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秘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10篇)

发布时间:2023-08-12 17:36:02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教案

  王

  杜

  小

  学

  目录

  一年级-----------------------------------------------3二年级----------------------------------------------14三年级----------------------------------------------29四年级----------------------------------------------33五年级----------------------------------------------45六年级----------------------------------------------5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例1~例5)及课后“做一做”。

  1.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规律

  1.设情引课

  师:你们知道吗,快要过大年了,喜欢过年吗?知道吗小博士班的同学们也在高兴地期盼过年,他们还要开联欢会呢,这不已经忙着布置开了教室,连小青蛙呱呱和小猪哼哼都赶来帮忙。

  (电脑分别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亮呢?为什么呢?

  2.学生讨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请小组长领导各组进行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

  3.汇报结果

  请各组派代表来汇报各自不同的想法。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们认为小猪布置的好,因为花和灯笼放在一起好看。

  生3: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它的布置是花和花,小旗和小旗,我觉得这样的好。

  生4: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小旗是一红一黄,灯笼是一紫一黄,很有顺序。

  师: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那么你们喜欢哪一种就可以选择哪一种,刚才有人说到小青蛙的布置中小旗是一红一黄一红一黄排列的,象小旗这样一红一黄一红一黄的重复出现,我们就说小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4.引入生活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会经常遇到的,(随着教师的语言电脑出示四幅生活中有规律的图片),比如:树枝上叶子的排列,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以及旅行家旅行时用的热气球上颜色的排列等等都是有规律的。

  5.揭示课题

  师:看来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观察主题图

  师:其实小博士班的同学也比较喜欢小青蛙呱呱布置的教室,请仔细观察(电脑出示书上主题图),说说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分别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并想个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这个规律。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找出不同的规律。

  3.汇报结果

  (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学生每回答一组后,教师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加深对每一组规律的理解。

  (如:学生答出灯笼的排列有规律)

  师:谁来说说这组灯笼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生:是一紫一黄、一紫一黄、一紫一黄的排列的。

  再指名学生回答,在第二名学生回答的同时,电脑上依次在每组之间加条虚线,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都是每两个为一组的。

  师:对,这组灯笼的排列就是这样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重复出现的。(在教师讲解的同时,电脑上一紫一黄、一紫一黄逐个闪动。)

  4.同桌说说

  四组规律同时在电脑上出现,同桌两人互相说说他们的排列规律。

  三、连闯三关,应用规律

  师:小博士班的同学要带大家一起来这间漂亮的教室里参加一场智力竞赛。

  1.涂一涂

  由四人小组长给组员每人分配一道,共同完成,实物投影订正。

  2.演一演(用不同的动作或声音把这些规律表演出来。)

  ①学生独立表演。

  ②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3.(1)找一找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身体动作和不同的声音表演出了不同的规律,看来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谁能说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

  生1:我身上衣服的花纹是有规律的。

  生2:我家地板上的瓷砖也是有规律的。

  生3: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有规律的。

  (2)帮帮他

  师:老豆博士想请大家帮个忙:他买了一块花布想做窗帘,但买回来之后又觉得这块布缺花边,所以他想请大家用今天所学的规律帮他设计一种花边,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用彩笔画的,还有拿各种形状的纸片贴的。(用实物投影展示一部分作品,学生互相评价。)

  四、全课结束

  7一年级数学下认识人民币

  (一)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2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钱,学会简单的购物;在取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准备:准备1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准备10个1分硬币,10张一角纸币、硬币。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民币

  1.导人新课。

  说:小朋友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2.认一认。

  (1)说:每个小组都发给了你们一个盛钱的小箱子,我们称它为小小银行,请你们到小小银行里拿两张你认识的人民币。

  下面请小朋友相互介绍一下你拿的是多少钱。

  (适时介绍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两种)

  (2)小结:我们已认识了1元的钱和比1元少的钱,其中1角、2角、5角这些都是几角的钱,1分、2分、5分这些都是几分的钱。

  平时小朋友讲的1块或几毛,是地方话,1块应该说成1元,几毛应该说成几角。

  一年级数学下小小商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8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87页。教学器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从学具卡片上剪下各种币值的人民币。教师提前几天给学生布置这节课的准备工作。

  1.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数学游戏,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商店。

  2.同学们有的要扮演售货员,有的要扮演顾客,有的要扮演废品回收员。

  3.商店里的商品需要我们自己准备,请大家把平时经常使用的玩具、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带来一些作为商品。

  4.这些商品的价格标签要自己制作。价格你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到,例如,可以到商店去调查一下,可以问问你们的家人,还可以查一查书本资料。

  教学设计一、导入

  1.今天的教室布置的漂亮吗?(教师参考教科书上的样子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商店的样子。把学生座位绕教室三面摆放,一方是玩具柜台,左右两边分别是学习用品柜台、废品回收站和生活用品柜台)

  2.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我们给它们分分类。(请四名学生分别选出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可回收的物品,摆放在相应的柜台上)

  二、新授活动准备

  1.请读一读物品标签上的价格,看看你喜欢的商品是多少钱?

  2.你要买什么商品?

  3.应该去哪个柜台购买?活动示范

  1.谁来扮演顾客,谁又来扮演售货员呢?(选出购物示范学生两名)

  2.教师问顾客:你喜欢什么商品?准备去哪个柜台购买?(买什么)

  3.你喜欢的商品标价是多少钱?(读价格)

  4.你手里有多少钱?怎样付款?(算付款)

  5.教师问售货员:顾客拿出了多少钱?他要买的商品是多少钱?(读价格)

  6.你要找多少

  9零钱给他?(算找零)教师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两名学生如何进行商品买卖,在买卖过程中有什么步骤。

  三、开始活动

  1.活动要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

  2.卖易拉罐和矿泉水瓶的同学要检查废品回收员有没有算错一共应该付多少钱。

  3.售货员要看清顾客付款对不对。

  4.可以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可以合伙购买。教师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一两名学生扮演废品回收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卡片购买商品及开展废品回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四、活动汇报活动结束后,组织一部分学生进行汇报。

  1.你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2.大家讨论一下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呢?

  3.抽取几名顾客进行汇报。

  a.你原来有多少钱?

  b.买了哪些东西?

  c.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d.原来的钱数减去花去的钱数等于剩下的钱数吗?

  4.抽取几名售货员汇报结果。

  a.一共卖出多少东西?

  b.收入多少钱?

  5.请废品回收员汇报。

  a.数一下一共回收了多少个易拉罐和多少个矿泉水瓶,付出多少钱。

  b.付出的钱等于所回收物品的价钱吗?教师要利用这个机会向学生介绍环境知识,宣传环保思想,培养学生从小爱护环境的意识。

  五、活动讨论

  1.把你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小组的同学说说,互相听听大家的购物过程。

  2.购买相同价钱的商品有没有不一样的付款方法,分别是怎么解决的?

  3.售货员在一起讨论今天你卖的商品是怎么计算找零的?

  10六、小结

  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

  2.你有什么收获?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做简短小结:一方面我们复习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进一步熟练地运用百以内的加减法进行人民币的计算;另一方面,通过参与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把它解决。

  一年级数学上数学广角我们的校园

  教学内容

  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14~1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我们的校园”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内容并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看简单的统计图。

  2.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1引导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学具准备

  同桌两位同学一幅花朵配叶子的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刚才下课时,你们都去哪儿活动了?(校园里)你们在校园里进行了哪些活动?你最喜欢什么活动?

  学生说完后,计算机放映校园里课外活动的录像。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爱我们的校园吗?校园就是我们平时生活学习的场所。课间或活动课时,校园可热闹了,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可是你们知道吗,这些活动里面还有一些数学问题。这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再次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用我们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活动中的一个个问题,看谁最灵活,好吗?

  板贴:二、活动

  (一)介绍各种活动情况并分组解决

  [教师课前先将全班学生按每4个人分为一组]课件出示“我们的校园”第114~115页各个活动场景图,并配有画外音:“小朋友们,快到校园里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吧!”教师结合大屏幕场景图向学生介绍以下各项活动。

  1.跳绳活动。

  师:大家看,教学楼旁边的小树下面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跳绳)[跳绳场景图闪动]。

  12教师让学生具体地说出这幅图的图意,说到哪些人,大屏幕画面中哪些人就相应地跳动闪烁一下。

  师:有个同学就给我们提出问题了[课件显示出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问我们什么?哪些小组的小朋友喜欢跳绳?请举手,等一会儿这个问题就交给你们解决。

  2.踢球活动。

  师:操场上面也有很多小朋友,他们在那儿干什么?(踢球)[踢球场景图闪动]教师让学生说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学生说到哪个队和哪个人,大屏幕的画面中哪些人就相应地跳动闪烁一下。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算出踢球的共有多少人吗?除了这个问题以外,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解答?[课件显示出问题:踢球的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哪些小组的同学喜欢踢足球?[学生举手]踢足球活动的这么多问题等一会就交给你们来解决。

  3.跑步活动。

  师:快来看,跑道上的这么多小朋友在于什么?(跑步)[跑步场景图闪动]师:一个女同学跑第一,一个男同学跑第五[画面上跑第一的女同学和跑第五的男同学跳动]下面的小方框里要我们填什么?(跑步的名次)你还能从跑步这项活动中发现什么问题?能自己解答出来吗?

  让喜欢跑步的小组的同学来解答跑步中的问题。

  4.办板报、练武活动。

  13教师介绍这两项活动时,这两个场景图闪动,教师可以问学生根据这两个活动可以提哪些他们想知道的数学问题,又该怎样解答,然后按各自所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分组。

  5.踢毽子活动。

  [这项活动教材没有,因大多数学生对它非常熟悉,教师特别设计此活动场景。]师:在这块空地上这三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踢毽子)[踢毽子场景图闪动]师:哪个同学正在踢?(小丽)小丽第一次已经踢了几个了?(6个)1、2、3……就说明小丽第二次已经踢到了3个,还没踢完。

  师:根据这幅图,可以提出什么问题?你们会解答这些问题吗?[课件显示: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解答?]哪些小组的小朋友喜欢踢毽子,你们就来想一想这个问题。

  (二)各小组讨论交流、活动、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教师指出:本组的问题讨论解决完以后,也可以帮助别组的同学解决问题,大家共同进步。]数人数的时候,数的方式不受限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还可以一组一组地数,也可以用加法计算出来,只要能正确得出人数的都要给予肯定,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保护。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每幅图的图意发现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使学生学会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各个小组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并在全班交流

  14让每一组的代表说一说本组所讨论的结果,自己不同的思路,自己不同的数法,提出的不同问题,怎样解答,是怎样想的,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发言,课件演示。

  (四)评价

  让学生评议一下哪些组观察仔细,问题提得好?哪些同学积极发表意见、想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实际,充分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

  三、指导学生完成统计图

  (一)完成统计图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又进入了一次校园参加了活动,你们都解决了哪些活动中的问题?

  学生每说出一种,教师就在黑板上贴出这项活动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的本领可真大,再让我们来数一数办板报的有几个人?(4个人)打开数学书第115页看一看,我们就在第一栏办板报的这幅图的右边把4个头像涂上了颜色,表示力板报的有4个人。[教师板贴出4个头像]。大家会照样子把其他几项活动的人数也涂出来吗?

  学生各自进行涂色练习,涂完后让一个学

  生上黑板板贴头像,集体订正。

  (二)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

  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统计图问:根据我们校园里的这个活动小档案,你们能解决数学书上给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吗?

  课件显示教科书上的4个问题:

  15(1)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

  (2)的比的多几人?

  (3)的和的一共多少人?

  (4)想一想,还能提什么问题?

  让学生看着统计图,回答图下面的前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让学生直观比较,得到答案后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第(4)个问题,先让同桌同学相互提,然后在班上展开交流,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的目前他们还解答不了,但只要合情合理,都要肯定。

  课件演示。

  四、开放式练习(花朵配叶子)

  师:小朋友们,我们的校园美丽吗?为什么呢?(因为校园里有许多花,许多树)这些花里面也有数学问题。

  老师这儿就有一朵花[课件显示:]叶子上的两个数加起来正好等于花中心的这个数:6+7=13。请你们在自己的图中,把叶子和花用线连接起来,使叶子上的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花中心的这个数。

  同桌两位同学进行连线练习。

  课件显示学生的图(见图1)。

  学生反馈结果,课件演示正确答案(见图

  2)。每连对一朵花,计算机里发出“你真棒”的鼓励声。

  师:校园里的花很美丽,可看见这么多好看花,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摘回家?我们要爱惜花草树木。

  16五、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快要上完了,下课后小朋友们又能进人我们的校园去参加你们所喜欢的活动。当你再次进入校园里活动时,你想到了什么?

  六、课后实践活动

  下课后到校园里活动时去发现一些类似的数学问题,把它编成题,自己来解答。

  板书:

  1一年级数学上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83页。

  教具、学具准备

  进行每项活动的用具。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导入实践活动课

  应用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数学乐园”的全景图,然后和学生谈话。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数学乐园”做游戏,你们想不想参加?(想)

  (师板书课题:数学乐园)

  师:在“数学乐园”里还有很多“数字之星”,待会儿谁最爱动脑筋,发言最积极,老师就奖给他一颗“数字之星”。

  [上课,创设带领学生去“数学乐园”游玩的情境,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同时以奖励学生“数字之星”这种外显的评价、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动力。]

  活动(一):走迷宫游戏

  1.复习0~10各数的认识。

  师:数学数学,可离不开数字。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们认识了哪些数字呢?

  (生说出0~10,师贴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个娃娃头。)

  师:瞧,咱们认识的“数字娃娃”都到齐了,谁能用上面一个或几个“数字娃娃”说一句话呢?杨老师先说一句,你们想不想听?(想)“动物园里有1只熊猫,3只小山羊,5只猴子,它们都可爱极了。”

  生:动物园里有5只老虎。

  生:马路上有7辆汽车。

  生:我家有9个人,吃了5个苹果。

  ……

  师:你们说得真好,看来你们会用“数字娃娃”说话了,你们除了在课本上,还在哪儿看到过他们?

  1生:在电话上。

  生:在日历上。

  生:汽车上也有“数字娃娃”。

  生:我们的钱上也有……

  师:看来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数字娃娃”,今天我们邀请“数字娃娃”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你们欢不欢迎?(欢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10以内各数说一句话,也就是用它们来表示一些物体的数量。这一方面复习了10以内各数的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师:刚才,“数字娃娃”悄悄告诉我,说他们站的队全乱了,谁能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排排队?其他同学也可以拿出数字卡片排一排。

  (一生上台摆卡片,并说出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他同学分别在自己桌面上摆数字卡片。)

  师: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摆法?

  (一生上台摆卡片,说出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排队是校园中常见的活动。利用它的直观有序性引导学生对0~10各数进行排队,使学生能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11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从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

  师:(出示小黑板)老师这儿有个“小白兔迷路”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想)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呀?于是,他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妈妈,我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

  20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到家。”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到了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白兔是怎样走的吗?(一生上台演示)

  [以帮助小动物找家的童话故事引入“走迷宫”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格,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

  3.学生独立“走迷宫”──帮助小兔找家。

  (让四生分别在四块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不同路线,其他同学在课本上画出小兔回家的路线。)

  比比谁想得多,进行评价奖励。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找到了很多条不同的路线,但你们是想到哪儿,走到哪儿。能不能找到一定的规律呢?请你们观察数字表,想一想从1走到2有几种走法?(2种)从左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3种)从右边的2走到3有几种走法?(3种)……如果你们按一定的顺序思考,一定能找到更多条路线。请你们在课后互相交流合作,一起完成,有信心吗?(有)

  [学生“走迷宫”开始的思路是无序的。怎样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进行思考的能力呢?这就应在教学中以活动内容为载体,教给学生思考的一般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表,使学生看出“1”到“2”有2条路,“2”到“3”有6条路……孕伏排列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的认识水平经过“跳一跳”而跃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二):对口令游戏

  师:前段时间,我们一起学习了数的组成,下面我们来复习。(出示8)老师出一个数,你们出一个数,使这两个数组成8。(放鼓点音乐)

  师:我出3。

  生:我出5。

  师:我出4。

  生:我出4。……

  21(同样的形式师生互对组成10,之后同学互对组成9。)

  [对口令游戏方便、快捷、效率高。用这种方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同台唱戏”,改变以往沉闷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师生之间显得更加和谐、融洽。]

  活动(三):送信游戏

  师:复习了数的组成之后,我们要利用它们来做一些加减题了,你们有没有信心完成?(有)下面请你们按四人小组的位置坐好,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信封,信封反面有一个数字,请你们把桌面上得数与你信封上数字相同的算术卡片放进信封。

  [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送信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口算,同时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活动(四):起立游戏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数数排第几”的游戏。游戏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会报数吗?(会)请两竖行同学从前往后,从后往前报数。

  师: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数排第几,从后数排第几。

  (师点到从前数第3位同学,从后数第4位同学,该竖行该生就起立拍下手。之后让学生练习从左数,从右数,并注意让其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起立游戏让学生感到既紧张又轻松,通过数数和思考,每位同学对在班上的位置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从前(后)数,自己是第几个;从左(右)数,自己是第几个。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前、后、左、右等空间方向,又区分了几个和第几个这两个易混的概念。]

  活动(五):投掷游戏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看谁投得多”的游戏。

  22(点学生按规则向篮里投球,共10个球,看能投进几个。同时请一位同学当评判员,用图片表示投进球的数量并贴在黑板上,之后请其他同学当“小记者”,报导几位同学的投球成绩并进行比较。其间还让同学们说说有几个球没投进,并说出自己的算法。)

  [投掷游戏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尽管投掷者寥寥无几,但活动让全体学生感到新鲜,每个人都是评判员。就在这看似纯游戏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投进(或未投进)球的个数,并将这些数目用小圆片贴出来进行比较等活动,使学生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初步了解直观比较两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一起到“数学乐园”去逛了逛,你们开不开心?(开心)其实只要你们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的数学知识,你们想不想学习更多的数学本领呢?(想)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就一定能成为“小小数学家”。

  二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案《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活动课《我长高了》

  活动目标: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重难点:并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活动准备:每组1把米尺,1根长绳,2个皮尺,2张练习纸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师: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新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你们有信心吗?

