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完整版】

发布时间:2022-05-31 11:48: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完整版】

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3篇

【篇一】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

弘扬延安精神   做好本职工作

2008年的暑假,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学校党员集中学习。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学习期间,通过党支书授课和讲评,对我党在延安十三年的历史及延安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就延安精神的理解及如何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对延安精神的理解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到1948年3月东渡黄河,党中央和毛主席曾在这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在延安时期十三年,是不寻常的十三年,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党的建设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党在延安十三年是由弱到强、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低潮走向高潮、由局部执政走向全国执政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们党不断总结、精心培育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时期。经过延安时期十三年的实践,我们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达到了全党空前的大团结。

延安十三年经验告诉我们,思想理论上的先进和成熟是党在政治上先进和成熟的根本前提;
我们党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党在幼年时期所犯的错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未能或者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193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实践论》和《矛盾论》,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极大地解放了全党的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延安十三年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纲领是我们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延安时期,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谁能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谁就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抗日战争中,我们党始终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取得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彻底的胜利。正是由于始终站在民族的前列,致力于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延安十三年经验告诉我们,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在延安的十三年里,党确定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政策,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组织开展大生产运动,千方百计让群众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党积极建设以普选为基础的民主政治,使抗日的人民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党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运动,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
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等,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二、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扎实做好本职工作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党革命和建设成功的指针。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首先是始终做到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自觉学习和忠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方针、路线和政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本职工作,为培育祖国流动的花朵奉献自己的一生。

通过延安精神的学习以及在汶川大地震中,为了学生而奉献自己的生命的教师们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是一名平凡的教师,也能在教育岗位上放出自己的光彩。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坚信: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我最根本的人生目标。我更要在这一岗位上为学生服务,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在此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完善自我是我内心深处的愿望。

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农民务工子女,为了让他们有个和谐的校园环境,积极配合其他任课教师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学生中并与学生打成一片,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文明行为,经常与科任老师取得联系,协同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刻苦的学习意志。如今学校孩子们的行规、言语、卫生等均受到社会、家庭、教育局的一致好评。

在教学工作中,我也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真拟订教学计划,刻苦钻研教材,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校里,我兼任双肩挑的工作,但我毫无怨言,以为广大教师多服务、服好务为指导思想,主动配合各部门的工作,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力争为教师们多办实事,为提高系工会的凝聚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我深知,我肩上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论在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坚定信念,在我心中无数党员榜样的指引下,披荆斩棘,渡过难关,因为共产党员是战无不胜的!我会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篇二】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的培养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却并未明显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因此,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养 意识 能力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因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后天学习实践培训得来的,其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决定职场成败的重要因素,是职场致胜、事业成功的第一法宝;
它可以改变人生;
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在校大学生,实际是“半个社会人”,一支脚在校园,另一支脚已踏上了社会。因为他的心从进入大学校园那刻起已经被将来欲从事的职业分了一半,从内心深处已在为未来做打算,但遗憾的是,这种打算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渗透,离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向还差很远,或者可以说根本就没树立好或建立起职业素质的目标,更别提培养。由于对就业信息的了解不够,有的大学生仅限于课堂老师所讲以及即将毕业时才主动关心就业信息,导致错失了职业素质在校培养的良好契机。近年来国家招生政策显示,本科院校招生人数每年的比例有所下降(总体上还是比往年有所增加),高职高专院校的招收规模在扩大。也就是说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人数,增大了高职高专的大学生人数。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

加大了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又使他们面对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据统计,2002

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人数44万;
2003年是64万;
2004年这一数据达到76万;
2005

年急剧攀升到93万;
2006年继续攀升到112万。根据教育部的预测,2007年不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预计将达125万。高职高专大学生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在校时就加紧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它是职业成功的主要条件;
它决定人获得的职业岗位;

它决定个人的职业成长。因此,高职高专大学生必须及时有效的加紧职业素质培养,使自己成为社会合格及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二、影响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因素

 影响因素主要有: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知识因素、社会智力因素(计划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说服能力领导能力)工作经历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况(如身体状况、气质类型、性格向性等)。其中社会智力因素最重要,一个人的社会智力水平对于人的生涯设计、对于人的生涯实践和生涯成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

