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7年两会热点研判”报告,议题涉及经济、农业、国企、财税、金融、法治、环保、教育、医疗、对外开放等20个领域,系统梳理近两年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脉络、政策亮点和舆论焦点,研判今年两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提供有益参考,也为广大读者读懂两会提供一份重点议题清单。

  1.脱贫攻坚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等任务圆满完成。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我国将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从层层立下“军令状”到22个中西部省区市考核扶贫成效,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如何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稳定脱贫,哪些措施可以成为农民脱贫的好帮手,政府会为贫困村民提供哪些支持,精准扶贫还有哪些障碍,哪些政策需要改进完善?代表、委员将带来大量一线情况与真知灼见。

  2.经济增速

  至2016年,权威人士三次解读中国经济,舆论高度关注。2016年,中国经济以%的增速重返全球第一宝座,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应更关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并未提及2017年GDP增速,工作总结舆论认为这是中国决策层淡化经济增长速度、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表现。两会期间,各界解读2016年中国经济运行表现、预测2017年经济发展态势、探讨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等话题或将成为关注重点。

  3.实体经济

  2016年,资本“脱实向虚”成为舆论热词,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发展情况颇受舆论担忧。同时,国家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加大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部署和表态,提振了中国实体经济的信心。如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全面部署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打响了实体经济“减负战”。此外,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央国企的市场表现、供给侧改革成果或将被舆论热议。

  4.农业供给侧改革

  自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从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和价格机制改革四个方面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来,范文内容地图农业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密集出台。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六项任务,10月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12月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的“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包括去库存,尤其是玉米去库存,增加农民收入,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方面,有望成为今年两会讨论热点。

  5.国企改革

  2016年6月底以来国企改革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9月底发改委召开混改试点专题会,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国企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定调混改是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2017年1月12日国资委表示今年要深入推进公司制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国企改革进入以混改为突破口的阶段。2017年,各省区市无一例外将国企改革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集中于混改、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国有资本运营等方面。从我国政策推进的节奏和地方两会透露出的重视程度来看,国企改革在全国两会期间有望继续热议。

  6.财税改革

  高企的税费成本一度挤压企业盈利空间,范文写作舆论呼吁降税减费。2016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的财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要稳妥推进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落实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近两年来,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的是“营改增”,展望2017年财税改革有望在个税、环保税、资管产品增值税、五险一金方面展开。

  7.防控金融风险

  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缓慢,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我国经济总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人民币汇率在2016年的走势可谓跌宕起伏,汇率也成为2016年人们最关心的财经话题之一,12月15日,美联储上调利率,并暗示今年再加息三次,步入升息通道,这也意味着,人民币会与其他货币一样仍然有对美元贬值的压力,引发部分舆论出现“汇率危机”的担忧。今年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合规发展之年,TOP100范文排行政策收紧,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力度加大,均成为舆论场热点议题。

  8.“一带一路”

  在2016年8月、9月的“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G20峰会中,习近平多次强调“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2017年1月17日的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提“一带一路”建设,并表示将在2017年5月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目前,28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一带一路”,主要涉及产能合作、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等方面。“一带一路”有望继续在全国两会和2017年持续发酵。

  9.反腐倡廉

  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刻,关乎大局的“反腐败斗争”依然被海内外高度关注。随着北京、山西、浙江3个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地区陆续成立省一级监察委员会,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元年正式开启。今年的反腐工作怎么干清晰可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如何利用全国两会的平台提出良策,找出破题关键,值得期待。

  10.司法改革

  去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司法领域的各项改革正在陆续展开,一些社会关注度很高的冤案如陈满案等都得到重判。不过,如何从源头上杜绝冤假错案、根除司法腐败,不仅关乎社会公平正义,也关系到社会各界对司法的信心。对此,“两高”报告值得期待。

  11.环境保护

  今年地方两会的热点将“治污减霾、环境治理、心得体会绿色发展”作为最主要议题之一进行讨论。19个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环境治理内容,其中,如何防治空气污染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河北省明确,2017年平均浓度下降6%以上。河南省提出,确保空气优良天数200天以上。广东、江西、宁夏、安徽等省区则把推行“河长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把水环境质量目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明确加强周边河流、湖泊的保护与治理。