  生大声说:有。

  师:既然是测量大比拼,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23生1:首先要找到物体的两端,然后用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

  生2:还要与被测物体保持水平。

  (评析:教师将测量这一枯燥的操作活动,融入趣味十足,富有竞争的比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活动积极性,使测量更具有挑战性。)

  二、展开活动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师:下面进行第一轮比赛。我们每个组都有一把米尺,一根绳子,请大家量出1米长的绳子,做出记号。比比看,哪个小组量得又准又快。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测量结果。

  师:第×组量的又准又快,请拿出一面小红旗。你们组量的既准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么分工的吗?

  组:我们组是两个同学拿尺子,两个同学拉绳,一个同学检查,一个做记号。)

  师评:他们组不仅分工明确,而且还能互相配合,所以量的又准又快!希望其他组能向他们学习,学会分工、合作,在第二轮比赛中争当第一。

  (评析:一句“你们是怎样分工的?”体现了教师重视学生反馈合作过程的思想。合理的分工,是成功合作的前提。教师善于从合作过程中,发现善于合作的小组,为大家树立榜样。)

  (2)量出2米长的绳子。

  师:第二轮比赛,请合作量出2米长的绳子,做好记号,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检查测量结果。

  师:第×组量的最快,请拿出一面小红旗,能说说你们是怎么量的吗?

  组1:在第一次量出的1米后面再量出一个1米,就是2米。

  师: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组2:我们组是把上次量的1米对折过来,又得到一个1米,合起来就是2米。)

  师:你们认为哪种测量方法最好呢?为什么?请第二组也拿出一面小红旗,有了这种好办法,再量3米、4米时,还用米尺吗?

  生:不用,对折就行了。

  师评:看来,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评析:充足的实践活动,给了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2组的同学在第1次测量的基础上,经过观察、思考,发现了对折的方法。这是学生推理意识的具体体现。师生的正确评价,使2组的每一个同学尝到了合作带来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24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并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桌的长是()厘米。

  课桌的宽是()厘米。

  课桌的高是()厘米。

  (1)学生讨论分工方法。

  师:咱们学校打算定做一批这样的课桌,第三轮比赛就是,请大家帮帮忙,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填在表格里。大家先讨论一下,要想准确、快速地量出这3个数据,你们打算怎样分工合作呢?

  生:我们是两个同学量长,两个同学量宽,一起量高。

  师:老师相信,其他组也有了各自的分工方法,下面开始吧。

  (评析:为了达到快速测量,结果准确,教师提出如何分工的问题。再次强调了分工的重要性,渗透了合作学习的方法。)

  (2)生活动,师指导。

  (3)集体讲评。

  师:请说一下,你们组的测量结果。

  组1:课桌长120厘米,宽55厘米,高80厘米。

  师:其他组和他们的结果一样吗?

  生:我们量出的课桌长是119厘米。

  师:同学在测量时,都会出现一些误差,不要紧。刚才,我看大家表现的都非常好,请每个组都拿出一面小红旗。

  (4)总结比赛情况。

  师:通过前三轮的比赛,第×组暂时领先,其他组也不用着急,我们还有比赛。

  (评析:独生子女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缺乏合作能力。针对这一弱点,强化了小组活动的评价。“第×组暂时领先”的话语,把个体竞争转化为群体的竞争,组与组的竞争。在小组内出现的是互动、互助的局面。有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联系生活,综合运用。

  (1)出示:

  小小体检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

  头围

  胸围

  师:通过测量我们不仅可以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还能检查我们的生长发育情况。一年一次的体检到了,学校委派张老师来当小小体检站的站长,由于大家都会测量,所以我想聘请大家来当本站的医生,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看这张小小体检表,先观察一下,需要测哪几项?

  生:要测身高、胸围、头围、。

  25师:回想一下,医生是怎么给你测身高的?

  生:(边说边演示)头要挺直,不能低头,也不要仰头。

  师:那怎么测头围和胸围呢?

  生:不要把尺子拉的太松,也不要太紧,在头部和胸部绕一圈就可以了。

  师:但是,由于天气冷了,同学们穿的比较厚,所以我们在测量胸围时,尺子可以拉的紧一些。生:(边说边示范)手臂要抬平,不要往前,也不要往后,否则量出的数据就不准。

  (2)小组讨论。

  (评析:测头围和胸围难度较大,教师及时指导示范,很好地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的角色。)

  师:老师为你们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张“小小体检表”,想请你们小组合作,量出每个人的头围、胸围和身高。请你们先讨论一下,怎样分工合作?怎样合理使用米尺和皮尺?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准确测量并填好表格。

  (3)小组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组1:我们是两两合作,互相测量。

  师:老师觉得,两两合作,互相测量,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而且人人都可以做一次体检医生。不过大家也可以采用你们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下面就进行第四轮的体检比赛,开始吧!

  (4)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注意观察指导,并让量出身高的小组把自己小组成员的姓名贴在身高统计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评析:量身高,贴身高统计图的活动设计,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实践中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很好地把统计知识融入测量知识中。)

  (5)进行健康教育。

  A出示制作好的身高统计表。

  师:这是同学们在活动中做出的咱们班的身高统计表,观察一下,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最高,×××厘米的人数最多等等。

  师:132厘米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1米32厘米。

  师:刚才在活动中,是第×组最先完成任务,请拿出一面小红旗。

  B引导学生看对照表。

  师:我们量出了身高、头围、胸围,那怎样才能看出我们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老师这里有一张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课件出示)。

  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左面是男生的数据,右面是女生的数据。同学们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怎么样?(生自由说)

  师:你身高多少呢?(超出这个范围了,看来你的身材是偏高或偏低的。)

  师:你的胸围是多少厘米呢?从对照表上你可以看出你的身材怎样?(偏胖或偏瘦。)

  26师:同学要想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对,大家今后要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让自己的身体变的更棒!这张体检表虽小,可是作用却非常大,请大家保存好这张表,以后每年给自己体检。

  (评析: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通过观察对照表,了解了生长发育的常识,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分析数据的学习方法。)

  师:在刚才的测量比赛中,每个组配合的都很不错,请每个组再拿出一面小红旗!

  (6)总结比赛情况,决出冠军小组。

  三、课外延伸

  师:大家还想测什么?

  生:黑板,腿长,步长等。

  师:刚才有同学想测量步长,那什么是步长呢?(课件演示)步长就是我们平时走路一步的距离。从脚尖到脚尖的长度,或者是从脚跟到脚跟的长度就是步长。(课件演示,从脚尖到脚跟的错误量法。)

  师: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从你们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呢?

  生:用卷尺等。

  师:要是我们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怎么办?我们自己身上有没有测量工具?

  生:步长。

  师:同学们,现在就可以找你们的好朋友合作,测量出你的步长。

  生量步长,师指导。

  师:放学后,试着量出从家到学校有多远,明天把结果告诉老师,好吗?

  (评析:课虽结束,但实践活动并未到此为止。适时的课外延伸,再次激发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测量知识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起到了点睛之笔的作用。)。课后反思

  数学活动实践课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学生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感到无比的亲切。所以在活动中才会自由的发挥自己,展现自己。

  但是实践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形式上的活泼,而不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去实践。所以只有建立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的基础上,实践课才会有意义。

  通过设置竞赛的游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有些活动必须通过小组中的配合才能成功。使学生积极的与他人交流,在合作中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真正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好处。

  《实践活动:剪一剪》教学设计

  27教学目标:

  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剪纸,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小人、半个小人的错误画法;整副的2个、4个、8个小人;一张彩纸;《某班剪纸欣赏》。

  学具:剪刀;每人一张小纸;信封里:每人三张大纸;两人一张示范图案。

  教学过程:

  课前:媒体欣赏《中国剪纸艺术》(重复播放)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漂亮的剪纸作品。你以前剪过吗?剪过的请举手。谁来说说看,你剪了什么?

  (问3个学生)

  二、探究新知

  A.单一对称小人的剪法。

  师:这里有个小人,你会剪吗?该怎么剪?

  (媒体出示单一对称小人的剪纸,叫2个学生说。)

  (师边小结边媒体演示:纸对折,画好半个小人)

  师:刚才小朋友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分成了这样的……两块(慢,让学生跟说),在其中一块上像这样(演示:画半个小人)画上半个小人,剪下来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师:拿好桌上的纸,做好准备。(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哦,听老师的口令。)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剪,教师边巡视边选择几个学生作品,再一次性投影出作品进行讲评。)

  讲评:

  师:这是几个小朋友刚才剪的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让2生自由说)

  师:有的剪的很成功,有的有些缺点。但是,他们都剪出了完整的小人。

  (慢)为什么只画半个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呢?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原来,是对称的原因啊。是不是只画半个,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呢?为什么?

  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老师把它剪下来,你们看。

  (边说边演示教具:错误画法导致剪出不完整的小人)

  师:怎么这样了?

  (让一个学生对师演示的发表看法)

  师:(切换到媒体上的半个小人),在画半个小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这一边(鼠标指一指)相当于这个轴对称小人的什么?(生说出对称轴则不问。)

  28师小结:(教具出示半个小人)看来,我们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折成了这样的两块,再其中一块上找准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这边(手指)画上半个小人。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

  (师把教具贴于黑板)

  B.

  多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的剪法。

  1.尝试讨论:

  师:老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你知道剪出什么了吗?看,老师剪出了2个、4个、8个,甚至更多的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黑板整副出示教具:2个、4个、8个的小人)

  师:你会吗?有什么方法?

  师:多折几下,真能剪出这样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请四人小组长发一张纸给你的组员。准备好了吗?(有几个小朋友还没准备好哦,赶紧了。)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2.展示探究: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剪出手拉手的小人请举举手。

  很多人都成功了。表扬一下自己。

  不过,刚才老师还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剪成这样了,有的剪成这样,还有这样的。(媒体逐个出示错误剪法)

  师:怎么会剪成这样?我们来帮他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剪出正确的手拉手的小人?

  (手指黑板上的几串小人,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

  师: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讨论后,叫一个小组上台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们组有什么好办法?这里有张纸,你们可以边说边示范。

  (生说)

  师:其他人有补充吗?

  师拿纸演示并小结:看来,我们还是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这边画上半个小人,手不仅要画到边,还要剪到边。这样,才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C.

  找规律

  1.学生操作: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用正确的方法来剪一剪,好吗?小组长再发一张彩纸给你的组员。开始动手吧!

  (生剪,师巡视。)

  2.反馈:

  师:剪成功的举举手。你剪了几个?你呢?

  师:为什么小人的个数会不一样?小人个数和什么有关呢

  和折的次数有关。

  师:折的次数越多,纸被分成的块数也就越多。看来,小人个数和折成的块数有关。

  (师投影一串小人)

  29(1)师演示数:我们看看这串小人,它被折成了几块?剪出了几个小人?

  (和生一起数)

  (2)学生数:你会数了嘛?把你剪的所有小人摊在桌上,数一数,折成了几块?有几个小人?

  (让生自由数)

  (3)反馈填表:我们一起来填好这张表。

  媒体出示表格:

  折成的块数

  剪的小人个数

  (学生说,教师填好表格,最后一栏用“……”。)

  3.揭示规律:

  师: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剪出4个小人,就要把纸折成几块?

  师:把纸折成16块,就能剪出几个小人?

  师小结:我们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剪出的小人个数总是折成块数的一半。

  三、总结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从剪纸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根据图形的对称,把纸多折几下,只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一边画上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四、运用拓展

  1.师激趣:我们知道了怎么剪,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除了剪小人,老师相信小朋友一定还能剪出更多更漂亮的图案。让我们像电脑一样,做个《剪纸欣赏》,好不好?我要把你们一串串漂亮的作品贴在这张纸上。

  师:你们想剪什么?

  师: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几个漂亮的示范图案(媒体逐个出示示范图案),小组长的信封里也有,同桌两人拼一张。动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小朋友先想好剪什么?剪几个?要剪这样的几个图案要把纸折成几块呢?想好了吗?开始动手吧。

  2.学生动手剪多个并排排列的图案,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303.作品展示:

  师逐个把学生的优秀作品粘贴到铅画纸上。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换位置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体验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茶壶、9袋各种不同的玩具、图形卡片。

  课前准备

  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将每组中座位的四个位置编为1、2、3、4号,发给小组长一组熊猫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暑假生活即将结束,你又要和同学在一起了,同班同学那熟悉的身影还记得吗?

  生:(齐答)记得。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这儿有一位同学的照片,猜猜看,他是谁?

  (出示一张学生背面的照片,学生情绪高涨,都做了自我判断,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侧面的照片,一部分学生已猜到,此时教师又出示这个学生的正面照片,学生为自己的正确猜测叫好。)

  师:你为什么看到正面照片时,才敢下结论?

  生1:正面看得清。

  生2:看后面不好辨认。

  师:同是一个学生,怎么会看到不同的样子呢?

  生:我站在他后面,就看到他后面的样子,站在他侧面就看到他侧面的样子,站在他前面,就看到他前面的样子。

  师:答得真棒!掌声鼓励。

  师:我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这位同学的样子也就不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研究的内容:从不同的方位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以同班同学的照片巧妙引入,新颖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讲授新课做好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同一物体

  师:请把茶壶放在桌子中间,茶壶嘴对着1号座位的同学。

  (学生分前、后、左、右四个方位坐好)

  师:你坐在这个位置,请问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的?

  生1:我看到了茶壶把和茶壶盖。

  31生2:我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3:我看到了茶壶嘴、茶壶身和茶壶盖。

  师:咱们换个位置观察一下好吗?请1号座位的同学到2号座位,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依次换位。

  你现在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纷纷发言)。

  师:我们继续换位置观察,2号座位的同学到3号座位,3号座位的同学到4号座位,……你在这个位置上看到的茶壶又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交流完毕后,学生再次换位置观察并交流。最后让学生回到原位。)

  师: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对茶壶进行了观察,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请站起来。

  教师边说边出示:

  师:××同学,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因为我在我这个位置上看到了茶壶的嘴和茶壶的盖子,而图片上画的也是这个样子。

  师:答得真好。大家刚才都换位置观察了,请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生:(齐答)是。

  出示:

  (做法同上)

  继续出示:

  师:几号座位的同学看到的茶壶是这个样子的?

  (2号座位和4号座位的同学都站了起来。)

  师:他们都站对了吗?

  (立即有几个学生坐下)

  师:你们几位同学为什么又坐下了?

  生1:我看到的茶壶嘴是朝右边,而图片上是朝左边。

  生2:我看到的茶壶嘴是在右边,茶壶把在左边,而图片上是茶壶嘴在左边,茶壶把在右边。

  生3重复生2的说法。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此时判错了的学生相继坐下)

  出示:

  (让学生辨认,做法同上。)

  师:通过从不同位置对茶壶的观察,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1:在1号座位我只看到了茶壶嘴和茶壶盖,在2号座位我又看到了茶壶把、茶壶嘴和茶壶盖……

  生2:我站的位置不同,看到茶壶的样子也就不同。

  生3:我和他(生2)的看法一样。

  (师生共同肯定: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交换位置观察茶壶,亲身体验到位置不同,看到的茶壶的样子是不同的,而当教师依次出示四幅图片后,更加形象直观地说明了这一点,由实物到图片,遵循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观察不同物体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茶壶,是不是别的物体也是因为你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呢?下面把茶壶收起,请你们小组内选一件你喜欢的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的正面对着3号座位的同学。

  32师:请认真观察一下,坐在你现在的位置上,看到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师:请你与其他三位同学换一下位置,再来观察玩具,看玩具又是什么样子的?

  (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玩具,你有什么发现?

  生:(齐答)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玩具的样子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观察不同物体,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发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应用拓展

  (一)听故事

  师:老师知道你们最喜欢听故事了,下面讲一个小虎贝贝的故事。

  “森林里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老虎叫贝贝。他还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呢。这天,它在森林里玩,碰上了牛伯伯,牛伯伯对它说:

  ‘森林王国要举行一次摄影作品展览,你参加吗?’贝贝听了高兴得直拍手,说:

  ‘你等着,我这就去拿相机。’瞧,它来了。”(播放老虎照相的课件)

  师:(展示牛侧面的样子)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

  生1:牛的左边。

  生2:牛的侧面。

  然后教师依次展示牛的正面、背面的样子,让学生回答贝贝站在牛的哪边拍摄的。最后欣赏贝贝从不同方位对大象、汽车拍摄的一组照片。

  (二)游戏:找位置

  师:下面把熊猫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玩具正面对着2号座位的同学,小组长把熊猫图片整理好,你们组的每个成员都从图片中抽一张,当老师说“开始”,你迅速看看抽到的图片上的熊猫是什么样子的,再找到相应的位置。游戏规则是:不许转动熊猫玩具。

  (游戏开始,当学生找到位置后,进行反馈、矫正。)

  (三)看图连线

  师:数学王国中的聪聪和明明带来了两道题,想考考大家。(课件出示70页第1题,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点击。)

  师:聪聪没有难住你们,明明能不能难住你们?