 随着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然而有关部门曾做过调查统计,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优势难以发挥,能力不足,学校支持不够。就业指导占据首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指导方面缺乏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未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指导制度,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手足无措,盲目就业”,不能正确分析自身优势。近几年,高职院校驶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各院校在快速扩招的压力下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视远远不够,几乎没有将职业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列入议程;
同时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各院校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还不够到位,仅仅将就业指导课提上日程,而这门课程也更多的局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择业技巧的传授等。

 2、学生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程度及关注度尚需加强。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很多学生都不懂得何谓“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自己想从事或能从事何职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素质。笔者在就业指导课中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将近80%的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就足够了,至于生涯规划、职业能力,不知道也没关系”,“其实所谓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就是去找工作吗?两者之间没有实质性差别”。从这些调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将找到工作作为自己根本且唯一的目标,他们将职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等同于“找工作”,对于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根本谈不上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

 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然而,有些学校、部分老师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学校就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使命,学校、老师片面地追求“就业率”,至于学生的特长是否得到了发挥,是否从事专业相关性工作,在就业的岗位上是否有“发展力”,则无从知晓了,学生步入企业后往往有诸多的“不适应”。学校不知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不清楚学生的求职意向。在供需双方信息不能有效匹配情况下,高校不仅对大学生的培养失去了市场导向,而且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也不能满足大学生和企业的期望。所以应重新定位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及学生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建立完整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形成有效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手段,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目标相匹配。毕业生和企业缺少有效沟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高职高专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的点滴培养职业理想。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习惯也是个人素质的真实写照。所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看过汪中求先生写的《细节决定成败》的人都知道细节的重要性。

 2、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这是一个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大学生要把握好每次这样的机会,不要害羞不要胆怯,不要怕丢面子,在训练中要做到“胆大、心细、脸皮厚”。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可以利用好每个假期去社会实践,无论是否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都是很好培养职业素质的机会。只要你树立“职业神圣”的观念,你就会从你从事的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你也能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的升华。 以上都是从大学自身角度来说的。我们知道大学生毕竟是从小在学度过的,对社会了解不多,对就业信息了解太少,刚出社会对他们来说面临着很多压力,所以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靠自身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积极支持和辅助指导。


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培养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质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实践能力

 

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是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特色,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对劳动者职业素质新需求的的具体反映。

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内涵,

并将其逐级分解

为便于训练的子能力,是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必要前提。

 

一、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区别,

职业学校教育是定向教育的

基础环节,

是受教育者结束基础教育后终身不断接受定向教育的起始阶段,

既是走上职业岗

位以前的职业准备教育,

也是为终身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的基础性定向教育。

职业学校

教育是面向一个职业群甚至几个相关职业群的学校教育,

不但要使受教育者达到某种职业资

格标准,

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

而且要有在一个职业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择业、

转岗的基础;

不但是把学习者转化为劳动者的教育,

而且要使学生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为受教育者

奠定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教育,更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

养,

全面提高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劳动者素质的教育。

从终身教育的观念看,

线劳动者不但必须一辈子不断地接受教育,

以适应转岗、

晋升的需要,

而且必须在开始职业

生活以前,

为终身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完成由基

础教育转为定向教育的飞跃,

为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职业培训也是定向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但是职业培训是针对一种职业、

一个工种、

一个工种的某一技术等级、甚至是

一个单项技能的定向教育,

与职业学校教育有着本质区别。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区别

于同属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的目标,

也区别于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的目标。

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是职业学校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

职业培训的重要标志,

是职业

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色。

 

二、素质与能力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素质是潜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人们在

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从事职业活动,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其必备的主观条件是素质与能力,

人的能力源自于人的素质。

素质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

而能力是这些基本品质的外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目己的一切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

《学会生存》强调: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和

谐地发展,

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综旨。

心理学将能力归属于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一种

个性心理特征。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学会生存》中提及的能力,均非心理学中的,是

一个泛化的概念,包括人在社交活动、职业活动中处理事物的智、情、意诸方面的表现。泛

化的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

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某一行动或成功地适应

特殊情况的表现,

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

是人具有的素质的外化。

能力有时是指一个人在当前发展阶段中,

已经具有的现实的能力;