  12.医疗改革

  医疗卫生体制是一项重要而且紧迫需要改革的领域。2016年来,医改节奏逐渐加快。2017年1月9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明确“十三五”期间要在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等五项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20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处提到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药品采购“两票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医改有望在2017全面开花。

  13.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每年两会的重要议题。2016年,网络食品安全生产和经营成为重点管控对象,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进一步加强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落实监管措施的讨论将受到关注。2016年,随着奶粉新政“注册制”的实施,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乳制品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个人简历与此同时,转基因问题争议持续,但相较于过去执拗于安全性的争论,对转基因产品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障的需求正不断提升。此外,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的完善和平台建设、食品谣言的治理、食品安全目标的责任考核依然是关注焦点。

  14.交通出行

  去年出行领域中,网络共享出行是重大热点。交通部出台文件承认网约车合法地位开创世界先例,创新管理理念获得广泛赞誉。然而,其后出台的地方细则却招致较大争议,对户籍、车牌、车辆等严苛限制,被网民质疑“新瓶装旧酒”等评价频频见诸报端。当前,各地细则大多正式实施,政策对网约车行业发展的影响已经显现,两会期间,设计地方网约车政策的争议或将再起波澜。“共享单车”作为另一项共享出行的代表,也备受舆论关注,被认为是解决都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上佳方案,也有效引导绿色出行潮流。

  15.社会保障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017年初,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阶段性降低事业保险费。社保降费直接关系公众收入水平,以及降低企业负担,社保缴费降低持续吸引公众关注。医保异地就医结算问题与公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2016年舆论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人社部向媒体表示,2016年底已基本实现医保全国联网,2017年人社部将加快建立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系统。舆论认为医保异地结算有利于病患及时就地诊疗、简化住院报销手续、减轻参保患者负担、加强医疗行为监管。

  16.农村留守儿童

  2016年2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的出台引发热议。2016年11月2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指出,众多的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缺失中成长,这是社会之痛。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伴的教育议题往往触发负面舆情。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是国家层面的有关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责权利的制度性安排,2017年全国两会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17.建设“双一流”大学

  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成为中国大学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学府的“冲锋号”。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指出,要建立健全高校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大学“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将有进有退,无疑将会是2017年全国两会备受各方关注的焦点。

  18.突发灾难事故防范

  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各类灾难事故多发,全国多地出现暴雨洪涝灾害,从盐城特大龙卷风到邢台洪灾,均造成了较为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成为年度热点舆情事件。对此,公众一方面对增强自然灾害风险防范防御能力、救灾应急能力等寄予厚望;另一方面,对追责问责、监督管理的强化提出更高的要求。2016年12月9日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对我国安全生产领域进行“顶层设计”。改革的推进情况,也承载着一定的公众期待,有可能成为两会的舆论关注热点。

  19.海外投资

  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大型央企、优秀民企为代表的中企加快了海外投资步伐,成绩单颇为亮眼:中交集团在肯尼亚签署约53亿美元项目合同,中国中车获得澳大利亚等多国订单、全年海外签约额突破80亿美元、南亚地区首个铁路工厂在印度投产,美的发起收购德国库卡等多起海外并购,海尔收购GE白色家电业务等。在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的国际背景下,国家如何引导央国企理性投资,以及央企海外市场竞争表现、海外投资提质增效等方面内容仍将受到舆论关注。

  20.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2016年是“互联网+”和智能化全面爆发的一年,“互联网+”渗透到各个领域,热门思想汇报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之相关的信息化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全面提升。两会期间关于互联网与智能化应用方面的建议和议案可能增加。与国家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的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互联网和智能化依然是重点扶持领域,围绕这些关键领域,国家的扶持和鼓励政策将会受到持续热议。央国企代表各自领域争取国家政策扶持,以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化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也将成为一大看点。

  2017年全国两会七大热点话题【图解】 以上是《2018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排名,两会十大热点话题》的范文参考详细内容,主要描述改革、经济、关注、两会、舆论、成为、领域、实体,觉得好就按收藏下。

2022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篇3

2017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盘点

2017年03月13日11:00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分享到:

 

  早春时节,“两会时间”再度开启。《网络舆情》杂志对相关专题进行评论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部长通道”等成为舆论关注的热题。