  课件出示:

  师: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聪聪和明明都没有难住你们,他俩夸你们真聪明!知道吗?聪聪和明明还给你们带来一个任务:让你们课后把你喜欢的东西,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样子画下来,展示给同学们,好吗?

  [评析: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练源于生活。]

  四、小结全课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走进乡村

  〖教学目标〗

  331.在“走进乡村”的具体问题情境中,能运用所学有关方向与路线、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比较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测量这五个单元后进行的一次大的整理与复习。它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学习习惯,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提高解决生活中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的师资力量正在逐步加强,师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学校阅览室全天开放,学生可随时借阅,查询资料。但由于条件有限,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机会很少,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少(没有多媒体及网络教室等)。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是来我镇打工者的孩子,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状况不是很理想,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来源于学校。加之我班有50多名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较困难。

  学生具有初步与人交流的能力,多数学生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较强的观察兴趣,但方法不太明确,观察不够系统、仔细;初步具备在具体情境中和实践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小组合作意识,但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乡村学生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体验,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强,有强烈的好奇感,喜欢提问题,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对于“走进乡村”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关键是如何发展他们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设计〗

  (一)指导与实践

  教师先列出要走访调查的地方,如乡村路线、果园、商店、手工艺品厂,再根据学生的特长分工。教师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学生可采用观察、欣赏、访问、查资料等方法,也可采用拍照、摄像、绘画等方法,利用周末,开展一次“走进乡村大探索”活动。比比哪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并尝试合作解决。

  (活动中由教师带领、指导,负责好学生活动的安全,并由家长负责接送。)

  (评析《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充分体验实践活动的特点,亲自走进身边的生活,课内课外紧密联系。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学习和锻炼,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扩大学习收获。教师应做好对小组的指导、点拨,掌握好学生的进展情况。)

  (二)成果展示与知识的梳理、应用

  1.小小汇报会

  师:同学们周末的“走进乡村大探索”活动已经结束了,大家感觉怎么样呢?(生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家乡的整体面貌吧。(放录像,展示整个乡村的鸟瞰图。)

  花团锦簇、彩蝶飞舞、绿树成荫,一座座瓦房拔地而起,一家家厂房在修建,田野里、果园里丰收在望,硕果累累,展现了一派浓浓的乡土风情。(生被此情此景所感染。)

  师:你们看了这段录像后,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原来我们的乡村这么美呀!

  生2:要努力学习,将来把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生3:难怪我们在探索活动中,看到农民伯伯脸上挂着甜蜜的笑容。

  师:你们也来展示一下,在“走进乡村探索”活动中的收获吧!

  34(评析“走进乡村”的探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又使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进一步认识到现在的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

  2.小记者采访会

  组1:我们组通过观察、合作画了一幅乡村路线图,(展示)上面有关于方向、路线的知识。大家能找到吗?

  (1)生观察,并独立提出问题。

  (2)小组内相互交流提出的问题,并进行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提出的问题。

  生1:商店、学校、果园、田野、养鸡厂、手工艺品厂、小树林、居民区各在车站的什么方向?

  生2:从学校到养鸡厂的路线是什么?

  生3:从手工艺品厂到学校怎么走?

  ……

  (小组讨论解决,集体订正。)

  生4:如果我们想知道更远的地方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怎么办?

  师:同学们能为他想办法、出主意吗?

  生5:看地图呀!我们不是学过辨认方向了吗?

  生6:问别人呀!

  师:同学们对他们的答案满意吗?

  生7:不满意,如果身边没有地图怎么办?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方法,对吗?

  师:同学们觉得怎么样?

  生8:我们可以发明一种随身携带的可辨认方向的物品,可以放在我们的手表上,这样观看、携带都方便。

  师:我们感谢你的小发明,等待着它早日变为现实。

  (评析教师大胆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发现、合作的成果,交流想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亲身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组2:我们走访的是果园。

  生1:我们组估计一棵果树大约结100多个苹果,10棵果树大约结1000多个,果园里共种植了90多棵苹果树,我们估计共结9000多个苹果。数了数,果真差不多。

  生2:我们组发现生活中许多地方存在大数。

  生3:我们发现20个苹果装1箱,1棵树大约装5箱,那么10棵树大约装50箱,平板拖拉机一次最多能拉9箱。用我们学过的除法,就能解决50÷9=5(趟)……5(箱),要拉5趟。

  生4:我们有疑问,他说要拉5趟,那剩余的就不再拉了吗?拉5趟不对吧?(学生集体讨论)

  生: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得拉6趟才能完成。

  生5:这辆平板拖拉机每时行18千米,不一会就把这些水果运完了。

  生6:调查的时候,要尽量找那些专业人员,才能把许多问题搞懂。

  生7:我们组还查到许多关于果树种植的学问,欢迎同学们来查阅。还有我们也从活动中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所以我们在平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

  组1:感谢你们的精彩讲述,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知识。

  组3:要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别人服务,同时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

  35(评析教师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大胆放手交给学生,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答案,使问题生活化。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为进一步学习数学产生积极作用。学生在观察现实生活时,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还欠缺,有待于教师更进一步的指导。)

  组3:我们调查的是手工艺品厂,里面有草编、柳编、布编等各种手工艺品,引人入胜。这是我们收集到的手工艺品样品图片。(展示图片。)

  生1:真想不到,我们乡村人有这么好的手艺。

  生2:听说我们村的手工艺品――“布老虎”还走向了世界,作为艺术精品,赠给国际友人。

  生3:我们组特地办了“我为家乡添光彩”的手抄报,上面有家乡的发展变化,同时我们也为家乡的发展献计献策。

  生4:这是我们收集的手工艺品销售量表。

  生5:1日比2日销售量多还是少?

  生6:估计这7天大约共销售多少个手工艺品?

  师:我们通过你们小组的资料复习了大数的读写与比较的问题。非常感谢。

  (评析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自己发现、合作的成果,交流想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组4:我们组去了商店,体验了当售货员的生活。在这里有许多关于混合运算的知识。今天我们组带来了两幅挂图(学生展示:文具及其价格、食品及其价格绘画图),请同学们充当小顾客,来考考我们这些售货员。

  生1:买4个蛋糕和1瓶牛奶共花多少钱?

  生2:有20元钱买了3枝铅笔应找回多少钱?

  组4:作为售货员不只需要这些知识,还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3:还需要讲礼貌、真诚,对顾客热情周到。

  (评析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充满数学味,同时要具有人文气息。在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本节课,在评价过程中,内容比较广泛,既包括对知识的理解,也包括对别人的看法,还包括对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的评价。)

  (三)师生总结

  师:学习了本节课后,你有哪些收获?你满意吗?自己和大家一起来评一评。

  生1:生活中存在方向与路线的知识。

  生2:乡村生活中有许多大数的知识,还有混合运算的知识。

  生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利用它帮助别人、服务别人。

  师:乡村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乡,我们也要努力呀,为它的将来变得更加美好出一份力。

  实践活动:剪一剪

  教学目标:

  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剪纸,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6教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小人、半个小人的错误画法;整副的2个、4个、8个小人;一张彩纸;《某班剪纸欣赏》。

  学具:剪刀;每人一张小纸;信封里:每人三张大纸;两人一张示范图案。

  教学过程:

  课前:媒体欣赏《中国剪纸艺术》(重复播放)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漂亮的剪纸作品。你以前剪过吗?剪过的请举手。谁来说说看,你剪了什么?

  (问3个学生)

  二、探究新知

  A.单一对称小人的剪法。

  师:这里有个小人,你会剪吗?该怎么剪?

  (媒体出示单一对称小人的剪纸,叫2个学生说。)

  (师边小结边媒体演示:纸对折,画好半个小人)

  师:刚才小朋友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分成了这样的……两块(慢,让学生跟说),在其中一块上像这样(演示:画半个小人)画上半个小人,剪下来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师:拿好桌上的纸,做好准备。(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哦,听老师的口令。)开始动手吧。

  师:这是几个小朋友刚才剪的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让2生自由说)

  师:有的剪的很成功,有的有些缺点。但是,他们都剪出了完整的小人。

  慢)为什么只画半个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呢?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原来,是对称的原因啊。是不是只画半个,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呢?为什么?

  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老师把它剪下来,你们看。

  (边说边演示教具:错误画法导致剪出不完整的小人)

  师:怎么这样了?

  (让一个学生对师演示的发表看法)

  师:(切换到媒体上的半个小人),在画半个小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这一边(鼠标指一指)相当于这个轴对称小人的什么?(生说出对称轴则不问。)

  师小结:(教具出示半个小人)看来,我们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折成了这样的两块,再其中一块上找准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这边(手指)画上半个小人。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师把教具贴于黑板)B.

  多个并排排列的小纸人的剪法。

  1.尝试讨论:师:老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你知道剪出什么了吗?看,老师剪出了2个、4个、8个,甚至更多的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黑板整副出示教具:2个、4个、8个的小人)

  师:你会吗?有什么方法?师:多折几下,真能剪出这样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请四人小组长发一张纸给你的组员。准备好了吗?(有几个小朋友还没准备好哦,赶紧了。)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2.展示探究: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剪出手拉手的小人请举举手。很多人都成功了。表扬一下自己。

  3不过,刚才老师还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剪成这样了,有的剪成这样,还有这样的。(媒体逐个出示错误剪法)

  师:怎么会剪成这样?我们来帮他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剪出正确的手拉手的小人?

  (手指黑板上的几串小人,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

  师: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讨论后,叫一个小组上台汇报讨论结果。)

  师:你们组有什么好办法?这里有张纸,你们可以边说边示范。

  (生说)

  师:其他人有补充吗?

  师拿纸演示并小结:看来,我们还是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这边画上半个小人,手不仅要画到边,还要剪到边。这样,才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C.

  找规律

  1.学生操作: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用正确的方法来剪一剪,好吗?小组长再发一张彩纸给你的组员。开始动手吧!

  (生剪,师巡视。)

  2.反馈:

  师:剪成功的举举手。你剪了几个?你呢?

  师:为什么小人的个数会不一样?小人个数和什么有关呢

  和折的次数有关。

  师:折的次数越多,纸被分成的块数也就越多。看来,小人个数和折成的块数有关。

  (师投影一串小人)

  (1)师演示数:我们看看这串小人,它被折成了几块?剪出了几个小人?

  (和生一起数)

  (2)学生数:你会数了嘛?把你剪的所有小人摊在桌上,数一数,折成了几块?有几个小人?

  (让生自由数)

  3)反馈填表:我们一起来填好这张表。媒体出示表格:

  折成的块数

  剪的小(学生说,教师填好表格,最后一栏用“……”。)

  3.揭示规律:

  师: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剪出4个小人,就要把纸折成几块?

  师:把纸折成16块,就能剪出几个小人?

  师小结:我们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剪出的小人个数总是折成块数的一半。

  三、总结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从剪纸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根据图形的对称,把纸多折几下,只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一边画上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四、运用拓展

  1.师激趣:我们知道了怎么剪,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除了剪小人,老师相信小朋友一定还能剪出更多更漂亮的图案。让我们像电脑一样,做个《剪纸欣赏》,好不好?我要把你们一串串漂亮的作品贴在这张纸上。

  38师:你们想剪什么?

  师: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几个漂亮的示范图案(媒体逐个出示示范图案),小组长的信封里也有,同桌两人拼一张。动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小朋友先想好剪什么?剪几个?要剪这样的几个图案要把纸折成几块呢?想好了吗?开始动手

  2.学生动手剪多个并排排列的图案,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方向与路线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叙述某一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适时进行情感教育,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路线、明确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中做

  1、教师出示课件,学生观察(教师指导:观察图时应引导有序地观察)。

  2、请学生说一说从图中都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

  ①横看有两条街:北京街和光明街;竖看有两条路:平安路和幸福路。

  ②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有这些建筑物:小军家、医院、育才小学、邮局、图书馆、光明中学、公园、商场和电影院。

  3、学生获得信息后,开始练习。

  39(l)第(1)小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要求,4人一组讨论这道题怎么回答,让小组其他同学听一听,也说一说。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第(1)小题以图书馆为中心,周围的小军家、医院、育才小学邮局、光明中学、公园、商场、电影院分别在图书馆的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如何回答这道题。学生回答得好,教师应给予鼓励。

  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这张图,让学生充分交流,说一说图书馆在图中的位置。

  学生可以想出很多种描述图书馆位置的方法。学生可以说出图书馆在小军家的东南方、在商场的北面、在电影院的西北方,在公园的东北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三个建筑物,用同样的方法描述它的位置。

  (2)第(2)小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哪个词理解有困难呢?学生指出:交叉路口这个词。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什么叫交叉路口。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交叉路口就是两条路交叉的地方。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在黑板上加以说明。

  教师让学生结合题目找出光明街和平安路的交叉路口,并在图中用“O”圈出来。教师让学生在图中说一说是如何找出这个交叉路口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加以说明。教师让学生独立回答第(2)小题,并在书中填一填。

  学生填完后,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填出来的?

  4(3)做第(3)小题。

  教师让学生读题后,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从小军家出发到电影院有几条路线可以到达呢?说一说路线图。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学生答案不统一,有好几条线路可以走,教师应对想出路线的学生给予鼓励。

  最后,教师让学生选出最满意的线路。学生选出后,教师让学生说明理由,学生回答:因为我们选出的这条线路最近。教师对于学生的想法应给予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做第(4)题。

  教师指导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学生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确定起点和终点,自己说出怎样走。讨论后,在书中填一填。

  学生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上台说一说想从哪里到哪里,怎么走?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4、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学习汇报,指导评价。

  认识路线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41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

  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公园玩过

  ?没去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试一试,有没有信心?走,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动物园,瞧,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三、教学公交站牌

  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思考,我们终于找到了1路公交车的站台,可是当我们到了站台却发现路的两边都有这样的站牌,那究竟该在哪个站牌下等车呢?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火车站按照什么方位怎么走到动物园?

  四、动物公园平面图

  这一段旅途还算顺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动物园,不过我们可不能没有计划的去玩,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走冤枉路的情况,所以

  在游玩之前,必须好好地计划一下,你们看,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这样便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认平面图

  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2、认识游览路线

  师:根据不同的需要,说说我们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的很清楚。

  3、试一试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次游园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说给大家听听。

  如果再给一次机会给你单独出去游玩,你还会有信心吗?将它写成数学日记,让全班同学分享你的快乐与成功,好吗?

  42——“清洁家园、美化环境”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3通过活动,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说说环境的变化,并了解当今社会人们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2教师收集有关的图片、数据、文字资料和录象带。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都说五(1)班的同学非常优秀,今天我也非常荣幸能到你们班来上课。希望这节课我们能够相处愉快。”

  一、计算导入:

  (算一算)

  “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上一堂研究课。在上课前,老师想出道题目考考大家。不过我也相信凭你们的聪明,一定能够轻松解决它。”

  1、出示题目:

  你们班约有个

  同学,如果每个同学每天丢一张纸屑,那么1天之内,你们教室

  43会有多少垃圾呢?

  如果以整个五年级

  个同学计算,一天又会产生多少纸屑呢?

  如果以整个学校

  个同学计算,我校每天又会产生多少垃圾呢?

  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

  五(1)班

  人

  350000张

  五年级

  人

  10500000张

  全校

  人

  127750000张

  3“看了上面的数据,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4“我们刚才算的,只是我校一天之内学生产生的垃圾量,那么对于世界来说这个是不是最终的数据呢?为什么?我们学校就有那么多的垃圾,那么全世界呢?”

  5出示地球图片,讲述全球垃圾现状,贴上垃圾覆盖的效果。“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垃圾的问题。这个问题可是个世界级的难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挑战这个难题?”

  一、看录象

  :

  (看一看)

  “我们就从自己熟悉的校园,我们的身边来开展研究。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录象和一些照片中去看看我校产生的垃圾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1学生观看录象、照片。

  2“看了刚才的录象、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我校正在争创“省绿色学校”,难道我们能任由这些垃圾散布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它们来影响我们学校的形象吗?”

  “那我们该怎么做?”

  44《烙饼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张圆纸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开始,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二、情境引入,学习新知

  那么我们来看看小丽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小丽妈妈正在为全家人做自己的拿手绝活——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1、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2、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3、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

  45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4、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

  数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2同时烙两张饼

  3快速烙饼法

  4两张两张地烙

  125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烙饼法

  156两张两张地烙

  12124235、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三、实践应用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

  46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沏茶》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3-114页内容及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四、教学准备

  例2的工序卡片。

  五、教学设计

  1、预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

  师:老师想到同学们家里做客,大家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请仔细听!叮咚……叮咚……门铃响了,我来到了某位同学家。处于礼貌,你打算怎样招待我呢?

  生1:请您吃水果。

  生2:请您喝茶。

  (当学生说到喝茶时,进行下一环节。)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教师引导

  师:说到喝茶,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生:找杯子,放茶叶,沏茶。

  师:你要干这些事情,还有谁想说?

  生:洗茶杯,找茶叶,烧水,沏茶。(当学生说到卡片上的内容时,随手贴在黑板上。)

  师:噢,你干了这些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明在沏茶的时候还干了哪些事情。(将学生未说全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这些就是小明沏茶的时候所做的事情,还有他做每件事情所用的时间。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呢?(找前排同学来读。)

  生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真好!声音很洪亮。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情,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才能让我尽快喝上茶?用你们手中的图片分组摆一摆,并算一算,你们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好,开始!