有时是指一个人在现有发

展条件下,

经过进一步训练可望达到更高水平的可能性,

是一个人成功的预期潜力。

后者即

这种可能性,

又称之为潜能或能力倾向。

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能力,

认识其近期发展的可能

性,并创造条件,通过训练,将这种可能性能化为现实能力,

并能在完成某一任务向完成另

一任务的迁移中发挥积极和能动作用,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

 

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能力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分解。例如,从使用范围角度分,可分为一般

能力和特殊能力,

前者适于多种活动要求,

后者适于某种专业活动要求。

从发展水平角度分,

可分为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前者是指在活动中能把掌握的知识、

技能按照所提供的式样予

以实现,具有模仿性;
后者是指会创造出新的、独特的东西。

 

三、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亦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的,

职业素质是潜在的综

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

通过教育、

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

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

职业素质具有职业性、

稳定性、内在性、整体性、发展性等特征,是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质、专业技能素质、

身体心理素质五方面的素质构成。而劳动者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又往往

通过在职业活动中的创新精神得以最高层次的表现。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能胜任职业活动的主观条件,

是指个体执行或完成职业活动或成功地

适应职业活动中发生特殊情况的表现,

而且是可以由个体自由控制并受动机影响的表现,

人具有的职业素质的外化。

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往往集中通过实践能力的高低得以

表现。

 

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分解为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

技能的能力,

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

的应用性、针对性;
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

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

逻辑性和创新性;

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

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

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

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

度;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

强调在改造

自然、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实际作用。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必

须付之予实践,

即从业者有意识地将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运用于改造自然和改造

社会,

才能在职业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

这正是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需要通过实践能

力的高低得以表现的本质原因。

 

下表是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二级、三级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具体构成:

 

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

 

实践能力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强调应用性、针对性)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方面的能力(强调合理性)

 

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能动性和实际作用)

 

运用某种职业必备专业知识、

技能的能力,

适应职业岗位变换的能力,

将环保、

能源、

质量、

安全、经济、法律、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等

 

分析与综合能力、决策与迁移能力、

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自学能力、

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

力、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交往与合作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反省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抗挫

折能力、推销自我的能力、谈判能力、组织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竞争能力等

 

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中的

具体体现

 

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

综合职业能力又可分为从业能力、

关键能力两个层次。

从业能力是指劳动

者从事某一职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而关键能力是指跨职业的能力,

即更换工作岗位甚至变

换职业后,

在新的岗位或职业中仍能继续发挥作用的能力。

从业能力、

关键能力均包含专业

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等要素,但从业能力是针对一个职业的,侧重于具备

这一层次能力的劳动者通过某个职业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

而关键能力并不专门针对某个职

业,

是绝大多数甚至是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

更侧重于具备这一层次能力的劳动者通过广

泛的职业领域中的活动得以生存和发展。

 

当今世界,

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

加激烈,

这一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劳动者素质在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发达国家企业家现在不仅重视雇员的从业能力,

更重视雇员的关键能

力。

关键能力是跨职业的能力,

是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劳动者可持续发展的必

备基础,

是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标志,

必须通过教学活动予以落实。

把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

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践能力,或者分解为从业能力、关键能力,是从不同角

度的分类。正如能力还可以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四、

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将综合职业能力从不同角度予以分解,

将其具体化一些子能力,

是为了既便于职业学校师生理解,又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即目标具体、明确,可训练、

易评价。然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在于,各子能力虽然相对独立,有明确指向,但又不是

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各子能力之和并不等于综合职业能力,而是的关系,

即综合职业能力不是子能力的简单叠加。

因此,

从便于训练的目的将综合职业能力分解为二

级、

三级甚至四级子能力,

但在训练每一级中的某个子能力时,

均应以一个子能力为重点来

带动其它子能力的形成,

以求其效果。

综合职业能力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原因,

也在于实

践能力是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能力、

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在改造自然、

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

活动中的。

 

其实,

上述从不同角度对综合职业能力的两种分类,

是吸收国外职业教育对能力的理解,

别是引进后对职业能力的再认识,而关键能力也是多种能力的综合。由于分类的依据不同,

这两种分类所出现的子能力与其它分类中提及的能力必然有重叠之处。

例如,

专业能力与按

使用范围分类中提及的特殊能力有重叠之处,

而方法能力、

社会能力中的一些子能力,

又与

一般能力有重叠之处。

又如,

关键能力既然是指跨职业的能力,

其内涵必然与一般能力有重

叠和交叉。

就综合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要素专业能力而言,

既存在于从业能力之中,

也是关

键能力的组成之一。从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只针对一个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运用专业知识、