  政府工作报告催生多个热词

  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催生“热词”在互联网舆论场中传播,今年也不例外。“万众创新”“新官不理旧账”“节用裕民”“僵尸企业”等,在舆论场被援引次数较多。从舆情热度指数来看,GDP增长目标、改善民生、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三个舆论焦点。

  人民日报、中国政府网的微博、微信,在第一时间总结了全国两会的十二大新词,包括“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数字家庭”“数字经济”“全域旅游”“河长制”“海绵城市”“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清单管理制度”“国家公园体制”“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从传播数据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天保卫战”“居住属性”等新词最热,受到各群体关注,成为新晋网红。另外,“蓝天保卫战”最受20岁以下群体关注,“居住属性”更受女性群体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文本首次印上二维码,“扫一扫”纵览执政数据,网民热赞传播创新彰显治理创新。此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过程也是舆论焦点所在。《每日经济新闻》评论,报告收集整理了1270条反馈意见,还广泛开展了网上调查,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新京报》评论,李克强总理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新”“实”“精”“活”等七点要求。

  年收入12万元以下不交个税?

  3月7日,有两位官员谈到个税,引发热议。一位是财政部部长肖捷,在记者会上提到几点考虑,“适当增加与家庭生计相关的专项开支扣除项目。比如,有关’二孩‘家庭的教育等支出……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的负担”。至于大家关心的提高免征额,肖捷说,将进行综合测算,确定是否提高免征额,该提高就提高。另一位是刚刚履新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在审议财政预算报告时建议,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从45%降低至25%。次日,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发布文章《年收入12万以下不交个税,这事儿靠谱吗?》,迅速登上各个网站首页,并在自媒体上广泛传播,引发网民热议。

  其实,“个税改革”一直是代表委员以及网民极其关注的话题。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巨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建忠建议“个税起征点最低10000到12000元”。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工薪阶层的纳税底薪应该进一步提高。不过,全国政协委员、财经专家贾康指出,提高起征点,表面上看是月收入万元以下的工薪阶层得了实惠,实际上是月收入几万元的高管和“打工皇帝”实惠更多。对于“个税改革”话题热度的升温,网民纷纷表示“两会说到了重点”“道出了大众的心声”。

  “部长通道”今年可扫二维码

  每年全国两会,人民大会堂北大厅的“部长通道”总会成为报道热词,今年也不例外。全国两会的第二天,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便陆续出现。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短短1天的时间里,就有近4000篇媒体报道、评论(含转载)将目光投向“部长通道”,外媒也把“部长通道”称为“观察中国的绝佳窗口”。

  与众不同的是,今年的“部长通道”除了对部长“定点采访”这一“必选动作”外,还多了“可扫二维码提问”这一环节。3月3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前,教育部、中国民航局、商务部、国务院侨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6位“一把手”与记者首先开启了“部长通道”的问答模式。经过1小时的高含金量“面对面”问答后,尚未“解渴”的记者还可扫描二维码继续提问。可以看出,融媒体触角已经更广泛地延伸到“直击两会”的各个场景;
新媒体元素,也成为官方在全国两会中回应“海量关切”的又一抓手。

  坦诚沟通,对敏感问题不回避、对社会痛点有呼应是“部长通道”的最大看点。部长在麦克风前解读政策主张,传递改革权威声音,也从记者的提问中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关于“部长通道”有个数据很值得回味,据媒体报道(《人民日报》),根据搜索引擎方面的大数据分析,在2013年至2016年间,“部长”这个关键词每一年的搜索峰值都出现在全国两会期间。未来,“部长通道”将越来越经常、越来越规范,变成更完善的官民沟通机制,不仅推进政务公开,也进一步展示诚意和自信。

  外交问题备受关注

  3月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王毅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记者会全程两个小时,共21个问题,内容涉及“一带一路”、中美关系、朝鲜半岛局势、南海问题等中国重点战略和国际热点问题。有评论认为,几乎是“你想问的他都答了”,且具高“言值”。王毅部长“言值”有“四气”:帅气、霸气、和气、大气;
展现中国外交“三力”:魅力、活力、定力。