  47(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几分钟后,让小组汇报结果。汇报时,该组上两个人,两个人合作用卡片将该组设计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并计算出所用时间。

  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共14分钟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1分钟)

  共1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找茶叶(1分钟)

  (如果学生说的顺序不对,如:先烧水后接水,在学生说完后及时纠正。)

  师: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组是一件一件干的,总共用时共14分钟;而第二组在烧水的同时还洗了茶杯找了茶叶,总共用时共11分钟。哎?哪种方法更节省时间啊?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节省时间呢?

  生:因为他在烧水的同时还洗了茶杯找了茶叶。

  师:你观察的非常正确!这是不是就是说:在做某件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越节省时间呢?

  生:对。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过程(②)。第一步,洗水壶,用一分钟;第二步,接水,用一分钟;第三步,烧水,用八分钟,在烧水的同时用两分钟洗茶杯,用一分钟找茶叶;最后一步,沏茶,用一分钟。共需要11分钟。谁能完整的说一下这个过程?

  生说(若说不好,纠正一下,再找其它同学说)

  师:看来,我们在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越节省时间。

  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请同学们翻到课本Ρ114,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2题。

  师:小红捂着额头说了句话,谁来读一下?

  生读

  师:哦,她知道自己感冒了,那她要做哪些事呢?

  生读

  师:小红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这些事情呢?请你用这节课学过的知识帮她安排一下,并算一算,你安排的方法用了多长时间?想好之后,同位之间相互说一说,看谁的方法更好。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安排的?用了多长时间?

  生说(不对的话再找其它同学说,或纠正。)

  师:这次同时干了几件事啊?

  生:三件事。

  师:看来呀,还真是同时干的事情越多越节省时间!

  3、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合理安排事情的顺序能节省时间。

  师:还有谁想说一下?

  生:同时干的事情越多越节省时间。

  师:我们一起学习了合理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我希望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排队问题》教学设计

  48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中的排队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具体事例中渗透尊师、礼让、集体观念等德育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求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策论的多样性,并形成解决问题的优化意识。

  教学难点: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间十分钟,同学们去接水。录像:师生同时到饮水桶前接水,互让情景,教师接一壶水用3分钟,学生接一杯水用1分钟。学生提问:到底谁先接水呢?

  2、从这段生活场景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说出你这样安排的理由。(方案1:学生用的时间短;方案2:尊敬老师)

  看来,你们分别从礼貌和时间两方面安排排队顺序的。

  3、今天,我们就从时间的角度去研究,在这宝贵的课间十分钟内,学生接水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教师需要等待多长时间,教师和学生一共要等待多长时间。(指表格介绍)

  方案

  接水顺序

  学生等候

  时间(分)

  教师等候

  时间(分)

  等候时间

  的总和(分)

  1生

  师

  2师

  生

  先看方案1,如果学生先接水,学生在饮水桶旁等候几分钟?说说你的理由。

  (3分钟:因为学生接水的同时不能走,也是等待时间。

  0分钟:学生没等着。教师追问:这时学生能离开饮水桶吗?)

  强调:学生接水时,不能离开,所以学生接水的时间,也是学生的等待时间。追问:教师接水的时间,也是教师的等待时间。

  现在我们看,学生接完水离开了,教师等待时间怎样表示?(1+3)

  追问:这里的1、3分别表示什么?(强调教师等待时间包括学生接水的1分钟和教师自己接水的3分钟)师生口算等待时间的总和。

  方案2:独立思考后,合同桌说一说,如何填写表格,在指明汇报。

  追问:教师等候的3分钟,也就是什么时间?(教师接水的时间)

  [设计意图:解决学生对等候时间的理解]5、比较两种方案等候时间的总和,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由于接水顺序不同,最终的等待时间总和也不同。)

  教师小节:看来,排队也是有学问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产、生活中的排队问题。(板书:排队)

  二、合作探究:

  1、出示课件码头:让我们一起走进繁忙的码头,这里同时停靠着3艘货船需要卸货,(看图:

  49指船1、船2、船3)但是只能一条一条的卸货。

  出示船1(卸完要8小时);船2(卸完要4小时);船3(卸完要1小时)。

  设问: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你们能设计出哪几种不同的卸货方案?要求:方案不重复,不遗漏。

  2、独立填写表格,按一定顺序汇报方案。(体会解决方案的多样性)

  方案

  卸

  货

  顺

  序

  1船()

  船()

  船()

  2船()

  船()

  船()

  3船()

  船()

  船()

  4船()

  船()

  船()

  5船()

  船()

  船()

  6船()

  船()

  船()过渡: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接水顺序不同,3、教师引导填写表格2(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优化思想)

  方案

  卸

  货

  顺

  序

  船1的等候时间(时)

  船2的等候时间(时)

  船3的等候时间(时)

  等候时间的总和(时)

  船1船2船3船1船3船2船2船1船3船2船3船1船3船1船2船3船2船1监控:(1)教师引领填写方案1:按照船1---船2---船3的卸货顺序,船1的等待时间是(8时),追问:这8时也就是船1(卸货)的时间。

  第一艘船卸完货离开,开始卸第二艘船的货物,第二艘船的等待时间怎样表示?(8+4)说说你的理解。第二艘船离开后,第三艘船的等待时间怎样表示?(8+3+1),解释一下你的想法。

  观察:方案1中各船的等候时间,你有什么发现?

  (每艘船都等了8时;船1,一个数;船2,两个数之和;船3,三个数之和。船1,等待时间是自己船的卸货时间;船2,等待时间是前两艘船的卸货时间之和;船3,等待时间是三艘船的卸货时间之和。)

  (2)教师简单引领方案4的填写(使学生感悟填表的方法)

  (3)每组任选一个方案填表,汇报。

  (4)各组快速计算每种方案等待时间的总和,计算中你有新的发现吗?

  5(等待时间总和不同;方案6等待时间总和最少,追问:这能说明什么?离开的船又可以取运货物,空出来泊位可以停靠其他船只;每艘

  船的等候时间中,都有重复出现的数字;要让用时最少的船先卸货,就能节省时间。)

  (5)如果你是调度员,你选哪个方案卸货?说明你的理由。

  (体现优化思想,感悟排队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6)如果你是船1上的水手,你有会有怎样的想法?(不高兴)

  (7)教师小节:你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如果你从码头的整体使用效率考虑,你就会认为,自己的等待是值得的!

  4、提炼方法

  比较师生接水顺序和码头卸货排队顺序,要想找到等候总时间最少的方案,有什么好方法吗?

  (把每件事情按用时由少到多的顺序排队,这样可以减少总体使用的时间。)

  三、拓展应用

  1、11月份我校开张读书月活动,同学们纷纷来到图书室还书(放录像)

  A生30本书

  B生10本书

  C生20本书

  D生40本书,同时来到图书室还书,请4位同学们自觉排队还书,怎样排队,总体等候时间最少?并说明理由。

  教师当堂采访:A生拿着40本书,排到最后心里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节:整体等待的时间减少了,使更多的同学可以走进图书室还书,你的这种大局意识让人佩服。

  2、一个小飞机场上空有A、B

  、C、D四架飞机准备降落,但是机场只有一条可供降落的跑道。已知A降落后,乘客全部下飞机需要5分钟,B降落后,乘客全部下飞机需要20分钟

  C降落后,乘客全部下飞机需要10分钟,D降落后,乘客全部下飞机需要40分钟。怎样安排降落顺序,能使四架飞机在空中的等候时间总和最短?并算出这个方案等候时间的总和。

  四、课堂小结:

  1、用了你的降落方案,得为机场节省多少能源啊!

  2、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排队问题,体会到有按照用时由少到多的顺序安排事情,会减少等待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3、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有趣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探索。

  《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田忌赛马的故事,体会“策略”的重要性。

  2、通过了解题意帮助学生列出田忌所有可以采取的策略,通过对照找到赢齐王的唯一方法。

  3、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田忌的这种策略可以在哪些地方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篇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一、绪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综合与实践”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小学数学开设了“综合与实践”内容,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涵与意义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综合与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探讨某一实际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本中也专门为了“综合与实践”设置了独立单元,每册教材中至少设置一个单元,每个单元会设置一个或多个活动主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学生根据教师引导以及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能力。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内涵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它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内容之一,以追求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现实性为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当进入21世纪,中国对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便逐渐开展。2001年的时候,我国教育部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举措:将综合与实践课程加入学校的核心必修课程,在10年后,我国出台了相关政策:把“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的重要部分,目的便是让学生运用多种数学方式来实际性地解决现实困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而自从上述的政策进入实施后

  打破了以往仅仅改变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使人们对固有的课程概念、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学校和教师不仅要整合教材内容转变教育观念,还要改变教学方式,格外强调学生对于内容选择和乐趣的相关性,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也更好地强调了学生对于主动进行学习的积极性。距离基于数学而言的“综合与实践”已经有十几年的时光在运行,在这十几年中他的运行结果如何呢?笔者在了解了达州市的部分学校的教学状况之后,发现了在小学中上述活动的进行有着许多弊端,而对此笔者做出相关的意见,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甚至是向教师和家长求助。这一过程的活动属性将各种数学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提高数学实践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有助于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解决问题结构。

  2、实践意义

  本文分别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现状以及学生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为教师能够更深刻的认识到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与意义提出教学建议,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关注是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为题名检索2000年-2011年共有文献101篇,2011年后共有文献1276篇。通过上述数据表明,对于2001年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实践与综合”的观点,我国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大数目的研究,在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更是呈成倍增长。而从这些研究的指向性来看,大部分都是从“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出发进行研究,其可以大致包括这四种情况:(1)概念和含义研究;(2)内容和其选择性研究;(3)学校的教学情况研究;(4)对课程的反馈研究。

  (1)概念和内涵研究

  因为在2001年的关于“实践与综合”这个新兴话题的出现,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所以国内很多学着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必定引发人们对其的探索与研究,而概念的界定与内涵成为了首要的关注点。所以研究者对概念和内涵的研究多发生于2001年与2005年之间。但是对于其理论含义的研究,不止是包含对综合运用这个板块的研究,还应该提高对数学在生活当中的关注度,换句话来说就是注重数学的综合与相关性。

  (2)内容与主题的选择研究

  内容与主题的选择研究主要是探讨内容与主题的来源,是参考教科书还是学校策划,又或是教师个人决定或者从学生兴趣决定。内容与主题的选择研究众多,大多数研究者更为倾

  向“主题教学”这类研究。由此可见,在数学教育当中,可以采用“主题教学”的方式,这不仅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应用到实践中,最终可以达到让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具有积极性的学习方法的目的。

  (3)教学现状研究

  这是由于我国教学现状话题的炽热性,我国的学者对于教学现状研究的力度较大,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料,而这些资料大致包括对线教学现状的分析及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各地的教学现状各有不同,但又大同小异,多数为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学校与教师不够重视,实施情况困难等等。

  (4)课程评价研究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评价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对其《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由于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大部分的考试没有具体的分数作为评判标准,教师对其评价多为口头评价,研究准确性无法考量,因此我国的学者在这个板块的研究很难达到一定的成就,研究文献也较为稀少。例如廖大海关注活动的过程,万伟关注评价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等。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数学课程的设置与我国有着巨大的反差,他们并没有明确开设这个内容,但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却是十分重视。并且国外对数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重视起源很早。

  自文艺复兴以来,思想家们对于数学活动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关注。卢梭的“自然教育”到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新三中心论的思想转变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数学活动的内涵、价值和意义。“实践性”与“应用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成为新的趋势。在上个世纪60年代,对传统数学教育的改革首先发生在荷兰,在这次改革中,他们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要赋予其生活性;美国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开展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革;新加坡的教育体制则以“五边形”课程为切入点,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思想,他们有效地利用了因材施教这个方法,在多个年龄段的学生为其设置了不同的游戏实践课程,试图通过学生们爱玩的天性来启发其对于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日本则是以自然体验、义务服务为活动形式,致力于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多年以来,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不仅开展在上文的部分国家,例如法国,韩国等都针对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的开展,这些活动的实施虽然方法不一样,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点都大致一样,都强调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国外的教育很大一部分上极其重视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这种重视性就体

  现在把这个课题开展在了学生主要学习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加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但是他们对于其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只涉及在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两个板块,且与我国国情以及政策不相符合。所以我们只能稍加借鉴,再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加以改变,但也因为相关研究背景的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为本文的研究进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理论支持

  1、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1)“从做中学”是学生兴趣所在

  杜威认为,相较于学习来说,儿童对于活动会更感兴趣。对于儿童来说,感兴趣的事情会去触摸,会模仿,会动手操作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以,这些孩童就会对入学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形成向往性,这种向往心慢慢的就变成了乐趣。并想尽一切办法去做他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他就会思考应该怎么做,能用什么办法。因此,对教育者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对某事物感兴趣,目的便是要激发学生主动性。要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就不能只是教师单方面灌输,更多需要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提供给了学生一个亲自接触具体事物,运用器官感知事物的平台,教育者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2)儿童中心论以儿童为中心

  在杜威博士认为,传统教育早就应该被时代所淘汰,他的缺陷就在于对学生的学生就像是学生在进行一场苦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整个教育的着重点在教师以及书本上,或者就是在其他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方面,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他认为,教育的核心点应该得到改变,这种改变是指从教师和书本转移到学生本身上,学校应该关注的是个体学生的成长,坚持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这不仅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更是为教育观念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够解决学生在其成长过程当中的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不只是促进了儿童的发展,更是为民主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如今更为迅猛的网络时代,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儿童的世界和生活,了解社会的需要,才能真正的实现现代教育。

  2、布鲁纳发现教学理论

  著名的布鲁纳提出一种方法,那就是布鲁纳发现教学法。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些特定的情形或者问题,鼓励学生们对这些情况或者问题进行独立的思索,以此来达到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愿学习的目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即在教师启发下,学生们独立的完成相应

  的任务,并学习相关的方法。教师与学生角色发生转变,即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发现者。他的基本教学过程有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假设、检验假设和得出理论四个阶段。布鲁纳的这个理论在世界学术界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力一个是不可测量,虽然其中个别观点存在缺陷,但也能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智力所包含的范围广阔,具体囊括了八种独立性较高的智力成分,这八种智力不是绝对孤立、毫无关系的,而是以多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所以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并各具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而正因为每个人的智力各不相同,我们很难找到适合的统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因此在“唯分数论”的今天,给学生客观公正和积极的评价,以及提高智力,激发潜能的环境是不可或缺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这实现了教师评价的良好转变,具体说来使其变为看重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看重结果,这一转变可以更精准的体现出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水平。因此依据上述的理论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进行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师教学反馈度。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目的这篇文章主要是以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从多个方面来剖析“综合与实践”这个新兴的活动方法在教学当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大致包括了开展活动的次数,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最终达到的效果,以最终的研究结果来大致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对实践活动这个板块的实施情况,更深一层次的分析教师们在这种实践活动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学生们起到了如何的教育作用。在以上的基础上,笔者针对其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和建议,以期为小学数学的教育提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措施,最终促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二)调查对象

  针对调查需要,本次研究调查了达州市通川区实验小学和达州市通川区第七小学(新锦校区)两所学校的部分教师与学生。向数学教师发放了50份问卷,其中只有三份问卷没有回收,且全部回收的问卷皆属于有效问卷。其他学生类的问卷发出去200张,回收率达90%,有效率达90%,教师问卷内容分为五个模块:教师基本情况、实践活动开展频次及教学效果、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情况、实践活动主题来源、实施情况。学生问卷内容有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包括了该活动开展的次数、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学的现状以及最终结果。

  (三)学生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态度及参与现状调查结果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频率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说,数学“综合与实践”类的活动次数不低于一学期进行一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图表3-1可知,90%的学生表示,班上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次数达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其中开展活动1到2次和3到5次的频率相当,都超过了40%,仅有8.3%的学生表示一次也没有开展。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两个学校的教师有按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程,同时也有接近60%的教师超额完成任务要求。可见,两所学校已经将“综合与实践”活动纳入数学课堂中,并积极响应开展。

  图表3-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一学期的开展频率

  题目

  选项

  10次以上

  3.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一学期大约几次?

  5次到10次

  3次到5次

  一次也没有

  总计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1)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

  如图表3-2所示,对于小学数学关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不是以数学教材为主要组成部分,选择一定是的占3.3%,选择多数情况下是的占16.7%,选择一般的占45%,选择偶尔是的占30%,选择完全不是的占5%,说明教师在选择主题时对课本的依赖小,自主思考、探究的比较多。

  图表3-2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来源

  题目

  选项

  一定是

  6.你们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主题时来源于数学课本吗?

  多数情况下是

  一般

  偶尔是

  完全不是

  频率

  63081549所占百分比

  3.3%16.7%45.0%30.0%5.0%频率

  1118172180所占百分比

  0.6%6.1%45.0%40.0%100%

  总计

  180100%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从图表3-3中可以看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一定会应用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比例是2.2%,多数情况下会用到的比例是20.6%,一般会应用到的比例是40%,偶尔会应用到的比例是31.1%,从来没有应用到的比例是6.1%,这说明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不够紧密。

  图表3-3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

  题目

  选项

  一定会

  多数情况下会

  10.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一般

  动中你会用到其他学科的偶尔会

  知识吗?