技能的能力,

是以往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培养的能力。

而关键能力中的专业能力是跨职业的职

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既包括将环保、能源、质量、安全、经济、法律、美

学等方面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还包括眼手协调能力、

手灵巧而迅速活动的能力、

手指

准确而迅速地操作小物体的能力、

迅速感知被操作对象并分辨出其细微差异的能力等众多职

业都需要的能力。

各种分类中子能力的重叠和交叉,

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综合职业能力的

灵魂在于

【篇三】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

弘扬雷锋精神论文

摘要:学雷锋是讲廉洁的载体和内容,讲廉洁也是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雷锋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切实增强廉洁意识,努力加强学院廉洁文化建设,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之中。

悠悠几十载,习习三月风。历久弥坚的学雷锋活动使三月的春风更暖,春意更浓。

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立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只有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发扬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才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一个真正怀有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领导干部是不会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的,更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徇私枉法,而是始终坚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奉公,能够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彰显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传承、弘扬和践行雷锋精神。

1 深度把握雷锋精神,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一支队伍不能没有精神。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其所代表的健康的价值取向,正是人们需要努力追求的。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是雷锋精神不能变,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重新领悟“雷锋精神”,敢向人民亮“雷锋名片”,用“雷锋精神”钉死心中的“腐化痴念”。在雷锋精神的概括、总结和提炼中,虽然没有廉洁的具体字样,但雷锋精神给予我们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的启迪,是与廉政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我们要使个人价值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要抓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发挥雷锋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努力树立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和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使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 积极传承雷锋精神,重塑诚实守信的道德品牌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积淀,是一种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探究该如何学习雷锋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学习雷锋不能脱离现实的需要,从某种意义讲,唯有“缺什么,学什么”,才能让学习活动不走过场,才能使“助人为乐”、“长做好事不留名”的行动真真切切扎根于国人心中。

雷锋精神的可贵之处,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恪守所信而始终如一。我们信奉廉洁奉公,执政为民,我们也在每日每时地讲廉洁,关键是能否恪守所信,能否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善始善终。理想信念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内在统一,客观要求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模范。面对这些新的情况和挑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在利益面前不贪心,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在种种以权谋私的机会面前挺得住身板,经得住考验。

3 生动诠释雷锋精神,强化廉洁奉公的奉献精神

“雷锋”是我们的时代符号,“雷锋精神”是我党与时俱进核心价值体系的瑰宝。不仅与腐败冰火不容,而且也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的天敌。党员干部只有学习好雷锋精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实际上,雷锋精神有一条不变的主旨和红线,那就是要做人,做好人,做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做自己活着让别人活得更好的人,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公而忘私、一心奉献的人。试想,如果不讲廉政,私欲膨胀,私而忘公,见利忘义,甚至是索贿受贿,要做一个以上所述的人,岂不是一句空话?

雷锋精神的本质是奉献,奉献的过程是快乐。不讲廉洁,只讲索取的人是不会有奉献精神的。有人说雷锋精神过时了,其实不然。市场经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更需要道德和观念的规范,在大学教师的行业中更需要人文精神、人文智慧,更需要以人为本,廉洁从政,廉洁从教,勤政为民。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像雷锋那样带头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率先垂范,恪尽职守,影响和带动千千万万群众一起投身其中,不懈奋斗,贡献力量。如果我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不仅会影响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甚至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

雷锋的日记:“为了人民的事业,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最宝贵的生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好”,无不体现着雷锋的奉献意识和为民的理念,也是我们廉洁奉公、执法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学雷锋不能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学雷锋一阵风,三月来四月走。”要坚持经常,常抓不懈。学雷锋与讲廉政并不矛盾,也不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一脉相承。学雷锋是讲廉洁的载体和内容,讲廉洁也是弘扬雷锋精神。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雷锋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坚持开展学雷锋活动,切实增强廉洁意识,努力加强学院廉洁文化建设,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王秀涛.试谈科学家的社会责任[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2,8,1:41-42.

[2]张国臣等著.高校廉洁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0-7-1.

[3]孙立红.与时俱进弘扬雷锋精神[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2).

推荐访问:劳模 精神 青年 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 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1500 青年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论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