  从3月3日政协会议开幕以来,韩军方和乐天集团签署“萨德”用地交换合约引发高度关注,在全国两会相关帖文的评论席中占据较大比例,民众自发抵制乐天形成集群效应。3月2日,外交部回应称中韩交流合作需民意基础,在华外企是否成功取决于中国消费者,对此网民普遍认为“国家利益至上”。

  3月8日,王毅部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影响中韩关系的最大问题,就是美韩执意要在韩国部署充满争议的“萨德”反导系统。我们从一开始就坚决反对。因为“萨德”反导系统的监测预警范围远远超出了半岛,它危害中国战略安全的企图已经是路人皆知。所以引进“萨德”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不仅有违为邻之道,而且很可能使韩国陷入更加不安全的境地。所以我们奉劝韩国国内某些势力不要再一意孤行,否则结果只能是损人又害己。中方敦促韩方悬崖勒马、中止部署,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领事保护问题上,王毅部长“哪里有困难和危险,哪里就会出现中国外交官的身影,哪里就会有五星红旗在飘扬”的金句在社交网络迅速流传,“外交为民”的理念彰显无疑、深入民心。在谈及新媒体时,王毅部长表示面对新事物,外交部不会落伍。下一步将借助“外交小灵通”等新媒体,打造更多倾听民意的“顺风耳”,开设更多服务民众的“直通车”,开辟更多海外领保的“生命线”。

  全面取消国内长途和漫游费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3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表示,今年10月1日起将全面实施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这可谓是与民生直接相关的一个举措,网民纷纷点赞“做了实事”,也有不少网民建议“取消省内流量省外流量的区分”。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于当日14时发布相关文章“总理话音刚落,三大运营商将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1小时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

  融媒体报道丰富“两会时间”

  在今年,利用微信、微博实现“渗透融合、多元生成”的报道已是全国两会报道的“标配”,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叙事更是成了常用的手段。不仅如此,今年很多媒体还从整体上进行了布局,全面覆盖报、网、端等终端,通盘规划、一体设计,实现各个终端的特色,展现各个终端的优势,形成传播合力。

  3月3日,人民网推出两分钟动画短剧《“剧透”2017年全国两会》。此动画短剧以网民第一视角一镜到底,概括呈现出脱贫攻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民法总则草案审议等全国两会热点,令人有十足的代入感。有评价称这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第一个新媒体“爆款”。

  2017年全国两会,融合传播已经势不可挡,直播、短视频、音频、H5都得“齐活”。从《人民日报》到《四川日报》《湖北日报》《重庆日报》等,H5已成两会报道必备元素。以《人民日报》推出的《两会喊你加入群聊》《2017我来北京开两会》等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创意H5作品为代表,融入了更复杂的交互设置、更多样的呈现创意,交互性和趣味性明显提升,奏响两会媒体“交响曲”更华丽的乐章。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编辑部综合)

(责编:李静、朱明刚)

2022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篇4

2019两会热点话题——教育 心得

日前,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十三届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日程已经接近尾声。两会召开以来,从政府工作报告到代表委员提案议案,从“两会通道”到代表委员接受采访,都洋溢着浓郁的民生气息,引起了广大师生们的关注。

近日,中央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这将进一步激发广大高校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高校教师能够以更高的热情、更好的状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我期待,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政府把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基层工作者的关爱,减负可让我们这些一线基层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激励我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我们可以更全身心的提高办事效率,践行“立德树人”的宗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子保驾护航。

“力争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民办高校,与公办‘双一流’形成对照和互补,激发‘双一流’建设的活力。”人大代表秦和在两会上的提案为国内的民办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科研文化水平,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服务,保障学生平安快乐读大学。

关于“两会”话题“不要妖魔化教师形象”,我有很大感触。我认为教师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与当今信息来源的“广”与“杂”有较大关系。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老师形象具有负面影响,并且让学生和家长不再足够的信任老师,容易引起师生间的隔阂,家长与老师间的不理解。诚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社会环境的,身为老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形象,有自己的底线,懂得以身作则,对年纪偏小的学生加以引导,对大学生则更要侧重提升自己,让自大学生们发内心去尊重自己。因为教师形象的好与坏,以及能否获得尊重,不是单方面的。

推荐访问:观后感 热点话题 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 2022全国两会热点话题观后感 2022年两会热点问题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