  完全不会

  总计

  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现状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预习情况

  如图表3-4所示,在这个活动进行之前,老师对学生们要求进行材料的选取时,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一般会和偶尔会,从来没有的仅占3.9%。在学生是否主动搜集资料的一题中,仅有1.7%和6.1%的学生分别选择一定会和大多数情况会,相当数量的学生会选择偶尔,接近20%的学生选择几乎没有。在活动前教师是否会讲清目标、程序和注意事项一题中,学生选择一定会的占10.6%,选择大多数情况会的占42.8%,选择一般的占31.7%,选择偶尔会541118030.0%6.1%100%6938.3%频率

  838所占百分比

  4.4%21.1%

  的占10%,选择从来不会的占5%。从总体情况来说,多数教师会让学生做“综合与实践”的课前准备,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会主动搜集资料,表明“综合与实践”活动在准备时就存在着隐患,学生对待该课程比较轻视。

  图表3-4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预习情况

  个选项人数所占比例

  题目

  一定会

  况下会

  4.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还未开始时,老师会让你5.0%们提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吗?

  5.当活动还在准备阶段,你会自觉收集一些关于1.7%活动的资料吗?

  7.当该活动还未开始时,老师对于该活动的基本10.6%情况会进行详细的介绍吗?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师生互动情况

  如图表3-5所示,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问题中,学生选择一定会的占12.8%,选择多数情况会的占33.3%,选择一般的占35%。在学生是否会在活动中主动提出问题的问题中,学生选择一定会的占3.3%,选择多数情况会的占6.1%,选择一般的占20%,选择偶尔会的占41.1%,而接近30%的学生对于活动持消极态度。在教师是否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的问题中,学生选择一定会的占7.8%,选择多数情况会的占40%,选择一般的占39.4%,选择偶尔会的占11.7%,选择从来没有都占1.1%。从这三个问题可以看出,对该活动抱有不积极态度的学生人数很少,但是由于可以积极地提出有关问题的学生也较少,总体上可以说学生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关注度比较高,但是主动参与情况堪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给予指导的次数较多,所以学生价各项活动中对于老师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思考力。

  图表3-5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师生互动情况

  个选项人数所占比例

  题目

  一定会

  况下会

  多数情一般

  偶尔会

  有

  从来没42.8%31.7%10.0%5.0%6.1%28.9%45.6%17.821.1%45.0%25.0%3.9%多数情一般

  偶尔会

  有

  从来没

  8.当“综合与实践”活动正在开展时,你会积极的12.8%参与吗?

  9.当“综合与实践”活动正在开展时,你会主动提3.3%出问题吗?

  11.当综合与实践活动正在开展时,老师会对学7.8%生进行引导吗?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成果反馈情况

  由图表3-6可知,从教师角度来看,46.7%的教师会让每位学生展示活动成果,有60.6%的教师会让学生阐述过程和方法,有相当于大部分的老师会对学生在活动当中的表现及结果进行评判,但只有约1/3的教师会主动要求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些数据说明,多数教师重视学生的活动成果,会让学生阐述过程和方法,且对他们在活动当中的表现及结果进行评判,较少的教师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重视过程、方法以及活动成果,但缺少活动反思以及对活动的自我看法。

  图表3-6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成果反馈情况

  个选项人数所占比例

  题目

  一定会

  况下会

  12.课上没有完成的活动任务在课下你会继续7.2%完成吗?

  14.你的活动成果完成上交后,你会自觉修改你1.7%的活动成果吗?

  15.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老师会让你展17.8%示你的成果吗?

  16.在你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时,老师会让你阐22.2%述过程、方法吗?

  17.老师会针对你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分析23.3%吗?

  18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结束之后,.老师会让你们7.8%进行自我总结吗?

  26.7%37.8%23.3%4.4%40.0%23.3%11.7%1.7%38.3%28.9%10.0%0.6%28.9%33.9%17.2%2.2%8.3%26.7%40.6%22.8%22.8%47.8%22.2%1.1%多数情一般

  偶尔会

  有

  从来没40.0%39.4%11.7%1.1%6.1%20.0%41.1%29.4%33.3%35.0%16.1%2.8%

  从学生角度来看,30%的学生会在课下继续完成在课堂上未完成的活动任务,10%的学生会在活动成果完成后自觉修改活动成果。这种情况说明学生只关注课上内容,而不注重课后复习,也从侧面看出教师的课后指导不够,只关心课上而忽视了课后。

  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是指经过教学取得了相应的教学成效。新课程改革中,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

  (1)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情况

  如图表3-7所示,12.8%的学生认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帮助非常大,328%的学生认为帮助比较大,38.3%的学生认为帮助一般大,16.1%的学生认为进步不大或完全没有进步。由此可见,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进步较大,约有40%的学生觉得进步不明显,这可以表明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对于数学专业能力水平的提升,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

  图表3-7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对学生知识理解产生的效果

  题目

  选项

  非常大

  20.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你理解数学知识的帮助大吗?

  比较大

  一般

  不大

  完全没有

  总计

  (2)过程与方法中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

  如图表3-8所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经过一学期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自己的动手操作水平与之前相比进步很大,只有8.3%和0.6%的学生认为进步不大或没有。该数据说明,开展综合与实践课程能够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图表3-8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产生的效果

  题目

  19.经过这一学期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你动手操作选项

  进步很大

  进步比较大

  频率

  2194所占百分比

  11.7%52.2%频率

  235969272180所占百分比

  12.8%32.8%38.3%15.0%1.1%100%

  水平比开展活动前

  一般

  进步不大

  完全没有

  总计

  4915118027.2%8.3%0.6%100%(3)情感态度目标实现的情况

  如图表3-9所示,超过80%的学生喜欢数学,接近80%的学生喜欢数学课本中“综合与实践”的内容,且在学生喜欢数学和喜欢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积差相关表中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较只有0.554。呈显著相关,说明越喜欢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学生有可能越喜欢数学。

  图表3-9学生对数学及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喜欢的程度

  个选项人数所占比例

  题目

  非常喜欢

  1.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2.你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感兴趣吗?

  图表3-10学生喜欢数学与喜欢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喜欢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

  Pearson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个案数

  喜欢数学

  0.5540.000180**比较喜一般

  欢

  47.2%40.0%12.2%17.8%不太喜欢

  3.3%3.9%完全不喜欢

  0%0.6%37.2%37.8%(四)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现状调查结果

  1、教师基本情况

  在教师基本情况问答中,男教师16名,女教师31名,女教师占比较大。如表4-1所示,其中35周岁以下的教师占比51.06%,35-45周岁的教师占比29.79%,约有20%的老师岁数大于45岁,教师学历95%以上在本科及以上。可以看出该校多以高学历青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专注力强、精神力好,对课堂活跃程度的要求也比较高,这也对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更具有促进作用。

  图表4-1教师年龄情况

  题目

  选项

  35岁以下

  35-45岁

  您的年龄

  45岁以上

  总计

  2、实践活动开展频次及教学效果的调查

  从图表4-2中可以看出,近50%的教师选择教学频率每学期1-2次,35.56%的教师平均每月一次,13.33%的老师认为该活动2~3周举行一次就可以了,说明绝大部分教师完成了新课标中要求的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而且也因为接近50%的老师对教学任务的超量完成,也可以表明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于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比较高,并在努力探索钻研新课程改革中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图表4-2“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频率

  题目

  选项

  每学期一至两次

  1.您认为平均多久进行一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2-3周一次

  动?

  没有

  总计

  1472.13%100%612.77%平均每月一次

  频率

  2317所占百分比

  48.94%36.17%94719.15%100%频率

  2414所占百分比

  51.06%29.79%图表4-3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开展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有很多好处,例如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多方位认知。说明教师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更看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少数教师选择是否在期末考试范围内,说明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会受到考试影响,为了分数而上课的情形。

  图表4-3“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价值依据

  题目

  2.您判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是否有教学价值的选项

  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

  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频率

  2739所占百分比

  57.45%82.98%

  依据是?

  意识和创新意识

  能否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29力

  能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总计

  264755.32%

  61.7%图表4-4和图表4-5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约有50%的老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关于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部分难度比较低的问题的积极性,但大部分教师对教学效果满意程度一般。说明教师虽然在教学频率上达到了目标要求,但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期待值。50%的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实践活动来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程度较低的问题,说明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知识,教学情况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图表4-4学生“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掌握情况

  题目

  3.在该活动的进行当中,学生是否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到的部分知识成功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

  图表4-5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满意程度

  题目

  4.您觉得在这个班级当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最终的成果可以让您满意吗?

  总计

  47100%选项

  非常满意

  一般

  不满意

  频率

  15311所占百分比

  31.91%65.96%2.13%选项

  是

  有时是

  不是

  总计

  频率

  2323147所占百分比

  48.94%48.94%2.13%100%3、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达成情况

  图表4-6调查显示,53.33%的教师在教学时制定了详细目标但没有完全按照目标进行教学,11.11%的教师制定了粗略的目标并展开教学。可以看出,很多老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仅仅是做出了相关的计划,但没有按照目标进行教学,理论知识大于实践。而如果依旧按照

  这种方法进行,最终的效果将不会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图表4-6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

  题目

  选项

  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并以此展165.您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会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吗?

  开教学

  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但没有完26全按照目标进行教学

  制定了粗略的目标并展开教5学

  总计

  47100%10.64%55.32%34.04%频率

  所占百分比

  图表4-7调查显示,教师会参考网上经典案例、根据学生个性情况以及根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来确定教学目标,这三种情况都比较平均,可以表明老师在制定计划时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学目标制定来源多元化,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制定,对班级学生比较了解并且整个过程有针对性。

  图表4-7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情况

  题目

  6.您在活动开始之前是如何制定相关的教学认为的?

  选项

  参考网上的经典案例

  根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

  根据学生个性情况

  总计

  频率

  323833103所占百分比

  68.09%80.85%70.21%219.15%图表4-8和4-9调查显示,,很多老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大部分得到了完成,并为目标的达成情况做了详细的分析,但是也有少部分教师目标达成情况较少,也只在少数情况下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进行了系统的剖析,说明该校教师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中两极分化比较大,缺乏统一意见,学校教研组对此模块没有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图表4-8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题目

  7.在实施教学后,你觉得您的教学目标都达成选项

  每次都达成

  多数达成

  频率

  436所占百分比

  8.51%76.6%

  了吗?

  少数达成

  没有达成

  总计

  614712.77%2.13%100%

  图表4-9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达成的分析情况

  题目

  选项

  经常

  8.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偶尔

  况,您会做出一个详细的分析吗?

  没有

  总计

  4、活动主题的来源的调查

  在活动主题来源方面,从图表4-10、图表4-11、图表4-12中可以看出,超过60%的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在设计主题来源时也多关注现实生活和学生兴趣,超过一半教师会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主题。这说明整个主题来源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尊重学生的想法,从而达到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目标,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图表4-10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整理情况

  题目

  9.您有详细的整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吗?

  图表4-11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主题设计情况

  题目

  10.您对于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制定灵感是来自于什么地方?

  选项

  课本或教参

  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频率

  161912所占百分比

  34.04%40.43%25.53%选项

  有

  没有

  总计

  频率

  311647所占百分比

  65.96%34.04%100%3476.38%100%2757.45%频率

  17所占百分比

  36.17%

  总计

  47100%图表4-12“综合与实践”主题的确定情况

  题目

  11.您即将要开展的活动主题是以谁作为确定目标的主体的?

  5、课堂的实施情况的调查

  图表4-13调查显示,老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方式丰富多样,选项中的多种形式绝大部分超过了50%,甚至超过60%,其中融合于其他板块的学习中与数学实验所占最多,表明老师们在进行相关的教学活动的时候,注重教学形式多元化,设置了多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投入到这里面,进而激发他们的乐趣,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向往性。

  图表4-13“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学习形式

  题目

  选项

  融合于其他版块的学习31中

  12.在制定教学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您一般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课外调查报告

  数学制作

  数学实验

  数学游戏

  小课题探究

  其他

  总计

  2825302921617059.57%53.19%63.83%61.7%44.68%12.77%361.70%65.96%频率

  所占百分比

  选项

  您自己

  师生共同决定

  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

  总计

  频率

  8251447所占百分比

  17.02%53.19%29.79%100%图表4-14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这些做法也产生了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学生不能获得一定的独立性进行问题的思索与解决。限制了学生克服困难能力的发展。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就向教师提问求指导,思想和活动方向依附于教师,长期以往,学生如同提线木偶,缺乏自主性。

  图表4-14“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题目

  选项

  传授者

  频率

  815所占百分比

  17.02%31.91%13.在活动的进行过程组织者(组织学生有序进行)

  中,您所担任的角色是什么?

  指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时,24给予指导)

  总计

  47100%51.06%图表4-15调查显示,在制定“综合与实践”任务的目标的时候,教师选择社会需要的比重是14.89%,选择考试需要的占比21.28%,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占比51.06%,选择学生是否感兴趣的占比仅有12.7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素质教育的潮流中,教师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但在考试机制的影响下,教师仍然受考试需要的影响,重考试,轻发展。

  图表4-15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情况

  题目

  选项

  社会的需要

  14.对于教学与实践活动,你认为最重要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什么?

  学生是否感兴趣

  总计

  2464751.06%12.77%100%考试的需要

  频率

  710所占百分比

  14.89%21.28%图表4-16调查显示,31.91%的教师认为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学生能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从而理解所学内容,但接近60%的教师认为学生有时能理解,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认为这个活动的效率较低,学生收获一般。在“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应当有更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的问题中,绝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应当有更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也有17.02%的教师认为不应当,并且根据对学校的观察,有众多的缘由导致学生的自主独立性的缺失,可以提升其实践能力的机会较少。

  图表4-16教师对学生学习“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了解情况

  个选项人数所占比例

  题目

  是

  15.在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学生们是否在31.91%有时是

  59.57%不是

  6.38%不确定

  2.13%

  理解相关的内容之后,获得一定的技能技巧?

  16.您觉得在这个活动实施的过程当中,学生是否40.43%应当有更多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机会?

  6、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

  图表4-17和图表4-18调查显示,教师选择的评价方式多样且每个占比相当,且接近80%的教师主要以课堂表现和操作过程来评价学生在“综合与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情况,说明教师的评价方式朝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发展,重视学生的需要、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

  图表4-17在“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方式

  题目

  17.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您采用的评价方式是?

  图表4-18教师评价方式的依据

  题目

  18.您主要以什么方式评价学生在“综合与实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

  在对以上图表的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后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有时或者不需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以外的表现。很多老师仅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但是却忽略了“综合与实践”活动是与生活具有极大的相关性,缺乏客观性,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知识,更多的关心综合与实贱活动的部分特殊性质,例如其实践性。

  图表4-19教师评价的关注点

  总计

  47100%选项

  分数

  课堂表现、操作过程

  任务完成结果

  频率

  7364所占百分比

  14.89%76.6%8.51%选项

  测验或测试

  教师综合性评价

  学生自评或互评

  总计

  频率

  31343196所占百分比

  46.96%72.34%65.96%185.26%42.55%17.02%0%

  题目

  19.您是否认为对学生学习此模块的评价还要注意其在课堂以外的表现?

  选项

  是

  有时是

  不是

  不确定

  总计

  频率

  21223147所占百分比

  44.68%46.81%6.38%2.13%100%三、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师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

  在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当中,应该是让老师起到牵引作用,而学生才是主体,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实践创造。这个活动是建立在在学生对于经验的理解之上,大部分都是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从而表现出其对于实践课程知识运用。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学生认为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运用到其他学科知识的情况较少,老师们在制定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相关标准时,很多都缺乏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现象说明,很多老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容理解上存在着偏差,忽略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既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也要注重知识之间的融合。它的综合性未能体现出来,那么学生对其价值缺少认知,以至缺少重视。

  2、教师教学停留于表面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大部分老师在设立该活动的教学目标时,多数教师制定了目标,到没有按照目标执行,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关注仅停留于表面,实际教学效果不佳。除此,虽然教师多注重课上内容,会要求学生预习,做好课前准备,但课堂结束后,就忽视对结果、反思、评价的督察,这种做法容易使得学生做事“有头无尾”,忽视反思的重要性。

  3、教师角色认知不明确

  当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它所主要表现的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可以独立的进行思索并解决相应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高达50%的教师认为实践活动的指导权不在于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就向教师提问。学生缺少对问题的思考,从小被灌输“不会就问老师”的思想,在家长、教师的纵容下,学生遇到问题就容易放弃思考,直接寻求帮助。而在信息化的潮流中,社会需要的是善于思考、自立自强、能辨别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人才,从

  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紧跟时代,成为新型社会人才。

  (二)学生方面

  1、学生主动性不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集中于激发其对于学习的兴趣。从图表中可以看出,84.4%的学生喜欢数学,有接近80%的学生对于数学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但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提出问题的比例较低,且自觉搜集相关资料的比例仅占7.8%,这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学以及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是比较浓厚的,但主动性不高。对于出现以上的情况有如下几点分析。一是课堂活动中的问题较少,学生无法主动提问。二是学生对该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学生过度依赖于教师。四是活动主题和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2、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

  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课程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作用。除此,活动课主题的来源与选择多数为教师确定,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令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数学“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不同于其他三大板块,它是2001年新创建的板块,至今发展不够成熟。它既有自身的独特性,且又与各学科有极大的相关性,没有统一的活动主题、评价标准以及考试范围,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与部分数学内容的不一致性。既需要确定活动主题,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因此,急需教师在该板块的技能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为其提供的培训支持,离不开自身的不断钻研。通过相关培训,教师能够更多的了解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理论知识,这时才能从根本上激发该模块对于教育发展的潜能,才能更快的转变思想,由内因的转变带动行动的转变。除此,只有当老师们充分认识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的独特性,才能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改变,树立全新的课程观念。

  (二)教育部门提供相应支持

  1、与学校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提供资金支持

  在数学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许多活动设置难度性太大,学校无法满足书本的操作

  任务,并且数学教材全国统一,综合全国的知识点来设置主题活动,缺乏针对性,所以建议学校能够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建筑特点等等来编写教材。如果有相应的教材,那么教师对“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处理则相对轻松,也对之后的教学有了借鉴与反思作用。

  2、与高校合作提供场地及师资力量

  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在有关于“综合与实践”的现状调查的相关文献中,这些活动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就是学校对于活动场地的缺失,缺乏教具,缺乏资源。达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许可以划分一个场地供市内小学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各个小学分配好时间场地进行教学。除此,小学还可以与四川文理学院中的师范生合作对该领域进行教学,这种形式能解决活动场地过大人手不够的问题,还能帮助师范生提前体验该课程的特点、内容与其他内容的独特之处,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对于小学生来说,面对不同的主题、教师,可以极致的满足学生对其的需要,提高他们对这种形式的关注度,并且每个教师风格、教法不同,学生更能体会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独特之处。

  (三)提升学生“组织者”地位

  《国内外师生关系中》有言:“探索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于师生之间的关系,要使任何的教育改革有效,首先必须改变师生关系”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因此,数学当中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当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头戏,如果它能得到普遍的实施,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也可以提升学生相应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综合与实践”活动也必须改变现状,改变不合适的师生关系。虽然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却因为在这个活动实施时,学生更适合当“组织者”。师生之间可以共同确定活动主题,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教师也可以“放手”让学生组织、设计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尽可能的对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仅仅起到一个牵引作用。在这种学生自主设计、独立探索的过程下,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补充。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及其他学科的认识,还是自己获得了计划组织的能力。

  (四)明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评价形式

  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综合与实践”这个活动评价不是很充分,主要源于教师的评价多数是口头评价或者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的书面评价较少,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慢慢遗忘该知识。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多进行书面评价,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建议在今后期末检测中适当加入“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加强对它的检验,以此督促学生。

  五、结语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发展顺应了素质教育下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促进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这对于学生个人的进步和教师的相关技能水平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所以,笔者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小学数学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发展情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了解当前的教学情况,从这里面挖掘存在的不足,然后进行相应的解释,最终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以期对教育这个行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由于笔者自身研究能力有限,仅对达州市其中两所学校的部分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对象不足,部分措施的内容不够详尽,其体系也不够全面,需要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

篇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落实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以上想法和做法,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初步探索,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大胆尝试,不断提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一、重视活动的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中学。因此,教师应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融于活动之中。比如,在“神奇的七巧板”实践活动中,学生把一张小小的纸片截成七块不同的形状,然后拼出变幻万千的形状,有日月江河,有飞鸟走兽,有风景建筑……在后面的拓展创新活动中,学生们自己创造出了自己的“五巧板”、“九巧板”,形状如正方形、圆形、还有长方形、椭圆形、菱形……通过这次活动,不但引导学生走进七巧板的神奇世界,用自己的双手设计出美丽的图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了创造就在自己的手指间。此类活动,学生自己动手,不但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还能使阅读和实践能力得到训练,并且使学生能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要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笔者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掘,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正反比例的应用”时,可介绍阿基米德巧用同一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例的关系来解决皇冠问题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神奇的魅力。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拓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

  新教材每册都安排了一定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但是在我们的周边还有大量的素材可以整合,成为鲜活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素材。有地方特色的素材,有时效性很强的素材,有挖掘古代数学趣题而成的素材等。如,在实际的创编素材中教师可以以黄河的污染为题设计的实践课,以神七发射、奥运会为题材设计的实践课等。这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距离学生更近,时代性更强,很受学生欢迎。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增设的内容。这种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课标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每个学期安排了两个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很不乐观。教学这节内容,教师们常常采用的是让学生阅读、跳过或自学等形式来教学的。没有达到课标中预想的目的。那么,怎样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呢?

  一、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编排意图

  例如:四年级上册:1亿有多大?教材安排这节内容的意图是什么?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再例如:二年级下册:46页:剪一剪

  这部分教材取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剪纸”,设计了两个比较

  简单的剪纸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个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教材还提出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剪纸过程中图形的形成进行简单的推理。另外,教材也留给学生创作的空间,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的图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见,综合实践课的编排意图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明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标准的特点

  要上好

  “实践综合课”,我们还必须明确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特征。那么

  “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特点有哪些?

  1.“实践与综合应用”应该突出探索性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见,实践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活动,而是要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

  方法。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3.强调综合应用

  加强数学各部分内容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这一部分学习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在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美术、思品与生活同数学课程内容的综合;在学习方式上,体现实践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综合。

  4.形式多样化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如小调查,小制作,小课题研究,小游戏等。“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这些活动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完成。

  三、明确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落实一个“动”字(这里的动也包括两个含义。一是身体上的动,即学生亲自参与到活动当中去体念包括动手做,动眼观察等;二是心里中的动即动脑,认真去思考活动当中的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这才是最重要的。)

  ②自主性原则,体现一个“探”字(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自由地、主

  动地去探究问题,有时学生想到的老师不一定能够想到,所以应当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可能给你一个惊喜。)

  ③趣味性原则,突出一个“趣”字(要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趣味产生兴趣,兴趣增加热情,热情提升欲望,欲望催发行动。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各阶段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特点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低年级可选取《找规律》《图形拼组》等,中高年级可选取《密铺问题》《重叠问题》等。)

  ④开放性原则,提倡一个“放”字(综合性的学习探究活动,必须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活动,包涵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开放,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二是方法的开放,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

  ⑤合作性原则;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通力合作。如让学生设计“郊游乘车”方案时,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小组成员分别到不同的旅游公司调查有关资料,然后汇报交流,最后整合所有信息合作设计最佳方案。这样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产生共生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数学综合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做数学”,关键在“实”,形式要“活”,一定要“动”,而活要有本(以教材为依托),“活”而不乱,“活”中增智,“活”中求实。力求“动”而有序,“动”而有导,“动”而有得。

篇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小编推荐)

  第一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小编推荐)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小导游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向与位置》的基础上设计的。本次活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体会方位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方位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描绘出合理的旅游路线,并尝试设计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方案。活动分两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中,我们提出课题,讲明活动的意义。根据地域特点确定了文化广场、森林公园、长城、九龙泉水库等几大景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每组活动任务。各小组自己进行了人员分工,并讨论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学生走入生活中,通过实地测量、查询访问、查阅资料等不同手段搜集记录下不同景点的相对位置方向及距离。并绘制出以文化广场为中心的部分景点的坐标图;二是汇报信息、设计方案阶段,即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观察能力、简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对旅游相关知识知之甚少的实际情况。需要家长帮助收集资料,同时教师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趣促思,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要加强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便使他们学会研究,达到让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研究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研究的活动中能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活动目标

  1、了解杨各庄镇徐流口村的景点,并感受景点间的位置和方向,了解旅行路线及距离。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感受生活中的方位概念。

  2、能识图,会绘图,描述简单的线路图,并能合理安排旅游线路。

  3、培养动手操作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渗透优化思想,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

  课前2分钟:请同学们欣赏徐流口各景区美丽风光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徐流口美丽的风光。我们徐流口作为具有乡土特色的景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人。眼看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我们班上的小小旅行社也都挂牌上岗了。请你们和大家打个招呼吧。各旅行社自我介绍

  (设计意图:课前欣赏,课上成立小旅行社,创设了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设计旅游方案奠定基础)

  二、汇报整理信息

  师:老师祝贺你们各旅行社成立。

  “我是小小导游员”活动开展了有一周的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同学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真正的走入了徐流口的各景点中,去亲身体验,实地感受了各景点间的位置、方向和距离,同时通过查询、访问等手段,获得了很多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了整理。下面就请各旅行社将你们收集整理的信息来汇报交流一下。注意:在别的旅行社发言的时候,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把你认为有用的信息及时充实到你们的信息库。

  各小组汇报调查到的信息。

  师:你们对刚才他们调查的信息有异议吗?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信息要补充?

  学生补充信息。

  (老师将每个旅行社绘制的坐标图随机贴在黑板上)

  师:听了刚才大家的汇报,我发现很多旅行社都认真做了记录,咱们看看这个旅行社的记录。(随机拿一份到前面,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各个小组交流汇报实际测量,实地感受的各景点方向和距离的信息,将一份较完整的信息资料展现在大家面前,使学生对大港城区的这些景点都有个全面的了解)

  三、绘制全景地图

  师:在你们调查的信息中,老师发现你们都是以文化广场为中心来调查的。在你们的坐标图中,这两条坐标轴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是哪吗?

  指名回答。

  师:老师这有一张徐流口旅游景区的简易线路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刚刚我们整理的信息,在这张平面图上确定出这些景点的相对位置,完成这张全景图呢?(出示简易线路图)小组活动。确定景点相对位置,完成全景图。师:我看到大多数组已经完成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老师拿各组画完的平面图到前面展示,大家一起评价并做修正。)(设计意图:根据同学们汇报的信息,确定出各景点的相对位置,绘制出这种接近于现实的平面图,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这种转换,增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设计旅游方案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基本上了解了徐流口的几条主干线路和景点的相对位置,下面就请各旅行社根据这张平面图设计一个徐流口一日游的旅游方案。(设计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受欢迎的旅游方案应该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说的没错,下面请各旅行社开始讨论设计方案。一会请大家汇报。

  小组开始讨论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根据平面图讨论设计旅游方案,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描述简易线路图能力。在讨论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渗透优化思想。)

  五、交流设计方案

  师:哪个旅行社来说说你们设计的方案?

  旅行社汇报设计的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平面图设计旅游路线是将数学知识进一步应用于实践中。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叙述过程中学生能够自觉运用所学的位置方向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六、畅谈活动收获

  师:在《我是小小导游员》实践活动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指名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仅要学好数学知识,还要在生活中有意识的用数学!我宣布《我是小小导游员》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鼓掌)

  第二篇: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数学活动课是以兴趣为“内核”,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一种自主性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通过接触自然、社会,运用课堂上学来的数学知识,经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有了兴趣,枯燥的数字变得趣味盎然,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索,兴趣贯穿于数学实践活动的始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熏陶感受,触发动机——诱趣

  1、活动有趣

  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探究性活动,师生(尤其是学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是活动取得效果的前提。良好的心境来自于对活动的认识,认识水平的高低决定激起愿望的层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向学生讲授实践活动的意义,适当的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同时包括参与活动所必需的心量品质、思维、意志等,使他们获得感受,触发参与动机,诱发参与兴趣。作为教师应首先树立起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前教师通过讲数学家的故事、开展“数学大观园”以及“生活中的数学”小调查等活动进行数学氛围的熏陶。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需,让学生感到你很和蔼可亲,从而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无拘无束”的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2、互动有趣。

  尊重学生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实践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对于学生的选择存在不妥的地方不能呵斥、全盘否定,打消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应该因势利导,优化组合,让他们的选择为你所用;再次是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现有的数学认知水平,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正确预测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错误”(由于兴奋而产生的一些过激的行为与语言或知识点上的一点小错误),尊重活动中学生个性的张扬,关爱每一个学生。在这样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环境中,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动机的形成,参与兴趣的诱发水到渠成。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二、确立课题,设计方案——引趣

  学生有了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作为指导者、领航员的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兴趣的兴奋点,进一步引发。引发兴趣的基础便是依据一定的课题设计一定的活动方案。课题确立、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兴趣的进一步引发。

  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学生对活动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为前提,确立课题,设计方案。课题的确定立足于学生日常的生活实际,立足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入手,方案设计要有童趣,富有儿童化,充分挖掘本地的资源,体现特色。以班级为单位成立“数学实践活动小组”,建立活动组织网络,由学生自己出谋划策,尽量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方案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体现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在确立课题、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引发,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萌动着“我想参加,我想研究”心理氛围。如以家庭为背景可开展:“我帮爸爸铺地砖”(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实际应用)、“家庭的一日开支”(计算能力的培养)、“篱笆与围墙”(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应用)、“小小建筑工程师”(培养估算、预算能力、空间想象力)、“今天我来学包装”(表面积的运用)等;以学校生活为背景可开展“我为班级修桌凳”(三角形的稳定性)、“水电费中的数学问题”(计算能力)、“我为学校绘地图”(比例运用)等;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可开展“十字路口学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鸽场的发展规模”(统计、整理、计算)、“设计路线去旅游”(学会观察、比较、计算)??

  三、搭台唱戏,进入角色——激趣

  课题确立好,方案设计好,接下来便是让学生搭台唱戏,进入数

  学实践活动的角色。笔者认为:实践活动犹如比演电影,好的剧本需要好的导演,更需要好的演员,方案如剧本,老师如导演,学生便是那必不可少的演员,导演“导”的水平高低影响“演员”的最佳发挥,而导的水平则体现在是否为“演员”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如临其境进入角色,忘记一切,尽情的徜徉在数学实践活动的乐趣中。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逼真的活动场景等。可将实践活动采用小品、文艺联欢等形式表现出来。如开展“我为爸爸铺地砖”活动时,教师扮演爸爸,由“爸爸”出问题,“儿子”(由学生扮演)帮助解决,地砖用塑料泡沫制作,颜色鲜艳、规格不同,利用教室“划”出不同的房间,并要求在尽可能省钱、省材料、省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自找成员,自选材料,最快、最佳的完成“任务”;开展“我为学校绘地图”活动时,准备一些皮尺、细线、白纸、计算器等物品,比一比看谁的地图准确、具有一定的美感;在“测量身边不规则物体”,学生自己准备一些不规则的物体,以及测量用的细线、尺子、玻璃杯,让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如调查学校一日水电费时,可启发: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离不开什么?我们学校一日能用多少水、电呢?一日的水电费你能猜测出有多少?活动前收集有关水方面的数据;如开展“今天我来学包装”,活动前让学生收集十个空烟盒,将十个空烟盒包装,设计包装方案,怎样才能节省包装材料???这样通过音响氛围的渲染(活动背景音乐)、色彩的刺激(活动场景的布置、教具的颜色),调动他们的感官,多方面、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施展本领的舞台,活动时教师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兴趣动向,并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强心理合作,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组织策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由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欲望,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手利用起来,乐此不疲。使兴趣升华,达到最高潮。

  四、探究发现,体验成功——撷趣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活动中形成了“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知识经验”良性循环。已有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不断应用,并与新的知识不断结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中获得乐趣,体验成功。倡导团体协作精神,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活动成功的概率。可通过“想一想、做一做、看一看、议一议”等要求,开展探索与交流,在探究发现中体验成功。如“我为学校绘地图“,可采用小组化合作,可分成测量组、记录组、统计组、绘图组等。让他们各显神通,各展其能,每人都能体验成功。因此,成功感对于每个活动中的每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是学生对成功的感悟,也是衡量学生参与投入实践活动程度的重要标志。活动中,教师尽可能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并艺术的利用成功感,帮助其实现“主动参与——体验成功——主动参与”良性循环,使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的乐趣得以持续保持。活动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期望与鼓励,根据活动开展的环节不失时机的使用肯定性评价性语言,努力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兴奋不已,回味无穷。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对获得的成功进行采撷,如让每个学生写“数学实践活动日记”、设计“我的数学生活”手抄报、建立“数学八宝囊”、“成功资料贷”、“快乐收藏夹”,举办“数学实践活动成果展”,有条件的可鼓励学生设计“数学实践活动专题”网页,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过程拍照留影,建立“数学实践活动撷趣摄影集”,永久保存他们获取成功一瞬间,使他们今后一看到照片就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为他们参与下一个数学实践活动坚定了信心。

  总之,兴趣是数学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法宝,没有兴趣支撑的实践活动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认为诱趣是前提,引趣是基础,激趣是关键,撷趣是根本。可谓“数”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数学,传统意识中大家都认为是前人总结出的数学知识在课堂中的传授。而今日的数学却完全刷新了人的观念,呈现在课堂中的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活动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领域,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其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

  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实践与综合运用这部分内容注重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体现了一种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一、活动内容来源于生活

  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非常广泛,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生产中选择和确定活动的内容。

  1、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生活中的数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另一方面,学生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已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如:结合二年级下册1—4单元内容,自编《快乐的一天》综合实践活动。选取同学们熟悉的淘气、笑笑和机灵狗贯穿课的始终。以星期天搬了新家的笑笑请淘气和机灵狗到新家做客为情境,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先是设疑:爸爸和妈妈要加班,淘气怎样去笑笑家?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如何独立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又巧设路线图,通过“什么时间能到?”“笑笑家的位置”,“淘气和机灵狗谁说的更有道理?”问题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时间、方位等数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再通过“买饮料”、“猜一猜”等生活实际场景的设置,让学生积极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各行业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知识经验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和可操作性。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最喜欢的动画片》一课,通过创设“最喜欢

  哪部动画片”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用调查、统计的方法看看同学们最喜欢哪部片子?让学生当小小统计员、小小书记员。通过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把解决问题和绘制条形统计图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转变教师角色,鼓励学生的自我创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既在活动中掌握了统计的知识,又了解了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活动课型灵活多样

  1、游戏类活动课:将数学知识、实践活动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结合。如学生学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设计数学乐园活动,让学生通过乘坐专列进入愉快的旅途中,从拍手游戏到动物闯关、数学超市、采智慧果等。这些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生活,给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例如:扑克牌,是孩子们从小就熟悉的一种游戏工具,孩子非常乐于同伙伴们打扑克。《快乐的一天》就安排了“算24点”的游戏。学生从熟悉的扑克中,探索出这小小扑克牌中的无穷的数学问题,即练习了混合运算,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实践性操作课: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拼、摆、折、量、画、剪、说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例如《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这一内容孩子们是生疏的,对他们来说直接传授结论,显然孩子们是无法深刻理解的。这样就通过孩子们的剪、贴,在动手做中学会将长方形纸条制成一个神奇的莫比乌斯纸圈。在操作、实验、论证后得出结论。这一科学的环节,在其“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3、综合性实践课:结合实际教学,教师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社区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使

  知识得到扩展和延伸,又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数学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回收废电池》一节课,课前让孩子们调查回收废电池的原因、意义,如何处理废电池。课上得出结论,并设计自已回收废电池的计划。课后实施计划,再总结,这样即了解了环保方面的知识,又运用了数学知识,设计方案、统计、得出结论体现了知识的整合。

  4、问题性探索课: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已去发现。因为只有学生本人发现或创造出来的知识,理解最深,掌握最牢。如结合学校活动让学生研究“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讨论“一滴水的作用”,为教师设计“旅游方案”等小课题研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合作、交流,主动去探究旧知,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在“春节联欢会”召开之际,让学生们分组设计活动方案,做好预算,调查大家喜欢的节目等等,这一实践活动的本身就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总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决不能只是重视传授给学生们结果,更要侧重于学生们的实践综合应用的能力,重视发现、探索、实验、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实践活动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第三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六年级教案

  备课人:吴咏梅

  一、声音与健康

  1、听觉与声音

  活动目的:

  (1)了解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感受我们生活环境的多姿多彩。

  (2)分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音量,音高的不同,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通过两个小实验,学习有关声音的知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探索知识的能力。

  活动过程:

  (1)把学生分为几个调查小组,对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身边的声音。

  (2)设计一些调查项目表格,收集一些有关的声音素材及必要的教学用具,为课堂作好准备。

  (3)指导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把好你说我说`小调查`小实验三个环节,其中“你说我说”活动环节可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归类总结出声音的特点:

  1、声音无处不在2、声音的存在与我们息息相关。

  3、人类凭借听觉器官感受到声音的存在。“小调查”环节,也应在分组交流的同时,进行实物操作展示,进一步认识声音的音量和音高。“小实验”环节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过实验比较和原因分析,引导学生进行验证,体会声音的多姿多彩,激发求知欲,引导到课外延伸活动。

  二、声音与健康

  活动目的:

  (1)知道声音对人健康的影响。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组织活动能力。活动过程:

  (1)、组织学生交流对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质感的声音的感受,分辨噪音和乐音。

  (2)、策划组织音乐欣赏会。

  a、采访调查乐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作用。

  b、确定音乐欣赏会的主题,再由学生自行分组策划,然后c、分别由学生组长展示和主持欣赏会。(3)、课外延伸:

  播放收集到的各种噪音;

  看图了解声音响度的计量单位;

  分辨噪音的无害区的有害区;

  查找资料并结合自身经历,完成“分析记录”。

  三、拒绝和噪音

  活动目的:

  1、认识噪音的主要来源和噪音的分类。

  2、引导学生关注人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把环

  境保护落实到行动中

  活动过程:

  一、按学生生活的社区把学生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实地进行考察,掌握学校和社区的环境概况及噪音污染的第一

  手材料。

  二、组织学生调查小组交流和班内各组交流,根据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弄清噪音的分类和各类噪音的产生原因,弄清声源是什么。

  三、指导例案分析。

  (1)小组讨论时适当提示,从对老师的心理、教学程序、教学效率、学生学习等方面分析噪音对老师教学的影响。

  (2)讨论分析中注重对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自理能力的教育和培养。

  (3)指导学生制定教室环境守则,归纳后形成班内环境保护文明行为的公约。

  四、指导设计一则广告。

  二、多彩的艺术节

  1、盛大的少儿艺术节

  活动目的:

  1、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少儿艺术节的活动,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2、知道儿童艺术节的基本操作,节目类型。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已知道的资料,要进一步

  扩大了解面,则应该上网、查阅报纸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各种方法。

  二、引导学生参观市或区内著名的艺术团体,如东山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海珠区少年宫小海燕舞蹈团等,天河区少年宫合唱团,广州市芭蕾舞蹈团等。也可以了解近期市、区有哪些大型的艺术团表演,联系让学生去亲身参观、欣赏、感受艺术带来的魅力

  三、学生经过前两个活动后,对艺术节的整个组织、策划应该有了一定的印象,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转为初步的设想。通过个人构

  思、小组讨论等形式把自己对艺术的设想写下来。

  2.我们的舞台

  活动目的1.通过上网、查阅书刊、调查等途径,明白儿童艺术节的基本操作,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进入艺术节的计划过程。

  2.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艺术对人的发展好处,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意识。

  4.懂得与同学沟通,形成良好的交往态度,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特长。活动过程:

  一、组织学生讨论,小组商量,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训练好自己的特长,合作编排出初步的节目单。

  二、结合音乐课、美术课对学生进行节目的训练、筛选、编排。

  三、开展一场经验交流会:探讨艺术对人的发展的好处。

  四、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平时训练自己的特长,为艺术节的开展练好兵。

  3.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

  活动目的:

  1.

  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接触有关组织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统筹、运用信息技术等能力。

  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意识。

  3.

  运用所学知识和同学们一起设计、排演节目,培养团队精神。

  4.

  让学生大胆把自己的特长表达出来,在艺术节承担一项任务。活动过程:

  一、结合调查、访问、以及对活动的初步设计,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把整个活动组织起来。

  二、按能力的适合程度分成若干小组:宣传、策划、采访供稿、后勤、公关、表演等小组。分工合作,各有所长。

  三、选拔人员:可以自愿报名,可以竞争上岗。

  四、活动开始:可以邀请其他老师或相关人员参与。

  四、活动延伸:

  根据活动的感言,可以编写班刊,编写手抄报。

  三、从小学理财1.怎样得到零花钱

  活动目的:

  一、让学生认识到手中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素质。

  二、开展小学生零花钱的调查。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谈话:(了解压岁钱是用长辈的辛勤劳动和心血换来的)那么,怎么使用才合理呢?请各组同学通过调查等方法总结汇报。

  二、每位同学自主开展调查,并填写好调查表。

  三、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小组调查结果。

  四、汇报调查结果,交流各自的调查方法,交流从有关乱华钱的危害的事实材料中得到教训,老师小结。

  五、讨论思考:

  (1)、我们家的月收入是多少呢?这些钱是家长怎么挣来的呢?

  (2)、我们每月零花钱大约是多少?

  (3)、这些钱我们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呢?合理吗?(4)、乱花钱有哪些危害?

  活动延伸:呼吁爱心奉献活动。

  2、零花钱怎么花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认识到零花钱来之不易,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的丰富经验。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活动过程:

  一、确定课题:开展实践活动。

  二、调查研究,了解钱的用途、来源、数目和家长的一些基本情况。

  三、交流探讨:乱花钱的危害以及怎样合理使用零花钱?

  四、总结反思。

  3、学会储蓄

  活动目的:

  一、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地理财。让孩子知道要挣钱必须通过工作,懂得银行业务中的一些常用术语。

  二、了解银行的标志和存款的操作流程。

  三、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实践意识。)活动过程:

  一、分成小组,确定主题。

  二、进行实践活动;(1)主题《银行知多少》;(2)《模拟“小银行”》;

  三、活动成果交流:学生汇报,学生模拟存款,学生模拟取款,进行活期储蓄利息的计算,定期储蓄利息的计算。

  四、活动评价:

  四.说纸

  1.纸与我们的生活

  活动目的:

  认识生活中的纸,了解纸的特点和用途。活动过程:

  1、学生介绍各自带来的纸。

  2、积极观察,汇报对纸的认识和了解,感受纸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

  3、了解纸的发明与应用,早期纸的使用,和造纸方法,未来的纸是怎么样的?

  2.节约用纸

  活动目的:

  1.了解纸造的过程,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节约用纸的重要性。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活动过程:

  一、调查班内浪费纸张的行为和回收废纸的方法。

  二、讨论积极回收废纸的好处和看法。

  三、设计节约用纸的计划、分类回收废纸的计划。

  3.纸艺

  活动目的:

  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活动:

  了解纸艺作品;

  举行纸艺展示会,评选最佳制作奖。

  五.汽车与环境

  活动目的:

  1、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就某一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2、能在团体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吱声交往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额协作能力;

  3、培养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1.汽车与污染

  一、开宗明意、提出要求

  同学们,汽车从80年代就更直接地走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社会经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运用观察、统计的发法了解一下汽车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待会,我们将请同学们到学校附近的马路边观察各种汽车,要求同学们找准观察点,并进行认真记录。同学们自由分成小组,每小组安排好记时员和记录员,就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和记录,活动时间为15分钟。小黑板出示:

  1、什么什么路段在5分钟之内共有多少辆汽车通过?

  2、请记录下你所看见的各类汽车;

  二.按要求展开实际调查。

  三、汇报调查结果、总结实践经验

  四、质疑质问

  五、归并总结,提出研究内容

  第二、三课时

  未来的汽车

  一、小组合作展开调查研究

  1、找出核心问题,顶好研究目标(1)汽车的种类(2)汽车与安全(3)汽车与环保

  2、进行具体分工,细化研究内容。

  3、分工合作、查找资料。

  4、填写调查表、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二、抓住重点、进行汇报指导

  汇报方式:解说、游戏、绘图、演小品、漫画、儿歌等。

  第四课时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前几次活动我们已就关于汽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谁来说说看,你们都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的?

  二、汇报交流

  三、交流、互评

  四、总结

  1、总体评价:评出团体协作奖

  2、后续延伸:

  六

  世界大家庭

  1.世界知多少

  活动目的:

  了解世界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世界。活动过程:

  一、查资料了解有关的世界地理知识。

  二、汇报知识,交流资料。

  三、练习知识填空。

  四、课外延伸:

  1.介绍有趣的世界风俗和其他特色文化活动。2.以“多姿多彩的世界大家庭”为主题,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表达你的感受。

  2.世界大家庭

  活动目的:

  通过查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大家庭的状况,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人类。

  活动过程:

  一、交流理解“世界大家庭”。

  二、调查世界大家庭的状况。(战争灾难、生存状况、疾病情况、环境状况等)

  三、讨论思索:我们将如何面对?

  四、查阅资料,了解世界一些组织的职能。

  五、体验思考:你在幸福家庭中的感受。

  六、小设计:

  我们应该怎么做?

  3.共同的家园

  活动目的:

  了解世界和地球的发展状况、生存状况、环境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保。活动过程:

  一、调查了解:你对世界和地球的发展状况、生存状况、环境情况有哪些了解?

  二、阅读教材资料,思索环境恶化的危害。

  三、了解环保行动和措施。

  四、交流体验:展望未来美好的世界,用你喜欢的方式表

  达你的感受。

  第四篇: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七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作者:不会文雅

  提交日期:2005-11-1719:54:00课题:生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1、考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美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与人合作及与外界交往的能力。

  3、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

  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4、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学会学习、利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准备阶段

  1、明确活动目标2、分组:向学生展示活动目标,使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活动目标,了解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

  根据合作的原则,全班46位同学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每组约6人,并选出小组长,教师根据分组情况对各小组进行合理调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活动要求进行分工,确定活动工作岗位。

  小组讨论,根据服从大多数的原则选定自

  (二)活动的实施阶段1、选定考察对象:活动过程设计

  己小组感兴趣的一个考察对象。确定实地考察日期。将考察对象名称和考察日期上报老师实际情况进行调配,尽量避免项目重复。2、实地考察: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物品及现象进行考察,并摄影留为资料。考察完毕由小组长向老师汇报考察情况,老师对其考察情况进行分析,资料不足者要再进行补充。

  3、资料收集:各小组针对考察对象,通过上图书馆、上网等

  每小组根据考察情况写成一篇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4、撰写考察报告和活动感想:篇活动感想。报告。小组组员根据自己在活动中所负责的工作和所遇到的事情写一

  具体的活动案例如下:

  案例题目: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活中的数学美。

  活动目的:

  活动主题: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美,深入生活,去发现、去感受生

  1、了解一些在课堂上、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但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从而达到增长见闻的目的。

  2、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同学、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动过程:

  1、分组:根据合作、自由的原则,我们7个同学志趣相投,共同组成一个小组,并投票选出小组长。

  2、选定考察对象:由于我们对生活中的数学的了解并不全面,所以我们最后经过多次激烈的讨论和考察后,我们选定了生活中的数学美——对称美。

  3、实地考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生活中与对称有关的事物,并把相关的资料摘抄下来。

  4、资料收集:针对考察对象,我们上图书馆去查找有关的书籍、文献。但由于资料有限,我们又在互联网上收集有关剪纸的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编辑。

  5、撰写报告:根据之前上图书馆、上网和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了考察报告。报告内容可分为:考察对象的对称性,及它的对称美,及人们利用对称性的相关历史。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多种感官品味生活,发现数学几何知识,从网络等多方位搜集并利用PPT来展示自己的搜集成果,展示自己的发现。这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并检验理论的探讨方式,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受到美的熏陶,使学生主动地全方位参与学习,深层认识所学的平面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了解对称在当今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并创造性地设计出自己满意的轴对称图案、美化生活。

  活

  6、展示活动成果:在活动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把泉州的剪纸艺术生动地展示出来。使人们对泉州剪纸有了全面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剪纸的兴趣。

  第五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作者:刘光瑞

  时间:2012-11-1916:40:08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教学内容

  课

  题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讨论记录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周期特征。

  〔要领指导〕在初步认识周期现象,能够发现排列规律的基础上,例2解决具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周期特征。这里的“进一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动发现——自己在情境中找到摆放(排列)的规律。二是自觉应用——有选择地使用一个周期里的信息,如一共有多少个物体、有几种不同的物体、它们的排列次序、每种物体的个数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要领指导〕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已经对用除法来解决周期现象中的排列问题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有了直观的感知,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采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1.把什么看作组?2.有多少组?3.余数是几?表示什么?4.每种物体分别有多少个?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有条件也可以使用配套课件。

  知识点

  :

  梳理分析

  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用计算的方法确定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一、观察场景图,解决例2。

  说说:兔子是怎样排列的?想想:18只兔子排成这样的几组?

  算算:18只兔中有几只灰兔,几只白兔?

  二、试一试

  问题:如果有20只兔参加跳高,照这样排列,应该有几只白兔和几只黑兔?

  一共有几组?余下几只?余下的2只是怎样排列的?

  按照1灰2白的顺序排列的,所以余下的2只为1只灰兔,1只白兔。

  三、练一练

  第1题:棋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的?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第2题:瓷砖是按照什么规律贴的?35块瓷砖里有多少正方形瓷砖和多少长方形瓷砖?余下的1块是什么图形的瓷砖。

  四、综合练习:练习十第4—7题。

  洪泽县洪泽湖实验小学

  施广梅

  内容提要:“终身学习”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课

  目标

  内容

  形式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开设数学活动课的意义是多方

  面的,其作用也是全方位的。总的来说,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具体的来说,数学活动课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可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提高数学能力;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此外,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还可以为一般的数学课的改革提供经验,扩展思路。

  如何搞好小学数学活动课的设计呢?笔者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活动目标的制订

  数学活动课与一般数学课一样,同样要重视目标的制订,而数学活动课目标的制订,除了要达到全面、明确、系统等基本要求外,我认为数学活动课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成性与激励性相结合

  由于数学活动课主要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活动有所得,贵在学生的自我领悟。因此,活动预设的目标,有些是绝大部分学生达到的,而有些不可能是绝大部分学生真正达到的活动结果,但教师要激励学生去努力达到它。因此,活动目标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既要有一般能“完成”的目标因素,又要有“激励”的目标因素。

  例如,在低年级一堂“拼一拼、数一数”的数学活动课中,我们可以制订出如下的活动目标:

  1、结合数图形的个数,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完成性的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看出当两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第二个图形,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并渗透“整体不等于各部分机械叠加的和”的思想;(完成性的目标)

  3、通过拼图,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激励性的目标)

  (二)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

  数学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因此,活动目标对每个学生来说不是划一的,而有着明显的“弹性”,因此,教师既要适应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制订出统一的活动目标,但又要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允许学生在活动中取得不同的收获,获得

  不同的发展。如果片面追求统一目标的实施,往往会使部分学生丧失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小学数学活动课既要有显性的效益,又要有隐性的效益,活动目标不能局限于显性的目标上,而更多地应该着眼于给学生创设探索、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愉快身心,激发潜能。单纯追求功利的知识目标往往会压抑学生智慧的火花。造成拔了几个“尖子”,压了一批“苗子”,也很容易把活动课上成一般的数学课。因此,活动课的目标制订必须注重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例如,在“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一堂活动课中可以制订出这样的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比如计算马铃薯的体积)并从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

  2、通过“阿基米德称王冠”的故事介绍,使学生受到科学家全身心投入科学发明的精神感染与熏陶。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自主创新的意识。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般数学课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规范,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数学活动课内容范围广阔,其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有较强求知欲的特点。在具体选择时,除了考虑内容的教育性和科学性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趣味性

  数学活动要富于童趣,为学生喜闻乐见。因此,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应在学生能够理解,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可能求新、求奇、求趣。

  有些内容本身不具有浓厚的趣味性,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包装”,以增强趣味性,如“用3、6、4、2四个数及+、-、×、÷或()等符号,组成五个得数是24的算式”。这一题教师可以设计为“玩扑克抢24点”的游戏,就充满了奇趣。

  (二)拓展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受一般数学课内容的限制,但两者应互相配合、互相促进。活动内容要从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出发,让学生从活动中加以拓宽。例如结合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教学,让学生在拼拼、摆摆、想想、算算的过程中,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的规律,从而拓展到“和相等的两个数,它们的差越小积越大”的新知识,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渗透了函数思想。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可以选择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即已知a和b都是大于零的整数,并且a和b的和是100。如果a和b相乘,得到的积最大可以是多少?最小可以是多少?

  (三)思考性

  数学活动课的内容不但要生动有趣,而且必须富有思考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动”有所乐,学有所得。也就是说活动内容要在生动有趣的前提下能吸引学生自主的思考、探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课必须围绕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系列的思维训练。

  三、活动形式的选择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形式是由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决定的。数学活动课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决定了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形式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活动课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多姿多彩。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包括组织方式与活动方式两方面

  (一)组织方式

  数学活动课要根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采取相应的、切合实际的组织方式,以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班级活动。即全班学生都参加的,非小学数学课本规定的普及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2、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即少数对数学有特殊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组成的,开展具有提高性的趣味数学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活动方式

  由于数学活动课打破了一般数学课的封闭模式,呈现出开放型的态势,因此,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并在不断的创新之中。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主要谈谈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游戏与扮演

  游戏与扮演是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特别适合于中低年级。

  游戏的方式很多,如数学接力赛、猜数游戏、猜数学灯谜、智力游戏等等。日常生活中游戏的方式层出不穷,可以加以改造,移用于数学活动课,突出“玩中学”、“乐中教”的特点。一般地,小组游戏比个人的游戏效果佳,它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机会,而且避免了在个人游戏中只有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始终获胜的问题,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按能力分组,那么大家就都有成功的机会。

  扮演是一种实践活动,它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并从事与这一角色相应的活动。如可以让学生扮演顾客与售货员,开展“小小超市”的数学活动等。扮演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增进了情感交流。

  2、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人,同学间亲密协调,身心愉悦,在和谐的气氛中讨论探索,交流信息,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也可以以班集体为单位,群策群力,融教与学为一体,既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又有利于多向反馈,更好地发展个性。

  3、操作与制作

  操作与制作是一种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器官参与的活动,它体现活动课“做”中学的特质。

  动手操作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能将某些规律性的数学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进一步开展思维活动;数学活动课的操作内容很多,如几何图形与形体的拼一拼、搭一搭、剪一剪、叠一叠等。操作是中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的主要活动方式。

  数学活动课的制作不同于一般的劳技制作,要融进学科的的特点。如“制作一个小烟囱”就要用到有关几何形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活动

  制作内容也很多,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具制作,如简单计数器的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制作等;另一类是生活、文化用品的小制作,如笔筒的制作等。

  4、竞赛与表演

  竞赛与表演能满足学生好胜与好表现的欲望,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造的能力。

  竞赛可以是团体(小组)赛,也可以是个人赛;可以是抽签答题,也可以是抢答;可以是书面答题,也可以是口头答题。为了使竞赛能对绝大数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应注意以下两点:

  (1)按能力分组竞赛。这样多数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争取这次成绩比上次好。

  表演,一般要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学生表演节目的编排,教师不宜作过多干涉,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表演的节目形式主要有数学相声、数学魔术、数学谜语、数学诗歌等。

  数学活动课的活动方式,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练习与实习作业(如思维训练、社会调查、实际测量等);阅读与讲座(如阅读数学课外书籍和报刊,介绍有关数学家的故事等);设计与编辑(如数学小报、数学墙报的设计和编辑等)??。一堂活动课一般以一种活动方式为主,多种活动方式交替配合,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2、孔企平,《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3、丁杭樱,《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教学月刊》2005、2上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篇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起跑线设置原理正确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探究起跑线位置

  的设置与什么有关。

  【教学流程】

  首先,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历年来的校运动会、区运动会以来,对于运动员要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已经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意识,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会跟学习语文一样去预习一下。所以,我打算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来提出问题。通过百米飞人博尔特参加的两个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发现两个比赛起跑时的不同点,接着老师提出问题: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呢?从而引出课题。

  然后是第二部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这个部分,我打算分为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和验证规律三个环节。

  由于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验证、应用规律,而不在于计算,由于书上所提供的数据计算比较麻烦,学生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主要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计算时允许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解决问题第一个环节:独立思考。

  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跑道示意图进行研究,讨论怎样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案是分别求出第一道和第二道的全长,然后减一减,书上的图二也有提示。但是其实关于跑道周长的计算,在之前数学书第71页的练习十六中已经出现过了,学生已经发现生活中的跑道其实是由两个半圆和两条直道构成的,知道如何计算单条跑道的长度。也会出现直接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解决问题第二个环节:发现规律。

  先请学生计算第一和第二跑道起点相差的距离,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有意识地先请第一种解题方案的小组来汇报,并做好记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肯定有同学会发现第二种解题方案,也就是书上图三所提示的:因为各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一样,所以要求前两圈跑道差距,只要计算出第二道和第一道所在圆周长的差距就可以了。在汇报完第一种解题方案以后,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新方法,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小老师,培养他们把内在知识外化的能力。第三种方案其实是由第二种转化得来的,相邻两个圆周长的差就是它们的直径差乘∏。

  至于第四种解决方案,即相邻跑道的差距=2π道宽。这是这节课重点要发现的规律,不一定会有学生想到,这时就要看老师怎么引导了。要得出这个规律,不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算术素养。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急着把答案算出来,而是运用代数的知识,符号化的思考,把一些已知数据先用公式字母代替,合并化简以后再最后求出答案。

  比方说这里,在学生介绍第二种解题方案的同时,老师就可以一边记录,一边引导学生往第三种方案上靠拢。从方案一开始,相邻跑道的差距=第二道全长-第一道全长,转换成符号化表示:=(2a+πD)-(2a+πd)=πD-πd,即第二道圆周长-第一道圆周长。引导到这里,先让同学把第二种方案介绍完。然后让大家一起观察,还能不能继续等下去?有没有新的方法?这时,就会有同学说用乘法分配律=π(D-d)。那么D-d又是什么呢?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让他们来说说看,如果学生解释不清楚,教师可以再通过课件演示,说明D-d就是两个道宽,而道宽是什么?就是两条半径之差。然后继续等下去:=2π(R-r)=2π道宽。

  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验证规律。

  得出一个规律,就科学的思考过程而言,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要经过验证,这时可以出示刚才未完成的表格,让同学们先根据第四种解题方案预测一下各跑道的总长,把直径和全长两栏填完,并再次强化理解每相邻两道的直径各要加上两个道宽。然后让每组同学任选一个跑道,填一填。

  最后是第三部分:拓展应用

  研究这节课的目的,不只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个跑道问题,而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我

  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

  拓展一: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比赛,相邻跑道之间又应该相差多少米?200米只有400米的一半,只要跑一个半圆和一个直道就行了,因此,刚才的三种方案都要÷2。相邻跑道的差距=(a+πD/2)-(a+πd/2)=πD/2-πd/2=(D/2-d/2)π=(R-r)π=π道宽。

  拓展二:我们学校有一个200米的运动场,道宽1米,如果要进行男子400米比赛的话,起跑线应该怎么设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2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1”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教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1”。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

  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3(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p100~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①4+2+4+2=12(厘米)②4×2+2×2=12(厘米)③(4+2)×2=12(厘米)正方形的周长:

  ①3+3+3+3=12(厘米)②3×4=12(厘米)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多长吗?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

  6÷3=260÷3=2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60÷2(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6÷3=2600÷3=203、试一试。

  360÷6640÷二。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

  24÷3=8240÷3=8一、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6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160×4230×419×3180×4140×2、竖式笔算:45×23=

  85×30=

  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示信息窗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你会计算吗?学生自己试着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计算的过程。两生板演。

  4、学生班上交流计算过程,特别是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讲不清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清楚。

  5、小练习:321×12209×1三、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两生板演,学生做完后同位俩交流。在学生做之前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根据板演讲解计算过程,如果学生列的算式有简便算法的,师可引导学生试着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然后再强调当因数末尾有0时应注意写简便算法。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课堂检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

  设经过x小时相遇,(90+75)×x=660或者,90×x+75×x=66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4x=660或者(90+x)×4=66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_____________=116(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

  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_____________=9.6×3(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

篇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篇七: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综合与实践”内容

  2022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综合与实践”内容

  一、学习目标

  1.全面掌握小学数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进入初中作好准备。

  2.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开发数学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应用数学处理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与科学问题;重点学习应用数学处理工程技术问题;掌握逻辑推理和归纳推理在实践中的运用,学会用数学推理来解决日常问题;关注数学思维在社会生活中的活用,根据实用需要设计和开发有特色的数学应用活动。

  二、课程内容

  1.自然环境与计数学及其活动:认识大自然中的数字及其规律,如时间的测量、物体的变形、动作的计数等。掌握一元一次解方程、数据处理、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及相关实用技能,增长生活自理能力和顽强求知欲。

  2.应用工程技术数学及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应用工程技术数学的基本内容,建立一定的思维观念,提高具体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操作技能。

  3.数学模型的构建及活动:让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方法及步骤,包括模型的本质分析、系统把握、设定问题框架等,掌握数学模型的结构特征,学会提出合理疑问及解决相关技术问题,采用不同建模方法结合实际来解决实践问题。

  4.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多种数学教学方法,比如分组教学、讨论教学、游戏教学等,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一定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测验、监测来评价,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采用传统的文字考题,也可以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各种评价方式,以衡量学生的掌握情况及

  学习成果。在考核时,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反馈,做出调整,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目标。

篇八: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植树的学问)【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

  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段数:

  次数;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

  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

  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健康生长。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

  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

  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楼间距(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数(棵)

  图示

  15225发现了:学生探究时师巡视。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

  a.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板书)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

  100÷5=2这里的20指什么?

  20-1=19,为什么还要减1?

  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植树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活动三:巩固拓展

  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

  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

  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估计有学生会用96÷23=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

  1,认为是上二楼。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重要方法,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的学问

  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100÷5-1=19(棵)

篇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植树的学问)【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

  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段数:

  次数;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

  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

  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健康生长。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

  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

  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楼间距(米)

  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

  间隔(个)

  棵数(棵)

  图示

  15225发现了:学生探究时师巡视。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

  a.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

  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板书)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

  100÷5=2这里的20指什么?

  20-1=19,为什么还要减1?

  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植树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活动三:巩固拓展

  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

  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

  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估计有学生会用96÷23=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

  1,认为是上二楼。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重要方法,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植树的学问

  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100÷5-1=19(棵)

篇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精选12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语文:96-52=44(分)语文:(98-8)÷2=88÷2=44(分)数学:96-44=52(分)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192+8)÷2=200÷2=100(分)语文:192-100=92(分)语文:96×2=192(分)(192-8)÷2=184÷2=92(分)数学:192-92=100(分)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3、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4、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具学具准备:

  情景图,人民币学具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自己买过东西?买过什么?花了多少钱?(让学生自由发言)

  星期六,淘气也去超市买文具,却看不懂标价牌上的价格,想请大家帮帮忙,好吗?(板书课题)(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说一说。

  认真观察情境图,你知道每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同桌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每个标价牌上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2)填一填。

  让学生动笔填写每种文具的价格,然后集体交流。

  2、认识小数的特征。

  (1)师介绍小数。

  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这样的数叫小数。

  观察一下,小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小数点)

  小数都有小数点,小数的读法也和以前的数不同。比如:16.85读作十六点八五。

  (师边介绍,边板书)

  (2)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单价,再指名读。

  (3)师生共同小结小数的读法。

  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只要学生能正确地读出小数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背诵。)

  3、试一试。

  认真看图,图中一共是多少钱?既可以用几元几角几分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认真想一想,填一填。

  (1)独立完成,师巡视,及时了解情况。

  (2)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应用。

  1、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重点讨论“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2、统计所有教科书的价格,并填一填,与同伴说一说。

  3、思考讨论:

  售货员阿姨把一件商品的价格写错了,原来是3.50元,她写成了0.35元,会出现什么结果?四、评价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评价一下,你自己和同学。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计算方法,再交流比较不同的算法,得到简便的方法。并能规范书写、正确笔算。

  教学重难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过程方法,0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图片出示)同学们,你们观察一下这幅图,图上都有些什么?让学生说说,说明3只兔子去采蘑菇,3只猴去采桃子。

  2、(出示问题)平均每只兔能采几个蘑菇?地上有几个蘑菇?让学生列出算式:6÷3=2(个)(出示问题)平均每只猴能采几个桃?树上有几个桃子?一个桃子都没有,我们用哪个数表示?0。那每只猴子能采到几个桃?0个

  请学生列出算式:0÷3=3、那如果有4只猴子去采呢?怎样算?0÷4=0那0÷7等于几呢?0÷9、0÷13……呢?(你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强调除数不为0))二、教学笔算

  1、复习0在记数中的占位作用

  27、207、270这三个数一样吗?哪里不同?有0、无0或0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相同吗?2、出示例题,请学生读题。

  怎样列式?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说明隐含条件:一个星期是7天。210÷7=

  3、结果是多少呢?你能自己算一下吗?让学生独立计算

  4、交流算法,让学生起来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进行板书记载并做总结评价,对于好方法给予表扬。

  5、用竖式计算

  根据前面我们学习的除法笔算方法,这道题目是这样笔算的,6、教学一般写法

  我们看到最后把0移下来后,商0,再乘与除数又等于0,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可以简单的写:板书一般写法。

  说明:商的末尾如果是商0,那只要直接商0,不用再去乘除数。被除数的末尾是0,也不用移下来。

  练习:360÷9421÷7、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先估计商是比100小还是比100大?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你能把这两题笔算出结果吗?让学生独立进行笔算。

  8、组织交流

  让学生上台板演,并说说计算过程。教师进行适当的板演讲解、评价。

  (1)306除以3,当用0去除3时,商几?写在商的哪一位上,再怎样算?(强调被除数中间商0一定要写,商0后,0不用再去乘除数)把6移下来继续除。

  (2)312除以3,当把1移下来去除3时,商0,0不用去乘除数,再把2移下来,与1合起来变成12去除39、总结笔算方法和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布置作业:想想做做4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5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二、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四、教学重点: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五、教学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30+5035+5587+49(遇到困难)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1、春天到了,学校安排我们坐车去动物园春游,三年级一班有45人,二班有47人,一辆车限坐88人,两个班坐一辆车能坐的下吗?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45+7=5252+40=9247+5=5252+40=92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五)作业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师: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

  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2×3=630+6=36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或7×3=21或6×3=184×3=125×3=1518+18=3624+12=3621+15=36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绍竖式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六、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

  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8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回顾、讨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估测的方法,在交流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经验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2、及时总结,促进知识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助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楚的地方进行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能力,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揭示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十分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心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用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

  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欢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巧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准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9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2教学例2(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有对准0刻度的。(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先让个别学生说,然后教师再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填空

  (1)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2)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你的笔盒长()厘米。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10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准备

  教师出示动物园篮球场平面图,提问:动物园篮球场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有几条边?有什么特征?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板书几种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让学生观察以上几种计算方法,比一比发现第三种方法最简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在观察、比较、沟通等活动中理解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确运用乘法对整除与带余数的除法进行验算。

  3.培养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观察、填写、思考等学生活动,感知乘、除法的关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来验算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听算20题。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得出验算方法。

  出示:18X6=10846X7+3=325108^6=325^3.比较一下,上下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根据学生得结论教帅板书:商X除数二被乘数

  商X除数+余数二被乘数

  二、新授

  1.验证用乘法验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书问:是这样吗?我们来验证一下:出示例4。

  教帅巡视指导。

  你们验证的结果怎样?

  2.验证带余数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样验算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帅要鼓励学生创新,除数商的一种还可以:100—2=98984-7=143.小结。通过上面题目的联系,请同学们说说除法验算的方法和验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

  1.课本第25页做一?做。你们验算了吗?我们要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2.课本第26页第3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题目要求的这两类?

  一般学生:算出结果再分类。

  好学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没有余数,反之带余数。

  练习内容:26-27页第4—7题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12教学目的:

  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位数时商111间有0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被除数中间不够商1怎么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32:845:563:7429654:925:52.列竖式计算,并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760:4405^23.被除数末尾或中间有。时怎么办?

  二、新授

  1.出示例7: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⑴读题,做什么方法,为什么做除法?怎么列式?

  ⑵832^4=?自己列竖式算一算,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请两个学生板演

  ⑶汇报:你是怎么算的?3:4不够商1,怎么办?为什么要写0,不写行不行?还有没有不同的写法?

  ⑷打开书31页,看看书上的两种写法,你认为哪种好?为什么?

  2.做一?做:615^3624:621892525:5⑴同桌任选一题列竖式计算,再同桌交换检查,说说算法。

  ⑵请学生板演

  ⑶集体订正

  3.判断对错33页,第2题

  ⑴这些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⑵集体订正

  4.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 实践

Top